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企业在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制造企业在中国
0994072123 黄小丽近年来,日资企业对中国的投资热情有增无减,早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投资国。
日资在中国的制造企业主要包括家电、服装及汽车。
一、家电制造业
1、日资家电的现状
80年代确实是日本产品的时代,尤其是电器产品风光无限,可现在看到日资产品,还会激动吗?已经很平常了。
在欧美产品、韩国产品、本土产品众多的夹击下,日资产品的没落就成了个定数。
在南京苏宁、五星卖场,日资家电已经不是销售的主流,品牌也屈指可数。
日立、三菱等仅有的几个品牌也是乏人问津,销售额不到海信、三星的1/3。
这样的情况不仅是在一个卖场,而是覆盖中国的大部分家电卖场。
据了解,各大经销商已经不再把日资品牌作为家电销售的主力军。
而更看好势头正盛的韩资三星、LG等品牌,欧美的家电也正在以其实用性冲击日资家电。
2、日立溃败中国市场
近年来,由于众多国外电器品牌的不断涌入,现在消费者对于日资品牌的消费已经不再有80年代的那种崇拜心理,在韩资、欧美和国内家电近些年的冲击下,日资家电显然已经处于劣势。
以80年代风靡一时的日立来说,曾经是高品质家电的象征,但
是进入90年代之后,日立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却一路下坡。
包括松下、东芝、三菱、三洋在内的日资家电都曾有过类似的“切肤之痛”。
据了解,日资家电目前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经萎缩至15%,远不敌韩资和欧美品牌。
日立高调宣布在中国市场实现复兴的三年战略,希望日立能从头开始,重新被中国消费者认识。
日资企业在全局策略上和中国政策的脱节造成了日资家电的这种现状。
因为他们并不向中国提供核心的制造技术,而现阶段中国希望更多引进先进技术,这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精神是相违背的。
导致日资家电没落的因素,除了他们在对国内市场的认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较慢之外,价格相对较高也是日资家电产品不受欢迎的一个原因。
3、日资家电没落的重要原因—政策偏离
自日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站立后,就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加大投资力度,这种投资趋势曾引起日本业内的担忧:核心技术的外流将会带来日本国内的经济空洞。
有迹象表明,近两年,日本企业已经将外移的高端产品制造从东南亚或中国悄悄返回日本。
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制造业保证有10%左右的核心产业留在日本。
所以,日本企业虽然把生产基地、研发基地转移到了中国,但他们却把核心技术和核心制造业留在了日本。
而若将附加值较低的产品连同二流技术和设备一起转移到中国,日本企业就能集中财力和人力发展高新技术,专心致志地追赶欧美。
4、日资家电的未来战略
为重振“日本制造”的辉煌,日立、松下、东芝、索尼、三菱、东洋等日企已经开始在中国大幅度开打品牌策略,企图重新唤醒中国人对日系企业的记忆。
并表示,日本制造企业要在先进生产方式、及时响应客户、专利技术、质量品牌、产品设计开发等五个方面提升竞争力,战胜中国制造。
然而中国大量高素质廉价劳动力和产业工人的存在,使中国产品的廉价具有了某种天然属性,而中国的经济结构体系也为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中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国产品牌的性价比,使得中国制造优势更加突出。
专业人士指出,整体来看,日本就是个大品牌,消费者的信任是建立在宏观基础上的,如果日本政府不在态度上做调整,日本的企业不在策略上做调整,今后中国市场将没有日本企业的位置。
它只能看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旁流口水。
5、我们应当学习日起
撇开技术问题不谈,与中国制造相比,当我们走近日本企业,观察他们面对威胁、面对困难时表示出的同舟共济的精神和管理水平,我们就会发现,日本制造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与深刻内涵,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企业虚心学习的。
二、服装制造企业
由于日本国内高昂的生产成本,加上劳动力工资水平位于世界前列,日本纺织服装产业近年来注重实施海外战略。
1、日资服装制造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自中国加入世贸后,日本中小型成衣厂商纷纷进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设厂,日本著名的峻阜地区成衣厂几乎都先后将其国内部分或全部转移到中国的上海、江苏南通以及苏州等地,中低档面料在中国采购,高档面料及辅料则采取来料加工复出口的方式进行。
中国成了日本服装行业的重大开发区,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众多工厂。
就地区分布而言,建厂高于100家的有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北京和山东。
其中,江苏的日资服装制造企业多达574家,浙江为268家。
这自然与江浙本地的自古服装制造业渊源及其相对发达的服装生产技术有关。
日资服装制造企业采取投资当地企业或与当地企业合资建厂的方式有效地合理利用资源,开阔市场。
另外,利用交通便利及经济发达的条件,日资主要的服装制造企业均在东部沿海,遍布沿海每个省份。
其主要职能为设计、生产各式高中低档服装、领带、围巾、童装等。
2、日资服装制造企业不断涌入中国
由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劳动成本远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同行业的水平,并且纺织服装行业的基础条件比较好,日本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和生存的需要,将把生产基地转向中国。
2003年日本对中国纺织领域的投资额为1.01亿美元,占对中国制造业投资的4.1%。
但是,日本对亚洲
纺织业投资的近7成集中在中国。
中国加入世贸后,日本纺织服装企业的对华投资开始转向在中国建立加工厂及销售点。
