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分析原因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一、近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1、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及我国经济形势2011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放眼国内,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
2011年,我国克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涉外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2、国际收支的含义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3、我国国际收支现状概述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
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05年至11年,我国国际收支明显表现为双顺差,即经常项目账户、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巨额顺差。
其中,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的差额,即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顺差则得益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
虽然经常项目的差额在08年缩小,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差额不断波动、回落,但总体仍保持明显的双顺差状态。
2003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4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2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3%;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168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幅为历史最高水平。
2004年与2003年相比国际收支平衡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
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
中日国际收支比较分析
1.制度和技术对顺差的作用根本不同 技术因素是日本贸易顺差的最重要原因 制度因素是中国贸易顺差的最重要原因 2.国际和国内条件对顺差的作用根本不同 国内条件是日本外贸顺差的最重要原因 国际条件是中国外贸顺差的最重要原因
五.总结
日本
日本经常项目长期顺差,其中净出口额增
中日国际收支比较分析
内容概要
中日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分析
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
影响日本国际收支的因素
中日两国国际收支顺差原因的不同之处
总结
一.中日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经常账户、资本账户
中国
2007年 顺差(3718亿)+顺差(735亿) 2008年 顺差(4124亿)+顺差(463亿) 2009年 顺差(2917亿)+顺差(1448亿) 日本 2007年 顺差(25万亿)+逆差(22万亿) 2008年 顺差(16万亿)+逆差(18万亿) 2009年 顺差(13万亿)+逆差(12万亿)
(3)改革开放进入全方位宽领域时期的一般 自由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集中反映在我国《对 外贸易法》的修改中: A.自然人可获得对外贸易经营权。 B.取消对货物和技术进出口经营权的审批制, 实行备案登记制。 C.启动对外贸易调查程序,完善对外贸易救济 制度。 D.加强对外贸易的监督和服务。 E.加大对外贸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日本1999年到2009年商品进出口情况 1000 800 600 400 200 0 -200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400 -600 -800 年份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以及解决办法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以及解决办法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的、显著规模的经常账户顺差与金融账户顺差并存局面。
这是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体现,但不容否认,长时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给我国长时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给我国经济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持续性国际收支顺差会加剧我国与国家收支逆差国的摩擦,增加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使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国际市场需求。
由此可见,中国贸易顺差问题已经成为关乎中国经济大局的重要问题。
那么,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因素究竟有哪些?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如此巨额的贸易顺差?我们又将怎么去解决当前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过大这一问题呢?本文对我国国际收支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回顾和分析2000年-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第二部分,剖析了近年来这种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第三部分,解释了这种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状况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提出了缓解国际收支顺差的对策思路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随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持续不断扩大,国内外学者(赵玉平、邓立、王光伟等)对此开始关注和提出分析研究。
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状进行观察,并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外汇储备进行数字分析,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增加表明,中国不缺少购买外国投资品的外汇,而中国引进外资并没有用来购买外国进口产品,而是被换成人民币来购买本国产品。
杨柳勇(2002)指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收支状况不符合从发展观点来看的“正常形态”,即在人均收入较低水平的时候出现持续性的经常账户顺差甚至同时伴随金融账户顺差。
金融账户顺差显示出中国已经具有“新债权国”的某些特征。
该文认为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出现了“超前性”,并对这种特征可能产生的国际影响进行了研究。
但是,该文对中国出现这种国际收支格局的原因未展开分析。
余永定(2006)提出一个分析中国双顺差问题的理论框架,并得到几点结论:第一, 中国并未利用外国储蓄(外国资源)用于国内投资,而中国作为资本输出国已经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
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研究——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当中国从世界经济大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的时候,我们不禁想到三十年前高速发展的日本经济。
