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第1章 概论
《汽车法规》课件——概论

• 2、从属于宪法和法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 1)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法规、发布 的决定和命令。 • 行政法规的名称只限定三种:条例、规定和办法 • 条列: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较全面、系统 的规定。 • 规定: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做部分的规定。 • 办法:对某一项行政工作做部分的规定。
汽车法规
第一章 概论
• • • • 本章内容 一、法规导论 二、交通法规定产生与发展 三、国外汽车法规简介
2014年全国交通事故统计
• 2014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34292.34人, 比2013年的死亡31604.3人增加了2688.04 人,增长率为8.5%;相比2012年的死亡 30222.5人,增加了4069.84人,增长率为 13.46%;相比2011年的死亡29618人,增 加了4676.34人,增长率为15.78%。
• 法律的实施是法律规范咋现实生活中的实现。法律的实施 必须遵循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 法律的实施,有法律的适用和法律的遵守两种形式。 • 1、法律的适用 • 法律的适用。,就是通常所说的执法。 • 2、法律的效力 • 法律规范的效力,就是它的适用范围,包括空间、时间和 对人的效力。 • 3、法律的遵守 • 法律的遵守,就是通常所说的守法。
“醉驾的你”----高晓松醉酒驾车案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 喝的生啤,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撞坏的英菲尼迪……” 5月9日22时32分,在北京市 东城区东直门外大街十字坡路口东 50米处发生交通事故,现场发现 一辆北京牌照的白色英菲尼迪越野 车与前方三辆车发生事故。肇事车 辆驾驶员为国内知名音乐人高晓松, 口中带有明显的酒气。
• 一、法律规范形式
• 法律规范是构成法律的细胞,一个国家的法律就 是该国全部法律规范的总和。 • 法律规范是反映人民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1第一章 交通工程学概论

交通 阻塞 交通 事故
特殊交 通问题
物理瓶颈、虚拟 (秩序)瓶颈、 供需矛盾、事故 当事者控制力失 常、车辆故障、 运输管理不当 特殊需要、违章 运输 阻塞、设施规划/ 设计与建设
交通 环境
16
中原工学院
交通工程概论
交通问题——世界性难题
中国
17
美国华盛顿的交通阻塞状况
中原工学院
交通工程概论
早上塞,晚上塞,半夜起来一看,还是在塞
随着科技进步学科内容更新,其定义与含义 也自然会随之发展。
24
交通工程学的概念
中原工学院 交通工程概论 改善交通是一门大学问
交通参与者
交通设施
交通规划、设计、管 理理论、方法和技术
交通工具
调整交通需求
提高服务能力
安全性/效率性/舒适性提高,环境明显改善
交通工程学的基本概念
运输工程
航空、轨道、水运、 道路运输
31
中原工学院
交通工程概论
动态性
交通系统是个动态系统,即交通系统
状态随时而随机的变动。因此,在交通状态分析和
控制中,应以实践为中心进行动态分析。
实践性 交通工程学所面临的问题,多来自于交
通设计和交通管理的实践。交通工程理论的形成也正
是它反复实践的结果,因而交通工程学的应用和发展,
始终离不开交通管理和工程实践,始终需要进行实地、 实时的交通状态研究。
23
中原工学院
交通工程概论
8、我国著名的交通工程学者给出的定义(北京工业大学任
福田教授)
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发生、发展、分布、运行
及其规律,探讨交通调查、规划、设计、监控、营运、
管理、安全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
【道路交通安全概论】第二章

1)车辆在道路上,而非其他地方,其中道路有特定的含义。
2)因过错或者意外,其中,过错原因是指当事人行为过错的原 因,即当事人的违法和过失等非故意行为的原因,意外原因是 指因自然因素的原因引起而非人为因素的原因引起,如流石、
泥石流、山崩等原因。
3)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则是强调必须有损害后果发生 。
(1)公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以下简称《公路法 》)的规定,公路按照其在公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国道、省道、
县道和乡道。
(2)城市道路 根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的规定,城市道路 是指城市供车辆、行人通行,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
及其附属设施。
(3)广场 是指城市规划在道路用地范围内,专供公众集会、 游嬉、步行和交通集散的场地。
5)铁路道口及渡口发生的事故。
6)蓄意驾车行凶、自杀,酗酒者、精神病患者自己碰撞车辆等 发生的。
7)车辆尚未开动发生的事故(如人员挤、摔伤亡事故)。
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形式、特点与分类
一、道路交通事故的形式 二、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三、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
1.碰撞 2.碾压 3.刮擦 4.翻车 5.坠车 6.爆炸 7.失火
09mc2
