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与日本80年代对外投资的比较及启示
20世纪80年代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启示20世纪80年代,日本第三产业(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向中国大陆逐渐扩展。
这一时期,日本服务业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寻求机遇和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从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背景、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20世纪80年代,日本作为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第三产业(服务业)已相对成熟,因此开始向海外寻求扩张。
日本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开始向亚洲邻国进行投资。
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日本企业对其巨大的市场和潜在的增长空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日本的餐饮、零售、金融、旅游等服务业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开展直接投资活动。
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日本服务业企业的进入,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促进了中国服务业的发展。
日本的连锁店、快餐店、酒店等经营模式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和应用,为中国服务业的现代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日本第三产业的投资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日本企业的投资不仅提高了中国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同时也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启示是宝贵的。
日本企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服务业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服务业也是全球化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服务业也应该向全球市场开放,吸引更多的国际服务业企业进入中国,提高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要积极吸引外资进入中国服务业,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也要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和管理,保护国内服务业企业的利益,促进国内外服务业企业的健康发展。
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为中国服务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0世纪80年代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启示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年代,也是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蓬勃发展的时期。
日本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其对外直接投资对亚洲邻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本文将就20世纪80年代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启示进行探讨。
20世纪80年代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启示之一是,投资可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日本当时的第三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例如金融、保险、通讯、电子、汽车等领域。
这些投资不仅为日本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利润和发展空间,也为中国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拓展机会。
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中国开始逐步完成工业化转型,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启示之二是,投资可以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
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不仅带来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日本企业与中国企业共同开发市场,共同研发产品,共享资源,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中日两国经济的互利共赢,也促进了文化、技术、人才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启示之四是,投资需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尊重当地文化习俗。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的挑战和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差异和管理方式的适应。
在中国市场,日本企业不仅需要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更需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同时也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与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通过充分了解和尊重当地的文化和法律制度,日本企业才能顺利地在中国市场上开展业务并取得成功。
20世纪80年代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了中日两国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了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也为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借鉴。
20世纪80年代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启示1. 引言1.1 20世纪80年代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日本以其发达的第三产业为支撑,开始向世界各国大规模投资。
当时,日本的第三产业已经相当发达,包括金融、服务业、信息技术和创意产业等。
随着国内市场饱和和竞争加剧,日本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寻求新的增长机会和市场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企业在80年代面临着日元升值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的困境,因此加大对外投资成为一种应对策略。
日本的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亚洲地区。
在亚洲地区,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机遇,成为日本第三产业投资的重要目标之一。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日本企业也看到了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更多机会的可能性。
日本企业纷纷将资金和技术输送到中国,开展跨国合作和投资,促进了两国经济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
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中国政府开始放开对外投资的限制,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寻求更多的市场机遇和资源获取。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迫切需要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需要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80年代主要集中在原材料采购和资源开发领域,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与此一些中国企业也开始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寻求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生产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渐扩大,投资方向也逐渐多元化,包括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80年代的起步阶段相对较为落后,但在日本等国家的引导和帮助下,中国逐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的合作与学习,中国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为未来的国际化大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影响日本第三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
