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遗产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合集下载

线性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与旅游利用_研究进展与启示

线性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与旅游利用_研究进展与启示

线性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与旅游利用_研究进展与启示线性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进展与启示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线性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与旅游利用,分析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应的启示。

一、引言线性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具有线性特征的传统文化遗产,如运河、堤坝、古道等。

这些线性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线性文化遗产面临着破坏和忽视的危险。

同时,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线性文化遗产也成为了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利用潜力。

二、线性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1.政策法规的制定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线性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责任,并推动立法进程。

建立保护机构或组织,负责制定保护规划和管理细则,并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

2.综合整治与保护采取综合整治措施,修缮和保护线性文化遗产的基础设施。

加强消防、防汛等安全措施,确保线性文化遗产的安全。

3.社区参与与意识提升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增强居民对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开展相关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线性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三、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1.景区开发与建设利用线性文化遗产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景区,打造旅游目的地。

建设相关的旅游设施,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体验。

同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生态环境。

2.旅游产品创新设计创新的旅游产品,将线性文化遗产与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选择。

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到访。

3.文化传承与教育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向公众传播线性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文化知识。

同时,将线性文化遗产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研究进展与启示1.多学科研究开展多学科的研究,深入探讨线性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利用的关系,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借鉴他国成功的线性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利用经验,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

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
率翻凳龚哥 K7 9
4 u 界遗 产 是“ 人类智 慧 和人 类杰 L 作的 突 出样 品 ”在 新 世 纪 的 ,
文 献 从 19 90年 代 以 来 源 源 不 断 。例
之一 。 19 代 虬来 遗 产 地类 型 丰 富 90年
如, 对大足石刻 史料价值 的研究( 陈明 光 , 9 )龙门石窟 中音乐窟 的音乐文 1 4; 9
19)泰山旅游资源及“ 山品牌” 95 , 泰 的分 析( 麂锋 , 9 )泰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1 9, 9 及宗教旅游 的开发( 崔风军 。99 , 19)泰山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孙兆才 ,99 , 19)泰山
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资源的 分析 与开 发保 护 研究 ( 宁生 ,96 管 19, 19; 99王化新, 9)对泰 山野生观赏植 1 7; 9
展研究等 7 个领域=
11 遗 产地 价值 研 究 . 价 值 研究 是 开 展 遗 产地 旅 游 研 究
物资 源及 其 开发 的研 究( 得 奎等 , 臧
化 研 究 ( 林 ,97 ; 里 长城 的分 布 、 邱 19 )万
的旅游资源及 其开发 利用成为遗产地 旅游研 究 中的热点之一 地质学家、 植
物学 家 、 象 学家 、 理 源自 家 、 气 地 政府 管 理 今天 ,遗产旅游” 为一种世界现象已 “ 作 经成为人类求 取与外部世界高度 和谐
构筑体系、 功能结构研究( 黎风等, 9 ) l 4, f 长城 作为地理界线 的意殳( 冯嘉苹等 , l蛄) 9 及它的审美价值( 杨辛等 , 9 ) 1 6研 9
究 ;B 青江堰水利工 程 的艺 术属性 ( 王进 军 .
人 员等纷纷涉足此领域 的研究 , 内容可 谓丰富繁杂。例如, 对武夷山珍稀药用 植物及其保护开发的研究( 郑荣华, 9 14 9 年)武夷山自然 、 , 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开 发策略研究( 张伟蜻,99 , 19 )武夷山生态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李延风,99 ; 19)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后的感悟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后的感悟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后的感悟
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旅行体验,它让人们有
机会深入了解和体验世界各地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在参与历
史文化遗产旅游后,我有了许多感悟。

首先,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世界各地的文
化多样性。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这
些遗产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亲身参观和体验,我
深刻感受到了这种多样性的魅力,也更加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
的差异。

其次,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让我对人类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参观古老的建筑、遗址和博物馆,我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代
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精神追求。

