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标准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提高脑出血患
医疗医务标准化标准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提高脑出血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 吕 佳(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总院 急诊科)摘 要:目的:分析标准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提高脑出血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方法:抽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分别有33例患者。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通过标准化急诊护理流程进行干预,比较实施效果。
结果:比较护理后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于脑出血患者采用标准化急诊护理流程可将急救抢救时间明显缩短,提高救治成功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关键词:标准化急诊护理流程,脑出血,抢救效果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2.22.061Infl uence and Analysis of Standardized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n Improving the Rescue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LYU Jia(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the Second Affi 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standardized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n the improvement of rescue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66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i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 from March 2020 to June 2022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3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tandardized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nursing observation group diameter assessment time, emergency residence time, and emergency tim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horter,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 cant, and P<0.05. Conclusion: Standardized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for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an signifi cantly shorten the fi rst aid time and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treatment, which has high feasibility.Keywords: standardization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cerebral hemorrhage, rescue effect脑出血属于脑血管疾病,指患者无任何外伤由于脑部血管受到诸多因素刺激导致自行性劈裂而导致的脑内出血,脑出血病情进展快,病情严重,不仅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危及,同时增加了医疗及护理工作难度[1]。
急救中的心脑血管急症处理策略与效果评估
急救中的心脑血管急症处理策略与效果评估642350摘要:心脑血管急症是指突发的、危及生命的心脏和脑血管系统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准确、及时的处理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处理策略包括早期识别与报警、急救措施、药物治疗和转诊等。
评估心脑血管急症处理策略的效果涉及到病人结局、医疗干预措施、治疗延误时间和医护人员培训等方面。
通过持续的效果评估,可以不断优化处理策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和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本文旨在探讨急救中心脑血管急症的处理策略以及其效果评估。
关键词:心脑血管急症,急救处理,效果评估急救中的心脑血管急症是指在急救场景下出现的突发性心脏和脑血管疾病,需要迅速采取措施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这些急症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组织坏死的情况,常见症状包括剧烈胸痛、胸闷、出冷汗等;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引起的脑组织损伤,表现为突然出现的面瘫、言语困难、肢体无力等症状[1]。
一、急救中的心脑血管急症处理策略急救中的心脑血管急症处理策略旨在迅速识别和治疗心脑血管急症,以最大程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减轻疾病的损害。
下面是一般情况下应用的处理策略:1.早期识别和报警在急救中,早期识别和报警是确保心脑血管急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的关键。
急救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相关知识,能够迅速识别患者出现的心脑血管急症症状。
常见的心脑血管急症症状包括剧烈胸痛、突然昏倒、呼吸困难、言语不清或失语、肢体无力或麻木等。
一旦急救人员观察到这些症状,就应当立即采取行动。
同时,急救人员需要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如国内的120,以通知急救中心病情和准确的位置信息。
通过早期识别和报警,可以迅速启动急救链条,将急救资源迅速调集到现场,并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1.心肺复苏(CPR)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是一种急救技术,用于在心脏骤停等情况下恢复患者的心肺功能。
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分析
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分析在医疗领域中,急诊部门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的前沿阵地。
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不仅是衡量医院医疗水平和应急能力的重要指标,更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和家庭幸福。
对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影响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因素。
病情的严重程度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那些病情危急、复杂,涉及多个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的患者,抢救难度极大。
比如,严重的心脑血管意外、大面积创伤导致的大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这些疾病往往进展迅速,留给医护人员的救治时间极为有限。
患者到达急诊的时间也对抢救成功率有着显著影响。
“时间就是生命”在急诊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
发病后能否尽快被送至医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预后。
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能在发病后的黄金时间内接受溶栓或介入治疗,其生存率将大大提高;而若延误时间过长,心肌坏死面积扩大,抢救成功的机会就会急剧减少。
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和协作能力同样至关重要。
急诊医生的临床经验、诊断准确性、决策能力,护士的护理技能、应急反应速度,以及各科室之间的协同配合,都直接影响着抢救的效果。
一个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医疗团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为患者赢得生机。
医疗设备和资源的配备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先进的急救设备,如除颤仪、呼吸机、血液净化设备等,能够为抢救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充足的药品储备、血源供应等,也能确保在关键时刻不会因为物资短缺而影响救治。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实际数据来具体分析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以某医院为例,在过去一年中,共接诊急诊患者具体数量人次。
