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编辑方剂六经类方

合集下载

方剂学歌诀打印版(十一五国 家规划教材)经典珍藏版

方剂学歌诀打印版(十一五国    家规划教材)经典珍藏版

方剂学歌诀打印版(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经典珍藏版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歌诀:麻黄汤有杏桂草,发汗平喘主解表,风寒表实用此方,寒热无汗喘咳疗。

桂枝汤歌诀:桂枝白芍草枣姜,调和营卫解肌良,风寒表虚寒热见,汗出脉缓用此方。

九味羌活汤歌诀:九味羌活白芷防,辛苍川芎草二黄,发汗祛湿清里热,药备六经止痛强。

小青龙汤歌诀:小青龙汤麻桂草,干姜辛味半芍药,解表散寒化水饮,表寒内饮康复早。

香苏散歌诀:香苏散有陈皮草,苏叶香附君臣药,外感风寒气郁证,解气解表效果好。

止咳散歌诀:止咳百部紫菀梗,白陈荆草姜汤送,宣利肺气疏风邪,久咳不止此方奉。

辛凉解表:银翘散歌诀:银翘散用荆豉薄,牛竹甘桔芦根合,辛凉透表解热毒,温病表闭疗效可。

桑菊饮歌诀: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芦根草薄荷,疏风清热宣肺气,辛凉轻剂偏止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剂名即是所用药物,教材无方剂歌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柴葛解肌汤歌诀:柴葛解肌芍桔草,膏芩羌芷加姜枣,解肌清热是功效,三阳合病此方扫。

升麻葛根汤歌诀:升麻葛根四味药,还有赤芍和甘草,解肌透疹是功用,麻疹初起方代表。

扶正解表:败毒散歌诀:败毒二活二胡芎,枳苓参草姜薄梗,益气解表代表方,散寒祛湿又止痛。

参苏饮歌诀:参苏陈半葛木香,前苓梗壳草枣姜,益气解表散风寒,理气化痰止咳强。

麻黄细辛附子汤歌诀:用药如方剂名。

功用:助阳解表。

加减葳蕤汤歌诀:加减葳蕤有白薇,姜豉草枣桔薄随,滋阴解表治风热,阴虚外感此方会。

第二章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歌诀:大承气汤峻猛方,枳实厚朴硝大黄,伤寒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通下康。

大黄牡丹汤歌诀:大黄牡丹硝桃冬,泻热破瘀治肠痈,金匮要略书中方,适应湿热瘀滞证。

大陷胸汤歌诀:大陷胸汤用硝黄,冲服甘遂效力狂,泻热逐水是功用,大结胸证一扫光。

温下:大黄附子汤歌诀:大黄附子汤,细辛加入良,寒热并用方,温阳通腑强。

温脾汤歌诀:温脾汤用参附姜,归硝甘草与大黄,攻下冷积温脾阳,阳虚冷积代表方润下:麻子仁丸歌诀:麻子仁丸能润肠,枳朴杏芍蜜大黄,胃肠燥热脾约证,服后大便能通畅。

编辑出版的草创阶段春秋战国2

编辑出版的草创阶段春秋战国2

帛书与帛卷
写在绢、缯、缣、帛上的文字为帛书, 亦称素书。丝织文化起源于中国,为世 界公认。由于丝织物易朽,所以实物很 少见。20世纪以来,特别是马王堆帛书 的出土填补了帛书实物的空白。从文献 和实物结合而来,可以说帛书的使用在 春秋和魏晋之间,约有上千年的历史, 而战国至三国则是其盛行时期。
楚缯书。现存最早的帛书实物是战国中 晚期之交的遗物,长沙子弹库战国楚缯 书。盗掘。30或40年代,放在漆盒当中, 呈深褐色,图文不清。经复原当中文字 的书写方向互相颠倒,文750字,四周有 彩色绘图,并标有说明文字254个,其中 有帝名、神名、四季名称、并用白、黑、 朱、青四色绘制,书的四周有12神像, 每边3个,代表12个月,每像下有神名, 职司及该月宜、忌等,历书。现存美国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行格:书写用的帛书,一般先画上或织 上行格,称为界格和栏线; 尺寸:帛为二尺二寸宽,简长二尺四寸, 把帛与卷轴放在一起相差不多。
帛书的特殊用途
竹帛并行,同用于书写,但因两者质料和价格 上的差异,在使用上也有所不同。 竹简常用于起草稿,缣帛用于最后写定本。 帛书多用来记录有纪念意义的文字或重要事件。 在《汉书·艺文志》,除了一部分儒家经典,全 部的天文、历法、医药、卜筮著作是帛书,祭 祀祖先及神灵、占卜星相之书,通常多为缣帛。 汉代的谶纬一类书籍,也大多是帛书。
竹木简牍的形制
一部简牍书籍的制作方式及其形式,大 致如下: 1 1、刮削整治,“截竹为简,破以为牍”。 烘干,称为“汗青”或“杀青”。西北 少竹之地常有木材做简,多取白杨木, 柳木、松木为原料,因其色白,质软, 易吸墨汁。木简的长短宽窄与竹简相似, 较宽的称为“椠”,较宽的板称为 “方”,小木片称为“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于协同学的六经体质辨识下的药食调养

基于协同学的六经体质辨识下的药食调养

34作者简介:吕常伟(1972.07—),男,本科,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现代化及经方。

基于协同学的六经体质辨识下的药食调养吕常伟(烟台市中医医院,山东 烟台 264002)【摘要】从协同学解读人体自组织调节,探讨中医理论中的“气”就是协同学所指的序参量。

从协同学解析体质在发病中的决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六经体质分型,并采纳《经脉》篇“是动病”的相关论述,来描述六经体质的状态。

以药食调养作为辨体论治的具体应用,推荐纯素药膳形式寓医于食,防治兼宜。

结合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研究,强调素食是改善体质的首选健康生活方式。

【关键词】协同学;体质;素食;六经;药膳【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30-0034-04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对体质之研究的重视。

在《灵枢·寿夭刚柔》中,黄帝说:“我听说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有刚柔强弱的不同,体形有高矮之别,生理病理上有阴阳的不同。

”协同学自从问世以来,已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协同学研究发生自组织的系统如何在子系统层面存在协同合作行为。

那么,对于人体这一自组织复杂系统,采用协同学来研究中医体质学说,势必会产生新的科学结论。

1 从协同学解读人体自组织调节歌德曾说:“部分已经掌握在我手中了,可惜还缺少那精神纽带。

”现代科学对自然界中千姿万态的不同结构的构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可是在整体层面上,作为个体的这些组成部分,又是怎样协同工作的呢?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教授创立了协同学,旨在找出一个统一的基本法则,从而理解物质世界乃至精神世界结构的形成。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世界的紊乱程度只会越来越加重,熵不断地增加,世界走向混乱无序。