这种体验让我对人类历史
的发展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现代社会有了更加清
晰的思考。

此外,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也让我意识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许多历史建筑和文物因为种种原因面临着被破坏和消失的风险,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
产,让它们能够延续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最后,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通过对比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生活,我意识到了现代科技和社会制度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幸福。

这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也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是一种富有教育意义和深刻感悟的旅行体验,它让我从多个角度深刻认识到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类的伟大历史。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共同感受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传承和创造的各种思想观念、社会实践、表现形式、各种传统的表达方式,以及活动方式,这些是人类智慧的成果,也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通过旅游开发,向游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提升当地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旨在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向游客展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和传播,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传统,从而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

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这不仅能够提升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还能够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3. 增加文化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旅游活动,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增进了解和沟通。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方式1.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

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向游客展示当地的传统技艺、民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比如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传统技艺表演等。

2.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

通过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向游客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底蕴,让游客更加深入地感受当地的文化传统。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的挑战和对策1.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并将其作为旅游目的地。

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丰富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国家之一,其研究和保护工作日益受到关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的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概况中国拥有悠久的人类文明史,自早期的元谋人、北京人、龙山人等早期人类活动的遗址,到后来的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时期的古代文明遗址,中国的古人类文化遗址种类繁多,数量众多。

其中以北京周口店遗址、新疆千年王国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陕西秦始皇陵遗址等最为著名。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古人类文化遗址的特殊性和珍贵性,对其研究与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中国在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在研究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旅游价值和潜力方面,国内外学者纷纷投入通过考古学、人类学、旅游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2. 保护措施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保护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国加强了对遗址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政策。

加强对遗址周边环境的生态保护,限制过度开发和商业化。

中国还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保障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 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国通过对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将其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

在遗址周边建设博物馆、游客中心、景区导览等设施,提供专业的解说服务以及互动体验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游览体验。

4. 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与国际社会在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保护与研究方面展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与世界遗产组织、国际考古学协会等国际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探讨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保护与管理经验,推动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交流与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摘要:身为人间的瑰宝——非物质文化财产,不但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产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也潜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弘扬的重要基石与体现方式,而对非物质文化财产的旅游发展,正是人们挖掘其巨大历史文化意义的最有效方式。

也因此,随着中国人民大众生活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非物质文化财产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下的热点问题,并日益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心与重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前言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便已开始受到了人类的普遍关注。

1972年《全球文化与自然财产条约》颁布至今,世界遗产已开始呈现在中国大众视线,但对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保护仍未引起普遍关注。

直到80年代,《有关保存民间传统文化的提议》的颁布,才切实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它们的环境保护也已刻不可缓。

而此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保护提问也已开始提上了日程。

而随着时光的流逝,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日益引起了全球公众的普遍关注。

2005年,国务院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有关进一步做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并在2006年发布了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往后也陆续有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纳入其中。

而由于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对的十分重视,在有关领域的研究也比较多。

因此旅游开发历来成为国际热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践1.1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模式生态环境保护实验区旨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环境与空气,并强调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整体保护意识,从而成为人们维护社会文明环境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2007年中国文化部成立了首个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区至今,在全国已建立的18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区中,设在少数民族地方的就有10个。

此外,在少数民族地方也建立了多个全国级的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区。

遗产旅游研究进展

遗产旅游研究进展
a te t i d i tg i , r tc o n e eo me ta d h r a e i tr  ̄tt n O ta o e eain C e gv n t u e i e u h n i t a n e r y p e t n a d d v lp n n e t ne p a i ,S ts me r v lt a b ie o o rh rt c yn t o i ig o h o n g a
2 .ntue f o r m D vlp n, e igIt a oa Su i n e i , e ig10 2 ) , Istt o u s ee metB in e t nl tde U i r t B in 0 0 4 3 i T i o j nr i n s vs y j
p oe t n a d d v lp n . h r a e n r h a he e n fh rt et u s a o t e te r n r cie a r a , h r a h n ’ rtc i e eo me t T e eh s b e c c iv me to e i g o r m b u h o y a d p a t b o d w ee s C i aS o n i a i h t c
rsac r n t o x l t ina d u l a o f e t e r o re hl rc n n spo e d f m tec n i e e n h r ae ee rh o g a d f m e po a o ti t n o ra s uc sw i e t e r e o o fc b t e e t i e r i it n iz i hi g e ee o c r h l t w i g

