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型铜矿
斑岩型铜矿勘探实施方案
斑岩型铜矿勘探实施方案一、前言。
斑岩型铜矿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其勘探工作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提出一套斑岩型铜矿勘探的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勘探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勘探区域选择。
在进行斑岩型铜矿勘探前,首先需要对勘探区域进行选择。
在选择勘探区域时,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地貌特征、矿床赋存特点等因素,确定潜在的矿产资源分布区域。
三、地质调查。
在确定勘探区域后,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工作。
地质调查应包括地质构造、岩性分布、矿化带走向等内容,以全面了解勘探区域的地质特征,为后续的勘探工作提供依据。
四、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是斑岩型铜矿勘探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力勘探等方法,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结构、矿体赋存情况等信息,为勘探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五、钻探工作。
钻探是斑岩型铜矿勘探的核心环节。
通过钻探工作,可以获取地下岩石样品,分析矿石成分、矿物组合等信息,为矿床的评价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持。
六、勘探成果评价。
在完成上述勘探工作后,需要对勘探成果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矿产资源量、品位、成矿规律等方面,为后续的矿产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七、总结与展望。
斑岩型铜矿勘探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应用。
本文档提出的斑岩型铜矿勘探实施方案,旨在为相关勘探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希望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八、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斑岩型铜矿勘探技术及实践. 地质出版社, 2009.2. 王五, 赵六. 斑岩型铜矿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球科学杂志, 2015.以上就是斑岩型铜矿勘探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为相关勘探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斑岩铜矿的含义及特征
斑岩铜矿的含义及特征斑岩铜矿床(porphyry copper deposits)通常是指与具有斑状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共生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细脉状铜和钼—铜组分的富集体。
И.Г.帕夫洛娃提出了可以与其它内生矿床相区别的斑岩铜矿床10大特征:(1)具网状细脉浸染成矿特征;(2)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在有些矿床中为斑铜矿、硫砷铜矿和挥铜矿)和与其伴生的非金属矿物(石英、绢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高岭石类矿物等)的成分稳定;(3)铜的平均含量在原生矿石中比较低(0.3—0.8%),而在氧化矿石中明显较高(达1—1.5%),而钼在原生氧化矿石中的分布都比较均匀(0.005—0.05%),在这种情况下,矿石中铜与钥的比值变化很大,形成一系列重要的铜、铜—铜和铜—钼矿床;(4)矿化与以中性成分为主的斑岩侵入体(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以及少数偏酸性(花岗斑岩、和偏基性(闪长斑岩)的侵人体有空间联系;(5)矿化或直接发生在斑岩侵入体中,或发生在紧靠侵入体的外接触带围岩——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中;(6)矿体发育在广泛出现热液蚀变岩的地带,蚀变岩石为绢云母—石英质、黑云母—钾长石质、泥质以及青磐岩型交代岩,(7)根据金属元素出现最大值①和主要共生的非金属矿物②,可用如下顺序写出矿体和热液岩中稳定分带性;① Fe3+一Mo(Cu)一Cu(Mo)一Cu(Ag)一Fe2+(Au)一Pb一Zn一(Au、Ag);②黑云母—钾长石,绢云母、石英,蒙脱石,高岭土,青磐岩(8)矿床储量巨大,可保障矿石的大规模采挖,成本低廉并有露天采矿的可能性,(9)与氧化作用有关的富矿的出现,形成了覆盖较贫原生矿的次生硫化物富集带(10)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地槽褶皱区的不同发育阶段.既可随着地槽的岩浆作用在褶皱主期之前(在岛弧阶段)形成,又可在其后与造山阶段和活化阶段的斑岩侵入体和火山岩有关。
在许多斑岩铜矿床的现代分类中,利用了如下一些特征,不仅要考虑单个特征,而且还要考虑各种特征的组合:(1)所处大地构造和古构造的位置;(2)含矿岩浆建造及其所形成的含矿斑岩相的成分(3)含矿岩浆建造所侵入的地壳厚度和成分;(4)由R.H.西利托所划分的斑岩铜矿系统中矿体的产状(5)含矿岩浆岩体形成的深度,(6)是否存在角砾岩简;(7)主要矿石和台有掺入组分的矿石的成分;(8)金属矿的分带特征,(9))热液蚀变岩的成分及其分带性,(10)含矿侵入体及矿体体的形态特征。
铜矿是怎样形成的
铜矿是怎样形成的铜矿指可以利用的含铜的自然矿物集合体的总称,铜矿石一般是铜的硫化物或氧化物与其他矿物组成的集合体,与硫酸反应生成蓝绿色的硫酸铜,是什么因素导致铜矿形成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铜矿是怎样形成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铜矿的形成铜矿是岩浆的作用,不是火山的作用。
有色金属矿物是在岩浆的冷却过程中形成,有重力、置换、重结晶、凝华等多种方式。
例:斑岩型铜矿床主要与火成岩有关,由于这一类火成岩具有“斑状结构”,因此将与这类火成岩有关的铜矿床称为“斑岩型铜矿床”。
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与中深成的火山岩侵入有关,象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
岩浆的侵入导致了围岩蚀变,沿侵入岩体的中心,不同的围岩蚀变呈环带分布。
铜矿体一般产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上。
铜的来源一般是随着岩浆的上侵,从深部被岩浆携带上来。
这一类矿床的主要原生矿物是黄铜矿和斑铜矿,规模一般较大,但品位较低,一般为0。
5%左右。
斑岩铜矿床,大多数产出于大陆边缘和岛弧环境。
普遍认为,被俯冲洋壳板片释放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在相对封闭系统结晶分异和/或同化混染形成含铜长英质岩浆。
然而研究表明,在西藏碰撞造山带,发育一条具有巨大成矿潜力的中新世斑岩铜矿带,含铜斑岩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性,来源于被加厚的藏南镁铁质下地壳,但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壳板片部分熔融也不能完全被排除。
斑岩铜矿形成于陆-陆后碰撞伸展时期(13~18 Ma),即青藏高原迅速抬升之后。
横切碰撞造山带的南北向正断层系统,类似于岛弧环境下的横切弧的断层系统,成为埃达克质斑岩岩浆快速上升和就位的通道与场所,并使岩浆热液系统中大量的含矿流体充分地分离而成矿。
铜矿指可以利用的含铜的自然矿物集合体的总称,铜矿石一般是铜的硫化物或氧化物与其他矿物组成的集合体,与硫酸反应生成蓝绿色的硫酸铜,是什么因素导致铜矿形成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铜矿是怎样形成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铜矿的基本概述铜矿石一般是铜的硫化物或氧化物与其他矿物组成集合体,与硫酸反应生成蓝绿色的硫酸铜。
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1. 引言斑岩铜矿床是一种重要的铜矿床类型,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本文将讨论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2. 形成条件斑岩铜矿床形成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地壳构造背景斑岩铜矿床常常形成在地壳构造活动较为明显的区域。
