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

合集下载

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英语读后感

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英语读后感

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英语读后感As I delved into the book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Backwardness," I was captivated by the deep insights it offered into the complexities and origins of economic underdevelopment. The author's thorough research, detailed analysis, and nuanced explanations shed new light on the subject, compelling me to reassess my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 progress.The book traces the roots of economic backwardness, unraveling the historical events and societal factors that shaped nations' paths towards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t presents a compelling argument that economic underdevelopment is not merely a result of inherent deficiencies but a consequence of intricate historical processes.One of the book's key takeaways is the role of colonization in perpetuating economic backwardness. Ithighlights how colonial powers exploited resources, hindered local industries, and disrupted indigenous production systems, setting the stage for long-term imbalances. By examining various case studies,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e impact of colonization on the socio-economic fabric of nations, often leading to persistent poverty and inequality.Furthermore, the book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governanc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explores how weak institutions, corruption, and inadequate policies continue to impede progress in many countries. The meticulously presented evidence underscores the necessity of robust institutions and good governance as prerequisites for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The author's exploration of educational disparities also struck a chord with me. By examining the historicaldisparities in access to education, the book highlights how limited knowledge and skills become obstacles to economicadvancement. Education emerges as a powerful catalyst for social change, fostering innovation, productivity, and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The in-depth analysis of economic backwardness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hallenged the conventional wisdomthat underdevelopment is solely a product of internal factors or lack of resources. It offers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of the subject, reminding readers of the intricate web of historical events, external influences,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that shape a nation's economic trajectory.After reading this book, I have gained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history, economics, and society. It has underscored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the past to grasp the complex dynam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ully. Thi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erves as a valuable tool in formulating policies, implementing reforms, and striving towards a more equitable and prosperous future.In conclusion,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Backwardness" provides an illuminating portrayal of the origins, complexities, and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underdevelopment. It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has broadened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urging me to critically examine the historical factors intertwined with economic progress. This thought-provoking book serves a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anyone seeking to unravel the intricate tapestry of economic backwardness.。

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对企业发展的启示

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对企业发展的启示

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对企业发展的启示作者:刘依娜来源:《商场现代化》2018年第08期摘要:后发优势理论最初是用于解释后发国家经济增长现象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它成为了一套用于指导后发国家、地区和企业赶超先进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理论工具。

本文通过对后发优势理论研究的回顾、梳理和总结,发现大部分学者研究表明后发国家、地区和企业实现赶超的关键在于对技术和制度的学习,并且强调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最终目标。

关键词: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制度学习一、国外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回顾1.后发优势理论的形成发展阶段后发优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Gerschenkron,1962)在《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一书中提出的,他在研究俄国、德国等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后发现,各国工业化起点可能不同,但是经济水平越落后,其增长速度反而越快,他将这种反差优势确定为“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之后列维(Levy M.J.,1966)指出了后发国存在五大后发优势,同时也存在三大后发劣势,而且互相制约。

纳尔逊和菲尔普斯(Nelson P.R.& Phelps E.S.,1966)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了模型化,他们认为技术差距值越大,后发国技术进步的速度就越快,两者呈正比例的线性关系,而技术进步越快,经济发展也就越快,但会随着技术差距的缩小而减慢,最终保持一个“均衡技术差距”。

阿布拉莫维茨(Abramovitz M.,1989)提出了“追赶假说”,即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越低,其增长的速度就越快,前提是后发国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后发国通过教育等途径形成的不同的技术能力,不同质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日本学者南进亮(1992)以日本工业化历程为背景提出了“后进利益论”,他认为日本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利用,70年代后,随着技术和经济等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后发优势也逐渐消失了。

古代王朝兴衰的原因与启示

古代王朝兴衰的原因与启示

古代王朝兴衰的原因与启示自古以来,各个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兴盛兴衰,这其中有着诸多原因与启示。

虽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会对不同王朝的兴衰产生影响,但其中共通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探讨古代王朝兴衰的原因,并从中汲取一些启示。

一、宏观层面:经济繁荣与衰退一个王朝的兴衰往往与其国家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密切相关。

在古代,一个王朝的兴起往往伴随着经济的繁荣,而其衰落则常常由经济危机引发。

历史上的王朝几乎没有例外,例如汉朝的运河交通系统的建设以及唐朝的开放贸易政策,都带来了国家的繁荣。

而明朝的财政危机以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则导致了国家的衰退。

这告诉我们,一个王朝应该积极发展经济,推动产业的繁荣,建立健全的财政制度。

只有国家经济健康发展,才能维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二、微观层面:统治者的贤能与昏庸除了宏观层面的原因外,一个王朝的兴衰还与其统治者的贤能与昏庸密不可分。

