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与路径研究
贵州省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

贵州省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日益突显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寻找到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使中国的七亿多农民获得和城镇居民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贵州省情出发,积极探索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标签:贵州特色多民族城镇化一、引言201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大力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符合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的要求,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科学的向前发展,并且不容易引起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随着贵州省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明显加速,从2000年至2009年,全省城镇化水平由23.9%提高到30%。
用R.诺瑟姆的城市化过程模型来衡量,贵州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传统的观点认为贵州省与西部发达地区的相比较为落后,笔者认为,城镇化发展道路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具有明显的地域区别,寻找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贵州的发展同样势如破竹。
二、贵州省省情分析特色城镇化探索需要建立在对省情的充分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吗,本文融化有关学者对贵州省省情SWOT分析结论和笔者的一些思考,认为贵州省省情有如下一些特点:1.贵州是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山多平地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境内没有大的江河湖泊,城市发展受到土地、水资源等的严重制约,人口密度大,原始经济基础差。
2.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至今已发现矿种125种,其中煤、磷、铝土、锑、金、锰、重晶石等属于贵州的优势矿产,水、电、煤等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火互济;旅游资源丰富,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保存完好的生态资源和浓郁多元的民族风情。
3.回顾历史,国家政策导向的改变都会引起贵州省经济的迅速发展,而现如今的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机遇,贵州以后的发展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山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

山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经济在生产力水平上的差异,它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从地理看,我国广义山地占国土面积近70%,山地人口约占全国30%,国家级贫困县80%位于山地地区,山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点和难点;从历史看,建国以后我国城乡关系得到不断调整,经历过失衡、均衡、再失衡以及统筹兼顾等阶段,山地地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更为严峻。
随着城市与工业的发展壮大,已到了有条件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
本文将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山地地区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城乡一体化理论,同时为推动山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理论支撑。
我国山地地区多分布在中西部欠发达区域,同时又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边疆稳定以及老区振兴等问题互相交织。
从目前发展阶段看,山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脱贫攻坚起着巨大推动作用;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人们对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将大幅度提升,只要山地地区保护好生态环境,届时山地地区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生态环境的价值高地。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本论文以贵州为例研究山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
近年来国家不遗余力帮扶贵州,贵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取得快速发展。
但由于历史、区位以及发展阶段等原因,贵州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严峻现实:城乡差距高于全国水平;工农城乡关系关联度弱;城镇化率低;山地农业不发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以贵州为案例探索适宜山地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路径与模式。
本论文共十一章,从结构上分为如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
主要论述了论文的研究对象,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文献梳理与综述,界定了重要概念;阐述了研究思路、重点与难点、创新与不足之处,提出了本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在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二元经济结构论理论应用于山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并测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提出山地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与要求,总结了国内外山地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和启示。
贵州特色山地城镇体系研究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具有重 要和深远 意义 , 关 系到区域 内
各种 资源要素 的配置 、 城 镇 的 发 展 方 向、 人 口的规模 变化 , 最 终 将 对 区 域 发 展 的 全 局 起 到 重 要 作 用 。“ 指导性 ”
生 巨 大 变 化 。但 是 与全 国其 他 地 方相
后近1 5 个百分点。特别是贵 州城镇体
系不健全、 功能不完善 , 成 为制约贵州
城镇 化下 一 步 发 展 的 突 出 因素 。 第一 , 中心城市 大而 不强。从城
城 镇 体 系 对 于 区域 乃至 国 家 的城 镇 化 和 现 代化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义 。
一
不 可替代 的影响力和 竞争 力 , 在 城 镇 体 系 内应 发 挥 核 心作 用 , 把 周 围 地 区 紧 密联 系 在 一 起 , 既吸 弓 l 各 种 经 济 资 源 向 中心 城 市 聚 集 , 又 对 周 边 城 镇 和
个组 成 要 素 的 变化 ,都 可 能 通 过 交
行 了研 究。2 O 世纪6 O 年代 , 城镇体 系
的西部省份 , 省 会 贵 阳是 目前 唯 一 一 个 中 心城 市 ,各 种 资 源 集 中 于 贵 阳 , 造成 贵 阳大城 市病 突 出 , 一环、 二 环 开 始 向外 “ 摊 大饼 ” , 主 城 区 入 口密 度
过高 、 交通 拥堵 、 人居环境 难 以改善。
市。动 态性 是指城镇体 系不仅作 为一 定时间内稳定的状态 而存在 ,也随着
比, 贵 州 城镇 化仍 处在 落 后 位 置 , 2 0 1 3
年全国城镇化率 为5 3 . 7 % ,贵州 仍落
贵州省“十三五”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贵州省“十三五”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作者:汪阳红卢伟袁朱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25期贵州省作为我国欠发达省份之一,其城镇化发展的条件、阶段和模式与我国其他省份特别是发达省份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贵州省“十三五”时期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
