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腐败”问题及治理研究

合集下载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及预防对策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及预防对策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及预防对策【摘要】高校腐败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潜规则、腐败分子集团化等方面。

高校腐败现象的成因分析包括制度不健全、管理漏洞等因素。

为了预防高校腐败现象,应加强管理监督、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全社会需要共同关注和防范高校腐败现象,持续推动高校反腐倡廉工作。

高校腐败现象的根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支持。

【关键词】高校腐败现象、特点、预防对策、表现特点、成因分析、管理监督、制度机制、全社会关注、反腐倡廉、高校。

1. 引言1.1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及预防对策高校腐败现象是指在高校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出现的违法乱纪、腐化堕落现象。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腐败现象具有隐蔽性。

由于高校内部管理繁琐复杂,一些腐败行为往往不易被察觉,容易在暗处潜藏,难以被揭露和惩治。

高校腐败现象具有社会危害性。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一旦出现腐败现象,不仅影响到师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更会破坏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加强管理监督。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加强对一些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领域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章,明确各项管理职责和权限,规范管理流程,强化内部约束,减少腐败现象的滋生空间。

通过以上预防对策的落实,可以有效减少高校腐败现象,维护高校的正常秩序,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高校腐败现象的表现特点高校腐败现象往往表现为一些管理者、教师或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

他们可能通过违规招生、虚报科研成果、贪污挪用公款等手段来获取个人利益,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声誉和教育质量。

高校腐败现象可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一些高校内部存在着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的问题,导致资源被部分人垄断,而其他教师和学生则难以享受到应有的资源和机会,严重影响了高校内部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高校腐败现象还有可能破坏了高校的学术环境和学术诚信。

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及治理路径研究

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及治理路径研究

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及治理路径研究引言:随着中国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完善。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高校基层微腐败问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高校基层微腐败问题不仅影响了高校的教学、科研环境,也损害了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

如何有效地治理高校基层微腐败问题,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和治理路径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高校基层微腐败问题的治理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1. 招生录取中的不公平现象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一些考生通过行贿或利用关系等手段,获得了高校录取资格。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平招生的原则,也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

一些高校在招生录取中存在着“拉拢生源”、“拉拢财源”的问题,导致了名校与地方高校之间招生录取政策的不公平竞争,为高校基层微腐败问题埋下了隐患。

2. 学术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在高校的学术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不端行为。

一些老师和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弄虚作假、抄袭他人成果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不端行为不仅破坏了学术界的规则,也损害了高校的学术声誉和学术环境。

而且,一些学术研究中的不端行为也直接影响了高校的科研项目评审和科研经费的分配。

3. 校园管理中的不正之风在高校的校园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

一些教师和学生在管理岗位上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教师之间互相攀比等现象较为普遍。

这些不正之风不仅损害了高校的管理效率和公信力,也影响了高校的师生关系及教学质量。

1. 健全高校内部监督机制高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对招生录取、学术研究和校园管理等环节的监督和检查,确保相关工作的公平公正。

高校要加强监督力量的建设,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加强对高校基层微腐败问题的预防和治理。

2.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高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蓬勃发展。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公立高校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微腐败现象不时浮出水面,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本文将围绕公立高校“微腐败”的滋生根源和防范对策展开研究,以期为高校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公立高校“微腐败”的定义及表现形式我们来明确一下“微腐败”的概念。

所谓“微腐败”,是指一些低层次、小额度的腐败行为,通常不涉及巨额财产,但同样对高校的正常运作和教育质量造成了一定损害。

在公立高校中,“微腐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些教师和管理人员可能利用职权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比如要求学生购买自己编写的教材、强制购买自己代理的产品等;又一些科研人员可能存在为了凑齐项目经费而虚报材料、挪用科研经费等行为;一些学生会存在替代考、抄袭作业、贿赂教师等违规行为。

这些都是微腐败在高校中的具体表现。

公立高校“微腐败”的滋生根源其实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既有体制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

一些高校内部管理不规范、制约机制不健全,给了微腐败行为可乘之机。

一些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不够强烈也是微腐败滋生的重要原因。

一些学生缺乏对学术诚信的认识,也为微腐败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公立高校“微腐败”虽然不能像大腐败那样对高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但同样会对高校的声誉、教育质量和社会形象带来一定的危害。

一方面,一旦微腐败行为被曝光,必然会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损害高校的声誉和形象;微腐败行为也会对高校的管理秩序、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防范公立高校“微腐败”,必须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加强监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章。

高校应当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和权限,规范内部运作流程,不给微腐败行为留下空间。

2.加强内部监督。

高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引导教师和管理人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纠正违规行为。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引言: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公立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微腐败”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公立高校“微腐败”的滋生根源,分析造成其滋生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期提高公立高校的管理水平和学术环境。

