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进士王廷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进士王廷赞

清代光绪壬辰(1892年),全国科考,金榜题名的进士中有两名是泗水人,一是王廷赞,二是于相德。当时曾轰动全国,泗水知县还因此沾光,得以荣升。

王廷赞(1847——1927年),字子襄,号若谷,道号排云。泗水故县人,为进京科考,受名人指点,过继给胡家庄姓王的本家为嗣。王廷赞先后获同治癸酉拔贡,光绪丙子举人,考授正兰旗官学教习。他壬辰中进士后,历任四川即用知县、奉政大夫、四川乡试同考官、离任令掌直隶州、目加郡守、候补知府,官位显赫。

王廷赞自幼勤奋好学,他的作品流传后世甚多,深受收藏家的喜爱。代表作为刊印成书的《排云诗集》,作诗千余首,尤其出名。由梁漱溟题写书名,吴佩孚、何丰林、王觐等分别题词,赞美其谓“华国文章”、“诗学津梁”、“永垂不朽”。他辞官还乡后不辞辛劳,爬山涉水,走村串乡采风,著成《泗志钩沉》一书。后又著作《泗水源流考》,获山东历史博物展览会特等奖。王廷赞的诗赋、对联、书法,堪称“三绝”。王廷赞为官清正,爱国爱民,他的传奇故事不少,至今仍在泗水各地广为流传。

王廷赞的同窗于相德,是泗水亮庄人。与王廷赞是同乡同窗同年同考同榜同中进士,名列王廷赞之后。二人交往甚密。王廷赞、于相德考中进士后,他俩不愿攀附上官,一没拜门子,二未

送银子,无端得罪了放官大人,二人同时被遣往偏远苦地四川小县,王廷赞任四川平武知县,于相德为四川青川县令。过去为官者大都迷信,放官大人有意放于相德四川青川为官,县衙座落在剪子大街,东临柳条巷,西靠糟鱼铺,又挨大盐店,那还有他的好哇!按照谐音于(鱼)相德(得)四川(穿)青(顷)川知县,剪子刺,柳条穿,放到糟鱼铺,可劲用盐腌,谅你能耐再大,也搁不住这么收拾。也巧了,于相德千里赴任,一路颠簸,身体劳困,水土不服,即任之际,出衙巡察,走至衙前大街,问什么街?答剪子街。于相德一愣,扭头往东走,有个小巷,没等问,随行说柳条巷到了。于更加不悦,赶紧回头往西拐,竟是糟鱼铺,紧挨着大盐店。于相德一思,火气攻心,甩袖回衙,扑通倒在太师椅上,中风不语,一病不起,任凭妻儿喊叫嚎啕,千呼不应。于相德任前丧命,真是什么也没留下,只传下了他千里为官犯地名的悲哀故事。

王廷赞科考秘闻

王廷赞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教书先生。其父在县衙当过“刀笔”,后掌管典狱簿册。

王廷赞自幼勤奋好学,文采出众,尤精诗、书、联三品。他很早就立定志向,科考登仕,报国为民。可是,清朝科考制度很严,封建社会里那些五花八门的清规戒律很多,参加科考须填写姓名、籍贯、年岁、父母至曾祖父三代履历。同考五人互相担

保,以杜绝假冒作弊,保证出身合规,凡娼优皂隶之子孙,无居父母之丧者,戏子、玩把、吹鼓手、牢头、巡捕、刽子手等下九流的子孙均隔考。王廷赞自然也在隔考之列。为此,一家人费尽心思,想方设法,总算让王廷赞参加了乡试。王廷赞也特别争气,二十岁考取秀才,二十七岁考选拔贡,三十岁又考中举人。郡试考官王励臣太守,阅卷时发现王廷赞才华非凡,足以进士,可因其父所累隔考,不能参加殿试,实在可惜。这岂不是埋没人才吗!王太守实在不想让夜明珠埋在土里,难以发光。他坐卧不安,苦思冥想,后来,他终于想出来个好主意。于是,秘密地把王廷赞传来,问道:“你本家近房可有缺嗣之人?”王廷赞答道:“有,不在故县,家住胡家庄。”“出身如何?”“三代出身清白,只是家境贫寒。”“好!好!好!”王太守万分高兴,急忙告之,如何如何这般叮咛一番。心有灵犀一点通,明人不用细讲,王廷赞谢过恩师,急忙告辞。回家后,立即请中册张茂昌、河南宋明哲等名士当中人,立嗣单,过继给胡家庄的本家近房绝户,还带去十多亩好地,耕牛犁耙、车辆,一应俱全。王廷赞多亏高师指点,不在隔考之例,自然是废寝忘食,刻苦用功,从考中举人,又攻读了十七年,得以科考进士。为铭记王太守的知遇之恩,王廷赞欣然题诗称颂:《郡试受知王励臣太守所以助之者甚厚感而敬志》黄堂五试冠童军,马遇孙阳顿出群。