可是现实的世界并非如此;我们在自然界观察到有序状态的出现。

哈肯指出,所有系统的结构、特性和行为,都不是其子系统结构、特性和行为的简单的总和。

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之间是协同作用,形成了有目的、可自我调节的自组织特性。

经典方剂六经类方

经典方剂六经类方

经典方剂六经(表、里、半表半里)分类之迟辟智美创作表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晦气,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执纵;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桂枝和生姜类一、桂枝汤二、桂枝甘草汤(上阳虚)三、桂枝加桂汤(上虚,气上冲)四、桂枝去芍药汤(太阳,上阳虚)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太阳少阴,上阳虚,卫阳虚)六、桂枝加黄芪汤(太阳太阴合病,表虚)七、桂枝加附子汤(太阳少阴,卫阳虚)八、新加汤(太阳太阴合病,血虚)九、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精气不固)十、小建中汤(太阳太阴,中虚)十一、当归建中汤(太阳太阴,中虚)十二、黄芪建中汤(太阳太阴,内外俱虚)十三、黄芪建中五物汤(太阳太阴,表虚血痹)十四、芪芍桂酒汤(太阳太阴合病,表虚津液年夜泄)十五、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肺气晦气)十六、桂枝加芍药汤(太阳阳明,血脉晦气)十七、桂枝加年夜黄汤(太阳阳明,里实)十八、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太阳太阴,阳虚肺浊)十九、桂枝加葛根汤(太阳阳明合病,筋脉失养)二十、瓜蒌桂枝汤(太阳阳明合病,津伤)二十一、桂枝人参汤(太阳太阴,中虚)二十二、白虎桂枝汤(太阳阳明,里热)二十三、当归四逆汤(太阳太阴,血虚表寒)二十四、桂枝附子汤(太阳少阴,风湿在表)二十五、白术附子汤(少阴太阴,风湿)二十六、甘草附子汤(太阳太阴,风湿在表)二十七、防已茯苓汤(太阳太阴,表虚里饮)二十八、防已黄芪汤(太阳太阴,表虚里饮)二十九、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太阳太阴,上阳虚,水饮上犯)三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太阳太阴,水饮)三十一、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太阳太阴,上阳虚,水饮上犯)三十二、苓桂术甘汤(太阳太阴,水饮)三十三、茯苓甘草汤(太阳太阴,水饮)三十四、苓桂枣甘汤(太阳太阴,水饮)三十五、苓桂味甘汤(太阳太阴,水饮)三十六、茯苓泽泻汤(太阳太阴,水饮)三十七、五苓散(太阳太阴,水饮)三十八、真武汤(少阴太阴,水饮)三十九、白通汤(少阴太阴,阳脱下利)四十、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太阴,阳脱下利)四十一、半夏散及汤(太阳太阴,水饮)四十二、半夏厚朴汤(太阳太阴,水饮,气滞)四十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太阳太阴,气滞)麻黄类一、麻黄汤二、麻黄加术汤(太阳太阴,表湿)三、麻杏苡甘汤(太阳阳明,表湿化热)四、麻杏古甘汤(太阳阳明,里热)五、越婢汤(太阳阳明,表寒里热)六、越婢加术汤(太阳太阴,表湿里热)七、越婢加半夏汤(太阳太阴,表热里饮)八、甘草麻黄汤(太阳,表湿)九、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阳虚外寒)十、麻黄附子汤(少阴,阳虚外感)十一、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阳虚表水)十二、葛根汤(太阳阳明,筋脉不舒)十三、葛根加半夏汤(太阳太阴,里饮)十四、葛根芩连汤(太阳阳明,里热下利)十五、桂麻各半汤(太阳)十六、桂二麻一汤(太阳)十七、桂二越一汤(太阳阳明,表热)十八、年夜青龙汤(太阳阳明,里热,溢饮)十九、文蛤汤(太阳阳明,里热津伤)二十、小青龙汤(太阳太阴,水饮)二十一、小青龙加石膏汤(太阳太阴阳明,里饮化热)二十二、射干麻黄汤(太阳太阴,里饮犯肺)二十三、厚朴麻黄汤(太阳太阴阳明,里饮化热犯肺)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太阳少阴,阳虚气滞)二十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太阳阳明,湿热在表)二十六、续命汤(太阳阳明太阴,表寒里虚里热)二十七、桂枝芍药知母汤(太阳太阴,风湿在表)二十八、千金三黄汤(太阳少阳,表虚风湿,上热)二十九、牡蛎汤(太阳太阴,上虚内饮)三十、升麻鳖甲汤(太阳阳明,上热)时方类一、银翘散(太阳阳明)二、桑杏汤(太阳阳明)三、杏苏散(太阳太阴,清宣凉燥,理肺化痰)四、九味羌活汤(太阳太阴,风湿里热)五、羌活胜湿汤(太阳太阴,风湿骨痛)六、川芎茶调散(太阳太阴,疏风止痛)七、独活寄生汤(太阳太阴,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八、蠲痹汤(太阳太阴,祛风除湿,蠲痹止痛)九、年夜秦艽汤(太阳太阴阳明,祛风清热,养血活血)十、败毒散(太阳太阴,气虚外感)十一、参苏饮(太阳太阴,虚人外感,内有痰湿)十二、再造散(少阴太阴,阳虚外感)十三、加减葳蕤汤(太阳太阴,阴虚外感)十四、葱白七味饮(太阳太阴,血虚外感)十五、香薷饮(太阳太阴,外寒内湿,暑湿感冒)十六、柴葛解肌汤(三阳合病,感冒风寒,郁而化热)十七、升麻葛根汤(太阳,麻疹初起)十八、竹叶柳蒡汤(太阳阳明太阴,透疹解表,清泻肺胃)十九、消风散(太阳阳明太阴,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二十、东垣清暑益气汤(太阳太阴)二十一、藿香正气散(太阳太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二十二、清咽栀豉汤(太阳阳明)二十三、止咳散(太阳太阴,风邪犯肺)二十四、金沸草散(太阳太阴,发散风寒,降气化痰)二十五、防风通圣散(太阳阳明太阴,疏风解表,清热通便)二十六、疏凿饮子(太阳阳明,泻下逐水,疏风发表)二十七、五皮饮(太阳太阴,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二十八、桂苓甘露饮(太阳阳明太阴,清暑解热,化气利湿)二十九、阳和汤(太阳太阴,温阳补血,散寒通凝)三十、定喘汤(太阳太阴,降气平喘,祛痰止咳)里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晦气,手足濈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年夜便初鞭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里实类一、瓜蒂散(里实在上)二、年夜承气汤(阳明腑实)三、小承气汤(满)四、调胃承气汤(热)五、黄龙汤(阳明太阴,阳明腑实,气血缺乏)六、新加黄龙汤(阳明太阴)七、宣白承气汤(阳明)八、导赤承气汤(阳明)九、牛黄承气汤(阳明)十、增液承气汤(阳明)十一、护胃承气汤(阳明)十二、济川煎(太阴,肾虚便秘)十三、年夜黄甘草汤(胃热上逆)十四、凉膈散(阳明)十五、厚朴三物汤(胀)十六、厚朴七物汤(太阳阳明,胀)十七、保和丸(阳明太阴,消食和胃)十八、枳实导滞汤(阳明太阴,消食导滞,清热祛湿)十九、木香槟榔丸(阳明太阴,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二十、健脾丸(阳明太阴,健脾和胃,消食止泻)二十一、肥儿丸(阳明太阴,健脾消食,清热驱虫)二十二、化虫丸(阳明,驱杀肠虫)二十三、麻子仁丸(阳明太阴)二十四、五仁丸(太阴阳明,津枯便秘)二十五、温脾汤(太阴阳明,寒积腹痛)二十六、年夜黄附子汤二十七、走马汤二十八、三物备急丸二十九、三物小白散瘀血类一、桃核承气汤(太阳阳明,瘀血在下)二、年夜黄牡丹皮汤(阳明,瘀血在腹)三、下瘀血汤(袪瘀重剂)四、抵当汤(袪瘀重剂)五、抵当丸(袪瘀缓剂)六、年夜黄庶虫丸(阳明太阴,血虚血瘀)七、鳖甲煎丸(少阳阳明,疟母)八、桂枝茯苓丸(太阳阳明,瘀血在腹)九、土瓜根散(太阳阳明,血水晦气)十、猪膏发煎(湿热入血)十一、蒲灰散(湿热入血,偏下)十二、滑石白鱼散(湿热入血,偏下)十三、小活络丹(阳明,祛风除湿,化痰通络,养血活血)十四、牵正散(阳明,祛风化痰止痉)十五、玉真散(阳明,祛风定痛)里热类一、甘草汤(热在咽喉)二、桔梗汤(热在咽喉,痰热)三、排脓汤(热在咽喉,痰热)四、桑菊饮(阳明)五、清络饮(阳明)六、栀子豉汤(热在胸膈)七、栀子甘草豉汤(热在胸膈)八、栀子生姜豉汤(热在胸膈)九、枳实栀子豉汤(热在胸膈)十、栀子厚朴汤(热在胸膈)十一、栀子柏皮汤(热在胸膈)十二、栀子干姜汤(热在胸膈)十三、黄连解毒汤(阳明,泻火解毒)十四、仙方活命饮(阳明,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十五、五味解毒饮(阳明,清热解毒,消散疔疮)十六、四妙勇安汤(阳明太阴,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十七、白虎汤(热在气分)十八、白虎加人参汤(热在气分,伤津)十九、竹叶石膏汤(热在气分,气津两伤)二十、玉液汤(阳明太阴,益气增液,固肾止渴)二十一、王氏清暑益气汤(阳明太阴)二十二、清燥救肺汤(阳明太阴)二十三、当归六黄汤(阳明太阴,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二十四、泻白散(阳明太阴,肺热咳喘)二十五、清瘟败毒饮(阳明,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二十六、玉女煎(阳明太阴)二十七、清胃散(清胃凉血,用于胃火牙痛)二十八、清宫汤(阳明)二十九、清营汤(阳明太阴)三十、神犀丹(阳明,清热开窍,凉血解毒)三十一、犀角地黄汤(阳明太阴)三十二、四生丸(阳明太阴,凉血止血)三十三、咳血方(阳明太阴,清肝定肺,凉血止血)三十四、小蓟饮子(阳明太阴,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三十五、羚羊钩藤汤(阳明太阴)三十六、木防已汤(阳明太阴)三十七、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阳明太阴)三十八、加减木防已汤三十九、薏苡附子散(阳明)四十、薏苡附子败酱散四十一、千金苇茎汤四十二、槐花散(阳明,清肠凉血,疏风行气)湿热类一、三仁汤(太阴阳明)二、甘露消毒饮(阳明太阴)三、杏仁滑石汤(阳明太阴)四、黄芩滑石汤(阳明太阴)五、三石汤(阳明太阴)六、年夜黄硝石汤(湿热在下)七、茵陈蒿汤(湿热在中)八、栀子年夜黄汤(湿热胸闷)九、枳实导滞汤(阳明太阴)十、年夜黄黄连泻心汤(热痞)十一、清心莲子饮(阳明太阴,清心益气,养阴止淋)十二、六一散(阳明,清暑利湿)十三、益元散十四、碧玉散十五、鸡苏散十六、八正散(阳明,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十七、二妙散(阳明,清热燥湿)十八、泻心汤(心气缺乏,出血)十九、附子泻心汤(阳明太阴,上热下寒,热痞)二十、赤小豆当归散(湿热在下)二十一、导赤散(阳明太阴,清心利水养阴)二十二、芍药汤(阳明太阴,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二十三、猪苓汤(阳明太阴,湿热在下)二十四、白头翁汤(阳明,热利)二十五、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阳明太阴,血虚热利)二十六、固经丸(阳明太阴,滋阴清热,固经止血)二十七、易黄汤(阳明太阴,补肾清热,祛湿止带)痰热类一、年夜陷胸汤(热结胸)二、年夜陷胸丸(热结胸,偏上)三、小陷胸汤(小结胸证)四、清气化痰丸(阳明太阴,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五、贝母瓜蒌散(阳明太阴,润肺清热,理气化痰)六、滚痰丸(阳明,泻火能便)七、十枣汤(水结在胸胁)八、禹功散(阳明,阳水便秘)九、甘遂半夏汤(血水晦气)十、年夜黄甘遂汤(血虚水结)十一、已椒历黄丸(阳明水结)十二、葶苈年夜枣泻肺汤(肺气郁闭)十三、枳实芍药散透脓散(太阴,.