当前中国的经济状态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有着很多的相似点。
本文将通过对日本经济成长和衰退的研究以及与中国经济的类比,反思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得到一些处理经济问题的启示。
一、日本经济的成长1.1日本经济崛起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撇开政治因素不谈,单从经济发展立场来考虑,按照罗斯托《经济成长的过程》中的界定,日本在十九世纪末的二十五年里就已经进入了经济的起飞阶段。
那些阻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
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成功的进入了经济成熟阶段。
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
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
经济成长所依靠的是对工业设备部门的投资,并由此带动了经济成长。
在这个阶段里,对外贸易对整个经济的作用加强,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
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即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日本已经达到了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社会对高额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普遍化。
越来越多的资源用来生产耐用消费品;技术工人和城市人口的比重都比前阶段有一定提高;用来供社会福利和保障之用的一部分资源逐渐增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它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上了,因而为它之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2日本经济的崛起1.高速增长阶段日本从1955年开始进入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
1956~1973年日本保持了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这与日本池田内阁在1960年出台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及对策摘要: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
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
不难发现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落脚到FDI的引进和储蓄与投资的关系上。
经济对外资的依赖过大等由于国内金融市场的落后而引起国内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
关键词:国际收支,顺差,FDI,资源配置一、国际收支概况及成因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
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5%。
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177亿美元,增长62%;服务贸易逆差88亿美元,下降6%;收益顺差118亿美元,增长11%;经常转移顺差292亿美元,增长15%。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84%。
其中,直接投资顺差603亿美元,下降11%;证券投资逆差676亿美元,增长12.7倍;其他投资顺差133亿美元,上年为逆差40亿美元。
200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
截至2007年3月,国家外汇储备已达1.2万亿美元。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至1990年开始,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而且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还将继续保持,这种情况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从我国内外经济情况分析,不难发现当前经济内外部失衡是造成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失衡的主要原因,简单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鼓励政策。
论文大全。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经济。
2、国内金融市场的低效率。
由于教育、医疗、住房等成本不断提高和社会保障的缺口,加之金融体系不发达,我国居民和企业都被迫过度储蓄,而资本市场的落后使得储蓄无法通过其它渠道转化为国内投资。
3、外资政策的扭曲。
我国各省、市引进外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过度投资与重复建设,以长江三角地区为例,其产业结构趋同率高达70%,不但是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日巨额外汇储备的成因及运作比较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文章对中国和日本巨额外汇储备的成因和运作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日本是在资本过剩情况下,大量增加外汇储备的,是在大量资本输出情况下购买美国国债的,日本巨额外汇储备不仅没有给日本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带来较好的投资回报。
而中国是在资本不足、大量资本输入的情况下用大量储备外汇来对外间接投资的,对国家的整体福利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并承担了对外资产价格和汇率变动的风险。
内容提要:文章对中国和日本巨额外汇储备的成因和运作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日本是在资本过剩情况下,大量增加外汇储备的,是在大量资本输出情况下购买美国国债的,日本巨额外汇储备不仅没有给日本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带来较好的投资回报。
而中国是在资本不足、大量资本输入的情况下用大量储备外汇来对外间接投资的,对国家的整体福利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并承担了对外资产价格和汇率变动的风险。
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一切资产,它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的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
国际储备的主要功能包括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维持对外支付能力;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本币汇率;作为国家信用保证。
根据imf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球外汇储备最大的10个经济体拥有全球外汇储备总量的67.6%,最大的两个持有经济体(中国内地和日本)拥有全球外汇储备总量的39.9%。
日本在1993年末外汇储备已达956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从此日本就一直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中国外汇储备在2006年2月底达8536亿美元,日本截至2月底的外汇储备为8501亿美元,首超日本,居世界第一。
2006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9411亿美元,同比增长32.37%。
一、中日巨额外汇储备成因的比较从国际收支的视点来看,外汇储备的增加通常出现在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经常收支顺差大于资本收支逆差;第二,资本收支顺差大于经常收支逆差;第三,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同时为顺差。