主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概念 道路交通事故的形式、特点与分类 道路交通事故的危害与最易受伤害群体 道路交通事故风险及其防范 道路交通事故治理与预防概述 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与交通安全 交通行为与交通安全意识之间的关系 行人、骑车人及乘员的交通行为与交通安全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概念
一、交通事故的定义 二、构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要素
一、交通事故的定义
交通运输安全 第1章 概述

第三,10万人口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最高指标值在15 人以下,其中以英国最低为5.75人。
美国、日本的情况: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汽车王国”,既是当今世界机动车 保有总量最高和公路总里程最长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 机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009年机动车保有总量达2.3 亿辆,其千人机动车拥有量达802辆。
惨烈的事故现场一片狼藉!
§1.1 交通事故的基本概念
安全:对于交通活动而言,简单的讲就是在参 与交通活动的过程中不要受到伤害。具体表现 为三个方面: a.我不伤人:自己不要伤害别人; b.人不伤我:自己不要被别人伤害; c.我不伤我:自己不要伤害自己。
道路交通安全是指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活动 的过程中既不要受到外来伤害、也不要向外部 (他人或它物)施加伤害。
交通参与者是指在从事交通活动过程中与人的特 定行为或临时角色相关的不同群体。 通常指驾驶员、骑车人、行人、乘客四类群体。
◆交通警察算不算交通参与者?
1.道路交通安全
1)定义:道路交通安全是指在交通活动过程中, 能将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 状态。
交通安全意味着人或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可以接 受的;若这种可能性超过了可接受的水平,即为不安 全。
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
美国:1966年颁布了《公路安全法》、《汽车 安全措施法》,负责全国公路安全工作 ;
德国:1969年德国总理责成“国务秘书”组织 “公路交通安全圆桌会议”,负责制定全国公路 交通安全的总政策和措施 ;
日本:自1970年成立了全国性的统一管理机构, 强化交通安全管理;
(6)有后果(损害后果):交通事故必定有损害后果 存在,即存在人员、牲畜伤亡或车辆、财产损失等。
交通工程 道路通行能力 第一章 通行能力概论

HC M
精选课件
SEU 二 服务水平(Levels of Service)
服务水平 ? (LOS)
精选课件
24
SEU 道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 服务水平: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条件、道路环 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 服务交通量:不同服务水平要求通过的交通量。 • 通行能力应该与服务水平相联系。 • 服务水平高,服务交通量小;反之,服务交通量大,则
SEU
交通、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
精选课件
1
SEU 引言
• 交通分析
等价于 分析
交通需求 交通供给
交通供给:提供一定服务水平的通行能力
精选课件
2
SEU
交通系统畅通、不出现拥堵现象
道路通行能力
精选课件
交通需求
SEU 第一章 基本概念
第一节 道路通行能力( Highway Capacity ) 第二节 服务水平 第三节 车辆换算系数
精选课件
30
SEU 通行能力分类(美国)
E级:此服务水平的交通常处 于不稳定流范围,接近或达 到水平最大交通量时,交通 量有小的增加,或交通流内 部有小的扰动就将产生大的 运行问题,甚至发生交通中 断。此水平内所有车速降到 一个低的但相对均匀的值, 驾驶自由度极低,舒适和便 利程度也非常低,驾驶员受 到的挫折通常是大的。此服 务水平下限时的最大交通量 即为基本通行能力(理精选想课件条
•C级:交通量大于服务水平B,交通 处在稳定流范围的中间部分,但车辆 间的相互影响变得大起来,选择速度 受到其他车辆的影响,驾驶时需相当 留心部分其他车辆,舒适和便利程度 有明显下降。
•D级:交通量又增大,交通处在稳定 交通流范围的较差部分。速度和驾驶 自由度受到严格约束,舒适和便利程 度低下。当接近这一服务水平下限时 ,交通量有少量增加就会在运行方面 出现问题。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笔记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笔记绪论一、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概念和目的1. 概念交通管理与控制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交通流进行有效的组织、指挥、监督和调控,以实现交通安全、顺畅、高效的一种系统性工作。
它涉及到交通规划、法规制定、行政管理、秩序维护、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
2. 目的(1)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交通管理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优化交通流,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减少拥堵。
(3)减少交通拥堵: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和管理,降低拥堵频率和程度。
(4)保护环境:通过交通管理减少车辆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二、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内容和原则1. 内容(1)交通规划:包括交通发展战略、交通网络布局、交通设施规划、交通需求预测等。
