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民俗风情论文

民俗风情论文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任课老师:题目:浅谈务川仡佬民族丹砂文化学校:西南大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计科大类姓名:***学号:***************班号:二班编号:114仡佬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是最早开发西南地区的民族之一,也是境内的土著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仡佬族先后有过濮人、僚人、仡佬族之称。

在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统称为仡佬族。

而贵州省务川县苗族仡佬族自治区就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尤其是吧以仡佬族和苗族为首。

仡佬族在这块土地上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迄今为止,仡佬族文化已成为了务川富有无穷魅力的特色文化之一,而在这个古老的文化之中,丹砂文化尤为悠久,可以说是务川仡佬族的仡佬文化代表之一。

远古时,人们把生活在务川洪渡河两岸的仡佬先民视为神,是天之子,人中精灵。

而把仡佬人的朱砂视为吉瑞祥庆的神物,是天赐的。

夏、商、周时代,能得到务川仡佬人的朱砂,就等于得到神的礼物。

仡佬人居住的地方成了神地,产朱砂的山成了仙山,藏有“长生不老丹”。

仡佬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运用朱砂的民族,早在新旧石器时期就发现和运用了朱砂。

世界上最早攻取丹砂冶炼技术的是仡佬族,早在商代太戊为王时就炼出了水银。

仡佬族是世界上最早的化学先驱,在商代就懂得了“炼丹术”。

务川是世界上最早的朱砂产地,早在夏、商时就批量生产。

务川是世界上最早的炼丹中心,早在秦朝时就有大量的方土术士到这里炼“长生不老丹”。

新旧石器时代务川濮人就发现了朱砂大约在新旧石器时代务川自治县大坪镇一个叫巫信的青年和几个人出去打猎,追杀一头野兽,因野兽反扑过来,巫信在逃跑中摔在一红水坑里,爬起来后,那野兽见巫信红脸,害怕逃走,慌不择路竟从岩上摔下去死了。

巫信等人从这件事中悟出抹红脸吓野兽的作用,即在打猎时,一见野兽就将脸抹红,野兽见之吓得行走不动,乖乖地成了巫信们的食物,最后发展到遇人争斗,也抹红脸,往往取胜。

这就是朱砂的发现。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2)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2)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2)民俗文化论文篇3谈民俗文化旅游摘要:旅游作为一种行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年来,民俗旅游极为盛行,特别是民俗文化旅游更得到青睐。

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礼俗时尚等会让旅游者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热点。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民俗学与旅游学都是十九世纪兴起的社会科学。

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开发旅游资源,千方百计地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日益兴盛的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部分。

然而最近几年内,民俗旅游十分盛行,其中又数民俗文化旅游得到最多的关注与青睐。

旅游作为一种行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自然要提高精神生活的品味。

出门旅游能满足人们某种物质和精神上享受,但能否吸引旅游者,就要看能不能向旅游者提供感兴趣,长见识,长知识的旅游环境,使他们能够得到精神上和文化上的享受。

在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项目中,更多的旅游者除了对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历史文物等感兴趣外,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礼俗时尚等更会让他们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因此,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热点。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下来的历史产物,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是人民群众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所谓的民间文化包括的方面十分广泛与丰富,比如民间歌舞、服饰、居住、节日、饮食、游戏竞技等等。

民俗旅游是指我们离开从小到大一直生活的地方,去异地体验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的文化旅游行程。

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人们往往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从而了解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体会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以满足自己的“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26%的访华外国游客的主要目的是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然而既然有56.7%的外国游客的的主要目标是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拉祜族婚俗经贸分院公共事业管理1201201220310226赵祎世界上有如此之多的国家,每个国家的婚礼习俗都有所不同,更别说中国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也都有所不同,而有的民族甚至有着十分奇特,不可思议的婚俗,例如:摩梭人的走婚、苗族的“游方”等,了解这些奇特的婚礼习俗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还能够个别有趣的婚俗用到自己的婚礼上,增加婚礼的趣味性。

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拉祜族的奇特的婚俗。

拉祜族的婚姻习俗,各地大同小异。

拉祜族一般实行族内婚,很少与他族通婚。

他们选择对象的一般条件是:男的要会犁地、耙地、砍柴、铲麻、纺麻线、打猎,为人要诚实勤快,至于外表是次要的;女的要会接麻线、织布、缝衣服,为人要勤快,心地要好,至于相貌漂亮与否也是次要的。

现在拉祜族青年人的婚姻一般要经历:串婚、订婚、结婚等几个过程。

串婚实际上就是青年男女谈恋爱的过程,但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按照传统习惯,串婚只能在每年的“火把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到第二年的春耕农忙期间进行。