一、“微腐败”的定义及特点“微腐败”是指利用职务之便、违反规定,以微量的金钱、物质或服务来交换个人利益、特权等非法行为。

其特点表现为:金额小、数额不大,表面看起来不起眼,但其危害远大于大额腐败。

二、“微腐败”滋生的主要原因和根源1. 体制机制不健全:公立高校在招聘、晋升、评奖等方面存在的一些规章制度和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容易给“微腐败”留下漏洞。

2. 监管不严:对于公立高校的监管力度不够,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少高校存在管理漏洞,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给“微腐败”提供了机会。

3. 利益驱动:一些教师和管理人员在职务升迁、科研课题、项目经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利益驱动,导致他们容易接受贿赂、索要回扣等行为。

4. 非物质诱因:一些人员利用权力、地位、资源等非物质诱因来实施“微腐败”,比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提供特殊照顾等,以换取个人利益。

三、“微腐败”带来的危害和影响1. 破坏公平正义:公立高校是培养国家人才的场所,一旦“微腐败”现象久行无忌,将严重破坏公平正义,导致人才选拔、晋升、待遇等方面的不公平现象加剧。

2. 损害学术道德: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但“微腐败”行为容易破坏学术道德,干扰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严重影响科研的质量和效果。

3. 消耗资源:一些“微腐败”行为以物质利益作为交换条件,导致公立高校的资源被浪费,严重损害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4. 降低教育质量:一些“微腐败”行为让名不副实的人获得了晋升和待遇,导致能力较弱的人担任重要职务,进而影响了公立高校的教学质量。

四、防范“微腐败”的对策和措施1. 完善制度机制:加强对公立高校的规章制度建设,规范招聘、评奖、晋升等流程,减少制度漏洞,增加规章制度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公立高校“微腐败”是指在公立高校工作中,一些职工、教师或学生在执行工作任务过程中违背职业道德、滥用职权或索取、接受财物等不正当行为,虽然金额较小,但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公立高校“微腐败”的根源及防范对策。

一、根源1. 薪酬水平不合理。

公立高校职工、教师的薪酬水平普遍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导致一些人员出现收入不平衡心理,从而产生索取财物的想法。

2. 监管机制不健全。

公立高校对职工、教师的工作审核不规范,管理体制松散,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和监督的缺位,从而为“微腐败”行为提供了空间。

3. 道德教育不足。

公立高校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职业道德以及对“微腐败”行为的认识和警惕性方面存在不足,一些学生在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容易陷入“微腐败”之中。

二、防范对策1. 完善薪酬制度。

公立高校应该通过调整薪酬水平,合理提高职工、教师的收入水平,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合理的工作回报,减少违规行为的动力。

2. 健全监督机制。

加强对公立高校的内部监督,建立高校学院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确保权力的合理运行,加大对“微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严肃追责。

3. 加强道德教育。

公立高校应该加大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真诚、正直和廉洁自律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增强他们对“微腐败”行为的警惕性。

4. 提高工作透明度。

公立高校应该加强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完善工作流程和制度,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使职工、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中,减少不正当行为的发生。

5. 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公立高校应该倡导团队合作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增强职工、教师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减少个人贪欲和不正当行为。

公立高校“微腐败”的滋生根源主要是薪酬水平不合理、监管机制不健全和道德教育不足。

为了防范和遏制“微腐败”,公立高校应该完善薪酬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及治理路径研究

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及治理路径研究

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及治理路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的高校管理体制下,基层微腐败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给学校管理和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针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和管理者们亟需研究和探讨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及治理路径,以找到有效的应对方式。

研究背景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有助于深入了解高校基层微腐败问题的本质,从而为其治理提供更加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高校基层微腐败问题的频发对于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高校基层微腐败问题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机制,为进一步的治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高校基层微腐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和推动高校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高校基层微腐败是当前高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高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严重影响,甚至可能破坏高校的声誉和形象。

深入研究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及治理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高校基层微腐败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及时发现并解决一些潜在的腐败现象,提升学校的治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通过对高校基层微腐败的研究,可以揭示腐败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为构建清廉高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通过制定相应的治理路径和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打击高校基层微腐败,维护高校的权益和利益。

研究高校基层微腐败对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社会声誉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建设更加清廉、规范和透明的高校管理体系,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深入研究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及治理路径对于推动高校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高校基层微腐败的定义高校基层微腐败是指在高校组织中,一些低级别、基层单位或人员参与的轻微违纪违法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贪污腐化、徇私舞弊、违规收受礼品、滥用职权、虚报奖励等。

这些行为虽然在程度上较轻,但同样对高校的声誉和治理造成了负面影响。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近年来,公立高校的“微腐败”问题愈发严重,已经成为长期困扰高校管理的大难题。

所谓“微腐败”,是指一些非法、不正当的行为,虽然不具有大规模贪污腐败的特征,但已经渗透到各个高校的日常生活和管理中,给学校工作秩序和学风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

