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抗生素发酵工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级代谢的代谢变化 生长过程仍显示停滞期(1、2)、对数期 (3、4)、稳定期(5)和衰亡期(6)等生 长史的特征。
二、次级代谢的代谢变化 次级代谢产物的发酵属于菌体的生长与产 物非偶联的类型,菌体生长繁殖阶段(又称 生长期)与产物生成阶段(又称生产期)是分 开的。
UAA—可 利用的氨 基酸
四、溶氧浓度控制 (1)改变通气速率(增大通风量) (2)改变搅拌速度 (3)改变气体组成中的氧分压 (4)改变罐压 (5)改变发酵液的理化性质 (6)加入传氧中间介质
第五节 基质对抗生素发酵的影响及 其控制
⒈ 碳源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按菌体利用快慢而言,分为迅速利用的碳源和 缓慢利用的碳源。 前者(如葡萄糖)能较迅速地参与代谢、合成菌 体和产生能量,并产生分解代谢产物,因此有 利于菌体生长,但有的分解代谢产物对产物的 合成可能产生阻遏作用; 后者(如乳糖)为菌体缓慢利用,有利于延长代 谢产物的合成,特别有利于延长抗生素的生产 期,也为许多微生物药物的发酵所采用。
⒊ 菌体自溶阶段 这个阶段一般称为菌体自溶期或发酵后期。 根据发酵过程中的参数变化绘制出的次级 代谢的代谢曲线,可清楚地说明过程中的 代谢变化,并反映出碳源、氮源的利用和 pH值、菌体浓度和产物浓度等参数之间的 相互关系。 分析研究代谢曲线,还有利于掌握发酵代 谢变化的规律和发现工艺控制中存在的问 题,有助于改进工艺,提高产物的产量。
第六节 发酵过程检测与自控
一、发酵过程检测的方法有: 物理测量(如温度、压力、体积、流量等) 物理化学测量(pH值、溶O2、溶CO2 、氧化 还原电位、气相成分等) 化学测量(基质、前体、产物等的浓度) 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测量(生物量、细胞形 态、酶活性、胞内成分等)
生物传感器测量原理
三、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⑴ pH值(酸碱度) ⑽ 浊度(OD值) ⑵ 温度(℃) (11) 料液流量 ⑶ 溶氧浓度(DO值,简称溶氧) ⑷ 基质含量 (12) 产物的浓度 ⑸ 空气流量 (13) 氧化还原电位 ⑹ 压力 (14) 废气中的氧含量 ⑺ 搅拌转速 (15) 废气中的CO2含量 ⑻ 搅拌功率 (16) 菌丝形态 ⑼ 黏度 (17) 菌体浓度(简称菌浓)
二、影响发酵温度变化的因素
产热因素:生物热(Q生物)、搅拌热(Q搅拌) 散热因素:蒸发热(Q蒸发)、辐射热(Q辐射)、显热(Q显) 发酵热(Q发酵)是发酵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Q发酵=Q生物+Q搅拌-Q蒸发-Q辐射-Q显
由于Q生物、Q蒸发和Q显,特别是Q生物在发酵过程中随时间变化,因 此发酵热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也随时间变化,引起发酵温度发生波动。
小型百度文库酵罐
第二节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抗生素发酵所用的菌体绝大多数是中温菌,如霉菌、放线 菌。它们的最适生长温度一般在20~40℃。 温度会影响各种酶反应的速率,改变菌体代谢产物的合成 方向,影响微生物的代谢调控机制。 温度影响发酵液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发酵的动力学特性 和产物的生物合成。 温度影响代谢产物的合成的方向。 微生物生长和代谢产物合成的最适温度不一定一致。
第三节 PH值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pH值对发酵的影响 ① 影响酶的活性,当pH值抑制菌体中某些酶的 活性时,会阻碍菌体的新陈代谢; ② 影响微生物细胞膜所带电荷的状态,改变细 胞膜的通透性,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 代谢产物的排泄; ③ 影响培养基中某些组分的解离,进而微生物 对这些成分的吸收; ④ pH值不同,往往引起菌体代谢过程的不同, 使代谢产物的质量和比例发生改变。
⒊ 磷酸盐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磷是微生物菌体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成分,也 是合成代谢产物所必需的 磷酸盐浓度的控制,对于初级代谢来说,要 求不如次级代谢那么严格。对抗生素发酵来 说,常常是采用生长亚适量(对菌体生长不 是最适合但又不影响生长的量)的磷酸盐浓 度 其最适浓度取决于菌种特性、培养条件、培 养基组成和来源等因素 其他培养基成分影响发酵,如Cu2+,Mn2+
发酵过程的主要在线传感器 ⒈ pH值 一般采用可原位蒸汽灭菌的复合pH传感器 ⒉ 溶氧 一般使用覆膜溶氧探头,它实际测量的是 溶氧分压,与溶氧浓度并不直接相关,故 测量结果称为溶氧压(dissolved oxygen tension,简称DOT),它以饱和值(即与气 相氧分压平衡的溶氧浓度)的百分数表示
⒈ 菌体生长阶段 菌体DNA含量达到定值,即不进行繁殖,细 胞数量恒定,但多元醇、脂类等细胞内含 物仍在积累,使菌体干重增加,此时开始 合成产物,此刻的菌体浓度称为临界浓度。 这个阶段一般又称为菌体生长期或发酵前 期,也有人称为平衡期 ⒉ 产物生成阶段 这阶段一般称为产物生产期或发酵中期。
