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读后感
校本教研作为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制度建设,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为了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及时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校本教研的认识
校本的教学研究,是指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它是保证新课程实施向纵深发展的一种推进策略。
校本的教学研究,是我国现行教研制度的发展和创新,是对学校教研活动形式、内容的调整、改进和拓展。它强调的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和教师群体之间的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其目的是为学校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园地,而且成为教师成长的场所。
二、校本教研的意义
1、校本教研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新世纪是知识爆炸的年代,电脑、科学研究,电信和数字网络等科技结合,导致大量知识呈几何形式的增长,新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了基础,没有知识或不更新知识,将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它要求人们必须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校是创造教育教学知识的重要场所,校本教研
活动是教师创造教育教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对学校各个组织层面的教学知识进行加工、整合、积累和共享的过程,只有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开展创新教育,才能改进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2、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新课程改革是一种课程的转型,它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评价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转型,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授课方式都有更新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教师要象操作电脑激活某个程序软件一样要“激活”教材;二是备课形式、内容和检查方式要变革,要突出特色,教案重“教”要为重“学”的设计,要不断反思;三是教师改“演技”为关注学生的“创造”;四是作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关注生活,突出运用,注重迁移,培养能力;五是改教学“教完整”为指导学生“学完整”。等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诸多问题都有待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探究。
三、校本教研的策略
校本教研的策略是一种教学活动的观念,也是一种可操作的模式,是一般教学规律与教学设计,教学运作和教学评价之间的桥梁。
1、学校教育教学知识的汇集。
学校的教育教学知识分布于每一个教室、办公室、备课组和教学活动中,也贯串于学校外部知识的各个渠道中。校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对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知识进行采集,可以收集到有用的教学各个环节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例如:通过教学观摩,同伴互助,教学反思,学校以案例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案例等。校本的教学研究形式,对教师在
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取得的教学知识,如教学论文,教案,课件等,可以系统化的分类,整合,使教师个人的知识得到优化和重构,形成特色,更能提升其价值。
2、发现教学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会发现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通过校本研究,能使问题明朗化,教师可以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现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发现新教材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进一步在各个教学步骤中采取应对难点的有效教学措施,并在教学研究中适时进行分享,这样的知识不仅生成了新的教学知识,同时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了教学知识。
3、促进教师的互助式学习。
知识共享与交流是校本研究的核心任务。教师的教学工作相对而言是独立性较强的工作,因此,以学校为单位的研究活动,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能有力地促进教师的组织化,互助式学习,让所有教师在合作化的学习过程中分享共同研究得来的教学知识,建立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有助于强化教研组活动,从而整体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4、积累和创新学校教学知识。
校本教研过程是一个教育教学知识的创新过程,以课例为载体的个体实践与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基本的三个要素。学校必须从整体出发,引导教师教学进行探究,不断积累经验,一方面需要对
教学知识所获进行处理、分析、评价,取长补短,以利于教师分享;另一方面需要对现有的教学知识进行编码,综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知识库,以利于教师和学生共享,以利于联校互动,资源共享。更为重要的是,校本教研成果应是动态生成的,有学校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增加,重构,从而得到创新。借助校本教研,可以增强教师知识创新的能力,增加学校传播和应用校本课程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校本教研的控制
校本教研控制是指在学校教研工作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研究目标,以收集教研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评价为途径,以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为核心,以提高教学目标为目的,调整、控制教研活动,使教研工作保持最佳状态的活动和措施。加强校本教研的控制,就是要在教研中突出探究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校本教研控制的现实意义所在。
1、强调发现问题。
为使新课程改革的正常推进,首先需要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教学运作中的偏差,有效地纠正教学与目标的偏差。教学问题具有共同性和个别性两种特点,不同的学校或不同的班级,在某一时期会遇到共同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带有特殊性的问题。如果我们忽视了学校教学的特殊性,不能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特点,就找不到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起良好的信息反馈渠道,自我实践与反
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贯串始终,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一切背离目标的倾向。
2、强调研究和解决问题。
找到问题后,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充分认识教学问题的性质,内容,结构及外部影响,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校本教研,不但可以控制教学活动,对教学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理性分析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教学能手和专家。
3、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从校本教研的外在表现来看,它是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师生的双边活动的掌握和调控,通过教师的劳动质量来保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但从本质上说,控制只是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目的。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校本教研是手段和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校本教研实行民主管理,教师既接受管理,又参与管理,强调的是信息反馈和收集教学信息,共享资源,共同研究,选择最优方案。
4、不能与教学常规脱节。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革命,是建立在教学常规要求之上的更高要求的新的“教学常规”,就是改过去的只注重“双基”为注重“三维目标”。并且要强化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抓教学计划的指导作用,重点分析教材结构特点,学生心理特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补救措施;二是备课的控制作用,备课中一定要有教与学一一对应的控制方法;三是把握教课的基本要素,用“主动参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