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医学检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方医学检验
1.市场主流逻辑:
我国第三方医学检验渗透率还比较低,国家现在正大力实施医保控费及分级诊疗,加速检验外包需求释放,进一步促进第三方医学检验发展。

参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10年有望达到500亿规模(以2015年数据计算)。

第三方医学检验的增速=体外诊断行业增速+外包带来的增速。

2.对不对?
不对。

医保控费目前控的是药(取消药加成),检验科成为医院重要收入来源(有文章显示检验科能实现医院净利润的40%),医院不会轻易放弃,即使外包也会享受一定的利益分成,且一些体外诊断试剂/器械生产厂商也在做检验科打包(可能会面临一些政策风险)。

美国、日本与中国在国情上存在较大差距,不能一概而论。

3.主要结论
(1)与美国相比,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缺乏获客渠道,过分依赖医院;与日本相比,中国目前分级诊疗制度不完善,收入等主要集中在大中医院;
(2)医院只会将自己做不了或者不怎么获利的打包,通过大致计算,打包的价格是医院检验价格的7折左右,检验费分配为:医院3成,第三方医学检验7成(毛利率40%);
(3)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规模约为229.6亿,远低于市场预测;
(4)仪器封闭及国产替代可能会导致第三方医学检验资本支出上升,折旧增加,影响获利;
(5)渠道重要性日益凸显,仪器封闭使得渠道经销商与第三方医学检验存在共同利益,第三方医学检验与渠道经销商合作可以实现共赢。

第三方医学检验增长目前不及预期,行业增速预计为��229.6100�0.1−1�+15%=24%。

替代增速9%,医学检验行业(除去POCT)增速15%。

所以短期内建议不投资,长期还是存在跟踪的价值,有较大增长空间。

发展建议(或者是行业的相对收益策略):短期内通过与渠道经销商合作可以实现共赢,对于有技术优势的医学检验服务提供商可以更多考虑与大中医院合作,而对于有渠道优势的则可以考虑下沉,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

长期内可以关注自营检验门店的建设及与保险公司的合作。

一、第三方医学检验 (2)
二、美国第三方医学检验 (3)
(一) 美国第三方医学检验发展历史 (3)
(二) 总体市场规模及份额分布 (4)
(三) 从财报角度出发分析美国第三方医学检验 (5)
(四) 美国的启示 (7)
三、日本第三方医学检验 (8)
(一) 日本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规模 (8)
(二) 从财报角度出发分析日本第三方医学检验 (8)
(三) 日本的启示 (11)
四、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 (12)
(一) 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规模 (12)
(二) 对于一些问题的诠释 (13)
五、IVD(体外诊断行业)行业分析 (15)
(一) IVD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 (15)
(二) 对于ICL行业的影响 (17)
六、总结 (17)
一、第三方医学检验
第三方医学检验就是第三方医学检验室/中心对来自人体的标本进行临床检验。

主要检测项目有如下:
表格1 医学检验主要项目
检测项目主要用途
生化检验肝、肾、心脑血管性疾病及电解质紊乱等代谢性疾病
病理诊断肿瘤诊断及预后判断
免疫检验激素、肿瘤、不孕不育、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PCR检验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
综合检验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及遗传性疾病等资料来源:金域医学招股说明书
第三方医学检验的商业模式比较简单,如下所示:
毛利(毛利率4444%左右)=检验收入�项目数∗平均收费�−营业成本营业成本=试剂成本(5555%)+人工(1155%)+配送费用(1144%)+其余(2244%)毛利率在40%左右,净利率在5%-10%。

以上数据以金域医学为例。

二、美国第三方医学检验
(一)美国第三方医学检验发展历史
1.私人诊所促进集中检验,医院检验科承担检验职能
美国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起步于上世纪30年代。

因为美国的私人诊所数量相当多,这些医疗机构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采购大型仪器设备对本机构的少量样本进行检测,医院检验室开始承接外包服务。

