海上漂浮平台现状
海洋平台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影响评估
海洋平台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影响评估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增加,海洋平台设施的建设也不断扩大。
海洋平台设施包括离岸平台、浮式平台、固定平台等,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海洋风电、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等领域。
然而,海洋平台设施建设与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海洋平台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影响评估的问题。
一、海洋平台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发展需求的能力。
对于海洋平台设施而言,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在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需求,以确保平台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营。
以下是实现海洋平台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1.合理规划与设计:在开始建设前,应充分考虑周边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态敏感性。
在平台设施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应采用先进技术和经验,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根据生态环境的不同特点,可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如垂直集成技术、人工鱼礁等,以促进生态恢复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持。
2.科学管理与监测:海洋平台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和管理制度。
应建立科学的管理和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平台设施运行过程中的环境数据和参数,确保设施运行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通过实时监测,可以提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减少环境风险。
3.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海洋平台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
例如,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可以与周边地区共享设施和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社会参与与共同发展:海洋平台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事情,还涉及到当地居民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应鼓励社会参与和公众监督,通过与当地居民和相关利益方的合作,达到共同获益和共同发展。
二、环境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估(EIA)是评估某项开发项目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的一种管理工具。
漂浮式风电技术现状及中国深远海风电开发前景展望
漂浮式风电技术现状及中国深远海风电开发前景展望刘小燕;韩旭亮;秦梦飞【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24(36)2【摘要】随着海上风电高速发展及近海场址资源趋紧,适用于深远海域风资源利用的海上漂浮式风电成为中国海上风电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介绍国外和国内漂浮式风电发展历程与现状,详细阐述了漂浮式风电从样机示范、小型漂浮式风电场到大规模商业化开发的发展路径,分析不同漂浮式风电基础概念及其特点。
剖析了中国漂浮式风电本土化发展所需要面临的技术挑战,主要包括大容量漂浮式风力发电机组、低成本漂浮式风电基础平台、新型系泊系统国产化研制、动态缆系统研制、高效建造安装施工模式和智慧运维安全保障等。
针对中国独有的海洋环境、港口码头状况和风电产业链情况,提出了海上漂浮式风电研究方向和发展建议:研发设计适用于中国深远海抗台型大容量漂浮式风电,突破漂浮式风电降本平价发展瓶颈;考虑高效集约用海布局,规模化发展漂浮式风电场;强健漂浮式风电产业完整供应链,推进核心部件和设备国产化进程;创新“海上风电+”新模式新路径,探索海上风电与油气田多能互补融合发展。
本文研究对海上漂浮式风电平价商业化开发和扩展海洋能源利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10页(P233-242)【作者】刘小燕;韩旭亮;秦梦飞【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614【相关文献】1.日本漂浮式风电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2.国外漂浮式风电现状对我国发展深远海域风电的启示3.深远海域漂浮式风电基础水下安装机器人的适用性分析4.“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开发关键技术研究”攻关项目工作大纲通过评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上漂浮式风电基础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海上漂浮式风电基础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海上浮式风电基础是一种新型的风电基础形式,具有灵活性高、安装便捷等优势,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资。
本文将分析当前海上浮式风电基础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发展现状1. 技术成熟度提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发投入的增加,海上浮式风电基础的技术成熟度逐渐提高。
目前,一些海上风电项目已经采用了浮式基础,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 项目规模逐渐扩大随着海上浮式风电基础技术的不断完善,项目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一些大型风电开发商纷纷投入海上浮式风电项目,推动了全球浮式风电的发展。
3.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为了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海上浮式风电项目的支持力度。
欧洲多国已经出台了针对海上风电的支持政策,促进了浮式风电的发展。
二、发展趋势1. 技术不断创新未来,海上浮式风电基础将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风电机组的效率和稳定性。
随着新材料的应用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浮式风电基础将会更加可靠和高效。