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1998年外,中国始终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格局,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金融项目同时保持顺差。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增加趋势。
双顺差虽然给我国对内对外经济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也埋藏了很多潜在风险与损失。
下面,我将简单地对这一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途径进行分析。
一成因一、特征和变化趋势双顺差的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中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持续的双顺差格局。
进一步观察,1994 - 1997 年这段时间资本与金融账户盈余较大,而经常帐户盈余较小。
1998 - 2000 年之间,由于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资本与金融帐户盈余较小,甚至在1998 年出现了资本净流出(表1粗体数据),而经常账户盈余相对较大。
2001 年以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盈余双双大幅增长,两者的相对重要性呈现交错状态。
2004年开始,两个账户各自交替出现大幅增长。
其中,从2005至2008年,经常账户保持较大盈余,远高于资本金融账户。
经常账户下,2006年较2005年增长57.5%,2007年较2006年增长46.8%,2008年又比2007年增长了14.6%。
至2009年,资本金融账户反超经常账户3000余亿美元。
因此,即使在双顺差的大格局下,两个账户双顺差的相对重要性也存在阶段性的差异。
表1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1996 – 2009年,单位:亿美元)然后来具体看一下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差额之间的变化趋势。
同样,两个子项目也都呈现出持续顺差(盈余) 状态(如表2) 。
进一步观察,2003 年之前,无论是贸易和服务项目,还是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年度顺差波动幅度不是太大,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如图1)。
而04 年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差额从549 亿美元调升至791 亿美元,并于07年、08年增至1300亿美元之上的高位,然后由于经济危机影响,在2009年回落至与2006年持平状态。
比较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分析原因
比较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分析原因——以2007-2009年为例摘要: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券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
本文借由2007-2009年度中日两国的国际收支情况来分析形成中日国际收支状况的原因及不同之处。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政策因素经济环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的定义是:“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券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
”一国的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主要表现形式是统计报表,特定时期的国际收支是该时期国际交易的总体状况的具体反映,是一国经济决策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
国际收支结构的相关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国际收支结构的发展趋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93年出版了《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它在原来第四版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修订。
第五版将整个国际收支划分为两大账户,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
经常账户反映实际资源流动,资本与金融账户反映资产所有权的流动。
我国从1997年开始采用第五版的原理和格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根据国际收支账户框架及差额构成的特点,国际收支结构可分为以下模式:(1)经常账户逆差+资本账户顺差的差额平衡模式:(2)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的差额平衡模式:(3)两大账户均平衡的模式:(4)双顺差模式(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均为顺差):(5)双逆差模式(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均为逆差)。
中国2007年顺差(3718亿)+顺差(735亿)2008年顺差(4124亿)+顺差(463亿)2009年顺差(2917亿)+顺差(1448亿)日本2007年顺差(25万亿)+逆差(22万亿)2008年顺差(16万亿)+逆差(18万亿)2009年顺差(13万亿)+逆差(12万亿)由上所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从2007-2009年度的国际收支均为顺差,即使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依然实现了收支双顺差,且顺差总额维持在4400多亿左右。
日本国际收支状况分
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及建议一、中国的国际收支的特征1.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自2005年到2008年上半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较大的顺差。
尤其是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保持的“双顺差”(双顺差,就是指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都呈现顺差)占总顺差比例一直很大。
这是我国国际收支最显著的特征。
2.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直接投资顺差678亿美元,增长28%。
其中,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791亿美元,增长44%;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13亿美元,增长526%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运行态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对外资的吸引力仍然较强。
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741亿美元,同比增长27%。
同期,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333亿美元,同比增长3.5倍。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依然是外资流入的主要方式,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3.国家外汇储备继续较快增长2005年我国国际储备增长较快。
2005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2089亿美元。
其中,特别提款权减少0.22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6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1010亿美元,高于2004年同期增加674亿美元的水平[1]。