其中,成功抢救的患者有具体数量人次,抢救成功率为具体百分比。
按疾病类型来看,心脑血管疾病的抢救成功率为具体百分比。
在这些病例中,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优化的急诊流程和绿色通道,能够迅速进行介入治疗,使部分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升。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抢救效果产生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2018年7月-2019年8月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样本,参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4)两组,分别进行的是常规护理、全程优化急诊护理,予以比较的是抢救效果上的不同。
结果:组间对比抢救时间,对照组要长于研究组;组间对比抢救成功率,对照组要低于研究组;组间对比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对照组要短于研究组;以上几项数据,P均<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抢救过程中运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救治效果,缩短抢救时间,降低致残率、致死率,防止反复发作,值得在临床中全面性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抢救效果;全程优化急诊护理临床中急性脑梗死属于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是因为脑组织缺氧、缺血导致的,具有着极高的致死率。
倘若抢救工作不能及时开展,那么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肢体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等,从而危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于最佳治疗时间进行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同时合理选择适宜的护理干预模式,可进一步提升脑血管再通率,减少神经元受损程度,改善预后及生存质量[1]。
本文将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样本,现需要作如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8年7月-2019年8月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样本,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急性脑梗死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
参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4)两组。
对照组男、女各有19例、15例患者,年龄54-75(63.8±1.7)岁;合并高血压18例,冠心病11例,高血脂5例;研究组男、女各有20例、14例患者,年龄55-76(64.2±1.6)岁;合并高血压19例,冠心病12例,高血脂3例。
组间基线资料的对比上,不存在明显差异,P的值为>0.05,能进行比较。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分析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112例急性心肌梗死者为对象,分为参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各56例,对比护理效果。
结果对于进出治疗室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与住院时间,研究组各指标明显更优,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是P<0.05。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参照组,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者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抢救效果引言心肌梗死就是指冠状动脉突然发生连续、持续性、不能缓解的剧烈胸痛,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的坏死[1]。
心肌梗死属于危急重症,表现为胸骨疼痛、胸闷气促、心悸等,起病较急,且进展很快,若未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心肌梗死因发病率高,致死率高,预后差,严重威胁我国民众健康。
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当及时诊断、积极治疗是确保疗效、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治疗期间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确保急救顺利进行,对改善患者预后也具有显著效果。
我院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取得一定效果。
现以112例患者为对象进行报道,详细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展开时间是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研究对象为心肌梗死患者112例,男56例,女56例;年龄是40-78岁,平均(59.71±4.58)岁。
随机分为两组,此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不明显,P﹥0.05。
所有患者均与下述标准相符:纳入标准:(1)满足《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相关诊断标准[2],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证实,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紫绀、呼吸障碍、心悸、大汗淋漓、心慌等症状;(2)积极配合研究;(3)临床资料有效完整;(4)临床资料完整。
将下述患者排除:(1)存在其他严重器官疾病;(2)对研究用药存在过敏反应;(3)存在精神疾病;(4)创伤疾病,恶性肿瘤,急慢性感染。
急诊护理路径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王晶晶
急诊护理路径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王晶晶发布时间:2023-05-15T08:55:29.697Z 来源:《护理前沿》2023年06期作者:王晶晶[导读] 摘要:目的:探析急诊护理路径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急诊接收的86例心肺复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护理路径,观察组43例采用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的心脏复苏效果、时间护理指标、不良反应情况等。
结果:观察组的心脏复苏成功率、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循环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且球囊扩张时间、就诊抢救时间、分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心脏复苏效果,临床价值显著。
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急诊江苏省南通市 226100摘要:目的:探析急诊护理路径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急诊接收的86例心肺复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护理路径,观察组43例采用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的心脏复苏效果、时间护理指标、不良反应情况等。
结果:观察组的心脏复苏成功率、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循环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且球囊扩张时间、就诊抢救时间、分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心脏复苏效果,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脏复苏效果;急诊护理路径;不良反应;影响心搏骤停多数都是在突然下发生,会对患者的大脑、心脏等产生不可逆损伤[1]。
在急诊救治中,此类患者均需要接受心肺复苏,以提高救治效果,在此期间也需要给予合理、科学的护理措施,尽量缩短急诊时间,以提高康复效率[2]。
故此,本文对急诊护理路径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救治中的效果进行探讨,报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急诊接收的86例心肺复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30~74岁,平均(57.16±2.05)岁。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中的应用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中的应用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急症,需要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并缩短住院时间。