公立高校的“微腐败”问题根源于哪些方面?1、招生环节:由于报考的学生众多,争夺激烈,一些学校招生人员和中介机构之间往往存在着“利益共同体”的合作关系,这导致一些考生面临学习成绩不好、家庭条件不佳等综合因素无法被录取,而一些成绩较差、家庭条件良好的考生则能通过“门路”进入名校。

2、选课环节:某些学生缺课、挂科、请假或调换课程等问题需要解决,与老师私下交换利益承诺,赠送礼物或红包,以便获得更高的成绩以及通过考试等方便,导致其他学生在公正竞争环境中没有获得公平的机会。

3、奖学金和学位授予环节:一些学校在奖学金和学位授予环节中的程序和标准不透明,一旦出现不公平现象,就容易让学生和家长对学校领导失去信任。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奖学金来源、获奖方式、审核标准等方面的处理。

1、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强化监管,营造清廉的工作环境。

学校在管理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定期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尤其是要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考试售卖,加强考生考试诚信的宣传和教育,更好地维护考试环境和实施监督,以确保学校真正的公正公正。

2、建立透明的招生录取机制,保证公平竞争。

学校在考虑招生的过程中,在考虑学生优势的同时,计算学生的成绩和特长等方面,增加学生自我介绍的形式,以建立一个真正的招生录取机制,保证学生公平竞争的权利。

3、加强纪律监督、违反规定者必须接受惩罚。

高校应建立一个严格的纪律机制,并严格执行他们的规定。

有关高校官员和工作人员违规,不按规定办事,不内部调查,以渎职的行为对待。

同时,学生对此也应有足够的了解,对规定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监督。

总之,公立高校要加强对“微腐败”的防范和治理,必须从源头上来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

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及治理路径研究

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及治理路径研究

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及治理路径研究引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重使命,高校微腐败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高校基层微腐败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还损害了高校的声誉和形象,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风学风的形象。

本文将对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及治理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解决高校基层微腐败问题提供参考。

一、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1. 在学术评价中存在假发表、抄袭以及学术造假等问题,这种问题常常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严重影响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2. 在学生管理中出现违规招生、违规毕业等现象,一些学校和学院为了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拉高数据,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学生人生的损失;3. 在项目申报、经费管理及科研项目中往往存在审批不规范、造假冒领等问题,导致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受到严重损害;4. 在学术诚信建设领域,存在论文抄袭、学术诚信缺失等现象,损害了高校的学术声誉和正常的学术交流秩序;5. 在基层管理中,存在招聘不公平、管理失职、人事名额买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高校的管理效率,还会导致管理混乱和腐败的滋生。

二、高校基层微腐败存在的原因1. 制度缺失:高校治理体系和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一些权力滥用,容易诱发腐败行为;2. 利益诱惑:一些基层岗位的管理者受到各种利益的诱惑,为了追求个人目标或者团队目标,不择手段;3. 行为规范不足:一些基层管理者缺乏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对腐败行为视而不见;4. 监管不到位:一些高校内部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对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的惩治和约束;5. 缺乏监督:对基层管理者行为的监督机制不足,导致一些管理者得过且过,不顾一切追求自身利益。

三、高校基层微腐败的治理路径1. 健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高校治理体系和体制机制,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基层微腐败行为的监督和管理;2. 强化教育和培训:加强高校管理者和教职工的职业操守教育和廉洁风险培训,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廉洁意识;3.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基层微腐败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4. 强化惩治措施:对于基层微腐败行为,一旦发现,要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惩处,对有违法违纪的行为要追究责任,绝不姑息;5. 提升公开透明度:高校基层管理的决策和运行应当公开透明,提高对管理和决策的公众监督,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

高校腐败问题及其治理机制建构研究

高校腐败问题及其治理机制建构研究
高校腐败的类型
根据腐败行为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可以将高校腐败分为以下 几类:学术腐败、经济腐败、权力腐败、人事腐败等。
高校腐败的现状与特点
高校腐败的现状
当前,高校腐败问题日益凸显,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学术研究、财务管理 、招生录取、基础设施建设等。一些高校领导和教师利用职权进行权钱交易 、挪用科研经费等行为,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声誉和公共利益。
监督机制与惩治力度加强
加强内部监督
建立高校内部的监督机制,对高校管理层和关键领域进行定期审 计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腐败行为。
外部监督强化
加强媒体、公众等外部力量的监督作用,鼓励他们对高校腐败问 题进行举报和曝光。
严厉惩治
对于查实的腐败行为,要坚决予以惩治,形成有效的威慑力,维 护公正和公平。
05
制度执行不严格
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人情世故等因素,使得制度的刚性约束被软化, 从而使得腐败问题得以存在和蔓延。
道德教育与诚信缺失
道德教育缺失
当前高校教育中,针对道德教育的环节相对较为薄弱,缺乏 系统的道德教育体系,导致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遵守不 够重视,从而引发腐败问题。
诚信意识淡薄
在高校中,部分人员缺乏对诚信的重视和认识,导致在行为 决策时容易产生失信行为,甚至将这种行为视为常态,进一 步加剧了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强化道德教育与诚信建设
01
加强道德教育
将反腐败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育、主题活动
等形式,增强师生的廉洁意识和诚信观念。
02
培养诚信文化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诚信文化,营造崇尚廉洁
、抵制腐败的校园氛围。
03
引导师生自律
鼓励师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自觉抵制腐败行为,提高自