平时,尤其是在农忙季节,许多拉祜族地区的村寨禁止青年男女在一起谈情说爱,否则不仅会受到人们的谴责,而且会被认为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

在青中男女谈情说爱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方式:有的女方居于主动地位,有的男方居于主动地位。

拉祜西青年男女,一般从十五六岁开始进行社交活动,例如:上山劳动、节日喜庆、婚礼丧礼等等,都是男女青年相识交友、选择意中人的好机会。

男女青年在生产活动中相互接触,增进了解;又在公开的娱乐活动中密切关系,表白爱慕之情,再转入单独幽会决定爱情关系。

由于拉祜西居住的村寨,一般都建有寨庙和寨场。

夜里,青年男女常吹着葫芦笙和口弦(响蔑)在寨庙、寨场附近结伙开展对歌活动,用歌声试探对方心意,觅寻中意的伴侣。

一旦发现其中有相互有意者,大家便会停止对唱,支持那对男女对歌谈情,并为其出主意编词儿表达心声,暗中开展竞赛。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本文简介: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一)摘要:我国的经济开展水平在不断提高,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各种要素不断前进,然而在我国的文明体系之中,并不是只要科技性的现代文明具有价值,撒播于民间的传统习俗文明同样具有较高的位置,社会的优质文明应当是公民群众喜欢的文明,为了确保我国的群众文明获得较好的开展,我国的文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本文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一)摘要:我国的经济开展水平在不断提高,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各种要素不断前进,然而在我国的文明体系之中,并不是只要科技性的现代文明具有价值,撒播于民间的传统习俗文明同样具有较高的位置,社会的优质文明应当是公民群众喜欢的文明,为了确保我国的群众文明获得较好的开展,我国的文明部分逐步加强对民间的习俗文明的研究与开展力度,经过深受公民群众喜欢的习俗文明,来提高我国的文明建设水平,本文根据对我国的习俗文明的了解状况,对其开展群众文明的所发挥的价值进行剖析。

关键词:民间习俗文明;群众文明;文明艺术只要归于民族的文明才是归于国际的文明,将文明推向国际才干确保优异的民族文明被传承下去,可是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环节之中,一些本来具有较高文明价值的习俗文明逐步被新式文明淘汰,在文明竞赛市场,传统的习俗文明并不占优势,无论是年轻人还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都对具有现代技能外衣的现代文明更感兴趣,而许多习俗文明遭到了影响,乃至难以传承下去,而我国的群众文明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习俗文明是不该被抛弃的,因而本文对我国的习俗文明的价值以及传承方法进行剖析。

1传承习俗文明的必要性我国的民间文明成善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根底深厚,我国风格明显,遭到国际各地公民的拥护与喜欢。

伴随新世纪的来临,咱们不仅要肩负起维护民族文明的重任,还要将其持续开展下去,传承给咱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咱们在坚持多样化的根底上,整合与立异符合生产力与文明开展要求的习俗文明。

论文---广州民俗风情

论文---广州民俗风情

广州民俗风情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也是一座历史古城,它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沉积了独特的风俗文化。

我眼中的广州因其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而独具魅力。

最能体现广州民俗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广州人爱好饮茶。

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佐茶未”,以此来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

饮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的方式。

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

它不但供应茶水还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

所以广州人聚朋会友,洽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

正因为如此,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

“叹”是广州的俗语,是享受的意思。

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历经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

广州人饮茶并没有什么礼仪上的讲究。

唯独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

据说这一个习俗,来源于乾隆下江南的一个典故。

相传乾隆皇帝到江南视察时,曾微服私访。

有一次,来到一家茶馆,兴之所至,竟给随行的仆从斟起茶来。

按皇宫规矩,仆从是要跪受的。

但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从灵机一动,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做成屈膝的姿势,轻叩桌面,以代替下跪。

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便逐渐演化成了饮茶时的一种礼仪。

这种风俗至今在岭南及东南亚的华侨中依然十分流行。

“非遗”郑仙诞也承载着广州的文化记忆。

郑仙诞又名白云诞,历史悠久。

清初屈大均在其名著《广东新语》记载:“安期生……于七月二十五日仙去,今郡人多以是日采菖蒲、沐清泉,以期得仙气。

”郑仙诞是人们纪念郑仙的民俗活动,有上千年历史,承载了广州人行善、积德、保平安的文化记忆。

广州这个民俗活动,将郑仙文化与岭南文化高度融合。

现在郑仙诞已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郑仙,又叫郑安期,传说他是中原方士,秦朝初年来到岭南,在白云山一带行医卖药,救人无数,有次采仙草九节菖蒲时失足坠崖,传说就此驾鹤成仙。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哈尼族民俗风情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的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