贤明而智慧的君主能够推动国家的发展,而昏庸、腐化的君主则导致国家的没落。

历史上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如秦朝的始皇帝以其卓越的统一战争策略与顶天立地的举措将六国统一,但他的暴政与轻视文化等因素最终导致了秦朝的垮台。

相反,宋朝的文宗、理宗等聪明而谨慎的君主通过重视农桑工商,推动科技和文化的进步,带来了繁荣的时期。

有鉴于此,我们要求统治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才能。

权力是危险的,只有具备慎重和智慧的领导者才能引领国家走向繁荣。

三、其他因素的作用除了经济和统治者的个人能力外,其他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王朝的兴衰。

例如社会阶层的分化、军事力量、外部侵略等等。

封建社会里的社会阶层分化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大量贫困农民的不满最终会引起反抗与动荡。

另外,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一个王朝的重要保障,同时外部国家的侵略和战争也是王朝兴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些因素的互相作用下,一个王朝的命运也随之轮转。

历史的波澜壮阔给我们许多启示,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一个王朝的兴衰不仅仅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种元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

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

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①(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一、小引“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发达和落后及其原因”是一个范围广泛的题目。

我想通过这个题目来回答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或研究中国经济史和怎样来学习和研究。

本文不打算从正面,也就是从经济史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等方面来探讨,而是想通过历史上中国国民经济到底在世界各国中是发达还是不发达,是一贯落后还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有过自己的成就,以及为什么发达,又为什么落后这样一个虽然广泛但是比较具体的问题,来说明我们应该抱什么目的,从什么立场出发来研究中国经济史。

近年来,不少讨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和资本主义萌芽夭折原因的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给人以一种印象,即中国除了个别如丝织、瓷器等奢侈品手工业部门以外,整个国民经济自古以来就落后于西方国家,就一无是处。

这些文章的主要论据大概是任何社会都应当遵循同一模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过渡,譬如从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过渡。

中国这个封建社会既然迟迟不能实现上述过渡,就必然是因为它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自来就不如世界上比中国早成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国家。

这里牵涉到的问题很多,诸如中国古代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原载《中国经济史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987)。

时期的社会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地域和历史背景各不相同的社会或国家是否也能沿着不同的模式道路发展等等。

对这些问题我都没有什么研究,不拟在此讨论。

我只想对这样一个问题提出一点个人意见,即在我国上下都在戮力同心加速实现“四化”,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总产值翻两番的现阶段,我们这一个学科一一中国国民经济史,是否能在继续研究诸如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这类问题的同时,也研究一些其他较为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经济史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但它是跨学科的,是介于历史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学科。

略谈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略谈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略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灾难的总根源郭宝文庆阳744400内容提要:自1842年开始,中国人古老的“天朝上国”的美梦在英国人的枪炮下惊醒。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饥饿、贫穷、战火从此便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一百年。

晚清统治者卖国求荣、屈膝媾和,北洋军阀分裂割据、混战不息,国民政府腐败无能、内战不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举步维艰,人民大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直到1949年8月15日,中国才再一次真正地取得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贫穷落后的面貌才开始改变。

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灾难的总根源到底在哪里呢?我认为是两千多年的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统治是导致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和一切灾难的总根源。

关键词:封建专制统治;排外思想;闭关锁国;中断中西文化交流;贫穷落后不可否认,我国封建专制制度在我国文化传递、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后来的“康乾盛世”,这些都是历史长河中的奇葩,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但是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发展,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

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要求有维护其继续存在即维持封建专制统治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例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文字狱”等政策,这些严重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与一切灾难的总一根源。

一、晚清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闭关锁国”政策是自给自足的商品经济的产物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其形态以“男耕女织”的种植农业为主。

当然,也有很少量的手工业产品。

封建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就是田赋,手工业、外贸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的经济基础,加强了对人民群众的统治,牢牢地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实施“重农抑商”政策,防止商品经济对其的经济基础分解。