地壳构造活动可以导致岩浆活动和地壳的破碎断裂,从而为铜矿床形成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2.2 富含铜的岩浆来源斑岩铜矿床的形成与富含铜的岩浆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岩浆通常富含铜、硫等矿物质,并且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能够在地壳中形成较大规模的矿床。
2.3 适宜的成矿环境斑岩铜矿床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成矿环境。
一般来说,这些矿床往往形成在具有较高的温度、较低的压力和适宜的pH值的环境中。
此外,也需要存在适合矿物沉淀和成矿反应的条件。
2.4 适当的流体运移条件斑岩铜矿床的形成还需要适当的流体运移条件。
流体运移可以将矿物质从岩浆中运输到地壳中,并在特定环境下沉淀形成矿床。
流体运移的条件包括流体的温度、压力、流速以及适宜的岩石孔隙结构等。
3. 分布规律斑岩铜矿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大范围的地质条件斑岩铜矿床往往集中分布在富含铜的岩浆活动区域,如火山弧带、造山带等,这些区域通常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和丰富的岩石类型。
3.2 区域性的控矿因素斑岩铜矿床的分布还受到一系列区域性的控矿因素的影响,如断裂、褶皱、岩浆活动强度等。
这些控矿因素可以改变地壳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影响铜矿床的形成和分布。
3.3 空间上的聚集分布斑岩铜矿床常常表现出一定的空间上的聚集分布特征。
这些矿床往往以矿体簇群或成矿带的形式出现,集中分布在一定的地区或特定的构造单元中。
3.4 随深度的分布变化斑岩铜矿床的分布还受到地壳深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地壳深度的增加,斑岩铜矿床的分布会逐渐减少,并且矿体规模和品位也会逐渐降低。
4. 结论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地壳构造、岩浆来源、成矿环境和流体运移条件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斑岩铜矿
斑岩铜矿第一节斑岩铜矿的含义及特征斑岩铜矿床(porphyry copper deposits)通常是指与具有斑状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共生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细脉状铜和钼—铜组分的富集体。
И.Г.帕夫洛娃提出了可以与其它内生矿床相区别的斑岩铜矿床10大特征:(1)具网状细脉浸染成矿特征;(2)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在有些矿床中为斑铜矿、硫砷铜矿和挥铜矿)和与其伴生的非金属矿物(石英、绢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高岭石类矿物等)的成分稳定;(3)铜的平均含量在原生矿石中比较低(0.3—0.8%),而在氧化矿石中明显较高(达1—1.5%),而钼在原生氧化矿石中的分布都比较均匀(0.005—0.05%),在这种情况下,矿石中铜与钥的比值变化很大,形成一系列重要的铜、铜—铜和铜—钼矿床;(4)矿化与以中性成分为主的斑岩侵入体(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以及少数偏酸性(花岗斑岩、和偏基性(闪长斑岩)的侵人体有空间联系;(5)矿化或直接发生在斑岩侵入体中,或发生在紧靠侵入体的外接触带围岩——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中;(6)矿体发育在广泛出现热液蚀变岩的地带,蚀变岩石为绢云母—石英质、黑云母—钾长石质、泥质以及青磐岩型交代岩,(7)根据金属元素出现最大值①和主要共生的非金属矿物②,可用如下顺序写出矿体和热液岩中稳定分带性;① Fe3+一Mo(Cu)一Cu(Mo)一Cu(Ag)一Fe2+(Au)一Pb一Zn一(Au、Ag);②黑云母—钾长石,绢云母、石英,蒙脱石,高岭土,青磐岩(8)矿床储量巨大,可保障矿石的大规模采挖,成本低廉并有露天采矿的可能性,(9)与氧化作用有关的富矿的出现,形成了覆盖较贫原生矿的次生硫化物富集带(10)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地槽褶皱区的不同发育阶段.既可随着地槽的岩浆作用在褶皱主期之前(在岛弧阶段)形成,又可在其后与造山阶段和活化阶段的斑岩侵入体和火山岩有关。
在许多斑岩铜矿床的现代分类中,利用了如下一些特征,不仅要考虑单个特征,而且还要考虑各种特征的组合:(1)所处大地构造和古构造的位置;(2)含矿岩浆建造及其所形成的含矿斑岩相的成分(3)含矿岩浆建造所侵入的地壳厚度和成分;(4)由R.H.西利托所划分的斑岩铜矿系统中矿体的产状(5)含矿岩浆岩体形成的深度,(6)是否存在角砾岩简;(7)主要矿石和台有掺入组分的矿石的成分;(8)金属矿的分带特征,(9))热液蚀变岩的成分及其分带性,(10)含矿侵入体及矿体体的形态特征。
斑岩铜矿介绍
概念:空间分布和成因上与一些弱酸性的斑岩类小侵入体有关,规模巨大,低品位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主要以铜、钼为主,也有斑岩钨矿(含钼)、斑岩锡矿。
其矿体可以产在斑岩体内部,也可以产在围岩中。
成矿地质环境: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和板块内部构造岩浆活动带内。
成矿时代: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新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
共同特征:①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②具有一定的面型矿化蚀变分带性,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
③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
工业意义及经济意义: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等。
规模大、品位低、矿化均匀。
埋藏浅,易开采,矿石成分简单,易选,可供综合利用的矿种多。
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铜矿床为主,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床,是目前最重要的铜矿床和钼矿床类型,约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美国、智利、秘鲁三个主要产铜国家的铜矿储量的80~90%来自斑岩型铜矿床。
近年来,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也相继有所发现,斑岩型铜矿床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规模大、选矿回收率高为特征。
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
有时斑岩铜矿床还和其它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一、成矿地质条件1.岩浆岩条件中酸性、钙碱性、浅成或超浅成、小型斑岩侵入体。
(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
岩体规模较小(<1-2km2) 个别达10余km2。
岩体的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
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K2O>Na2O)。
斑岩铜矿
斑岩矿床
莫国培
斑岩矿床
莫国培
斑岩矿床
莫国培
斑岩矿床勘查
• 对成矿系统范围进行系统勘查。 • 开展系统地质填图 • 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进行勘查 • 开展岩体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 • 进行岩体蚀变带填图 • 寻找角砾岩筒 •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进行钻探
莫国培
斑岩矿床(岩浆岩侵位深度及其特征)
莫国培
莫国培
斑岩矿床矿体分带
德兴斑岩铜矿 蚀变矿化分带.
H. 未蚀变千枚岩; H1.弱蚀变千枚岩; H2.中等蚀变千枚岩; H3.强蚀变花岗闪长斑岩; H4.中等蚀变绢云母-绿泥石
化花岗闪长斑岩; H5.弱蚀变钾化花岗闪长斑
岩 H6.低品位矿石.
莫国培
斑岩矿床
莫国培
美国西部克莱梅克斯斑岩钼矿的矿化蚀变分带
莫国培
斑岩矿床生成环境
z 对与贱金属成矿有关花岗岩结晶作用的认识已 取得很大进展(Candela and Holland,1984,1986; Candela,1989,1991,1994;Candela and Piccoli,1995).
z 斑岩铜钼矿与临近安第斯消减带的岛弧“钙碱 性”或I型岩浆共生. Sn-W矿床与源自部分变沉 积岩有关的大陆地壳部分熔融而成的S型花岗 岩有关. 后一类也被认为是“斑岩型”矿床, 即 使地质特征与Cu-Mo矿床有很大不同.