寸铁不持鏖白战,层楼高竖蹑青云。

帽檐花灿瑕卯杏,衣袖香生泮水芹。

从此要担天下任,秀才休愧范希文。

王廷赞巧助同乡

王廷赞幸遇王励臣郡守指点,过继给胡家庄王姓本家为子,得以进京赶考,和同乡于相德同榜中了进士后,没有找靠山、托关系,以至得罪了放官大人,二人同时又被放到四川边远僻地,王廷赞任平武知县,于相德为青川县令。

到四川上任,携家带口,山高路远难行走,加上随从,租车赁马,雇船摇舟,要花好多钱。于相德家庭富余,很快就凑齐了盘缠。可王廷赞就难了,东筹西借,还差好多。眼看任期越来越近,王廷赞暗暗着急,若是误了任期,那可吃罪不倒。王廷赞只好对于相德说:“于年兄,看来凑齐盘费还得几日,年兄可先行一步,待我凑齐资费,立即起程”。于相德说:“好,任上见。于相德头前赴任不提,王廷赞可实在着急。忍痛割爱,典当了一批字画、古玩,又变卖了好多自己题写的立轴对联,勉强把盘费凑齐,立即马不停蹄赶往四川。到了平武任所,没顾得上休息,急忙去青川县衙,拜访同乡于相德。

王廷赞一进于府,就见家眷仆人乱成一团,于妻披头散发,痛哭流涕,王廷赞大吃一惊,急忙询问,管家慌慌张张,越急越说不清楚。结结巴巴地说:“于、于老爷,他不、不在了”。“什么?于年兄怎么啦?”“于老爷过世了!”“啊!,不能吧?”“小的不敢胡说”。这时,孤儿寡母一边哭,一边磕头,突如其来的

塌天大祸,令王廷赞措手不及。此时的心情难以言表,同乡、同窗、同年、同榜、同中进士,同时到四川为官,难得的知心好友,怎么说死就死了呢?千里之外异地他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看老乡的面上,无论如何也要把于年兄送回泗水老家。可是,于相德刚刚到任,接过县守金印就去世了,朝廷没发过一次奉禄,家眷仆人随从生活开销难以应付,若将灵柩运回泗水老家安葬,更要大笔银钱。王廷赞着实作难,不由口中埋怨:“于年兄呀,于年兄,你死也不挑个好时候,若是晚死几天,也比这好办啊。哎!对!就得晚死几天!”王廷赞陡生一计:这就是“死而犹生,秘不发丧”。于是,急忙召集所有人员,暗中死死叮咛,谁也不准啼哭,更不能走漏半点风声,对外一致宣称,老爷千里赴任,一路劳累,偶感风寒,身体欠安。大小事务,暂托年弟王廷赞代管。安排妥当后,王廷赞又写了一张告示,贴在衙前,随后又修了报丧公文一道,派亲随立即送往京城。

告示贴出不久,就有门人来报:某大人求见,某乡绅来贺,某商贾礼拜,一起起官员达贵,知名人士,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抬着贺礼,捧着拜帖,登门拜贺,沓沓不断。王廷赞早就安排专人收下贺礼,登记造册,自己热情接待,好生应酬。三天过后,礼送的差不多了,进京呈报公文的亲随也回来了,还带来了朝廷赏赐的抚恤,发送于相德的费用已足够了。这时,王廷赞正好发讣告、买棺材,为于相德操办丧事,又派亲随运送于相德的灵柩,返回故乡泗水县亮庄,择吉日安葬入土。至今,王廷赞巧计助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