一、贵州城镇化发展的现状2013年,贵州省年末常住人口3502.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24.89万人,乡村人口2177.3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7.83%,比2000年的23.86%提高了13.97个百分点。
但与全国和西部城镇化水平相比,差距还较大。
2013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为8006.79亿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29.05亿元、3247.7亿元、3734.0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9∶40.5∶46.6。
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集中力量发展了酒、烟、茶、药和食品等特色轻工业,推进了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等资源深加工产业一体化,加快培育了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了军民融合产业。
以旅游为特色的服务业得到加快发展,旅游业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
省域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切实加强了中心城市骨干路网和重点城镇化地区城际主干道建设,以贵阳为中心、放射形交通构架初步形成,交通干线建设对贵州城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
截止2012年底,贵州省有6个地级市,7个县级市,729个镇。
全省城镇人口的层级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头聚集”特征。
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城市规划——《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
贵州省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关于绿色小城镇建设和评价的地方标准——《贵州省绿色小城镇建设评价标准》。
二、贵州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产业支撑能力仍然较弱,吸纳就业能力不足传统产业仍占较高比重。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研究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研究【摘要】本文围绕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展开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意义。
正文部分首先介绍了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然后进行了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规划与布局以及土地利用政策与措施。
提出了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
在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启示,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最后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分析、规划与布局、政策与措施、路径探讨、启示、未来研究、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以其独特的山地风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
由于地形复杂、地势险峻,贵州山地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为了更好地推动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深入研究土地利用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研究背景部分将主要针对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当前的土地利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贵州山地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了解目前的发展状况,为后续研究和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
也可以揭示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土地利用矛盾和挑战,为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支撑。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脉络和方向,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
还可以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推动贵州山地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贵州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省份,因此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利用情况,并提出相关措施和政策建议,为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探索贵州山地特色城镇化途径

二、贵州省土地资源现状、问题及对城镇化的影响
(一)土地资源现状
根据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贵州省土地总面积1761.53万公顷,农用地、 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分别为1525.45万公顷,56.70万公顷, 179.37万公顷 ,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6.60%, 3.22%, 10.18%。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2015年全省城镇化
率达到40%和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0%。而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是按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35%和2020年城镇
化水平达42%目标进行规划。
加上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贵州省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增加1.5
2006--2010年全省建设用地审批情况
公顷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审批建设用地总量 农用地 耕地
2006年 48593.98 36639.45 15731.17
2007年 6431.85 4849.8 3856.01
2008年 5494.54 4545.55 3151.93
(三)自然条件差、平地资源不足成为制约城镇化发 展的基础要素
贵州省城镇化发展滞后,除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外,最主要的是缺 少城镇化过程中人口集聚、物质集聚、能量集聚、信息集聚和财富集聚过程的支 撑土地资源平台。由于适宜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土地资源禀赋的稀缺,土地资 源禀赋在目前的经济水平下成为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要素。表明城镇化水平受 到自然资源的硬约束。自然资源之所以具备产出的功能,源于一部分自然资源投 入到社会生产中。这种影响在我国西南地区与日俱增显突出。根据全国各省(区、 市) 地表起伏度综合参数排序,依次以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最高,四省(区) 2009年城镇化率分别排全国倒数第六位、第4、第2和第1。而城镇化率倒数第3 和第5位的分别是甘肃和河南。说明地表起伏度是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 重要因素。
贵州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贵州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山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
山地旅游作为贵州省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一直受到政府和各界关注。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管理,山地旅游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文化冲突等。
为了实现贵州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径。
一、贵州山地旅游的优势和挑战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山水之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山地旅游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具有以下优势:1. 自然风光优美:贵州有着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如黄果树瀑布、天星桥等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