(2)交通法规:涉及交通法规的制定、修订、执行和监督,包括交通信号、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等。
(3)交通行政管理:包括交通政策的制定、交通宣传教育、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等。
(4)交通秩序管理:维护交通秩序,包括交通信号控制、交通组织、交通疏导等。
(5)交通运行管理:涉及行车管理、慢行交通管理、停车管理等日常运行管理。
(6)优先通行管理:实施公交优先、紧急车辆优先等措施,提高特定交通流的通行效率。
(7)交通系统管理与交通需求管理:通过交通系统优化和需求管理,实现交通供需平衡。
(8)特殊事件交通管理:针对节假日、大型活动、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下的交通管理。
(9)交通拥挤管理:通过多种手段缓解和预防交通拥堵。
(10)交通信号控制:设计和优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2. 原则(1)科学性:基于交通工程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科学理论进行交通管理。
(2)系统性:将交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协调各组成部分,实现最优运行。
(3)预见性:根据交通发展趋势,提前规划和管理,避免问题的发生。
(4)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管理策略,应对不同交通问题。
(5)公正性:确保交通法规的公平执行,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第三阶段:交通需求管理(TDM)——增建道路 满足交通需求转变为对交通需求加以管理、降低 其需求量,以适应已有道路交通设施能够容纳的 程度(按供管需)。 第四阶段: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信息技 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应用到交 通管理中。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如图:
4、保证城市交通 管理规划的严肃性。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二、交通管理体制
组成三部分:交通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实施系统、交通运输 系统、交通控制系统。
我国典型交通管理体制如图: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我国典型交通管理体制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 1.3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
一、交通管理规划概念的提出
2002年,公安部、建设部在全国实施“畅通 工程”,力争通过建立城市多部门协作的交通综 合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城市交通发展的软硬件 投入,以有效解决城市交通“痼疾”。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 1.1 交通管理的演变与发展 § 1.2 交通管理体制
§ 1.3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 1.1 交通管理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阶段:传统交通管理:分道、限速、单向、变 向、信号控制——建新路,配以提高老路通车效 率的措施(按需增供) 。 第二阶段:交通系统管理(TSM)——从增建道路 转向提高现有道路效率为主的交通管理理念。
核心内容——交通安全管理规划。
第一章:交通管理概论
二、交通管理规划内容 1、城市交通管理现状问题与需求分析
2、制定城市交通管理发展目标和策略
3、建立交通管理长效发展机制
4、近期交通系统管理改善方案制定
交通管理与控制第1章交通管理概论解析

2. 制定城市交通管理发展目标和策略
3.建立交通管理长效发展机制
26
1.3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
二、交通管理规划内容
4.近期交通系统管理改善方案制定
➢ (1)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组织。 ➢ (2)道路交叉口交通优化设计。 ➢ (3)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系统管理与设计。 ➢ (4)城市停车场规划与管理。
14
1.1 交通管理的演变与发展
4、城市交通管理的特点
管理的有限性和影响的扩展性 机非混合交通 机动车快速发展 出行方式、出行结构和出行分布不断变化 中心与接口治理相结合 常规治理和利用ITS相结合 多层次化的趋向
15
1.1 交通管理的演变与发展 5、研究的发展趋势
纵观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未来有三个明确的趋势: A 纯理论研究将逐渐向应用研究转换; B 整合研究的方法; C 适应于高新技术的管理模式的研究。
11
1.1 交通管理的演变与发展
(3) 客运交通结构日趋合理
1
公共交通得到优先发展。通 过行政和经济手段限制了个 体交通的发展。公共交通的 速达性、舒适性得到了提 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 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个 体交通客流逐渐被转移至公 共交通。城市交通紧张状况 得到逐步缓解或解决。
2
公交路线网络得以优化, 公交车的发车密度得以提 高,乘客换乘更方便,乘 客候车时间减少。公共汽 车专用路、专用道的开 辟,在路口采用信号灯控 制,实现公共交通优先通 过等措施,提高了车速。
29
结束!