莫国培
斑岩矿床
低围压下侵入的 岩浆饱和水含量 可能与初始水量 无明显不同.结晶 早期“一次沸腾” 气体饱和.作为相 容元素的Cu(D晶体/ 熔体Cu>1),在硫化 物和黑云母中富 集.缺乏结晶表明 饱和水出现时从 熔体中移出的金 属量少.气相Cl-高 将有效从熔体中 萃取Cu.沸腾对于 Cu的富集成矿非 莫国培 常重要
铜矿矿床成因研究
成矿物质变化阶段
成矿条件:高温、高压、还 原环境
成矿元素:铜、铁、锌等
成矿过程:岩浆活动、热液 活动、沉积作用等
成矿类型:斑岩型、矽卡岩 型、砂岩型等
05 铜矿矿床找矿标志
地质标志
岩石类型:铜矿床通常与某些特定类型的岩石有关,如砂岩、页岩等。 矿物组合:铜矿床中常见的矿物组合包括黄铜矿、辉铜矿、铜蓝等。 地层年代:铜矿床的形成与地层的年代有关,如古生代、中生代等。 构造特征:铜矿床通常与某些构造特征有关,如褶皱、断裂等。
铜矿矿床成因研究
,
汇报人:
目录 /目录
01
铜矿矿床类型
02
铜矿矿床成矿 环境
03
铜矿矿床成矿 物质来源
04
铜矿矿床成矿 过程
05
铜矿矿床找矿 标志
01 铜矿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
形成原因:岩 浆活动与热液 活动共同作用
矿体特征:多 呈脉状、网状、 筒状等形态
矿石成分:以 铜、铁、硫等 为主
矿床规模:大 型、超大型矿 床居多
遥感标志的识别需要结合多种遥感数据, 如卫星影像、航空影像等。
遥感标志的识别还需要结合地质、地球 化学等专业知识。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地球物理标志
重力异常:铜矿床可能导致重力异常,可以作为找矿标志 磁异常:铜矿床可能导致磁异常,可以作为找矿标志 电性异常:铜矿床可能导致电性异常,可以作为找矿标志 地震波异常:铜矿床可能导致地震波异常,可以作为找矿标志
地球化学标志
铜矿化:铜元 素在地壳中的
分布和富集
硫化物:硫化 物与铜矿化的
关系
地形地貌与铜矿成矿
地形地貌对铜矿成 矿的影响:地形地 貌决定了铜矿的形 成和分布
斑岩型铜金矿床
斑岩型铜(金)矿床大都在造山带构造环境内产出,其中许多矿床与消减板块边缘的深成岩浆活动或火山作用具密切的成因联系。
具经济价值的斑岩型铜金矿床既可在岛弧环境中,也可在大陆边缘产出。
尽管其成矿时代多集中在中新生代,但是古生代和前寒武纪斑岩型铜金矿床实例也偶见有报道。
斑岩型金属矿床是“与侵入岩有关金属矿床”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形成作用与岩浆活动具密切时空分布关系。
鉴于地壳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的复杂性,在一些矿集区(或带)很难将斑岩型和其他侵入岩类金属矿床划分开来。
到目前为止,尽管尚未找到一种较为简单的分类判别准则,但是矿床地质学家均认为,斑岩型金属矿床应具下述地质特征:(1)金属矿化在斑状侵入岩及围岩中呈浸染状或细网脉状产出;(2)无论在空间分布上,还是在形成时间上,金属矿化与浅成侵入岩具密切关系;(3)大多数含矿侵入岩为钙碱性或碱性岩浆岩系列;(4)典型的含矿斑状岩浆岩组合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或闪长岩正长岩;(5)与钼矿床有关的侵入岩大都为钙碱性长英质火成岩;(6)含矿侵入岩体大都为复式侵入杂岩,金属矿化仅与其中某一期侵入岩有关;(7)金属矿化与岩脉群和角砾岩管伴生,角砾组份复杂,磨圆度高;(8)含矿侵入岩体及围岩均遭受到普遍的和强烈的断裂— 1 —与破碎作用;(9)尽管大多数矿化地段受断裂控制,但是在一些矿床中,浸染状金属矿石占有很高的比例;(10)尽管各金属矿床在热液蚀变类型、强度和规模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代表性的蚀变带普遍存在,并具一定的分带性;(11)在部分矿区,风化淋滤可以造成金属元素次生富集;(12)绝大多数斑岩型铜金矿床以规模巨大和品位偏低为特征,一般来讲,铜矿石储量至少为2000万吨,铜的品位为0.1%或更高;(13)主要斑岩型金属矿床类型为,斑岩型铜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斑岩型铜金钼矿床、斑岩型金矿床和斑岩型钼矿床。
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可将斑岩金属矿床划分为若干类型,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有: (1)根据含矿斑岩体的形态、岩性组合和形成深度,可将斑岩矿床划分为经典型、火山岩型和深成岩型;(2)依据成矿主岩化学性质,可将其划分为钙碱质和碱质类矿床;(3)根据金属元素组合,可将其划分为斑岩铜矿床、斑岩铜钼矿床、斑岩钼矿床、斑岩铜金矿床、斑岩金矿床、岩铜钼矿床和斑岩钼金矿床。
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
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摘要:一、引言二、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概述1.分类依据2.分类方法三、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详述1.斑岩型铜矿2.砂页岩型铜矿3.火山岩型铜矿4.铜镍硫化物型铜矿5.碳酸岩型铜矿6.交代型铜矿7.热液脉型铜矿四、中国铜矿资源分布特点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中国铜矿的类型分类有助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本文将对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进行详细阐述。
二、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概述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主要根据矿床的成因、矿石类型和含矿建造进行分类。
通过这种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铜矿的性质、特征以及分布规律。
三、中国铜矿类型分类表详述1.斑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江西、福建等地。
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中酸性火山岩与碳酸岩的接触带,矿石类型以黄铜矿为主。
2.砂页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如新疆、甘肃等地。
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古近纪至新近纪的陆相沉积盆地,矿石类型以辉铜矿、斑铜矿为主。
3.火山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等地。
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火山岩,矿石类型以黄铜矿、辉钼矿为主。
4.铜镍硫化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如新疆、甘肃等地。
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中酸性火山岩中的镍硫化物矿床,矿石类型以磁黄铁矿、镍黄铁矿为主。
5.碳酸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等地。
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古生代至中生代的碳酸岩,矿石类型以孔雀石、蓝铜矿为主。
6.交代型铜矿:主要分布在中国华南地区,如广东、广西等地。
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中新生代的交代作用,矿石类型以黄铜矿、辉铜矿为主。
7.热液脉型铜矿:主要分布在中国全国各地,包括斑岩型、火山岩型、砂页岩型等矿床中。