3. 区域多元化发展未来,海上浮式风电基础将面向更多的区域进行发展。
除了传统的海洋地区,陆上水域和淡水水域也将成为浮式风电的新兴市场,为风电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海上浮式风电基础是风电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相信浮式风电将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二篇示例: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海上飘浮式风电基础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固定式基础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人们对于海上飘浮式风电基础技术的潜力也有了更大的认识。
相比较于传统的固定式基础技术,海上飘浮式风电基础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海上飘浮式风电基础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水深较大的海域无法使用固定式基础的困扰。
由于海上飘浮式风电基础不需要在海底上固定,而是通过浮力或者吸盘等方式保持稳定,因此可以适用于更深的海域,开辟了更多的海上风电开发潜力;海上飘浮式风电基础技术在安装和维护方面更加方便和灵活。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海洋工程的需求增加,国内浮标发展迅猛。
浮标作为一种海洋工程装备,主要用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国内浮标发展在技术水平上已取得了显著进步。
浮标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结构设计、材料制备、能源供应、信号传输等方面。
目前国内在这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
例如,国内已实现了一系列可远程监控、自动控制的智能化浮标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
此外,国内一些高新技术也逐渐应用到浮标领域,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还保护了海洋环境。
其次,国内浮标发展在应用领域上不断扩展。
基于浮标的海上风电发电系统,在国内多个沿海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陆上风电的接入难题,进一步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此外,国内还开始将浮标应用于海洋资源开发中,如海底油气勘探、深海矿产资源开采等。
这些应用领域的拓展,不仅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为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再次,国内浮标发展在工程规模上逐渐扩大。
随着国内海洋工程的需求增加,浮标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从最初的单个浮标到现在多个浮标组成的浮标阵列系统,国内浮标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
这些大规模浮标工程的建设,不仅对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国内浮标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浮标自身的质量和稳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浮标在承受海浪、风浪等外力时需要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
其次,浮标的运行成本较高,尤其是在能源供应方面。
太阳能和风能虽然是较为清洁的能源,但其依然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且初期投入较大。
最后,国内浮标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统一。
总的来说,国内浮标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工程规模不断扩大。
2023年海洋浮标系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海洋浮标系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随着人们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和控制需求的不断增强,海洋浮标系统作为重要的海洋监测手段不断得到应用,行业市场不断扩大。
本文将介绍海洋浮标系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一、行业市场发展概况海洋浮标系统从最初的单纯地作为信翼浮标,逐渐发展为综合性的海洋气象和水文监测系统,涵盖了多种监测参数,如气象、海洋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等。
目前,海洋浮标系统广泛应用于海洋气候观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渔业农业港口管理、海上搜救及测量等领域。
随着海洋浮标的不断升级,其监测能力和精度得到了极大提高,多传感器、综合控制、远程监测等新技术的应用尤为突出。
二、行业市场规模海洋浮标系统的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据统计,2019年全球海洋浮标市场规模约为17.2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1.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
其中,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是最主要的市场。
三、行业市场发展趋势1. 远程监测技术引领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海洋浮标系统的监测数据可以通过云平台实现远程监测,使海洋管理变得更有效率和精确。
远程监测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海洋监测数据的采集变得更加便捷,同时可以实现全局数据同步、实时监控和长周期化观测,大大提高了海洋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传感器技术突破多传感器技术是海洋浮标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通过将多个传感器整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多参数同时监测,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监测能力。
同时,传感器技术不断突破,实现了对海洋深度、流场、海面温度、海浪等多种参数的测量,拓展了海洋浮标系统的应用范围。
3. 智能化水平提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海洋浮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一些智能化浮标系统已经实现了无人值守、远程监测、智能诊断等功能,对海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了完全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在海洋浮标系统市场上,主要的竞争者包括上海京都微电子有限公司、MetOcean Telematics、RBR、GISF、Argos、Nortek等。