服务外包成为私人诊所、小型医疗机构普遍采用的检验模式,但是这个时候是医院检验科承接了外包服务。

从60年代开始,独立医学检验机构开始出现,美国的两大巨头Quest和LabCorp 均诞生于60年代,Quest的前身MetPath诞生于1967年,LabCorp的前身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诞生于1969年。

2.医保控费:检验科变为成本中心,第三方医学检验迎来发展机会
从1960年到1980年,美国的医疗总支出从269亿美元增长到了2472亿美元,占美国当年GDP比例从5.1%提高到了8.9%。

80年代开始,为了减轻医疗负担,美国政府和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先后开始修改医疗保险的政策,同时减少对医院的医疗补助。

在1984年,美国国会规定实验室检验服务(Diagnostic Laboratory Test)更改到医疗保险B部分(医疗照顾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执行,并周期性地减少医疗保险预算上限。

在成本压力下,医院也开始将检验服务外包给运营成本更低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得到了第一次快速发展的阶段,80年代末市场份额扩大到检验市场20%左右。

此时私人诊所的检验市场份额和独立医学检验机构持平,医院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

3.标准提升,第三方医学检验迎来新增长
1988年,美国国会颁布临床实验室修正案CLIA’88,将私人诊所检验室和独立医学实验室严格监管起来。

临床实验室必须通过该法案认证,以确保认证实验室所提供的检测服务是一致的、准确的、可靠的和及时的。

该法案的公布,促使了拥有质量、效率优势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得到第二次快速增长。

到90年代中期,私人诊所的检验市场份额降到了8%,独立医学检验机构的市场份额大幅扩大到检验市场的35%左右,这个比例一直维持到现在。

(二)总体市场规模及份额分布
美国医学检验市场总规模大约790亿美元,目前美国医学检验市场的份额如下图所示:
图 1 美国医学检验市场市场份额分布
资料来源:巴克莱研报
医院及附属机构仍占据了59%的市场份额,第三方医学检验有34%的市场份额,其中Quest和LabCorp分别占据了8%与7%。

美国的医学检验市场仍然是一个较为分散的市场。

(三)从财报角度出发分析美国第三方医学检验
以Quest为例,其最近三年的收入构成如下所示:
表格 2 2014-2016年Quest收入构成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
常规检查的定义是大部分实验室都能做的医学检验,主要是指对人身体重要器官(例如肾、肝、心等)的检查。

常规检查包括血生化分析、血常规、尿检、过敏测试等。

基本上采用生化检验,且对于检验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低。

医院大多会将较复杂的基因诊断、非常规检查及解剖病理检验外包,这也是过去美国(2000-2010年)第三方医学检验的主要增长点所在。

如下表所示,在公司的盈利构成方面能观察到很明显的趋势。

但最近比例基本保持稳定。

未来比较大的增长点有: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大数据方面),新的诊断技术-伴随诊断,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等。

表格 3 2000与2010年LabCorp和Quest的营收构成对比
资料来源:公司披露,摩根大通研报
表格 4 2012-2016年Quest营收构成变化
注:2014年及之后毒品检验收入被纳入基因诊断及非常规收入中,影响在3%左右资料来源:公司披露,巴克莱研报
Quest的主要客户如下所示:
表格 5 Quest主要客户构成
资料来源:公司披露,摩根大通研报
Quest和LabCorp在2010年主要客户的对比如下所示:
表格 6 Quest和LabCorp客户对比
资料来源:公司披露,摩根大通研报
Quest和LabCorp最主要的客户和收入来源是Health Plan。

Quest和LabCorp都有自己的遍布全美的病人服务中心(2016年Quest有2200个,LabCorp有1750个),有自己的直接获客渠道(不需要通过医院)。

尽管医院等商业客户不是最主要的客户,但他们却拥有最强的议价权。

这一点从收
入与量的比上可以得出(最低)。

在价格方面,医院的价格通常高于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可以达到Quest和LabCorp收费的3倍(可以认为,Quest和LabCorp的对于病人的收费水平和医院一致)。