试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pdf

内容提要—一{自战后日本恢复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以来,其规模不断扩大。
尽管进入90年代j这种势头有所减慢,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并未丧失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的地位,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外贸易、对外技术转让、国际收支等方面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又与日本政府所采取的鼓励政策以及日本经济学者的理论支持是分不开的。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与战后的日本有一些相似之处。
借墅日本的经验,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正是本文的写作动机。
因而,在正)文中主要阐述了以下内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主要是对对外直接投资含义的界定,以及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所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征的介绍。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探析。
主要介绍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和小泽辉智的一体化国际投资发展论,并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探析。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主要介绍日本对北美、欧洲及亚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分析其投资的动机。
对外直接投资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主要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外贸易、对外技术转让以及国际收支这几方面来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对日本经济所作出的贡献。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启示。
主要阐述借鉴日本的经验,我国应如何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如何处理好对外直接投资与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关系。
、厂J。
.关键词: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撩投资理论翻厶AbstraettAbstractEversinceJapanresumeditsdevelopment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whentheWorldⅥk11wssover,theinvestmentscaleexpandedgraaually.Althoughthistendencyrecededduringthe1990’s,thereisnodoubtthatJapanstillremainsitspositionasagreatcountry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Foreigndirectinvestmenthas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thedevelopmentofJapaneseeconomybecauseofitscontributionsto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tlleenterprise’Sinternationalcompetitionability,internationaltrade,technologytransferandbalanceofpayments.AsaresultoftheencouragingpolicythatJapanesegovernmenthadado·ptedandthesupportoftheories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thatJapaneseeconomistshadestablished,Japaneseforeigndirectinvestmentdevelopedrapidly.Chineseforeigndirectinvestmentisjustbeginning,whichissimilartothesituationofpost-warJapan.TodevelopChineseforeigndirectinvestmentbyusingJapaneseexperienceasreferenceistheintentionofthisthesis.111ethesismainlydiscussesandanalysesthefollowings:First,thedevelopmentcolLrr_SeofJapaneseforeigndirectinvestment.111edefinition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thedevelopmentstagesandcharacteristicsofJapaneseforeigndirectinvestment.Second,theanalysisoftheinvestmenttheories山atJapaneseeconomists张.KojimaandOzawa)hadestablished.Thi矾theregionaldistributionofJapaneseforeigndirectinvestment,whichmainlydiscussesJapanesedirectinvestmenttotheNorthAmerican,EuropeandAsia-Fourth,nleimpact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onJapaneseeconomy.ForeigndirectinvestmenthasmadegreatcontributionstothedevelopmentofJapaneseeconomybecauseofitsactiveimpactonintemationaltrade.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balanceofpayments,enterprise’Sinternationalcompetitionabilityandtechnologytransfer.Finally,theenlightenmentofJapaneseforeigndirectinvestmentonChina.ChinamayleamalotfromJapaneseexperienceindevelopingourownforeigndirectinvestment.Keywords:Directinvestment,Foreigndirectinvestment,Theories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第一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第一节对外直接投资内涵的界定国际投资作为国际间的一种资本流动,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形式,本文所要论述的是国际投资中的直接投资这一形式。
日本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论文

日本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摘要日本泡沫经济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
在国际经济政策的影响下,日本经济飞速增长。
这种急剧增长是泡沫经济最重要的现象之一,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成为了国家繁荣的象征。
日本在1989年取得的经济成果被经济学家认定为平成景气。
而西方人却认为是泡沫经济。
通过事实的验证,虽然,日本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却也为日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成长环境。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的后果及其原因。