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中酸性火山岩、碳酸岩和砂页岩中的热液脉,矿石类型多样。
四、中国铜矿资源分布特点中国铜矿资源分布广泛,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总体而言,南方地区的铜矿资源较为丰富,而北方地区相对较少。
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成矿条件与远景分析
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成矿条件与远景分析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地质学意义。
它具有特殊的成矿条件和形成机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的成矿条件和远景,本文将从地质、矿物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地质条件分析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位于西北地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州东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境内,属于一带一路经济带上的重点矿产资源之一。
该矿集中分布在古生代的地层中,主要是下寒武统须家河组和晚古生代的早二叠世长兴岛组(T3c)和福贵岛组,分布范围较广,形成了多个繁盛的矿集区。
根据地质条件分析,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的成矿条件主要包括:(1)深源岩浆的储存空间与供给;(2)地壳构造和断裂构造的影响;(3)富集稀土和燕山期造山作用的影响;(4)富矿化流体的注入。
二、矿物学特征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的矿物学特征主要表现在:(1)矿石主要含铜和钼,铜为黄铜矿、黄铁矿和闪锌矿,钼为辉钼矿、菱钼矿和莫里酸钼,而黄铜矿和闪锌矿的含量相对较低;(2)矿石具有明显的斑状、脉状和网状分布,与斑岩的空隙、脆性断裂等有关;(3)矿石颗粒细小,常与黏土矿物、绿泥石和伊利石等混合存在。
三、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发现:(1)富集稀土元素,Eur/Euh值明显高于1,其中轻稀土元素富集明显,而重稀土元素相对较低;(2)大量富集Na、K、Rb、Ba、Pb等元素,Au、Ag、As等微量元素也有富集;(3)SO4-S富集,同时NO3-N、NO2-N、NH3-N、HCO3等元素也富集。
四、地球物理特征地球物理勘探是确定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区域地下结构和成矿条件的重要手段。
通过重力、磁力、电性、地震等方法,对该区域进行了多次勘探。
结果显示,该区域地壳的物理特征表现出明显的不连续性,存在多个莫霍面和不同类型的断层、岩石体。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1.矿床形成机制: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机制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认为,这类矿床的形成与火山作用、热液活动和变质作用有关。
研究人员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实验模拟等方法,逐步揭示了斑岩型铜矿床的成因过程。
2.矿床特征及分类:斑岩型铜矿床的特征及分类研究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铜矿床的野外观察和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分类体系,并对不同类型铜矿床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3.找矿方法:斑岩型铜矿的找矿工作主要依靠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方法。
现代找矿技术的进步使得找矿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
例如,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可以通过对矿石、岩石和土壤等样品的分析,确定矿床的有利地区和找矿目标。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电磁法、重力法和地磁法等可以通过测量地下电性、密度和磁性等参数,帮助找矿人员确定矿床的位置和规模。
1.地质调查: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包括地质剖面测量、岩相鉴定和构造解析等,找矿人员可以对找矿区域的地质构造和矿床产状进行详细了解,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地球化学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是一种通过对矿石、岩石和土壤等样品进行化学分析,确定找矿区域内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和分布规律的方法。
根据分析结果,找矿人员可以确定有利的找矿地区,进一步缩小找矿范围。
3.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测量地下电性、密度、磁性等参数,以探测和识别存在的矿床。
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电磁法、重力法和地磁法等。
4.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对航空、宇航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寻找矿床和找矿目标的方法。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可以发现地表的矿化和蚀变带等特征,为找矿人员提供重要线索。
总结来说,斑岩型铜矿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矿床形成机制、矿床特征及分类等方面。
而斑岩型铜矿的找矿工作则主要依靠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技术等方法和技术。
通过这些方法和技术,找矿人员可以确定矿床的位置和规模,为实现有效的找矿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斑岩型铜矿
SiO2 62-68%的斑岩---以铜为主的矿床 SiO2>68%的斑岩---以钼为主的矿床
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系列
地热系统
100℃ CO2,H2S
火山热液系统
500-900℃
SO2,HCl,CO2
火口湖
200-300℃
CO2,HCl,S
沸 300℃
低硫化作用
Au,Ag
腾
200℃ 300℃
高硫化作用 Au,Cu
初始中和作用 天水
岩浆和潜火山侵入体
斑岩Cu(Mo,Au)
岩浆盐水 流体流动 气体上升
地质测量
1/20万基础上,1/5万和1/2.5万地质测量,圈定远景区域,进行更大比例尺填图
地质类比法 剥蚀深度的判别 2.综合方法
细脉状
青盘岩化带
绿泥石、绿帘 石、石英、
方解石
外部蚀变带
边缘带 铅、锌、金、银
黄铁矿
方铅矿、闪锌 矿、自然金、 自然银、黄铁矿
细脉状、脉状
脉状
矿化特点
❖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斑岩体内部的细脉浸染型矿化 柱状矿体 筒状矿体
与碳酸盐岩或凝灰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型矿化 透镜状矿体 似层状矿体 不规则状矿体
蚀变矿物 空间位置 矿化类型
矿物组合
矿石构造