海洋平台的发展趋势及用钢情况分析
海洋平台的发展趋势及用钢情况分析介绍了目前海洋平台装置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对目前制约国内海洋平台发展的平台用钢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
人类在开发与利用海洋活动中形成了海洋产业,发展了种类繁多的海洋平台装置,这些装置主要用于资源勘探、采油作业、海上施工、海上运输、海上潜水作业、生活服务、海上抢险救助和海洋调查等。
海洋油气是国家重要能源,海洋油气开发的旺盛投资为海洋油气工程装置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也成为造船业利润的新增长点。
在世界海洋产业中,油气生产给人们带来了巨额财富,在荒漠或海滩下造就了一批石油富国。
目前,世界海洋油气工程装置的投资占整个海洋工程装备投资的70%以上。
1、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种类及特点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类型很多,大体可以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2类。
固定式钻井平台包括桩基(导管架)式和重力式;移动式钻井平台包括坐底式、自升式、半潜式和钻井船。
海洋平台用钢级别绝大部分为EH36及以上级别。
1.1固定式钻井平台的特点及应用目前,深海石油开发成为关注的热点,浮式生产储存卸货平台(FPSO)因其独特优点而备受世界石油公司青睐,并开始大规模的应用。
世界主要船级社如DNV、ABS、BV和LR等也积极推出了FPSO的专用规范及相关的指导性文件,FPSO的规模与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进入2l世纪后,FPSO被重新定位,将其划人海洋工程的范畴,而且有了确切的定义,即:集油气处理、发电、供热、原油产品储存和外输、人员居住于一体的,具有高风险、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投入、高回报的综合性海洋工程。
浮式生产储油轮、半潜式钻井平台(Semisubmersible Platform-SE-MI)和竖筒式生产平台(SPAR)被誉为当今海洋石油开发中非常重要、也是最有应用前景的3大装置,成为世界海上油田开发的主流方式。
FPSO更是世界海洋石油开发装备中最耀眼的“明星”。
1.2移动式钻井平台的特点及应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为常用移动式钻井平台。
海上漂浮式风电基础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上漂浮式风电基础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海上漂浮式风电基础作为一种新型的风能利用技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传统能源资源的逐渐枯竭,海上风电逐渐成为了重要的替代能源选择之一。
相比于陆上风电场,海上风电场能够充分利用海上风速更大、稳定性更高的特点,提供更为可靠的能源供应。
海上漂浮式风电基础作为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传统的固定式基础不同,采用了浮动的结构设计,可以在深海等复杂环境下进行建设和运营。
相比于固定式基础,漂浮式基础具有施工便利、适应多种海底地质条件的优势,大大降低了建设和运维成本。
目前,海上漂浮式风电基础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
特别是在欧洲地区,已经建成了若干座海上漂浮式风电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这些成功案例为海上漂浮式风电基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然而,海上漂浮式风电基础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包括技术成熟度不高、运维难度大、经济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等。
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海上漂浮式风电基础的性能和可靠性,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挑战之一。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海上漂浮式风电基础将会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技术上将采取更加高效、可靠的设计和施工方法,提高基础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另一方面,经济上将加大投资力度,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海上漂浮式风电基础的应用和推广。
总之,海上漂浮式风电基础作为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克服一些技术和经济上的挑战后,相信海上漂浮式风电基础将为人类提供更加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并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海上漂浮式风电基础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综述。
水上漂浮建筑的发展研究
2020·05一、水上漂浮建筑的背景全球气候变暖,致使海平面上升,缩减了我们的土地面积,而部分城市近水甚至是被水所环绕,常年为洪水所困扰,因此不得不解决这些问题,保障人类的居住环境。
面对土地面积紧张、人口居住场所短缺问题,可以通过向上延伸建筑的高度或者向下开发地下空间来解决,但因此会增加人口的密度,可能会恶化城市环境,也会给人们带来压迫感。
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着约百分之七十的面积是海洋以及湖泊河川等,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
靠近海岸线的部分地区以及内陆水域一般都含有丰富的资源,水上漂浮建筑的开发利用具有可行性、经济性,相较于其他的解决方法,开发海洋空间资源更为合适。
因此,解决水上漂浮建筑的技术问题相当重要。
本文将会通过发展历史、背景以及案例分析等来介绍荷兰水上漂浮建筑的情况,探讨如何迎接水上漂浮建筑带给我们的挑战和机遇。
二、荷兰的水上漂浮建筑发展历史(一)承受的环境压力荷兰较大一部分领土位于海平面之下,时常承受着洪水侵袭的危险和国土面积紧张的巨大压力。
过去的三百多年里,荷兰人们为了保护领土不受洪水的侵害,修建起堤坝和沙丘,但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荷兰的降水量越来越大,因而不得不转变解决的方式。
从1990年开始,荷兰人在对船屋的概念思考中,渐渐延伸出水上漂浮建筑概念,并进行研究设计。
水上漂浮建筑的诞生代表着荷兰人已从原始的与水对抗,发展到与水和谐相处共生阶段。
(二)政策的鼓励,技术的研究在荷兰政府的鼓励政策下,建筑师们不再只是对“船屋”进行改造,而是开始研究真正意义上的漂浮建筑,打造出“漂浮城市”,并尝试使“漂浮城市”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储蓄。
它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混凝土与塑料泡沫的有机结合,提高技术水平,让建筑更加稳定于水面上,同时使用的材料还要具有持久耐腐性,以此保障建筑使用的寿命。
陆地上建筑的地基建造方法在水上建筑上使用已然是不合适的,因而荷兰政府将利用在河床附近的15个地区作为试验区。