本文将介绍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中的应用。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等。
诊断方法包括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学检查、心肌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等。
医务人员应当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检查和诊断措施,尽早明确病情,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需要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包括年龄、病史、并发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包括镇痛、抗凝、溶栓和介入治疗等。
医务人员需要在治疗过程中严格管理病人的用药、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等方面,确保病人的身体功能恢复良好。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
优化内容如下:1、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
包括制定有针对性的急诊护理流程,明确不同角色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
定期组织培训和讲座,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和护理水平。
建立数字化医疗记录系统,方便病人信息的传递和管理。
2、加强疾病监测和预警机制。
可以通过与患者建立近距离的关系,定期进行随访,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的临床问题。
建立定期会诊制度,让医护人员密切跟踪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和病人生命质量。
3、优化治疗方法和手段。
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同时也可以考虑器械治疗的可能性。
对于在隔离病房或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应当每日进行心肌监测等检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加强安全措施和风险管理。
加强病房内、医院门诊大厅等区域的空气消毒和卫生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建立紧急指挥系统,按照病情严重程度设置预警级别和响应机制。
及时发送必要的警报和通知,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总之,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抢救效果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抢救效果摘要: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神经外科急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对于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抢救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重要性、关键环节以及相关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并通过分析研究结果,总结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抢救效果优化的建议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急诊护理流程;抢救效果;优化一、引言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在患者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压作用下,血管壁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实质或脑室的一种急性神经外科急症。
该病病情进展迅速,起病急骤,病情严重,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根据统计,高血压脑出血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于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抢救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流程设计和流畅的工作流程,可以确保患者能够迅速接受必要的评估、诊断和治疗,提高抢救的效率,减少延误时间,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还能够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为他们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机会。
二、高血压脑出血的急诊护理流程2.1 概述急诊护理流程是指在急诊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早期干预和治疗的一系列步骤和程序。
该流程包括早期评估和干预、快速影像学检查、临床决策和制定治疗方案等环节。
2.2 早期评估和干预早期评估和干预是高血压脑出血急诊护理流程的关键环节之一。
护士和医生应该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危险因素,包括收缩压、神经功能状态、意识水平等,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稳定患者血压、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后续处理等。
2.3 快速影像学检查快速影像学检查是确诊高血压脑出血的必要步骤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头颅CT扫描和MRI。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出血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进而指导后续的治疗决策。
2.4 临床决策和治疗方案在完成快速影像学检查后,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临床决策和制定治疗方案。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方法针对院内2019年2月-2020年2月治疗的50例脑出血昏迷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25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后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患的抢救时间。
结果研究组病患在静脉用药时间、CT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与急救总时间方面均少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急诊护理流程落实优化,能够有效减少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效果。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效果前言:近些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进步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并且各类病症的出现率展现出每年上升的趋势,当中急性脑出血就是属于一种发病率明显递增的病症[1]。
诱发急性脑出血的因素能够分为很多种,当中血管病症是造成这类疾病的主要因素,可能会造成病患局部神经压迫受损,至于造成病患死亡[2]。
因为急性脑出血对病患而出现的危害非常大,因此给病患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病患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主动采用护理方法具备较大的意义。
此次研究从院内挑选脑出血昏迷病患180例,对优化急诊护理步骤的护理效果给予了研究剖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针对院内2019年2月-2020年2月治疗的50例脑出血昏迷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25例,参照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纪35-76岁,平均年纪(53.71±9.28)岁,研究组男性18例,女性7例,年纪37-75岁,平均年纪(54.28±8.61)岁。
两组性别、年纪等一般资料比对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参照组的病患进行急诊常规护理,对病患的意识状态进行及时的评估,对病患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护,创建静脉通路,与此同时,给予病患适量的药物治疗,发病时及时的联系脑外科进行手术抢救。
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抢救效果及睡眠障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红艳.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抢救效果及睡眠障碍的 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1):152154.