2005年9月,日本东丽株式会社在上海闵行紫竹科学园区成立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同时对财通总公司用于纤维研究的科研设备加以扩充,使东丽公司在上海、南通两地进行科研设施的建设费用达到1.2亿元人民币,这是迄今为止纺织外企在中国设立的规模最大的科研公司;日本TAKEDALACE公司已经在浙江宁波设立宁波武田纺织有限公司,于2005年1月举行了开业典礼,该公司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拉舍尔编织机,主要生产拉舍尔经编蕾丝,宁波武田是日本TAKEDALACE公司第5个海外生产基地;2005年,日本最大的纺织品生产企业Toyobo在中国浙江嘉兴地区建立针织类运动服装生产基地,于2006年1月开始生产,年产量约为30万件,产品销售市场包括中国本地及出口;世界领先的合成革生产商———日本可乐丽有限公司与中国浙江合新工业有限公司创建合资企业,生产并营销人造革。
该公司在浙江嘉兴市亚太工业区建造工厂,2006年春天开始生产,每年生产400万平方米的合成革。
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日本纺织服装企业生产投资的重点地区。
例如,Nisshinbo工业有限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从事衬衣面料生产;另一家日本主要的牛仔布生产企业Kurabo工业有限公司也已在珠海建立了生产基地;2005年10
月,富士纺也在中国山东设立后整理基地;日本著名的伊藤忠贸易商社也已与中国宁波杉杉服装公司合作,共同设立了合资企业Renoma(宁波)服装公司,投资额为150万美元,中日双方分别持有61%和39%的股份,主要业务是在中国市场经营法国时装品牌RomaParis所属全部系列产品,合资企业的经营范围将逐步扩大,并且将该品牌的特许生产转向中国。
3、良好的业绩及前景
在华日资服装辅料生产、销售企业继续保持着良好的经营业绩。
最近,这些企业在积极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努力通过商品开发吸收由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消极影响,克服库存风险,同时将目光投向了欧洲市场。
生产印花标签布的上海DAMU公司加强原丝、染色的差异化,同时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不仅有效地减少了浪费,经营业绩也得到显著提升。
春节后,DAMU公司的新工厂也将投入使用。
在中国国内人工费、保险、原材料、物流等成本逐渐上升的背景下,日本服装辅料生产企业没有打“价格战”,而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原创性、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来赢得市场。
尽管生产成本提高,但综合成本却有所下降,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对在华日资服装辅料生产企业来说,库存风险正在成为影响业绩的关键因素。
无论客户是日资服装企业还是中国服装企业,交货期一般在数天到数周之间。
绩优辅料生产企业和批发商无一
例外地通过充足的库存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许多日本大型服装生产企业都计划进一步扩大海外生产线,实行从生产到零售的一条龙经营方式,避开日本国内复杂的流通环节,自行组织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
这也使日资服装制造企业更具灵活性。
三、汽车制造业
1、以日产为例
日产汽车公司现已成为全球最成功、最具活力的汽车制造商之一,目前正在计划在中国大力发展业务。
日产在中国市场早已家喻户晓,自1972年首辆公爵车出口到中国后,日产一直致力于扩大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业务。
目前,日产的一些车型已经由不同的中国合作伙伴来生产,而且日产在中国的客户群也在不断壮大。
2、日产打入中国历程
1972年11月:日产开始向中国出口公爵(Cedric)轿车
1985年3月:日产汽车公司北京办事处成立
1986年12月:日产向中国一汽转让Atlas双排驾驶室的制造技术
1988年3月:日产向一汽转让Caravan车的车身技术
1991年12月:日产培训中心在北京和广州成立
1992年2月:广州办事处成立
1993年3月: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1994年6月:日产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
1994年12月:日产与中国南京汽车公司签署atlas驾驶室的技术转让和许可协议
1995年10月: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开始制造日产皮卡
1996年6月:日产参加'96北京国际汽车展
1997年7月:日产参加'97北京国际汽车展
1998年6月:日产参加'98北京国际汽车展
1999年1月: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开始制造全新日产皮卡2000年3月:风神汽车有限公司获得生产日产蓝岛汽车的许可,并于1997年开始在中国生产此车。
2001年5月:蓝鸟车型改进
2002年6月:日产参加'02北京国际车展
2002年9月:日产汽车及东风在中国签订全面战略性合作伙伴
协议
日产在进入中国不久后,就不断在各处建立销售和服务培训中心,旨在提高售后服务质量。
截至2002年5月底,日产在中国已经拥有了42家授权服务中心和27家零部件授权代理商。
而在各处建立分公司,则意在建立基础销售网络,加强销售和市场营销活动,为未来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作好准备。
现在,在中国的公路上,人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日产车,其中包括豪华型的风度以及普及型的阳光轿车。
享誉全球的运动型多功能车奇骏(X-Trail)即将进入中国市场,对于那些喜欢越野车,同时又追求驾驶的豪华和舒适的驾驶员来讲,这将是一款理想的车型。
目前已经实现本地化生产的乘用车包括美观、舒适的蓝鸟,和Paladin运动型多功能享(SUV)。
3、各日资汽车制造企业日前情况
最为著名的丰田、本田、日产,正处于激烈的角逐中,各企业为占领中国市场,在技术,管理上都力求革新。
不断推出符合中国人习惯于使用的新车型。
在管理上,定期培训员工。
特别是合资企业的各级骨干和员工通过国外培训、进修、合资企业工作,接触并学习积累了现代化汽车工业生产制造与销售、服务等理论与实践的精髓。
四、总结
日本制造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经历曲折探索的阶段,面对种种水土不服状况。
但顽强的日企,经过不断磨合,不断扎根生长。
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