9
1.1 交通管理的演变与发展 3、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
⑴ 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
单位:辆/每千户
1300
美国 700
500
美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
第1章交通运输概论-PPT课件

3、公路运输 汽油发动机使用于道路车 辆首先由德国人戴姆勒于
1887年尝试成功,大约8年
之后,美国开始发展汽车。 4、航空运输
1903年,第一次实现了用螺
旋桨作动力的飞行,这就是
飞机的雏形。 1914年,美国首次开辟了从 坦帕到圣彼得斯堡的定期航班。
5、管道运输 1865年,人们开始使用管道运
输石油。但其后50内,发展缓
第1部分
交通运输概论
主要介绍与交通运输学有关的基本概念,交
通运输的构成要素、发展史及其意义。
了
解:交通运输的发展简史
深刻理解:运输、交通、交通运输和交通运输学
的概念、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及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
交通、运输的概念 交通与运输的区别和联系 交通运输与交通运输学
一、运输概念
《辞海》:人和物的载运和输送。 概 念:运输是指借助公共运输线及其设施和运
主要教学内容:
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 交通运输构成要素的意义
一、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
1、运载工具
2、通路 硬件要素
3、场站
4、动力 5、通信 6、经营管理人员和经营机构
主要教学内容:
五种运输方式的产生过程 中国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状况
一、世界交通运输发展史
自有人类以来,即有运输。
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前,早期
组织形式: 1、公路与铁路的联合运输,也称作背载运输 或驼背运输; 2 、公路与水路的联合运输,也称作船背运 输;
3、 公路与航空的联合运输,也称作鸟背运输; 4、 铁路与水路的联合运输,也称作车—船运输;
5、 货船与驳船的联合运输。
公路与铁路之联运系统 (Truck-Rail): 或称驼背运输 (PiggyBack), 例如 TOFC(Trailer-on-Flat-Car), 平车载运拖车即是 藉由卡车或公路货运与铁路所提供的运输服务方式. 公路与水运之联运系统 (Truck-Water): 或称船背运输 (FishyBack), 此种系统大部分适用於货运 , 即船上无装卸货物之设
道路交通安全概论

第1章道路交通安全概述主要内容:1、安全及道路交通安全的概念;2、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3、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与演变趋势;4、现代道路交通系统交通安全状况的变化过程。
§1.1 安全及道路交通安全的概念安全:通常是指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即人身不要受到伤害,财产不要发生丢失。
◆关于人身安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三不伤害):①交通参与者自己不要伤害其他参与者,即不要伤害别人;②交通参与者自己不要被其他参与者伤害,即不要被别人伤害;③交通参与者自己不要伤害自己,即自己不要伤害自己。
交通参与者:是指在从事交通活动过程中与人的特定行为或临时角色相关的不同群体,通常指驾驶员、骑车人、行人、乘客等。
◆道路交通安全:从本质上讲是指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活动过程中的人身及财产安全,通俗的讲是指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活动的过程中确保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也就是既不要向他人(包括自己)或他物施加伤害、也不要遭受到外来伤害。
交通参与者的人身安全存在两方面的含义:1)从交通参与者个人——微观层面上讲,就是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活动的过程中不要受到伤害(三不伤害);很多人难以理解:自己怎么会伤害自己呢?2)从交通管理部门——宏观层面上讲,人身安全涉及交通安全和机动化程度两个方面。
用公式表示则为:人身安全=交通安全×机动化程度交通安全:用万车死亡率表示;机动化程度:用1000人拥有的机动车数量表示。
“安全”一词的内涵正在扩展◆粮食安全:在社会层面上消费者所需要的粮食能否得到可靠、充分的保证;◆石油安全:在社会层面上消费者所需要的石油能否得到可靠、充分的保证;◆网络安全:在消费者层面上能否确保网络的实时畅通及网络用户的正常使用,避免网络“黑客”的攻击。
还有:卫生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1.2 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1)汽车的正面效应随着汽车特别是轿车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汽车特别是轿车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汽车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加快了社会的变革,因此,汽车被称为“改造世界的机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概论

