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梅拳秘谱》与《苌氏武技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梅拳秘谱》与《苌氏武技书》
燕子杰2006年3月12日
1983年7月我在《武林杂志》上发表过一篇短文“五势梅花桩概论”[#1],该文中曾引用了一些《梅拳秘谱》的内容。
这是向社会上第一次公开梅花桩拳理和精神,短文发表后引起了当时武林界的注意。
我们有些与韩其昌老师失散多年的师兄弟,也因此文和韩老师取得了联系。
路遥教授曾[#2]说:“……梅花拳在清一代始终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非法的…拳会‟组织。
”特别是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梅花拳参加了义和团运动的起义,最后受到清朝政府的无情镇压。
北方各省拳民四出奔逃、藏匿,拳派的活动也转入地下。
从那时起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练梅花拳的,拳派内部的一切活动都对外保密,因此社会上也不知道梅花拳的事情。
当初韩其昌老师在北京大学上体育课时,正式课程教的只是太极拳、形意券等。
后来经过他农村老师的同意,才在学校的课外活动时教“武术社”的学生练梅花拳。
“武术社”是北京大学学生的一个社团组织,在这里教拳不是正式上课。
但韩其昌老师仍认真负责、细心教导,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培养了不少人才。
如南京的王棋、广州佛山的李铭清和本人等,都是从“武术社”培养出来的。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国各地梅花拳的组织仍然处于保密状态,梅拳弟子对门外的人绝口不谈梅花拳的事情。
至于梅花拳的“经书”、“拳谱”等文字资料,更是不能外传。
以至路遥教授等国内外学者们,通过政府体育部门或武协组织,也无法了解梅花拳的情况。
例如河北广宗、平乡两县的梅花拳协会,到了1990年前后才开始成立。
因此,1990年以后由于冀鲁豫各县市农村梅花拳的活动多了起来。
在本人带领下,山东大学梅花拳协会的学生们(包括在校的各国留学生),陆续与河北、山东各县市梅花拳协会搞了许多交流和联欢活动。
各地报刊杂志、广播电台介绍梅花拳的文章节目也不断出现,从这时起社会各界才开始了解梅花拳。
而梅花拳内部的许多老前辈,在客观形势推动下也解放思想,敢于向外界介绍梅花拳的事情,并开始陆续向外界拿出自己珍藏的梅花拳资料。
1992年12月《中国梅花桩技击大法》[#3]一书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书中“上篇梅花桩的技击理论”“第七章《梅拳秘谱》的传统技击理论”中,择录了《梅拳秘谱》有关技击的章节。
第七章[#3]开头提到“五十年代,作者在北京大学读书,又从师本校武术教师、著名武术家韩其昌先生学艺,得手抄本《梅拳秘谱》。
……”文中又提到,“《梅拳秘谱》写于何时,在该书《收肉变色论》一文中说:…收肉原本作咽肉,近日间之同乡,皆云萇先生吸气则顷刻大瘦,故曰咽肉也。
‟可以看出该拳谱是乾隆年间,与当时著名的武术家萇乃周同乡之人所作。
……”该文[#3]也进一步从文章内容上分析了《梅拳秘谱》与萇氏拳论的同异之处,以及《梅拳秘谱》确系梅拳弟子所作的论证,本文暂不赘述。
1998年1月《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4]一书由青岛出版社出版,此书“附录”中又全文引用了《梅拳秘谱》,本人又作了“序”并逐段加以“评注”。
不料此书发行后因世间已有《萇氏武技书》[#5]流传,其中不少文字与《梅拳秘谱》相同,因此人们怀疑《梅拳秘谱》之出处是否由《萇氏武技书》而来?