专题一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专题一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55页。
第一,中国的封建制能容纳的生产力还 没有释放完毕;而此时,西方的封建制已经 寿终正寝。
第二,中国的封建制比西方的封建制牢 固。
第三,到19世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 国封建制已经走向末日。
中国封建制度为什么那样牢固? 西欧的封建制却过早解体, 使其先于 中国走向现代社会?
4.东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 (1)政治理念: 欧洲文化中的 政治理念有自由、平等、民主、共和。 这要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国家形式 是城邦制。主要特征是:通常以一个 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农村,小国寡 民,独立自治,实行公民集体专政。 城邦政治造就的政治文化源远流长, 虽经历了沧桑巨变,各朝各代政治统 治各具特色,但这种思想传统却成为 后来思想的源泉。
1995年版,第142页。)
运用生产力标准衡量:十七世纪 的中国落后于欧洲。
毛泽东分析认为,中国从十九世纪 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 期的一百零五年时间里,不能走向独 立和富强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 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 版社1999年6月出版,第340页)
这样,国王只是名义上全国最高的土地 所有者,其实际统治权基本不出王室领地 之外。
中国:分封由国家力量实行(法律、军 队)。 秦始皇在‚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 统‛的思想支配下,统一了中国。从此建 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的专制 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中国的封建社会的各个等级在皇帝面 前皆匍匐称臣,皆受中央或中央辖制的 各级政权的直接控制。职位、名分皆出 于中央。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历程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为什么贫穷?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为什么贫穷?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为什么贫穷?一、引言二、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贫困状况1.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2.资源配置效率低下3.体制内部腐败4.人力资源培养不足5.对外开放的不足三、案例分析1.大跃进导致的饥荒2.文化大革命的财经混乱3.1980年代初期的技术落后4.农村土地再分配的失败5.对外贸易的严格管制四、结论参考文献引言计划经济时期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时段,其从1953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

在这个时期,中国采取集中领导和计划经济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且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监管。

尽管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在全球经济市场上的实力。

在这篇报告中,我将从计划经济的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中国在这个时期如此贫穷,并列举一些案例来证明这一问题。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贫困状况1.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和消费都是由政府计划和指导的。

这一模式看起来很具有吸引力,因为它允许国家高度集中并统一资源,从而可以规划更高效率的生产和经济发展。

但是,这种计划的效果通常是比较有限的。

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导致了造成了各种限制和监管,导致经济的延迟,增加了决策制定的难度,并且会导致大量的浪费。

因此,计划经济体制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实体的需求,而且也不能真正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限制了经济的增长。

2.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计划经济试图通过中央计划和指导过程来调整资源的分配。

但是,长期以来政府在资源配置和实际生产效率方面的缺陷导致了急剧的物质短缺和粮食短缺,进而导致了高昂的物价和深重的贫困。

而且,由于资源的供应无法满足经济的需要,这些计划经常比实际情况过于野心勃勃且没有充分地考虑生产效率和物资的分配。

3.体制内部腐败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经济管理机构多是一些腐败的官僚管理者。

这些管理者经常使用公共计划来满足个人财富的需要,这样就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滥用,因为经理们经常个人的利益置于经济发展之上,导致计划效率的进一步下降和资源的浪费。

2-pe-现代国家与现代经济

2-pe-现代国家与现代经济
政治经济学经典导读
第二讲:
现代国家与现代经济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黄琪轩 sjtuhuangqixuan@
助教:蒋佶颖 jiying_jiang@
本周阅读
梯利:《发动战争与缔造国家类似于有组织的犯 罪》
The road to the free market was opened and kept open by an enormous increase in continuous, centrally organized and controlled interventionism. (Karl Polanyi)
4
Nation months of war involvement
3.5 3 2.5 2 1.5 1 0.5 0
Year
Who is the most war prone of them all? You thought:
#9 Iran
The Facts:
10. Italy
9. Iraq 8. United Kingdom
B, Classical political Theory (Hobbes, Locke, etc):
• Contractual approach. People ―demand‖ authority for sake of security
2. War Making and State Making
1, War and Historical Trend of War
Currency war?
―Beijing might use its large amount of foreign reserves as a political weapon to counter pressur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 ―China’s action could trigger a dollar crash. It perhaps may tip the economy into recession. ‖

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

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

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作者:刘慧竹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国的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历史,这是一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列强欺侮的历史。

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有许许多多,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总体上可以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而内部原因是根本的原因,同时也不能忽视外部原因的影响。

关键词: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一、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顺应时代的发展,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成为领先世界的国家。

西方国家为了开拓国际市场,不断进行殖民掠夺,把目光转向中国,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列强相继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不断割地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使得近代中国更加贫穷落后。

西方国家和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勾结,靠着先进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压制中国的发展,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不平衡,轻工业发展可以,但重工业发展落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国家经济发达,中国经济远远落后西方国家,中国和西方先进国家一对比,显而易见是贫穷落后的。