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一、哈尼族民族历史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自称的人数较多。

另外还有糯比、糯美、各和、哈鸟、腊米、期的、阿里卡多、阿古卡多、觉围、觉交、爱尼、多塔、阿梭、布孔、补角、哦怒、阿西鲁玛、西摩洛、阿木、多尼、卡别、海尼、和尼、罗缅、叶车等自称和他称。

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南岸的红河、绿春、元阳、金平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镇沅、墨江、新平、元江、普洱、江城等县。

对哈尼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学和历史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①东来说;②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③红河两岸土著说;④“氏羌系统”南迁说。

东来说以滇南地区部分哈尼族采用父子连名谱系追根溯源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或山西、河南、江西、贵州等地,并以此为依据,认为哈尼族与汉族的渊源同出一辙。

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认为今天从事山居农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与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农耕民族”。

就族源论,“当是双向的、复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与融合”。

就文化论,是一种“南方夷越海滨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体。

”二、哈尼族文化艺术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内部可分哈僾、碧卡、豪白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

哈尼族没有传统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试行中。

1、语言文字哈尼族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中国民俗学论文

中国民俗学论文

安康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英语论文题目陕西省陕北的地方民俗性特征学生姓名张玉洁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班级学号完成日期:年月摘要经过对中国民俗学课程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到了汇报学习成果的阶段。

本文以陕西省陕北为例论述民俗的地方性特征。

民众的生活不外乎衣食住行,但本文主要从关中婚俗、陕北男女结婚的讲究、陕南工艺三方面进行论述。

才疏学浅,加之文章篇幅限制,本文论述内容可能较为浅显,望批评指正。

关键词:陕西,民俗,地方性目录一、引言 (3)二、关中婚俗…………………………………………………………………………………………3、4三、陕北男女结婚的讲究……………………………………………………4、5、6(一)陕北迎新娘…………………………………………………………………………………4、5 (二)戏姐夫…………………………………………………………………………………5、6四、陕南工艺……………………………………………………6、7、8(一)亮针线.............................................................................................6、7 (二)认大小 (8)一、引言这个学期的公选课,我选择了学习中国民俗学的课程。

一学期的学习,虽然时间不多,很多东西只能有所涉猎,并不能深入了解,但我仍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仅仅是民俗这一个小小的板块就囊括了许许多多的内容。

民俗有其传承性,也有其创新性。

不同时代有各自的风俗,不同地区也有不一样的习惯。

我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广州人,自然对本地的风土人情有着极大的热爱。

因此选择了以广州为例来论述民俗的地方性特征。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

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六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六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六篇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1【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元素广告在现代传播领域有很大影响力。

为了充分挖掘商品市场的潜力,吸引消费者眼球,它把目光放在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表现上,力求通过表现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来塑造和体现商品的价值。

“当广告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时,就不能不重视民俗文化。

”广告创意的竞争,就是广告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竞争。

①在广告中运用民俗文化元素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元素的特征,这样才能使广告在运用民俗文化元素之时更加严谨,不至于误导消费者,也不会曲解民俗文化原来的意义,因此探究民俗文化在广告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民俗文化的界定(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元素的定义民俗就是的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阔民众所制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②它起源于人类群体社会,在特别的民族、时代、地域中不断进展和演化。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民俗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不断衍生出来并世代传承的。

所谓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生活价值,它反映肯定地区中广阔民众最基本的人生需求以及价值取向。

③民俗之所以能形成文化,是随着时间的进展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这些点滴的文化渐渐构成文化元素,在共性下又具有共性,因此可以给民俗文化元素下这样一个定义。

所谓民俗文化元素,是指群体生活下的民众伴随时间、地域和民族的变化形成的点滴生活文化的集合,并随着年月传承不断进展变化,真实存在于社会中的实体性意象。

(二)民俗文化元素的构成民俗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民俗”概念并实际应用的国家。

早期民俗文化元素消失的目的是为了满意人们的日常所需。

人们经受这些民俗的制造、使用和传承的过程,实现了民俗文化元素的有用价值。

民俗文化元素包括了许多层面,详细来说,包括了物质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社会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以及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构成了民俗文化元素的基本框架。

浅谈中国民俗文化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民俗文化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民俗文化课程论文中国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基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民俗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篇一:《浅谈香烟品牌与中国民俗文化》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烟草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得到了很快振兴。