补益气血,托毒透脓.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服之即破.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温服.临时入酒适量亦好.特点为祛邪中兼扶正,并能祛腐生新. 方中生黄芪益气托毒,鼓动血行,为疮家圣药,生用能益气托毒,炙用则能补元气而无托毒之力,且有助火益毒之弊,故本方黄芪必需生用、重用.当归和血补血,除积血内塞,川芎活血补血,养新血而破积宿血,畅血中之元气,二者常合用活血和营.穿山甲气腥而窜,无微不至,贯彻经络而搜风,并能治症瘕积聚与周身麻痹.皂角刺搜风化痰引药上行,与穿山甲助黄芪消散穿透,直达病所,软坚溃脓,以达消散脉络中之积,祛除陈旧之气之功. 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 代刀散:穿山甲、僵蚕、枳壳、姜黄、牵牛、赤石脂、年夜黄、白芷、贝母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5钱,早晨空心用酒调下.行利10余次,用薄粥补之.其脓血从年夜便中出.十四、排脓散里寒类一、干姜附子汤二、四逆汤三、通脉四逆汤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五、四逆加人参汤六、茯苓四逆汤七、回阳救急汤(太阴,回阳救逆,益气生脉)八、甘草干姜汤九、理中丸汤十、四君子汤(太阴,益气健脾)十一、异功散十二、六君子汤十三、香砂六君子汤十四、保元汤十五、加减四君子汤十六、参苓白术散(太阴,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兼可益肺)十七、枳实消痞丸(太阴,行气消痞,健脾和胃)十八、厚朴温中汤(太阴,行气温中,燥湿除满)十九、苓姜术甘汤二十、年夜建中汤二十一、玉屏风散(太阴,益气固表止汗)二十二、吴茱萸汤二十三、暖肝煎(太阴,温补肝肾,行气止痛)二十四、附子汤二十五、附子粳米汤二十六、赤丸二十七、年夜乌头煎二十八、甘麦年夜枣汤二十九、生姜甘草汤三十、甘草粉蜜汤三十一、枳术汤三十二、加减正气散三十三、平胃散(太阴,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三十四、柏叶汤三十五、牡蛎散(太阴,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三十六、九仙散(太阴,敛肺止咳,益气养阴)三十七、真人养脏汤(太阴,涩肠止泻,温中补虚)三十八、四神丸(太阴,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三十九、赤石脂禹余粮汤四十、桃花汤四十一、金锁固精丸(太阴,补肾涩精)四十二、水陆二仙丹四十三、桑螵蛸散(太阴,调补心肾,涩精止遗)四十四、缩泉丸(太阴,温肾祛寒,缩尿止遗)四十五、固冲汤(太阴,益气健脾,固冲摄血)四十六、完带汤(太阴,补脾疏肝,化湿止带)里虚类一、芍药甘草汤二、芍药甘草附子汤三、芎归胶艾汤四、当归芍药散五、四物汤(太阴,补血活血)六、桃红四物汤七、当归补血汤(太阴,补气生血)八、归脾汤(太阴,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九、十全年夜补汤(太阴,温补气血)十、泰山磐石散(太阴,益气健脾,养血安胎)十一、温经汤十二、当归散十三、当归生姜羊肉汤十四、黄土汤十五、肾气丸十六、六味地黄丸(太阴,滋阴补肾)、十七、知柏地黄丸十八、杞菊地黄丸十九、麦味地黄丸二十、七味都气丸二十一、左归丸(太阴,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二十二、右归饮二十三、年夜补阴丸(太阴,滋阴降火)二十四、加味肾气丸(太阴,温补肾阳,利水消肿)二十五、右归丸(太阴,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二十六、右归饮二十七、地黄饮子(太阴,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二十八、七宝美髯丹(太阴,补益肝肾,乌发壮骨)二十九、人参蛤蚧散(太阴,补肺益肾,止咳定喘)三十、磁朱丸(太阴,益阴明目,重镇安神)三十一、天王补心丹(太阴,滋阴养血,重镇安神)三十二、炙甘草汤三十三、镇肝熄风汤(阳明太阴,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三十四、天麻钩藤饮(阳明太阴,平肝熄风,清热凉血,补益肝肾)三十五、加减复脉汤三十六、一、二、三甲复脉汤三十七、年夜定风珠三十八、青蒿鳖甲汤(太阴,养阴透热)三十九、清骨散(太阴,清虚热,退骨蒸)四十、酸枣仁汤四十一、猪肤汤四十二、文蛤散四十三、瓜蒌牡蛎散四十四、百合地黄汤四十五、百合固金汤(太阴,滋肾保肺,止咳化痰)四十六、麦门冬汤四十七、养阴清肺汤(太阴,养阴清肺,解毒利咽)四十八、琼玉膏(太阴,滋阴润肺,益气补脾)四十九、生脉散五十、增液汤五十一、益胃汤五十二、三才汤五十三、补阳还五汤(太阴,补气活血通络)五十四、生化汤(太阴,化瘀生新,温经止痛)五十五、失笑散(太阴,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五十六、丹参饮(太阴,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痰饮类一、桂枝生姜枳实汤二、瓜蒌薤白白酒汤三、瓜蒌薤白半夏汤四、枳实薤白桂枝汤五、茯苓杏仁甘草汤六、苏子降气汤(太阴,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七、苦酒汤八、旋覆代赭汤九、宣痹汤十、小半夏汤十一、生姜半夏汤十二、小半夏加茯苓汤十三、半夏干姜散十四、年夜半夏汤十五、干姜半夏人参丸十六、二陈汤(太阴,燥湿行气,化痰和中)十七、茯苓丸(太阴,燥湿行气,软坚化痰)十八、温胆汤(太阴,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十九、半夏白术天麻汤(太阴,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二十、橘皮汤二十一、橘枳姜汤二十二、橘皮竹茹汤二十三、丁香柿蒂汤(太阴,温中益气,降逆止呕)二十四、外台茯苓饮二十五、实脾饮(太阴,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二十六、泽泻汤二十七、猪苓散二十八、牡蛎泽泻散二十九、葵子茯苓散三十、茯苓戊盐汤三十一、瓜蒌瞿麦丸三十二、萆解分清饮(太阴,温暖下元,利温化浊)半表半里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成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一、小柴胡汤二、小柴胡加芒硝汤(少阳阳明合病,里热)三、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少阳阳明合病,津伤)四、蒿芩清胆汤(少阳太阴)五、柴胡桂枝汤(太阳少阳合病,外寒)六、年夜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里实)七、逍遥散(少阳太阴,肝郁脾虚血弱)八、痛泻要方(少阳太阴,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九、龙胆泻肝汤(少阳阳明,清肝胆实炎,泻下焦湿热)十、左金丸(少阳,清肝火,降呕逆)十一、香连丸(少阳,清热燥湿,行气化滞)十二、越鞠丸(少阳,行气解郁)十三、柴胡疏肝散(少阳,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十四、四磨汤(少阳太阴,行气降逆,宽胸散结)十五、良附丸(少阳,行气疏肝,祛寒止痛)十六、金铃子散(少阳,疏肝泄热,活血止痛)十七、天台乌药散(少阳太阴,行气疏肝,散寒止痛)十八、橘核丸(少阳太阴,行气止痛,软坚散结)十九、加味乌药汤(少阳太阴,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二十、一贯煎(少阳太阴,滋阴疏肝)二十一、血府逐瘀汤(少阳太阴,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二十二、通窍活血汤二十三、膈下逐瘀汤二十四、少腹逐瘀汤二十五、身痛逐瘀汤二十六、复元活血汤(少阳阳明,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二十七、补中益气汤(少阳太阴,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二十八、升陷汤二十九、升阳益胃汤三十、普济消毒饮(少阳阳明)三十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少阳阳明太阴,水饮)三十二、四逆散(少阳,气滞)三十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少阳,上热下寒)三十四、黄芩汤(少阳,下利)三十五、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少阳,下利上呕)三十六、泽漆汤(少阳,痰饮)三十七、奔豚汤(少阳太阴,血虚饮逆)三十八、柴胡桂枝干姜汤(厥阴)三十九、半夏泻心汤(厥阴)四十、甘草泻心汤(厥阴)四十一、生姜泻心汤(厥阴)四十二、人参泻心汤(厥阴)四十三、黄连汤(厥阴)四十四、六物黄芩汤(厥阴)四十五、三物黄芩汤(厥阴)四十六、黄连阿胶汤(厥阴)四十七、朱砂安神丸(厥阴,重镇安神,清心泻火)四十八、蜀漆散(厥阴)四十九、乌梅丸(厥阴)五十、麻黄升麻汤(厥阴)。