结合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提出日本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泡沫经济;投机;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Japan's Bubble Economy in the Second Half of 1980s, China's EconomicABSTRACTJapan's bubble economy was founded in 1985, by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Japanese economy in a few years time. This rapid growt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enomena of the bubble economy,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 of modern economics, and it has become a symbol of national prosperity.Japan in 1989 economic gains made by economists as the Heisei recession. And western people think it's a bubble economy. Through the validation of the facts, although, Japan has a serious bubble economy, but also for the Japanese to provide an unprecedented growth environ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bubble economy in Japan in the second half of 1980s, the bubble economy burst and its impact on the Japanese econom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rt puts forward the Enlightenment of Japan's bubble economy in the second half of 1980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Key words:Japan;The Bubble Economy;Speculation;Enlightenment目录一、绪论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目的 (1)(三)研究现状 (1)(四)为什么要选择日本泡沫经济为研究对象 (2)二、日本泡沫经济的概述 (3)(一)什么是泡沫经济 (3)(二)泡沫经济产生的背景 (3)1.宽松的宏观环境 (3)2.缺失的社会制约机制 (4)(三)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后果 (4)1.日本资产价格大幅下降 (4)2.不良债权激增,大量金融机构倒闭 (4)3.政府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 (4)4.消费者消费能力不足 (5)三、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分析 (5)(一)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 (6)1.《广场协议》的签订使日元升值 (6)2.政府判断失误导致平成景气 (6)3.金融脆弱性 (6)4.资本过剩 (7)(二)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原因 (7)1.金融危机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直接原因 (7)2.银行破产使不正当投机显现出来 (7)3.股市崩溃 (8)4.地市危机 (9)四、日本泡沫经济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9)(一)加强宏观调控合理制定政策 (9)1.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9)2.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 (10)(二)经济转型时期的防范 (10)1.经济转型的重要性 (10)2.如何在经济转型中防止经济泡沫 (10)(三)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11)1.改变监管意识 (11)2.创新监管手法 (11)3.修复监管漏洞 (11)(四)加强银行信贷和汇率应对 (12)1.加强银行信贷监管 (12)2.积极面对货币升值 (12)(五)稳定股市限制投机 (12)(六)稳定房地产市场 (12)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如果泡沫经济上升到了顶峰,支撑投机活动的市场就会破灭。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内容简要:与注重保护国内市场,以自主品牌的高附加价值产品进行国际竞争的日本古典发展主义不同,中国的新发展主义积极地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以廉价劳动力参加全球生产分工,并以加工贸易为主带动出口和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发展模式的兴起不仅反映了全球化新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而且也继承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对外关系方面的历史遗产。
日本大国的崛起可以说从明治维新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可以从洋务运动等等一系列的救国运动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社会主义。
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思想上中国与日本的维新都存在着异同。
日本的发展之路同样给中国以启迪。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古典发展主义新发展主义洋务运动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明治维新以天皇为首的日本明治政府,为巩固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实行保护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系列政策。
如将企业交给私人经营;向资本家发放无息贷款;统一货币;禁止各地设立关卡;取消商人专利的同业公会等。
军事上颁布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按照西法练兵,对官兵进行武士道精神教育。
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日本免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成功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崛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时期,他们掀起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这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以图挽救民族危亡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
它以“公车上书”为发端,到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形成百日维新高潮。
康梁的基本主张是:政治上开议院,制宪法,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实行君民共治;经济上提倡大力兴办实业,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上废除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提倡科学,兴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设置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等。
中日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与特点比较及其启示

2007年 第 11期 总 第 276期
当代财经 CONTEMPORARY FINANCE & ECONOMICS
NO.11, 2007 Serial NO.276
中日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与特点比较及其启示
汤建光
( 上海理工大学 社科部, 上海 200093)
摘 要: 近年来,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步伐明显加快,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时代正在到来 。研究发现, 目前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与日本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的状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 本文拟对日本 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及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以期获得一些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 展的有益启示。
图 1 1965-1998 年日本对外投资与贸易 “黑字”对比 数据来源: 日本贸易振兴会网站 www.jetro.go.jp 日本统 计 局 网站 www.stat.go.jp
( 3) 日本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其经济增长 速度, 而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又快于其进出口贸 易的增长速度。
20世纪80年代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启示20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经济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日本企业也开始积极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其中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主要手段之一。
