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碑帖的准绳
古董鉴定之拓本真伪辨别
历代以来,拓本一直是金石学、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收藏品。
“赐本”是拓本中的一种,为皇家所刻,专门赐给大臣。
另外,还有一种蝉翼拓本,用墨淡雅,拓文清细,犹如蝉翼,为宋代所创造。
明代有扑拓的“淡墨本”与擦墨的“诱墨本”。
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又创“乌金拓”和“媒粉拓”等。
下面艺粹网为大家介绍几点如何辨别拓本的方法:鉴别拓本的真伪,要经常注意观察、研究碑帖拓本,并熟悉某些碑帖特征,如果有文史、地理基础知识,则学可速成。
初学之时,如果熟悉历史年号,那么根据碑志上的年款即可断代。
此外,根据隶、草、行、楷等书法的发展轨迹及其在碑志上的表现,也可作为断代的依据。
艺粹网认为,熟知拓本用纸,对于鉴别拓本的真伪大有益处。
宋代拓本纸张多为黄麻纸,以麻为原料,纸浆粗,纤维长,有小疙瘩,纸纹距离不匀。
明代出现白棉纸,以破布、旧棉絮为原料漂白制成纸浆,纤维短而无结,厚薄均匀,色白不亚于宣纸。
清代康熙年拓本用“棉连纸”,清代中期制造出了一种最薄的纸,名为“净皮”,是拓铜器、玉器、甲骨的好材料。
宋代浓墨的拓本,墨色不完全为黑色,微微有些泛蓝,纸的纹理清晰可辨,而淡墨的宋拓本是用淡墨直刷下来的,颜色浅淡,不光亮,有些地方似乎还有刷痕。
明拓本大多用烟青拓,墨色显得粗重厚实,纸纹已露不出来了。
清代的拓本,从墨色上看有两种:一种是用墨的,看起来有光泽,显得活,这种拓本较为稀少;另一种是用黑煤烟子拓的,看起来发滞,没有光泽。
艺粹网提醒藏友,鉴别清代拓本时,如果摸起来手指沾着黑色,说明年代较近,手指不能沾上黑色说明年代较早。
鉴别拓本,首先要看是否为原石,纸与墨是否相吻合;其次看其字之精神和损坏情况;再次看题跋、印章是否与拓本相吻合,如题跋印章可靠,便是善本。
拓本的年代愈早愈有价值,古旧拓本,现在已很难收集到。
名气大的或经前人著录过的拓本,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价值非常高。
何绍基临颜真卿《争座位帖》赏析
何绍基临颜真卿《争座位帖》赏析作者:白玉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02期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藏清代书法家何绍基节录颜真卿《争座位帖》临摹珍品,共三条屏,纸质绫裱。
每条屏高150厘米,宽40厘米,各书4行,满行23~25字(见图1)。
第三屏落款为“道州子贞何绍基”,下方钤“何绍基印”四字朱文印和“子贞”白文印各一方,无书写年月。
三屏共12行,257字。
根据颜氏《争座位帖》原文“十一月□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谨奉寓书于右仆射定襄郡王郭公阁下,盖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是之谓不朽。
抑又闻之,……吁足畏也……微有振矜,而叛者九国……不论文武之左右……”可知:馆藏何绍基节录的《争座位帖》应为四条屏,缺第一屏。
并且其中第二屏第三行内容应为“菩提寺行香”,何绍基临写时脱一“提”字。
第三屏第三行应为“径率意而指麾”,脱“而指麾”三字,但不影响其文意。
该帖点画厚实饱满,结字灵动奇异,骨气刚劲有力,笔法堂正磊落、雄健流利,笔意纵逸超迈、融厚有味。
观此作品,我们可窥见何绍基优秀的品学修养和极高的书法造诣。
何绍基(1799—1873年),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书法家兼诗人。
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
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四川学政等职。
工经术词章,尤精说文考订之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
书法自成一家,草书尤为一代之冠。
早年学颜真卿,后广涉博猎,上自周秦两汉篆隶,下至六朝南北碑,无所不习。
巧取各家之长,妙融各体之奇,脱古立新,独具风采。
晚年以篆、隶法写兰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
其书笔法刚健,以意为之,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深不可测,尤以“回腕执笔”之法著称于世,被誉为清代第一。
一、书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争座位帖》又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颜真卿写给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一封书信稿。
碑帖如何鉴定与辩伪
碑帖如何鉴定与辩伪碑帖的鉴定是⼀门复杂的学问,它涉及⾯很⼴。
鉴定者必须有深厚的⽂化积累,除对历史的演变要清楚外,还要对⽂字学、⾦⽯学、绘画、雕刻、纸、墨、装璜等⽅⾯有⼀定的修养,当然,更重要的是对⾦⽯碑志本⾝的了解。
对于什么时候哪块碑出⼟、断裂、焚毁、佚失、损坏以及损坏哪⼏个字或哪⼏笔、现在什么地⽅等都要了如指掌,不然的话就要给鉴定带来困难。
旧时收藏与鉴定碑帖,多以某权威或豪贵者的⾔论为准绳,或只以著录、名⼈题跋、藏印为依据,缺乏全⾯客观的审视,因⽽往往以假乱真,造成很多失误与笑话。
很多收藏家在这上⾯吃过⼤亏,可见鉴定的学问之深奥。
但我们也不要将其看得过于神秘⽽⾼不可攀,如果是假的就⼀定与真本有区别,只要鉴别者通过细⼼观察,逐渐具备⼀定的眼⼒,掌握其作伪⼿段,平时多看多⽐较,⼀定有蛛丝马迹可寻,就会发现种种与真本不同的破绽。
点击延伸阅读:碑与帖的区别⼀、伪造碑帖多以拓本或拓⽚的形式出现,若⼀见到⿊底⽩字、纸⾊泛黄,甚或有名⼈题跋的碑帖,就如获⾄宝,以为见到了⽂物,岂不知其中赝品⼤量存在,若不辩真伪盲⽬收藏,不但浪费了感情,且徒然贻笑⼤⽅。
伪造现象在碑帖发展史中已不鲜见。
伪造,简⾔之即⽆中⽣有,⽆原⽯与拓本⽽凭空根据某碑志或帖上某⼈的书法,再摘⼀段古⼈⽂章或诗词,⼆者结合刻⽯以欺⼈。
如传说中⼤禹时代的《□嵝碑》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伪物;周穆王"吉⽇癸已"四字也是后⼈妄写;三国时张飞《⽴马铭》显见是后⼈所造。
若史学家对此不加考证信以为真,以此订正史实,岂不越来越糟。
对伪造者,因⽆原⽯原本可对,所以需要了解其如何从碑帖摹制⽽来,再根据史实推断,抓住伪造中破绽,才能证明是赝品。
法帖中作伪现象更为普遍。
如《淳化阁帖》,前⼈就曾批评编者王著鉴别不精,其中伪迹甚多,如苍颉《戊已帖》、夏禹《出令帖》、孔丘《延陵帖》汉张帝刘□《⾠宿帖》、张芝《冠军贴》、《欲归帖》、《⼆⽉帖》等等,都是伪物。