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 石,石英、
绢云母
中心蚀变带
铜、钼
似千枚岩化带
石英、绢云母、 黄铁矿
内部蚀变带 铜
斑岩型铜矿床
斑岩铜矿提产于花岗质岩高位体顶部的全岩铜矿化或部分铜矿化在成因上二者有联系的矿床,由于矿石构造总呈细脉浸状,因此又将此类矿床称为细脉浸染型铜矿床。
斑岩为浅成-超浅成产物,代表花岗质岩浆在岩浆深成-火山建造的浅成-超浅成阶段。
岩石结构为典型斑岩结构,说明花岗岩浆在侵位前曾经在中间岩浆房停留过一次或多次,每次停留期间都会析出斑晶,随后继续上侵,凝结为基质。
斑晶大小不等,为显晶质结构,个别在富含挥发份条件下可以达到1-4cm。
有时斑晶随岩浆上侵间的碰破的现象。
基质通常为隐晶质,有时为隐晶质。
浅成-超浅成斑岩体通常是指岩体侵位高度为3-0.5km,但是有时侵位高度可达到4-6km,民属于中深侵位。
超浅成岩侵位可以直接与火山岩相过渡,因此,在确定侵位高度时往往成为难题。
在岩石学方面也是一样,从典型斑岩结构往往朝火山岩结构、斑状结构和等粒状结构过渡。
花岗质岩浆与挥发相分离的鉴别标志通常与气体包裹体(气液比>50%)、多相包裹体(含NaCl、KCl子晶)和相比变化大的气液包裹体共存,同时这也是花岗质岩浆沸腾的标志。
挥发相由于密度小(0.5-0.95),上升集中于斑岩体的顶部。
同时挥以查具有两个很特殊的优点对于斑岩铜矿的形成特别有利。
第一是挥发相体积的膨胀,会产生很大的机械能,使斑岩体顶部和围岩产生网状裂隙;其甚至产生斑岩体顶部的隐爆作用,形成爆破然砾岩、爆破角砾岩筒和火山口陷落等。
网状裂隙为后来的成矿流体的交代作用和充填提供了极好的构造空间。
含矿细脉的密度与矿床规模间的联系:300条/米超大型矿床300-100条/米大型矿床100-50条/米中型矿床50条/米小型矿床斑岩铜矿的蚀变分带:钾硅酸盐蚀变带分布于斑岩体的顶部---绢英岩化带或绿泥化带分布于斑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青盘岩化带分布于外部围岩和下盘------中度泥化带或深度泥化带叠加于构造破碎带---绢英岩化带和绿泥石化带为工业矿化的主要地段钾硅酸盐蚀变带和青盘岩化带只是部分工业矿化中度泥化带或深度泥化带如果叠加了表生富集作用可以构成主要的工业矿化主要金属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次要金属硫化物:砷黝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主要表生金属矿物:针铁矿钎铁矿褐铁矿辉铜矿蓝铜矿次要表生金属矿物:斑铜矿孔雀石蓝铜矿铜蓝硅孔雀石少量表生金属矿物:黑铜矿赤铜矿自然铜从金属矿物组合中可知,控制金属矿物生成的f O2 较高,例如赤铁矿和磁铁矿多;大量硫盐矿物的形成表明金属矿物生成环境较浅。
斑岩铜矿
斑岩铜矿W.D.辛克莱地质调查的加拿大、601展位至,渥太华,安大略,K1A 0E8电子邮件:dsinclai@NRCan.gc.ca dsinclai@NRCan.gc.ca > < mailto:定义斑岩铜矿是大型的、低、中级矿床(hypogene所主要矿石矿物是占优势),哪些是空间结构的控制和基因有关侵犯到中级porphyritic基(肯尼思,1972年)。
大一号尺寸和结构控制(例如,静脉、静脉套,stockworks裂区、骨折,' '和角砾岩管道)服务区分斑岩铜矿从各种各样的存款,这可能是流动相关联的,包括mantos矽卡岩、角砾岩、高温管道、周边mesothermal precious-metal脉、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次生矿物在supergene-enriched可发达地区斑岩型铜硫化物矿床风化小学。
这样的区域,通常有显著提高,从而提高铜的成绩的潜在经济剥削。
下列亚型的斑岩铜矿是定义根据金属必要的经济因素(金属矿床副产品或潜在的副产品都列在括号内):Cu (±Au, Mo, Ag, Re, PGE)Cu-Mo (±Au, Ag)Cu-Mo-Au (±Ag)Cu-Au (±Ag, PGE)Au (±Ag, Cu, Mo)Mo (±W, Sn)W-Mo (±Bi, Sn)Sn (±W, Mo, Ag, Bi, Cu, Zn, In)Sn-Ag (±W, Cu, Zn, Mo, Bi)Ag (±Au, Zn, Pb)与目前subeconomic为存款,成绩和tonnages基于可能coproduct亚型和副产品,假设的金属矿床经济。
地理分布斑岩铜矿发生在世界各地以一系列广泛,相对较窄的、线性成矿域(图1)。
他们主要是联系在一起的新生代造山带在西方北美和南美及其附近的太平洋海盆的西缘,尤其是在东南亚群岛。
斑岩铜矿
斑岩铜矿矿床研究最新进展在主要的铜矿类型中,斑岩铜矿以其分布广、规模大、埋藏浅、易采选等特点成为最重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铜矿形成时代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其形成时代极不均一,有随时代变新、矿床数目增多、矿化强度加大等特征。
形成原因有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斑岩铜矿主要形成于板块汇聚区,而在前寒武纪全球板块活动机制尚未完善,大规模板块活动尚未形成,斑岩铜矿化自然很少。
而中新生代是板块活动最强烈时期,也是斑岩铜矿形成的高峰期;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斑岩铜矿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带,这些带的后期发育往往形成造山带,成为主要剥蚀区,加上斑岩铜矿多形成于浅成—超浅成侵入岩中,岩体及围岩节理、裂隙发育,有利于剥蚀作用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的斑岩铜矿很难保存。
全球斑岩铜矿研究证明: 会聚板块边缘无疑是斑岩铜矿最重要的成矿地质背景。
详细来讲,全球斑岩铜矿主要集中在三条大成矿带上: 一是环太平洋成矿带,二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三是古亚洲成矿带(中亚成矿带)。
此外,还有少量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各地块边缘活动带。
对上述成矿地质背景,存在两种认识:一是认为由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陆缘弧和岛弧环境斑岩铜矿; 二是与大洋板片俯冲作用无关的大陆环境斑岩铜矿。
针对陆缘弧和岛弧环境斑岩铜矿,Sillitoe ( 1972) 建立了经典斑岩铜矿板块构造模型,提出斑岩铜矿主要在板块俯冲背景下的主动陆缘钙碱性火成岩带中形成,金属来源与板块俯冲作用导致的岩浆活动有关,并在后来环太平洋成矿带斑岩型矿床的勘查中取得重大突破,成为科学理论指导矿床勘查的典范。
Sillitoe ( 1998) 最早提出汇聚板块边缘的挤压构造背景对形成斑岩铜矿床的重要作用,并识别出挤压环境有利于斑岩型矿床形成的一些关键因素。
Richards 等( 2001) 总结了有利于斑岩铜矿形成的地质因素,其中,构造背景因素包括: ①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 ②成矿区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
铜矿床类型、特征及资源评价
火山岩型铜矿床
总结词
火山岩型铜矿床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铜矿床类型,主要形成于火山岩地区,具有品 位较高、规模较小、埋藏较深的特点。
详细描述
火山岩型铜矿床通常形成于中新生代的火山岩地区,由火山岩浆活动和后期的热 液作用所形成。该类型铜矿床的品位较高,但规模较小,埋藏较深,开采难度较 大。在全球范围内,火山岩型铜矿床的资源量相对较少。
矿床类型之一。
砂页岩型铜矿床
总结词
砂页岩型铜矿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铜矿床类型,主要形成于 沉积岩环境中,具有分布广泛、品位中等、规模较大的特点 。
详细描述
砂页岩型铜矿床通常形成于古生代的沉积岩环境中,由含铜 砂页岩和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和后期改造而成。该类型铜矿床 的品位通常在1%左右,分布广泛,规模较大,是全球重要的 铜矿床类型之一。