2007年,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长,年末达到1528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亿美元,超过2005、2006两年的储备增加额之和[4]。
2008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8088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80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多增143亿美元。
中国的外汇储备额非常大,其增长速度也非常快。
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偿债率远低于25%的国际经验标准。
近期我国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风险较小。
双顺差国际收支不平衡,直接导致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长,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提出要把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我国国际收支实际状况出现了同时贸易顺差和服务账户逆差的现象。
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也随之产生。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成因包括外贸层面的原因、金融及投资层面的原因以及消费购买力层面的原因。
外贸层面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出口历史上长期处于不利地位,1994年以来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减少态势,比如受中国地区国家货币贬值影响,美国、欧盟和日本大量进口,使我国出口面临很大压力,而缺乏有效的出口增加措施,导致贸易收支存有差额,存在双顺差现象。
金融及投资层面的原因是经济危机等导致的投资和外汇流动性减少,影响到了资金的流动性,而随着投资投资者的增加,我国人民币汇率也因此变得容易外流,导致服务收支出现了负值,造成双顺差现象。
消费购买力层面的原因是我国人民对对外投资的渴望,尤其是对外国货物的购买力强大,把消费销售的货币转移到外国,使得我国的服务收支产生了大量逆差,成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财政赤字的增多,还会加剧我国外汇储备的流失,对实现经济稳定步伐和进一步发展都有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我们应该采取以下举措:一是积极引进外资,建立一批有竞争力的外商投资项目,促进外资流入;二是加强出口促进,加大出口扶贫补贴,极力吸引外国投资者购买我国产品和服务;三是提高对内需,加强对内外人员的教育培训,改善消费结构,促进消费结构改革;四是有效监管奉行有利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政策;五是及时应对汇率波动,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汇率波动,以降低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贸易收支造成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由外贸层面、金融投资层面、消费购买力层面的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其影响有时会造成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如积极引进外资,加强出口促进,提高对内需,有效监管奉行政策以及及时应对汇率波动,共同努力克服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问题,实现经济稳步发展和实现经济稳定目标。
中国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理论研究商品与质量2010年5月刊52中国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邰秀秀赵倩(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116023)摘要:一国国际收支情况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同时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历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及时找出解决的方案。
中国国际收支多年来持续双顺差,充分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实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就中国近年来的国际收支状况进行了分类总结,并对各个阶段的特点找出了其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帐户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
多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总体状况: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双顺差,且顺差规模不断增加,增长迅速;错误与遗漏账户数额偏大,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度增加。
一、经常账户货物贸易顺差逐年增加,但服务贸易却连年逆差,且规模不断扩大。
收入项目一直是逆差。
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经常账户顺差大量减少。
2002-2009经常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一)货物贸易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的扩大,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作用。
从主观因素来看:一是我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二是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三是我国政府推进出口行业发展壮大,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四是国家为了保护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
从客观因素来看: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二是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进口,却带动了出口;三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四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急剧增加,因为2005年中国经济处于扩张期,企业利润增加,加工贸易迅速增长,造成货物贸易的大量顺益,纠正非独立董事由于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而可能导致的自我利益行为。
日本国际收支现状 (最终修改版)
贸易收支方面,不含运输费和 保险费的贸易赤字约为10.36万 亿日元,是自1996年有可比较数 据以来历年最大的赤字额,同时 也是连续第4年出现贸易赤字。 服务收支方面,赤字额与前一 年相比有所减少,为3.93万亿。 这得益于访日外国人游客的增加, 2014年日本旅游收支赤字为1251 亿日元,而2013年这一赤字额为 6545亿日元。
3000
2250
01
02
03
04
05
改善日本国际收支的对策以及 对日本经济的前景展望
日本国际收支改善对策:实施负利率
16年1月29日,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意外宣布降息至-0.1%,负利率时为了平衡国际收 支。
前景