举出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

举出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

举出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一、理论型中药方剂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有许多经方名剂,这些方剂大多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例如《伤寒论》中提出的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等就是理论型中药方剂。

二、经验型中药方剂经验型中药方剂是中医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治病秘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比如汤药类、丸剂类、散剂类等,在临床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三、复方型中药方剂复方型中药方剂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成药组成,通过研制而成。

例如清热解毒丸、逍遥丸等都是典型的复方型中药方剂。

四、通用型中药方剂通用型中药方剂是指一些常用的、应用广泛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十全大补丸等都是治疗多种疾病的中药方剂。

五、个性化中药方剂个性化中药方剂是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制订的特色方剂,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特点。

这类方剂常常由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配方。

六、典型病症型中药方剂典型病症型中药方剂是根据一些常见病症制定的特色方剂,如《金匮要略》中的金匮肾气丸等都是治疗特定病症的典型中药方剂。

总结回顾:通过全面分析以上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我们可以看到中药方剂不仅包括理论型、经验型、复方型、通用型、个性化和典型病症型的方剂,而且具有丰富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药方剂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中,对中药方剂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的文章写手,我对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有着深入的了解。

在我看来,中药方剂的多样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不同类型的方剂,需要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广泛的临床实践,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的健康需求。

希望以上对中药方剂常用类型的讨论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主题,也希望能够为你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欢迎随时与我交流讨论。

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

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

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太阳病太阳本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伤寒以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3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大枣3枚杏仁3g)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4.5g 芍药4.5g 麻黄1.5g 生姜4.5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2枚)。

伤寒而内有火郁,以大青龙汤主之。

大青龙汤主(麻黄6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生姜6g 大枣4枚石膏30g)。

中风内有火郁,以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2g 芍药3g 麻黄1.5g 炙甘草2g 大枣2枚生姜4g 石膏9g)。

伤寒而内有水饮结中上焦,以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主(麻黄4.5g 芍药6g 干姜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3g 桂枝6g 半夏9g 细辛3g)。

表已解而内燥,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党参9g(或西洋参3~6g))。

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主之。

五苓散(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茯苓甘草汤(茯苓9g 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

表退而热结血分,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主之。

(桃核承气汤:桃仁9g 大黄9g 桂枝4.5g 元明粉6g(冲服) 炙甘草4.5g)(抵当汤:水蛭15条虻虫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黄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

)。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表寒未解,而内有火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3g 杏仁6g 炙甘草3g 石膏30g)。

表解而内燥,以人参石膏汤主之()。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重点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重点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肁—,名词解释衿1 印刷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原稿图文进行复制的技术。

膆2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和社会专业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薄3 语录体:一种以问答之语为主要内容,采用摘自名篇的标题方式而无严格的篇章结构的图书编辑体例。

蒂4 字书:解释汉字形体为主,兼及音义的书。

薁5 槐市:汉长安市场名。

最初为官学学生进行经传书记等书籍交换的综合市场,后来被借腿用为官学的代名词。

蚄6 书肆:由民间书贩组成,以牟取利润为目的的书籍销售市场。

既卖儒家经典,又买诸子各家的书籍,经营方法灵活,敞开售书,允许自由阅览,招买读者,有利于贫困知识分子买求知自学的需要,客观上还存在着当时还未存在的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袃7 佣书:中国古代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的人。

聿8 类书:根据一定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活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羈9 总集: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螄10 别集:总汇一个人多篇作品的著作。

芄11 韵书:是一种按照声、韵、调三者关系来编次汉字的字书,在编纂上以分韵编排为特点,以审音辨调为目的。

螀12 图书: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手写或印刷于纸或其他载体之上,并且有一定篇幅的出版物。

螆1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历史事件。

袄14 编年体:我国最早编历史的方法。

蒀15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相同材料聚在一起。

膈16 语录体汇编:以问答为内容,以篇为单位。

蒅二:可能是填空袄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正书(楷书)袁六分法来源于(汉)刘向刘欣《七略》。

六艺略、诸羀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伤寒六经代表方剂

伤寒六经代表方剂

伤寒六经代表方剂《伤寒论》全方,不过113方,全部用药,不过九十余味,确实“经方难得”。

因其用药精当,配伍谨严,功效卓著,堪称典范,因之被誉为“方书之祖”。

而伤寒方所体现在传统医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早已超出了原有方剂的本身。

正如严器之在《注解伤寒论。

序》中所言:“伊尹以元(亚)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

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杂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

”尤其难得的是,仲景将《内经》倡导的辩证逻辑的哲学理念,与复方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理辨阴阳,方从法立,药显方义,创立了理法方药圆融的辨证论治体系,成为传统医学发展中上的里程碑。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伤寒论》,就要以理法方药的钥匙,开启伤寒六经辨证的门户,由博返约,领会其代表方剂所表现的理法,并以此为基础,扩大范围,才有可能将六经、三焦和脏腑的辨证融会贯通。

1理法方药中医的理法方药,概括起来说,就是理辨阴阳,法应症候,方从法立,药显方义,是传统医学辨证论治全过程的反映。

分之为四,合之为一。

(1)理。

理是真理,是事物固有的内在规律,是指符合客观条件、符合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所谓理辨阴阳,是判明病性。

阳症因此而用阴药,阴症因此而用阳药;里症多用补泻药,外症多用发散药。

使辨证施治的理,与患者的病性、病情与病位相符。

(2)法。

法是选择方法。

所谓法应症候。

张仲景的伤寒方有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后来有张景岳补充而至完善的“攻和补散,寒热固因”八法。