香烟品牌中的民俗文化重点体现在其烟标中,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香烟昭显着各地丰富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俨然成为了香烟品牌的代言人。

关键词:民俗学市场营销品牌香烟广告烟草成为商品的历史并不久远,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并把烟草带回欧洲,也不过五百多年的时间。

我国第一家专营烟草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也曾经历过短暂的辉煌,作为附属的月份牌更是为人赞叹不已,除了婀娜多姿的美人图,还有如麻姑献寿、金童玉女等各种寓意吉祥的招贴画,其拥有宝贵的文化价值,这就是香烟品牌与民俗文化的第一次联手。

我国烟草行业的发展壮大,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烟草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得到了很快振兴。

随着大批卷烟厂诞生,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香烟昭显着各地丰富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俨然成为了香烟品牌的代言人。

一、旧时期的香烟品牌与民俗文化“月份牌”画的诞生,源于西方列强的强权政治。

当时,香烟广告在“月份牌”中占到了60%,其中,英美、南洋兄弟和华成3家烟草公司印发规模最大。

1843年,上海被迫辟为国际通商口岸,然而开埠的结果,却迅速推进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

所谓“月份牌”画,就是此时欧美资本大量输入上海,许多外国资本家纷纷在上海开厂设店,倾销商品进行广告宣传的产物。

其形式是借鉴和运用了在中国最有群众性的民间年画中配有月历节气的“历画”样式,表现的大都是中国传统题材的形象,后来则发展为画面以表现时装美女为主要形象。

在这一时期,我们可以从大量印刷精美的香烟月份牌中看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身影,如二十四孝图、成语故事图、《红楼梦》故事图、中国山水风光图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香烟品牌与民俗文化到了新时期,香烟品牌中的民俗文化则重点体现在其烟标中。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有着延续5000年文明的古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发展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各种要素不断前进,然而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之中,并不是只有科技性的现代文化具有价值,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民俗文化同样具有较高的地位,社会的优质文化应当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为了保证我国的群众文化获得较好的发展,我国的文化部门逐渐加强对民间的民俗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力度,通过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俗文化,来提升我国的文化建设水平,本文根据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了解情况,对其发展群众文化的所发挥的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间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文化艺术只有属于民族的文化才是属于世界的文化,将文化推向世界才能保证优秀的民族文化被传承下去,但是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环节之中,一些原本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民俗文化逐渐被新兴文化淘汰,在文化竞争市场,传统的民俗文化并不占优势,无论是年轻人还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都对具有现代技术外衣的现代文化更感兴趣,而很多民俗文化受到了影响,甚至难以传承下去,而我国的群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俗文化是不应被抛弃的,因此本文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价值以及传承方式进行分析。

1传承民俗文化的必要性中国的民间文化成长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基础深厚,中国风格鲜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拥护与喜爱。

伴随新世纪的来临,我们不仅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还要将其继续发展下去,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多样化的基础上,整合与创新符合生产力与文化发展要求的民俗文化。

群众文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就一定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才能将民间民俗文化更好的发扬下去,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目标。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pdf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pdf

中国民俗风情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民俗风情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这样的特色体现在各地居民的节日、婚恋、礼节、饮食、建筑服饰、民间喜好和禁忌等表现民俗风情的主要方面。

饮食习俗,包括居家饮食习俗、节日饮食习俗、待客饮食习俗、饮食、礼俗等。

各民族饮食习俗的交流促进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

少数民族的,独特食俗常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饮食习俗。

民居建筑,建筑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文化的具体,写实,有强烈地表现性;民居,就像人的服饰。

服饰,是文明的产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饰”。

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的。

所以说,民居,是一道永远的风景,值得观赏。

服饰和衣着穿戴,它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除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外,还有审美、研究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的价值,而且还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象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相关的制作工艺及艺术趣味,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绚丽多彩的独特服饰,构成了一座独特、美丽的五彩“花廊”。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禁忌,在语言行动上,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节日习俗是构成民族特色的要素,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民族文化的特有风貌和丰富内涵。

同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也过汉族的节日,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节日,而且节日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我国的传统习俗有很多。

一.传统节日:除旧布新迎春节,新腊共食腊八粥,爆竹声中一岁除,大红春联颂吉祥,贴福字、剪窗花、蒸花馍、挂年画,正月初一大拜年,载歌载舞庆新春,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初二龙抬头,风光烟火清明日,清明时节话插柳,避毒赏游端午节,温情脉脉七夕节,情意绵绵中秋节,火把燃放激情秋,五彩浪漫重阳节。