二、内部原因(一)经济落后长期以来,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主要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样劳动产品基本用于吃穿,没有多余的产品,这样就无法进行商品买卖,不能形成商品经济,经济也就不能形成质的飞跃。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取得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中国的民族资本经济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在列强侵略加速自然经济解体的情况下产生,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主要以轻工业为主,部门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后天畸形。

专题一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2

专题一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2

中国封建社会(前475~1840)兴起和发展的特点
2.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分散的数个封建政 权统一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过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周边的一 些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反 观西欧,它在步入封建社会后的相当一段 时间,由于经济的分散性和缺乏国内市场, 政治上分裂割据,诸公国、侯国林立,从 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封建国 家。教会的横行和宗教迷信盛行,严重地 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
龚自珍的《乙亥杂诗》云: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1792~1841)晚清思想 家、史学家,浙江杭州人。
二、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 了解中国是怎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
• 西方列强的侵略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 近代中国的国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历程
经典论述
•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 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 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 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 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 ——马克思
第三,中国的思想界在封建主义的高压钳制 之下,日趋沉寂,难有作为。清代康、雍、 乾时期,推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使 知识界噤若寒蝉,讳言时政。嘉庆、道光 时,一些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但他们 的“变革”并非要改变整个封建制度,仅 局限于对封建制度的枝节修补。
古老的中华文明有哪些特点?
• 一是源远流长。早在七八千年前,我们的 祖先就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进行耕作。 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最早记录了我国的 农事活动。战国末期我国已经有了关于农 业耕作技术的详细记载。南朝晚期制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现今世界上发 现的最大的精美青铜器。公元前5世纪前半 叶,我国已发明韧性铸铁技术。战国时期 我国又率先发明了炼钢技术。

发挥后发优势促进西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挥后发优势促进西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收稿 日期】 09 0 — 7 2 0 — 7 1
【 作者 简介 ] 李金前(9 1 )男, 1 8 一 , 安徽 淮北 人, 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政法学院在读硕 士研 究生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西藏社会主
义 市场 经济 理 论 。

6 — 9
西藏民族 学院学报( 学社会科 学版 ) 哲
中图分 类号 :17 7 F2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382 1 o- ( -4 10 -, (0 0)2oo9 o 38 8
西藏地 区同我 国 中、东部 地 区的差 距从 2 0世 中 , 这些 思想作 了系统 而全 面 的阐述 。格 申克龙 对
纪 9 年代以来逐渐拉大。中央四次西藏工作座谈 ( e ceko ) 0 G r hnr 在研究工业化的后来者能够赶上工 s n 会, 共确定援藏资金 4 0 7 多亿元, 援藏项 目共 22 业化 的先行 者 的原 因和实 现追 赶 目标 的途 径时 , 9 提 个 , 别是 20 特 0 7年 3月份 以来 , 国务 院 常务会 议 出了后发优势的概念。 经 落后 同时也具有优势和有利 专题研究并讨论通过 ,十一五” “ 期间 , 中央政府将 之处 , 就是 “ 发 优 势 ” 主要 是 指经 济 发展 落后 这 后 : 投资 7 8 亿元 , 7. 8 在西藏建设包括青藏铁路拉萨至 的国家或地区 , 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教 1喀则段等 10 3 8 个项 目,全部完成后预计投资达 训 ,有效 地 利 用发 达 国家 或地 区的 资本 和先 进技 19.亿元【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西藏 , 07 6 1 ] 。 应该如何借 术 , 少走弯路 , 减少或缩短“ 改革之痛”较快地实现 , 助 这一 强有 利 的发 展机 遇 , 积极 发 挥 “ 发 优 势 ” 现代化 , 后 , 后来者居上 , 赶上甚至超越发达 国家或地 实 现经济 的快速发 展并 彻底 改 变落后 的局面 , 赶上 区 。 并 最终超越 东部地 区是 当务 之 急 。 ( ) 好又快 发 展 二 又 “ 又好又 快发 展 ” 的“ ” 中 好 就是 以人为本 注 关 民生 , 推进民主 , 保障人权 , 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 相 关 概 念 简 述 生态 良好之路 , 实现人 民幸福 的最大化 ;快” “ 就是 加速“ 的实现 , 好” 努力把“ ” 好 变为现实。 离开“ , 好” ( ) 发优势 一 后 “ ” 快 就失 去 了标准 和方 向 ; 开“ ” “ ” 失 去 离 快 ,好 就 “ 后发优势” 理论最早源于英 国古典经济学家 所 我们要实现“ 又好又快” 的发展, 把 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生产费 了现实性。 以, 好” 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动态 比较费用学 “ 字放在前面。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 也就是 立足 于最广 大人 民群 众 的根本 利益 , 眼 于 着 说。 在这 种科 学发展观 经济 学领 域 的 “ 发 优势 ” 后 是指 经 济 落 后 的 国 为每个人 的全 面发 展创 造条 件 。 它 尊 家或地区由其经济落后所致的特殊相对有利条件。 中 , 的顺 序 性选 择 的 出发 点是 人 的 生存 、 严 和