1.宏观经济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加剧财政风险。不断累积的政府债务 已成为日本财政的沉重负担,安倍经济学继续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空间 有限。 2.经济形势:经济增长面临较大挑战。从当前日本经济复苏态势看,其 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牢固,安倍经济学前两支箭难以继续维持经济长期增 长,而新成长战略遇到的改革阻力较大。 3.外部环境增加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从外部条件看,在一定程度上日 本经济复苏依赖于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撑。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逐 步退出,可能抬高日本金融市场利率,改变商品和房地产市场流动性供 求格局。
THANK S
近三年日本的国际收支状态
about
近三年日本的国际收支状态
2014年是日本经济低谷的一年 2015年日本经济正在缓慢复苏 2016年日本的经济延续了复苏的态势
2014年--经济低谷
日本财务省公布的2014年国际收支统计 数据显示,2014年日本国际收支经常项 目盈余约为2.63万亿日元。这一盈余额 度是自1985年有可比较数据以来历年中 最少的。
现阶段我国国际收支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和经济后果总结
(一)特征 1、基本特征 (1)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仅1998年除外) 持续顺差,从而国际收支总体上保持了顺差。 (2)资本与金融账户总规模扩大,其大量顺差成 为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最主要因素。 (3)贸易账户下货物的持续顺差,形成经常账户 持续顺差的主要来源。 (4)收入逆差逐年扩大,巨额的贸易顺差弥补收 入逆差,使得经常账户顺差大幅下降。 (5)自1992年开始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成为 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巨额顺差的主要来源。
投资收益持续逆差要求以贸易账户的净流入来 弥补,或者用新流入的资本来弥补。由于用新流入 的资本来弥补外汇缺口在未来必然会创造出新的利 润汇出需求,所以投资收益的持续逆差最终会对一 国的出口产业竞争力提出更高要求。
如果贸易顺差只能抵消投资收益逆差,则一国 所输出的实际资源将完全作为外国人的收入而被外 国人所占有。一旦贸易顺差不能抵消投资收益逆差, 则会导致一国经常账户的逆差。
经常账户长期顺差并非中国特有现象,20世纪70年 代以后的日本,70~80年代的原西德以及1998年以来的新 加坡都是如此。不同的是这些国家在经常账户顺差时, 存在着较大规模的净投资收益,而中国则有大量的投资 收益赤字。截止到2002年为止,中国累计了1183.46美元 的投资收益逆差。
投资收益逆差=引进外资额外资收益率 - 对外投资额对外投资收益率 由此可见,造成我国投资收益账户持续逆差的 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外资的规模增长及其所享受的“超国民待 遇”; (2)外汇管理制度和人民币汇率安排。
根据国际收支中的资本与金融账户三种不同的表 达方式,对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即经常账户差额与资 本和金融账户差额的构成的分析可以在以下三个层次 展开: 经常账户差额+既不包括储备资产也不包括误差 与遗漏的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
日本国际收支变化的原因
日本国际收支变化的原因一、经常性项目账户:西方经济学家按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一般原因的不同,将国际收支不平衡分为五种类型:周期型,货币型,结构型,收入型,偶然型。
在日本的国际收支的经常性项目帐户中,收支的变动可以体现出周期,货币及结构方面的原因:周期原因:日本经济周期波动引起国民收入、价格水平、生产和就业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经济处于周期波动之中,周而复始出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而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国际收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日本在经济衰退阶段,国民收入减少,总需求下降,物价下跌,会促使出口增长,进口减少,从而出现顺差;而在经济繁荣阶段,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上升,物价上涨,则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从而出现逆差。
货币原因:日本货币增长速度、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它国家相比,发生了变化而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一般直观地表现为价格水平的不一致,日本的通货膨胀,使其出口商品成本必然上升,使用外国货币计价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会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客观上起着抑制出口的作用。
相反,由于国内商品物价普遍上升,相比较而言,进口商品就显得便宜,鼓励了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出现贸易收支的逆差。
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致力于经济结构的改革,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从而形成了进出口商品和地区结构,在原有的国际分工结构下,日本的进出口会受到各国进出口结构的影响。
除此之外:在商品贸易方面,日本由于钢铁、半导体制造设备、汽车等产业优势明显,带动其出口总额增加贸易顺差明显。
在服务贸易方面,由于出国旅游人数增长、在海外消费额增加等原因,服务贸易逆差也有所增加。
此外,日本在海外购买债券的利息收入以及投资分红等所得收入也大大增加了日本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顺差总额。
二、资本与金融项目资本与金融方面,我们主要考虑了汇率的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与对策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与对策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通常包括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方面,其中内部均衡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经济增长,外部均衡是指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
无论是内部均衡还是外部均衡,其实质都是为了一国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内部均衡是首要目标,外部均衡是条件,应在实现内部均衡的基础上实现外部均衡,而不应以牺牲内部均衡来谋求外部均衡的实现。
我国经济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转型期。
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我们不仅要面对经济结构调整,产权制度变迁,财政体制、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障体制重建等产生的内部经济矛盾,还要面对国际游资冲击、国际贸易不均衡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和国际收支失衡等外部矛盾。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是最近几年大家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状20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尤其是2000年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
到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8,357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国,到2006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000亿美元。
2007年全年新增外汇储备4,235.57亿美元,再创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统计,至2008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6,821.77亿美元。