三是,道路交通管理的法律规范 层次低,不能充分发挥其规范作用。 由于现行道路交通法规不能满足执法 实践的要求,主管部门只能靠制定规 章 、规范性文件甚至通知、答复、批 复等文件进行管理,致使管理漏洞多、 程序繁杂;许多地方也不得不依靠地 方法规来管理,造成道路交通管理规 范不统一。
(四)、违反交通法规现象十分普遍, 交通秩序不好。国民的整体交通法律意 识、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文明意识不高, 道路通行秩序差。
(五)、政府管理道路交通的整体水平不高。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没有把道路建设和交通的发 展放在城乡协调发展,特别是城镇化进程中优 先考虑的战略地位,交通发展与城乡发展、城 镇化进程不相适应。道路建设、交通组织缺乏 科学的规划,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建设中设 计标准低、功能不足、设施不全、通行能力低。 交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公共交通发展滞后。 现有道路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管理水平偏低, 科技含量少。专业人员队伍(包括交警)素质不 高。全国还没有完全形成各有关部门参与、全 社会联动的整体合力。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 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这部法律的通过是 我国道路交通法制建设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是 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全面走向法制时代的崭新开端。 本法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路交通迅速发展, 对经济社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总 体上看,我国的道路交通发展与经济、社会 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道路交通安全形势, 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突出表现在:
(一)、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道路交通 事故持续多年上升。交通事故起数从1986年的29万 起上升到2002年的77万多起,年均增长6.3%。死 亡人数由5 万人上升到10.9万人,年均增长5%。 2003年全国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0.9万人,受伤 56.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3.2亿元。群死群伤的特 大事故频发。2000年至2002年,平均每年发生一 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40起左右。吴忠市, 2004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52起,死亡191人, 受伤694人,经济损失214万元。20005年共发生道 路交通事故730起,死亡171人,受伤739人,直接 经济损失185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受伤人数上 升6.48%,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分别下 降2.93%、10.47%和13.68%。
第1章交通运输概论教学教案

三、我国的现代交通运输发展
1、旧中国的交通运输体系 a.线路少、质量差、不成网。 b.运量规模小、运输效率低、经济效益差。 c.交通运输业大多被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所有制。 d.地理分布不均蘅。
2、新中国的交通运输体系和发展变化
主要教学内容:
❖ 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 ❖ 五种运输方式的特征 ❖ 联合运输和交通运输业的概念
第1部分 交通运输概论
主要介绍与交通运输学有关的基本概念,交 通运输的构成要素、发展史及其意义。
了 解:交通运输的发展简史 深刻理解:运输、交通、交通运输和交通运输学
的概念、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及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
❖ 交通、运输的概念 ❖ 交通与运输的区别和联系 ❖ 交通运输与交通运输学
一、运输概念
主要教学内容:
❖ 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 ❖ 交通运输构成要素的意义
一、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 1、运载工具 2、通路 3、场站 4、动力 5、通信 6、经营管理人员和经营机构
硬件要素
主要教学内容:
❖ 五种运输方式的产生过程 ❖ 中国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状况
