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与防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虽然提高了信息沟通的效率,但同时带来信息泄漏的隐患。监看电子邮件、盗取账号密码及其他不法获取、利用他人信息的网络窥探;消费者购物习惯、喜好、经济状况等信息在其不知情情况下经由数据处理形成商业价值资料……。近年来暴露的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差,造成了财产损失与人身伤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和谐的因素,防范并保护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日益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内容。
一、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立法状况
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于2013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此规范的出台表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正式进入“有标可依”的阶段。它将个人信息分为了一般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并提出了默认同意和明示同意两大概念。关于一般个人信息的处理,能够建立在默认同意的基础上,只要个人信息主体没有明确表示反对,便可搜集和利用;对于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则需建立在明示同意的基础上,在搜集和利用前,必须首先获得个人信息主体明确的授权。
2017年3月15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第111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利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提供、公开或者出售个人信息”。此外,刑法、网络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也对个体信息保护作出了规定,法律界关于设立单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呼声也很高。
二、大学生信息安全状况
(一)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调查。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笔者向各大高校部分学生发放并回
收了802份有效调查问卷,调查对象选择了不同性别、不同年
级的学生,调查内容从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个人信息使用、对信
息泄露情况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大一占59%、大二占28%、大三占12%、大四占1%。围绕信息安全问题调查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1、关于是否下意识去了解互联网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方
面的知识。部分大学生缺乏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16%的人
经常下意识的了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的知识,64%的人比
较少的去了解相关知识,16%的人偶尔去了解,剩余的学生则
不关心这方面知识。
2、通常情况下不愿意透露或填写的信息。对于大学生来
说,个人隐私信息的内容包括证件、电话号码、照片等。84%的
人不愿意透露证件号码,76%的人不愿意透露电话号码,68%的
人不愿意透露地址,64%的学生不愿意透露照片。当涉及到敏
感信息时,部分学生还是相当警觉的。
3、关于遇到过的互联网安全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几
乎所有人都遭遇过互联网安全问题,垃圾邮件有48%的人曾收
到过,20%的人曾遭到病毒攻击,24%的人信息曾被盗取过,其
他人也曾被通过其余方式泄露个人隐私。
4、关于是否相信并参与网上的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大学
生们没有达到对互联网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充分重视。
结果显示,虽然没有学生相信并参与网上举办的活动如发布招
聘信息等,但仍有36%的学生虽对此存在疑虑但有时也会参
加,56%的人会视情况而定,不相信且不参与这类活动的人只
占了8%。
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与防范
□文/孙良静袁凤林
(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扬州)
[提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日益普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个人信息的价值愈发重视,大学生个人信息在搜集和流转方面越来越便利快捷。与此同时,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一大难题。本文通过调查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现状,揭示造成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促进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的对策,以便更好地营造大学生网络生活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信息;互联网;信息保护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20170911)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6月4日
信用/法制《合作经济与科技》No.9x2018 188--
5、非公共场所使用计算机。在非公共场所使用计算机时,20%的人在离开时将计算机锁定,56%的人会记好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56%的人会安装防火墙并定期升级,40%的人会将有个人重要文件的存储介质经常备份并安全管理,剩余的人也会定期修补木马病毒等。
6、关于信息泄露后采取的行动。个人信息泄露后,72%的人自己觉得算了,没有影响;14%的人会选择自己找出泄露他个人信息的单位或个人;只有14%的人选择及时向当地网络安全监察部门报案。关于个人信息泄露原因,58%的人认为是不小心泄露的,其余人认为是被某人用来牟取利益。这也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们对网络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认识不够到位。
(二)大学生信息安全问题的表现。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表现各异,48%的人遭遇过垃圾邮件,20%的人在遭遇过病毒攻击,24%的人遭遇过信息被盗,还有18%的人遭遇过其他信息安全问题。比如,姓名、年龄、住址及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泄露影响大学生的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和谐;个人照片、视频录像等资料的泄露严重危害到个人隐私;各种账号及密码的泄露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职业身份、社会关系等的泄露导致网络欺骗盛行;个人IP地址的泄露,为黑客攻击个人电脑提供方便等。
(三)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的影响。数据显示,58%的人觉得个人信息是不小心泄露的,42%的人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是因为被人用来谋取利益,没有人认为是用来干坏事的。当信息泄露后,72%的学生觉得算了,没有影响。这极大地反映了现如今大学生们对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过于薄弱,没有意识到信息泄露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智能手机使用中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不仅会危及使用者的隐私安全和财产安全,而且还会降低整个社会对移动互联网的信心,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上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影响表现轻则遭受电话的不断骚扰,甚至财产安全遭受极大威胁,更严重的是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三、个人信息泄露成因
(一)木马病毒。信息泄露主要是服务商内部人员偷盗售卖或网络服务存在安全漏洞,被木马、钓鱼网站恶意盗取。黑客程序和木马主要通过电子邮件以附件形式发出,或是在一些网站以提供软件下载为名,将木马技术捆绑到其他文件,甚至在一些网页中植入木马代码,在浏览网页时,侵入到网络用户的电脑中。网络上有软件下载者不知晓的漏洞,通过这些漏洞,软件版权所有者可以搜集使用者的隐私信息,并将其集中出售给需要的客户以牟取利益。
(二)法规不够完善。信息泄露背后的黑色产业链横行,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法规的缺失。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尚未出台专门立法,对于泄露个人信息的处罚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仅散见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且量刑偏轻。
(三)服务商泄露用户隐私。形式各异的论坛和一些服务网
站在使用时,一般都要注册用户信息,采用实名认证制。而在互联网时代,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都意味着价值,一些网络服务商在未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会与其他网站或经营者共享用户的个人资料,或者向第三方直接提供用户资料,直接威胁到个人隐私的安全。
(四)用户信息保护意识薄弱。人们处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薄弱,任意填写个人姓名、电话、地址、身份证件及银行账号等,导致个人信息严重暴露,使得非法之徒有机可乘。
四、促进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的对策
单纯的技术手段并不能完全保障网民“被遗忘的权利”,个人信息保护关键在于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制定及完善,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培养及信息安全教育。
(一)完善立法,遏制信息泄露的趋势。为应对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安全新挑战,政府必须推动专门的立法工作,对非法获取大量他人隐私信息的黑客、相互勾结的数据管理人员应从严从重处理,加大违法犯罪成本,集成强大威慑力,使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得以完善。在现有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下,政府需要针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影响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动态调整。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打破了个人信息的边界,传统环境下非个人信息常常可以变成个人信息,立法技术上需要重点关注如何对个人信息进行界定。另外,技术手段、个人信息泄露通知等相关制度需要在立法中予以关注。
(二)加大涉及信息平台管理力度。对症下药,政府应加大对拥有公民信息的相关企业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力度,确保其对用户数据的加密达到足够强度。同时,企业应强化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从源头上关上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的阀门。
(三)完善个人信息安全教育体系。要防范大学生陷入个人信息泄露的漩涡,在高校层面,要从正面教育入手,通过完善个人信息安全教育体系和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直面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通过充分衡量和思考后对是否填写个人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第一和第二课堂教育倡导大学生提高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另外,通过加强法律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和思想理论教育,注重个人信息保护,防范个人信息被盗用;完善个人信息侵害相应法律支持和保护。
主要参考文献:
[1]韩全辉.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手机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J].民营科技,2015(4).
[2]郑惠媛,夏海曼.个人信息安全需要多方位的保障[N].人民法院报,2017(11).
[3]赵连庆.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刑法保护——
—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为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7(9).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