评价原则
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综合性。
评价内容与指标
评价内容
铜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条 件、经济意义等。
评价指标
资源量、品位、储量、采选能力、预 期效益等。
资源潜力评价
资源潜力分类
大型、中型、小型铜矿床。
资源潜力评价方法
地质类比法、统计分析法、成矿规律研究等。
资源潜力评价结果
为铜矿资源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不同类型铜矿床的成矿时 代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主 要集中在中新生代。
成矿环境
铜矿床的形成与特定的地 质环境密切相关,如板块 俯冲带、陆内造山带和陆 表海沉积盆地等。
成矿物质来源
铜的成矿物质来源多样, 既可以是岩浆岩,也可以 是沉积岩或变质岩。
03
铜矿资源评价
评价方法与原则
评价方法
地质分析法、经济分析法、统计预测法等。
斑岩铜矿的找矿
斑岩铜矿的找矿, ,铜矿为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缺口最大的金属之一;我们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根本解决铜的紧缺问题必须也只能是立足国内;1斑岩型铜矿是当前重要的找矿类型之一众多矿床学家在研究世界铜矿找矿现状,认为斑岩型铜矿是当前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具有规模大,采选条件好,生产成本低三个特点;从国外统计的铜矿储量大于500万吨以上的49个铜矿床,斑岩铜矿有26个,占53%;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斑岩铜矿巨型成矿带都延伸到我国境内,古亚洲斑岩铜矿成矿带,西起乌兹别克,经巴尔哈什湖地区进入我国新疆北部,蒙古和黑龙江至苏联远东地区;环太平洋斑岩铜矿成矿带分东西两个成矿带,东成矿带主要分布南、北美洲的西海岸;西成矿带,在亚洲大陆东部和沿海,又可分为内、外两个成矿带:内带属岛弧带,北起堪察加经日本、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西伊里安、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至澳大利亚东海岸,外带北自俄罗斯楚科奇半岛延至中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至赣东北;地中海或特提斯—喜马拉雅斑岩铜矿成矿带,西起西班牙,经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西部,延至我国青海、西藏,再向南东方向伸入缅甸境内;基于上述理由,70年代掀起了全国“斑岩铜矿”的找矿热潮,从而发现了西藏玉龙、马拉松多、多霞松多,内蒙乌努克吐山等一批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床,江西德兴铜厂、富家坞、朱砂红,黑龙江多宝山进一步研究和重新勘探,大幅度地增加了铜矿储量,扩大了矿床远景;应该说找矿研究的效果是显著的,成绩是巨大的;80年代后,世界斑岩型铜矿的找矿仍有不断发现,如智利埃斯康迪达Escon dida、印度马兰杰坎德Malanjkhand、菲律宾勒班陀Lepanto“远东南”FSE特大型—大型斑岩铜矿床和富金铜矿床;我国的斑岩型铜矿找矿虽有所进展,如长江中下游某些矽卡岩铜矿床中伴有斑岩型铜矿化,构成多位一体矿床,或成矿系列;但总的说来,没有发现规模大、条件好的可供建设的斑岩铜矿床;就是原已勘查的一些大型斑岩型铜矿也尚未计划上马,究其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的斑岩铜矿品位低;例如江西德兴铜厂铜平均品位%,富家坞含铜平均品位%;朱砂红铜平均品位%;黑龙江多宝山铜矿铜平均品位为%;内蒙乌奴克吐山铜矿铜平均品位%;西藏玉龙铜矿铜品位%~%;马拉松多铜矿铜平均品位%;多霞松多铜矿铜平均品位%;此外,不少的斑岩型铜矿床由于气候、地形等条件差,尚难利用;2斑岩型铜矿的富矿综上可知,斑岩型铜矿的开发程度受其矿床质量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斑岩铜矿床有否富矿存在具有重要意义,是决定能否建设上马的关键;1就斑岩铜矿成矿带的一些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床,在矿体形成后,常形成较厚大的氧化带,构成一定厚度和规模的铜矿次生富集带见表;矿床氧化带一般较发育,尤其次生富集带厚度大,铜品位一般较高1%~2%,且都为矿山首产的地段;2国外的斑岩铜矿的原生硫化矿体铜品位亦有较高的;资料表明,多期岩浆侵入,多期铜矿化的成矿作用是斑岩铜矿变富、规模变大的主要因素;例如智利特尼恩特铜矿床,是太平洋东部成矿带最南端的一个特大型铜矿床,金属铜储量达5000万吨,年产精铜28万吨;第三纪上新世侵入的石英闪长玢岩及其演化后期侵入的次火山岩——英安玢岩,两种岩体侵入第三纪始新世安山岩中,石英闪长玢岩出露面积大小不等;南部大北部小,地表小往深部变大;其顶部有电气石角砾岩筒覆盖;岩石结构由上部的斑状到深部变为粒状;英安玢岩是重要的成矿岩体,出露范围小,呈不规则的岩枝,分叉状侵入到安山岩中;随着这两种岩体的侵入,围岩安山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蚀变和矿化;石英闪长玢岩侵入时,安山岩发生钾化、黑云母化及石英绢云母化蚀变,并使安山岩矿化,含铜达%,接着英安玢岩侵入,使安山岩进一步发生蚀变,主要有钾化、黑云母化,岩石含铜增加到1%;正是由于这两种含矿岩体的侵入,发生了强烈的蚀变和矿化,形成了巨大的铜矿床;矿化带NW走向;矿化带北部和中部,矿体平行英安玢岩,金属矿物主要斑铜矿,黄铜矿和黄铁矿;矿化带南部出现大量石英闪长玢岩,这时斑铜矿不发育,主要为黄铜矿和黄铁矿,它们含量比例大致为1∶1;智利萨尔瓦多铜矿床,位于智利北部阿塔马省摩尔雷德印第安山,铜金属40 0多万吨;矿区出露有上白垩统及第三纪火山—沉积岩,第三纪火山岩组成矿床的底板,含矿岩体发生在41×106a;按其侵入时间的先后,岩石成分的差异依次分为“X”、“K”、“L”三种斑岩,“X”斑岩为最早侵入的斑岩,基质由石英,少量黑云母组成,等粒细粒结构,岩石发生强烈的钾—硅酸盐化蚀变,黑云母有的已绢云母化,斜长石斑晶也发生绢云母化,少部分变成粘土,它是主要的含矿岩体;“K”斑岩接着“X”斑岩之后侵入,由斜长石组成斑晶,故又称斜长斑岩,斑晶粒度变粗,具强烈的蚀变和矿化,也是主要的含矿岩体;“L”斑岩是最后侵入的斑岩,切过上述两种斑岩体,斑晶也是斜长石为主,没有明显的蚀变和矿化;铜矿体主要产在“K”“X”斑岩中,此外矿体底板的安山岩、流纹岩及眼球状石英斑岩中也有不同程度的矿化;在远离斑岩体的流纹岩,安山岩中,则出现大量的黄铁矿;原生硫化矿石平均铜品位%~%;国外某些斑岩型铜矿氧化带规模智利丘基卡马塔矿床,储量6000万吨;淋滤带深度大,最深达100多米;氧化带厚2~300m;次生富集带最厚500多米,南北减少,也有100m±,最富矿石Cu2%以上,一般1%以上;原生硫化物矿体往下延伸800m以上,仍有矿化,%~%;智利丘基北矿潘帕诺特矿床,储量400万吨;淋滤带长1600m,宽600m,厚80m %~%;次生富集带Cu1%~2%;原生硫化物矿体长1600多米宽600m,控制深195m,%;智利特尼恩特矿床,储量5000 万吨;淋滤带内Cu1%约占矿石储量20%,次生富集带Cu1%~2%,原生硫化物矿体%±,控制深度1200m以上;智利萨尔瓦多矿床,储量400万吨;淋滤带厚150m;次生富集带发育,目前开采矿体;原生硫化物矿体%~%;秘鲁塞罗维德矿床,储量782万吨;淋滤带厚150~200m Cu1%;次生富集带厚30~90m,Cu 1%~2%;原生硫化物矿体%~%;秘鲁夸霍内矿床,储量600万吨;淋滤带最大厚100m,平均厚15m;次生富集带厚20m;秘鲁托克帕拉矿床,储量400万吨;次生富集带厚0~150m,最高Cu 2%;墨西哥拉卡里达德矿床,储量455万吨;淋滤带厚10~270m,Cu %~%;次生富集带厚几十米至250m,Cu %~%;原生硫化物矿体,Cu %~%;蒙古额尔德图音鄂博矿床,储量255万吨;淋滤带厚30~60m;次生富集带厚2 