2. 气候宜人:贵州地处亚热带,气候宜人,夏季凉爽,是避暑的好去处。
3. 多样的民族文化:贵州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苗族、侗族等,他们的服饰、建筑、手工艺等吸引了许多游客。
贵州山地旅游也面临着许多挑战:1.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过度的开发和旅游人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2. 文化冲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传统手工艺和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
3. 服务水平不足:一些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还不够完善,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影响了旅游体验。
二、贵州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了实现贵州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探索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
1. 加强生态保护生态环境是贵州山地旅游的独特优势,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开发规模,限制游客流量,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2. 保护民族文化贵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鼓励民族村寨开展传统手工艺和文化表演,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3. 提高服务水平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景点的服务水平,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研究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研究基于晴隆·普安县城拓展区建设,对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进行研究。
主要从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建设用地管制区、耕地与基本农田及土地利用用途空间布局优化方面对其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全面分析晴隆·普安县城拓展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形势,确定其土地利用的重点及难点,为拓展区城镇化建设用地规模挖潜、结构调整、布局优化的途径和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还是对发展不充分、受限严重的典型市县在新交通格局下寻求中小城镇协同发展、构建小城市带、建设县城拓展区的新路径探索,对新时期城镇空间格局构建及山地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土地利用晴隆、普安两县县城狭小,整体对落实上位规划的要求及全域发展的空间布局需求较难,不能满足两县后期城镇发展需求,且用地空间受限严重。
因此,运用新的发展理念研究和解决如何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引导和控制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1,2],并从规模、结构、时序等方面,提出调控各业、各类用地的目标及政策建议,以便实现晴隆、普安两县优势互补、快速发展,全力打造两县新经济增长极,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构建贵州中小城镇协同发展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区概况晴隆、普安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且晴隆是全国深度贫困县之一。
晴隆·普安县城拓展区主要位于晴隆县城西南部的沙子镇及普安县东部的江西坡镇,区域面积7961.6947 hm2。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土地现状利用特点根据2016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拓展区土地总面积7961.6947hm2,其中农用地占88.84%,建设用地占6.45%,其他土地占4.70%。
拓展区农用地比例最大,占拓展区土地面积的88.84%,其中耕地占全区域土地面积的36.83%。
由拓展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表明,拓展区土地利用存在以下两方面特点:一方面是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复杂多样。
贵州特色农业与山地城镇联动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贵州特色农业与山地城镇联动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屈甜利(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重庆404100)摘要:贵州特色农业与山地城镇关联互动效应已逐步显现,但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以特色农业 为切入点,联系相 业发展 地城镇建设,重点 特色农业与山地城镇联动发展现 的问题,为贵州省城联动发展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词:特色农业;山地城镇;联动发展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 —3157(2018)08 —0056 —02一、贵州特色农业与山地动发展现状分析1. 农业结构调整加速,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增强2016年贵州省G D P达11734.43亿元,同比增长10. 5%,其中 业 1846. 54亿元,增长6.0%,经济总 。
近年来,贵州积极 业 战略性整,因地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城镇产业综合步增强,“后发 ”的正在逐步 。
()给 。
2016年 达1192. 38万吨,同比增长1. 1%,肉、蛋、奶、水产品和油菜籽等基础农产品产量稳 。
(2)特色优 业做强做大。
茶叶、火龙果、刺梨、、 生 模居全国首位*种植面积全国第,生产大省地位 成;中药材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三,打造中药材大省和中药民族药强省已列入发 ;建成南大的 地和夏秋反 蔬菜基地;生 业持续发展。
非 业 占业 的比重逾80%,特色农业已成为贵州山区 业发展的 向和主体特征。
(3)特 业 业互动 强。
全省规模以工业()实现总 2707亿元*农业实现营业收入64. 1亿元,同比增长54. 6%;淘宝贵州馆成 交额 攀升,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2.农业企业成长迅速,区域城镇化活力显现州农业企业发 逐步增强,城镇经济 得 :一步 。
(1)园区建设成效 。
2016年10月,385 省级农业园区入 业4076家,实现总 1388.5亿元及销售收入1252.8亿元,建立合作社4533家,建成高 生 地1240万亩。
园区内从业农民502余万人,大 民收入 县(市、区) 40%以上,带动民就业增收效 。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研究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研究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土地利用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贵州这样的山地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更加需要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
对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贵州山地特色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独特,形成了其独特的山地特色。
贵州自然风光秀丽,山清水秀、群山连绵,被誉为“中国的绿色明珠”。
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山地多、平坝少,长期以来贵州的经济发展一直受限于地形的复杂性,农业总产值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
为了改善贵州山地地区的发展状况,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贵州的重要任务。
2.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指按照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特点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通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功能完备、生态宜居的城镇,推动城镇面貌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现代化,实现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双增长、资源环境双改善、社会文明双提升的全面进步。