两个八法,互为补充,相互完善。

(3)方。

所谓方从法立,这里指药方。

如治表寒,选择汗法,是用止汗的桂枝汤还是发汗的麻黄汤;选择下法,是用大承气汤还是小承气汤等。

(4)药。

所谓药显方义,要求选配符合方义与理法的药。

所谓医不执方,合宜而用。

如小青龙汤(特别是其中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可与异功散合,可与补中益气汤合。

与地黄汤合,则治肾气;与真武汤合,则调胃阳等。

倪师常用经方

倪师常用经方

倪师常用经方倪师常用经方分类序号方名主治点要序号方名主治点要妇儿病方01胶姜汤(血崩)19当归芍药散(孕妇水肿腹痛)02温经汤(更年期、调经、不孕)20当归贝母苦参丸(怀孕期小便难)03矾石丸(经闭、白带外用药)21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呕吐、害喜)04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白带)05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大病初愈、长久忧郁)22胶艾汤(妊娠出血、腹痛、肝脾两虚)06芍药甘草附子汤(脚无力、坐骨神经痛、脚冰冷月经痛)23附子汤(里寒很盛。

∩怀孕腹痛恶寒。

)07小柴胡汤(胸胁苦满。

胸中烦而不呕、胁下痞硬。

三阳并病。

月经时感冒。

腮腺炎。

三焦淋巴系统清热去寒。

∩产后忧郁、便秘。

)24大承气汤(有宿食。

恶露不尽、便秘。

)25阳旦汤(月子期感冒)26当归散(补血、补身)08甘麦大枣汤(子宫燥藏)27白术散(养胎、补钙)09桂枝茯苓丸(子宫肌瘤、卵巢瘤、月经不顺)28竹叶汤(产后中风)29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10土瓜根散(卵巢疾病)30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下利体虚)11乌头桂枝汤(抵当症)12抵当汤(子宫肿块、活血破瘀。

血蓄肠胃。

有瘀血不大便者。

∩ 血瘀子宫。

)31当归生姜羊肉汤(寒疝、补气血。

产后寒疝虚劳。

)32甘草粉蜜汤(驱虫)13竹皮大丸(乳房硬块)33乌梅丸(去蛔虫、久利。

∩蚘厥。

)14大黄甘遂汤(少妇鼓胀)15红蓝花酒、当归芍药散(腹中刺痛)34小建中汤(小孩胃口差、腹痛。

∩虚劳、小孩脸色苍白、四肢无力晕眩。

)16蛇床子散(阴部痒)35五苓散(晨起水肿、消渴症、脑积水、三因方。

水逆。

汗出而渴。

∩小儿吐奶、水肿、口渴。

)17膏发煎(阴吹<妇女前阴气吹>)18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五官病方01栀子柏皮汤(去黄、结膜炎、眼炎)05猪肤汤(少阴证喉咙痛)06麦门冬汤(咽喉干燥者)02桂枝甘草汤(心下悸。

精脱者耳聋。

)07半夏散、半夏汤(火喉癣证)0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水饮症、中耳不平衡、晕车)08排脓汤(痰饮、肺痈、喉癌、舌癌)04苦酒汤(喉咙生疮)09橘皮竹茹汤(扁桃腺、腮腺炎、淋巴癌)皮肤病方01升麻鳖甲汤(斑疹伤寒、泡疹)08大黄黄连泻心汤(胃出血、恶疮、痔疮)02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疥癣、皮肤科)09赤豆当归散(外痣、内痣)03黄连汤(胸膈发炎、霍乱。

六经辩证理解精选全文

六经辩证理解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六经辩证理解伤寒论六经辨证、辨证二、《伤寒论》六经提纲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5)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四:“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三、伤寒六经诊断标准1、从太阳证诊断标准(1)恶寒或恶风发热;(2)头或头项僵痛,身痛关节痛;(3)身痒、颜面浮肿,脉浮。

2、从阳明证诊断标准(1)发热而不恶寒;(2)便干;(3)口干渴;(4)脉滑或数有力。

3,从少阳证诊断标准(1)口苦、咽干、目眩;(2)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3)诸孔窍疾患,如:眼、耳、鼻、头、咽;(4)脉弦。

4、从太阴证诊断标准(1)大便偏稀;(2)胃脘胀满或腹痛;(3)畏寒喜热、食不下,呕吐;(4)脉沉弱。

5、从少阴证诊断标准或问诊内容寒化证:(1)脉微细,但欲寐;(2)怕冷、四肢厥逆;(3)周身关节疼痛。

热化证:(1)心烦失眠;(2)口干渴;(3)舌红无苔;(4)脉沉细数。

6、从厥阴证诊断标准(1)消渴;(2)气上冲心;(3)心中痛热;(4)饥饿但不想吃;(5)三阳之一与太阴合病,寒热错杂。

四、伤寒六经问诊顺序与技巧在问时,要做到如下几点,这几点是针对六经的证问的,病人自述后,我一般都是从太阳证逐一地往下问。

但又不可过分机械的从太阳来问,第一,从太阳证开始问(1)头痛不痛;(2)脖子痛不痛;(3)腰痛不痛;(4)恶不恶寒。

第二,从阳明证开始问(1)吃的怎么样;(2)大便怎么样;(3)是一天几次,还是几天一次。

第三,从少阳证开始问(1)口苦不苦;(2)咽干不干;(3)耳呜不呜;(4)目昡不眩。

第四,从太阴证开始问(1)有没有想吐的意思;(2)有没有下泻的感觉;(3)有没有腹痛表现;(4)有没有饥又吃不下现象。

胡希恕运用“六经多纲、方证对应”

胡希恕运用“六经多纲、方证对应”

胡希恕运用“六经多纲、方证对应”伤寒名家刘渡舟高度赞赏胡希恕先生的伤寒临床水平:“群贤会诊,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立方遣药,效果非凡!”中医大家任应秋教授则评价胡希恕先生“临床善用经方,出神入化”。

当代名医任继学教授也曾在与谢海洲教授谈话中,追忆胡希恕先生的经方疗效,称赞不已。

而身为伤寒大家的陈慎吾先生,在其母亲高龄患病之时,数次邀请好友胡希恕先生诊治,胡老运用经方,药到病除,传为美谈。

那么,让诸多中医名家对其临床疗效称赞不已的胡希恕先生,其“经方理论与临床”有哪些突出特点呢?和很多常见的经方应用体系不同的是:胡希恕先生在经方应用时,舍弃了“脏腑经络辨证”,走出了一条和以刘渡舟先生为代表的“学院伤寒派”不同的经方之路:胡希恕先生认为:经方临床的核心,是“八纲六经”以及由此细化的“方证对应”。

具体来说:“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其中,病位主要在于八纲中的表里。

胡希恕先生提出:其实表、里的中间还应有个“半表半里”。

病情主要在于八纲中的阴、阳(具体包括寒、热、虚、实)。

那么,胡希恕先生认为:上述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情(阴阳)的结合,则构成了“万病的总纲”——六经。

胡希恕先生认为:“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提纲”。

所以,胡老不赞同“六经缘自经络”的观点,认为六经与经络、脏腑、气化无对应关系,只与八纲密切相联。

从更深的理论层面来看,胡老提出振聋发聩的观点:《伤寒论》六经并非《内经》经络概念,《伤寒杂病论》并非依据《黄帝内经》撰著,而是张仲景主要依据《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撰成。

有些人临床上运用经方不能得心应手,可能与其把《伤寒》、《内经》硬要“结合”的缘故。

因为《伤寒》、《内经》作为最为优秀的中医经典之一,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而各有所长,犹如火车和飞机各司其职,很难于“有机结合”。

除非是博学卓见的临床大家,能够“兼收并蓄、触类旁通”,融众家所长于一炉。

而普通的中医学习者往往会因为“有机结合”而降低临床的疗效。

中医行业的中医经方和处方解析

中医行业的中医经方和处方解析

中医行业的中医经方和处方解析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宝贵瑰宝,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中,中医药的经方和处方作为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医行业的中医经方和处方进行深入解析,以期加深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识。

一、中医经方中医经方是指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它们是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归纳。

经方既包括古籍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也包括近现代学者的著作。

中医经方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依据,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药物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1. 经方的分类中医经方可以根据其内容和用途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1)方剂类经方:包括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各类方剂,如桂枝汤、四逆散、黄连解毒汤等。

(2)方药类经方:以药物为核心,采用适当的配伍,如补益类经方、清热类经方等。

(3)病证类经方:根据疾病的不同病证特点,制订相应的方剂,如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经方。