外汇储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国经济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化的标志,说明了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程度。
在当今经济信息化、知识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外汇储备具有三大新功能:提高货币政策信誉,稳定汇率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缓解货币替代的影响;增加国家财力。
但是,从理论上讲,一国持有的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好,外汇储备量过高也会加速提高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并且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是持有美国国债,必然要承担美元贬值的巨大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主要来自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顺差的持续增长,也就是双顺差状况的出现。
中美日泰四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中、美、日、泰四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我们收集了中国、美国、日本和泰国四国2001-2009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逐一对每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情况进行纵向简单分析。
1.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图1:2001-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结构(单位:百万美元)(数据来源:2010,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pp.230)由图1看出,(1)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常账户余额呈逐年递增趋势。
2001年到2004年间增加较缓,2004年到2008年间增加迅速。
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后,经常账户余额有所回落,2009年只达到2006年水平。
(2)资本账户波动平缓,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3)金融账户余额在2001年到2004年间平缓上升,在2004年以后经历了一个“升—降—升”的过程,在2006年触底反弹,200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再次触底并反弹,前后波动较大。
(4)储备和相关项目金额逐年递增,在2001年到2004年间缓慢上升,2005年到2007年间迅速上升,2008年后回落,大致与经常账户变化正相关。
(5)错误和遗漏项波动不大,说明国际投机资本流动波动不大。
在中国9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余额与储备和相关项目金额的变动最大,而储备和相关项目的变动又与经常账户的变动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把经常账户单独列出分析。
图2:2001-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结构(单位:百万美元)(数据来源:根据2010,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pp.230计算)由图2可知,国际货物贸易净额变化与经常账户余额变化正相关,货物贸易的巨大顺差是中国经常账户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_现状_原因及影响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现状、原因及影响唐建伟研究员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是最近几年大家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正是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
因此,分析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发展趋势、背后的原因及可能的影响,对于理解我国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及调控方向都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状及趋势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不包括官方储备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
从国际收支账户定义关系看,如果不考虑“误差和遗漏”,双顺差实现的两个账户盈余之和等于外汇储备增加。
中国国际收支过去十几年除个别年份外持续出现双顺差,尤其是近年双顺差增长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
图1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1993年以外,我国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逐渐上升趋势。
1990—2006年经常项目累计实现顺差6525129亿美元,年均顺差39516亿美元,而其中2006年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图1 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平衡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图2 2000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与增量全年实现经常项目贸易顺差为1780亿美元,是近17年来平均值的4倍还多。
而资本和金融账户除1998年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也一直保持顺差。
1990—2005年累计实现顺差4515127亿美元,年均顺差301亿美元,其中2004年资本项目下实现110616亿美元顺差,创历史新高。
而2005年629164亿美元的顺差较2004年虽有大幅下降,但也还是达到15年平均值的两倍以上。
伴随国际收支双顺差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出现较快增长。
尤其是2000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到2006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2006年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473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见图2)。
【精品】日本战前的贸易收支不均衡和国际收支的变动
日本战前的贸易收支不均衡和国际收支的变动松野周治本文试从国际收支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全局出发,考察一下近代以来的日本对外贸易。
无论战前还是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特征都是贸易收支不均衡。
以这种贸易收支不均衡为背景,综合反映日本对外交易的国际收支是如何变动的呢?如此同时,日本在经济和贸易方面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这不仅是研究近代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课题,而且对研究战后特别是现代日本对外贸易问题的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战前日本国际收支的变动1,关于时期划分问题关于包括战争时期在内的战前的国际收支,公布系统数字的大藏省《财政金融统计月报》(以下简称《月报》)第5号(1950年2月)把其分为如下6个时期:①,明治初期,1868-1893年;②,明治末期至大正初期,1894-1914年;③,大正初期至昭和初期,1915-1931年;④,1932-1936年;⑤,1937-1941年;⑥1942-1945年。