海洋平台设施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海洋平台设施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海洋平台设施作为现代海洋科技与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重大的发展与变革。
从简单的船只和浮动设备,到现代化的海洋平台,这一领域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为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海洋平台设施的发展历程,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一、发展历程海洋平台设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
当时,随着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海洋平台设施开始兴起。
早期的海洋平台主要是为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而建造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石油钻井平台。
首先是陆上钻井平台,随后发展为浅海钻井平台,再到深海钻井平台。
这些平台设施大大提高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效率,并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需求不断增加,海洋平台设施的规模和种类也得以扩大。
除了钻井平台,人工岛、浮动式气体液化设施、海上风电设施等也逐渐出现。
人工岛的建设不仅有效利用了海洋空间,还提供了多种功能,如海上港口、海洋能源站、旅游度假地等。
浮动式气体液化设施使天然气可以在深海中加工和储存,极大地促进了海洋天然气资源的利用。
海上风电设施则利用海风发电,为清洁能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未来趋势1. 深海开发随着陆上和浅海资源的逐渐枯竭,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深海。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但由于深海环境的极端条件和技术难题的存在,深海开发一直受到限制。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深海资源的开发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未来,海洋平台设施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深海矿产勘探开发、深海渔业、深海能源利用等领域。
2.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已经成为海洋平台设施发展的新趋势。
智能化的海洋平台设施能够实时监测海洋环境、自主调节设备运行,并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更精准的海洋资源评估和预测。
智能化的海洋平台设施还能够自动驾驶,提高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3. 绿色环保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绿色环保已经成为海洋平台设施发展的重要方向。
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滚装装船工艺研究
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滚装装船工艺研究◎ 王国松 陶召平 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摘 要: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在总装场地完成搭载,采用SPMT滚装装船,并通过有限元对风电平台结构强度及支墩反力、接载平台及半潜船结构强度的校核计算,保证滚装装船的安全性,也为其他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的滚装装船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电平台;SPMT;半潜驳船;滚装装船1.引言海洋风电开发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漂浮式风电机组正式从概念和试验走向批量应用。
与当前主流的固定式海上风电技术相比,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适用于更加广阔的海上空间,不受海床地质条件影响,在50m 及以上水深区域里,更加具备成本优势。
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主要有两种下水方式,一是船坞内完成搭载后出坞下水;二是总装场地完成搭载,通过滚装或滑移装船方式将风电平台移至半潜驳船上,再将半潜驳船拖航至指定的下水区域或锚地,完成风电平台的下水。
由于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尺寸较大、重量较重,宽度超过100m的干船坞难以锁定,而滚装或滑移装船,不占用船坞,在吊机覆盖的地面区域即可实施,且装船稳定性好,装船时间短,易于操作,且能有效控制成本。
滚装装船相较于滑移装船,场地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装船效率高,逐渐取代传统的牵引拖拉装船。
本文以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建造的“三峡引领号”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为例就SPMT滚装装船工艺进行介绍。
2.“三峡引领号”漂浮式风电平台介绍“三峡引领号”是中国首台漂浮式海上风电试验样机,位于广东阳江阳西沙扒海上风电场,单机容量5.5兆瓦,立柱跨距65m,排水量13000t。
其基础漂浮式风电平台总长为78.95m,型宽为91.16m,型深为32m,设计吃水(锚泊状态)为13.5m,拖航吃水(不带风机)为3m,拖航吃水(带风机)为13.5m,风电平台自重5511吨。
图1 接载平台布置图图2 接载平台侧视图宽91.16m,而下水用的半潜驳船型宽仅60m,为满足S PM T 模块车滚装装船及风电平台上船后的落墩,在半潜驳船左舷侧增加接载平台1(长度20m,宽度7m),在半潜驳船右舷侧增加接载平台2(长度20m,宽度7m)和接载平台3(长度13.3m,宽度7m),接载平台布置详图如图1、图2所示。
漂浮式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及趋势
漂浮式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及趋势随着风机单机容量的逐步增大,浅海面积的进一步受限,深水风电的发展已然成为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必然趋势,而在深水风电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漂浮式基础概念的提出。