⼆、重刻⼀般来讲,只有当时书丹上⽯或按墨迹摹勒上⽯镌刻的碑刻,称之为原刻。
碑帖拓片鉴别的10种方法
碑帖拓片鉴别的10种方法碑帖拓片包括刻帖和“碑”拓片。
碑的原意是指无文字的竖石,后来,凡刻有文字的石头皆可称碑,这大约是汉以后的事。
而今,除刻帖之外,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包括碣、墓志、塔铭、刻经、造像、摩崖、石阙、题名、桥柱、画像题字等皆称碑,当然,原来狭义所指的碑(词庙之碑、家墓之碑等)及刻石也包括在其中。
石刻文献与甲骨文、金文、帛书、简犊文字一样,是珍贵的古代文字记录。
其数量巨大,涉及面广,可比肩纸张记载的文献资料。
尽管历代石刻浩如烟海,然或遇自然风化,或遭水火雷震之厄乃至兵资之灾等人为毁损,至今已十不存一。
因而,人们较早开始将石刻文献进行重刻、翻刻、伪刻。
重刻、翻刻、伪刻都是相对于原刻而言的。
所谓原刻,即指当时书丹或摹勒上石镇刻之碑。
重刻的情况有数种:第一,据原手迹重新刻石;第二,据原有的拓本重新刻石;第三,据摹写本重新刻石。
所谓翻刻,是原石尚在,因故不易得到而以拓本再刻,刻后再拓以行世。
其中,有的因名碑所在地偏僻遥远,椎拓困难,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在宋、元、明诸朝皆有翻刻;有的是原刻损坏不清,而旧拓尚清晰,乃以旧拓翻刻。
所谓伪刻,是原石久佚或根本无此石刻,碑商为牟利而仅据著录或干脆杜撰写刻椎拓,前者如秦碣石刻石,后者如汉《阳三老颂词》等。
故对各类拓片,鉴定与辨伪十分重要。
第一,须参考前人的著录与鉴定。
清王胡的《金石萃编》,系总结前人论述的集大成之作。
近人方若的《校碑随笔》专以查考字迹损伤,对鉴定石刻拓本时代十分有用。
今人张彦生自幼从事碑帖业,每见善本,必记其书刻、拓工、纸墨、装演、流传,进而考证其新旧字之损伤,原本、翻刻、伪刻之不同,积60余年之功,成《善本碑帖录》一册,由中华书局于1984年出版,极便参考。
一卷碑刻到手,先看其名目,而要识别、熟悉此名目,得知先前有无著录、存佚情况、拓本种数、有无真伪之争等系列情况,了解前人的成就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看装潢属于何年代。
现存的石刻资料拓本大多装潢成册,善本尤其如此,这一方面便于保存,同时也便于学习碑帖者临摹。
碑帖鉴定知识
碑帖鉴定知识碑贴源流碑者,竖石也。
古时其用不一,有以之识日影者(《仪礼聘礼》郑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
又有以之丽牲者(《礼·祭仪》),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碑。
又以之引棺(《礼·檀弓》注),于棺前后四角竖碑,天子四碑。
汉以后始镌文于石,立于官室庙屋基隧之间,其文多为臣予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
古者,以帛作书,曰帖。
后则摹古人书,而刻于石者一亦曰帖。
以上系碑帖之原意,惟现在一般所谓之碑帖,非指竖石之碑,刻石之帖,乃碑帖上文字之榻本也。
碑之创作虽甚早,但拓为法书之样本则年代甚近,帖则自南唐以后即畅行矣。
据称南唐李异鉴于古代墨迹日渐消亡,为保存真像,垂之久远计,乃将秘府珍藏古代名人墨迹,命徐铉刻石刷印,其所印之榻本即谓之帖,此帖之所由始也。
后人以此帖为临书之法,遂又谓之为法帖。
昇年号升元,故李舁所拓者世谓之为升元帖。
又以此帖末有建业文房摹敕上石字样,故又名之为建业帖。
刻石为帖以前所无,故升元为法帖之鼻祖。
及宋太宗,又命翰林侍书王著重刻升元帖,并选三馆书及汉张芝、崔瑗、魏钟繇、晋王羲之、献之、庾亮、萧子云、唐太宗、明皇、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怀素、怀仁等墨迹,藏之淳化阁者,均行增入,摹刻禁中,厘为十卷,名为淳化秘阁法帖。
秘阁者,太宗所建,选三馆之书置之其中,犹今日之图书馆也。
帖成之后,藏于其中,故名秘阁法帖。
此次摹勒,收罗齐备,刻印精良,虽此后屡有仿制,然均不能与此帖争衡,故法帖中,永以此帖为王座。
此后,僧希伯又于潭州将淳化阁帖摹刻二本,世谓之潭帖。
尚书郎潘师旦又于绛州摹刻,是为绛帖,又称潘驸马帖。
是潭帖、绛帖完全为淳化阁帖之翻本。
王寀辅道守汝州,择诸帖中字牵合摹刻,共十二卷,是为汝帖。
元佑间,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重摹刻于临江,除去卷尾篆题,而增释文,是为临江帖,亦名戏鱼堂帖。
后庆元中,四川总领权安节重勒石于益州官舍,名利州帖。
元佑中,又行续刻,是为秘阁续帖。
大观初,徽宗以淳化帖石已皱裂,且王著标题多误,诏出墨迹更定汇次,使蔡京书之,刻石太清楼下,是为大观太清楼帖。
碑帖的鉴别 鉴别碑石,鉴别拓本
碑帖辨别
碑帖和书法艺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碑帖鉴别碑帖鉴别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辨别古代碑刻、传世拓本的年代真伪等问题。
碑帖的鉴别主要有两部分,一是鉴别碑石,一是鉴别拓本。
鉴别碑石,就是要辨别其是原碑石、还是重刻、翻刻或伪刻石。
重刻是指原碑严重毁损或失传,而重新刻一碑。
重刻碑往往是著名的碑刻,重刻也不是为牟利,所以,重刻后常常记下重刻的时间和书者、刻者的姓名。
翻刻是指原石尚在而又刻一石。
翻刻的原因或是因原石损泐严重,为使其清晰而依据拓本重刻一石,或是出于牟利之目的,拓出后冒充原石拓片出售。
伪刻则纯粹是做伪的碑刻,作伪者依据前人著录的碑文,仿造当时的书体和用字方法而伪刻碑石。
鉴别碑石,应仔细察看石刻的体制、石质、刻工、文字内容、书体风化损泐等情况,再结合古籍中的有关记载以及传世拓片等,进行综合考虑,这样做出的判断准确性较高。
“欲辨别碑帖之真伪,必须熟于有碑帖以后各代所用纸墨之详情,否则绝不能鉴定正确也。
但是碑帖鉴别也并非那么可怕,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一定会提高鉴别能力,最终练出一双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
收藏常识之《如何鉴定碑帖》
收藏常识之《如何鉴定碑帖》收藏常识之《如何鉴定碑帖》鉴定碑帖需要多方面的知识。
将碑帖拿到手后,首先大略观看一遍。
先识名目,然后看装潢,观墨色,审视有无名人题签、题跋、收藏印记。
再察考据,看拓本是否涂墨,有否拼补描填痕迹。
从而得出初观结论,或真或伪,或旧或新,或精或粗。
或是常见之帖,或是稀有名碑。
若属稀有名碑、旧拓精品,则必须详加考核,仔细鉴定题签、题跋、收藏印鉴的真伪以及装潢年代等,方可定论。
下面从两个主要方面介绍一些鉴定知识: 从纸张、墨色等外部直观条件进行鉴定宋代的纸张,用放大镜观察可以见到较长的麻纤维。
宋拓本常用帘纹纸,帘纹的宽度并无统一规格。
明、清时的拓本纸张,麻纤维较短,含棉或竹类植物的成分较多。
传世的拓本历经数年会发黄、变脆,现在所见明代拓本已有不少裱边纸张变黄,这种纸极脆,稍不留心就会损坏。
今日常见将纸染色或熏黄处理以充旧拓者,其色与历经时间磨砺的旧黄不同,极不自然。