《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总目次

《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总目次
— —
新兴 市场 国家内部资本市场研 究成果与启 示 …………… 王峰娟,安国俊 总需求 冲击下的 国际货 币政策协调研 究 …………………………… 李增来
第 4期
中国现代制造业体 系的构建 ・ ………………………………………- .李金 华 中国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 阶段 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 郭天配 跨国公 司 在华战略演进分析 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和摩托罗拉实践……范黎波,王 肃,张 菲菲
— — — —
三亚女性 高尔夫参与者消费行为实证研 究 ……………… 田言付,付 业勤
第 5期
流动性过剩 、利率期限结构与最优 利率规 则 ………・ …” 艾洪德 .郭 凯 城 市低碳经济的治理体 系 来 自澳 大 利 亚 与 中国 台 湾 的 经验 和 借 鉴 … … … … … … … 姚德 文 城 市化 、贸易开放与地区经济差距 变动 ………………… 胡 兵 ,张 明 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治理因素研 究 ……………………… 宋建波,李爱华 东北地 区制造业生产率变动分析:19 —2 0 年 ……… 叶振宇 ,叶素云 93 O7 中国轿 车业 x效率研 究 基 于三阶段 D A模型的分析 ……… 庞 晓波 ,刘延昌 ,彭 波 E 以产 业集群推动地 区经济转型升级研 究 以东莞茶山镇食品产业集群 为例 ………………………… 刘 斌 中国寿险业效率变动实证研 究 刘 璐 基 于数据 包络分析 ( E ) 方法 ……………… 孙 刚 DA 股东 利益冲突、投资者情绪与新股增发折价 …… 刘 力,李广子 周 铭 山 自愿性信 息拄露的价值效应检验 … ……………………… 陈国辉 韩 海 文 资本 充足监 管与商业银行风险的实证 分析 ……………… 陈冠华 杨晓奇 我 国股票价格波动与银行信贷的关联性研 究 ……………………- 刘萍萍 . 基本教 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 ………………………… 崔惠玉 刘 国 辉 湖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 负荷关 系 实 的 证研究 …… 蒋云 霞,刘冬荣 肖新 华 辽宁省 沿海经济带战略 中的 自主创 新问题研 究 ………… 王 志 武献华 影响在 华跨 国子公 司知识转移的因素研 究 ……………… 宋亚非 徐 雯 日本技 术性 贸易壁 垒的应对 以辽 宁省动植物食品类产品为例 ……………・ …………- ・王绍媛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

(二)一五计划:为实现过渡时期总任务而奋斗的纲领
对于刚刚取得国家政权尚缺乏建设经验而又处于世界工业化浪潮中 的中国共产党来说,第一次编制全国性大规模的建设计划,其难度 可想而知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 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大会的原则。通过历 时四年,1955年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才审议并正式 通 过一五计划 与经济相关的内容包括:陈云提出的四个平衡即财政收支平衡,外 汇收支平衡,购买力与商品供应之间的平衡,电煤木材等若干种主 要产品的供需平衡
(一)1949年到1952年为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做准备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计划经济的著名论断,是在经过毛泽东、 刘少奇审阅、修改的《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中所提出 的:新民主主主义经济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还在于新民主主义的 国民经济应该是某种程度上具有组织性和计划性的经济。当时东北地区已经实现 计划管理,全国只是开始有为计划经济做准备。 所采取的措施包括: 第一、建立中央政府管理国民经济的机构。1949年9月在建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 会的基础上,建立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财经工作。国家也设立了财 经计划局、财经统计局等部门,地方也设立了相应的部门。这标志着国家经济管 理机构的框架基本确立。 第二、形成了计划经济运行机制。包括为了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建立了计划组 织机构,计划司及其下属机构、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财政体制以及统一 财经等方式
恢复时期的中国经济 (1949-1957)
一、国民经济的 恢复与发展
(一)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的概况
1农业总产值迅速增长 2主要农产品产量显著提高 3林牧副渔业也得到迅速的恢复与发展