关于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

关于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

关于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民俗文化依附于人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产生的一种社会性的趋同性生活模式,经过历史的积淀而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俗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民俗文化论文篇一:《浅谈民俗文化学前教育》摘要: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的构建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而且对促进社会稳定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的意义在于不仅能促进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让学生对各民族文化产生包容意识,而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学前教育一、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1、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促进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认同危机的问题开始出现,外国著名学者阿尔蒙德认为“国家认同意识”危机是对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产生最大阻力的因素。

任何人,只在在国家特定的政治生活框架中生活,民族文化就要适应这种政治生活框架。

所以,民族文化的认同就会对国家认同的意识产生影响,相同的文化归属会使不同的民族互相认同,从而构成一个团结的国家。

实现文化认同教育就要让所有人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

而民族文化就是一种将民族性和地域性集为一体的文化,并具有独特的个性,民俗文化中风尚习俗的表现就是为了维护其价值的连续性,并对各民族的文化观念进行积淀。

学生时期正是培养价值观的初始阶段,在这个时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最容易让他们产生对文化、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并对其终身群体归属感产生积极的作用。

2、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文化包容意识是文化包容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各民族和各国之间产生文化认同的基础。

我国的民俗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历经分合之后不断进行碰撞、渗透和交融之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后形成的。

我国各族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但是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

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课程教育,让他们了解不同民俗文化的交融碰撞,例如: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织锦、侗族人民的鼓楼建造就是借鉴汉族的建筑风格、壮族向汉族学习织锦机技术等等。

中外民俗风情论文

中外民俗风情论文

中外民俗风情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安全10011028XXXX XXXX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研究—以凉山彝族为例中英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文化面临淡化、消失的危险,保护、利用彝族文化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措施。

因此,保护传承彝族文化,对推进凉山彝族旅游和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凉山彝族文化开发利用保护凉山彝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有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饮食、婚俗、葬俗、节庆、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极具彝族特色的漆器、银器、彝族“达体舞”、民歌、毕摩文化等。

这些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物质上:主要包括建筑、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用具及手工制品等。

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一般物化表现,具有普遍存在性。

(2)精神上:包括民族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等。

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本质和源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其他:有彝族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及宗教仪式等。

一、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凉山彝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吸引了众多游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措施:1.举办中国凉山彝族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艺展演;在大型活动中推介彝族民俗风情。

2.收集原生态的民间歌舞节目,并使之商业化,如成立多个彝人演唱组合、教群众跳“达体舞”等。

3.在电视节目中详细介绍了凉山的自然风光和彝族民俗风情。

4.开发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服饰、漆器、银器等,并推向市场。

二.彝族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1.自然消失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传媒、信息的快捷传播和渗透,凉山彝民族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接受了新的思想意识、新的文化观念,个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因此废弃了彝民族自有的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2.缺乏人才人才的流失和缺乏,是凉山彝民族文化研究和保护利用面临的需要解决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端午论本人是汉族人,家乡民俗自然是和中国汉族普遍民俗没什么两样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端午了,端午的由来、端午是恶日的传说、端午节的趣事都会让我感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端午”这个词的由来:关于“端午”这一名称的由来,有的认为“端午”更古,有的则认为“端五”更早。

黄石曾经对此有过较为细致地考证,他指出,“端午”虽然也被叫做“端五”、“重午”、“重五”、“端阳”、“夏节”等,但在上古时期是以干支纪年,并且也用干支来纪日,因此,很多节期并没有硬性规定在某月之某日,而是按照干支的序次来确定。

除了以节气为节期外,如立春、夏至、冬至等,都是以时序为节期的,如上巳定在三月第一个巳日,三伏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一伏,以后每隔一庚为一伏,腊祭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这样推来,端午,即在五月内第一个午日,至少在西汉时,还尚未像近代一样定在五月初五日。

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者,把北斗星斗柄上经常指向北极星的第七颗星,称为“招摇”,历法按招摇的逐月推移而测定月次。

周历建子,即冬季的第二个月,仲冬之月是起点。

殷历建丑,而夏历建寅,即孟春之月是岁首。

这样,招摇走到第五个月,即仲夏之月,正是指“午”,五月称为“午月”。

秦汉以后至今,使用的是所谓夏历,即引进公历后,与之对应的“农历”,“阴历”。

秦汉之际,是以午月午日为端午的。

北斗星被称为“玉衡”,玉衡“指午夏至”,所以,端午与夏至的渊源颇为久远,夏至时日暑最长,尤其是午时最盛,因此,“端午”应当不单指月,还指日、指时。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后世的端午节,都有很多重视“午时”的习俗。

