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碑帖的准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浩如烟海的碑帖王国里,其拓本有新拓、旧拓,有整幅、装册,琳琅满目,在不胜阅览的情况下,要从中鉴别出碑帖拓本的真伪,新旧,主要在于经验。其经验主要来自平时多接触碑帖拓本,进行悉心的观察、反复的校对,认真的思考、多翻阅有关校碑的书籍,不明白的要勤问。这样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不断磨炼,才逐渐积累其丰富的经验,牢牢掌握其主要考据方面的知识。到时使自己的双目成为照相机镜头似的,只要一见就能鉴别其真伪、新旧拓本来,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夫,而是长期积累所致。如随着碑帖刻石的石质不同,所造成的石花剥泐情况就不同。倘天然剥泐与人为加工后所产生的剥泐显然就不同。拓工时间的迟早,影响到拓本存字的多寡不同。即使同一时期的拓本,纸有厚薄粗细、用墨有轻重浓淡的不同,以及装裱的优劣等等。这些直接影响到拓本精神的不同等等情况。鉴于以上种种复杂情况,必须经过反复鉴别,然后采用以“同中求异”来辨伪,以“异中求同”来定真。倘运用这个原则来进行鉴别,大概就会有十中八九的把握。

鉴定碑帖的真伪、新旧,除了以上所说的主要在于经验,仅仅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做到精确或接近精确,必须有其依据(或说主要根据是什么)和辅助依据。即鉴定时,首先以实物,即以拓本为主要依据,离开了以实物为依据,一切的鉴定工作就无从谈起。在看拓本时,首先看是否为原石,纸与墨是否相合;再看其字的精神和损泐,是否与纸墨相合。至于经过这些切实的工作后,对拓本的时代以及真伪才能肯定下来,因以上这些均为鉴定碑帖拓本的主要依据。所谓辅助依据,是指题跋、印章是否与拓本相合等。

在旧社会,一些豪富收藏大量的碑帖,其中有不少精品,一般大多作了鉴定,并请名人标名拓本的时代。这些碑帖大多以某权威或豪贵者的言论为准绳,或只以著录、名人题跋、藏印为依据,缺乏唯物主义与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常常出现以假为真,或误真为假的现象。为了使碑帖的鉴定更趋向科学性,达到精确或较为精确的程度,必须有其鉴定的准绳。笔者认为李天马先生在《张氏法帖辨伪、余氏书录辨伪》一书的序言中,列举了鉴书的准绳共二十类,这很可取,这些对碑帖鉴定者和广大书法爱好者,很有学习和掌握的必要。为此将文录下,为了使广大读者便于理解和掌握,并举出实例加以阐明。

1.从书体时代而断为伪迹者

如《秘古阁帖》刻有汉至元十人书。张伯英曰(李天马编述《张氏法帖辨伪、余氏书录辨伪》一书,凡笔者在行文中所引用

此书中的张伯英语或李天马按语时,为简化起见,均称张氏曰、李天马按,下面均同——笔者注):“惜米元章有言,白首阅书无魏遗墨,在北宋时魏人书已不可见,而此乃有汉人黄琼、冯谭之笔,可谓荒谬绝伦。汉人书迹仅见于金石刻、其高古非后世所能摹拟,何以黄琼、冯谭遗墨,竟似村夫子 所存。以此刻石,宁非笑柄……怀素、景度亦其类也。……汉唐远矣,真迹诚不易得,若朱子、若松雪,其书犹世所恒有,宜得真迹,乃其伪与汉、唐人书相等。”可见,从米芾这一简短明确的鉴评语,断定为《秘古阁帖》内所谓汉黄琼、冯谭之书,伪迹无疑。

2.比较笔调丰神而知为赝书者

如兰亭八柱中所刻的柳公权《兰亭诗》。张氏曰:“兰亭诗自宋以来传为柳书,究与他柳迹不类。吾谓唐人书之失名者,与《景福殿赋》之称孙过庭同一例也。”又李天马按:“兰亭诗原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右军书目。此迹较之,鱼鲁亥豕,谬误百出。”

3.对照原刻而知为临仿者

如《翰香馆法帖》刻有王羲之《感情》(图128)、《快雨》等帖。张氏曰:“此帖体势偏软,与快雨等书皆疑宋临,决非南唐所刻,香光亦为帖贾绐耳。”可见,此帖与原刻相较,不但刻工不佳,无神完气足之态,因而产生体势偏软的现象。又如《蔡忠惠公诗稿·诗稿帖》,张氏曰:“此稿《秋碧堂》、《经训堂》均曾收入,而此在其前,所摹者真迹,此则伪本,诗同书法迥异。”此《诗稿帖》为临仿,由于凡临仿者很难一致,故此书临仿,与蔡书无分毫之似,实属伪迹无疑。

