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六十年(唐晓军定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六十年(唐晓军定稿)
(二)甘肃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六十年
1、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
(1)开展全国文物普查
——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1958年,甘肃省人民委员会、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普查小组先后深入到甘肃全境,发现各类古文化遗存1000多处,1962年,对对其中最具价值的遗存及时报请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上述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再次进行重新公布,计136处。各县还公布了30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1985年,全省可统计的野外不可移动文物点2307处。
——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摸清文物资源的家底成为当时各级政府文物工作的头等大事。1986年开展了第二
次全国文物普查,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普查,历时2年多,弥补了前期普查的漏洞,扩大了文物点的数量和种类,基本上查清了我省文物资源的状况和文物点的分布,为以后的文物发掘、保护和合理开放利用奠定了基础。新发现文物点11400处,加上原有的2307处,总共达13700余处;参加普查的各类人员11902人;征集文物15473件,登记传世文物4593件;查明战国秦长城
,汉长城999.5千米,明长城678.2千米,战国秦长城沿线烽燧44处,604千米
汉长城沿线烽燧268处,明长城沿线烽燧338处,长城线以外烽燧451处;采
集各类文物标本9万余件,记录档案16000份,编制文物分布图11000份,碑刻摩崖拓片300余份。普查成果全部收录于《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中,其中收录不可移动文物点13284处。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省各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野外不可移动文物已经消失,有些遭到严重损害。2007年,实施了甘肃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这次普查的规模再次超过上述两次,但其侧重点在于对前两次普查的成果进行重新甄别和登记。目前已完成了野外工作。
(2)本省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和专项调查
除了国家组织的大规模普查外,我省及各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组织了许多次本区域文物普查和专项调查工作。
——省级普查和各县自查。最主要的是1972年的全省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了我省各辖区内文物遗存状况。此后,各县还不定期举行本辖区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工作,扩大了文物点数量,丰富了本辖区的文化内涵。
——配合国家基本建设,开展文物调查。建国以来,甘肃文物行政部门和文物考古、文物保护部门在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进行文物调查、勘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1956年开始兰新铁路建设时期,省文管会、兰新铁路文物清理组联合组织了文物调查,发现了大量古文化遗存,特别是1958年发现了著名的骟马文化遗存。1980年,省文物工作队组织了平凉地区东部4县古脊椎动物与旧石器的专题调查。1982年,省文物工作队对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地层及古脊椎动物、古生物化石进行了专项调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项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展开的专题调查遍及陇原大地,主要有:敦煌飞机场扩建工程、宝中铁路建设、兰新铁路复线建设、平(凉)庆(常庆桥)铁路建设、宝(鸡)—兰(州)铁路复线建设、疏勒河移民工程、西气东输建设、九甸峡水库建设等许多国家重点工程中,组织实施了大量文物调查和发掘工作,获得丰富的研究成果。
——广泛开展专题性科研调查,提高了我省文物保护与研究水平。1976,
1
1978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组织了庆阳地区古脊椎动物化石与旧石器考古调查。1958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开展了泾河、渭河流域的考古调查。1980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组织了平凉、灵台、泾川、崇信4县周文化专题调查。1982至
l987年,省考古所曾多次组织对河西地区的岩画调查。198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考古系联合对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复查。2004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组成联合考察队开展河西走廊西部古生物化石考察和发掘工作。同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与北京大学等部实施了甘肃早期秦文化调查研究项目,发现遗址98处,丰富了对甘肃东门联合
部史前文化的认识。
——积极开展佛教石窟艺术的专题调查和研究。佛教石窟艺术是我省的五大文物资源优势之一。早在1951年,冯国瑞先生对炳灵寺石窟作了首次考察,并撰写了《炳灵寺石窟勘察报告》,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重视。1952年,中央文化部与西北文化部联合组成炳灵寺石窟勘察团,对石窟进行了全面勘察测绘,出版了《炳灵寺石窟》(1953年)。1952,1953年,西北军政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组织麦积山石窟勘察团,对石窟进行全面勘察,先后发表了相关勘察报告,随后,甘肃省博物馆、敦煌文物研究所等部门联合对麦积山石窟再次进行考察,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图录、论文集等。1960年,省文物工作队发现了庆
对河西走廊马蹄寺、金塔寺、千佛洞、阳北石窟寺和楼底村1号窟。1963年,又
上、中、下观音洞、文殊山、昌马等石窟进行了专项考察。1977年,省文物工作队在合水县发现了莲花寺、宝泉寺等石窟。2003年,甘肃省文物局组织实施“甘肃中小石窟调查保护工程”,分片对陇南中、小型石窟和河西走廊地区石窟展开勘察测绘工作。
——长城资源的调查体现了甘肃文物资源的优势。甘肃是现存长城遗迹较多的省份之一,已确认的主要有战国秦长城、汉长城和明长城,延绵4,600多千米。早在1976,1981年,定西地区文化局组织长城考察组,对临洮、渭源、陇西、通渭等县境内的战国秦长城进行了考察。1973,1982年年,省文物工作队、敦煌博物馆、安西县文化馆等单位分阶段对敦煌、安西、玉门、酒泉、金塔、额济纳旗、高台境内的汉长城进行调查,《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1991,2002年,甘肃省文物局成立长城考察队,对河西走廊地区和兰州市等23个县(区)的长城烽燧进行考察,共编烽燧号(包括障城遗址)551个,整理出版了《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考察报告》、《河西汉代长城调查报告》等。2005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长城保护工程”,甘肃作为试点之一,组织实施了临洮战国秦长城、玉门汉长城和山丹明长城的调查工作,已整理出版了《临洮战国秦长城、山丹汉明长城调查报告》。
(3)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于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和2006年先后公布了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甘肃有72项,即:
第一批(6项),包括榆林窟、莫高窟、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万里长城?嘉峪关、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
第二批(1项)包括拉卜楞寺;
第三批(6项),包括南石窟寺、北石窟寺、马家窑遗址、大地湾遗址、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居延遗址(甘肃部分);第四批(9项),包括锁阳城遗址、武威文庙、会宁红军会师纪念地、马蹄寺石窟群、骆驼城遗址、兴国寺、张
2
掖大佛寺、齐家坪遗址、鲁土司衙门旧址,其中将东千佛洞石窟归入榆林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