[2]宋晓芳.急性脑 梗 死 患 者 抢 救 中 全 程 优 化 急 诊 护 理 的 应 用 效 果 [J].包头医学,2020,44(3):5860.
摘要 目的:实施改良急诊护理,观察其与常规护理下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及睡眠障碍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 2018 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 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和观察组,每组 32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评价指标:抢救效果(抢救时间、抢 救成功率),睡眠障碍改善效果,以睡眠障碍评定量表(SDRS)作为参考。结果:在抢救时间与抢救成功率上,观察组患者 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睡眠障碍 SDRS评分上,护理干预前 2组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 察组睡眠障碍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的抢救中实施改良急诊护理,是值得 参考借鉴的护理模式。 关键词 改良急诊护理;脑梗死;抢救效果;睡眠障碍
907±288 514±183
63885 00000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致死率较
高的神经科疾病,发病机制与脑血管阻塞以及脑组 织供血中断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急性脑梗死的 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由于人体大脑耐受缺氧 /血 时间一般在 10min内,小脑则在 15min内,而延髓 则在 25min内[4],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及 时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 重要意义。优化护理流程是一种新型护理方案,在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中,通过缩短患者的转运时 间,量化管理抢救流程,使抢救时间能够尽可能地缩 短,保证在最佳时间内入院接受治疗[5]。在本次研 究中,实施改良急诊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抢救时间 与抢救成功率上明显好于实施常规急救护理的对照 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睡眠障碍 SDRS评分上,护理干预前 2组无明显差异,护理后 观察组睡眠障碍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
急诊护理程序对改善脑出血昏迷患者救治效果与急救结局的作用研究
急诊护理程序对改善脑出血昏迷患者救治效果与急救结局的作用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程序对脑出血昏迷患者的急救效果和改善急救结局的意义。
方法110例脑出血昏迷患者,按照入院登记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护理,观察组采用急诊护理程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结局和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成功抢救47例(85.45%),致残6例(10.91%),死亡2例(3.64%);对照组患者中成功抢救30例(54.55%),致残14例(25.45%),死亡11例(20.00%);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致残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急救所需时间为(45.1±10.8)min,病情稳定患者35例(63.64%);对照组急救所需时间为(72.9±18.5)min,病情稳定患者17例(30.91%);观察组急救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病情稳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提高脑出血昏迷患者急救效果和改善急救结局中运用急诊护理程序,能够显著优化急救结局,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和致残率,其应用价值极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昏迷;急诊护理程序脑出血病情复杂多变且并发症呈多样化,是危害性极大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如果在早期未能及时处理,极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死亡[1]。
相关资料显示,脑出血是我国脑血管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临床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的病死率高达30%~40%[2]。
更严重的是,伴随着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发病人群的逐步扩大,脑出血日渐成为广泛病发的急重症。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改善其预后迫在眉睫。
本研究在提高脑出血昏迷患者急救效果和改善急救结局中运用急诊护理程序,旨在探讨其应用价值,为脑出血临床急救治疗提供科学真实的客观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5月接受诊治的110例脑出血昏迷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登记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
心脑血管病急危重症诊疗流程规范
心脑血管病急危重症诊疗流程规范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急诊评估。
1. 患者病史及症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发病时间、持续时间、症状表现等。
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抢救中应用效果的相关研究
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抢救中应用效果的相关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抢救中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通过对入选患者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采取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路径护理。
对比两组急救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抢救效果。
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急诊效果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并发症率、致残率与病死率低,抢救成功率高(P<0.05)。