另外,山泽逸平在其所著《贸易和国际收支》中参考上述分期,又做了进一步的划分(参见表1)。
表1,战前日本的国际收支(年平均值,单位:10万日元)资料来源;山泽逸平山本有造著《贸易和国际收支》。
关于近代日本国际收支的时期划分,1984年版《经济白皮书》还把战前分为1868-1880,1881-1914和1915-1945年三个时期,把战后分为1955-1964 ,1965-1969 和1970年以后三个时期。
这虽然是从“国际收支发展阶段”(从未成熟债权国向成熟债权国的发展阶段)进行的时期划分,但却不是在综合国际收支各项目基础上的时期划分。
笔者赞成《月报》和山泽逸平的时期划分,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战前日本国际收支的基本特征。
而且,关于国际收支的有关数据也基本上利用山泽逸平和山本有造共著中的成果,只要不特别加注,所引用数据就都来之该书。
2,第一时期,1868-1881年从幕末开港到明治初期,尽管这一时期的国际收支统计很不完全,仍可概括出如下特点:①除个别时期外,贸易收支基本上是赤字状态。
日本财务现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财务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日本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债务负担沉重、经济增长乏力等多重挑战。
本报告将从日本政府的财政收支、债务状况、经济增长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全面了解日本的财务现状。
二、日本政府财政收支状况1. 财政收支结构近年来,日本政府的财政收支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收入占比下降。
由于经济增长乏力,日本税收收入占比逐年下降。
其中,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收入占比有所减少。
(2)社会保障支出占比上升。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日本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逐年增加,包括养老金、医疗、护理等。
(3)国债发行规模扩大。
为弥补财政赤字,日本政府不断发行国债,导致国债规模不断扩大。
2. 财政赤字状况近年来,日本政府财政赤字状况严峻。
以下为具体分析:(1)经常账户赤字。
日本政府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扩大,主要原因是进口支出大于出口收入。
(2)财政赤字。
日本政府财政赤字逐年增加,债务负担日益沉重。
三、日本债务状况1. 国债规模日本国债规模居世界首位。
截至2020年底,日本国债总额约为1,200万亿日元,占GDP的250%左右。
如此庞大的国债规模,给日本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偿债压力。
2. 债务结构日本国债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政府债券、地方债券和金融债券。
其中,政府债券占比最高,约为80%。
3. 债务风险尽管日本国债规模庞大,但债务风险相对较低。
主要原因是:(1)日本国债市场发达,国债流动性较好。
(2)日本国债投资者众多,包括国内外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
(3)日本政府具有较强的税收征收能力,能够保证国债偿付。
四、日本经济增长状况1.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近年来,日本经济增长乏力,主要原因是:(1)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市场紧张。
(2)消费需求下降,内需市场萎缩。
(3)投资意愿不足,企业研发投入减少。
2. 政策措施为刺激经济增长,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实施量化宽松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消费和投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分析原因
——以2007-2009年为例
摘要: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券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
本文借由2007-2009年度中日两国的国际收支情况来分析形成中日国际收支状况的原因及不同之处。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政策因素经济环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的定义是:“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券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
”一国的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主要表现形式是统计报表,特定时期的国际收支是该时期国际交易的总体状况的具体反映,是一国经济决策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
国际收支结构的相关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国际收支结构的发展趋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93年出版了《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它在原来第四版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修订。
第五版将整个国际收支划分为两大账户,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
经常账户反映实际资源流动,资本与金融账户反映资产所有权的流动。
我国从1997年开始采用第五版的原理和格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根据国际收支账户框架及差额构成的特点,国际收支结构可分为以下模式:(1)经常账户逆差+资本账户顺差的差额平衡模式:(2)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的差额平衡模式:(3)两大账户均平衡的模式:(4)双顺差模式(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均为顺差):(5)双逆差模式(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均为逆差)。
中国2007年顺差(3718亿)+顺差(735亿)
2008年顺差(4124亿)+顺差(463亿)
2009年顺差(2917亿)+顺差(1448亿)
日本2007年顺差(25万亿)+逆差(22万亿)
2008年顺差(16万亿)+逆差(18万亿)
2009年顺差(13万亿)+逆差(12万亿)
由上所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从2007-2009年度的国际收支均为顺差,即使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依然实现了收支双顺差,且顺差总额维持在4400多亿左右。
日本2007年为顺差,差额为3万亿;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逆差,差额为2万亿;2009年为顺差,差额为1万亿。
国际收支平衡是实现一国经济均衡的四大目标之一,它表明一国经济不仅要对内均衡,而且要对外均衡。
一国想要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中不甘落后,就必须打开国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来。
由于在对外经济交往中,有诸多影响国际收支的因素,就加大了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难度,进而也对维持一国经济的总体均衡增加了障碍。
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呈现出某些不同之处,影响国际收支的各项政策制度与经济环境也较独特,因而国际收支结构同其他国家有显著区别。
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方面
1、外贸政策
中国一直坚持出口导向型政策,以此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
自改革开发以来,为了解决资金短缺、外汇不足的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