高校学生干部“微腐败”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生干部“微腐败”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生干部“微腐败”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当前大学生干部主流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状况,然而部分学生深受政治多极化、价值观念多元化、思想意识形态下滑影响,使自己对廉洁的认知陷入困惑,潜伏着深层次的危机甚至衍生出学生干部请吃送礼、拉帮结派、干部竞聘和奖助评优出现“微腐败”侵染。

对此,本文针对高校学生干部的反腐廉洁教育,既是净化校园风气、抵制学生干部腐败现实的进行尝试性探究,希望对夯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也是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长远大计的需要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生干部;微腐败;廉洁教育;健康发展“腐败问题”其实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它是不分社会制度属性,在全球各国家和地区都存在。

而当前相关研究更多集中在党群机构、政府要门和企事业单位,对学生干部的腐败问题涉足受甚少。

本文以学生干部为研究视角,以学生干部“微腐败”为切入点,来分析高校学生“微腐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现象分析,进一步为转变高校学生干部廉洁作风和廉洁教育尝试性探究。

1.学生干部“微腐败”现象的危险性及重视防范意义大学“小社会”群体的学生干部管理者作为“微权利”滋养地呈现出新的“微腐败”苗头和现象,作为腐败滋生“偏角”,在全方位多领域反腐的大环境下如何把学生干部的“微腐败”防治和廉洁教育范畴,避免学生毕业走到职权岗位一毕业无法抵制糖衣炮弹的侵蚀,如果他们在大学做学生干部就开始“微腐败”走入党政干部岗位后难以想象,这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可靠接班人是十分危害的,也值得我们关注和研讨,否则偏离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方向。

这个意义是至关重要,这是当前高校廉洁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此外,近年来,全国“打虎拍蝇”态势下,却不难被关进笼子的“老虎”中“小虎”存在不少,许多地方的职务犯罪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

大学作为学生的神圣的知识圣殿和精神家园,理应纯真无暇,心无旁骛钻研学识,然个别高校领导、院系教师、个别学生干部的言论行径极大地败坏了高校的神圣形象,也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校风清气正的纯洁园教育环境受到污染和社会质疑。

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微腐败问题探究

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微腐败问题探究

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微腐败问题探究高校微腐败问题是指在高校教育管理与学术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符合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并不违法,但对高校的管理秩序、师生关系和教学科研活动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高校微腐败问题不仅仅是一种行为问题,更是一种社会制度、文化与价值取向所引起的结构性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高校微腐败问题进行探究。

一、高校微腐败问题的表现形式1. 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伪造研究数据等行为,严重影响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 学术评价偏差:存在以权谋私、以权谋利的现象,包括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易关系、学术评审的不公正现象等。

3. 行政管理不透明:高校中部分管理人员以权谋私、公私不分,存在贪污、挪用公款等现象。

4. 师生关系不规范:一些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正当的关系,甚至发生性骚扰、教师权力滥用等行为。

1. 制度缺陷:高校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存在缺陷,容易导致人为腐败现象的发生。

2. 文化与价值观念:部分学术界和管理人员存在功利主义、唯学术性利益观念,忽视了道德与规范。

3. 社会压力: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面临着来自家庭、职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导致腐败行为。

4. 激励机制缺失:学术研究和管理工作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造成一些人为腐败行为来获取利益。

1. 制度建设:应该针对高校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存在的缺陷,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公正公开的管理机制。

2. 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引导:通过教育和引导,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加强对高校师生的道德教育,培养正直、诚信的学术文化。

四、结语高校微腐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究和解决。

社会学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微腐败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途径,为建设规范、公正、公开的高等教育环境提供思路和方法。

我们需要加强对高校微腐败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共同努力解决这一难题,推动高校管理与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将针对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现状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稳步发展。

一、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现状1、制度建设不到位虽然高校反腐倡廉制度近几年得到了逐渐完善,但是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到位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一些高校制定的反腐倡廉制度流于形式,缺乏具体可行性,难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同时,在制度执行时,一些高校的执行不到位,监管和约束意识薄弱,存在执行不力、弄虚作假等行为。

2、舆论监督不到位舆论监督在高校反腐倡廉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舆论监督的力度和质量不稳定,局限较大。

由于很多高校重视形象宣传,所以在舆论监督方面,有很多淡化问题的情况,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此外,有一些媒体过分依赖高校自身的宣传手段,盲目美化高校形象,而忽视了反腐倡廉的实际问题。

