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608024
课程名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英文名称: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课程类型: 专业核心课
总学时: 64 讲课学时:56 实验学时:0
学分: 4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环境学概论等
执笔人:王岩审定人:张金萍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先修完《高等数学》、《环境学概论》等有关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全面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途径和机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大气污染控制的原理、方法和实践,同时,还要求掌握与此相关的标准和政策法规及其发展前景,一方面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实际操作、设计等实践实验能力。
1、使学生掌握燃烧过程中污染物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减少污染物的形成;结合污染气象学的基本知识,学习污染物的扩散、传输,学会计算排放源强与环境浓度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颗粒物的物理性质及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为除尘打下基础。掌握各种除尘器的除尘原理,设备结构组成,运行的工艺参数以及初步的除尘器设计。
3、使学生掌握气态污染物的扩散、吸收、吸附和催化等这些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为废气脱硫、脱硝和除去VOCs打下基础。了解各种脱硫、脱硝和VOCs控制工艺的过程、特点与设备。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1、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系统的学科体系。处理好学科各章节的内容,把握经典知识与现代知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多学科间知识交叉的关系。
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经济、生活以及研究的实际,注重采用工程的方法来解决现实污染问题。
4、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也要重视课后复习和阶段性、期末的总复习。特别是总复习可以建立学生对环境工程学科系统性、整体性的观点。适当组织一些讨论和答疑。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重点:
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难点:
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教学要求:
1.了解大气污染的分类、组成、分布及大气污染问题;
2.理解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定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
第二节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1.大气污染物
2.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发生量
3.中国城市大气污染概况
第三节大气污染的影响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对植物的伤害
3.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
4.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
第四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1.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含义
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五节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污染物形成机理,重点掌握燃烧所需空气体积、产生的烟气体积和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难点:
理论烟气体积、实际烟气体积和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教学要求:
1.了解燃料的种类、组成;
2.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污染物形成机理;
3.掌握燃烧的计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燃料的性质(煤、石油、天然气和非常规燃料)
第二节燃料燃烧过程
1.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
2.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
3.燃烧产生的污染物
4.热化学方程式
第三节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1. 烟气体积计算
2. 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第四节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
第五节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
第六节燃烧过程中其他污染物的形成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
教学重点:
大气层结构及大气的热力过程。
难点:
大气的热力过程;大气稳定度和逆温。
教学要求:
1.了解与大气污染相关的气象学基本知识;
2.理解大气圈的结构和主要气象要素;
3.掌握大气的热力过程,大气稳定度和逆温;
4.掌握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5. 理解地方性风场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1.大气圈垂直结构
2.主要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气湿、风向和风速、云况、能见度
第二节大气的热力过程
1.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
2.气温的垂直变化
3.大气稳定度
4.逆温
5.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第三节大气的运动和风
1. 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2. 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3. 近地层中的风速廓线模式
4. 地方性风场
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教学重点:
影响污染物稀释扩散法控制的有关条件;污染物浓度估算的高斯模式;烟囱高度的设计方法。
难点:
污染物稀释扩散法控制,污染物浓度估算的高斯模式。
教学要求:
1.了解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2.掌握高斯扩散模式;
3.理解烟囱高度的设计方法和厂址的选择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高斯扩散模式
1.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
2.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3.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4.地面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5.颗粒物扩散模式
第三节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1. 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
2. 扩散参数的确定
第四节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1. 封闭型扩散模式
2. 熏烟型扩散模式
第五节城市及山区的扩散模式
第六节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模型
第七节烟囱高度的设计
第八节厂址选择
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教学重点:
颗粒物的重要物理性质,包括粒径和粒径分布,密度,荷电性和导电性等;除尘装置性能指标(压力损失、分级除尘效率和总除尘效率);除尘技术的理论基础,即不同作用力下对颗粒物的捕集,包括重力、离心力、静电力和惯性碰撞。
难点:
对数正态分布及颗粒物捕集的动力学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
1.掌握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其他物理性质;
2.掌握评价净化装置性能的技术指标;
3.掌握颗粒物捕集的动力学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一节颗粒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1.颗粒的粒径: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2.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函数:算数平均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对数正态分布
第二节粉尘的物理性质
真密度、堆积密度、安息角、滑动角、比表面积、含水率、润湿性、荷电性、导电性、粘附性、自燃性和爆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