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是为了解决贵州山地地区的发展瓶颈问题,提高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实现城乡统筹、产城融合、资源环境优势互补,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1.土地利用现状贵州山地地区属于典型的农业生产区,土地利用主要以农业用地为主,同时还存在大量的旱地和荒地。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土地利用状况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一方面,大量农民转移就业,导致农业用地的减少;城市建设所需土地不断扩张,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这些都给土地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贵州山地地区的土地资源受限于地形和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一些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由于山地地区地势复杂,土地开发难度较大,一些违法占地、滥用土地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要加强对贵州山地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工作,科学测算土地承载力,确定土地开发和利用的科学规划。
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探析

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探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本文以贵州省为研究区域,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为指导原则,以“创新、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构建产城互动、环境宜居、人民富足的绿色城镇、美丽乡村为目标,突出贵州省的山地特色,分析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以及问题,从人口、产业、空间、生态环境、人文情怀角度提出贵州省新型城镇建设化的发展思路。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立环境宜居、开放和谐、共享创新的新型城镇。
贵州省地处西南腹地,有其独特的省情,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
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贵州城镇化发展的现状贵州省贵安新区、遵义县、玉屏自治县、湄潭县四县区于2015年11月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这一政策的实施加快了贵州省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贵州省政府根据本省省情提出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
本文主要从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城镇化角度来探讨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从人口城镇化角度来看,2015年贵州省城镇人口万人,全省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为%,比2000年提高了个百分点。
但与%的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产业城镇化角度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三大产业产值比重进一步调整,2000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015年贵州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为::。
二是第二、三产业中就业人口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下降,比重由2000年的%降至2014年的%,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上升,由2000年的%和%分别上升至2014年的%和%。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研究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研究随着贵州省日益加强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的合理化和科学化显得尤为重要。
贵州省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地形起伏大,且大部分区域属于山地地带,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特点,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策略,保障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科学性、环保性。
根据贵州山地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土地利用的基本规律,可以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一、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在山地地带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利用的科学化和优化化。
具体而言,需要根据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的不同,科学规划土地的分区利用,合理确定农业、工业、住宅等区域的布局和建设规模,尊重自然规律,避免对地环境的破坏,确保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同时,要注重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尽量减少城镇化建设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和空间利用率。
二、保护和利用山区资源山地地带是贵州省最大的资源储存区,拥有丰富的农业、林业、矿产和生态旅游资源等。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山区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避免盲目开发和利用,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和科学利用,使山区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满足人们对城市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三、完善土地利用政策体系制定完善的土地利用政策体系,是保障城市化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
在制定土地利用政策时,应该根据城市化建设的特点和需求,根据贵州省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手段,规范土地利用行为,鼓励土地轮作和农林牧结合,加强土地保护和利用,保障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和可继承性。
四、加强土地资源监测管理加强土地资源监测管理,是有效保障城市化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及时排查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对违反土地利用规划的不合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防止不合理利用和浪费土地资源。
浅谈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实现路径

浅谈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实现路径作者:龙拥军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10期摘要:本文针对贵州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六条建议,即: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目标建设城镇,构建四级城镇体系,运用政策机制支持各城镇的特色产业,顺应市场规律引导人口城镇化和农村资产转移,超前建设部分条件好的中小城市。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贵州省一、贵州的山地和城镇山地、高原占89%,丘陵和谷地占11%。
2012年末常住人口34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68.52万人。
2012年GDP总量6852.2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3%;人均GDP19710元,为全国同期人均GDP的0.512倍。
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贵阳市最高,可达68.1%,其他地区均低于40%,最低的铜仁市仅为26%(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二、贵州城镇化路径选择贵州城镇化路径可按如下三种选择:1.中心城市扩张型将城镇化重心放在中心城市。
