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行政复习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选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论述题:一道
1、第三条道路
2、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日益重视社会服务评估
3、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的方法
第一章社会行政的含义与构成
1、社会行政(社会工作行政、社会福利行政):简单地说是社会福利领域的行政管理活动。
具体是指政府社会工作部门和相关社会服务组织对社会福利工作进行管理,实施社会政策,从而满足民众各类福利需求的活动。
2、社会行政的发展
1)民间社会服务的开展促进了社会行政的发展。
早期英国的《济贫法》和济贫
院。
工业革命后,许多私人救助机构的设立。
“慈善组织会社”的成立,被认为是民间服务机构社会行政的开始。
2)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促进社会行政的发展。
美国1933年成立“联邦紧急救
济署”,1935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英国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德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保险制度。
3)社会行政作为一种专业方法的发展。
3、社会行政的要件
1)社会政策
是社会行政的基础。
社会行政就是实施社会政策的过程。
广义的社会政策不仅包括政府的政策法规,还包括相关组织的原则规定。
2)社会福利资源——包括物质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
3)社会福利系统(社会服务及管理机构)
在现代社会,实施社会福利的组织系统有三个:非正式社会福利系统[初级社会群体组成]、正式社会福利系统(政府性的社会福利系统)、社会性的社会福利系统[社会组织]。
4)社会行政人员
在社会政策执行系统和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政策实施设计和对服务活动进行协调、督促的人员。
是社会行政职能的承担者,他们对有效地实施社会政策、实现政策目标负有直接责任。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政府系统实施社会政策的推动者和政策实施框架的设计者;另一部分是与具体服务相连的行政人员,他们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服务活动,以促进服务的落实。
5)社会服务人员
是直接将社会福利资源传送到政策对象手中的工作人员。
(服务的最末环节)
第二章社会行政的层次、内容与功能
1、社会行政的层次(宏观社会行政、微观社会行政)
1)宏观社会行政:指在政府社会行政系统中和在大型非营利性组织中,从事政
策的执行设计、为其建立条件及规则,并综合性的推动政策实施的活动。
2)微观社会行政:指在政府或社会服务机构中比较接近于具体服务的基层从事
的行政管理活动。
3)(客观题)宏观社会行政与微观社会行政之间的关系
A性质:宏观社会行政是在宏观层次上,在更大范围内,面对复杂的情况对推行政策的设计、筹划和组织。
微观社会行政则主要面对局部地区、具体问题。
B结构:宏观社会行政是对于实施某政策的总体设计和推动;微观社会行政则是微观设计和对实际服务的推动,是宏观社会行政的延伸。
C功能:宏观社会行政处理的是与政治相关的问题,是建构资源筹集和分配的总体格局,建立政策实施中的总规则;微观社会行政处理的是与实施服务相关的具体问题。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2、社会行政的内容
1)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理论:(五要素)行政就是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和控制。
2)韦伯的科层制理论:特征:①专业化分工;②法制化规程;③层级化管理;
④非人格化关系;⑤功绩化考核。
3、社会行政的功能(宏观社会效果、微观技术效能)
1)宏观社会效果
①满足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需要
②增进社会福利
③促进社会公平及社会秩序
2)微观技术效能
①社会政策的高效实施与改进
②提高机构服务效率
③发展人力资源
第三章社会行政的体制
1、社会行政体制:国家实施社会政策的制度化架构,是国家公共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社会福利事业的相关机构设置及管理关系。
2、社会行政体制的基本架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的要素)
1)社会政策制定的规程(谁来确定社会福利事业)
2)社会福利组织体系及其内在关系(谁来管理或运营社会福利事业)
3)组织人事与财务管理机制(如何运营社会福利事业)
3、(了解)社会福利组织:管理性组织(全国性、地方性);服务性组织(单一性机构——直接服务提供者)
4、社会行政体制的类型(艾斯平-安德森福利体制的三种类型)去商品化程度、社会阶层化程度
1)“自由主义”福利体制,去商品化程度低,低收入者依赖国家,经济能力较
好者从市场购买服务。
包括美、英、加拿大、澳大利亚。
2)“保守主义”福利体制,中等程度的去商品化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人缴
费和职业身份。
德、意、法。
3)“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制度,高度去商品化,普及式的政府给付,高度均等
的给付水平。