(4)个别名方: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且辨证明确、疗效确切的方剂,如逍遥散、消渴丹等。

2. 经方的特点中医经方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临床应用广泛:中医经方凭借其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在中医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

(2)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经方通过疏导经络、调和阴阳、养护气血等方法,从整体上调理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贴近生活、易于操作:中医经方在制备过程中使用的草药多为常见的植物,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容易取得,也方便了患者的自我调理。

二、处方的解析处方是指中医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施治的原则,开具的用药和用量的指示清单。

处方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工作之一,是中医治疗的依据和指导。

1. 处方的组成中医处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方剂:中医处方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方剂是用于治疗特定疾病的药物组合。

(2)药物用量:对于每种药物的具体使用剂量的指示。

“类方-方证-主证”辨证体系的探讨

“类方-方证-主证”辨证体系的探讨

•2148 •屮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丨年4月第36卷第4期CJTCMP,April 2021,Vol.36, No.4为证,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诊疗模式^因此,本 文从象思维的视角对六经辨证等内容进行了浅析,抛 砖引玉,以期更好地理解六经辨证的内涵参考文献[11王永炎.于智敏.象思维的路径.天津中医药.2011.28⑴:丨4丨21工树人.喻柏林.象思学论纲.中同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19(4):69-78丨31梁华龙.田瑞曼.《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来源.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0(1):7-9丨4|罗桂青.李磊•《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W《周易》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河南中医,2013,33(1):4-6丨5]王树人.喻柏林.论“象”与“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1998.19(4):3-5丨6丨王前.论“象思维”的机理.中同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24(3):58-63丨7丨王树人.中闰的“象思维”及其原创性问题.学术月刊, 20()6,50(1):51-57丨8丨王树人.“象思维”与原创性论纲.竹学研究.2005^51(3):32-36丨9丨王阶,熊兴江,何庆勇.等.方证对应内涵及原则探讨.中医杂志,2009.50(3):197-199丨丨〇|黄煌.论方证相应说及其意义.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6):12-14丨11丨姜德友,李兰泽,韩洁甜,等.《伤寒余病论》取象思维初探.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 12丨=6275-6278丨丨2|王永炎.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逹议.中医杂态.2004,45(10): 729-731(收稿日期:2019年11月18日)•临证经验•“类方-方证-主证”辨证体系的探讨李安琪U,何庆勇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摘要:文章详细介绍了 “类方-方证-主证”辨证新体系,包含其内涵和外延该辨证体系包含=.大要素:一是类方,即具有相似组成或功效的一类方剂;二是方证,即某-方剂的使用指征,是区分同一类方中不同方剂的依据;《是主证,主证作为临证时患者最重要的四诊信息,帮助辨证,迅速确定合适的方剂“类方-方证-主证”辨证新体系要求临证时,抓住疾病相同的主要表现确定类方,W把梅.患者当前特异性的表现,将方证辨证与抓主证相结合,或是运用这3个要素中的若干要素,以确定最佳方剂,达到执简驭繁的目的:后附医案一则实际演绎关键词:类方;方证;主证;辨证体系基金资助: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示范性修汀(\〇.02丁-「以-2019-203),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N o.Z l81100006218035 )Discussion on the T C M s y n d r o m e differentiation system of "categorized formula-formulas y n d r o m e-m a i n T C M s y n d r o m e9LI An-qi12,H E Qing-yong1('Guang'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 "Beijing University of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 new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stem named 'categorized formula-formula syndrome-main TCM syndrome', including its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stem consists of three elements. One is the categorized formula, that's a group of formulas with similar composition or efficacy. The second is the formula syndrome. That is the indication of the use of a certain herbal formula, which is the main point to separate the formulas from the same type of categorized formula. And the third part is the main TCM syndrome. As the most important four diagnostic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it helps diagnose and quickly determines the appropriate herbal formula. The new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stem requires us to determine the type of categorized formula by grasping the same main manifestation of the disease, then grasping the specific symptom of the patient, combining the formula syndrome with the main TCM syndrome, or using some of the three elements to determine the best formula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implicity. In the end is a case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通倍作荇:何庆勇,北京市两城K北线阁5 4中网中医科学院广安门K院心血管科,邮编:100053,电K-mail:hec|i n^vongg@163 .comK e y w o r d s!Categorized formula; Formula syndrome: Main TCM syndrom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stemF u n d i n g:Exemplar Revision of Criteria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yndro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〇.G2T-FJS-2019-203),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a Project (N0.ZI811(X K X)6218035)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和精华,辨证 方法众多,有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 营血辨证等,均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何庆勇主任 医师熟识经典,擅用经方1141。

国学经典传承中的编辑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国学经典传承中的编辑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职业 本位 , 拓展 编辑学 者化 的路 径 , 萃取 电子信 息 时 代 海量 书刊之 精华传诸 后世


述 而不 作 : 辑 职 业 的 定 位 及其 修正 编
点前人 多有论 述 。 孔子在 编辑整 理六经 的过程 中 。
是 有所 选择 的 , 有所 褒 扬 , 有所 批 判 的 。 所 倡 导的 他
敬 亚 平
( 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编 辑部 , 庆 4 0 6 ) 重 重 0 0 7
摘要 : 国学 经 典 传 承 中体 现 出 了古 代 国人 的 三大 编 辑 智 慧 : 称 编 辑 学 “ 理 论 ” 述 而 不 作 ” 以述 为 作 ” 堪 元 的“ 与“ ; 展 现 大 视 野 、 格 局 和 大 气 度 的 “ 通 古今 ” 肯 下 硬 功 夫 的“ 类 编 目” 这 三 大 智 慧有 助 于 我 们 回 归编 辑 的职 业本 大 会 : 分 。 位 , 展 编 辑 学 者 化 的路 径 。 取 电子 信息 时代 海 量 书 刊之 精 华传 诸 后 世 。 拓 萃
第2 4卷 第 2期
21 0 1年 3月
重 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h n qn d c t n C l g o r a fC o g igE u ai ol e o e
Vo .4 12 No2 . Ma c 2 1 r h, 01
国学经典传 பைடு நூலகம் 中的编辑智慧及其现代 意义
关键 词 : 学 ; 国 经典 传 承 ; 辑智 慧 ; 示 编 启
中 图分 类 号 : 3 G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6 9 2 1 0 — 0 4 0 1 0 — 3 0(01 ) 2 0 5 — 4

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第2版 现代·冯世纶,张长恩

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第2版 现代·冯世纶,张长恩

第1章张仲景是怎样写成的《伤寒杂病论》第1章张仲景是怎样写成的《伤寒杂病论》简介近几年来经过不少考证学研究,已有足够的论据证实,《伤寒杂病论》(简称《伤寒》)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以下简称《汤液》)。

这种观点早在晋代就已提出,如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的序中说“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明确提出仲景著作主要取材于《汤液》,本应引起后人重视。

但《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金·成无己以《内经》释《伤寒论》,致使不少人仍认为张仲景据《内经》撰写了《伤寒》,对《伤寒》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特点仍未被重视。

近年来,经钱超尘教授的考证研究证实,《伤寒》主要方证源自《汤液》,更重要的是,证实张仲景原序中的“撰用”以下23字为后人加入,这对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产生很大影响。

鉴于此,张仲景依据《汤液》撰写出《伤寒》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汤液》到《伤寒》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那么张仲景是怎样完成这一飞跃的?是怎样把《汤液》变成《伤寒》的呢?下面我们探讨这一问题。

第一节承继经方精华整理方证经验若称张仲景为方剂之祖,认为《伤寒》中诸方(《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5方)是其首创、发明,是有违常识。

现有不少考证资料已证实,《伤寒》的方证来源于前人的总结。

一、取法于《汤液》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曰“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但传世早期未见其书,致使学者生疑。

敦煌医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被发现,证实了其传不讹。

其中记载:“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

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

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却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

中医六经辨证如何实现个性化的中药调理

中医六经辨证如何实现个性化的中药调理

中医六经辨证如何实现个性化的中药调理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众多独特而有效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其中,六经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之一,为实现个性化的中药调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六经辨证源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类型。

这种辨证方法不仅适用于外感病,也广泛应用于内伤病的诊治。

那么,六经辨证是如何实现个性化的中药调理呢?首先,六经辨证通过对患者症状的仔细观察和分析,判断病邪所在的经络和脏腑。

比如,太阳病多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项强等症状,此时病邪在表;阳明病则以高热、大汗、口渴、便秘等为主要表现,病邪已入里化热;少阳病常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等,病邪处于半表半里之间。