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评价

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评价

二、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 发展的措施
1、加强规划和管理
在保护和管理世界遗产地方面,首先要加强规划和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估机 制,合理确定遗产地的最大游客承载量;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 遗产地保护的执法力度。
2、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在保护世界遗产地的前提下,要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例如,在文化遗产地要 保持原有风貌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在自然遗产地要保持生态环境 的平衡和稳定。
通过AHP法的应用,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生态旅游资源总体评价较高,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和开发潜力。
2、各个分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各有特色,如山地景观区的壮丽山景、水域景 观区的清澈水质、生物景观区的丰富生物种类和人文景观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等。
3、但在服务设施方面,嵩山世界地质公园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完 善和提升。
2、社会价值评价
世界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开展旅游活动, 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文化认同感;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 化交流和互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3、环境价值评价
世界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保护和管理好自然和文化遗产。通过加强 环境保护和管理,可以维护生态平衡和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同时也可以保护文化 遗产的完整性和价值,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 资源的SWOT定性评价
除了定量评价外,我们还采用SWOT分析法对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生态旅游资 源进行定性评价。SWOT分析法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对内部优势和劣势、外 部机会和威胁的分析,为企业或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SWOT分析法的应用,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如独特的自 然景观、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

中国遗产旅游研究进展探讨

中国遗产旅游研究进展探讨

使 旅 游 者 获得 一 种文 到政 府 、 学 者及 社 会大 众 的广 泛 关注 。然 而 , 近年 来 , 遗 产 化氛 围 的一 种特定 形式 的旅 游 活动 ,
2 0 1 1 ) 认 为 遗 产 旅 游 概 念 的 内 涵 是 旅 游 旅 游的发展也 引起 了一 系列 的问题 , 关 于遗 产旅 游 开发 与 化 上 的 体 验 。王 镜 ( 审美、 体验、 学 习 和 愉 悦 等 旅 游 体 验 活 保 护的关系 , 引 发 了学术 界 的广 泛 争论 。 国外 对 遗 产产 业 者 从 事 遗 产 的 观 赏 、
纳 总结 , 并 在此基础 上进 行评述 , 为 下一 步 的研 究及 我 国遗 游 环境承 载力作 出了系统测 算 , 揭 示 了其 时空 分异 规律 , 立 0
产旅 游的发展提 供一些建议及思 考 。
析 了旅游环 境承 载力 资 源 的利 用 强 度 , 提 出 了 旅 游 调 控 策
N O.1 2, 2 013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d e r n B u s i n e s s T r a d e I n d u s t r y
2 0 1 3年 笫 1 2 期
中国遗产旅游研究进展探讨
郭海龙
( 南京农 业大学人文社会科 学 学院, 江 苏 南京 2 1 0 0 9 5 )

要: 近年来 随着旅 游业的发展 , 遗 产旅 游受到 国 内外 学者 的广 泛 关注 。通 过 对相 美文 献的查 阅和 整理 , 对 国 内遗
产旅 游 的研 究进 展 及 主 要 内容 进 行 了 总 结 , 一 步 研 究 的 问 题 。
的研究始于 2 o世纪 8 0 年代 ( 刘庆祭 等 , 2 0 0 5 ) , 其 关于 遗产 动 , 这些 旅游体验 活动与遗 产文 化有关 , 是 对 遗 产 文 化 价 值 旅 游的研究较 为成 熟 , 研 究 内容 全 面 , 研 究 视 角多 样 , 定 性 和 内涵 的 体 验 。 关 于 遗 产 旅 游 的 概 念 , 已 经 被 人 们 普 遍 接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文明国家,素有“文化的瑰宝”之称。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对于推动中国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的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概念及特点古人类文化遗址是指存留下来的古代人类活动遗存和文化遗产,包括古代人类遗址、史前遗址、古代城址、古代工艺品、文化遗产等。