挪威、瑞典、丹麦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5、(论述)英国“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政策主张
目标:有活力的福利国家
内容:机会平等,积极参与;以工作为核心;重视教育培训和能力提升;扩大个人责任,促进公私合作。
评价:是对传统福利国家“福利病”的修正,有利于加强个人、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的参与,构建新型伙伴关系和服务供给格局,减轻财税压力。
但也应注意中央政府的社会责任,防止较大贫富差距。
6、(客观题)东亚的社会行政体制
东亚福利政策是服从于经济发展的,因而是一种发展型福利政策。
具有明显的补救主义性质,家庭和市场是满足福利要求的基本形式。
7、(简答题)各国社会行政体制的比较
1)西方国家社会工作行政体制的共同性
①社会行政职权的集中化趋势
②社会行政法制化趋势
③社会行政人员的专业化
④社会福利供给机构的多元化趋势
⑤社会福利经费大部分由国库支出
2)西方国家社会工作行政体制的差异性
①基本价值取向的差异
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社会工作行政体制
③社会工作行政体制的运作机制的差异
8、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的社会行政体制
呈现出明显的“二元”格局,表现在(城市)“国家再分配型”福利和(乡村)“补救型”福利同时并存,两种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对象。
第四章社会服务机构
1、社会服务机构
定义:通常指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由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作为职业的服务人员和志愿者组成,为特定的、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人群服务组织。
目的:协助个人、家庭、团体或社区预防或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功能及促进他们的幸福和快乐。
服务对象: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社会弱势群体或困难群体。
性质:①社会服务机构是价值驱动的非营利组织;②社会服务机构是从事经常性、连续性服务的实体性社会组织;③社会服务机构是一个福利服务输送系统。
(熟悉)
2、社会服务机构的一般结构
1)董事会(理事会)负责大政方针和聘用高阶主管——目标使命、计划督导、
人事财务、社会公关
2)专业委员会
3)高阶行政主管——总干事/秘书长、副总干事/秘书长
4)中基层办事人员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
3、(客观题)社会服务机构的分类标准
1)按与政府的关系划分
①政府主导建立的社会服务机构
②政府支持建立的社会服务机构
③社会成员自主建立的社会服务机构
2)按受益对象划分
①互利互助型服务机构(如北京市西城区“邻里互助笑脸相约”志愿服务社区)
②以弱势群体为对象的服务机构(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障人士等)
③以广大社会为对象的服务机构(如环保组织、科教组织、文娱组织)
3)院舍服务与项目服务
院舍(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院、社区矫正所等)
①目的:照顾及康复;社会控制
②模式:家庭替代;家庭重组;家庭辅助
③发展趋势:由慈善工作转向社会及政府的照顾责任;由志愿者转向专业人员提供服务;针对个别差异提供特殊照顾;小型家居服务替代大型院舍;由社区隔离转向社区内建立;注重照顾及治疗而非控制。
4、社会服务机构的功能
1)发扬人道主义,疗救服务对象及发展其能力
2)促进社会公平与融合,维护秩序,预防社会问题
3)实现财富再分配,增进社会福利
4)提升人力资本,创造就业
第五章社会服务的计划
1、计划类型:
2、社会服务机构目标制定的原则与方法(“SMART”、“SWOT”、“MBO”)
1)SMART:
Specific目标需具体明确Measurable可衡量Attainable可达到Relevant相关性
Time-based期限2)SWOT先分析机构所面临的自身优
势(strengths)与劣势
(weaknesses)、外部机会
(opportunities)与威胁
(threats)
3)(掌握)MBO目标管理: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
织取得良好业绩的管理方法。
3、(简答题)决策的类型
(1)决策主体地位不同:①高层决策;②中层决策;③基层决策
(2)决策客体范围大小:①宏观;②微观
(3)决策条件和可靠程度:①确定型;②风险型;③非确定型
(4)决策方法:①科学/理性;②经验/直觉
(5)决策背景:①程序化;②非程序化
(6)决策角色:①权威式;②咨询/协商式
4、决策的理论
(1)完全理性决策理论(亚当·斯密)
(2)有限理性决策理论(西蒙)
5、决策的程序: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2)集思广益,拟定方案
(3)综合评估,抉择方案
(4)实施反馈,跟踪决策
6、社会服务计划的制定程序
(1)确定社会需要与分析环境条件
(2)提出备选服务方案(含目标分解体系与程序技术设计等)
(3)计划方案抉择(可行性评估、成本-效益评估)
7、具体社会服务计划的文本架构
(1)计划方案的名称
(2)实施依据(问题与目标)
(3)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与方法
(4)工作流程与预算支持等
(5)效果评估及权责设定等附加
第六章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与运行