一、世界交通运输发展史 自有人类以来,即有运输。 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前,早期
的人类是以自身作为运输工具, 其后通过驯养动物驮运或拉重物 以减轻人类本身的负担。
轮轴的发明,车辆的出现则 揭开了现代陆路发展的序幕。
二、五种交通运输的发展过程
1、海路运输 19世纪初,瓦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明的蒸
汽机应用与水路运输,开始了 机械化时代,摆脱了靠风、靠 人力为动力的状况。
1883年,“皇家威廉”号 加拿大汽船首次横渡了大西洋。 取得了巨大成功。
《辞海》:人和物的载运和输送。 概 念:运输是指借助公共运输线及其设施和运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规概论

③保护合法,制裁违法,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增强交通参
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
④解决交通纠纷,处理交通事故,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⑤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规的实施骑到了交通安全教育的
作用。
三、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规的主要内容
1、道路交通秩序管理
记,已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机动车所有 人应申请报废注销登记,并向机动车回收企业交售机 动车,机动车灭失,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向车辆管理所 申请注销登记。
七、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
1.机动车注册登记检验 申请机动车登记时,应当接受对该机动车的安全技术 检验,当时,经国家机动车产品管理部门依据机动车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宗旨
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通行效率。 合法权益的保护。
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
加强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规范和监督。
五、《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适用范围
1、空间效力
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 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 众通行的场所。 2、时间效力
定期检验、定期检验制度
作用:
(1)确保合法、打击非法
(2)淘汰性能下降、零件老化、影响安全的破旧机动车 (3)为生产企业、国家计划提供反馈信息。
4、驾驶证制度
四、机动车牌证、标志管理
(1)机动车牌证、标志
号牌——法定标志,机动车登记编号,每辆机动车都有 一个唯一登记编码。是机动车上路行驶的资格证。
交通安全教育教材(一)

交通安全教育教材(一)
通过本教材,我们旨在提高社会对交通安全的意识,并教育人们如何安全地参与道路交通。
以下是本教材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交通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 介绍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 强调交通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
- 解释交通规则和标志的意义
第二章:行人交通安全知识
- 讲解正确的过马路方法
- 强调观察和判断的重要性
- 提醒人们遵守信号灯和斑马线
第三章:自行车和摩托车交通安全知识
- 解释骑车时的安全装备和行车姿势
- 强调注意事项,如遵守交通信号和行驶方向等- 提醒骑车时要注意周围车辆和行人
第四章:汽车交通安全知识
- 介绍驾驶证和车辆行证的重要性
- 强调遵守交通规则和速度限制
- 提醒人们不要酒后驾驶和使用手机
第五章:公共交通工具交通安全知识
- 讲解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规范行为
- 提醒人们注意个人财物安全
- 强调乘客与司机的相互尊重和合作
第六章:应对交通事故的正确方法
- 介绍如何报警和求助
- 提醒人们保持冷静和采取适当的救助措施
- 强调避免逆向责任和诚实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本教材,每个人都可以增加对交通安全的了解,并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
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道路交通安全的守护者,共同创造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
以上为《交通安全教育教材(一)》的简要内容介绍。
希望这份教材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交通参与者
——是指在从事交通活动过程中与人的特定行 为或临时角色相关的不同群体。 通常指驾驶员、骑车人、行人、乘客四类群体。
交通警察算不算交通参与者?