通过对这些症状的精准辨别,医生能够明确病位,为后续的用药指明方向。

其次,六经辨证注重个体的体质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病邪的反应和耐受能力也各不相同。

同样是感受风寒之邪,体质强壮者可能表现为太阳病,而体质虚弱者可能直中少阴。

因此,在进行中药调理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来选择药物和确定剂量。

例如,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在用药时会适当加入温阳的药物,以增强机体的阳气;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则会选用滋阴的药物,避免使用过于温燥的药物。

再者,六经辨证还会考虑到病情的发展变化。

疾病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在六经传变中,病邪可能从太阳传入阳明,也可能从少阳传入厥阴。

医生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比如,原本是太阳病,经过治疗后,如果症状没有缓解,反而出现了口渴、烦躁等阳明经的症状,就需要在原有方剂的基础上加入清热生津的药物。

此外,六经辨证还结合了季节、气候等外界因素。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例如,在夏季,人体阳气浮于外,腠理疏松,容易感受暑邪,用药时应注意清热解暑;而在冬季,人体阳气内敛,寒邪易侵,用药则应以温散为主。

经方高手的六经辨证真传

经方高手的六经辨证真传

经方高手的六经辨证真传
摘要:
1.经方高手的概述
2.六经辨证的概述
3.六经辨证在经方中的应用
4.经方高手的六经辨证真传
正文:
一、经方高手的概述
经方高手,是指那些精通中医经典方剂的医学专家。

他们擅长运用古代医家的智慧,通过灵活运用经典的方剂,为患者解除病痛。

这些专家对中医经典的研究,不仅需要深入理解古代医家的理论,还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

二、六经辨证的概述
六经辨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辨证方法。

它是根据人体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生理、病理变化,来分析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一种方法。

六经辨证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帮助医生准确把握病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三、六经辨证在经方中的应用
在经方中,六经辨证被广泛应用。

经方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以治疗疾病的有效方剂。

在经方中,六经辨证被用来指导方剂的选用,使得方剂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四、经方高手的六经辨证真传
经方高手的六经辨证真传,是指他们在运用六经辨证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宝贵的经验。

这些经验不仅包括六经辨证的理论知识,还包括他们在临床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这些真传对于那些想要学习经方,提高自己医术的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总的来说,经方高手的六经辨证真传,是他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他们精通中医经典,善于运用六经辨证,能够准确把握病情,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文选”编辑方式的理论探究

“文选”编辑方式的理论探究

己的社会文化思想 的例子 , 以得出这 可 样 的结论 : 任何编辑工作都是思想性很
强的工作 , 决不能仅仅把它看作单纯 的
而编辑在其工作 过程 中所 下 面 以几 部 “ 文选 ”类经 典图书 事务性工作 ; 删减 、 修改 等活动 , 都无一 为 例来探 讨 “ 选 ” 种编辑 方式 中编 进 行的编订 、 文 这
所 述而不作 ” , 在 图书编辑 出版 史上 , 文选 ”是 操 作指 导性 的原则 。 谓 “ “

种 历 史 悠 久 的 编 辑 方 式 。 这 里 的 是指孔 子 在整理 西周 旧典 的时候 坚持
“ ” “ 文 指 文章 ” 是广 义的概 念 , , 泛指 各 他 “ 而好 古” 信 的一贯 态度 , 力求做 到 传 ,不 随意 种体 裁 的作 品。 这个意 义上来 看 , 从 孔 “ 述古 文化 而不 另作新 义”

朱 智

图书 出版 业 极 其 繁 荣 的 今 天 , 孔 子 是 中 国 历 史 上 著 名 的 教 育
一 文选 一 编辑方式的理论探究
诗》 尚书》 礼记》 易》 乐》 春 《 《 《 和《 的 方式进 行编 辑 。如何评 价这 种编 辑 了《 《
六部 书作 为教材 , 也就是 西汉董 仲 方 式的优 劣与 得失 ,是 我们需 要认 真 秋 》
儒家经 典” 儒 , 的无数 千古 妙文 是 中国传 统文化 中熠 之后 历代 文人尊 崇 的 “
熠生辉 的华美 辞章 。 通过 它们 , 们可 家也 才能 成为对 中华 文化 影响深 远 的 我
从 述而不 以领 悟作 者 的文思文 采 , 以至 “ 思接 千 重 要学派 。因而 , 孔子坚持 “ 作” 却事实上在 “ 六经” 中充分灌注 了自 载, 视通 万里 ” 神游 世 间万事万 物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方剂六经(表、里、半表半里)分类表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执纵;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桂枝和生姜类一、桂枝汤二、桂枝甘草汤(上阳虚)三、桂枝加桂汤(上虚,气上冲)四、桂枝去芍药汤(太阳,上阳虚)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太阳少阴,上阳虚,卫阳虚)六、桂枝加黄芪汤(太阳太阴合病,表虚)七、桂枝加附子汤(太阳少阴,卫阳虚)八、新加汤(太阳太阴合病,血虚)九、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精气不固)十、小建中汤(太阳太阴,中虚)十一、当归建中汤(太阳太阴,中虚)十二、黄芪建中汤(太阳太阴,表里俱虚)十三、黄芪建中五物汤(太阳太阴,表虚血痹)十四、芪芍桂酒汤(太阳太阴合病,表虚津液大泄)十五、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肺气不利)十六、桂枝加芍药汤(太阳阳明,血脉不利)十七、桂枝加大黄汤(太阳阳明,里实)十八、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太阳太阴,阳虚肺浊)十九、桂枝加葛根汤(太阳阳明合病,筋脉失养)二十、瓜蒌桂枝汤(太阳阳明合病,津伤)二十一、桂枝人参汤(太阳太阴,中虚)二十二、白虎桂枝汤(太阳阳明,里热)二十三、当归四逆汤(太阳太阴,血虚表寒)二十四、桂枝附子汤(太阳少阴,风湿在表)二十五、白术附子汤(少阴太阴,风湿)二十六、甘草附子汤(太阳太阴,风湿在表)二十七、防已茯苓汤(太阳太阴,表虚里饮)二十八、防已黄芪汤(太阳太阴,表虚里饮)二十九、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太阳太阴,上阳虚,水饮上犯)三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太阳太阴,水饮)三十一、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太阳太阴,上阳虚,水饮上犯)三十二、苓桂术甘汤(太阳太阴,水饮)三十三、茯苓甘草汤(太阳太阴,水饮)三十四、苓桂枣甘汤(太阳太阴,水饮)三十五、苓桂味甘汤(太阳太阴,水饮)三十六、茯苓泽泻汤(太阳太阴,水饮)三十七、五苓散(太阳太阴,水饮)三十八、真武汤(少阴太阴,水饮)三十九、白通汤(少阴太阴,阳脱下利)四十、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太阴,阳脱下利)四十一、半夏散及汤(太阳太阴,水饮)四十二、半夏厚朴汤(太阳太阴,水饮,气滞)四十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太阳太阴,气滞)麻黄类一、麻黄汤二、麻黄加术汤(太阳太阴,表湿)三、麻杏苡甘汤(太阳阳明,表湿化热)四、麻杏古甘汤(太阳阳明,里热)五、越婢汤(太阳阳明,表寒里热)六、越婢加术汤(太阳太阴,表湿里热)七、越婢加半夏汤(太阳太阴,表热里饮)八、甘草麻黄汤(太阳,表湿)九、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阳虚外寒)十、麻黄附子汤(少阴,阳虚外感)十一、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阳虚表水)十二、葛根汤(太阳阳明,筋脉不舒)十三、葛根加半夏汤(太阳太阴,里饮)十四、葛根芩连汤(太阳阳明,里热下利)十五、桂麻各半汤(太阳)十六、桂二麻一汤(太阳)十七、桂二越一汤(太阳阳明,表热)十八、大青龙汤(太阳阳明,里热,溢饮)十九、文蛤汤(太阳阳明,里热津伤)二十、小青龙汤(太阳太阴,水饮)二十一、小青龙加石膏汤(太阳太阴阳明,里饮化热)二十二、射干麻黄汤(太阳太阴,里饮犯肺)二十三、厚朴麻黄汤(太阳太阴阳明,里饮化热犯肺)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太阳少阴,阳虚气滞)二十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太阳阳明,湿热在表)二十六、续命汤(太阳阳明太阴,表寒里虚里热)二十七、桂枝芍药知母汤(太阳太阴,风湿在表)二十八、千金三黄汤(太阳少阳,表虚风湿,上热)二十九、牡蛎汤(太阳太阴,上虚内饮)三十、升麻鳖甲汤(太阳阳明,上热)时方类一、银翘散(太阳阳明)二、桑杏汤(太阳阳明)三、杏苏散(太阳太阴,清宣凉燥,理肺化痰)四、九味羌活汤(太阳太阴,风湿里热)五、羌活胜湿汤(太阳太阴,风湿骨痛)六、川芎茶调散(太阳太阴,疏风止痛)七、独活寄生汤(太阳太阴,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八、蠲痹汤(太阳太阴,祛风除湿,蠲痹止痛)九、大秦艽汤(太阳太阴阳明,祛风清热,养血活血)十、败毒散(太阳太阴,气虚外感)十一、参苏饮(太阳太阴,虚人外感,内有痰湿)十二、再造散(少阴太阴,阳虚外感)十三、加减葳蕤汤(太阳太阴,阴虚外感)十四、葱白七味饮(太阳太阴,血虚外感)十五、香薷饮(太阳太阴,外寒内湿,暑湿感冒)十六、柴葛解肌汤(三阳合病,感冒风寒,郁而化热)十七、升麻葛根汤(太阳,麻疹初起)十八、竹叶柳蒡汤(太阳阳明太阴,透疹解表,清泻肺胃)十九、消风散(太阳阳明太阴,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二十、东垣清暑益气汤(太阳太阴)二十一、藿香正气散(太阳太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二十二、清咽栀豉汤(太阳阳明)二十三、止咳散(太阳太阴,风邪犯肺)二十四、金沸草散(太阳太阴,发散风寒,降气化痰)二十五、防风通圣散(太阳阳明太阴,疏风解表,清热通便)二十六、疏凿饮子(太阳阳明,泻下逐水,疏风发表)二十七、五皮饮(太阳太阴,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二十八、桂苓甘露饮(太阳阳明太阴,清暑解热,化气利湿)二十九、阳和汤(太阳太阴,温阳补血,散寒通凝)三十、定喘汤(太阳太阴,降气平喘,祛痰止咳)里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