00m Cu 1%~2%,最高5%~7%;哈萨克斯坦科翁腊德矿床,储量>790万吨;淋滤带厚0~80m,%~%;氧化带厚~60m;次生富集带厚15~270m平均130~140m,%~2% ;原生硫化物矿体从离地表150~300m深度开始,已追索到600~650m深度;秘鲁塞罗维德铜矿为南秘鲁铜矿带的重要矿床,也是秘鲁目前最大的斑岩铜矿床;金属铜储量782万吨;矿区出露地层有前寒武纪片麻岩,古生代沉积岩和侏罗纪火山—沉积岩,第三纪早期有闪长岩,接着是花岗闪长岩呈岩基沿北NW方向侵入,铜矿床即位于此岩基的东南端;花岗闪长岩有先后两期,此后有英安斑岩、二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小侵入体沿NW向构造带分布,随后还有一连串的电气石—石英角砾岩筒产出;英安斑岩、二长斑岩及石英二长斑岩次火山岩侵入体为主要成矿期;成矿时代为×106a;矿体主要赋存在这些小侵入斑岩中,电气石-石英角砾岩筒也有部分矿体,小部分矿体产于早期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前寒武纪片麻岩中;原生铜矿石含Cu %~%,平均%.;秘鲁夸霍内铜矿,铜储量600万吨,平均含Cu 1%,是目前秘鲁最大的露天铜矿山;区内出露大片上白垩统到下第三纪的火山岩,第三纪渐新世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斑岩和石英粗安斑岩等多期多次侵入到围岩安山岩中;主要成矿期是后期演化产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粗安斑岩,面积仅为小岩体,含矿最多的岩石是石英粗安斑岩,其次石英二长斑岩;以上斑岩铜矿实际材料表明,在多旋回,多次侵入成矿条件下,斑岩型铜矿化与次火山岩型铜矿化迭加,可以形成品位较富,规模大的铜矿床;我国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如城门山、武山、丰山洞、安基山等铜矿,喷流—沉积型铜硫矿、矽卡岩型铜矿和斑岩型铜矿多次成矿作用形成多位一体的成矿系列,从而提高了矿区铜的平均品位,扩大了铜矿床规模;3我国斑岩型铜矿的找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矿山,矿业开发必需按市场规律运作,没有利润,甚至亏损生产矿山是没有出路的,也不可能维持下去;因而,作者认为斑岩铜矿找出路在哪里关键是富矿问题,不解决斑岩铜矿富矿的找矿问题,找出的贫矿,不能露采的斑岩铜矿只能是呆矿;国内外学者曾对斑岩铜矿分类、构造环境、成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围岩蚀变及矿化分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等地质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和专门论述;遗憾的对斑岩型铜矿富矿的研究方面的论文极为鲜见;因此,斑岩型铜矿今后的研究应着重富矿形成条件1斑岩型铜矿与矽卡岩型铜矿、喷流—沉积型铜矿、次火山岩型铜矿伴生的地质背景和地质条件的研究;自程裕淇等人1979年提出矿床成矿系列问题以来,引起地质界同仁的关注,在一些已知矿床和矿区内,又发现了很多新的矿种和新的矿化类型,这不仅在成矿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在开拓找矿思路,扩大找矿远景,提高矿山经济效益都具有重大意义;事实表明,一个成矿带中,每个矿床由于自然界的复杂性,地质条件的差异,成矿系列,矿化组合也有不同,上述四种铜矿类型,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如城门山、武山铜矿为喷流—沉积型铜矿、矽卡岩铜矿、斑岩铜矿三位一体成矿系列;丰山洞铜矿则为矽卡岩型铜矿、斑岩型铜矿成矿系列;铜录山铜矿则仅以矽卡岩铜矿为主,并无其它伴生的铜矿;又如大兴安岭东坡铜矿带,连花山铜矿、布敦花铜矿、闹牛山铜矿、好力宝铜矿都可见斑岩型铜矿和次火山岩铜矿在一个矿区共存,构成一个成矿系列;上述矿区斑岩型铜矿仅是矿化,无工业意义;因而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成矿系列主导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区域成矿物质来源,多期岩浆成矿作用,多种的富集成矿作用等地质条件,以期达到什么地质情况下,可能形成什么矿化组合的成矿系列,从而有效地指导找矿实践;2加强斑岩型铜矿形成后次生氧化带特征,次生富集带发育主要因素研究;由前述国外某些斑岩型铜矿氧化带次生富集带发育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条件:南美洲智利北部和南部年降雨量都在250mm以下,气候干燥,有的甚至为沙漠—半沙漠性气候,因为降雨量少,不易造成铜在地表大量流失;适度的新构造运动—抬升,如秘鲁,智利等斑岩铜矿区,自晚第三世至第四纪,区内经历了断块运动,形成了地垒式山脉及地堑式盆地,位于上升断块中的铜矿床即受剥蚀、氧化、淋滤及富集作用,如果氧化速度与上升剥蚀速度大体保持平衡时,潜水面不断下降,从而形成厚大的次生富集带;次生富集作用即能得到反复进行,哈萨克斯坦科翁腊德铜矿田潜水面等高线、岩体地形等高线和次生富集带的辉铜矿界线一致,辉铜矿矿石厚度较大的地段明显为潜水面凹下去的地方,潜水面像辉铜矿矿带顶板一样,也是普遍向东南倾斜;我们发现很有意义的是,智利、秘鲁的一些次生富集带发育的斑岩铜矿矿区海拔标高大约皆在2500~3500m之间的高山地区;智利丘基卡马塔矿区标高2830m;特尼恩特矿区标高2600~3000m;萨尔瓦多矿区标高2900m;秘鲁塞罗维德矿区标高2600~2800m;托克帕拉矿区标高3100~3600m;此外某些局部的因素,如硫化矿石的矿物组合;矿体产状;矿区断裂裂隙发育程度,围岩性质等因素,都可引起氧化带发育程度;4斑岩型铜矿富矿的找矿方向据上认识,作者认为青海南部玉树—扎多—乌丽一带是寻找斑岩铜矿富矿最有利的地区;依据1该带为世界三大斑岩铜矿带之一,地中海或特提斯—喜马拉雅斑岩铜矿带中西藏玉龙成矿带北西段;2该区沉积有玉龙斑岩铜矿床相似的巨厚的三叠纪地槽型火山—沉积建造;晚三叠世末,全区发生印支运动,局部发生断陷,形成晚三叠世—第三纪巨厚的含膏盐的红色岩系;在燕山—喜马拉雅早期青海南部治多—扎多复向斜广泛发育中酸性钙碱性斑岩建造;3玉龙斑岩铜矿研究资料表明:矿床是由喷流沉积铜矿化或矽卡岩铜矿化层状富铜矿及斑岩型铜矿低品位铜矿化组成成矿系列,其上部并发育氧化的次生富集带中—高品位铜矿;由于玉龙斑岩铜矿有相当规模的富铜矿石,因此,国家已开始筹建矿山,准备开采;随着玉龙铜矿,青海德尔尼、铜峪沟、赛什圹铜矿的开发建设,其外部建设和开发条件已得到改善;4该区位于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影响强烈地区,山脉不断上升,海拔地形标高4000~5000m,气候干燥,有利于形成厚大的铜矿次生富集带;因此,从现有的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分析,该区无论二位、三位一体的成矿系列,从而构成原生的中富铜矿,或次生富集带形成富铜矿,都有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石构造
细脉状
细脉状、脉状
矿 化 特 点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斑岩体内部的细脉浸染型矿化 柱状矿体 筒状矿体 与碳酸盐岩或凝灰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型矿 化 透镜状矿体 似层状矿体 不规则状矿体 围岩断裂中的热液脉型矿化 脉状矿体
矿
床
成
因
( 1 )巨大的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 (2)与矿床有关的斑岩都与深大断裂有关; (3)气液包裹体测定,黑云母和钾长石化温度为350- 500℃;石英-绢云母化温度为 420 —250℃;泥化蚀 变为 300-100℃;硫化物 350 - 250 ℃,高、中温热液 阶段;成矿深度2~5km,成矿流体盐度高,工业矿体内 可达40~76wt%NaCl (4)矿石δ34S(‰)-6.3~+3.6‰
斑岩型矿床
斑 岩 型 矿 床