本人1955年入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并从韩其昌老师学“五势梅花桩”时,就抄录
过《梅拳秘谱》手抄本。
1963年11月2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生袁国屏负责又油印了十几份分给各师兄弟。
这就是《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附录”中《梅拳秘谱》的由来。
此《秘谱》韩老师怎么得到的?当时我们都不知道,也未问过。
近两年来,有人在网上发“帖子”[#6]谈了韩老师得到《梅拳秘谱》的经过,现摘录如下:“……大约在1947年左右,韩其昌师爷的挚友,并称为“风尘三侠”的刘志刚老先生给韩师爷拿来了一本名为“心意拳”的拳谱,韩师爷看了拳谱的内容以后很高兴,说:“里头都是讲我们的拳理”,且此谱名为“心意”,与“梅花从心练起”的说法一致,故认为此谱应为梅花拳门中的拳谱(梅花拳在过去常以其它名称出现),当即让弟子王志忠老师、李佩基老师等师兄弟几人一同分头为他抄写了一份,并将原件退还给了刘志刚老先生。
之后,韩师爷对原谱的一些错漏进行了填补和修改,并以此谱为基础,在弟子们的帮助下又补充了一部分自己师乘的内容,形成了现在的拳谱。
……”
上述经过本人未曾听说,但刘志刚师伯,王志忠、李佩基师兄我都清楚,因此也就确信此文的真实性。
值得注意的是,当初韩老师得到的是“心意拳”拳谱。
这本名为“心意拳”的拳谱那里去了?没有人知道。
但是可以推想,这个名为“心意拳”的原谱,肯定与现在《梅拳秘谱》的内容差不了多少!“帖子”[#6]说:“韩师爷对原谱的一些错漏进行了填补和修改,并以此谱为基础,在弟子们的帮助下又补充了一部分自己师乘的内容,形成了现在的拳谱。
”我认为填补、修改或补充的内容不会太多,因为根据本文后段两书比较的结果,《苌氏武技书》内还缺少《梅拳秘谱》的八九篇文章[详情见本文后段]。
这么多文字内容都是韩其昌老师增补的吗?如果是,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这八九篇文章是由韩老师撰写的,我认为绝不可能!韩其昌老师和师兄们的写作能力我是完全了解的。
如苌氏书中缺少的“浑元论”、“聚气论”等,韩老师是撰写不出来的。
又如苌氏书中的“咽肉变色论”韩老师没有必要改为“收肉”,更不可能加上开头的说明。
另一种可能却值得考虑,就是由韩其昌老师背诵,弟子们记录补写上去的。
我早已发现韩其昌老师的记忆力是惊人的,1962年大学毕业前夕,我就亲眼见老人家把一本铜版印刷的中医“正骨术”倒背如流。
韩其昌老师完全有可能,也把一些从前辈那里强记下来的拳谱内容背诵补充了进去。
如果确实是这样,就说明了在梅花拳内部早就口头流传着一部《梅拳秘谱》,而且这部拳谱要比《苌氏武技书》中的内容完整清楚的多!也可能在梅拳先辈处有文字的材料,只是不轻易示人而已。
“帖子”[#6]对“心意拳”原谱也进行了追踪,说:“在心意门中也确有此谱,该谱被称之为…易筋经贯气诀‟,从马琳璋先生所著的《心意拳练功窍要》一书中看,该谱似为买壮图之弟子丁兆祥得于苌家。
这可能就是拳谱中的诸多内容与《苌氏武技书》中的内容大体相同的原因。
”
当初韩其昌老师得到的“心意拳”拳谱,是否就是帖子上文作者说的“易筋经贯气诀”[#7]呢?我看不是!据我比较分析,此谱就是来源于苌家。
此外,还有几篇两书都没有的文章。
根据本文后边的分析,韩老师看到的“心意拳”谱不是这本[#7],很可能是假“心意拳”之名的一本梅花拳拳谱。
在讨论中不少人认为,《苌氏武技书》中与《梅拳秘谱》相同的文章是出自苌
乃周之手。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早已经出版了。
但是,苌乃周生前练过许多门派的拳术,他是否学过梅花拳?或者他与梅花拳有所接触,那些与《梅拳秘谱》相同的文章,是从梅花拳流传过来的?人们都没有讨论过。
可能以为《苌氏武技书》中从未见过“梅花拳”的字样,不会有这种可能吧。
其实不然,该书[#5]是1936年正中书局出版,1990年上海书店影印[#],那个年代梅花拳还是对外保密的。
梅花拳弟子不论在文字或口头上,都不能向外泄露梅花拳的秘密(特别是拳谱、拳论之类的材料),否则就是欺师灭祖!本人亲眼所见,直到1988年前后许多地区农村的梅花拳前辈们,仍还遵守着这样的门规。
这就是“梅花拳在过去常以其它名称出现”的原因。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1983年7月我由于在《武林杂志》发表了“五势梅花桩概论”一文,有的师兄还批评我泄露了梅花拳的机密呢。
在苌乃周那个年代,如果他是梅花拳弟子的话,敢在自己公开示人的拳论文章中标上“梅花拳”的字样吗?撇开这个历史条件的限制,去讨论谁承袭谁的问题还有什么意义呢?