3、内部监督不到位内部监督是高校反腐倡廉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着监督不到位的情况。

由于高校内部力量分散,监督控制不过来,加之教师人数多,任务重,行程杂,内部相对独立,存在人性薄弱、利益驱动等弊病。

同时,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有一种利益之争的心态,不愿意互相监督、相互批评,导致了内部监督的失效。

二、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对策1、建立规范化的制度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应该更加注重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具体而言,即要完善制度设计,明确责任分配,建立检查机制,改进纪律处分制度,使制度建设贯彻化、严格化和规范化。

2、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和质量,需要媒体和高校等各方面密切配合,对高校的反腐倡廉工作进行持续性的深入调查和报道,加强监督追踪。

高校也可以开展一些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师生对反腐倡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增强社会的监督力量。

3、提高内部监督效能加强内部的监督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体系,完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对管理不善、失职渎职等行为严肃处理。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公立高校作为国家重要的教育机构,承载着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等重要使命。

然而,一些“微腐败”行为在公立高校中却屡禁不绝,不仅严重损害学校声誉,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校园文化建设。

因此,本文针对公立高校“微腐败”现象,探讨其根源与防范对策。

1.制度缺陷一些公立高校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时存在缺失或不规范,导致一些行为在制度上没有明确界定或规定,为相关人员“灰色地带”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2.管理不严一些公立高校管理部门和领导对管理和监督存在漏洞,没有对一些微腐败行为及时制止和追究责任,形成了“纵容”现象,使得一些人员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违规行为。

3.利益驱动一些公立高校工作人员或学生由于个人利益驱动,会利用职务或社会资源牟利,这种“微腐败”行为隐藏难以察觉,但影响较为深远。

1.加强制度建设公立高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各种“微腐败”行为的违法性质和行为规定,严厉打击“微腐败”行为。

2.加强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公立高校要加强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对“微腐败”行为进行严格打击和制止,及时将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3.提高职业道德公立高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培养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思想风貌,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4.构建透明化机制公立高校要构建透明化机制,公开相关管理制度和流程,促进各项工作透明、公正、公平,让学校内外部各方能够监督、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工作。

总之,“微腐败”是一个深层次的制度问题,消除“微腐败”,需要依靠公立高校自身的力量,加强制度建设、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提高职业道德、构建透明化机制等,以此保证公立高校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责任履行。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近年来,公立高校“微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给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秩序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一环,公立高校的腐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对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一、公立高校“微腐败”现象1. 什么是“微腐败”在公共管理领域,腐败被定义为违反法律、违反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利益输送行为。

而“微腐败”则具有较低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往往表现为一些小额利益输送、权力滥用或者利益输送等行为。

在公立高校中,“微腐败”通常表现为学术不端、学生舞弊、教职工违纪违法等。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秩序,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教育教学质量。

(1)学术不端在一些公立高校中,一些老师为了追求科研成果、获取荣誉或升迁,可能会出现学术不端现象,包括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篡改实验数据等。

这些不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术诚信,也损害了学校的声誉。

(2)学生舞弊在考试过程中,一些学生为了获取好成绩,可能会采取舞弊行为,包括作弊、抄袭等。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损害了学校的考试公平性和教学质量。

(3)教职工违纪违法一些教职工可能会利用职权从事违法活动,包括贪污、受贿等。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校的管理秩序,也损害了学校的声誉。

公立高校“微腐败”现象的发生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和教育教学质量,也损害了学生的权益,更为严重的情况下会危害到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建设,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

1. 利益诱惑公立高校中,一些管理人员、教职工可能会受到来自个人、单位以及外部的利益诱惑,导致他们产生腐败倾向。

一些科研项目、学术评优、教职晋升等环节存在着不正当的利益输送,让一些人产生了追求利益的动机。

2. 制度漏洞公立高校管理体制中可能存在一些制度漏洞,使得一些人可以利用漏洞从中谋取私利。

一些学术评优项目可能存在评审不公、审批不严等问题,让一些人看到了“偏门”,从而滋生了腐败行为。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近年来,公立高校“微腐败”现象逐渐浮出水面,引起广泛关注。

所谓“微腐败”,是指以小额贿赂、权利寻租、利益输送等形式存在于公立高校中的腐败行为。

虽然微腐败金额少,涉及范围小,但若不加以有效防范和打击,会逐渐蔓延,威胁高校的廉洁和公信力。

研究公立高校微腐败的根源和防范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公立高校微腐败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部分公立高校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导致权力分配和资源配置不公平。

由此产生的权利寻租和利益输送行为,成为微腐败的温床。

一些教师和管理人员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超过了对公共利益的尊重,忽视了自身在高校中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是导致微腐败存在的原因之一。

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小恶习”、“小潜规则”,在一些公立高校中也渗透进来,成为微腐败产生的土壤。