鉴定碑帖,需要细致地观察,多看碑帖拓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
墨色是最基本的鉴定条件。
早拓本多数已失去墨的光泽。
一般保存的时间越久,拓本墨的光亮度就越差。
但是,这与拓本保存的好坏、开卷次数多寡有极大关系。
经常翻动的拓本,墨的光泽失去得越快,反之则较慢。
同时,墨色的光亮与否与其所含成份有相当大的关系。
如清代宫廷御制《三希堂法帖》,由于使用了御制墨而乌黑光亮,开卷能映人影,一般拓本不可与之相比(图一)。
如果保存条件良好,墨光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有较明显的变化。
宋代拓本通常墨色较深,但历时年久,多经重裱,墨色已无光且褪色。
明代拓本,多数采用松烟墨拓制,墨色深浓,含胶成分较少,部分采用擦拓方法的拓本,掉色严重;少数色深且有光泽者,拓制精良。
通过考据、避讳等进行鉴定考据是鉴定碑帖拓本中最重要的一点。
同一种刻石或帖版的早拓本保存字多且完好,晚拓则相反。
早拓比晚拓多存或完好的字,称作“考据”。
通过考据的比较,来鉴别拓本早晚是行之有效而且较为准确的方法。
书法知识在碑帖鉴定中的作用
书法知识在碑帖鉴定中的作用书法知识在碑帖鉴定中的作用碑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在碑帖鉴定中,书法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载的方式。
因此,书法知识在碑帖鉴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书法知识可以帮助鉴定碑帖的真伪。
在鉴定碑帖真伪时,书法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因为每个时期的书法风格都有所不同,所以通过对碑帖的书法风格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碑帖的年代和作者。
此外,书法的笔画、结构、布局等方面也可以用来鉴定碑帖的真伪。
因此,书法知识对于鉴定碑帖的真伪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书法知识可以帮助鉴定碑帖的价值。
在鉴定碑帖的价值时,书法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因为每个时期的书法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所以通过对碑帖的书法风格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碑帖的价值。
此外,书法的笔画、结构、布局等方面也可以用来鉴定碑帖的价值。
因此,书法知识对于鉴定碑帖的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书法知识可以帮助鉴定碑帖的历史价值。
在鉴定碑帖的历史价值时,书法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因为每个时期的书法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所以通过对碑帖的书法风格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碑帖的历史价值。
此外,书法的笔画、结构、布局等方面也可以用来鉴定碑帖的历史价值。
因此,书法知识对于鉴定碑帖的历史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书法知识在碑帖鉴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碑帖的书法风格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碑帖的真伪、价值和历史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书法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艺舟双楫》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艺舟双楫》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艺舟双楫》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艺舟双楫》是清包世臣撰写的文艺论著集。
碑帖鉴定浅说
碑帖鉴定浅说
碑帖鉴定是文物鉴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鉴定师需要根据碑帖的形制、内容、题字、笔法、纹饰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确定碑帖的真伪、时代、作者等重要信息。
首先,鉴定师需要对碑帖的石材进行考察。
对于古代碑刻而言,石材品质很重要,鉴定师需要判断这块石头是否为古代所用,以及碑帖的制作是否符合当时的工艺水平。
其次,鉴定师需要对碑帖的内容进行研究。
内容包括碑帖上的文字和图案等,根据碑帖所叙述的事情、人物、时间、地点等信息,可以推断碑帖的年代和作者。
同时,鉴定师还需要对碑帖的题字、笔法、纹饰等进行鉴定。
这些方面包括了碑帖的书法风格、用笔习惯、笔画结构、纹饰装饰等,可以帮助鉴定师判断碑帖所属的书法流派、作者风格和时代特征等。
最后,鉴定师需要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碑帖真伪、年代、作者等方面的鉴定结论。
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鉴定师有极高的专业水平和经验。
总之,碑帖鉴定是文物鉴定中的重要领域,需要鉴定师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经过科学客观的鉴定,才能为保护文物做出有效的贡献。
碑帖学知识
碑帖学知识碑帖学知识古代学问里有一门所谓“碑帖学”。
“碑”,泛指除刻帖之外的所有石刻;“帖”则是指刻帖。
“碑帖学”就是一门研究碑帖形制、内容、文字、书法、历史源流及其拓片的真伪、时代、版本、收藏等诸多问题的学问。
第一节碑的主要类型石刻文字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形式类型,如碣石、摩崖、墓碑、功德碑、墓志、塔铭、墓莂、造像、石经、经幢等等,下面简单介绍其中一些常见形式。
一、碣“碣”,有时也写作“嵑”,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形式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著名的《石鼓文》(图4-1)就是典型代表。
石鼓由十个接近鼓形的石块组成,每块石头上刻一首四言诗,记述秦国国君狩猎之事,所以后人又称之为“猎碣”。