苌乃周为清雍正和乾隆时候的人,他家住河南汜水,离郑州和嵩山少林寺都不远。
从冀、鲁、豫流传的梅花拳谱系知道,这个时期许多著名的四代、五代梅花拳宗师皆出自开州(今濮阳)一带。
酷爱武技的苌乃周“周流四方闻见既广”[#5]怎能不与梅花拳有所接触?从他博学多才、功底雄厚的能力来看,吸收一些梅花拳拳理,或学得一些梅花拳武功也是完全可能的!
要想真正解决两书承袭的问题,我们还是来对比分析一下两书的文章,或许能看出一些眉目来。
练梅花拳的人写的文章,我们仔细看看就能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梅花拳的武功观点及锻炼的方法,和任何拳派都不相同。
《梅拳秘谱》是从梅花拳练功体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升华出来的,它充分反映了梅花拳弟子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武学观,也充分反映了我们武功锻炼的特点和要求。
当然,也只有这样的拳理才能有效地指导梅花拳的锻炼。
(一)《梅拳秘谱》开始一篇“练拳须知”显然系后人补充上去的!而且此文只是泛泛谈了些武术锻炼的特点,明师及武德的重要性,及上中下三盘、三节九段等一般“练形”的道理,看不出梅花拳武功特有的观点和梅花拳练武特别注意的地方。
因此,该篇文章可能是原来“心意拳”拳谱的开篇文章,并不是梅花拳弟子的作品。
为什么韩老师保留它呢?因为文中谈的对练武者的普遍要求,梅花拳弟子也应当知道,而且此篇并不属于《梅拳秘谱》的正文。
(二)《梅拳秘谱》正文的序篇“梅拳概论”是非常重要的,它充分表现出了梅花拳武功的特点。
就连练功时必须要有的“意境”和“心态”也点了出来,不仅文笔流畅,且寓意深远,决非出自现代人之手。
据“帖子”[#6]所言,此篇可能系韩其昌老师背诵,再由其弟子们整理而成。
这里我必须说明,梅花拳内部确实有不少口头背诵流传的拳论。
如我接触过的王庆文、朱华山、韩百广等梅花拳老前辈,虽然他们只是粗通文墨,但都能口头背诵大篇大篇的文采流畅、寓意深远的梅花拳拳论。
这使我想起古代读书人的方法,如“四书”、“五经”就是靠背诵的。
梅花拳古称“文武大法”,
是不是练此拳者就必须要背诵梅花拳的理论呢?现在虽然印刷方便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有了改变。
但我仍然感到梅花拳的许多重要论文、口诀,如“聚气论”、“浑元论”、“无字真经”……等,还是背诵下来才能不断领悟,随时指导自己锻炼。
(三)《梅拳秘谱》第一篇“浑元论”明确地指出了梅花拳是“道”,“道”不是什么道会门。
这个“道”古称为“梅花拳文武大法”,它是通过武功锻炼修养身心、磨练意志性格、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门学问。
虽然它的基础仍是拳术,但这种拳术是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的,已经上升为“道”的层次。
“浑元论”中的“真形”是“浑元一气”时的形态,是练武者追求的目标。
而“真形”中的“真精神”,为什么要加个“真”字呢?古人不知道大脑科学,不懂得“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区别,但他们已经觉察出武功的动作,不是一般的“意念”所为,已经认识到“大脑潜意识”、“直觉”、“灵感”等思维方式对武功的作用。
最后“彻底灵”的标准,不仅是指身体灵活,还包括大脑的智慧和灵性。
这篇文章不管来自何处,只有练梅花拳的人才能写得出来。
练“心意”拳的人练到精妙之处,上升到“道”的层次时也能懂得。
但此文决不是来自苌乃周之手,为什么?因为从苌乃周所有的文章来看,他对“浑元一气”远没有《梅拳秘谱》那样重视。
练“气”者仅比练“形”者高一个层次,苌乃周对武功的认识只达到“气”的层次,还没有认识到“神”(大脑潜意识)的主宰作用。
因而他的武功只能称为“武技”,而梅花拳则是“道”,是科学!