具有世界上其他文化遗址不同的特色和价值。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丰富的种类和数量:中国历史上有数千年的人类活动史,保存下来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数量众多,包括早期的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青铜时代遗址、铁器时代遗址等。

2.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古人类文化遗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生活、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和风貌,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依据。

3.重要性和独特性: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性和独特性。

例如等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科技和艺术的水平,具有无以伦比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1.研究内容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内容涉及旅游客源分析、景区管理、旅游体验研究、旅游产品开发及营销策划等领域。

旅游客源分析:通过对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客源的分析,了解了解旅游客的特点和需求,为景区管理和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依据。

景区管理:对古人类文化遗址进行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将其建设成为旅游业的经济支柱,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游收入。

旅游体验研究:研究旅游者在古人类文化遗址中的文化体验、情感体验和娱乐体验等方面的体验,以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和重游率。

旅游产品开发及营销策划:根据分析结果和研究成果,开发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扩大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增加旅游收入和就业机会。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概述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国家之一,这些遗址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演变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不断增长,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逐渐受到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对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游客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一、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的特点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南等地区,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遗址,如北京周口店遗址、安徽婆罗洲遗址、湖北仙人洞遗址等。

这些遗址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史前遗物和古人类遗骸,还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古人类文化,是研究人类起源和文明发展的重要资料。

这些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对于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的现状目前,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一些著名的遗址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一些学术性较为突出的遗址,也逐渐成为了学术考察和学术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三、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的挑战尽管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开发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些遗址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仍然较为落后,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这给游客的参观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遗址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一些地方出现了过度开发和商业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遗址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些地方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给游客的参观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四、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加大力度。

需要在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上进行提升,加大对古人类文化遗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服务水平和游客体验。

中国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中国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中国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众多珍贵的古代遗址。

这些古代遗址见证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文明与发展。

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既是对历史的追溯与探索,也是对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意义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遗址不仅能揭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先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科技水平等。

通过对古代遗址的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人物的风采,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此外,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遗址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古代遗址的研究,可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使古代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让中华文化永久流传。

二、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现状目前,中国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中国考古学家经过年复一年的探索和努力,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遗址,包括王朝的都城、宫殿建筑、城墙遗址、墓葬遗址、古代居民点等。

这些遗址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古代历史,并且为古代社会的种种问题提供了线索和解答。

同时,在发现古代遗址的基础上,中国的考古研究也日臻完善。

通过考古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我们对于古代遗址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如遥感、测量仪器等,可以更准确地勾勒出古代遗址的轮廓和特征,对古代遗址进行三维重构,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

三、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未来展望古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古代遗址的保护和管理,以防止遗址的破坏或失落。

其次,我们需要加大对古代遗址的研究力度,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性的遗址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揭示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人类文明的演进。

中国世界遗产的现状研究

中国世界遗产的现状研究
04
中国的世界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由于现代社会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些传统文化在逐渐流失。
中国世界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传统文化流失
目前,许多世界遗产的传承方式仍然过于传统和单一,缺乏创新和现代化手段,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传承方式单一
在很多世界遗产地区,居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不足,缺乏主动参与和保护的意识。
详细描述
加强中国世界遗产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THANKS
感谢观看
xx年xx月xx日
中国世界遗产的现状研究
引言世界遗产概述中国世界遗产现状分析中国世界遗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建议和对策coBiblioteka tents目录引言
01
世界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
中国作为世界遗产的大国,拥有丰富的遗产资源,研究其现状及问题对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内容中国世界遗产的历史和现状概述针对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有效的保护建议和措施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创新点首次对中国世界遗产的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建议和措施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世界遗产概述
特点
中国的世界遗产具有历史悠久、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等特点。
中国世界遗产的类型和特点
管理
中国设立了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林业局等专门机构,负责世界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保护现状
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环境保护压力、旅游开发影响等。
中国世界遗产的管理和保护现状
中国世界遗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_世界文化遗产_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_世界文化遗产_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_世界文化遗产_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一、现状分析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目前,我国已有53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长城、太湖等。