结论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可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缩短患者抢救时间,减少时间浪费,且可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路径;急性心脑血管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是急诊科比较常见的一种重症疾病,本病的发生与心脑血液循环障碍有关,一旦心脑血液循环受阻,就会导致大脑缺氧,使患者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路径对于帮助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昏迷患者恢复健康非常重要,能够有效避免死亡事件的发生。
选择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70例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昏迷患者,旨在探讨和总结科学有效的急诊规范化流程护理路径,希望为改善临床急救结局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整个研究过程需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通过对入选患者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
对照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0.2~1.4年,平均病程为0.8年。
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0.4~1.2年,平均病程为0.8年。
在身体状况、年龄、以及患病时程方面,两组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 患者入院经接诊、挂号、分诊等步骤后,初步完成病情评估;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包括吸氧、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道等;之后家属缴费,护士陪送患者做进一步检查,确诊后联系住院科室,办理住院手续,接受专科治疗。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抢救中的效果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抢救中的效果莫洪英【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急救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共计96例,将上述患者均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48例,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对比各自临床应用情况。
结果护理组中显著例数32例,好转例数15例,无效1例,有效率97.9%;对照组中显著例数13例,好转例数21例,无效14例,有效率70.8%。
比较发现护理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对比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发现,护理组为39.2min,对照组为59.8min,护理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优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是一种有效提高急性脑出血患者急救效果的临床方案,该方案效果显著,提高护理效果的同时缩短急救时间。
值得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2页(P29-30)【关键词】流程优化;急诊护理;急性脑出血;临床效果【作者】莫洪英【作者单位】黔南州人民医院,贵州都匀558000【正文语种】中文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临床各种疾病发生率也在不断发展,急性脑出血患者数量大大增加。
此病症主要是血管疾病导致的大脑局部出血,可导致患者局部神经受到压迫甚至受损,进而引发全身性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1]。
脑出血发病较急,危害性极大,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2]。
临床对于该病症治疗方法较多,但相关针对护理内容的优化研究较少。
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优化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急救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女45例,年龄48~67岁,平均(55.2±6.4)岁。
急诊科对心脑血管急症的快速干预与处理
急诊科对心脑血管急症的快速干预与处理心脑血管急症是指突然发生的、危及患者生命的心血管疾病。
这类疾病发病迅猛,病情严重,需要急诊科医生迅速干预和处理。
本文将重点讨论急诊科对心脑血管急症的快速干预与处理方法。
一、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是急诊科对心脑血管急症患者最关键的处理措施之一。
在发生心脏骤停时,急诊医生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通过迅速的复苏措施,可以恢复患者的心脏跳动和呼吸,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二、血管通路建立在急诊科对心脑血管急症患者的处理过程中,建立血管通路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静脉置管和动脉穿刺,可以迅速获取患者的血液样本和给药途径。
急诊科医生需熟练掌握这些技术,以确保快速、安全地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药物治疗和监测。
三、药物应用药物应用是急诊科对心脑血管急症的常见处理方法之一。
在处理急性心梗、心律失常等疾病时,急诊医生需要迅速给予抗凝、抗心律失常等药物,并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
四、专业协作在处理心脑血管急症时,急诊科医生需要与其他专科医生紧密合作。
例如,当急性脑卒中患者到达急诊科时,急诊医生需要及时联系神经内科医生,共同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在整个处理过程中,专业协作是保证患者得到最佳救治的关键。
五、监测与观察监测与观察是急诊科对心脑血管急症患者的基本任务之一。
急诊科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等指标,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神经评估,以及持续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在病情发展中及时调整救治策略。
六、并发症防治在处理心脑血管急症时,急诊医生需要重视并发症的防治。
例如,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急诊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和冠状动脉再通情况,并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并发症防治是提高心脑血管急症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七、团队合作心脑血管急症的快速干预与处理需要急诊科医生与团队其他成员的紧密合作。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心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心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急救流程在急诊心梗抢救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2022年2月-2022年12月间住院的88例急诊心梗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