针对公立高校微腐败问题,应采取以下防范对策:完善和规范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

建立明确的权责清单,加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细化监督责任,加强对公立高校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形成有力的约束机制。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提升。

通过开展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培训,引导教师和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公共利益意识,并激励他们以事业为重、廉洁为先的精神风貌。

加强对个人行为的监督和惩治。

建立公立高校微腐败行为的举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使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和惩处。

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营造公正廉洁的社会风气。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公立高校微腐败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强化社会监督力量,推动公立高校摆脱微腐败的困扰。

公立高校微腐败的滋生与扩散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

为了有效防范和遏制微腐败,需要从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加强个人行为监督和惩治以及加强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从根源上减少和遏制微腐败现象的发生,构建风清气正的公立高校环境。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近年来,公立高校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腐败现象,被称为“微腐败”。

与传统腐败不同的是,微腐败发生在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隐藏得比较隐蔽,不易被察觉和查处。

这种微腐败滋生的根源有很多,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的根源之一是制度不健全。

公立高校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制度漏洞和模糊处,为一些不正之风提供了生存空间。

一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出现了阳奉阴违、任人唯亲等现象;一些教师和员工利用职权便利,从学生、家长中获取利益。

所以,要防止微腐败的滋生,首先要完善公立高校的制度,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的根源还包括一些教师和员工的失职行为。

公立高校教师和员工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教师和员工在工作中出现了各种失职行为,比如迟到早退、隐瞒工作中的问题、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这些失职行为不仅干扰了学校的正常运转,还给学生的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要防止微腐败的滋生,必须加强对教师和员工的管理,强化工作责任意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的根源还包括一些学生和家长的不正之风。

在一些公立高校中,一些学生和家长存在着对于分数、排名过于追求的现象,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关系优待、秘密报名、作弊等方式获取不正当的利益。

这不仅破坏了公正公平的选拔机制,还给其他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要防止微腐败的滋生,需要在学生和家长中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高他们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要防范和遏制公立高校微腐败,还需要加强监督机制和舆论监督。

公立高校是公共机构,受到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加强监督机制和舆论监督,能够及时发现微腐败问题,加大打击和处罚力度,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

公立高校也需要主动公开自己的工作信息,接受舆论监督,增加透明度,减少微腐败的滋生空间。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体制不断完善,公立高校在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公立高校中存在着一些“微腐败”现象,例如虚报论文、违反学术规范等行为。

本文将探讨公立高校“微腐败”的滋生根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公立高校“微腐败”的滋生根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度漏洞是“微腐败”的滋生地。

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存在一些漏洞,例如对教职工的考核和奖励机制不完善,导致一些人为了获得升职或奖金等受益,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

高校组织文化是“微腐败”的滋生土壤。

“微腐败”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一些高校存在权力分配不公、关系网拉拢等现象所导致。

一些领导干部滥用职权,将权力资源转化为私人利益,而且在组织文化中得到了默许和纵容。

职业道德缺失也是“微腐败”的滋生环境。

一些高校教职工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职业道德,以权谋私,为个人的所谓“发展”谋取利益。

学术环境不健康也是“微腐败”的滋生源。

学术界存在着竞争激烈的现象,一些学者为了争夺学术地位和资源,不择手段地进行虚报、抄袭等行为。

这种不健康的学术环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微腐败”的产生。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高校的管理规范化水平。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对于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完善高校的内部监督机制,增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净化高校组织文化,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引导高校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权力运行理念,加强作风建设,注重形象塑造,让高校成为廉洁正直的典范。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职工的道德素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警示教育,引导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搭建健康的学术平台,提升学术环境的质量。

加强科研诚信的宣传教育,营造公平竞争的学术环境,建立学术评价体系,确保学术成果的真实可信。

公立高校“微腐败”现象的滋生根源主要包括制度漏洞、组织文化、职业道德和学术环境等方面。

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微腐败问题探究

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微腐败问题探究

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微腐败问题探究高校微腐败问题是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它不仅涉及到高校内部的管理机制和文化氛围,还反映了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究高校微腐败问题的成因与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高校微腐败问题首先源于高校内部的权力结构与权力寻租现象。

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着多级权力结构,从校长到系主任,再到教师和学生,每个层级都有各自的权力和资源分配权限。

而某些人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将公共资源据为己有,甚至进行权力寻租,以谋取私利。

这种现象不仅破坏了公平公正原则,也扭曲了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和不合理。

高校微腐败问题还与高校文化氛围的形成有关。

在某些高校中,存在着封建主义思想和个人主义观念的持续影响,这种观念认为权力是用来享受和滥用的。

一些教师和学生容易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些非法和不正当的行为。

一些高校对贪污腐败的态度不清晰,甚至纵容和包庇了一些微腐败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高校微腐败问题对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微腐败行为削弱了学校的职业道德和道德规范,损害了教师和学生的尊严和信任。