本文主要从风电机组的基础型式来对其技术发展进行阐述分析,重点论述了TLP(张力腿式平台)的发展现状,并例举阐述了国外典型TLP 平台的海上漂浮式风电项目,从而为我国大力发展漂浮式海上风电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标签:漂浮式风机;TLP平台;锚泊系统Current status and trend of the offshore floating wind power——Take TLP For ExampleAbstract:With the enlargement of unit capacity of the wind turbine and the limited of the shallow sea area,the development of deepwater wind power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exploit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Furthermore,the most important study of deepwater wind power is the proposal of the floating conception. In this paper,we mainly discussed the foundations of the floating wind turbine,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nsion leg platform(TLP)is a focal point of a full paper. Also we illuminate the foreign offshore floating wind power projects with many typical TLP examples. Consequently,its technology can provide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loating wind turbine in china.Keywords:Offshore floating wind power; TLP foundation; Mooring and anchoring systems0引言在石油资源形势日益严峻、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情况下,海上风能作为一种新的可再生能源,由于其资源丰富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青睐。
浮动式钻井平台的稳定性分析及改进措施
浮动式钻井平台的稳定性分析及改进措施浮动式钻井平台是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常用的设备,它能够在海上进行钻井作业。
然而,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浮动式钻井平台的稳定性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对浮动式钻井平台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首先,稳定性分析是评估平台在不同海况下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的关键步骤。
稳定性分析通常涉及到平台的静态稳定性和动态稳定性两个方面。
静态稳定性分析主要考虑平台的重心位置、浮力与重力的平衡关系以及平台的水线面积。
平台的重心位置应该尽量保持在平台中心的位置,并保持合理的高度,以保证平台的垂直稳定性。
此外,平台的浮力应该与其自身的重力相平衡,以保证平台在水中具有足够的浮力。
同时,平台的水线面积需要合理设计,使得平台在不同的浪况下具有良好的平衡能力。
动态稳定性分析主要考虑平台在海浪作用下的响应。
平台的动态稳定性受到风浪、水动力和柔性的影响。
为了提高平台的动态稳定性,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首先,通过增加平台的结构刚度可以提高平台的动态稳定性。
结构刚度是指平台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保持较小的变形或变形量的能力。
增加平台的结构刚度可以减少平台产生震荡的可能性,提高平台的动态响应能力。
其次,通过改善平台的抗倾覆能力可以提高平台的动态稳定性。
抗倾覆能力是指平台在受到倾覆力矩作用时,能够保持自身平衡的能力。
可以通过在平台的底部增加重物或者降低平台的重心位置来提高平台的抗倾覆能力。
另外,通过采用主动控制系统可以提高平台的动态稳定性。
主动控制系统通过感知平台的倾斜角度和受力情况,并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来调整平台的姿态。
主动控制系统能够及时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供实时的控制,从而提高平台的动态稳定性。
此外,对于浮动式钻井平台的改进措施还可以包括对平台的吨位和尺寸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平台的稳定性。
同时,对于平台的海事设备和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确保设备和系统的正常运行,以保证平台的稳定性。
中国海洋平台的现状与发展浅析
中国海洋平台的现状与发展浅析摘要:未来的油气能源将继续在世界能源需求中占据主导地位,海洋石油已成为未来世界石油开采的主要来源。
在面临世界各国对人类共同拥有的深海资源激烈竞争的形势下,须高度重视对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
目前主要投入使用的海洋平台主要有四种:张力腿平台,半潜式平台,浮式平台,单柱式平台(spar)。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海洋平台建造及技术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就海洋装备技术实力和技术水平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因此,我国必须加快科研步伐,早日步入世界海洋石油装备强国行列。
1世界海洋石油资源的背景目前,世界石油工业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全球油气储量增长乏力,远远无法弥补每年的产量。
然而全球的油气消耗量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预测,世界石油需求在2030年之前将保持年均1.6%的增长,到2030年达到57.69亿吨。
天然气需求在2030年之前将保持年均2.4%的增长,到2030年达到42.03亿吨油当量。
未来的油气能源将继续在世界能源需求中占据主导地位,到2030年油气需求将占世界能源总需求的65%。
天然气资源估计将在2015年超过煤炭资源成为第二大能源种类.随着陆上石油资源的日渐枯竭,海洋石油已成为未来世界石油开采的主要来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支柱产业的石油化工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从1993年开始,原油供应皿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因而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
2海洋平台技术的价值己探明的世界海洋石油储量的80%以上在水深500m以内,而全部海洋面积的90%以上水深在200一6000m之间,因而大量的海域而积有待探明。
此外,世界上除了少数海域以外,大部分地区的近海油气资源己口趋减少,向深海发展己成必然趋势,深海平台技术己成为国际海洋工程界的一个热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新的深海平台结构不断涌现。
光伏发电在海上漂浮平台上的应用前景如何
光伏发电在海上漂浮平台上的应用前景如何在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光伏发电作为一种可持续的能源获取方式,正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
其中,海上漂浮平台上的光伏发电应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海上漂浮平台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在海上漂浮的平台上安装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这些光伏组件通常由硅等半导体材料制成,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光子,并产生电子流动,从而形成电流。