这些投资不仅在亚洲地区获得了显著成果,同时也在中国大陆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与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日本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启示可谓是深刻而丰富。
日本的投资行动为中国提供了丰富和宝贵的发展经验。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如电子、汽车、金融、酒店等领域。
这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引进,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助力。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吸收了大量的现代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促进了中国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对中国的投资行为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日本企业的投资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也带动了中国的出口,并刺激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在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日本企业投资带动了中国的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与开放。
这一系列的投资活动不仅加速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日本的投资活动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遇。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在中国开展的投资与合作项目引领了其他国家的投资行为。
日本企业在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投向中国,带动了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
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活动也为中国树立了国际形象,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
这无疑为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日本企业的投资活动为中国带来了全面的社会影响。
日本企业的投资不仅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的生产与管理理念。
日本企业引进了许多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经允许请勿引用经济预测分析第 17 期国家信息中心2015年5月25日中国当前与日本80年代对外投资的比较及启示内容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开始大规模对外投资。
从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是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不断升级的过程。
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与当时的日本具有一定相似性,比较这两个时期中日经济的发展,对加快我国对外投资步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正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阶段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自贸区战略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由资本净输入国变为资本净输出国。
1、对外贸易难以继续拉动经济快速增长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国对外贸易的世界份额快速提升,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的外向性提高,贸易顺差逐年增加,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6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外汇储备大国,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经济规模跃居全球第二;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但当前,我国外贸已进入低增长的新常态,进出口规模占GDP比重在2006年达到63%的高点后,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参见图1)从未来世界经济走势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看,外贸将难以继续发挥以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
与此同时,巨额的贸易顺差既造成了中国外汇储备额的迅猛增长,也引发了不少贸易摩擦,更带来了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开始实施,活跃的海外投资日渐成为中国经济新亮点,并形成新的增长潜力。
70%60%50%40%30%20%10%0%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中国出口占GDP比重中国进口占GDP比重中国进出口占GDP比重图1 中国进出口占GDP比重变化情况2、对外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大规模净资本流入,经济取得快速增长。
但自中国政府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实现跨越式增长,尤其是近两年来,中国资产规模、国内储蓄、结构调整等均发生显著变化。
中国政府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步伐,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407亿美元,接近日本1989年的水平;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078.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2.8%(2012年为878亿美元)。
目前,中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截至2014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6600亿美元,遍布世界各地,位列全球第11位。
同时,2014年中国首次超过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二、中国当前发展阶段与日本80年代中后期比较日本经验表明,一个经济强国一定是资本输出大国,且该国经济影响力是通过向全球输出资本,进而深刻影响全球经济规则和贸易格局。
当前,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状况与80年代日本对外投资背景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区别。
1、经济结构都面临转型升级压力日本80年代中后期受两次石油危机冲击和新兴产业崛起等因素影响,国内物流、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经济结构逐步向内需主导型转变,传统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失去竞争力面临转型压力,产业结构“高级化”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我国长期发展是依靠速度优先型赶超战略,经济发展呈现出“高消耗、高积累、低技术、低消费”的阶段性特征。
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受抑于追赶效应不断减弱、低成本优势逐步消失等因素,我国经济开始进入全面转型升级的新常态。
为了实现经济结构向产业结构“高级化”方向调整,亟需将部分低端生产能力向外转移。
2、对外贸易摩擦都日益增多日本在贸易立国战略的引领下,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国。
随着世界经济步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日本与美欧国家的贸易失衡进一步扩大,日本商品出口遭到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大幅增加,尤其是钢铁、电子、汽车等产品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为了缓解贸易摩擦,日本扩大了对美欧国家的直接投资。
我国近些年出口产品也频繁遭遇贸易伙伴国的反倾销等不公待遇,涉及品种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而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建厂,有利于规避贸易摩擦,减少贸易纠纷。
3、都出现出口增长放缓和货币升值加快20世纪80年代,因贸易顺差积累,日元升值内外压力显著增加。
1985 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出现大幅持续升值态势,日元兑美元汇率三个月内上升20%,至1987 年底升幅高达50%。
受日元升值和贸易保护影响,日本贸易增长放缓,占GDP比重不断下降。