3)机动车与非机动车
3.我国的机动化进程及面临的交通安 全问题
机动化是指机动车保有量和使用量的增长过 程。
在当今世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流、 物流的强度密切相关,机动车的拥有量一般 都随着经济活动强度的增长而增长。
目前,发达国家的机动化水平普遍高于发展 中国家。
我国以汽车为代表的机动化进程始于改革开 放。2015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9亿辆。
4)机动化程度
机动化程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一个 地区范围内统计人口所拥有的机动车数量。
通常用每1000人拥有的机动车数量表示。
显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每1000人 拥有的机动车数越多,其机动化程度就越高, 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每1000人拥有的机动车 数超过200辆。
机动化程度是评价一个国家机动化水平的重要 指标。
③交通安全是相对的,绝对的交通安全是不存在的; ④对于不同的时期或地域,可接受的水平是不相同
机动车是指由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在道路上行驶的、 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 轮式车辆。 具体包括各种汽车、(无轨)电车、摩托车(包括 轻便摩托车)、拖拉机、低速货车和三轮汽车以及被牵 引的半挂车和全挂车等。
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为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 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 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障人机动轮椅车、 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具体包括自行车、三轮车、人力车、畜力车、残障 人专用车、电动自行车等。
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活动的过程中人身 不要受到伤害,具体体现为“三不伤害” : ①我不伤人:自己不要伤害别人; ②人不伤我:自己不要被别人伤害; ③我不伤我:自己不要伤害自己。
道路交通安全的特点:
①交通安全是在一定危险条件下的状态(相对危险 而言),并非绝对不发生交通事故;
②交通安全不是瞬时的结果,而是对交通系统在某 一时期、某一阶段过程或状态的描述;
§1.2 交通事故的概念与分类
1.相关概念
1)安全与危险
安全:简明的讲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其人 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不超过可接受的水平,即安全 意味着人身伤害或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和程度 限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若这种可能性和程度超 过了可接受的状态即为不安全。
危险:其意义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潜在的 可能造成人身伤害、致病或财产损失的状态。
5)万车死亡率
万车死亡率(也称为万辆机动车死亡人数)是 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按机动 车拥有量所平均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万车死亡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道路交通安全 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机动车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万车死亡率数值越 低,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绝对数则越少。 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每万辆机动车死亡人数为 2.1人。
1.汽车的积极作用
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汽车的巨大需求,使 得促进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源动力和总趋势并 没长。
汽车已成为当今社会数量最多、活动范围最 广泛、使用方式最普及、运输量最大的道路交 通工具。
汽车已成为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 象征和标志
汽车全方位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在 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也使得人们对汽车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人 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及人们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所有方面,汽车都 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汽车已成为人类文明与 社会进步的象征和标志。
2.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 社会问题之一
汽车的广泛使用在带给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 带给人们工作生活快捷和方便等正面效应的同 时,也带给人类交通事故、环境污染、能源紧 张、城市交通拥堵等一系列负面效应。
在许多国家,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人员伤亡和 经济损失,比火灾、水灾、意外伤害等灾难造 成的人员伤亡总和及经济损失要大得多,因而 人们将道路交通事故称为“柏油路上的战争”, “文明世界的第一大公害”,而把汽车称为 “飞驰的凶器”、“行驶的棺材”。
第1章 道路交通安全概论
主要内容:
§1.1 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2 道路交通事故的概念与分类 §1.3 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概况及发展趋势 §1.4 现代道路交通系统交通安全状况的变化
过程 §1.5 现代道路交通系统简介 §1.5 道路交通安全研究的基本内容
§1.1 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严重的社 会问题
我国面临的交通安全问题:
我国机动车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引发的道路交通 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已成为 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虽然以汽车为代表的机动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 在一些问题,但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
我国的机动化将是一个长时期的持续过程。
针对我国以汽车为代表的机动化快速发展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正确 对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应对,努力将机 动化发展过程中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6)道路交通安全
——是指在交通活动过程中,能将人身伤亡 或财产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
交通安全意味着人或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可以接 受的;若这种可能性超过了可接受的水平,即为不安 全。
道路交通安全,通俗地讲是指交通参与者 在参与交通活动的过程中确保自身和他人的 生命及财产安全,也就是既不要向他人(包 括自己)或他物施加伤害、也不要遭受到外 来伤害。
安全与危险的相互关系
①安全与危险是一对彼长此消的矛盾双方,它们都 是与生产过程共存的“过程状态”,具有连续性。
②描述安全与危险的指标分别是安全性与危险性, 两者间存在的关系可表示为
安全性=1—危险性
③危险不仅包含了作为潜在事故根源的各种危机及 其作为潜在事故条件的各种隐患,同时还包含了 某些瞬间突变发生的外在表现出来的事故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