⒉ 氮源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氮源有无机氮源和有机氮源两类 发酵培养基一般是选用含有快速利用和慢 速利用的混合氮源。 如抗生素发酵用铵盐(硫酸铵或醋酸铵)和 麸皮水解液、玉米浆
⑴ 补加有机氮源 根据产生菌的代谢情况,可在发酵过程中 添加某些具有调节生长代谢作用的有机氮 源,如酵母粉、玉米浆、尿素等
pH计
溶氧仪
三、发酵过程自控 ① 和过程的未来状态相联系的控制目的或 目标(如要求控制的温度、pH值、生物量 浓度等); ② 一组可供选择的控制动作(如阀门的开、 关,泵的开、停等); ③ 一种能够预测控制动作对过程状态影响 的模型(如用加入基质的浓度和速率控制 细胞生长速率时需要能表达它们之间相关 关系的数学式)。
二、发酵pH值的确定和控制
⒈ 发酵pH值的确定 同一菌种,生长最适pH值可能与产物合成 的最适pH值是不一样的。 同一产物的最适pH值,还与所用的菌种、 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有关。
2.PH值的控制
补料方法,既可以达到稳定pH值的目的,又可以 不断补充营养物质,特别是能产生阻遏作用的物 质。 少量多次补加还可解除对产物合成的阻遏作用, 提高产物产量。 最成功的例子就是青霉素的补料工艺,利用控制 葡萄糖的补加速率来控制pH值的变化范围(现已实 现自动化),其青霉素产量比用恒定的加糖速率和 加酸或碱来控制pH值的产量高25%。
过程监控计算机在发酵自控中的作用有: ① 从发酵过程中采集和存贮数据; ② 用图形和列表方式显示存贮的数据; ③ 对存贮的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和分析; ④ 和检测仪表和其他计算机系统进行通讯; ⑤ 对模型及其参数进行辨识; ⑥ 实施复杂的控制算法。
【思考题】 1. 影响抗生素发酵的参数主要有哪些? 2. 抗生素发酵过程中,溶氧浓度控制的方法主要 有哪些? 3. 抗生素发酵过程中,碳源和氮源对发酵的影响 及其控制?
⑵ 补加无机氮源 补加氨水或硫酸铵是工业上的常用方法。氨水 既可作为无机氮源,又可调节pH值。在抗生素 发酵工业中,通氨是提高发酵产量的有效措施。 当pH值偏高而又需补氮时,就可补加生理酸性 物质的硫酸铵,以达到提高氮含量和调节pH值 的双重目的
26 24 22 20 18 1:0 1:0.5 1:1 1:2 0:1 硫酸铵: 醋酸铵
为了使发酵能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要设法进行控制。
三、温度的控制
1. 最适温度的选择
在生长阶段,应选择最适生长温度; 在产物分泌阶段,应选择最适生产温度。 发酵温度可根据不同菌种、不同产品进行选择。
2. 温度的控制
抗生素工业生产上,所用的大发酵罐在发酵过程中一般不需要 加热,因发酵中释放了大量的发酵热,需要冷却的情况较多。 利用自动控制或手动调整的阀门,将冷却水通入发酵罐的夹层 或蛇行管中,通过热交换来降温,保持恒温发酵。 如果气温较高(特别是我国南方的夏季气温),冷却水的温度 又高,致使冷却效果很差,达不到预定的温度,就可采用冷冻 盐水进行循环式降温,以迅速降到最适温度。因此大工厂需要 建立冷冻站,提高冷却能力,以保证在正常温度下进行发酵。
二、发酵过程溶氧的变化
红霉素发酵过程中 溶氧和黏度的曲线
引起溶氧异常下降,可能有下列几种原因: ① 污染好气性杂菌,大量的溶氧被消耗掉, 可能使溶氧在较短时间内下降到零附近,如 果杂菌本身耗氧能力不强,溶氧变化就可能 不明显; ② 菌体代谢发生异常现象,需氧要求增加, 使溶氧下降; ③ 某些设备或工艺控制发生故障或变化, 也可能引起溶氧下降,如搅拌功率消耗变小 或搅拌速度变慢,影响供氧能力,使溶氧降 低。
第三章 抗生素发酵工艺
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与控制参数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PH值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基质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发酵过程检测与自控
第一节 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与控制 参数
微生物发酵有三种方式即分批发酵(batch fermentation)、补料分批发酵(fed-batch fermentation)和连续发酵(continuous fermentation)。 抗生素工业上为了防止出现菌种衰退和杂 菌污染等实际问题,大都采用分批发酵或 补料分批发酵这两种方式。
第四节 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 影响耗氧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⑴ 培养基的成分和菌浓显著影响耗氧 ⑵ 菌龄影响耗氧 ⑶ 发酵条件影响耗氧 满足微生物呼吸的最低氧浓度叫临界溶氧浓 度(critical value of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用c临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