浅谈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浅谈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浅谈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中国近现代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科技、经济、文化发展都曾处于世界的前列,近代却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大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有众多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但却无力挽住近代中国落后的狂澜,对于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有人将原因归结为清朝政府,有人将原因归结为传统文化,有人将原因归结为政治制度,有人将原因归结为中国人种。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打倒孔子及传统文化,将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全部归罪于孔子及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人们对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昔日风光无限的中国会惨遭落后的呢?从中国方面看。

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称皇帝为“奉天承运”的“天子”,以维护其“家天下”的君主专制统治;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宗法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中期起过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在后期其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学本是孔子创立的学派,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影响的主要经济文献

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影响的主要经济文献

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影响的主要经济文献1.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第2版1967年。

2.查尔斯〃基德、查尔斯〃里斯特,《经济学说史》,第2版1948年。

3.艾琳〃利马,《经济分析的发展》,第4版1986年。

4.小罗伯特〃埃克伦德、罗伯特〃赫伯特,《经济理论与方法的历史》,第2版1983年。

5.威廉〃巴伯,《经济思想史》,1967年。

6.马克〃布劳格,《凯恩斯以前的十大经济学家》,1986年。

7.列奥〃罗金,《经济理论的含义与有效性》,1956年。

8.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1954年。

9.马克〃布劳格,《经济理论的回顾》,第5版1996年。

10.罗伯特〃黑尔布伦纳,《世间的哲学家》,第6版1962年。

11.莫里斯〃道布,《亚当〃斯密以来的价值与分配理论》,1973年。

12.费里斯〃迪恩,《经济思想的演进》,1978年。

13.盖伊〃罗斯,《经济思想的起源》,1975年。

14.《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第4卷,1987年。

15.卡尔〃波里安,《大转变》,1944年。

16.理查德〃H〃陶内,《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1947年。

17.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2卷,1976~1980年。

18.费尔南德〃布劳德尔,《文明与资本主义》,3卷,1981-1984年。

19.亚瑟〃E〃门罗,《早期的经济思想》,1945年。

20.伯纳德〃德〃曼德尔,《蜜蜂的寓言》,1962年。

21.埃德加〃A〃约翰逊,《亚当〃斯密的前辈们》,1937年。

22.威廉〃莱特文,《科学的经济学的起源》,1963年。

23.约翰〃雷伊,《亚当〃斯密的一生》,1895年。

24.凯恩斯,《传记中的随笔和速写》,1956年。

25.皮耶罗〃斯拉法,《大卫〃李嘉图的著作与书信》,10卷,1955年。

26.埃里〃哈勒维,《哲学激进主义的成长》,1952年。

27.莱斯利〃斯蒂芬,《英国的功利主义者》,1900年。

28.萨缪尔〃霍兰德,《亚当〃斯密的经济学》,1973年。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 2006-20001-19 17:54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

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

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

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

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

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

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

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33%的最高记录。

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

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

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

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

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

中国经济落后的原因

中国经济落后的原因

中国经济落后的原因
中国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原因:
1.历史原因:中国在19世纪晚期与20世纪初期曾经遭受过许多的战争、内乱、外交
失败等问题,导致中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而此时西方国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这
使得中国经济更加明显地落后于西方。

2.政治制度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长期以来都是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专
制主义的特点。

这使得政治和经济体系在许多方面都显得僵化和封闭,缺乏创新和竞争的
动力。

3.经济结构的落后: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一直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

虽然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一些国有企业,但是这些企业长期受政府保护和控制,缺乏竞争力。

到了
后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拖累。

4.外部环境的限制:中国历史上多次受到外部势力的侵略和掠夺,这使得中国的资源
和人力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同时,在冷战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很少,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瞩目的一个话题,而一些因素已经助于
中国在经济方面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仍然需要注意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确保中文
经济的稳步发展。

中国近代衰落原因之分析

中国近代衰落原因之分析

中国近代衰落原因之分析中国近代的衰落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对中国近代衰落原因的一些分析:一、政治原因:1.封建思想束缚: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始终被封建思想所束缚,封建统治集团追求其自身的私利,忽视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政治体制僵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导致政府无法有效地管理国家。

2.内外压力:中国近代面临来自外部列强的侵略,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使中国丧失了国家主权和独立。

同时,内部封建势力也对政治变革产生了阻碍,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3.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滞后:中国在近代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相对滞后,科技水平和工业体系无法与其他国家媲美。

缺乏实力和能力,使中国难以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经济原因:1.不平等条约:中国在近代遭到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限制,被迫开放市场,丧失经济自主权。