除石鼓外,目前遗存的先秦碣石还有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公乘得守丘刻石》,石形略呈扁圆,高约90厘米,上刻篆书两行。
著名的秦始皇刻石也应当属于碣石类,现在很多人习惯称它们为“刻石”。
其实“刻石”的概念比较宽泛,不仅指碣石,也包括摩崖。
马衡先生说:“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
”[1]界定非常清晰:刻在独立的石块上的文字称为碣,而刻在天然的山崖石壁上的文字叫摩崖。
二、摩崖摩崖是指直接在山体上书刻的文字,也是最古老的石刻形式之一。
陕西褒斜道石门是一处摩崖比较集中的地方,那里有目前最古老的摩崖刻石——东汉永平六年(63)刻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俗称《大开通》,还有《石门颂》、《杨淮表记》以及《石门铭》等。
除褒斜道的摩崖外,全国各地的摩崖刻石还有很多,规模比较大的如陕西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山东平度的云峰、天柱诸山刻石,邹县的四山刻石,泰山的《纪泰山铭》、《大唐中兴颂》、经石峪《金刚经》,广西桂林的月牙山刻石(图4-2)等等,气魄都很宏伟。
三、碑碑有广狭两义。
广义的可泛指石刻,这里所指的是狭义的碑,大约出现在西汉时期,最常见的是墓碑和功德碑,一般由碑首、碑身和碑座几个部分组成。
碑帖鉴别常识
碑帖鉴别常识
碑帖可谓博古通今,历经岁月沧桑洗礼,仍带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倍受爱护和收藏。
收藏碑帖乃有道之门,但出色而难得,其鉴别关键在于判断真伪,从而尽享藏品之乐趣。
首先,我们需要从材料上入手:善于分辨原料的人,能迅速辨认出碑帖是否为实木材料,多数古代碑文都是以柏木刻制,直纹古木颜色绿润细腻,如果是石料则质地较细,深浅变化有界限。
其次,我们需要从刻文上着手:碑帖的刻文是儒家文化精髓,内容抒写委婉言语,如果文字字迹过于规则,字体间距规整,说明有使用机械复制,即可确定为伪品;再者,我们可以从比例上做出判断,正宗古碑外形标准化,比例上体现五行相生,古人在设计上十分注重要素的比例关系,故若与正宗古碑比例上存在差异,同样可确定其伪品。
碑帖若想有效保护,不但需要持守鉴别常识,更需要着力真质量上衣保护,首先可以将其贴上相对稳定收缩率较低的藏品特制膜,藏品特制膜不但保护木刻画幅不受水分和湿气影响,同时还能有效缓解外部温度湿度变化,避免碑文刻字因外界气候改变而变形变色。
最后,可以采取定期涂抹清水,抹去空气中灰尘的成分,以保持古文碑上的清洁和完整性。
碑帖收藏之乐,源于对古物的新鲜感和稀奇之美,鉴别正宗古碑乃是收藏投资者至关重要之工作,熟悉鉴别常识,便可以收藏到文物眷以古时风韵。
书法名作鉴赏的基本原则
书法名作鉴赏的基本原则作者:王延智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16年第01期【关键词】书法鉴赏;审美活动;书法艺术语言;书体【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5-0046-02中国书法,是华夏文明的有机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从自发到自觉,历代书迹可谓浩然大观。
而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同时又是时代精神与风华的积淀,给我们传达了特定的历史情感与审美信息。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法作品,我们不禁追问,如何去选择才能体现其时代精神,如何鉴赏才能更好地阐释作品的生命厚度?我们应当遵循什么样的鉴赏原则?本栏目的开设就是要解答这些问题。
因此,在首期先谈一下书法名作鉴赏的基本原则,以后每期对具体的作品进行详备的分析与解读。
一、书法鉴赏的条件首先,所谓鉴赏,是由两部分构成——鉴与赏。
鉴者,镜也,反映事物的本真,也就是说鉴定是关于真假的判断,是揭示历史真实的学术活动。
面对一幅作品,首先鉴定作品的真假,真假不知则不能反映历史真实。
赏者,玩也,是对事物的欣赏与玩味,也就是说欣赏是关于美丑的判断,是一种神与物游的审美活动。
由于书画鉴定是学术性非常强的专业问题,所以,对于一般的书法爱好者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过分纠结于鉴别书法作品的真伪,因此,对于一般大众而言的鉴赏往往主要侧重于欣赏,在对作品的感知中获得审美的享受。
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讲,书法鉴赏不是无条件的。
首先,从美感角度而言,美感不是认识活动,而是一种体验活动,是对作品有直接性的审美体验,是瞬间的直觉所创造的意象世界。
从审美态度而言,审美主体要有审美的眼光、判别美丑的能力,才能看到作品中所蕴藏的美感。
因此,书法鉴赏虽然是审美体验活动,但审美能力却是要建立在对一定的书法知识认识的基础之上,即审美主体要有书法史的知识背景、书体的基本认知、经典书论的理论支撑等。
也就是说了解书法艺术和书法史可以使审美主体对书法艺术形成理性认识,知道书法艺术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了解各种书体的特质,知晓哪些碑帖是经典(为什么是经典),明辨书家之间的风格特色以及品评书法作品的基本标准,从而在书法艺术的审美上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同时也要了解书法艺术语言的构成及其艺术表现力。
碑帖鉴别常识
碑帖鉴别常识
买古代碑帖要知道其鉴别常识,以下是一些鉴别常识:
一、包浆:检查碑帖的包浆状况,古碑帖的包浆通常是平坦整齐的,
表面状态清晰。
识别包浆的方法是,将墨色揉搓在指尖上,勾勒出一道虚
实有致的印痕,若包浆凝聚力较弱或是松软状,则有可能是伪墨色。
二、字迹:字迹细腻清秀,技法清晰,且文字清晰可见,不会有毛边,看古碑帖字迹时,可以用放大镜,到近距离观察。
三、纹饰:古代碑帖纹饰甚至可以看出当时文人的艺术品味,古碑帖
纹理主要以蝇头、凤翅、漆黑纹、双流纹、合璧纹等为最常见,纹饰品种多,纹样复杂,布局严整,笔划精致,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铭文:此项也可以判定古碑帖的真伪,古碑帖的铭文是雕刻而成,字体总是细腻,铭文较浅,字中有每一道设计线,尤其是老墨的古碑帖更
是如此,要看清楚碑帖上的字迹和纹饰,如果有许多细微的字及纹饰,则
证明是古代碑帖。
碑帖鉴定谈
碑帖鉴定谈秦汉之际刻石之风流行,其后不断发展,近在京城,远及边陲,石刻文字几遍中国。
历史上的石刻文字出现过碣石、碑刻、墓志、摩崖、石经、造像题记、题名、题诗等多种形式,宋代以后刻帖之风兴盛,为了保存、流传、临习前人书迹,人们把刻石和帖版的文字用纸墨捶拓下来,这就是碑帖。