优点:资源集中、要素集中、人口集中,资源利用效率高。
缺点:过度集中造成生态环境压力增大,人居环境变差。
2.小城镇自我完善型将城镇化重心放在中小城镇。
优点:就近城镇化,缓减中心城市人口压力。
缺点:要素分布分散,人口小规模集聚,难以形成强大影响力。
3.中小城市扩张型将城镇化重心放在中小城市。
优点:缓减中心城市扩张的资源人口压力,适度集中经济要素。
缺点:难以快速形成强大区域影响力。
三、贵州山地城镇化存在的问题贵州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纳为:规划问题、产权问题、投资问题和理念问题。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城镇化规模小、功能不明、集群差、建设环境差、城镇内部空间结构跟不上发展进程。
规划问题主要表现为因规划指标限制导致城镇化被削弱。
贵州省山多平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因此在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中给予城镇建设发展的用地空间不富裕,城市建设的土地压力大。
产权问题主要涉及城镇房地产产权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顺利转化,以及城市扩张占用农村土地过程中的农村房地产权、土地承包权如何合理转移问题。
贵州省山地特色小城镇规划探索——以清镇市卫城镇为例

— —
以清镇 市卫城镇 为例
陈 静 冯 露 韦大勇
其 重 要 的地 理 位 置 及 军 事 地 位 , 卫 城 从 屯兵 卫 所 变成 了 商 贾
摘要 : 卫城镇 凭借 自身生态及文化优 势 , 将 生态文 明建设合 现有 生态 、 历 史、 人 文资源 , 构建保 护与发展 相协 调 的格 局, 提 出构建 “ 宜居 、 宜业 、 宜游”的旅 游景观 型 宜居历 史文化
有机 更新策 略。本次规 划 以保 护历史 文化特 色为主线 , 在保护 中发展 、 在发展 中保 护, 深入挖掘利用古镇历史文化 资
源, 恢复古镇 风貌 , 逐步 实施拓展 新区疏解 古镇 , 保护和延续
的小镇 , 结合 自身特 色 , 为 实现 全面 快速发展 、 推进 生态 文明 建设 , 卫城镇提 出了建 设 “ 旅 游景观型宜居历史 文化名镇 ” 的
卫城镇位 于黔 中腹地 , 贵 阳市 中心城 区西北侧 , 清镇市 中
北部 , 贵 阳 ~毕 节 城 市 带 主 通 道 上 , 林 织铁路 、 贵 黔 高速 、 贵 阳都 市 区 环 线 、 0 0 4县 道 从 镇 区 穿 过 , 具有十分 突出的区位优
存 着 传 统 民居 、 古树 、 古街 、 古 井、 古城 门、 明 城 墙 以及 庙 宇 等 物质形 态历史 文化 , 集 聚 重 迭 叠 翠 的 美 感 。 同贵 阳 青 岩 古 镇 亦有同工之妙 , 以 历 史 古 镇 文 化 闻名 , 是 历 史 文 化 古 镇 旅 游 发 展 的基础。2 0 0 9年 被 省 政 府 批 准 为省 级 历 史 文化 名 镇 。
小而 美、 小而 富、 小 而 特 ”的 …绿 色生 态 示 范 小 城 镇 的 规 划 方 法展开探 索。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研究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研究贵州是我国人口大省,却是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且以山地为主,土地利用限制较多。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形势下,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于积极引领贵州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首先,要保持土地多样利用,综合考虑山地经济、生态和环境的关系。
贵州山地地形复杂、地貌变化多样,土地利用呈现出多样性。
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运用到的土地资源也必须多样化,不能将土地利用单一化,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牺牲生态和环境。
要考虑山地土地的生态保护,以及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的土地利用方式,这不仅是为了更长远的利益,也是老百姓越来越强烈的环保意识所要求的。
其次,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贵州山地的土地利用极为紧张,加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土地利用与后续的土地管理十分关键。
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制定严格的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制度,避免土地资源闲置、滥用等问题,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并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同时,要由政府主导实行土地资源使用的信息公开,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指标体系,保证各方的利益平衡与资源共享。
第三,需要提高土地的集约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对于有限的贵州土地资源,需要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避免人类经济生活和生态系统的矛盾和冲突。
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要依靠新的土地利用技术、管理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创新,实现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化和协调发展。
例如,应用新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优化土壤改良等技术,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弱势土地的培育和生产效益的提高,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土地资源。
综上所述,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充分考虑山地生态和环境的保护,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进而实现贵州山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贵州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调查研究

贵州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调查研究“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根据特殊的山区省情、多民族特色和人文素养,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积极在探索一条适合贵州实际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同时,以新型城镇化为引擎,带动了贵州省城镇经济,使其得到了高速发展,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结合贵州省“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和遇到的瓶颈难题,提出一系列建议,以促进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又快又好发展。
标签:新型城镇化;贵州;问题;调查研究1引言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贵州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城镇化发展系列规划和政策指导下,常住人口逐年增长,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加速发展,城乡统筹初见成效,城镇化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但是,在收获丰硕成果的同时,贵州省城镇化发展速度慢,城市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弱,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然突出,针对性发展思路仍然欠缺,亟需探索一條符合贵州省自身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新路径。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2.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重点是解决农业人口在城市的落户问题。