夏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太阳运行变换日。

这天,太阳接近北回归线,北半球人能感受到的最长的白昼来临。

从此以后,日暑从极长开始渐短,万物丰盛而渐凋,太阳炙热而渐衰。

夏至这天,有“阴阳生,死生分”的说法。

“五月为恶月”的观念,应当与此有关。

端午是恶日的传说:端午是恶日的观念较为古久。

从汉代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从很早起,人们就普遍认为五月是恶月,重五之日更是恶日。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论文范文摘要:《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是一门涉及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广阔领域的综合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文从课程教学概况、课程教学目标等角度来探讨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一.课程概况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民俗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在导游证考试中作为导游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是一门涉及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广阔领域的综合学科,它兼具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

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极强的、边缘交叉的人文学科。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本课程主要任务是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朴淳厚、瑰丽多彩的中国民俗风情,进一步认识到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强烈的旅游吸引力。

对学生而言,掌握多彩多姿的民俗风情旅游的内容和特点,能够更加了解我们的国家,开阔知识面,更好地为游客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民族、民俗的概念、民族民俗与旅游的关系、中国民族概况,掌握中国部分民族的民俗风情。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的民俗文化知识接待各民族的游客,做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向其提供个性化的导游服务;能运用所学知识,初步设计出民俗旅游产品。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具备以下素质:热爱祖国,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

二.课程改革情况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方面,一是通过到旅游企业调研,征求听取行业一线管理人员对教学内容的意见,结合专业实际,在教学上体现出来;二是以及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旅行社学习,跟踪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并在教学中加以指导,使学生能掌握最新最实用的技能,实现和工作岗位的对接。

【议论文】民风民俗_800字

【议论文】民风民俗_800字

【议论文】民风民俗_800字民风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风民俗代表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民风民俗是一个国家独有的特色,因地而异,彰显了不同地域的独特风情。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风民俗,比如七夕、中秋、春节等节日传统,各具特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团圆的时刻,更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途径,使民众对于家国情感的认同感更加增强。

民风民俗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还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它们可以提供人们共享的文化体验,使社会成员产生身份认同感和凝聚力,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

民间艺术的表演、民俗游戏的参与等活动都能够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民风民俗还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吸引大量的旅游者。

充分挖掘、保护和推广民风民俗,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和就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民风民俗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随着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许多传统的民风民俗正在逐渐消失。

城市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衣着和生活方式,使人们对于传统的习俗和风情逐渐遗忘。

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也由于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不重视而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热情。

家庭的观念转变、经济条件的变化等因素都导致了传统的民俗活动逐渐式微。

为了保护和发展民风民俗,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政府需要加大对于民风民俗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明确保护的范围和标准,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学校和家庭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年轻一代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

旅游业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通过开展民俗旅游,吸引人们参与和体验传统的节庆和民俗活动,提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

大众媒体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推广民风民俗,增加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议论文】民风民俗_800字

【议论文】民风民俗_800字

【议论文】民风民俗_800字民风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传统和历史。

民风民俗不仅反映了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还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应该重视民风民俗的保护和传承。

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有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传统。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它们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特点成为国家文化的象征。

如果我们不重视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那么这些传统就有可能消失,文化多样性也会受到威胁。

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不仅可以增加人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多元发展。

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

民风民俗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参与民俗活动,人们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民风民俗也是社会传统价值观的重要表达方式,它们可以传递道德伦理、家庭观念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我们可以加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民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创造经济价值,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许多地方的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通过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我们可以挖掘和利用这些潜在的经济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应该加强对民风民俗的研究和保护。

通过深入了解传统习俗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风民俗。

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民风民俗的重视和认同感。

我们还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民风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维护国家文化传统、增强社会凝聚力,还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我们应该加强对民风民俗的研究和保护,提高人们对民风民俗的重视和认同感,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民俗与旅游课程设计论文

民俗与旅游课程设计论文

民俗与旅游课程设计论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了解我国主要的民俗文化类型及其地域分布。

3. 学生能掌握分析民俗旅游资源价值的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收集、整理和分析民俗文化资料的能力,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策划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旅游活动。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民俗旅游景点进行评价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我国的民俗文化产生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 学生认识到保护、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3. 学生在参与课程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本课程结合民俗与旅游学科特点,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民俗文化知识,提高分析、策划和评价民俗旅游资源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2. 我国主要民俗文化类型及分布- 民间节庆活动- 传统手工艺- 民间艺术表演- 民间饮食文化3. 民俗旅游资源价值分析- 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民俗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方法4. 民俗旅游活动策划- 民俗旅游活动策划的原则与方法- 案例分析与实操练习5. 民俗旅游景点评价与分析- 民俗旅游景点评价的标准与方法- 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安排合理的教学进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民俗文化,提高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分析和策划能力。