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急救,观察组护士采用最优的急救程序,比较不同的护理效果。
结果:将各种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其护理模式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结论:对急诊心梗病人的急救措施进行优化,能显著改善护理质量,病人的抢救时间短,抢救成功率高,具有较高的护理价值,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加以推广。
【关键词】优化;应用;急诊;心梗;流程;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很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病人的病情通常都很重,有很大的几率会导致伤残,甚至是死亡,病人的生活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近年来,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专业的急救和护理可以增加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在抢救成功后,能更好地促进机体的康复。
对2022年2月到2022年12月住院的88例急诊心梗病人进行急救护理,以下的文章详细地分析了这一特定的情形: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2022年2月-2022年12月,对本院急诊科88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了护理分析。
经体检,确认为心肌梗死;临床数据全面、有代表性;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少于6小时。
排除: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创伤性疾病等。
采用随机化的方法,将病人分成两组,每组44名。
观察组:24名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1~73岁,平均年龄为54.290.16;对照组:42~74岁的男性和女性各23名,平均年龄为55.350.47。
性别和年龄数据在分析后无显著差异。
1.2方法(1)对照组按照一般的护理程序,病人在进入急诊室后,马上打开绿色通道,检查病人的生命征,做好抢救的准备。
与医生进行各种不同的护理,并对病人进行后续的护理指导。
(2)观察组护士对控制组病人进行常规急救和护理,主要是120急救和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对观察组病人进行了急救处理,并对其进行了急救处理,并对其进行了护理,并对其进行了改进。
精细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
精细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摘要】目的:观察精细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
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急诊抢救过程中是否开展精细化急诊护理流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未开展精细化急诊护理流程而行常规急诊护理流程)与实验组(22例:开展精细化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急诊抢救结果。
结果:实验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患者分诊时间、首次给药时间、心电图检测等待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精细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急诊护理流程。
【关键词】精细化急诊护理流程;常规急诊护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基础病理改变为心脏血液灌注量减少、心肌供氧不足,患者以胸痛、胸闷、心律失常为典型症状,该病发病急骤,尽快落实临床治疗,恢复患者心肌血液灌注,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并维持患者心脏功能,减少患者死亡率,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实施过程中急诊护理人员反应慢[1]。
本次研究为论证上述观点,比较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44例分别行常规急诊护理流程以及开展精细化急诊护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实验组22例开展精细化急诊护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n=11)、女(n=11),年龄区间为:52岁~80岁、平均(72.42±1.52)岁,病程/平均病程为:20~125min,(73.42±4.52)min。
对照组22例未开展精细化急诊护理流程而行常规急诊护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n=12)、女(n=10),年龄区间为:52岁~78岁、平均(72.40±1.55)岁,病程/平均病程为:20~122min,(73.41±4.55)min。
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等基础资料均对研究无显著影响(P>0.05)。
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用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救治的60例心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致残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确诊所需时间、确诊到治疗所需时间低于对照组,安全性、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结论: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致残率和死亡率降低,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效果,值得应用。
关键词: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抢救;心脑血管病;效果分析心脑血管疾病为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也为典型的危险性疾病,该疾病的产生因素有许多,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旦发病,存在急促、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应给予重点关注,该疾病发病后,为患者实施早期的护理干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在患者病情比较危急的情况下,优质的护理服务,能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应用价值极高,因此,如何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成为了关键所在,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1]。