微腐败行为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高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高校微腐败问题的存在也影响了社会的公正与公平,破坏了社会的秩序和法制建设。

为解决高校微腐败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高校应加强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反腐败机制。

这包括加强对高校内部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建立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增加制度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

高校需要培养并弘扬正义、公正、诚信的价值观念,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教育工作者应注重道德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和服务社会的理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信与合作。

社会应加强对高校微腐败问题的监督和舆论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腐败的合力。

纵容和包庇腐败行为的个体和组织应受到法律的严惩,净化高校的发展环境。

高校微腐败问题是高校管理与社会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需要从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

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及治理路径研究

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及治理路径研究

高校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及治理路径研究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管理的越来越复杂化,基层微腐败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基层微腐败不仅会破坏高校的管理体制,还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公信力,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基层微腐败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违规干预招生和录取工作。

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存在以权谋私、受贿行为,不按规定程序公平面试、考试或组织考试作弊,或者违反规定录取或提前录取某些学生,使得招生录取工作失去了公正、公平性。

二、虚假用工和消耗公物。

一些工作人员在高校用人过程中,透过关系、招亲等方式安排自己的亲朋好友进入岗位,或者将自己的工作岗位以及公共资源用于私人目的,消耗公共财物,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公共资源的利益。

三、贪污挪用资金。

一些基层管理人员在负责资金“一把手”工作中,存在挪用、侵占、贪污等行为,把公共资金据为己有,严重影响学校的资金运转和正常的工作秩序。

为了根治基层微腐败,必须采取紧急有效的治理措施:一、强化高校基建。

加强基建,做好管理、规范化运作,保障优质服务,自然便能提高产出与社会回报。

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有效监管,加强在工程造价审计、招标投标等全过程中的监管,规范开支流程。