4.取证真本而知为伪作者

如《三希堂法帖》所刻柳公权《翰林帖》,又名《蒙诏帖》(图129)。李天马按:“此刻三希之前,《快雪堂帖》已有刻本,……是帖赝本著录,仅见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卷一,清安氏《墨缘汇观》卷上,咸信以为真。张氏一语破的,发前人之所未发,昭昧之功为不可及。……有识者开卷可知,不仅出守翰林自露破绽而已。”又如《酣古堂法帖》中刻黄山谷《松风阁诗》。张氏曰:“《松风阁诗》,三希堂所摹,为涪翁真迹。此卷大小相同,书则远逊。山谷笔笔凌空,毫无俗韵。此刻平庸已极,无一字一笔不俗,刻者或不曾见《三希堂帖》。然雅俗之分。何待比较?

 

5.考官衔年代而知为伪者

如《真赏斋帖》刻钟繇《季直表》。张氏引清徐用锡《圭美堂集》曰:“钟元常在汉为侍中尚书仆射,称东武亭侯;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数年,坐魏讽谋反,策罢;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祚,改廷尉,转封平阳乡侯;至

明帝,进封定陵侯,迁太傅,太和四年,薨于位。黄初二年岂有仍东武侯之理?……,观此,季直表之伪,不辨自明。”又有杭州刻的《表忠观碑稿本》(图130),张氏曰:“表忠观大小二刻皆在杭州,晚香堂收其草稿。碑作于元丰元年,其系衔云:权知徐州军事苏轼。而此衔云:瑞明殿学士臣苏轼承旨撰并书。坡公作此文距为学士时尚十余年,可谓谬妄。”

6.考证所书内容为后出而知为伪者

如《书诀》刻有蔡邕“永字八法”。张氏曰:“按‘永字八法’,法书苑谓蔡邕所传神授,语殊无稽。唐太宗及颜鲁公,柳诚悬皆为之说,大抵起于隋、唐之际,谓永字八法能赅正书笔法之全。东汉正书未行,不应蔡氏已传此法,其为依托无疑。”又如遵训阁刻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图131),张氏曰:“羲之时何曾有千字之说?字与周兴嗣本无所增损,惟任意颠倒,至不可读。字体在唐以后,有李西台脚手,而妄标钟、王之目。自宋以来列之羲之帖中,郁冈、三希皆刻之,何其谬乎。”

7.考证所题年代而知为伪者

《唐楷萃真》中的欧阳询书《心经》(图132)。张氏曰:“心经,贞观九年书。刘轲玄奘塔铭云,永徽三年进金字《般若心经》,咸享三年以于志宁等润色之本附刻圣教序后。若贞观九年此经尚未译进,而率更已预书之本,庸可信乎?”

8.据改易名字年代而知为伪者

如《南宫诗帖》中的《名花诗》。张氏曰:“上卷落花诗,款云绍兴乙卯,溪堂米黻。米名改黻为芾,在元祐间,乙卯为绍兴五年,上溯元祐逾四十年,南宫之没久矣。”又云:“《名花诗》之字体与快雪堂之丹青引相似,或为一手赝造。明人泼墨斋收入,于其年岁之错误,漫不加察。”

9.据所书讹字而知为伪者

如《秋碧堂法帖》刻颜真卿《竹山堂连句》(图133),肥重而乏劲气。自宋以来均目为鲁公真迹,经米友仁审定,然未可信。诗中出茗作茗,鲁公曾书匡缪正俗,于书体之辨甚严,似不宜有此误。”李天马按:“颜书墨迹竹山联句及自书告身,近年已有影本出版,两迹破绽甚多。”

10.审题语鄙浅而知为伪者

如刻王羲之《笔阵图》,张氏曰:“右军题后云,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右军不曾至许洛,亦不致误以三体石经为蔡邕。其文既显然伪造,则书之为伪正不待辨。……右军传文尚多,何赏有此鄙语。既异唐代所传,则不知何人伪书。”又如《渤海藏真帖》刻米芾《萧间堂记》(图134),张氏曰:“米之《萧闲堂记》及米友仁、虞集、柯九思跋,一手赝书。小米之兰亭跋亦赝。海岳自叙

云:书之要在得笔,得笔则细如丝发亦圆;不得笔则粗如椽亦褊。此记可谓无笔不褊。如君子之友,小人之仇;以人方人,叙度宜俦。此何等鄙语,而见赏于海岳。”