与传统的陆地光伏发电相比,海上漂浮平台光伏发电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其一,海上的空间资源相对丰富。
在陆地上,寻找大片适合建设光伏电站的土地往往面临诸多限制,如土地用途规划、生态保护等。
而广阔的海洋为光伏发电提供了几乎无限的可用空间,能够大规模部署光伏组件,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其二,海上的光照条件更为优越。
由于没有云层、建筑物和地形等的遮挡,海上的阳光照射更加充足和稳定。
这意味着海上漂浮平台上的光伏组件能够更长时间地处于高效发电状态,提高了能源产出效率。
其三,海上漂浮平台光伏发电有助于减轻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陆地上建设光伏电站可能会占用耕地、破坏生态系统,而在海上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减少对陆地生态的干扰。
然而,要实现海上漂浮平台光伏发电的广泛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技术方面,海上环境复杂恶劣,对光伏组件和平台的可靠性、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海水的腐蚀、风浪的冲击以及极端天气条件都可能对设备造成损坏。
因此,需要研发更加耐腐蚀、抗风浪的材料和结构,以确保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建设海上漂浮平台光伏发电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包括平台的建设、设备的采购和安装、维护和运营等方面。
目前,其成本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
此外,电力传输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海上漂浮平台距离陆地较远,如何将所产生的电能高效、稳定地输送到陆地上的电网,需要先进的输电技术和设施支持。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
国内浮标发展现状
如今,国内浮标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浮标是一种可以在水中漂浮的装置,它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渔业资源调查、海洋监测预警等领域。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内浮标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传统的浮标多采用气囊式结构,但这种结构容易受到风浪影响,浮标的稳定性较差。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国内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浮标设计,即固定式浮标。
这种浮标采用了固定桩和支撑网格来保持浮标的稳定性,有效解决了传统浮标的缺陷。
目前,固定式浮标已经成功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和油田勘探等领域。
此外,国内浮标技术还在不断创新。
近年来,一些高性能浮标被研发出来,比如多参数浮标。
这种浮标可以实时监测海洋中的温度、盐度、溶解氧等多个参数,为海洋研究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数据。
同时,还有一些移动式浮标被研发出来,这种浮标可以自主移动,能够对大范围海域进行调查和监测。
此外,国内浮标的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拓展。
除了传统的科研与监测领域,浮标现在还被广泛应用于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
比如,国内一些海洋风力发电项目已经开始使用浮标来固定风力发电机组,以实现在海洋中更高效的能源开发。
此外,浮标还可以用于监测海洋生态环境,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国内浮标发展现状可谓蓬勃向前。
不仅浮标技术得
到了快速进步,还应用领域得到了扩大。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国内浮标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海洋平台发展与展望
海洋平台发展与展望海洋,这片广袤而神秘的领域,蕴藏着无尽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海洋平台作为人类探索和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工具,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海洋认知的逐步深化。
海洋平台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早期的海洋平台主要用于海洋观测和简单的渔业活动,结构简单,功能单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海洋平台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在 20 世纪中叶,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崛起,固定式海洋平台成为了海洋石油开发的主要设施。
这些平台通常通过桩腿固定在海底,能够承受较大的风浪和海流冲击。
它们为石油的开采和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工作环境,使得海洋石油产量大幅增加。
然而,固定式海洋平台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只能在特定的海域和水深条件下使用,移动性差等。
为了克服固定式海洋平台的不足,半潜式海洋平台应运而生。
半潜式平台的主体部分位于水面以下,通过浮力和压载系统来保持稳定。
这种设计使得平台能够在更深的海域作业,并且具有更好的抗风浪能力。
半潜式平台的出现,大大拓展了海洋石油开发的领域。
与此同时,张力腿平台也逐渐崭露头角。
张力腿平台通过垂直的张力腿与海底相连,能够有效地限制平台的运动,提供较高的稳定性。
这种平台适用于中等水深的海域,在石油和天然气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FPSO)成为了海洋石油开发中的明星。
FPSO 集生产、储存和卸载功能于一体,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适应性。
它可以在不同的海域进行作业,并且能够快速部署和撤离,大大提高了海洋石油开发的效率和经济性。
除了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海洋平台在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海洋风电领域,海上风力发电平台为清洁能源的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
这些平台通常建在近海或远海地区,利用丰富的风力资源发电。
在海洋科研方面,科研海洋平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深入研究海洋生态、海洋气候、海洋地质等方面的平台。
它们配备了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设备,能够收集大量宝贵的数据和样本,为海洋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海洋平台的现状与发展浅析