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了我国千年文明的瑰宝,是我国的重要城市名片和旅游资源。

然而,目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存在一些问题:1.遗产保护不到位:有些世界文化遗产遭受了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导致部分遗产受到损坏甚至毁坏。

例如,近年来一些文物在修复过程中意外受损,引发了舆论关注。

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的保护力量和经费投入,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滞后,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护与修复。

2.游客过多带来环境压力: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是游客过多也给遗产本身和周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游客涌入导致的环境问题包括垃圾堆积、空气污染、噪音扰民等。

这些问题不仅破坏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始风貌,也影响到游客的体验。

3.缺乏综合管理:目前,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权力分散,没有建立起一套统一的、科学的管理机制。

管理机构缺乏协同合作,导致信息不畅通、资源利用不平衡。

例如,一些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的城市建设往往缺乏整体规划,造成了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二、对策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我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加强遗产保护:加大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投入更多的经费和专业人力。

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提升保护力量的专业性和执行力。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提高修复技术,减少人为因素对文物造成的破坏。

2.控制游客数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游客数量,比如限制游客进入遗产区的人数,推动合理的游客流量管理。

建立预约制度,平衡游客与世界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加大在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游客体验。

3.建立综合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科学的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机构的协同合作能力。

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周边城市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发展。

4.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保护: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化。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国内外研究述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逐渐成为世界各地的研究热点。

国内外的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下将对其进行简要述评。

一、国内研究
国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经营策略等方面。

学者们普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为旅游业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承。

在研究非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产生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如《非遗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挖掘研究》等。

二、国外研究
国外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和深度。

其中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需求、满意度和体验方面。

文化遗产管理的研究主要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保护和管理问题。

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学者的关注。

总结来说,国内外研究都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的重要性。

此外,研究也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让当地社区参与其中,方能取得成功。

未来,需要更多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展开研究和实践,以持续推动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这个背景下,学界和政府部门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综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和价值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对于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的研究有助于理清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范围,从而为具体保护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价值评估的研究重点是对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方面的价值进行评估,以确定保护的优先级和策略。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研究主要包括文物保护、修复和传统工艺的研究。

文物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文物进行科学的保护和管理,包括文物鉴定、盗掘打击、文物保护设施等方面的研究。

修复研究则关注古建筑和文物的修复技术,保护古建筑和文物的原始风貌。

传统工艺研究的重点是对传统工艺技艺进行保护和传承,使其得以继续发展。

三、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研究主要包括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法律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和管理文化遗产。

行政研究的核心是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监管和执法。

经济研究则关注如何利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四、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将社会公众纳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中。

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公众参与保护决策、教育和培训、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引导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参与,可以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

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方面的融合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接着,在我们解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以及研学旅行的概念和特点,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关系,并列举了一些实践案例。

我们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意义,包括文化传承和教育意义。

在我们展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未来发展,并进行了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将在未来成为重要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方式,促进人们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定义和分类、概念和特点、关系、实践案例、意义、未来发展、总结和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代代相传的、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习俗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意义和实践案例,对于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推动教育创新,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关系,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学旅行中的应用价值,将有助于探索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学旅行中的应用和实践情况,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对于文化传承、地方经济发展和教育教学的积极意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推广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案例,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为广大研究者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终,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共享,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行教育的有机结合,为保护和传承人类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备受关注,相关研究逐渐深入。

本文将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综述,探讨相关研究的进展、成果和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概念,指代由特定社群或群体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与实践技艺以及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群体性特征。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遗性、传承性、地域性和群体性等特点。

非遗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延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传承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一代代传承下去。