这也是美国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存在的重要意义:帮助保险公司节省费用。

在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后,美国目前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已经比较成熟,近些年维持低个位数增长。

Quest的CEO在一次电话会议中提到,目前Quest的增长目标是1%-2%,主要通过并购实现。

而LabCorp则通过并购Covance进入CRO领域,在产业链上寻找新的增长点。

(四)美国的启示
1.发达的社区医疗体系、检验由利润中心变为成本中心(需要规模效应)、健康计划是
促进美国第三方医学检验发展的重要因素;
2.医院大多只会将做不了或者不怎么赚钱的业务(比如非常规检验等)外包给第三方
医学检验机构,且在价格方面医院有比较高的议价权;
3.美国第三方医学检验绝大部分业务都来自保险方面,和保险机构的合作(健康计划)
及自营渠道的建设值得期待(长期)。

三、日本第三方医学检验
(一)日本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规模
图 2 各国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规模及渗透率比较
资料来源:某券商研报
图3是某卖方研报里面的数据,但真实的日本第三方医学检验大约占据整个检验市场的50%。

日本第三方医学检验大约市场规模在5300亿日元,大约47亿美元,主要市场参与者有:SRL (母公司Miraca) 20%、BML(4694)约20%、Mitsubishi(8058)11%、Falco (4671)5%等。

日本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发展与美国较为类似,都是一开始私人诊所产生检验外包的需求,后来医保控费导致医院也将部分检验业务外包。

(二)从财报角度出发分析日本第三方医学检验
日本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主要有两种模式:
1.传统的外包Domestic off-site testing
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医院提供检验样本,实验室检验并提供结果,大
约占据日本第三方医学检验50%的市场;
2.承包FMS (facility management service)&branch lab business
FMS是指:医院提供场所和技师,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提供检验所需的设备、试剂等;
Branch Lab是指:医院只提供场地,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提供技师、设备、试剂等。

承包大约占据日本第三方医学检验50%的市场。

一般而言,大中医院会选择传统的外包,多为非常规检验(esoteric testing),而中小医院一般会选择承包方式进行合作。

日本将医疗机构(medical entity)分为四个等级,如下所示:
表格 7 日本医疗机构划分
资料来源:巴克莱研报
三级、四级如果想获得医学检验补贴(“specimen test management” addition)是不能从外包公司获得仪器和检验人员(not receiving test equipment or reagents from outsourcing companies),但是一级、二级是没有此限制的。

所以一般承包都是大多都是一级、二级医疗机构(基层诊所)。

其实日本的最大的两家第三方检验机构SRL和BML就是两种模式的最好阐述。

下图是2010年度两家的客户及检验项目对比:
表格 8 SRL与BML客户对比
资料来源:巴克莱研报
表格 9 SRL和BML检验项目占比
资料来源:巴克莱研报,公司披露
SRL前身是成立于1970年Tokyo Special Reference Laboratories, Inc.,1975年改名为SRL。

目前主业业务是第三方医学检验,主要做医院的检验项目外包,覆盖大型医院,占据日本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2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BML前身是Sogo Blood Bank(1955年),从事血液销售相关工作。

1964年血液运输被统一交给日本红十字会血液中心处理,公司决定转型做医学检验。

BML业务则比较简单,只有第三方医学检验业务,相对而言更侧重中小医院(Class I和II),承包占比比较高。

表格 10 两家日本第三方医学检验公司对比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
SRL 2004年与Fujirebio合并,之后成为现在的Miraca(4544)。

Fujirebio成立于1970年,是一家生产销售IVD器械/试剂(主要是免疫检验领域)的公司,主打产品是Lumipulse系列,在日本国内免疫检验领域占据1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仅次于Abbott(12%-13%)。

