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分析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分析原因
——以2007-2009年为例
摘要: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券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本文借由2007-2009年度中日两国的国际收支情况来分析形成中日国际收支状况的原因及不同之处。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政策因素经济环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的定义是:“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券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一国的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主要表现形式是统计报表,特定时期的国际收支是该时期国际交易的总体状况的具体反映,是一国经济决策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
国际收支结构的相关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国际收支结构的发展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93年出版了《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它在原来第四版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修订。第五版将整个国际收支划分为两大账户,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经常账户反映实际资源流动,资本与金融账户反映资产所有权的流动。我国从1997年开始采用第五版的原理和格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根据国际收支账户框架及差额构成的特点,国际收支结构可分为以下模式:(1)经常账户逆差+资本账户顺差的差额平衡模式:(2)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的差额平衡模式:(3)两大账户均平衡的模式:(4)双顺差模式(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均为顺差):(5)双逆差模式(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均为逆差)。
中国2007年顺差(3718亿)+顺差(735亿)
2008年顺差(4124亿)+顺差(463亿)
2009年顺差(2917亿)+顺差(1448亿)
日本2007年顺差(25万亿)+逆差(22万亿)
2008年顺差(16万亿)+逆差(18万亿)
2009年顺差(13万亿)+逆差(12万亿)
由上所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从2007-2009年度的国际收支均为顺差,即使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依然实现了收支双顺差,且顺差总额维持在4400多亿左右。日本2007年为顺差,差额为3万亿;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逆差,差额为2万亿;2009年为顺差,差额为1万亿。
国际收支平衡是实现一国经济均衡的四大目标之一,它表明一国经济不仅要对内均衡,而且要对外均衡。一国想要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中不甘落后,就必须打开国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来。由于在对外经济交往中,有诸多影响国际收支的因素,就加大了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难度,进而也对维持一国经济的总体均衡增加了障碍。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呈现出某些不同之处,影响国际收支的各项政策制度与经济环境也较独特,因而国际收支结构同其他国家有显著区别。
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方面
1、外贸政策
中国一直坚持出口导向型政策,以此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自改革开发以来,为了解决资金短缺、外汇不足的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
2、外资政策
中国长期实施鼓励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并不是以购买外国技术,高科技产品的方式流入国内,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的卖给人民银行,然
后用兑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的顺差,这样就形成了双顺差的格局。
(二)非政策方面
1、国内的高储蓄率
中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2、金融市场不够发达
银行虽然累积了大量的储蓄存款,但国内的中小企业却因为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得不到银行的融资。中国的资本市场本身欠发达,银行积累的储蓄不能通过其他的渠道转化为国内投资。目前国内的企业融资主要是依赖银行存款,只有极少部分信誉较高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取得资金,也只有大型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取得营运资金,中小企业不能通过银行以外的其他融资方式融到资金来帮助企业的运营。外资通过购买企业的股权增加中小企业投资,同时给中国造成了资本账户的顺差。另外,国内金融市场欠发达,居民的多余的货币主要投资到银行的存款里,只有少部分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这样中小企业即使发行债券,发行难度比较高,不利于企业的融资。
3、内在需求不足
目前,国内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加之经过几千年积淀的节俭文化,使得居民的消费意识低下,一方面招商引资,在国内建厂生产;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观念不强,收入较低,外资生产的产品基本上不在本国销售,而是出口到国际市场,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的顺差。内在需求不足容易导致产能过剩,降低企业的利润率,使企业缺乏扩大再生产和技术革新的资金和动力,进而影响了生产资料的进口,导致顺差的增加。
4、发达国家对中国进口商品的限制
中国对美国的顺差太多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对美国出口太多,还有由于中国对美国的进口太少。中国的内需不足,同时国民收入低是造成进口少的原因,但是发达国家对中国进口商品的限制应该是主要原因,美国的许多高科技产品,武器都对中国禁运。而中国现在主要是对海外某些材料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需求比较大,发达国家的限制使中国非自愿的增大了贸易顺差,而且这种管制的情况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的不多走强而更加严重。
影响日本国际收支的因素
1、政策因素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确立了“贸易立国”战略并实施到80年代中期。在这一战略下,日本以“动态国际分工论”为理论指导,以产业政策为重点,依次把鼓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所以,日本的进口能力与其出口能力密切相关,如果出口增长下降,则进口增长也下降,顺差的局而得以长期维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逐渐弱化了“贸易立国”战略,把鼓励和扶持“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然而由于政策措施出现了失误,效果并不理想。
2、投资的高速增长引起产能迅速扩张
从1955年至1973年,日本企业每年都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投资,折合美元共达近5 000亿美元。70年代至今,日本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积极扩大国内消费,但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平均投资率达到24%以上。投资的增长使得日本在钢铁、造船、家电、汽车、半导体等产业形成了巨大的产能并大量向国际市场出口,给日本带来了大量的贸易顺差。3、内需增长相对较慢
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弱。就日本来说,消费率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5%-15%,由于居民消费增长相对较慢,因而对进口的需求也相对较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