但是,截止“十二五”末期,贵州省有694.35万城镇常住人口未能落户,主要原因在于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成本分担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贵州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约为10万元∕人,地方各级政府现有财力不足以承担;其次,职业技能教育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贵州省在产业转型工程中,虽然带来了二、三产业的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求,但一般农业转移人口受教育年限较低,劳动力素质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再次,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加强,根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32.2%的农民工赚钱后选择回乡定居,主要原因是农民身份所拥有的“三权”是城镇居民所没有的。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5.30•【字号】黔府发〔2016〕15号•【施行日期】2016.05.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省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综合性、战略性、引导性规划,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具体落实,是统筹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及示范区建设的指导依据。
制定实施《规划》,有利于推动形成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的多彩贵州格局,建成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走出一条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可持续的贵州城镇化发展新路,对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我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全面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深刻领会我省城镇化建设的“新”与“特”,切实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领导。
省有关单位要结合职能职责,制定《规划》配套政策与措施,形成支撑《规划》实施的政策保障。
各市(州)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要根据《规划》制定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地方和基层首创精神,坚持因地制宜,推进试点示范,加快城镇化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省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建立监督检查和评估机制,实时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套政策制定情况和各地推进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导,加强工作考核,定期组织评估,推动《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浅析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示范意义与空间格局构建

浅析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示范意义与空间格局构建【摘要】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设立的全国唯一省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在“十三五”时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成果。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示范区建设的示范基础、示范条件、示范意义和空间格局构建,作为对过去五年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发展建设历程的回顾和总结。
,以期为下一步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经验。
【关键词】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示范意义空间格局1 示范基础1.1贵州省区位与自然地理条件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东南部,北、西北方向近长江,南、东南近沿海,西以云南近边境口岸。
辖6个地级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个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
贵州地貌属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高原山地居多,山地和丘陵占92.5%,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
贵州是矿产资源大省,多种矿产具有全国战略意义。
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在全国排第1位,磷、铝土矿、稀土等排第2位;镁、锰、镓排第3位。
煤、锑、金、硫铁矿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煤炭储量居全国第5位,素有“江南煤海”之称。
贵州河流数量较多,水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6位、开发条件优越。
是国家重要的动植物资源基因库、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
历史与民族文化。
贵州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晚期直立人的“桐梓人”,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和盘县“大洞人”,晚期智人的“兴义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安龙“观音洞人”。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左右,多元的民族培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欠开发的地理条件保存了文化的原真性。
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1 2
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维 护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利用
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和生物产业, 实现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
3
生物多样性管理
加强生物多样性管理,建立健全的生物多样性保 护和管理制度。
06:贵州省山地城镇化实践
水平。
THANK S感谢观看
山地城镇化的发展 路径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山地城镇化概述 • 山地城镇化的政策支持 • 山地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 山地城镇化的经济发展策略 • 山地城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 • 山地城镇化的典型案例分析
01
山地城镇化概述
山地城镇化的定义
山地城镇化是指基于山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通过合理规划和发展,将山地区域 转化为具有城市特征和功能的社区,实现山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发展策略
要点一
加强科技创新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地区的科技 研发能力和水平。
要点二
引导企业加强技术研发
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 力。
05
山地城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保护与修复
植被保护与恢复
保护和恢复山地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提高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土地政策与城镇化发展
01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 地利用效率,为城镇化提供更多 的建设用地。
02
加强土地整理
03
严格土地管理
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土地的利用 价值,为城镇化提供更好的用地 条件。
通过严格土地管理,防止土地资 源的浪费和滥用,确保城镇化的 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与路径研究发表时间:2017-08-16T15:43:47.99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8期作者:李欣[导读] 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提升城镇化特色品质为“双路径”,实现其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290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正成为推动我国“十三五”发展的潜在动能和促进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动力转化的关键领域。
与沿海地区普遍进入城镇化相对成熟的中后期发展阶段不同,贵州等我国中西部地形条件相对复杂的山地型省区,城镇化正处于潜能释放与快速推进的加速发展新阶段,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