碑帖是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是金石学赖以研究的基础,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历史学、文字学、文学和书法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碑帖在文物界被称为“黑老虎”,缘由是它的颜色多为黑色,价值高,分量重,且制假手法多,辨别真伪困难,稍有疏忽便会上当,就如同被老虎咬了一般。
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金石学曾经有过两次兴盛时期,一次在宋代,另一次在清代。
清代乾嘉时期,金石考据学大兴,碑帖拓本为文人墨客所推重,其价格远远高于其他品类的藏品。
碑帖拓本是书法、绘画、镌刻、拓印等多种艺术的结晶,其书法、图案的好坏,镌刻水平的高低,拓印技术的精粗,决定了它的品质。
碑帖的装潢形式主要有线装、散页(单张)、挂轴、裱本、镜心等,被拓对象包括石刻、帖版、青铜器、钱币、画像石(砖)、瓦当等。
有关碑帖的一些基本名词谈到碑帖鉴定,首先应该了解有关碑帖的一些基本名词:碑碑是刻石文字的一种。
汉代以前的石刻,一般称为“刻石”或“碣”。
刻碑始于东汉初年。
从形制上说,碑为长方形的立石,其正面称为碑阳,背面叫碑阴,两边是碑侧。
碑首(也称碑头,即碑的上部)有孔,称“穿”,最早的用途是为下棺,可以捆绑绳索。
从内容上讲,碑可分为三种,即墓碑、功德碑和记事碑。
墓碑记载死者生前事迹,立于墓前,介绍其人的籍贯、世系官职、业绩、死亡及安葬时间、地点等,并常以韵文、辞来抒发后人的哀悼情感,如汉《张寿碑》、《尹宙碑》等。
功德碑,主要为帝王歌功颂德,或是某人的功绩碑。
如东汉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所刻《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晋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等。
版本学[版本鉴定]
①将一部古书中的所有讳字,全部查找并 记录下来; ②将讳字依时间顺序排列,确定其书讳字 的下限,即“某书避讳至某字止”; ③再检查下限讳字以下两个皇帝的嫌名是 否不加避讳; ④然后才能确定此书避讳至某帝,是其时 的刻本。
利用讳字鉴定版本,同样须注意几种情况:
①朝代不同,避讳的宽严有别,方法亦不 同; ②同一朝代,官刻避讳较严谨,家刻、坊 刻就相对随意些; ③后世翻刻古书,往往照刻原书讳字;一 些影刻本、影印本讳字更是与原书一般无 二; ④书贾有意作伪,剔除某些字的末笔,或 另刻一二页加进晚出的书中。
段玉裁《说文解字叙》: 《史记》、《汉书》、《法言》、《大园》叙, 皆殿子末。
【缺笔】 即省去讳字的最后一笔不写。 宋刻本上常见的如“匡”字缺末笔底横,“胤” 缺 竖弯钩,“構”缺末笔一横,“慎”缺右下末 笔等。 【删字】 如隋韩擒虎,在唐修《隋书》中只称韩擒, 避高祖李渊祖父李虎之讳。
利用讳字鉴定版本的具体做法是:
⑷ 根据原书序跋鉴定版本
• 根据原书序跋鉴定版本,需要注意: • ①有时序跋撰写年月与实际刊刻年月并不一 致,有时甚至相距很远。 • ②有时一书有数篇序跋,一般以最后一篇定其 刻版时间。 • ③有时利用旧版重印时加刻后人所作序文,则 不能以后人序定版本年代。 • ④后世翻刻古书往往照样保留原序。 • ⑤原书序跋在流传过程中破损失落。 • ⑥书估有意抽去原书序跋或挖改所署年代,伪 充古本。
日本学者长泽规矩也,著有《宋刊本刻工名表初 稿》、《元刊本刻工名表初稿》(1934年日本书志 学会《书志学》第二卷第二号、第四号)。 北京图书馆冀淑英在《谈谈版刻中的刻工问题》中 附了《徽州地区刻工》、《苏州无锡地区刻工》两 表(《文物》1959年第三期),后又有《谈谈明刻 本及刻工——附明代中期苏州地区刻工表》(《文 献》1981年第七辑),今均收录于2004年北京图书 馆出版社《冀叔英文集》中。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附《刻工人名索引》, 收六百余人;何槐昌《宋元明刻工表》,收六千余 人;王肇文《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收录4500 人;张振铎《古籍刻工名录》,收录唐五代宋元、 明、清刻本刻工1231人。这些都可以利用。
碑帖的鉴赏
碑帖的鉴赏碑帖,过去俗称“黑老虎”,它既是一种有文化历史内涵,又有艺术品位和工艺加工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品。
我们的前辈为了记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庆典等,把文学形式和书法家的手迹经过名匠刻手,刻凿在悬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艺术内容,还经过裱装成轴或册页,这样就成了碑帖。
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实际“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刻在木板上可石上汇集而成。
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
以后人们为了学习书法,或作历史资料都要学习这些文字资料。
为此,这些“碑帖”就有真实性、时间性、工艺性和艺术性。
由于文化商品能在市场流通,也就有经济的价值,所以鉴赏就成为重要手段。
认识古代留下的各种拓本,重要的是对原石的鉴别,由于原碑石被毁,因此,仅存的原拓本或孤本,就会价值连城。
据史料记载,宁代黄庭坚曾有记孔庙碑的“贞观刻”,以千两黄金所购得。
这说明了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价值。
然而到以后翻刻的“成武本”、“西安本”,翻刻本的质量不及原拓本。
1920年,大收藏家罗振玉公开出售由他鉴定的明拓本《西安本庙堂碑》,价值140大洋,张叔末藏《成武本庙堂碑》值120大洋。
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真正学习鉴赏碑帖,成为许多收藏者的兴趣,从对碑帖的整体认识来说,鉴赏也是由表及里,有各个不同的侧面。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拓本的装潢,各种旧拓本特别是古拓本,有不同时期的式样,因此,“经折装”、“蝴蝶装”、“线装”等都反映出材料和裱装时代特征,再是对拓本纸张和拓本具体的墨色和效果,这则是对材料和技法的客观分析了。
南宋以后,碑帖的制伪高手越来越从拓法上和刻石上下功夫。
所以进一步鉴别出书法的风格、用笔等,这就成了鉴赏中的主要依据。
再有鉴别碑帖的辅助依据,即题签、印鉴、题跋等这些文字,都能帮助我们鉴定真伪。
碑帖作伪几种常见方法
碑帖作伪几种常见方法作者:陈根远来源:《金点子生意》2009年第08期拓本作伪,大体可分为碑石即为伪物、非为原拓而为翻刻本、以晚拓充早拓几中情况。
鉴定碑刻拓本,先要看碑刻名字是哪一朝代的。
如金石书中查不到(不包括新出土碑刻和宁元以后碑刻),碑刻署年与书法风格又出入较大,则要警惕,看是否碑刻本身即为向壁虚造。