(四)《梅拳秘谱》第二篇“聚气论”,此处所说的“气”与一般气功的“气”根本不同!它是在“隐而不发节节灵”的状态下自然聚起来的,其中没有意念(即…显意识‟)的作用,这说出了梅花拳与其他武功或气功练法的根本区别!“聚气论”要我们“隐”什么呢?“隐”的是“显意识”!这个“隐”字说得恰到好处。
它说明了梅花拳活动时不要有意念,也就是不要使“劲”。
所谓“劲”(即肌肉的力量)在梅花拳中是不提的,不用“劲”而能有“劲”人,必须懂得“不二”的哲学法则。
此篇中的“忽然,神役以气,气役以形。
”说出了在“灵感”的催使之下,技击出手的生理机制。
梅花拳认为“精气神”三要素中,“神”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宰,因此练拳者只知练“气”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霹雷交,心火动,上下左右遍体行。
”道家练功的文章中有此说法,根据最近台湾梅花拳传人翁正茂先生的解释,这是人体阴阳电相交时,激发全身能量(包括化学能和电能)释放的现象。
《苌氏武技书》缺少开头这两篇不是偶然的,苌乃周看不到这两篇文章的可能性很小。
“浑元一气”之词《苌氏武技书》中也基本不提,仅在卷三“讲点气”文中说了一句“……学者若会浑元气,那怕他人有全功。
”这个现象可能反映了苌氏不同意梅花拳的“浑元论”中把梅花拳看成为“道”,这也有力地说明了苌乃周虽然与梅花拳有所接触,但他不可能是梅花拳的人。
现在我们再把《苌氏武技书》中与《梅拳秘谱》相同的文章,对照分析如下——
(五)《苌氏武技书》“卷一”第一篇“中气论”,也是苌乃周最重视的一篇文章。
文章开头有“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武备名曰中气,即先天真乙之气。
文炼
之则为内丹,武练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
”
首先注意,《梅拳秘谱》则为“……真乙之气。
仙炼之则为内丹,……”此处“仙经”实指道经,所谓“仙炼”即道家修炼的意思。
文中的“真乙之气”、“结胎还元”、“内丹”、“外丹”等,也都是道家炼功的词汇。
清朝初年,梅花拳吸纳了许多道家的思想和炼功方法,如“浑元论”把梅花拳称为“道”,“真形”、“真精神”、“浑元一气”、“彻底灵”等,这都是道家的词汇。
“聚气论”中的“中宫”、“灵”、“霹雷交,心火动”等,也是道家的语言。
这都是梅花拳拳理中时代的特征,从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最晚这两篇也转写在清朝初年。
那时候梅花拳“养神炼气”的方法有,“添油接命功”、“凡圣统一法”、“龟鹤二仙功”等,统称为“仙炼”。
看来苌乃周练的只是一般气功,练武之人则称此为“文炼”。
至清朝中期以后,有些气功练法,佛家坐禅等也被吸纳到梅花拳中。
“仙炼”的说法渐少,开始有人把所有“养神炼气”的功夫称为“文功”。
《梅拳秘谱》“中气论”的思路、用词都是连贯一致的,显然是那个时代梅花拳人的口吻。
而《苌氏武技书》“中气论”里,突然冒出了“文炼”一词,显然有些不伦不类。
再说,苌乃周练的是武技加一般气功。
如果他自己撰写此文时,也不会去写“仙经”之类的话了。
看来《梅拳秘谱》的“中气论”是原稿,而苌氏之文是在抄录时改动的。
若是无意改动,那是文笔的习惯。
若是有意改动,则是出于苌乃周不收录“浑元论”的同样原因,两者都说明了他既不是梅拳弟子,也不真正懂得梅花拳!
接下来“……动静互根温养有法,自有结胎还元之妙。
……”就是梅花拳“借外丹而炼内丹”的方法。
怎么样“动静互根”呢?在梅花拳架子中“桩步”为静,“行步”为动,动静分明而又连绵不断。
正如“梅拳概论”所说“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一动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整趟架子的练法,就是“动静互根”的练法。
请问,“苌氏武技”中有类似梅花拳“架子”的练法吗?
所谓“温养有法”是指对心性的修养,上述的“仙炼”之法,就是温养之法。
请问苌氏拳的“文炼”之法在那里呢?从《苌氏武技书》中介绍的所有炼法,以及苌氏学过的拳法,如罗汉拳、黑虎拳、白虎拳、炮拳、小红拳……等,皆是些套路性的拳术,用什么方法温养呢?