Miraca目前有两个重要业务:Fujirebio和SRL(收入占比分别为20%和65%,毛利占比分别为40%和50%)。

表格 11 SRL和BML重要财务指标
资料来源:Thomson One
表格 12 SRL和BML重要财务比率
注:分拆过程中SRL财务数据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资料来源:均为表格10计算值
由于Miraca并没有单独列出SRL的详细财务数据,此处采用Thomson One上的大概估计,可能会存在一定偏差。

经营利润率:SRL高于BML 2.4%;
折旧/营收:SRL高于BML 1.9%;
购买固定资产/营收:SRL高于BML 1.8%;
经营利润/总资产:SRL高于BML 1%。

以上指标基本都符合预期,相对而言,做非常规检验的企业要比做普通检验的企业有更高的议价权,获利空间也更大,但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钱在购买仪器上(资本性支出、折旧偏高)。

(三)日本的启示
日本与中国未来的发展模板和发展逻辑更为接近。

1.大中医院往往会将非常规检验外包,而中小医疗机构则会在成本、资本支出等问题
的考虑下选择整体承包;
2.非常规检验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获利空间,但也意味着更高的资本支出(购买固定资
产),估值时需要考虑;
3.渠道优势和技术优势都可以取得成功,但瞄准目标存在差别,一个是中小(基层)
医疗机构承包检验,一个则是大中型医院的非常规检验。

四、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
(一)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规模
简要测算一下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的市场份额,我们假设检验科的收入占医院业务收入的10%左右,用2015年的数据进行粗略的估算:
表格 13 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规模测算
资料来源:国家卫计委,收入占比及目标渗透率为估计值
这也是市场目前主流的计算逻辑,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医院在采用第三方检验时,第三方检验收费标准肯定不是医院的(对病人)检验收费标准,检验带来的收入是要医院和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按比例分成的,分成的比例计算逻辑如下:
检验的试剂成本占比是比较固定的,据医院资料显示,检验的试剂成本占检验收入的20%左右,根据金域医学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如下表所示:
表格 14 金域医学试剂成本占营收比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招股说明书
试剂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不断上升,这也是符合常理的:企业降价争夺市场。

根据30%的试剂成本计算,折扣在30%左右(粗略计算),单从检验费的分配角度来看,医院拿到了30%(但还要除去人工、场地等成本),企业拿到了28%,剩下的42%是成本(假设40%的毛利率)。

医院的30%基本上是净利,企业最终只能拿到5%-10%左右(美国的Quest和LabCorp的净利率也在此区间)。

最终的市场规模应该在328∗70%=229.6亿左右,且成长空间主要集中在民营医院和基层诊所,预计最终第三方医学检验能占据10%的市场份额(现阶段5%左右)。

原因主要有:
1.缺乏获客渠道,完全依赖医院:在美国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中,来自医院的
收入只占据20%-25%,而对于中国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而言,医院的收入则占据70%以上(是美国的3倍),剩下的主要是保险和其他(两癌筛查)。

2.检验并未下沉:与日本非常严格的分级诊疗制度不同,中国的医院收入主要集
中在三级、二级等大中型医院,大中型医院更愿意外包非常规检验业务(因为本身常规检验业务就已经具备规模效应)。

(二)对于一些问题的诠释
除了医院检验外包,另外一个市场看好的盈利增长点是检验项目的增多,但是根据访谈,三甲医院目前基本可以做700-800个项目,这700-800个项目占整个价值量的90%以上。

现在医院外包给独立实验室的是医院做不了,成本很高,耗人力、不愿意去做的项目。

(可以称为特检)
图 3 不同检验机构检验项目数量情况
资料来源:券商研报
从大结构上来看,目前第三方医学检验做的项目可以划分为特检、病理和传统检测,比例是1:2:7。

如果未来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主要靠特检等(医院做不了或者不想做的)来提升收入,除了潜在的人们对于毛利率的担忧(特检等成本会偏高),还会面临一个重要问题——仪器封闭。