斑岩型矿床(porphyry deposits)指品位低但规模大,主要产 于斑岩中及其内外接触带附近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类型 以斑岩性型铜矿最有意义,研究程度 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发现了第一个斑岩型铜矿,即至今仍负 盛名的宾厄姆(Bingham)铜矿。 以斑岩型铜矿为例
息
围 岩 蚀 变 及 分 带
我国斑岩型铜矿床围岩蚀变特点
① 可分为面型和线型两种 面型—岩体为中心 (玉龙、城门山) 接触带为中心 (德兴) 线型—受构造控制,沿一定方向延伸 (多宝山)
② 具有较强的石英化作用
③ 似千枚岩化带最重要、最普遍
④ 泥化带一般不发育(玉龙除外)
乌奴格吐山铜(钼) 矿床地质略图 Q 4- 第四系;Clm - 古生代安山岩、结晶灰岩;NiP- 次英安质角砾熔岩;CiP- 二长花 岗斑岩;KiP- 次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CB- 黑云母花岗岩;ALö DL- 安山玢岩、闪长 玢岩;KP- 流纹斑岩;I- H- 水云母化带;Q - S- H- 石英绢云母化带;Q - Kf- 石英-钾 长石化带;1- 断层;2- 环状断裂系统 3- 火山管道构造 4- 爆发角砾岩筒;5- 地质 界线;6- 蚀变带界线;7- 铜矿化;8- 钼矿化
矿
促进矿石沉淀
床
成
因
(5)氢--氧同位素:成矿热液除来自岩浆外,部分可能来自下降的天水;上升岩浆热 液和地下水发生对流循环的结果,地下水提供部分矿质,其富含Na+、Cl-、Ca2+等,
矿
床
成
因
图 岩浆热液和地下水发生对流循环形成斑岩型铜矿床示意图
1-大气降水;2-壳状矿化带;3-岩浆热液(据Jensen,1981)
成矿 地质 条件——构造条件
含矿斑岩的侵入大多和深大断裂有关,矿床常呈带 状分布,分布于深断裂两侧的次级断裂构造系统中 含矿隐爆发角砾岩体:北美58个斑岩型铜(钼)矿 床,含角砾岩的占70%,我国赣西北、豫西等 角砾岩下限为2~3公里。角砾岩由挥发份从岩浆中 逸出引起膨胀造成
成矿 地质 条件————地层条件
多 宝 山 铜 矿 围 岩 蚀 变 带 线 型 分 布
矿 化 特 点
矿石特征
矿物组成:
主要金属矿物:黄铜矿 辉铜矿 次要金属矿物:斑铜矿 黝铜矿等 伴生金属矿物:辉钼矿 黄铁矿 辉铋矿 磁铁矿
磁黄铁矿 方铅矿 闪锌矿 辉 铋、金、银矿物等 非金属矿物:石英和重晶石等 元素组成: Cu 、Mo、S、Au、 Ag 、Pb、Zn等 矿石构造: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细脉浸染状 角砾状构造
三分之二;美国、智利、秘鲁铜矿储量的 80~90% ; 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
Ä Í ø ò Á » ¯ Î ï ¿ ó ² 8% ´ £ Ï º à ð » É ½ Ñ Ò Ð Í 10%
È º Ò Â ö Ð Í 4%
°Ñ ß Ò Ð Í 45%
Á ý ³ » Ñ Ò Ð Í 12% ù ¿ Î ¨Ñ Ò Ð Í 21%
以斑岩型铜(钼)矿床为例
•斑岩型铜矿,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床。 一般特征 埋藏浅、品位低、规模大、矿化均匀、易采 易选。铜平均品位一般0.4%,少数可达0.8%,单个 矿床的铜储量可达几百万吨,Cu、Mo为主,其次为 W、Sn、Au、Ag、Pb、Zn、Pt、Pd等,
工业意义 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
矿 化 特 点
图 斑岩型矿床典型矿化及其分带
图 斑岩型矿床典型矿石构造及其分带
奥尤套勒盖矿区细脉浸染-网脉状矿化
奥尤套勒盖矿区钻孔岩芯矿化
奥尤套勒盖矿区地表矿化
在黄铁矿里的金和黄铜矿颗粒
矿 化 特 点
斑岩铜(钼)矿床的蚀变类型和矿化关系
蚀变类型 主要 蚀变矿物 空间位置 矿化类型 矿物组合 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 石,石英、 绢云母 中心蚀变带 铜、钼 黄铜矿、辉钼 矿、黄铁矿及 少量斑铜矿 浸染状为主 、细脉状 似千枚岩化带 石英、绢云母、 黄铁矿 内部蚀变带 铜 黄铜矿、黄铁 矿、斑铜矿 细脉状、 浸染状 泥岩化带 高岭石、绿泥 石、石英、 绢云母 中间蚀变带 贫 铜 黄铁矿及 少量黄铜矿 黄铁矿 青盘岩化带 绿泥石、绿帘 石、石英、 方解石 外部蚀变带 铅、锌、金、银 方铅矿、闪锌 矿、自然金、 自然银、黄铁矿 脉状 边缘带
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系列
地热系统
100℃ CO2SO2,HCl,CO2 火口湖 200-300℃ CO2,HCl,S
沸
低硫化作用 Au,Ag
腾
200 ℃ 30 0℃
用 作 和 中 始 初
300 ℃
高硫化作用 Au,Cu
岩浆和潜火山侵入体
斑岩Cu(Mo,Au)
气体上升
矿
床
成
因
R.H.Sillitoe(1972)提出了板块构造成因模式
图 斑岩铜矿床成因的板块构造模式(据西里托,1972)
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系列
斑岩型矿床常与矽卡岩型、热液脉型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 银、铜、铅、锌等矿床构成火山岩地区矿床成矿系列,成矿系 列的最大延深可达5~7km。
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系列
600℃
斑岩铜矿、高硫化型、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 因机制示意图 (Hedenquist J W.,1994)
水 天
岩浆盐水 流体流动
1 1km
大致比例
斑岩型铜矿找矿方法
1.地质标志及方法
地质标志
• • • •
铁帽 铁的次生矿物、铜的次生矿物 蚀变特征 副矿物特征 热液金红石:很普遍,为交代榍石或交代黑云母、角闪石形成;磷灰石的溶蚀 含矿角砾岩带 成矿系列 伴生的卫星矿
我国主要铜矿床类型分布概况
我国主要铜矿床类型分布概况
以斑岩型铜(钼)矿床为例
成矿地质条件 围岩蚀变及分带 矿化特点
矿床成因
矿床成矿系列
成矿 地质 条件————岩浆岩条件
中酸性 钙碱性 碱性 浅成 小型斑岩侵入体 岩体规模较小(<1-2km2) 个别达10余km2 岩体的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
地质测量
1/20万基础上,1/5万和1/2.5万地质测量,圈定远景区域,进行更大比例尺填图
地质类比法 剥蚀深度的判别 2.综合方法
• 知识点 • 了解斑岩型矿床的分布、工业类型、工 业意义 • 理解斑岩型铜矿形成地质条件、矿床成 因 • 掌握斑岩型铜矿蚀变及矿化分带
围 岩 蚀 变 及 分 带
• ①核心带
②钾质蚀变带
③似千枚岩化蚀变带
(石英-绢云母化带)
④泥质蚀变带 ⑤青磐岩化带 ⑥边缘带
围 岩 蚀 变 及 分 带
奥尤套勒盖矿区石英二长岩中的蚀变
奥尤套勒盖矿区地表褐铁矿化硅化脉
围 岩 蚀 变 及 分 带
斑岩型铜矿床围岩蚀变的研 究意义
它是寻找斑岩型铜矿床的主要标 志 可以用来帮助判断矿床的剥蚀深 度 提供成矿热液的性质、成矿温 度、盐度以及热液来源等成矿信
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K2O>Na2O)
岩体的酸性程度影响矿化类型
SiO2 62-68%的斑岩---以铜为主的矿床 SiO2>68%的斑岩---以钼为主的矿床
成矿地质条件—构造条件
全球范围内三个重要的斑岩型铜矿成矿域
环太平洋成矿域 、特提斯成矿域、中亚成矿域
我国斑岩型铜矿床类型分布大地构造位置
围岩岩性对斑岩铜矿床的成矿有重要影响:
围岩为硅铝质岩石,矿化在岩体顶部集中,围岩裂隙 发育,含矿热液进入围岩。德兴斑岩型铜矿床 围岩为碳酸盐岩石,在接触带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床。 多宝山
围 岩 蚀 变 及 分 带
围岩以中心式面型蚀变为特征
围绕侵入体中心多呈同心圆状或椭圆状,范围可达几 百米至几公里。 Lowell等(1970)根据Kalamazoo(克拉马祖)矿 床的蚀变,参照美洲27个斑岩矿床,提出了斑岩型铜 、钼矿床的蚀变分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