在《增补校碑随笔》等书中附有伪刻碑刻目录,可供收藏者参考。
确认是原拓(或翻刻),则要与确信之原拓进行逐笔逐画的校刊,方可辨之。
如《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翻刻本明代最多。
还有并非仿自原石的,有整石本,亦有横刻贴本。
如西安碑林博物馆就藏有一明代横刻贴本,为横长方形3石,每石高66厘米,长159厘米。
翻刻本最明显的硬伤是第4行“佛道崇虚”的“道”字,前缀部上两占笔画未中断,而原石是中断的。
另外,古碑多有残泐,而翻刻碑石往往也敲敲砸砸,以模仿原碑的石花与泐痕,但较之碑文,锋显呆板而不自然。
以下主要分析以晚拓充早拓的几种常见方法。
1.嵌蜡填补,涂墨考据。
碑刻不同时代都会有一些损泐(考据),有时还有一些后题识。
如南朝宋《爨龙颜原碑》,碑石上先后有道光初年阮元跋、道光七年知府、建亭记跋、道光十二年邱均思跋、光绪二十八年杨佩跋。
作伪整拓往往是将碑上晚期题跋用蜡填平再拓,以充早期无跨本。
但这种伪本又往往未将道光以后损泐笔画一一填平,逐字校刊可发现。
又如东汉《曹全碑》,乾隆年间首行“乾”字左半被挖,成“车”形。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咸丰、同治间拓本,虽将“乾”左半改动修复成原状,但咸同中已损的第10行“月”等字,并未同时改动,露出作伪马脚。
填蜡作伪往往单从填蜡处甚难辨别,但涂墨本在考据字的正面涂上的墨色,会与原来拓上去的墨色有细微差别。
特别是未装裱的涂墨本都考据字背面,往往发现涂墨渗透宣纸的情况。
正常的拓本,背面往往较洁白,很少拓墨渗透。
另外,为了使临书用碑贴完整或充早拓,也有将碑贴早所已残的字另刻、再与原贴装裱在一起的。
碑帖也有真假,你中招了吗,你可能临到假的碑帖了
碑帖也有真假,你中招了吗,你可能临到假的碑帖了古代碑帖作伪的手段顺多,有重刻和翻刻法、伪刻法、嵌蜡填补、染色充旧、题记作伪、影印和锌版、刮、补、涂墨、套配、印章、墨气和装潢作伪等。
峄山碑重刻和翻刻是指因原物已毁或早已失传,而重刻的版本。
这种本因为原石不存在,拓本又极稀少已成为孤本,甚至根本就没有传下来,因此重刻本的价值不可低估。
但重刻本往往不止一种,时间有先后,质量也有优劣之分。
如秦《峄山碑》,传说为魏武推倒,邑人火焚而不传。
杜甫尝言:“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则可见唐时已有摹本,可惜没能留传。
留传至今的只有宋淳化四年八月郑文宝以南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以后以长安本为祖本转为摹刻的有绍兴、浦江、江宁、青社、蜀中、邹县等地。
曹全碑史晨碑碑刻虽在,但因路远推拓不便,或因年代久远宇迹模糊缺损,碑商依旧拓重刻冒充原石的,叫作翻刻本。
翻刻本大都仓促刻成,刻工又多不识字,笔画错谬很多,而且原碑尚在,因此几乎毫无价值。
这类刻本乾隆、嘉庆以后,产生了石刻、木刻、灰漆、泥墙刻等很多种类。
其中尤以瓦灰拌生漆或泥土制版翻刻的最多,因本轻利重翻刻便易,尽管较木石刻的更为粗劣,但流通上市的也最多。
翻刻本的名目上至秦汉,大至四山摩崖,无所不有。
雕版一次往往只拓四五十份,也有拓十几份,版即损坏的。
因此初拓还能保证质量,到后来就面目全非了。
王羲之圣教序王羲之圣教序2更有甚者,有的假造者仅根据书本上的资料,杜撰成文,书写刻成,称为伪刻。
伪刻因为是没有根据地杜撰,还不如翻刻,毫无价值可言。
伪刻为了骗取人们的信任,往往谎称某月某地出土。
有的以拓片骗人,有的干脆连石刻一起出售。
如汉《营陵置礼碑》《张飞立马铭》《陶弘景墓志》等就是这类伪刻。
汉碑伪作,明代已经不少,由于书法面貌极其相似,一般没有经验的人,很容易信以为真。
王献之《江州帖》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清中叶以来考据学很盛行。
定海方若又著《校碑随笔》一书专门考据名碑字画损泐年代,如汉《庐江太守衡方碑》,依据碑内“将”字未损,判断为明末清初时拓。
碑拓鉴定的方法(上)
碑拓鉴定的方法(上)编者按:应杜泽逊教授、刘心明教授邀请,碑帖鉴定专家孟宪钧先生于2016年4月15日下午来到我院进行碑刻拓本鉴定的专题讲座。
孟宪钧先生是国内著名的碑帖鉴定专家,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石刻拓片组特聘专家,对古籍版本的鉴定也有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原任职于文物出版社,任资深编辑。
曾追随启功先生以及王靖宪先生与孟宪章先生学习碑帖鉴定,是国内金石拓片断代鉴别方面的权威。
同时也是碑帖古籍著名收藏家,宋元旧拓、枣石遗珍,寓目无数。
碑帖鉴定属于专门之学,孟先生的此次讲座对于我辈后学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特根据先生讲座录音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古代碑帖鉴定这门学问,跟书法、学术是三位一体的,但是现在被割裂开了,成为了三个不同的领域,这个我待会儿再说。
首先,我来尼山学堂是诚惶诚恐,班门弄斧。
我跟杜泽逊先生是老朋友,杜先生比我小十来岁,成就很大,我是佩服得不得了。
我其实之前也是想做学问的,但是学问没做成,所以就退一步搞起鉴赏来。
当然鉴赏也有过瘾的地方,文物赏心悦目,玩出来的学问要求玩物而不丧志。
然后我们再回到这个三位一体上说。
首先,鉴定碑帖真伪跟做学问应该是一体的,你看古代或者近代的一些名家给碑帖所做的题跋,像罗振玉、王国维的题跋,里面首先体现的是学问和学识,这里面也有鉴定的成分。
然后还有书法,书法鉴赏跟碑帖鉴定也是一体的。
但是我们现在把学问、鉴定和书法割裂开了,我们会鉴赏的人,包括我的老师王靖宪先生、孟宪章先生,他们能鉴赏,但是写不了字,字不算好。
王先生有个图章,就是“学书悔晚”,他今年八十八了,字写得斗大,因为眼睛不行了。
他的字也很古拙,有味道,但毕竟不是书法家。
现在很多书法家自以为写得很好,但是碑帖的事儿几乎一点也不知道,那你这字从哪儿来的啊?古人有这么一句话,“幼无名师”,这是人生大憾,所以还是要跟名家学。
我没学历,是自学成才的,怎么进文物出版社啊?进不去。
后来因为有一位伯乐,一位老共产党员胡家聪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据所书讹字而知为伪者
如《秋碧堂法帖》刻颜真卿《竹山堂连句》(图133),肥重而乏劲气。自宋以来均目为鲁公真迹,经米友仁审定,然未可信。诗中出茗作茗,鲁公曾书匡缪正俗,于书体之辨甚严,似不宜有此误。”李天马按:“颜书墨迹竹山联句及自书告身,近年已有影本出版,两迹破绽甚多。”
13.审题跋与原作如出一手者
如杭州刻《岳飞奏稿》(图136)。张氏曰:“忠武书迹见之石刻多矣,而书各不同。良由其人为世宗仰,使收藏家皆欲得其遗迹。而公固不以书名,生平亦罕有存者,由是作伪者纷然而起。公有文集行世,作伪者就集中所载奏稿,任意抄录,谓是忠武真迹。并伪作名贤题跋。此书,笔势俗弱,略仿平原伪三表字体,昧者取以上石。又云其书果出公手,宁非宇内至宝。乃与倪文贞、黄忠端题字一手赝造,岂足存乎?”