IVD主要有仪器和试剂,试剂带来的是直接成本(ICL里面占成本比50%以上),仪器带来的是折旧(ICL里面占成本比5%左右),目前的不少仪器尤其是在生化领域都是开放性的,也就是说不同种品牌的试剂可以在同一台机器上分析得出结果,但未来大的趋势是封闭,意味着ICL需要增加Capex购买新设备,折旧成本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

表格 15 金域医学折旧占成本比
资料来源:公司招股说明书
其实ILS的行业估值可以用EBITDA−maintenance Capex进行估值。

五、IVD(体外诊断行业)行业分析
(一)IVD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
图 4 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
资料来源:券商研报
IVD整体市场增速在15%左右。

IVD可以分为4个重要子版块:生化检验、免疫检验、分子检验及POCT,其中POCT与ICL是替代关系。

生化和免疫分别占据35%左右的市场份额。

具体增速方面:生化大约10%、免疫、分子20%,POCT 30%。

ICL与IVD试剂/器械生产商是合作关系,IVD行业有几个比较大的发展趋势:
1.仪器封闭:仪器封闭是大的趋势,仪器封闭意味着同品牌试剂只能对应同品牌仪器;
2.国产化:目前生化检验领域国产化率已经达到70%,而免疫、分子等领域国产化率还
比较低(免疫10%左右),随着医保控费(检验费用的降低),国产试剂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且由于仪器封闭,预计国产化比率将迅速上升;
图 5 不同IVD试剂/器械国产替代降本空间
资料来源:券商研报
3.渠道下沉:大型医院已经基本实现IVD覆盖,未来将下沉,有可能会出现上市公司
增速不如行业增速的情况,比如现在的生化检验领域(生化检验行业增速10%左右,上市公司低个位数增长);
4.POCT潜力巨大:由于仅包含必要的检测过程,与实验室检测相比,POCT产品有明显
的便捷性与速度优势。

全球 POCT 产品占体外诊断行业比例为 29%,而我国仅仅占比 11%,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表格 16 生化IVD领域主要上市公司营收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
(二)对于ICL行业的影响
1.仪器封闭可能意味着更高的固定成本,同时仪器封闭意味着渠道经销商与第三方医
学检验存在共同利益,渠道经销商作用凸显;
2.国产化趋势意味着与国有厂商合作机构将受益;
3.渠道下沉影响布局,需布局区域实验室(地级市、县级实验室),有可能出现上市公
司增速低于行业增速的情况;
4.ICL行业会受到POCT带来的一定冲击。

六、总结
国内与美国的最明显区别在于国内主要依靠医院导流(70%),而国外主要是管理式医疗(Managed Care)、医院等共同导流(医院只占25%-30%)。

国内与日本的最明显区别在于分级诊疗制度不完善。

主要结论如下:
(1)医院只会将自己做不了或者不怎么获利的打包,通过大致计算,打包的价格是医院检验价格的7折左右,检验费分配为:医院3成,第三方医学检验7成(毛利率40%);
(2)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规模约为229.6亿,远低于市场预测;
(3)仪器封闭及国产替代可能会导致第三方医学检验资本支出上升,折旧增加,影响获利;
(4)渠道重要性日益凸显,仪器封闭使得渠道经销商与第三方医学检验存在共同利益,第三方医学检验与渠道经销商合作可以实现共赢。

第三方医学检验增长会不及预期,行业增速预计为��229.6100�0.1−1�+15%=24%。

替代增速9%,医学检验行业(除去POCT)增速15%。

所以短期内建议不投资,长期还是存在跟踪的价值,有较大增长空间。

发展建议(或者是行业的相对收益策略):短期内通过并购渠道经销商可以实现共赢,对于有技术优势的医学检验服务提供商可以更多考虑与大中医院合作,而对于有渠道优势的则可以考虑下沉,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

长期内可以关注自营检验门店的建设及与保险公司的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