2、外资政策
中国长期实施鼓励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
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并不是以购买外国技术,高科技产品的方式流入国内,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的卖给人民银行,然
后用兑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的顺差,这样就形成了双顺差的格局。
(二)非政策方面
1、国内的高储蓄率
中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
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
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2、金融市场不够发达
银行虽然累积了大量的储蓄存款,但国内的中小企业却因为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得不到银行的融资。
中国的资本市场本身欠发达,银行积累的储蓄不能通过其他的渠道转化为国内投资。
目前国内的企业融资主要是依赖银行存款,只有极少部分信誉较高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取得资金,也只有大型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取得营运资金,中小企业不能通过银行以外的其他融资方式融到资金来帮助企业的运营。
外资通过购买企业的股权增加中小企业投资,同时给中国造成了资本账户的顺差。
另外,国内金融市场欠发达,居民的多余的货币主要投资到银行的存款里,只有少部分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这样中小企业即使发行债券,发行难度比较高,不利于企业的融资。
3、内在需求不足
目前,国内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加之经过几千年积淀的节俭文化,使得居民的消费意识低下,一方面招商引资,在国内建厂生产;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观念不强,收入较低,外资生产的产品基本上不在本国销售,而是出口到国际市场,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的顺差。
内在需求不足容易导致产能过剩,降低企业的利润率,使企业缺乏扩大再生产和技术革新的资金和动力,进而影响了生产资料的进口,导致顺差的增加。
4、发达国家对中国进口商品的限制
中国对美国的顺差太多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对美国出口太多,还有由于中国对美国的进口太少。
中国的内需不足,同时国民收入低是造成进口少的原因,但是发达国家对中国进口商品的限制应该是主要原因,美国的许多高科技产品,武器都对中国禁运。
而中国现在主要是对海外某些材料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需求比较大,发达国家的限制使中国非自愿的增大了贸易顺差,而且这种管制的情况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的不多走强而更加严重。
影响日本国际收支的因素
1、政策因素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确立了“贸易立国”战略并实施到80年代中期。
在这一战略下,日本以“动态国际分工论”为理论指导,以产业政策为重点,依次把鼓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所以,日本的进口能力与其出口能力密切相关,如果出口增长下降,则进口增长也下降,顺差的局而得以长期维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逐渐弱化了“贸易立国”战略,把鼓励和扶持“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然而由于政策措施出现了失误,效果并不理想。
2、投资的高速增长引起产能迅速扩张
从1955年至1973年,日本企业每年都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投资,折合美元共达近5 000亿美元。
70年代至今,日本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积极扩大国内消费,但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平均投资率达到24%以上。
投资的增长使得日本在钢铁、造船、家电、汽车、半导体等产业形成了巨大的产能并大量向国际市场出口,给日本带来了大量的贸易顺差。
3、内需增长相对较慢
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弱。
就日本来说,消费率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5%-15%,由于居民消费增长相对较慢,因而对进口的需求也相对较弱,这
也是形成日本贸易顺差的原因之一。
中日两国国际收支顺差原因的不同之处
(一)制度和技术对顺差的作用根本不同
制度和技术对中日两国的贸易顺差形成都非常重要。
然而,技术因素是日本贸易顺差的最重要原因,而制度因素是中国贸易顺差的最重要原因。
对日本来说,“贸易立国”时期的出口促进政策不仅起到了扩大出口规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提升技术水平,从而也提升了生产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作用,进口品在国内的生产加工环节增多,产业联系效应增强,产品增值率高,导致了长时期的贸易顺差。
对中国来说,吸引外资而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使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再加上“出口创汇”的隐性的或显性的出口补贴、有利于出口的汇率水平、出口退税、差别性的信贷政策等,自然会鼓励企业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中国现行的财税体制、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制也使得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出口。
(二)国际和国内条件对顺差的作用根本不同
日本贸易顺差的国际和国内条件与中国根本不同,既不存在严格的技术管制,只赚取工缴费的加工贸易也比较少。
经过贸易摩擦和日元短期内大幅度升值的洗礼,日本的外贸仍旧逆势而上,保持长期顺差。
所以,相对而言,国内条件是日本外贸顺差的最重要原因。
而中国的情况根本不同,如果没有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措施,如果没有这么大比例的三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很难说中国的贸易顺差会不会存在,更不要谈长期持续的问题了。
与经济崛起时期的日本相比,中国外贸顺差持续的时间还很有限。
中国出现顺差的大多数年份中,顺差额并不高。
英国、美国、德国在经济崛起阶段都出现过持续很长时间的贸易顺差,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德国贸易顺差持续的时间已经非常久远。
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贸易顺差持续的年份并不算多。
目前,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还远未完成,进口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
日本经常项目长期顺差,其中净出口额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日本短期内出口依赖型的经济结构不易改变。
资本和金融项目却长期保持高额逆差,没有出现和中国一样的双顺差问题,而且经常项目中的收益项目也是占了经常项目的大头。
这说明了中国与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在在经济结构等方面上还存在差距,我国在产业结构上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
同时还需要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政策, 同时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建立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扭转目前的“双顺差”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