中国海洋平台的现状与发展浅析摘要:未来的油气能源将继续在世界能源需求中占据主导地位,海洋石油已成为未来世界石油开采的主要来源。
在面临世界各国对人类共同拥有的深海资源激烈竞争的形势下,须高度重视对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
目前主要投入使用的海洋平台主要有四种:张力腿平台,半潜式平台,浮式平台,单柱式平台(spar )。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海洋平台建造及技术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就海洋装备技术实力和技术水平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因此,我国必须加快科研步伐,早日步入世界海洋石油装备强国行列。
1 世界海洋石油资源的背景目前,世界石油工业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全球油气储量增长乏力,远远无法弥补每年的产量。
然而全球的油气消耗量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预测,世界石油需求在2030 年之前将保持年均 1.6%的增长,到2030 年达到57.69 亿吨。
天然气需求在2030年之前将保持年均 2.4%的增长,到2030 年达到42.03 亿吨油当量。
未来的油气能源将继续在世界能源需求中占据主导地位,到2030 年油气需求将占世界能源总需求的65%。
天然气资源估计将在2015 年超过煤炭资源成为第二大能源种类.随着陆上石油资源的日渐枯竭,海洋石油已成为未来世界石油开采的主要来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支柱产业的石油化工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从1993 年开始,原油供应皿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因而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
2 海洋平台技术的价值己探明的世界海洋石油储量的80%以上在水深500m以内,而全部海洋面积的90%以上水深在200 一6000m之间,因而大量的海域而积有待探明。
此外,世界上除了少数海域以外,大部分地区的近海油气资源己口趋减少,向深海发展己成必然趋势,深海平台技术己成为国际海洋工程界的一个热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新的深海平台结构不断涌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区浮标在国内属首次研制,全部设计具有自我知识产权,总体技术指标与国外类似浮标相当。
2.3 自持式剖面循环探测漂流浮标
自持式剖面循环探测漂流浮标是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新的调查设备,采用拉格朗日法对海洋次表层温度、盐度进行剖面测量,布放后它自动潜入水下2000米以内的等密度层,随海流保持中性漂浮,到达预定时间仪器自动上浮直至水面,在攀升过程进行温度、盐度剖面测量。到达水面后,通过Argos卫星系统将采集的测量及定位数据传送给用户。然后仪器自动下沉到预定深度,重新开始下一个循环过程。该浮标在Argo计划的推动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目前仅有美国和法国有商业化产品。
该浮标继承了技术中心原有的浮标技术基础,并充分跟踪借鉴国际先进的浮标技术,采用小型圆盘形标体,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小型化、多参数和水文剖面参数测量:计算机技术、低功耗和太阳能技术的应用,使得浮标装载的测量仪器设备实现了小型化和低功耗,给浮标小型化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并实现了多参数观测,同时有较好的水动力特性,能较为方便地满足水文剖面监测对浮标的要求。大大减小了浮标的制造和运行费用,使用方便、灵活,易于运输。
美国的浮标技术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方面:浮标体类型及系留方式的选定、通信系统的发展、传感器性能的完善。
美国的浮标的发展趋势:
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可靠度、扩大功能、延长工作寿命、方便布放和回收,是近年来海洋观测浮标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具有代表性的如,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研制的海洋资料浮标,其技术进展主要表现为:
在“十五”863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的资助下,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联合中船重工集团710研究所开展了实时传输海洋潜标系统的研制工作。
该潜标具备将海洋环境测量数据通过可自动补充的水面通讯浮标与卫星双向通讯,实时传输到岸站的功能。
潜标系统可搭载ADCP、海流计、温度链等海洋测量设备,进行0~200m海流剖面测量和1000m盐温深流测量。最大使用海域水深4000m,水下服役期210天,测量数据的存储能力大于210天。
1 概述
浮标、潜标技术是六十年代由一些海洋发达国家开始使用并发展起来的;浮标、潜标系统是海洋环境调查的重要技术装备,具有在恶劣的海洋环境条件下,无人值守的长期、连续、同步、自动地对海洋水文、气象诸要素进行全面综合监测的特点, 是海洋观测岸站、调查船和调查飞机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延伸扩展,是离岸监测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调查方法无法代替的作用。潜标系泊于海面以下, 并可通过释放装置回收,具有获取海洋水下环境剖面资料的能力,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的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浮标、潜标系统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海洋国家的重视。
(2)首次使用了国际上先进的弹性绷紧系留系统:利用连接在系留系统中的弹性元件的调节作用,使系留索处于绷紧状态。浮标始终运动在水面,随波性良好,使波浪参数的测量更加准确;
(3)应用感应耦合数据传输技术,进行水下CTD剖面测量数据实时传输:采用技术先进的感应耦合传输式温盐深传感器,安装在水下系留索的不同深度,利用包塑系留钢索与海水构成感应回路,通过系留缆将测量数据传输到浮标数据舱内,实现了从水面到水下的立体实时观测。
海洋技术中心于2003年完成了其关键技术——自动升降平台的研究,并在千岛湖进行了连续三天的自动升降实验,平台移动速度20~25cm/s。
目前在863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的进一步资助下,正在研制开发具有温盐深和海流剖面测量功能、水下声学数据传输功能、适于极区冰盖下使用的系缆式剖面仪。
该系统最大布放使用水深可达5000米,剖面测量水深1500米,水下服役期3年。
3 上浮下潜自动浮标站系统
4 海洋水声通信系统
1.4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海洋环境观测设备。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港口装备自动化控制技术,家用电器自动化检测设备,制冷设备工程自动化检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在海洋环境动态监测网格技术方面的应用。