“中气论”文末有“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内外合一,坚硬如铁,自成金刚(苌文误为…丹‟字)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登,若云……犹其小焉者也。
”文中“金丹不坏之体”,无此说法。
又“……”处,苌氏文为“敌人不惧”,又是词不达意。
这都是传抄的痕迹!而《梅拳秘谱》仅“制敌”二字,何其简练!
找遍《苌氏武技书》,看不到有类似梅花拳架子的练法!这说明了苌氏错误地把“武技中运气”,或者“武技加炼气”认为就是文中说的“动静互根”、“温养有法”了。
这完全是错误的!练武之人,如果不经过类似梅花拳架子的训练,就不可能有“结胎还元”的效果!请问,练武之人如果不练梅花拳架子,他能成为梅花拳弟子吗?过去农村的老规矩,要经过“三年架子二年捶”才能进梅花拳之门!
梅花拳是文武一体的,所以又称“文武大法”。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也就是练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他在道德、性格、意志、思维方法等方面的修养和武功是一体的。
梅花拳的锻炼,是提高整个人的素质,要求他身体健康、技击能力高强,头脑聪明灵敏,且淡薄名利,道德高尚等全面发展的,这就是“文武一体”的真正含义。
练拳之人自然能有“金刚不坏之体”,但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超凡入圣”!若说战胜敌人,那是小事一桩了。
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放在第一位,技击放在次要的地位。
这完全是梅花拳的理论,讲的是梅花拳之“道”!
通观《苌氏武技书》始终只是武技,成为武功高手,看不到有更高的追求!本人在《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附录中,也引录了杨炳《习武序》的全文。
看看他的文中,武德、修心养性、武技都谈到了,要人做“上马如无敌天神,下马如有道贤人”。
这才是“文武大法”,典型的梅花拳人的作品!
明末清初时期梅花拳广为流传[#8],梅花拳除了“动静互根”的武功外,还吸纳了一些道家的“仙炼”进行“温养”。
“中气论”教导弟子们认识“动静互根,温养有法”的重要性,懂得“内丹”只有通过“外丹”才能炼成的根本道理。
最后还提出来,练武的目的是“超凡入圣”,达到这个高度战胜敌人就不在话下了。
这是那个时代梅花拳弟子们多好的教材啊!就是我们现在用来教育练武的弟子,也是丝丝入扣非常适用的!
拳术理论不是摆设,它是从练功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同时又是用来指导练功的。
如“中气论”这样受苌氏重视的文章,竟然不能和他自己的拳法配套!那么这篇拳论能够是他自己写的吗?
(六)《苌氏武技书》“卷一”从第二篇文章开始,都是各种阴阳入扶之说。
《梅拳秘谱》第三篇“中气论”之后,也是如此。
以下即各篇的题目——
“阴阳入扶论;入阳附阴入阴附阳说;入阳扶阴入阴扶阳说;阴阳并入阴阳并扶说;阴阳分入阴阳分扶说;阴阳旋入阴阳旋扶说;阴阳斜偏十字入扶说;阴入阴扶阳入阳扶说;阴阳乱点入扶说”
以上两书的篇名、文字都基本相同,但在“阴阳乱点入扶说”的最后,《梅拳秘谱》中还有一段文字:
“以上阴阳入扶各论,斜正仰俯左右旋转诸说,此即形气合一,一身之势法也。
所谓浑元一气是也,此即五势梅花桩行功之势法也。
前进后退,左旋右转,一身之法俱以五势为主。
五势者,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是也。
正势大势也,直出者顺势也,十字势为拗势也,曲丁腿势为小势,斜侧势为败势也。
此即五势梅花拳是也,又为五势梅花桩,在桩上为梅花桩,在地上为落地梅花也。
”
这段文字可能是韩其昌老师加的注解,其实我们练梅花拳的人仔细看看上述几篇文章,也会和韩老师有同样的认识!
首先,梅花拳架子的“桩步五势”是练全身之气的方法。
练“五势”时必须要静站3到5个呼吸,这种练法当然必须分析它的阴阳入扶问题。
《苌氏武技书》中都是连续活动的拳术套路,每个拳势都是一闪而过的,怎么分析、考虑它的“阴阳入扶”问题呢?其次,梅花拳架子中的各种姿势、动作、以及活动路线等,都是左右对称的。
《苌氏武技书》中并没有这种练法!上述文字中的“阴阳入扶”,有左也有右。
若用来指导苌氏武技,不是文不对题吗?