外资入侵,破坏了中国经济的独立性和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2.农业经济主导:中国在近代的经济结构中,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无法满足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同时,缺乏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导致经济发展的滞后。

3.财政困难和税收体制:清朝末年,国家财政困难,无法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税收体制不完善,使得负担集中在农民身上,加重了社会矛盾。

三、社会原因:1.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清朝末年,社会上存在着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社会阶级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造成社会不公平和社会矛盾。

各个民族和民众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社会动荡的原因之一2.文化观念保守:中国在近代一直被传统文化观念所影响,保守思想和顽固的封建思想束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守旧的文化观念对于现代化进程的抵制,对于社会发展造成了障碍。

四、外部环境原因:1.西方列强的挤压: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挤压和侵略,成为了其他国家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造成了中国国力的衰落和国家地位的下降。

2.社会进步的影响:近代中国面临着西方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社会变革的要求和压力日益增大,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没有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和。

经济学类全目录117种

经济学类全目录117种

以下是“汉译名著”第1-14辑经济学类全目录117种经济学类第一辑1、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古希腊]色诺芬著2、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英]托马斯·孟著3、配第经济著作选集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 [英]亚当·斯密著5、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英]彼罗·斯拉法主编6、魁奈经济著作选集7、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法]杜阁著8、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瑞士]西斯蒙第著9、政治经济学原理[英]麦克库洛赫著10、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德]李斯特著11、资本实证论[奥]庞巴维克著12、财富的分配[美]克拉克著13、有闲阶级论[美]凡勃伦著14、制度经济学(上下卷) [美]康芒斯著15、经济学原理(上下卷) [英]马歇尔著1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英]凯恩斯著17、经济学(上中册) [ 美] 萨缪尔森著第二辑18、论农业[古罗马]M.T. 瓦罗著19、贸易论( 三种) [英]托马斯·孟等著20、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英]约翰·洛克著21、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英]坎南编著22、政治经济学概论[法]萨伊著23、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德]卡·洛贝尔图斯著24、自然价值[奥]弗·冯·维塞尔著25、利息与价格[瑞典]魏克赛尔著26、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瑞典]林达尔著27、货币均衡论[瑞典]米尔达尔著28、经济学(下册) [ 美] 萨缪尔森著29、现代经济学导论[英]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著30、价值与资本[英]希克斯著31、投入产出经济学[美]沃西里·里昂惕夫著第三辑32、布阿吉尔贝尔选集33、休谟经济论文选34、论财富的分配[英]乔治·拉姆赛著35、俄国工人阶级状况[俄]恩·弗列罗夫斯基著36、穆勒政治经济学概述[俄]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著37、政治经济学理论[英]斯坦利·杰文斯著38、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美]汤普逊著第四辑39、农业志[古罗马]M. P. 加图著40、论货币和贸易[英]约翰·罗著41、商业性质概论[爱尔兰]理查德·坎蒂隆著42、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三卷论货币问题43、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英]威廉·汤普逊著44、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德]约翰·冯·杜能著45、政治经济学大纲[英]西尼尔著46、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德]威廉·罗雪尔著47、货币、信用与商业[英]马歇尔著48、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上下册) [美]M. 罗斯托夫采夫著49、现代英国经济史(三卷) [英]克拉潘著50、货币论(上下卷) [英]凯恩斯著第五辑51、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 [俄]杜冈- 巴拉诺夫斯基著52、纯粹经济学要义[法]莱昂·瓦尔拉斯著53、政治经济学研究(一二卷) [瑞士]西斯蒙第著54、富兰克林经济论文选集第六辑55、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英]伊丽莎白·拉蒙德编56、货币万能[英]雅各布·范德林特著57、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英]约翰·巴顿著58、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卷) [英]约翰·穆勒著59、十八世纪产业革命[法]保尔·芒图著60、经济发展理论[美]约瑟夫·熊彼特著61、用商品生产商品[英]斯拉法著62、法国农村史[法]马克·布洛赫著第七辑63、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英]约瑟夫·马西著64、通货原理研究[英]托马斯·图克著65、人口原理[英]马尔萨斯著66、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美]汤普逊著67、经济分析史(三卷) [美]约瑟夫·熊彼特著第八辑68、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法]奥古斯丹·古诺著69、论财富的分配和赋税的来源[英]理查德·琼斯著70、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德]鲁道夫·希法亭著71、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美]约瑟夫·熊彼特著72、经济史理论[英]约翰·希克斯著73、民主财政论[美]詹姆斯·M. 布坎南著74、经济增长理论[英]阿瑟·刘易斯著75、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美]道格拉斯·C. 诺思著第九辑76、经济和谐论[法]巴师夏著77、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德]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著78、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英]莱昂内尔·罗宾斯著79、资本主义发展论[美]保罗·斯威齐著80、贫困与饥荒[印度]阿马蒂亚·森著第十辑8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美]奥利弗·E. 威廉姆森著82、人类行为[奥]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著83、资本主义与自由[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著84、食利者政治经济学[俄]尼·布哈林著85、家庭论[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著86、福利经济学[英]A. C. 庇古著87、改造传统农业[美]西奥多·W. 舒尔茨著88、自由的限度[美] 詹姆斯·M. 布坎南著89、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美]约翰·R. 康芒斯著90、各国的经济增长[美]西蒙·库兹涅茨著第十一辑91、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美]弗兰克·H. 奈特著92、国民经济学基础[德]瓦尔特·欧肯著93、企业的性质[美]奥利弗·威廉姆森西德尼·温特编94、施蒂格勒论文精粹[美]库尔特·勒布托马斯·穆尔编95、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论文精选第十二辑96、早期经济思想[美]A. E. 门罗编97、政治经济学要义[英]詹姆斯·穆勒著98、进步与贫困[美]亨利·乔治著99、资本与利息[奥]庞巴维克著第十三辑100、官僚体制的政治[美]戈登·塔洛克著101、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美]亚历山大·格申克龙著102、亚当·斯密通信集[英]欧内斯特·莫斯纳伊恩·辛普森·罗斯编103、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美]小罗伯特·E. 卢卡斯著104、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美]托尔斯坦·凡勃伦著105、企业论[美]凡勃伦著106、财产、法律与政府——巴斯夏政治经济学文粹107、商业循环问题及其调整[美]韦斯利·C. 米契尔著第十四辑108、利息理论[美]欧文·费雪著109、倾销[美]雅各布·瓦伊纳著110、动态经济学[英]罗伊·哈罗德著111、经济学展望[英]约翰·希克斯著112、经济学的三个世界[美]劳埃德·雷诺兹著113、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美]鲍莫尔著114、增长、短缺与效率[匈牙利]亚诺什·科尔奈著115、新左派政治经济学[瑞典]阿萨·林德贝克著116、民主与资本主义[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著117、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英]杰弗·霍奇森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书简介
本书是格申克龙的一本论文集,收录了作者有关欧洲经济史以及前苏联问题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它也是国际上在有关经济史、经济增长与发展等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并且被大量引用的经典文献。