4-1 港口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
4-2 家用电器自动化检测设备
1、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促进了浮标总体技术的发展
浮标体采用钢、铝、泡沫塑料或玻璃钢混合结构,重量轻,布放回收方便。浮标都采用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组合供电。为提供可靠性,有的浮标采用两个独立的供电系统,每个系统都有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都能为整个浮标供电。
2、增加测量传感器。扩大功能
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和仪器,扩大浮标的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费用比,是资料浮标技术发展的最主要进展。
坐底式海洋调查潜标系统主要由防拖网底座、仪器设备安装框架、浮力部件、声学应答释放器、释放结构、测量仪器、雷达信标机及声学指令发射接收机等组成。
海洋技术中心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开展了防拖网坐底式海洋调查潜标的研制工作。解决了小型声学应答释放器、浮力部件和防拖网结构件等的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
2.6 实时传D,进行海流和温盐深的剖面测量,每个剖面的测量数据通过水下声学数据通讯传输到主浮体中存储,在极地调查时,再通过水下声学数据通讯提取主浮体中存储的测量数据。
3、西安研创科技集团发展有限公司
研创科技集团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控制自动化和电气连接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工控及电气连接产品的开发、销售及系统集成业务。对于海洋浮标方面,主要是ARM单片机、数据处理及控制方面(GPS、GSM、GDM等)的研究。它的产品分类有:PLC、工控机、变频器、PC-Based、人机界面、自动化软件、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PAC、CPCI/PXI、低压电器、嵌入式系统、运动控制、现场仪表、工业安全、传感器、电源、接线端子。
国外海洋浮标的现状及发展
美国:
国家资料浮标中心是美国浮标技术研制和应用的主要部门,多年来一直从事于浮体和锚泊系统、海洋和气象传感器、资料通信技术、电源系统等方面的研制工作。另外还有通用动力公司、得萨斯仪器公司、洛克希德火箭与空间公司以及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斯库里普海洋研究所、罗德岛大学、华盛顿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等,都有十年以上研制浮标的经验。其种类为:就浮标的技术性能来讲,有高性能和有限性能之分;按浮标的大小,可分为巨型(100t)、中型(5~50t)和小型(1~3t);从浮标形状看,有圆盘型、圆柱型、船型、球型、圆筒型(横向);以浮标的用途分,有工程试验浮标(EEP)、环境实验浮标(XERB)和标准环境浮标(PEB);根据浮标在水中的状态又可分为锚泊浮标和漂流浮标等等。随着浮标技术的发展,目前总的趋势是把浮标分为两大类:锚泊浮标和漂流浮标。
1、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始建于1966年,是我国最早从事海洋技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究、开发、生产的科研机构。
该研究所是对海洋浮标的常规研究,主要是气象、水温、水质(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所主要从事四个方向的研究和开发。
1.1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技术
2 我国初、中期浮标、潜标技术的发展状况
我国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分别开展了锚泊浮标和潜标的研制工作。
在1965年,通过全国会战研制了第一套H23型2m×1.5m船形浮标。经历了2H23型、HFB-1型、南浮1号、科浮2号、FZF2-1型、FZS1-1型几代浮标的演变。
1985年开始建设我国的海洋水文气象浮标网,从英国MAREX公司引进了8套DS14型3m圆盘式浮标,同时在“七五”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研制了FZF2-1型10m圆盘式浮标和FZS1-1型3m圆盘式浮标,浮标工作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在国家863高新技术发展计划的资助下,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开展了该浮标的研制工作,基本掌握了浮标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解决了浮标壳体的密封耐压、液压驱动系统、浮标的自动潜入、上浮和定深控制、Argos卫星通讯、浮标配重标定方法等技术难题,研制成功了可视深度模拟压力实验槽。目前已完成了样机制造,正在进行海上试验和改进工作,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4-3 制冷设备工程自动化检测技术
4-4 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
4-5 海洋环境动态监测网格技术及软件开发
2、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主要研发在特殊环境下的浮标的研究,其主要方面有:
2.1 小型多参数海洋环境监测浮标
在“十五”863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资助下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制成功了3m直径多参数海洋环境监测浮标。
2-2 海洋赤潮监测及分析预报系统
2-3 化学需氧量现场光学测量系统
2-4 海水中有机污染物现场测量系统
2-5 海水重金属元素现场测量系统
1.3海洋军用探测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声警戒浮标系统,水下目标探测及定位系统,上浮下潜自动浮标站及水声通信系统。
1 水声警戒浮标系统
2 水下目标探测及定位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大型多参数海洋资料浮标、船形浮标、遥测波浪波向浮标,海洋台站气象水文波浪自动化观测设备,舰船气象导航系统以及志愿船自动测报仪等。
1-1 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浮标系统
1-2 海洋台站自动化观测系统
1-3 大型舰船气象导航系统
1-4 数字气象仪及气象参数传感器
1-5 志愿船自动测报仪系统
2.4 H/HQB型海洋潜标系统
“九五”期间海洋技术中心开展了H/HQB型海洋潜标系统研制工作,2000年完成海上试验,同年通过有关部门的设计定型审查,在我国南海北部及巴士海峡海域连续8套次的实际使用中,系统回收率达到100%,获取资料数百万组,最大布放深度达到4700米。使我国的潜标技术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在潜标系统的设计、制造、布放回收等主要技术方面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了研制、生产覆盖我国领海和周边海域的潜标系统的能力。
该潜标采用在主浮体上安装ADCP的方法,解决了潜标主浮体以上浅表层海流测量问题;编制了潜标在海流作用下的姿态及系统张力计算软件,可方便的进行潜标的设计计算;研制生产了潜标系统的关键仪器——QFS1-2A型声学应答释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