最后,请看“阴阳乱点入扶说”中“此醉形势也。
醉行者忽前忽后、忽仰忽俯、忽进忽退、忽斜忽正,势无定形,气亦随之乱为入扶也。
但乱之中随势而布,阴阳不相悖谬,乱而却不可乱也。
”这完全是练“八方群步”中梅花拳的语言,梅花拳的许多练法中,有很多不受套路约束灵活变化的内容。
特别是“八方群步”中的“大八方”,更是“手无定形、脚无定步、随势而布、见空按豆”的灵活练法。
请问苌氏武技中哪
里有这种练法?
从上述三个特点看出,阴阳入扶的各篇文章,用在苌氏武技中都甚为勉强,也显然不是苌乃周所作!
此后,《苌氏武技书》第二卷有“阴阳转结论;三尖为气之纲领论;三尖照论;三尖到论;十二节屈伸往来落气内外上下前后论;过气论;刚柔相济论;咽肉变色论;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行气论;点气论;得门而入论;头手二手前手后手论;论头;论足;论手;论拳”等篇,其篇名与文字两书也完全相同。
有的篇章来自梅花拳的痕迹也非常明显!我们且看以下文章——
(七)“三尖照论”中有“练形不外动静,动则气擎不散,静如山岳难摇。
……”梅花拳中“桩步五势”为静,“行步三法”及“八方群步”为动。
请问,苌氏拳中有哪些“静”的拳势?反正从《苌氏武技书》中是看不到的!此文中还有“如十字左脚前,右手前者,右手正照左脚尖,头照右手,则中下一线,不歪不斜,必稳。
”此段文字分明说的就是梅花拳五势中的“左拗势”!继续又有“侧身右脚前,右手前顺势者,头照右手,右手照右脚。
……”此段文字也分明说的是梅花拳五势中的“右顺势”![#7]
(八)“咽肉变色论”在《梅拳秘谱》中为“收肉变色论”,在篇头多了一段文字“收肉原本作咽肉。
近日问之同乡,皆云苌先生吸气则顷刻大瘦,故曰咽肉也。
”该文最后又有“……明乎此则知肉之收也,……”而《苌氏武技书》中此最后一段文字则为“明此,则知肉之咽也,……”
为何有“咽肉”和“收肉”的差别?为何《梅拳秘谱》中又多了上述一段说明?
首先此文可以肯定《梅拳秘谱》的作者,与苌乃周是同时代之人。
苌乃周是侧重“练气”的(这与梅花拳不同),他已经练到“吸气则顷刻大瘦”的高层功夫,苌乃周称此为“咽肉”。
乡人互相传说,疑为幻术。
《梅拳秘谱》的作者得知后,就问之同乡怎么回事?同乡将“吸气则顷刻大瘦”的情况告知,该作者随即用“炼气”的科学道理写成此文解释,并把“咽肉”改称“收肉”。
文中最后的话“……出于天然,无幻术也。
”显然是批驳某些乡民的。
作者为了说明此文为何而作,才加了开头的一段说明。
此文到了苌乃周之手后,他虽然也同意文中的解说,但不同意把“咽肉”改为“收肉”。
所以将开头的一段说明去掉,并把文末的“……肉之收也,……”改为“……肉之咽也,……”[#4][#5]
从此篇文章又一次证实苌乃周不是梅花拳弟子,他只是炼形炼气的高人,这就是《梅拳秘谱》的作者称他为“先生”的原因。
(九)“行气论”《梅拳秘谱》中最后一句是“学者且宜留心,以五势梅花桩为用功方法。
”该篇在《苌氏武技书》中则为“学者宜留心。
”以下是另起一行的“任他勇猛气总偏,……”口诀。
我认为,别看一个“且”字,这说明了《苌氏武技书》是有意地删掉关于梅花拳最后一句话的。
另外,《梅拳秘谱》“行气论”中开头的“任他勇猛气总偏,……”口诀,被放在文末。
接下来“此交手认路占巧法也。
手一出,气必偏着一面,……”在《苌氏武技书》“行气论”中改为“此认路法也。
手一出,气着一面,……”这明显是文字的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