本文为探讨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用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救治的60例心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2例(73.33%),女8例(26.67%),年龄在44-79岁,平均年龄为(53.24±1.2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在2-14h,平均时间为(4.54±0.26)h,疾病类型:脑血管疾病18例(60.00%)、心血管疾病12例(40.00%),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学历患者20例(66.67%)、高中以下学历患者10例(33.33%);观察组患者男21例(70.00%),女9例(30.00%),年龄在42-78岁,平均年龄为(53.23±1.4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在3-14h,平均时间为(4.58±0.36)h,疾病类型:脑血管疾病17例(56.67%)、心血管疾病13例(43.33%),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学历患者21例(70.00%)、高中以下学历患者9例(30.00%)。
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3-01-10T05:15:04.065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9期作者:王玮琦[导读] 目的:探究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王玮琦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四川攀枝花 617067【摘要】目的:探究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急诊收治的100例心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0人。
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且不良情绪、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P<0.05)。
结论: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关键词: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心脑血管病;临床效果受不规律饮食和生活压力增大的影响,明显增高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该类型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必须进行及时的救治[1] 。
本文旨在探究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急诊收治的100例心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人。
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0.26±4.13)岁;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0.87±4.19)岁。
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为观察组提供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1)应急快速护理流程:①接诊。
仔细询问患者发病前的症状,以便准确评估其病情,并指导周围人员进行相关急救操作。
②准备抢救设备。
确保仪器能够正常使用,并仔细检查药物的数量。
③入院前急救。
到达现场后,仔细检查患者的瞳孔和心理变化,给患者供氧,并建立静脉通道。
④监测生命体征。
加强对瞳孔、心率、意识、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保持静脉通畅。
在转运过程中,应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将生命体征报告给急诊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7-12-27T15:29:45.05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1期作者:唐婷
[导读] 心脑血管疾病为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也为典型的危险性疾病,该疾病的产生因素有许多。
湖南省脑科医院急诊医学科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用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救治的60例心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致残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确诊所需时间、确诊到治疗所需时间低于对照组,安全性、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结论: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致残率和死亡率降低,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效果,值得应用。
关键词: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抢救;心脑血管病;效果分析
心脑血管疾病为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也为典型的危险性疾病,该疾病的产生因素有许多,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旦发病,存在急促、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应给予重点关注,该疾病发病后,为患者实施早期的护理干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在患者病情比较危急的情况下,优质的护理服务,能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应用价值极高,因此,如何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成为了关键所在,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1]。
本文为探讨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用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救治的60例心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2例(73.33%),女8例(26.67%),年龄在44-79岁,平均年龄为(53.24±1.2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在2-14h,平均时间为(4.54±0.26)h,疾病类型:脑血管疾病18例(60.00%)、心血管疾病12例(40.00%),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学历患者20例(66.67%)、高中以下学历患者10例(33.33%);观察组患者男21例(70.00%),女9例(30.00%),年龄在42-78岁,平均年龄为(53.23±1.4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在3-14h,平均时间为(4.58±0.36)h,疾病类型:脑血管疾病17例(56.67%)、心血管疾病13例(43.33%),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学历患者21例(70.00%)、高中以下学历患者9例(30.00%)。