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系统讲解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民俗旅游资源价值分析等理论内容,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研究论文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研究论文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研究论文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研究论文一、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联系1.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伊苏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文化也随之不断迈进,并烙刻着某时代的特征。

作为人类社会历史所积淀的产物,文化已成为整个国家及民族赖以维系的物质基础。

而在大形势背景下依靠各民族祖先形成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都带上了一定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这也就契合了群众文化与当代文化发展的需要。

包括民族服饰、诗词古经。

思想观念等在内的民俗民间文化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某历史时期的群众文化的展示。

在历史车轮向前的滚动中,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不论是抱残守缺,还是不断更新进步,它们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都对当时社会、经济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它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都是我国的民间文化的艺术风格、气质的反映。

而它的所有,追根溯源,都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

因此,在新时期的新形势的要求下,我们的眼光不能只停留于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更要注重对它的整合、创新与发展,使其跟上时代的脚步,促进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2.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对传承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艺术具有重要作用。

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的传递,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功能。

在我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进步和传承中,很多都以某种比较固定的形式传承下来,并保存了它们原有的特点。

比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受人喜爱。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并广布五湖四海。

这就对我国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继承了传统的基础上,群众文化也不断进行着自身的拓展与创新活动。

为了使我国新时期的群众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政府方面也应高度关注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

群众文化对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它的保护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事关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对其必须充分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题目:云南白族风情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年级学号班级编号姓名指导教师2011年7月11日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1.云南白族简介 (3)2、云南白族的族源与形成 (4)2.1、白族的来源 (4)2.2、白族的形成 (4)3、云南白族服饰鉴赏 (5)4、云南的白族三道茶 (6)5、云南白族民歌 (7)5.1、白族民歌特点 (7)5.2白族民歌调 (7)5.3、白族民歌小调 (8)5.4、白族民歌文化 (8)6、云南白族家具的艺术风格 (8)7、当代云南白族民间文学 (9)7.1、十七年时期: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理论的初建期 (9)7.2、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期 (9)7.3、20世纪90年代的成熟期 (10)8、参考文献 (10)云南白族风情摘要:白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白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

云南白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本文除介绍了白族的宗教信仰、节日、饮食习惯、农业经济外,主要介绍了云南白族的族源、形成,服饰特色,别具一格的三道茶,民歌,家具以及民间文学等,呈现出了云南白族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云南白族服饰三道茶民歌民间文学1.云南白族简介白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全省白族有144.07万人(1998年统计数)。

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0.87%。

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白族有1505644人。

白族多数分布在平坝和低山丘陵地带,少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区。

主要聚居区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的西北角,横断山脉南端,大部分属西南纵谷区。

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

释儒道“三教同源”“万法同宗”,三教相融合,是白族宗教信仰的一大特点。

火把节、三月街(民族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是白族传统的节日。

白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养麦、蚕豆、薯类。

雪梨、柑橘和论茶是著名特产。

居住在湖、河地区的白族以稻麦为主粮;居住在山区者,以玉米、养麦、马铃薯为主粮。

吃大米饭、包谷(玉米)饭及各种米面制品后于脑制牛、羊、猪肉及各种咸菜。

洱海盛产鱼类,弓鱼最著名。

喜食砂锅菜、酸菜等。

口味以酸、冷、辣为主。

白族日常饮食以一日三餐为主,农忙或节庆用则增加一次早点或午点。

平坝地区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常吃玉米、洋芋和养麦。

主食一般蒸作干饭,下地携带。

此外也喜爱粑柏、饵块、汤圆、米线、稀粥、糖饭(糯米与干麦芽粉制)等。

白族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生产水平基本与周围汉族相同。

科学文化艺术水平较高,在冶金、建筑、医学、史学、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刻、历法、水利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创建,大理崇圣寺三塔、《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张胜温《大理画卷》、剑川石窟石雕等闻名中外。

2、云南白族的族源与形成2.1、白族的来源2.1.1本土说白族是云南的土著民族,而不是外来的任何民族的一个支系;白族的祖先是“土著昆明人”。

2.1.2外来说白族来源于氐(di)羌;白族的祖先是汉代的僰(bo)人,隋唐时称为白蛮;西爨(cuan)融合于白蛮中;白族的祖先包括:滇僰、叟、西爨白蛮、汉族及其他民族;以上族群是一脉相承的民族。