11.审文义笔调乖谬而知为伪者

如高拱刻苏东坡《草书醉翁亭记》(图135)。张氏曰:“欧阳公《醉翁亭》、《丰乐亭》二记,东坡大书,刻石同在滁州。碑虽明代重建,皆坡公真迹。此何物耶,可冒称东坡书乎?最可异者,篇末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此本作欧阳公。竟以作文者自称为公,东坡乃如是谬乎?又云此书于转折处每断而另起,备极俗恶之状,其非坡迹更不容辩。”

12.审伪跋而知原作亦伪者

如阙名刻的苏东坡《狮子赞帖》。张氏曰:“前有篆书东坡书《狮子赞》,米南宫书九字,字径四五寸不等。米自题曰:元丰四年,余过甘露寺,见东坡守胶西时摹刻陆探微狮子板,且赞焉。余见其画象之工,赞辞之趣,神注不忍移去。……海岳性兀傲,其书罕有同时人文字,似此题语凡鄙,不待观其书可知其伪。即董跋亦伪也。自明以来,嗜米书者多矣,然大都不辨真伪,取以上石。学人之求米书,以为曾经刻帖,当是真迹,孰知大谬不然。”

13.审题跋与原作如出一手者

如杭州刻《岳飞奏稿》(图136)。张氏曰:“忠武书迹见之石刻多矣,而书各不同。良由其人为世宗仰,使收藏家皆欲得其遗迹。而公固不以书名,生平亦罕有存者,由是作伪者纷然而起。公有文集行世,作伪者就集中所载奏稿,任意抄录,谓是忠武真迹。并伪作名贤题跋。此书,笔势俗弱,略仿平原伪三表字体,昧者取以上石。又云其书果出公手,宁非宇内至宝。乃与倪文贞、黄忠端题字一手赝造,岂足存乎?”

14.审仿题而知为伪者

如阙名刻苏东坡《落花诗》。张氏曰:“自跋(指东坡自拔)云:‘元丰甲子,予居黄州五稔矣,盖将终老焉。近有移汝之命,作诗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独潘邠老以落花诗索余书。砻石以待。强应其意,然迟予行数日矣。四月十日东坡居士识。’世传东坡小字赤壁二赋后有此跋云:潘邠老与弟大观复求赤壁二赋,余欲书归去来辞,大观砻石欲并得焉,余性不耐小楷,强应其意云云。此全袭其语,而易以落花诗。诗非东坡所作,且绝非宋人诗,语极浅鄙,何至鉴赏于邠老,何足以污东坡之笔。直庸妄人所造,仿宋人拓法,昧者视为珍宝。”

15.假帖真跋者

如萼辉堂刻苏东坡《集归去来辞诗》。张氏曰:“集渊明《归去来辞》六首,行书约寸许,与米元章之虎邱诗似出一手,俗状可厌。后王雅宜跋三行却真,盖自他帖中移此。

”这种情况在旧社会屡见不鲜,即一些极私利书商帖贾,为了欺骗无识之士,以便牟取大利,往往将某一帖后的诸家几种题跋(真跋)分割出来,移植在假帖后面。帖估使用这伎俩,以真跋来衬托其伪品,这样往往能遮住一些无鉴别能力或鉴定水准较差者的视线。由于真跋而将假帖信以为真,以高价购取,可说上当受骗。可是帖贾却从中渔利,可说被“黑老虎”咬了一口。

16.袭名影射者

如晚香堂刻苏东坡《花蕊夫人宫词》(图137),张氏曰:“陈眉公《晚香堂苏帖》二十八卷,乃近代著名之刻。姚(学经)袭其名而内容各异,帖肆呼为小晚堂以别于陈氏之帖。卷一至四曰:《花蕊夫人宫词》、《春帖子词》、《黄州寒食诗》、《养生论》……卷五至八曰:《膝王阁序》、《画记》、卷九至十二曰:《南华经》、《海市诗》、《次韵送梅诗》……虽习见之帖如《黄州寒食诗》、《养生论》、《海市诗》等,皆弃原本不取,而用不知何人临仿之书妄称东坡,良不可解。至《花蕊词》、《滕王阁序》、《怪石供》、《渊明诗跋》,尤属毫无影响,奈何以此物为苏书哉。帖首五篆字即摹陈眉公本,是其有意影射。”

17.移花接木者

如旧拓王羲之《鹅群草书》。张氏曰:“此书乃黄山谷草书《黄庭内景经》。作伪者割弃名款,临右军像于前,其跋则米友仁题老米临右军帖语,先臣米芾临等字。得者固以为右军真迹,刻为阳字,加以释文,未具姓名年月。观其刻法,当在明、清之间。……此体晋人所无,何谓鹅群草书?此经右军时尚未出,犹之陕刻心经,目为右军。心经唐时所译,右军何由预书此书?”