地域性和群体性体现在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特定传承群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中国政府多年来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做出了具体规定。

2.保护机构建设中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各级文化部门还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申报工作。

3.社会参与和基层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社会参与和基层保护。

在保护工作中,注重发挥民间力量,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群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社区的融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1.传承人培训与保护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带徒弟,举办各类培训班和比赛,鼓励年轻一代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分类等基础理论的认识达成一致,旅游开发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开发价值、开发原则、开发方式、开发影响及实证五大方面。

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1研究现状1.1基本概念达成共识(1)基本概念的确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在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兴起。

但对其概念却并未有准确的界定。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被确认。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确定,使其保护与开发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与行动中来。

(2)类型的界定。

“一个完整的‘无形文化遗产’涵盖一个很宽泛的范围。

它包含了传统语言和口传遗产;传统宗教和礼仪;工艺设计和美术作品、音乐、诗歌、戏剧、舞蹈、服饰、厨艺、狩猎、园艺、纺织、医疗、处理冲突的方法等。

”根据定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一部分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进行归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民俗等十大类别。

此外还有人按照非物质文化申报的标准与申报程序,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可按等级划分,可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与县级。

目前,上述依据已基本被大家认可,受国务院出台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分类的影响,以表现形式、内涵为划分依据的分类方法已被广泛认可。

笔者认为,无论是内涵与表现形式划分法还是等级划分法,都是我们整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据,在旅游开发中应结合使用,例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优先级的问题就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等级综合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17, 7(1), 14-22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7 in Hans. /journal/sd /10.12677/sd.2017.71003文章引用: 王庆生, 于沐仔. 中国遗产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 可持续发展, 2017, 7(1): 14-22.Research Progress and Inspiration of Heritage Tourism in ChinaQingsheng Wang, Muzi YuBusiness School,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Received: Dec. 9th , 2016; accepted: Dec. 26th , 2016; published: Dec. 29th , 2016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fe, the demand of heritage tourism is also increas-ing. Especially, accompanied by the new policies, such as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 which enlightens the managers of heritage sites only the improvement of tourist service quality and the in-novation of heritage sites can provide visitors with effective supply. Furthermore, with the proposed new conceptions, such as the “global tourism”, “internet plus” and “tourism plus”, it is also given a new opportun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heritage tourism. Based on Chinese journal full text database and the theme of “heritage tourism”, the paper retrieved 275 relevant literatures which were from Chinese core journals and CSSCI source journals between January 2011 and April 2016, and selected and ana-lyzed some representative articles. It divided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heritage tourism into eight cate-gories, such as heritage tourism authenti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residents of heritage sites, tourism management, the tourists and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Finally, it reviewed each category briefly. KeywordsWorld Heritage, Heritage Tourism, Progress, China, Inspiration中国遗产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王庆生,于沐仔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天津王庆生,于沐仔收稿日期:2016年12月9日;录用日期:2016年12月26日;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9日摘要近年来,遗产旅游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伴随着“全域旅游”、“互联网+”和“旅游+”等新理念的提出,对遗产地旅游开发及其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该论文基于国内遗产旅游开发领域最新研究文献及实践,初步提出了我国遗产旅游发展思路。

对国内文献的研究,主要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以“遗产旅游”为主题进行检索,选取2011年1月到2016年4月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文献,共275篇,并选取其中的部分代表文献进行典型分析。

最后,结合国内外遗产旅游进展与经验,初步提出了规范我国遗产旅游开发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世界遗产,遗产旅游,进展,中国,启示1. 引言本文认为的遗产旅游的前提和基础是基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简称《世界遗产公约》,下同。

)规定的世界遗产及其概念体系,不仅包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和世界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还包括虽然没有列入上述名录,但具备较大遗产保护价值和潜力的各类人类遗产。

世界遗产集合了人类的智慧和人类杰作,是人们所向往去探访的地方和体验,遗产旅游也因此应运而生。

遗产旅游地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内涵来满足人们对外部世界探求,进而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愿望。