2.1.3多元说任何民族都不是单一族类形成的,而是很多族类聚合而成;白族的族源是多元的,包括:土著居民(“洱海人”——西洱河蛮)、昆明人、僰人、汉人、哀牢人。

2.2、白族的形成白族的形成问题的核心是唐朝以前的各个族类如何演变为白族。

第一,白族的形成时间也就是南诏王朝存在的时间。

第二, 794年以后,西洱河蛮、哀牢、人、汉姓等在长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往中互相依存,使原来诸蛮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从而形成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政治体制、共同的语言与共同的文化,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第三、从称谓上看,南诏中后期以后,原来的哀牢、昆明、云南、青蛉等蛮名消失,进而出现了共同的专用名称“大封人”、“封人”、“封民”(封即白)。

大封民国的出现,标志了白族的形成。

第四,大理国时期,白族共同体更加统一和巩固;第五,大理国时期,云南出现了“白族化倾向”。

3、云南白族服饰鉴赏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麂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

女子服饰则各有不同。

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袱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鞋"。

未婚妇女编独辫盘于顶,已婚者改为挽髻。

海东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

剑川未婚女子则戴小帽或布满玉免银泡的"鼓钉帽"或"鱼尾帽"。

大人小孩均喜披羊皮。

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内地城镇妇女,多有缠足者。

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

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

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极调配的艺术杰作。

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

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

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生活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

4、云南的白族三道茶白族散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风光秀丽的云南大理,这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

制作时,先将水烧开。

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

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

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

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

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

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

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

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

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5、云南白族民歌5.1、白族民歌特点白族民歌白族民歌的歌词结构,习称“山花体”。

每首歌词皆8句(其中第1句为衬词)或7句为一段。

8句歌词的字数是7775、7775;七句的字数是 775、7775。

有时句中字数有所增减,但都属于“山花体”的变体。

与歌词结构配合,旋律也由两个乐段组成,第2乐段是第1乐段的变化重复。

5.2白族民歌调白族民歌调,白语称“白儿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

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民歌调”、“剑川白族民歌调”、“洱源西山白族民歌调”以及昆明、元江、泸水等地的白族民歌调等。

每首大多由八个诗句组成。

第一句通常是三个音节的韵头,第二、三句为两个七字句,第四句是一个五字句,第五、六、七句是三个七字句,第八句是一个五字句,故一般简称为三七七五七七七五。

从诗段上看,前四句为上阕,后四句为下阕,据说白族调有三十六个韵头,它主要用于每首白族调的开头,起定韵的作用,其余七句即按韵头押尾字韵。

句式是三七七五七七七五的,二、四、六、八句的尾字押韵;句式是七七五、七七七五或七三五、七七七五的,一、三、五、七句的尾字押韵。

内容多反映生产、风俗和爱情生活。

5.3、白族民歌小调与白族民歌调不同之处,白族民歌小调在于爱情内容较少,可以在家里、街巷中演唱。

如“泥鳅调”、“海东调”、“麻雀调”、“栽秧调”等。

5.4、白族民歌文化在白族民间,还流传着几种叙事性的演唱形式,一是洱源西山区和剑川东山区的《打歌调》,二是《青姑娘》,三是《大帛曲》,四是《本子曲》。

《打歌调》虽在“打歌”这一歌舞活动中演唱,而演唱者只歌不舞。

《青姑娘》则以组歌形式,咏唱了青姑娘的悲惨命运,是一首深深打动人心的反封建悲歌。

《大帛曲》亦名《花柳曲》,专在白族传统风习“绕三灵”中演唱。

《本子曲》的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剑川,大都以单一的曲调演唱长篇叙事诗。

这些演唱形式运用的曲调均属叙事性歌曲。

而《本子曲》则初具曲艺形式的特点。

6、云南白族家具的艺术风格云南白族家具具有强烈的白族传统文化特色、十分鲜明的地域特征和装饰艺术特色( 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受到滇国青铜文化、楚漆文化和中原汉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的的较大影响,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浑厚、地域文化突出、注重装饰、多元融合、崇尚自然。

云南白族家具主要是指以生活在云南大理地区为主的白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与白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出白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家具”它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色,白族家具属于一种雕刻家具“它既是白族大众一种普通的起居生活用品,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木雕工艺品”非常注重装饰,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民族文化意蕴! 同时由于特殊风格的装饰以及较为齐全的体系"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家具中的典型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