18.张冠李戴者

如吴廷《余清斋帖》及日本大鹤行刻《孙过庭千字文》(图138)、《余清斋帖》所刻《孙过庭千字文》,张氏曰:“千字文与三希堂刻本不同,三希堂本乃宋王逸老书,割去王款与增过庭二字。此书体势略同,圆劲不之及,殆仿王逸老书,是伪中之伪也。”

日本大鹤行刻《孙过庭千字文》,张氏曰:“此帖《墨妙轩》、《余清斋》二帖皆有之。墨妙之本,宋王升书。升字逸老,号羔羊老人,其草书千字文甚多。墨妙所收者割弃原款,补过庭二字。董香光谓渊字、民字不避讳,疑出怀素,不知为王书也。余清斋本亦有董跋,而其书则远逊墨妙,乃作伪者临王逸老书,伪为过庭之疑。……此书不惟非过庭,并非逸老,诗佛居士重摹行世,可谓以伪传伪矣。”

19.鱼目混珠者

如阙名刻米芾《自书诗》等三帖。张氏曰:“自书诗多与蜀素卷”同,春赋则王亶望曾采入清芬阁帖米帖,于简则与停云同而

非一书。三种实出一手。疑临摹者自以所书与元章相似,遂不具名而赝元章之名入石。不知其形状鄙恶,去米老甚远也。或曰子未亲见米老秉笔,何以知其必伪?米老深于晋法,虽纵放跳荡,有似不守规律,而衡以前人法度无不协。伪者极力摹仿,得此失彼。”

20.笃信题跋者

如《过云楼法帖》刻米芾《小楷字千字文》(图139)。张氏曰:“米元章小字千字文,赵世恬墓志,刻者多矣。千字以玉烟堂本为真。此有宋既庭、王烟客、王玄照跋,皆谓真迹,但与赵世恬志皆与元章他书不类。世恬志之邓文原、柳贯二跋,与志若出一手。陈眉公云:酷似哀册,又似朱乐圃老铭。哀册米临,非褚书,曾为辨正。此书何尝与二种相似?眉公亦失鉴也。顾氏鉴古颇矜慎,此帖苏、赵诸家书皆无伪书,惟于元章二帖,因笃信前人题跋,致有谬误。收藏书画者大都注重题跋,跋真而原迹伪者何可胜数。”

从以上列举了鉴定碑帖的准绳来看,无论器物、还是碑帖拓本必须经过鉴别方可应用。可见碑帖拓本的鉴别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涉及面很广。故鉴别者必须有着广博知识,即必须对历史学、文字学、文学、印章、书法、绘画、雕刻、纸墨等有着较高的素养和研究,同时最主要的是鉴别者必须对金石碑志本身的情况了如指掌,所包含的范围是,如某碑或帖所刻的时间,出土地点或所刻地处,及原物所在地;断裂、焚佚、损泐情况,哪几个字或哪几笔先后损坏的情况等,鉴别者倘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会给碑帖的鉴定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但提高了鉴别的效率,同时又能把握碑帖鉴定的精确程度。

如东汉《曹全碑》(图140),于明万历初在陕西阳(今合阳县)萃里村出土。如果鉴别者不知道这一自然情况,说是宋拓或明中期拓本,那就错了。又此《曹全碑》于清康熙壬子(1672年)后,中有断裂。如果鉴别者不了解这一情况的话,鉴定为断裂拓本为明初期或明中叶拓本,这就会闹笑话,被世人讥为碑帖盲人。又东汉《张景碑》于1958年在河南南阳市南城门里东出土,现在南阳市西南卧龙冈汉碑亭内。此碑与《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等,均能代表汉隶书体一大流派。倘鉴定者不甚了解《张景碑》(图141)出土的具体时间,将拓本误定为原石清中叶或清末拓本,这就成了笑柄。因清中叶或清末,此碑还未见出土。所以,鉴别者,除了有着广博的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眼力,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就能把握好鉴别真伪、好坏、翻刻、重刻这一关。

以上谈到碑帖鉴别的准绳,仅仅掌握了鉴别碑帖的准绳是不够

的,还必须通过实践,逐渐掌握鉴别的方法和步骤。

一本碑帖呈现在鉴别者面前,倘它是一本地道的碑帖拓本。鉴定者首先将需要鉴别的碑帖,从头至尾地看一遍,给鉴别者留下此本碑帖的基本情况,在鉴别者的脑海里初步勾划出一个印象。然后,根据碑帖的基本面目作一一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