1、明茨伯格的“组织结构说”
不同的组织一般都有五个组成部分(除非这个组织很小):运营核心(作业核心单位)、战略高层、中间线(中层管理人员)、技术结构和支持人员(技术部门与行政辅助部门)。
2、组织的结构
(1)组织结构:指组织成员为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组织目标,在职责、职权等方面的分工、协作体系。
组织结构由组织目标和环境状况所决定,表明了组织各要素相互连接的架构。
(2)(客观题)组织结构类型:①直线制;②职能制;③直线职能制;④事业部制;⑤矩阵制;⑥团队制。
3、领导的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过程);客观环境
4、(客观题)领导模式
(1)利科特:①专制-权威式(独裁专制)②开明=权威式(开明专制)③协商制(部分分权)④群体参与式(充分授权)
(2)赫西、布兰查德“情境领导理论”:依据下属成熟度渐增,分别采取命令式、说服式、参与式、授权式领导方式。
(3)菲德勒“权变领导模式”:领导风格(关系导向or任务导向)与工作情景(领导者与成员的信任关系、领导者职权、任务明确度)的合理匹配。
5、领导权威的来源:
(1)传统型权威——由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
(2)超凡型权威——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
(3)法理型权威——经由法律规定获得
6、“法约尔桥”
在层级划分严格的组织中,为提高办事效率,两个分属不同系统的部门遇到需共同解决的问题(一般是紧急问题)时,可先自行商量与协力解决,不过须取得直接上级的同意并随后汇报工作。
以非制度化手段克服了科层制过分僵化的弊端而达成横向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
间
线
技术幕僚单位(技术结构)(战略高层)
高层管理单位
中层管理单位
作业核心单位
行政支援幕僚单位
(行政支持人员)
7、控制类型:
(1)信息与工作流程控制
(2)技术标准与成本控制
(3)科层组织控制(韦伯的科层制组织理论:①专业化分工;②法制化规程;
③层级化管理;④非人格化关系;⑤功绩化考核。
)
(4)市场化控制(利用服务效果、市场竞争能力来约束、督促机构成员)
第七章社会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由彼得·德鲁克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首次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的。
“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认为资本有两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1)古典时代:科学管理(泰罗、法约尔、韦伯等)强调科学性、纪律性管理,认为员工是“经济人”和“活机器”,注重制度约束和经济刺激,以工作为中心。
(2)新近时代:人文管理(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麦格雷戈等)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认为员工不仅是“经纪人”也是“社会人”,注意到存在非正式组织和亚文化,强调员工满意度与人的成长。
2、(客观题)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1)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更优越)
“X理论”基本假设:员工倾向于逃避工作和责任,以个人为中心,安于现状“Y理论”基本假设:员工是工作为自然需要,可以自我控制和做出承诺,愿意承担责任,具备决策能力。
(2)莫尔斯和洛希的“超Y理论”:没有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方式,须根据内外环境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要适用于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
有的人需要正规化机构和条例,不需要决策和承担责任;有人则需要创造性机会与自治,实现胜任感。
(3)沙因的“四种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4)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5)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与激励——前者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后面才能给人们带来满意感。
前者如基本薪酬、安全保障等,后者如工作挑战性与成就感、社会认可、专业发展等。
(6)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
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会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
3、(客观题)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异同
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
成员为主,组织成员作为资源被规划、管理、分析和设计,发挥潜能与专长组织为主,使成员在组织中运作,达到组织的目标
偏重协助成员的发展偏重执行组织的既定政策人力当做生产和投资人事当做消耗
重视培训与开发重视控制
4、员工的激励(耗尽问题与激励措施)
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