14.审仿题而知为伪者
如阙名刻苏东坡《落花诗》。张氏曰:“自跋(指东坡自拔)云:‘元丰甲子,予居黄州五稔矣,盖将终老焉。近有移汝之命,作诗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独潘邠老以落花诗索余书。砻石以待。强应其意,然迟予行数日矣。四月十日东坡居士识。’世传东坡小字赤壁二赋后有此跋云:潘邠老与弟大观复求赤壁二赋,余欲书归去来辞,大观砻石欲并得焉,余性不耐小楷,强应其意云云。此全袭其语,而易以落花诗。诗非东坡所作,且绝非宋人诗,语极浅鄙,何至鉴赏于邠老,何足以污东坡之笔。直庸妄人所造,仿宋人拓法,昧者视为珍宝。”
15.假帖真跋者
如萼辉堂刻苏东坡《集归去来辞诗》。张氏曰:“集渊明《归去来辞》六首,行书约寸许,与米元章之虎邱诗似出一手,俗状可厌。后王雅宜跋三行却真,盖自他帖中移此。”这种情况在旧社会屡见不鲜,即一些极私利书商帖贾,为了欺骗无识之士,以便牟取大利,往往将某一帖后的诸家几种题跋(真跋)分割出来,移植在假帖后面。帖估使用这伎俩,以真跋来衬托其伪品,这样往往能遮住一些无鉴别能力或鉴定水准较差者的视线。由于真跋而将假帖信以为真,以高价购取,可说上当受骗。可是帖贾却从中渔利,可说被“黑老虎”咬了一口。
在旧社会,一些豪富收藏大量的碑帖,其中有不少精品,一般大多作了鉴定,并请名人标名拓本的时代。这些碑帖大多以某权威或豪贵者的言论为准绳,或只以著录、名人题跋、藏印为依据,缺乏唯物主义与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常常出现以假为真,或误真为假的现象。为了使碑帖的鉴定更趋向科学性,达到精确或较为精确的程度,必须有其鉴定的准绳。笔者认为李天马先生在《张氏法帖辨伪、余氏书录辨伪》一书的序言中,列举了鉴书的准绳共二十类,这很可取,这些对碑帖鉴定者和广大书法爱好者,很有学习和掌握的必要。为此将文录下,为了使广大读者便于理解和掌握,并举出实例加以阐明。
11.审文义笔调乖谬而知为伪者
如高拱刻苏东坡《草书醉翁亭记》(图135)。张氏曰:“欧阳公《醉翁亭》、《丰乐亭》二记,东坡大书,刻石同在滁州。碑虽明代重建,皆坡公真迹。此何物耶,可冒称东坡书乎?最可异者,篇末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此本作欧阳公。竟以作文者自称为公,东坡乃如是谬乎?又云此书于转折处每断而另起,备极俗恶之状,其非坡迹更不容辩。”
2.比较笔调丰神而知为赝书者
如兰亭八柱中所刻的柳公权《兰亭诗》。张氏曰:“兰亭诗自宋以来传为柳书,究与他柳迹不类。吾谓唐人书之失名者,与《景福殿赋》之称孙过庭同一例也。”又李天马按:“兰亭诗原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右军书目。此迹较之,鱼鲁亥豕,谬误百出。”
3.对照原刻而知为临仿者
17.移花接木者
如旧拓王羲之《鹅群草书》。张氏曰:“此书乃黄山谷草书《黄庭内景经》。作伪者割弃名款,临右军像于前,其跋则米友仁题老米临右军帖语,先臣米芾临等字。得者固以为右军真迹,刻为阳字,加以释文,未具姓名年月。观其刻法,当在明、清之间。……此体晋人所无,何谓鹅群草书?此经右军时尚未出,犹之陕刻心经,目为右军。心经唐时所译,右军何由预书此书?”
经》(图132)。张氏曰:“心经,贞观九年书。刘轲玄奘塔铭云,永徽三年进金字《般若心经》,咸享三年以于志宁等润色之本附刻圣教序后。若贞观九年此经尚未译进,而率更已预书之本,庸可信乎?”