二、推进校园管理信息化。

对捣毁高校基层微腐败的先决条件是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引入。

建立校园管理信息化平台和基础数据中心,全面统计和汇总高校各种基层行政管理信息,将高校“一把手”权力真正落到规范化的体系里。

三、强化立体式监管。

加强高校基层工作相关部门的复查和监督。

针对对于高校招生录取、聘任、奖金等管理中存在的违背程序、作弊治名、贪污钻营等情况进行整顿,增强违纪人员以及相关部门的教育和惩戒措施。

四、落实责任制。

树立全员责任意识,从实施全员把关质量管理、日常便民服务的员工着手,强制树立日常追责制度,有效推动高校基层微腐败问题的根治。

总之,高校基层微腐败不仅影响了高校的声誉,也会严重影响高校的稳定运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 内 外 学 者 对 于 治 理 “微 腐 败 ”问 题 已 经 展 开 了 积 极 的 研 究 .提 出 了相 关 的治 理 措 施 党 的 “十 八 大 ”以来 .针 对 “微 腐 败 ”的研 究 主 要 集 中 于 国 家 公 职部 门 .集 中 于 位 高 权 重 的 职位 .针 对 高校 “微 腐 败 ”的防 治 研 究 少 有 涉 及 为 了 更 好 地 加 强 高校 党 风 廉 政 建 设 .推 进 正风 反腐 工 作 的有 效 展 开 .必 须 从 多 角度 、多方 面地 去 分 析 高 校 “微腐 败 ”问 题 的 特 点 及 形 成 原 因 ,进 而 提 出合 理 而 有 效 的治 理对 策
一 、 高 校 “微 腐 败 ”问 题 及 治 理 研 究 评 述 “微 腐 败 ”又 称 “亚 腐 败 ”“非 典 型 性 腐 败 ”.通 常 解 释 为 :
以 基层 党 员 干 部 为 主 .乱 用公 权 力 从 事 违 法 违 纪 的行 为 ,泛 指 基 层 党政 机 关 中大 量存 在 的情 节 不 十 分严 重 的腐 败 现 象 。
二 、高校“微 腐 败”问题 国 内现状
1.高校 “微 腐 败 ”问 题 表 现 :高校 是 社 会 的 一 部 分 ,在 某 种 程 上存 在 着 不 同程 度 的 “微 腐 败 ”.表 现 在 以 下 方 面 :(1)服 务 不 到 位 、进 取 不 积 极 、工 作 不 落 实 等 “新 衙 门 作 风 ”:(2)办 事 收 礼 、吃 拿 卡 要 等 “潜 规 则 ”;(3)讲 求 亲 情 ,以权 谋 私 ,优 厚 亲 友 等 “不 公 平 ”现 象
2.高 校 “微 腐 败 ”问 题 形 成 原 因 分 析 :(1)高 校 缺 少 法 律
制度 上 的 规 定 和约 束 一 是 我 国针 对 高 校 公 职 人员 行 为 的 专 门 性 法律 、规定 较 少 .没有 相 关 的部 门法 的 界 定 与 解 释 ,多 以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公 务 员 法 》中 的 相 关 内容 做 参 考 ,使 用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教 师法 》(1993年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教 育 法 》 (1995年 )这 两 部 法 律 对 高 校 公 职 人 员 的行 为 进行 规 范 、管 理 和 约束 ,并 没有 从 义 务 、行 为上 做 出详 细 的规 定 及 要 求 ,更 没 有 划定 规范 标 准 .缺 少 相 关 法 律 性 和 规 范 性 方 面 的 明 确 指 引 、责 任 划 分 和 明细 实 施 内容 二 是 我 国 目前 还 没 有 一 部 专 门预 防 职 务犯 罪 的法 律 .高校 职 务 犯 罪 多 依 托 检 察 机 关 进 行 法 律 监 督 .在 认 定 职 务 犯 罪 时 多 以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检 察 院 组 织 法 》和 最 高 人 民检 察 院颁 布 的 有 关 预 防 职 务 犯 罪 的 “指 导 意 见 ”为依 据 .由于 没 有 权 威 法 律 .多 通 过 地 方 性 的 “条 侧 ” “决议 ”“工 作 意 见 ”约 束 高 校 公 职 人 员的行 为 .致 使 高 校 内 部 不 正 之 风 和 “微 腐 败 ”问题 不 同程 度 地 存 在 着 f2)随 着 高 校 扩 招 规 模 的 不 断 增 大 基 层 事 权 也 越 来 越 大 .高校 是 社 会 的 组 成 部 分 .不 可 避 免 地 带 来 了 一 些 不 良风 气 .损 害 着 高 校 的 良好 形 象 。(3)随着 “腐 败 亚 文 化 ”不 断 侵 蚀 ,腐 败 逐渐 演变 成 了 一种 心 理 需 求 .变 成 了 使 公 平 与 公 正 的 缺 失
国 外 治 理 “微 腐 败 ”问 题 方 面 的研 究集 中 表 现 在 通 过 确 立 和 完 善 反腐 败 机 制 ,从 源 头 上 遏 制 “微 腐 败 ”。应 克复 (1999 年 )从 狭 义 制 权 到 广 义 制 权— — 西 方 国家 权 力 制 约 进 行 了 历 史 评 述 :许 道 敏 (2002年 )指 出 了 美 国 权 力 法 治 日臻 完 善 ;李 静 蛰 (2005年 )研 究 了英 国 的 反 腐 败 机 制 ;裴 志年 (2003年 ) 研 究 了 韩 国 政 府 反 腐 败 政 策 研 究 :刘 守 芬 等 (2003年 )研 究 了新 加 坡 廉 政 法 律 制 度 研 究 ;王 凯 伟 (2004年 )、李 国 花 和 阮 大 强 (2007年 )分 别 提 出 了 国 外 权 力 监 督 经 验 、困外 反 腐 败 机 制 对 我 国 的启 示 国 内在 治 理 “微 腐 败 ”方 面 集 中 于治 理 基 层 的研究 ,主要研究 内容有 :杜治洲 (2016年 )研究 了“微腐 败 ”对基层政治生 态的破坏作用 .提出改善基层 政治生态必 须 治 理 “微 腐 败 ”;代 娟 (2016年 )、李 威 (2016年 )、夏 红 莉 (2016年 )指 出 了基 层 “微 腐 败 ”的 危 害 性 及 新 特 点 并 进 行 了 原 因 分 析 ,提 出治 理 对 策 建 议 :高 艳 龙 (2016年 )4t‘对 高 校 纪 检 部 门进 行 了专 门 的 反腐 对 策 研 究
管 理 荟 萃
暑 ■—一 誓宣
高校“微 腐败"I闭题及治理研 究
郑 学栋 王 琪 周 晓 丽
摘 要 :“微 腐 败 ”现 象逐 渐 成 为 人 们 研 究 的 问题 。 高 校是 社会 的 组 成部 分 ,不 可避 免地 存 在 着 某种 程 度 上 的 “微 腐 败 ”,应 引 起 高度 重 视 并施 策 治理 。 治 理 高校 “微 腐 败 ”需进 一 步 完善 各 项 法 律 制 度 和 行 为 规 范 .坚持 以预 防 为 主 。构 建 事 前 防 范 、事 中监 控 、事后 处理 的 全 过 程监 控 机 制 .建设 高校 监督 网络 ,畅 通 并公 开 监督 渠道 ,发 现 f*-l题 及 时解 决 。
关 键 词 :高校 :“微 腐 败”:治理 中 圈分 类 号 :D262.6 文 献 标 识 码 :A 基 金 项 目 :河 北 经 贸 大 学 2017年 度 廉 政 建 设 研 究 中心研 究课 题 ;2017年 度 河 北省 社 会 科 学 发展 研 究课 题 (廉 政 专项 ),课 题 编 号 :201709030501。 作 者 单 位 :河北 经 贸 大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