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鞭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

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里实类一、瓜蒂散(里实在上)二、大承气汤(阳明腑实)三、小承气汤(满)四、调胃承气汤(热)五、黄龙汤(阳明太阴,阳明腑实,气血不足)六、新加黄龙汤(阳明太阴)七、宣白承气汤(阳明)八、导赤承气汤(阳明)九、牛黄承气汤(阳明)十、增液承气汤(阳明)十一、护胃承气汤(阳明)十二、济川煎(太阴,肾虚便秘)十三、大黄甘草汤(胃热上逆)十四、凉膈散(阳明)十五、厚朴三物汤(胀)十六、厚朴七物汤(太阳阳明,胀)十七、保和丸(阳明太阴,消食和胃)十八、枳实导滞汤(阳明太阴,消食导滞,清热祛湿)十九、木香槟榔丸(阳明太阴,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二十、健脾丸(阳明太阴,健脾和胃,消食止泻)二十一、肥儿丸(阳明太阴,健脾消食,清热驱虫)二十二、化虫丸(阳明,驱杀肠虫)二十三、麻子仁丸(阳明太阴)二十四、五仁丸(太阴阳明,津枯便秘)二十五、温脾汤(太阴阳明,寒积腹痛)二十六、大黄附子汤二十七、走马汤二十八、三物备急丸二十九、三物小白散瘀血类一、桃核承气汤(太阳阳明,瘀血在下)二、大黄牡丹皮汤(阳明,瘀血在腹)三、下瘀血汤(袪瘀重剂)四、抵当汤(袪瘀重剂)五、抵当丸(袪瘀缓剂)六、大黄庶虫丸(阳明太阴,血虚血瘀)七、鳖甲煎丸(少阳阳明,疟母)八、桂枝茯苓丸(太阳阳明,瘀血在腹)九、土瓜根散(太阳阳明,血水不利)十、猪膏发煎(湿热入血)十一、蒲灰散(湿热入血,偏下)十二、滑石白鱼散(湿热入血,偏下)十三、小活络丹(阳明,祛风除湿,化痰通络,养血活血)十四、牵正散(阳明,祛风化痰止痉)十五、玉真散(阳明,祛风定痛)里热类一、甘草汤(热在咽喉)二、桔梗汤(热在咽喉,痰热)三、排脓汤(热在咽喉,痰热)四、桑菊饮(阳明)五、清络饮(阳明)六、栀子豉汤(热在胸膈)七、栀子甘草豉汤(热在胸膈)八、栀子生姜豉汤(热在胸膈)九、枳实栀子豉汤(热在胸膈)十、栀子厚朴汤(热在胸膈)十一、栀子柏皮汤(热在胸膈)十二、栀子干姜汤(热在胸膈)十三、黄连解毒汤(阳明,泻火解毒)十四、仙方活命饮(阳明,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十五、五味解毒饮(阳明,清热解毒,消散疔疮)十六、四妙勇安汤(阳明太阴,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十七、白虎汤(热在气分)十八、白虎加人参汤(热在气分,伤津)十九、竹叶石膏汤(热在气分,气津两伤)二十、玉液汤(阳明太阴,益气增液,固肾止渴)二十一、王氏清暑益气汤(阳明太阴)二十二、清燥救肺汤(阳明太阴)二十三、当归六黄汤(阳明太阴,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二十四、泻白散(阳明太阴,肺热咳喘)二十五、清瘟败毒饮(阳明,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二十六、玉女煎(阳明太阴)二十七、清胃散(清胃凉血,用于胃火牙痛)二十八、清宫汤(阳明)二十九、清营汤(阳明太阴)三十、神犀丹(阳明,清热开窍,凉血解毒)三十一、犀角地黄汤(阳明太阴)三十二、四生丸(阳明太阴,凉血止血)三十三、咳血方(阳明太阴,清肝定肺,凉血止血)三十四、小蓟饮子(阳明太阴,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三十五、羚羊钩藤汤(阳明太阴)三十六、木防已汤(阳明太阴)三十七、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阳明太阴)三十八、加减木防已汤.\ 三十九、薏苡附子散(阳明)四十、薏苡附子败酱散四十一、千金苇茎汤四十二、槐花散(阳明,清肠凉血,疏风行气)湿热类一、三仁汤(太阴阳明)二、甘露消毒饮(阳明太阴)三、杏仁滑石汤(阳明太阴)四、黄芩滑石汤(阳明太阴)五、三石汤(阳明太阴)六、大黄硝石汤(湿热在下)七、茵陈蒿汤(湿热在中)八、栀子大黄汤(湿热胸闷)九、枳实导滞汤(阳明太阴)十、大黄黄连泻心汤(热痞)十一、清心莲子饮(阳明太阴,清心益气,养阴止淋)十二、六一散(阳明,清暑利湿)十三、益元散十四、碧玉散十五、鸡苏散十六、八正散(阳明,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十七、二妙散(阳明,清热燥湿)十八、泻心汤(心气不足,出血)十九、附子泻心汤(阳明太阴,上热下寒,热痞)二十、赤小豆当归散(湿热在下)二十一、导赤散(阳明太阴,清心利水养阴)二十二、芍药汤(阳明太阴,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二十三、猪苓汤(阳明太阴,湿热在下)二十四、白头翁汤(阳明,热利)二十五、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阳明太阴,血虚热利)二十六、固经丸(阳明太阴,滋阴清热,固经止血)二十七、易黄汤(阳明太阴,补肾清热,祛湿止带)痰热类一、大陷胸汤(热结胸)二、大陷胸丸(热结胸,偏上)三、小陷胸汤(小结胸证)四、清气化痰丸(阳明太阴,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五、贝母瓜蒌散(阳明太阴,润肺清热,理气化痰)六、滚痰丸(阳明,泻火能便)七、十枣汤(水结在胸胁)八、禹功散(阳明,阳水便秘)九、甘遂半夏汤(血水不利)十、大黄甘遂汤(血虚水结)十一、已椒历黄丸(阳明水结)十二、葶苈大枣泻肺汤(肺气郁闭)十三、枳实芍药散透脓散(太阴,黄芪12克山甲(炒末)3克川芎9克当归6克皂角针4.5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