我国自1985年12月12日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以来,截至2015年7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共有48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0项,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拥有51项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遗产旅游的需求也日益提高。

这就使得遗产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在国家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旅游+”、“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给遗产旅游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和关注。

2. 遗产旅游的涵义关于遗产旅游的概念界定,国外学者更倾向于遗产的旅游产品属性及旅游者的体验感受。

莫西卡多(Moscardo, 2001)认为,遗产旅游是由旅游者与资源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经历[1]。

米歇尔(Micheal, 2002)则强调,遗产旅游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任意性的行为,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社会心理的需要[2]。

与上述类似,鲍瑞尔等人(Poria et al., 2001)认为,遗产旅游是一种旅游者对特殊地点的感觉而产生的现象[3]。

我国学者更倾向于将遗产旅游的认识看作一种保护性开发。

如吴必虎(2002)通过对中国遗产地分布与需求的研究,认为将世界遗产地开发为当地主要的旅游产品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一种政策性博弈结果[4]。

刘庆余等(2005)认为,遗产旅游是以遗产资源(目前主要是世界级遗产)为旅游吸引物,到遗产所在地去欣赏遗产景观,体验遗产文化氛围的一种特定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者获得一种文化上的体验[5]。

罗佳明(2004)从概念内涵上分析了遗产旅游与一般旅游的区别,指出,遗产是历史保存下来的,不是为旅游者而建的;遗产旅游仅仅是实现遗产价值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全部;遗产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回归自1注: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王庆生,于沐仔然和历史的旅游[6]。

考虑到世界遗产项目的特殊重要性,邓明艳(2005)专门对世界遗产旅游进行了界定,认为世界遗产旅游是以世界遗产为吸引物,到遗产地去欣赏世界遗产的景色、体验或学习世界遗产文化的旅游活动[7]。

王镜(2011)也认为,遗产旅游概念的内涵是旅游者从事遗产的观赏、审美、体验、学习和愉悦等旅游体验活动,这些旅游体验活动与遗产文化有关,是对遗产文化价值和内涵的体验[8]。

黄亮(2006)则认为,遗产旅游应该是指关注我们所继承的,一切能够反映这种继承的物质与现象——从历史建筑到艺术工艺、优美的风景等的一种旅游活动[9]。

我国学者对遗产旅游的研究成果丰富,近年来遗产旅游也成为我国旅游学科研究的热门论题之一。

冷志明等(2009)对遗产旅游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述评了1987~2008年国内遗产旅游的研究成果[10];邹统钎等(2009)对国内外遗产旅游相关研究进行综述[11]。

本文基于国内已有研究文献,试图承接邹统钎等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分析法,大致从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研究类型、研究议题、演化规律等方面,进一步梳理国内遗产旅游研究的新进展,以期对遗产旅游未来的研究有所裨益。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为基础,以“遗产旅游”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到在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中的文献,共469篇。

本文选取2011年1月到2016年4月的275篇文章进行梳理,其中2011年63篇,2012年59篇,2013年47篇,2014年53篇,2015年45篇,2016年8篇。

本文依据上述文献成果,初步对我国遗产旅游研究与实践新进展进行了梳理。

3. 国内遗产旅游研究文献走势国内遗产旅游研究起始于1986年,2000年之后开始得到广泛关注,研究文献数量保持上升趋势,2011年遗产旅游研究达到一个高潮,研究文献数量63篇,占总数的14%。

2012年到2015年虽然研究文献数量有所下降,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见图1)。

根据图中曲线的变化特征,可将中国遗产旅游的发展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986~2005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文献数量较少,只有27篇,占总数的6%;2006~2015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文献数量显著增加,达到432篇,占总数的92%。

从遗产旅游的遗产类型看,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狭义的世界遗产分为三类:“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中国世界遗产共有48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4项(占遗产总数的71%)、世界自然遗产10项(占遗产总数的21%)、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占遗产总数的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