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疾病类型、文化程度)方面,统计学无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依据WHO中关于心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2],确诊为心脑血管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全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严重器官功能不全者。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需要实施接诊、挂号、分诊等处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后,为患者实施气道开放、吸氧、静脉通道建立等处理,缴费,引导患者实施进一步的诊断,确诊后为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实施专科治疗。
观察组为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针对需要抢救的心脑血管病患者,依据《心脑血管急救流程》中的相关标准,制定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计划,内容为:①规范化接诊:医院急诊科在接到急诊电话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准备好急救仪器、器材、相关药物等,同时相关科室的人员接诊待命,在救护车在回到医院10min前,在急诊门口等待,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送入抢救室,医生给予患者急救处理,告知家属完成相关的入院手续。
②规范化病情评估:对患者病情急性初步评估,实施早期的检查,检查完成后,再次评估患者的病情,送入抢救室后,评估病情,掌握患者基本资料,吸痰、供氧、建立静脉通道、采集血液标本等处理,在15min内为患者完成血生化、影像学等检测,再次评估病情,然后,在15min内,完成各项手术准备。
③规范化病情监测:抢救时,观察患者呼吸情况,产生呼吸紊乱,立刻吸氧处理,确保呼吸畅通,实施针对性护理。
④规范化救护流程:救护流程应用“四定”模式:定时、定人、定位、定责。
⑤交接流程规范化:填写转运通知单,记录生命体征,协助患者过床,严格遵循搬运要求转运。
1.3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致残率、死亡率情况、确诊所需时间、确诊到治疗所需时间、安全性、满意度评分情况。
安全性评分依据问卷答题的方式对护理人员实施调查,调查所得分数越高,表示安全性越高,反之,表示安全性越低。
满意度评分依据问卷答题的方式对护理人员实施调查,调查所得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反之,表示满意度越低]。
1.4统计分析
将数据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用(?x±s)来表明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值<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致残率、死亡率情况
两组的致残率、死亡率分别为10.00%、3.33%和26.67%、13.33%,观察组的致残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
0.05)。
见表1。
2.2.两组确诊所需时间、确诊到治疗所需时间、安全性、满意度评分情况
两组的确诊所需时间、确诊到治疗所需时间、安全性、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的确诊所需时间、确诊到治疗所需时间低于对照
组,安全性、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心脑血管病为极为常见的疾病,也为典型的危险性疾病,一旦处理不善,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疾病的产生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等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近年来,随着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特别是在我国,该疾病为高发疾病,我国每年因该疾病死亡的人数就达到了300万,危害性极高,应给予重点关注。
通过对该疾病的研究,发现,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越高,对于该疾病的治疗越好,生存率越高,在对该疾病患者早期的抢救过程中,为患者实施优质的护理服务,能缩短抢救时间,避免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还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为患者实施抢救的过程中,优质的护理服务非常的重要,能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目前,在我国多数的医院急诊科属于支援型的,缺少专业护士和医生,多为其他科室的护士和医生轮转值班,因此,医生和护士缺乏急救的专业知识,同时,护士和医生的轮班时间较短,开展专业的急救培训也难以实现,因此,当遇到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抢救时,遇到心脑血管方面经验丰富的医生时,抢救成功率较高,遇到其他专科知识的医生和护士时,抢救效果较低[4]。
针对这一现状,急诊规划化流程孕育而出,这样能有效的引导急救人员对患者开展工作,避免了因不知怎么操作,而导致的事故或差错,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路径包括了治疗前,抢救过程的全部流程,医生和护士只需按照流程实施操作,就能有效避免失误,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因此,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在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应用价值极高[5]。
综上所述,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致残率和死亡率降低,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效果,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值得心脑血管病患者在抢救中应用。
参考文献:
[1]萧佩仪,张桂芬,何艳梅.急诊规划化流程护理对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内科,2016,11(5):811-812.
[2]黄博婷,郑卓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脑动脉瘤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8):47-48.
[3]杜琳琳,张志勇.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8):8-10.
[4]朱秀芬.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s1):13-15.
[5]苏君.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1(27):170-171.
[6]王美英,祁素珍.急性心脑血管昏迷患者的30例急诊护理[J].包头医学,2016,40(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