近十年来,中国同样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强大压力,近两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自2006年后,我国进出口规模占GDP比重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4、外汇储备规模都较大长期的贸易盈余为日本积累了大量的外汇资产,到八十年代末,日本官方外汇储备已接近1000亿美元,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由于国内市场趋于饱和以及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导致设备投资减少,企业剩余资本增加,亟须向外寻求投资机会。
截至2014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高达约3.95万亿美元,约占世界外汇储备总额的32%,居世界首位,也远高于当年日本27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目前,由于我国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位震荡,进口增速较为平稳,导致了进出口顺差持续高企,这也助推了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庞大的外汇资产如何实现保值和增值,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因此,为了实现外汇储备的增值,应大力发展对外投资,以提高外汇资产收益。
5、中国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都远低于当年日本当前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状况除了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存在上述四点相似外,也存在本质区别,即两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
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是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水平和产业结构都处于较高水平,尤其在汽车、微电子等部分领域与欧美国家已不相上下,形成了丰田、索尼等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大型企业,“日本制造”也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日企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条件也比较成熟;而当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虽然劳动力成本有一定比较优势,但产业国际竞争力等均不及当年的日本,并且我国是赶超型经济,资本输出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海外发展缺乏经验,与当年的日本差距较大。
三、日本对外投资战略对我国走出去的启示1、把对外投资作为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基本遵循了日本学者小岛清的“相对优势理论”。
日本通过海外直接投资梯次转移纺织、钢铁等国内已经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不仅使这些行业在海外重新获得竞争优势,而且也为国内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升级和更新换代腾出了资源和发展空间。
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成为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和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
因此,扩大对外投资也可以作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选择。
2、把海外投资收益作为维护国际收支安全的有效保障根据“国际收支发展阶段说”1,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将逐步从“未成熟债权国”向“成熟债权国”转变,其转变的标志是经常账户顺差的来源由贸易盈余向投资收益盈余转变。
日本通过多年的海外投资已经连续23年成为全球最大净债权国,投资收益也已1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国际收支将依次出现“未成熟债务国”、“成熟债务国”、“债务偿还国”、“未成熟债权国”、“成熟债权国”和“债权崩溃国”6 个历史性阶段。
成为日本经常账户顺差的主要来源,对日本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性已超过对外贸易。
未来我国出口还将继续增长,但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以及伴随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和储蓄率的下降,进口增长可能继续快于出口增长,贸易收支顺差局面可能逆转,为此我国也需要通过加大海外投资为国际收支安全提供保障。
3、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对外直接投资形式不应偏废绿地投资(新建企业)与跨国并购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两种主要形式。
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为主,这虽然有助于减少东道国产业保护政策的制约,更大程度维持企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但由于新建企业周期较长,不仅影响到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收益率,也不利于日本企业获取海外资源、品牌和技术。
鼓励跨国并购有利于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弥补自身短板,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位势提升。
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向全球产业链高端延伸的关键阶段,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因地制宜地采取绿地投资或跨国并购两种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形式。
4、“走出去”的过程中要防范国内产业“空心化”日本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产业“空心化”问题,成为导致日本经济自上世纪90年代后长期低迷的重要结构性原因。
因此,加大对外投资不仅要将本国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及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不相符的产业转移出去,为国内产业转型腾出空间,也要把握好产业转移的规模、层次及结构,尤其对于制造业应尽力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自动化和信息化改造等手段,实现国内就地升级或在区域间转移,同时也要注重高端产业的“引进来”,避免产业“空心化”。
5、扩大资源型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保障我国资源安全作为资源匮乏的岛国,日本在海外投资的行业选择中注重对矿产、能源开采业的投资,使企业获得海外资源的长期开发权,以保证国内资源供应的稳定。
我国尽管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平低,而且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增长我国能源和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单凭进口又容易受到世界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及汇率波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供应量和价格都无法得到保障。
扩大对资源开采行业的海外投资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求紧张局面,也有利于维护我国能源资源安全。
四、中国加快对外投资战略的政策建议1、完善支持我国境外投资的法律和财税体系当前我国规范境外投资的法规主要是《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等效力较低的部委规章,而且存在商务部、外管局、国家发改委等多头并管的问题,应加快制定《海外投资法》,将其作为规范和管理境外投资的基本法律,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从事对外投资行政管理事务。
同时,对境外投资企业在关税、所得税、增值税等方面给予优惠,借鉴日本经验采取排除海外投资亏损的综合限额抵免、税收饶让抵免2和建立境外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等税收支持措施。
2、以“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建设为契机推进产能和资本输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在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及产业结构等方面,与我国经济存在较强的互补性。
为此应充分利用沿线国家的比较优势,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产能输出,鼓励部分资源消耗大、能耗高、生产成本高的产业向外转移。
同时要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作用,采取公私合营模式(PPP)和创新融资方式,推动资本与产业输出相结合,国家和私人资本相补充,扩大我国对外投资能力并提高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