8.据改易名字年代而知为伪者
如《南宫诗帖》中的《名花诗》。张氏曰:“上卷落花诗,款云绍兴乙卯,溪堂米黻。米名改黻为芾,在元祐间,乙卯为绍兴五年,上溯元祐逾四十年,南宫之没久矣。”又云:“《名花诗》之字体与快雪堂之丹青引相似,或为一手赝造。明人泼墨斋收入,于其年岁之错误,漫不加察。”
1.从书体时代而断为伪迹者
如《秘古阁帖》刻有汉至元十人书。张伯英曰(李天马编述《张氏法帖辨伪、余氏书录辨伪》一书,凡笔者在行文中所引用此书中的张伯英语或李天马按语时,为简化起见,均称张氏曰、李天马按,下面均同——笔者注):“惜米元章有言,白首阅书无魏遗墨,在北宋时魏人书已不可见,而此乃有汉人黄琼、冯谭之笔,可谓荒谬绝伦。汉人书迹仅见于金石刻、其高古非后世所能摹拟,何以黄琼、冯谭遗墨,竟似村夫子 所存。以此刻石,宁非笑柄……怀素、景度亦其类也。……汉唐远矣,真迹诚不易得,若朱子、若松雪,其书犹世所恒有,宜得真迹,乃其伪与汉、唐人书相等。”可见,从米芾这一简短明确的鉴评语,断定为《秘古阁帖》内所谓汉黄琼、冯谭之书,伪迹无疑。
4.取证真本而知为伪作者
如《三希堂法帖》所刻柳公权《翰林帖》,又名《蒙诏帖》(图129)。李天马按:“此刻三希之前,《快雪堂帖》已有刻本,……是帖赝本著录,仅见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卷一,清安氏《墨缘汇观》卷上,咸信以为真。张氏一语破的,发前人之所未发,昭昧之功为不可及。……有识者开卷可知,不仅出守翰林自露破绽而已。”又如《酣古堂法帖》中刻黄山谷《松风阁诗》。张氏曰:“《松风阁诗》,三希堂所摹,为涪翁真迹。此卷大小相同,书则远逊。山谷笔笔凌空,毫无俗韵。此刻平庸已极,无一字一笔不俗,刻者或不曾见《三希堂帖》。然雅俗之分。何待比较?
18.张冠李戴者
如吴廷《余清斋帖》及日本大鹤行刻《孙过庭千字文》(图138)、《余清斋帖》所刻《孙过庭千字文》,张氏曰:“千字文与三希堂刻本不同,三希堂本乃宋王逸老书,割去王款与增过庭二字。此书体势略同,圆劲不之及,殆仿王逸老书,是伪中之伪也。”
日本大鹤行刻《孙过庭千字文》,张氏曰:“此帖《墨妙轩》、《余清斋》二帖皆有之。墨妙之本,宋王升书。升字逸老,号羔羊老人,其草书千字文甚多。墨妙所收者割弃原款,补过庭二字。董香光谓渊字、民字不避讳,疑出怀素,不知为王书也。余清斋本亦有董跋,而其书则远逊墨妙,乃作伪者临王逸老书,伪为过庭之疑。……此书不惟非过庭,并非逸老,诗佛居士重摹行世,可谓以伪传伪矣。”
6.考证所书内容为后出而知为伪者
如《书诀》刻有蔡邕“永字八法”。张氏曰:“按‘永字八法’,法书苑谓蔡邕所传神授,语殊无稽。唐太宗及颜鲁公,柳诚悬皆为之说,大抵起于隋、唐之际,谓永字八法能赅正书笔法之全。东汉正书未行,不应蔡氏已传此法,其为依托无疑。”又如遵训阁刻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图131),张氏曰:“羲之时何曾有千字之说?字与周兴嗣本无所增损,惟任意颠倒,至不可读。字体在唐以后,有李西台脚手,而妄标钟、王之目。自宋以来列之羲之帖中,郁冈、三希皆刻之,何其谬乎。”
在浩如烟海的碑帖王国里,其拓本有新拓、旧拓,有整幅、装册,琳琅满目,在不胜阅览的情况下,要从中鉴别出碑帖拓本的真伪,新旧,主要在于经验。其经验主要来自平时多接触碑帖拓本,进行悉心的观察、反复的校对,认真的思考、多翻阅有关校碑的书籍,不明白的要勤问。这样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不断磨炼,才逐渐积累其丰富的经验,牢牢掌握其主要考据方面的知识。到时使自己的双目成为照相机镜头似的,只要一见就能鉴别其真伪、新旧拓本来,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夫,而是长期积累所致。如随着碑帖刻石的石质不同,所造成的石花剥泐情况就不同。倘天然剥泐与人为加工后所产生的剥泐显然就不同。拓工时间的迟早,影响到拓本存字的多寡不同。即使同一时期的拓本,纸有厚薄粗细、用墨有轻重浓淡的不同,以及装裱的优劣等等。这些直接影响到拓本精神的不同等等情况。鉴于以上种种复杂情况,必须经过反复鉴别,然后采用以“同中求异”来辨伪,以“异中求同”来定真。倘运用这个原则来进行鉴别,大概就会有十中八九的把握。
5.考官衔年代而知为伪者
如《真赏斋帖》刻钟繇《季直表》。张氏引清徐用锡《圭美堂集》曰:“钟元常在汉为侍中尚书仆射,称东武亭侯;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数年,坐魏讽谋反,策罢;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祚,改廷尉,转封平阳乡侯;至明帝,进封定陵侯,迁太傅,太和四年,薨于位。黄初二年岂有仍东武侯之理?……,观此,季直表之伪,不辨自明。”又有杭州刻的《表忠观碑稿本》(图130),张氏曰:“表忠观大小二刻皆在杭州,晚香堂收其草稿。碑作于元丰元年,其系衔云:权知徐州军事苏轼。而此衔云:瑞明殿学士臣苏轼承旨撰并书。坡公作此文距为学士时尚十余年,可谓谬妄。”
10.审题语鄙浅而知为伪者
如刻王羲之《笔阵图》,张氏曰:“右军题后云,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右军不曾至许洛,亦不致误以三体石经为蔡邕。其文既显然伪造,则书之为伪正不待辨。……右军传文尚多,何赏有此鄙语。既异唐代所传,则不知何人伪书。”又如《渤海藏真帖》刻米芾《萧间堂记》(图134),张氏曰:“米之《萧闲堂记》及米友仁、虞集、柯九思跋,一手赝书。小米之兰亭跋亦赝。海岳自叙云:书之要在得笔,得笔则细如丝发亦圆;不得笔则粗如椽亦褊。此记可谓无笔不褊。如君子之友,小人之仇;以人方人,叙度宜俦。此何等鄙语,而见赏于海岳。”
16.袭名影射者
如晚香堂刻苏东坡《花蕊夫人宫词》(图137),张氏曰:“陈眉公《晚香堂苏帖》二十八卷,乃近代著名之刻。姚(学经)袭其名而内容各异,帖肆呼为小晚堂以别于陈氏之帖。卷一至四曰:《花蕊夫人宫词》、《春帖子词》、《黄州寒食诗》、《养生论》……卷五至八曰:《膝王阁序》、《画记》、卷九至十二曰:《南华经》、《海市诗》、《次韵送梅诗》……虽习见之帖如《黄州寒食诗》、《养生论》、《海市诗》等,皆弃原本不取,而用不知何人临仿之书妄称东坡,良不可解。至《花蕊词》、《滕王阁序》、《怪石供》、《渊明诗跋》,尤属毫无影响,奈何以此物为苏书哉。帖首五篆字即摹陈眉公本,是其有意影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