全书除导言、结束语以及三个附录以外,共分14章。

其中,前八章属于对经济史的研究,作者通过对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保加利亚等国主要在19世纪的经济发展的特殊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形成了以相对落后程度为核心概念的基本理论框架,旨在为欧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模式。

在结束语中则对这一理论模式提供了一个简要总结。

后面的六章属于对20世纪前苏联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研究,由于格申克龙在很大程度上是坚持从上面所述他的经济史研究新模式的视角来审视和剖析这些问题的,故而它们与前面的各章之间在逻辑上又是浑然一体的。

其中后面的三篇文章主要是通过苏维埃的文学作品来透视其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而其最后的一篇文章“关于小说《日瓦戈医生》的评注”则堪称是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

从这些文章中,读者可以看到格申克龙严谨的治史态度、渊博的历史知识以及卓越的理论批判与建构能力。

目录
致谢
导言
第1章 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
第2章 关于现代工业化的“前提”概念的反思
第3章 社会态度、企业家与经济发展
第4章 关于1881-1913年间意大利工业增长率的说明
第5章 罗萨里奥罗密欧与资本原始积累
第6章 俄罗斯:1861-1958年间经济发展的模式与问题
第7章 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历史中有关经济发展的思想
第7章 附录俄罗斯经济思想中的现实主义与乌托邦:一个评论
第8章 1878-1939年间保加利亚工业化的某些问题
第9章 苏维埃的重工业:以美元计量的1927至1937年的产出指数
第10章 关于苏维埃俄国工业增长率的说明
第11章 苏维埃俄国的工业企业
第12章 一个被忽视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信息来源
第13章 对苏维埃小说的反思
第14章 关于小说《日瓦戈医生》的评注
结束语 研究欧洲工业化的方法
附录Ⅰ 关于1881-1913年间意大利工业发展指数的说明
附录Ⅱ 保加利亚的工业化:基本数据与计算
附录Ⅲ 关于计量收入与财富长期增长的一些问题
索引
下载后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