本文立足贵州实际,通过对贵州省城镇化阶段特征、发展条件、政策方向等的综合评判,提出现阶段贵州要遵循发展规律,把握“山地特色”优势,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提升城镇化特色品质为“双路径”,实现其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山地特色;发展路径;贵州引言城镇化是现阶段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新型城镇化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动力转化的重要抓手[1]。
随着近几年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新型城镇化成为各级政府推进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国内沿海地区普遍进入城镇化提升质量的中后期发展阶段不同,目前,我国中西部尤其类似于贵州、重庆、湘西、赣南等山地型地区大都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资源生态紧约束的山地环境下,随着城镇化政策推动以及产业带动下,这类地区的返乡人口、本地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地区聚集,城镇化进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2]。
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新理念、新要求,贵州等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的山地型省区如何发挥自身山地条件,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一条适合山地环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径,既保证城镇化速度的快速推进,又实现城镇化特色品质的提升,展现山地特色,并成为国内广大山地型地区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经验借鉴,值得深入探讨。
1新型城镇化发展理论与政策综述1.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城镇化又称城市化,国际上称之为“Urbanization”,是指乡村人口与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而形成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等向城镇性质演变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被国内大众熟知是在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国内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具有较为统一的认知,但对其内涵特征的理解尚存在一定的差异。
牛文元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注重城乡一体化,注重集约发展、和谐发展,提升农民和城镇居民的生存、生活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3];仇保兴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向城乡协调发展、低能耗、质量提高型、低环境冲击型、集约式社会和谐的城镇化转型发展过程[4];倪鹏飞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内涵增长”为发展方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机制保障,走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5];吴殿廷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注重质量、统筹城乡及绿色发展的城镇化发展[6];还有些学者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人本视角等对新型城镇化内涵及特征进行探索性描述。
有别于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一般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和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1.2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发展新动向伴随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工作日趋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
近两年来,国家先后组织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并密集出台一系列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全面开启了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新征程。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明确了推进城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强调要解决好“三个1亿人”的问题,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4年3月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成为支撑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深化明确了全国城镇化与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提出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实现规划、建设、管理的有机统一。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成为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强调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领性文件。
新型城镇化工作进入到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1.3国内山地型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探索在中央一系列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各地深入开展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批试点示范和广泛的实践经验。
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平原地区不同,贵州、云南、湘西、赣南等我国广大地形条件复杂的山地型地区,城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其新型城镇化也具有特殊性。
就贵州而言,其山地丘陵占国土面积比重大,城镇规模普遍较小,城镇化多是在丘陵、河谷等地形复杂条件下推进的,城镇形态多呈组团式、点状式、带状式、串珠式;城镇受地形限制,普遍用地布局紧凑,尺度小巧,易于形成密度较高和适应地形的的山地型城镇景观特色;因山地城镇的对外交通条件相对不便,地方文化与传统建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保护相对更好。
显然,这些因素运用的好,为山地型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特色塑造和差异化发展路径的可能,其新型城镇化可以成为有别于平原地区的具有山地特色的实践探索。
另一方面,尽管贵州等这类山地型地区的具有独特的地形条件和资源环境本底,但其新型城镇化与其他地区一样,都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城镇化,是速度与质量兼顾的城镇化。
2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与路径2.1贵州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判断贵州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山地省区,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92.5%,其城镇化大都是在多山地、多民族、欠发达、欠开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基本省情下推进的[7]。
一方面,贵州城镇化发展基础较为薄弱,2016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4.15%,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周边省区与全国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根据诺瑟姆的城镇化发展规律判断,贵州全省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城镇化快速推进,增长速度在全国领先。
同时,根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新时期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要突出发展质量、体现地方特色。
这就要求贵州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赶”、又要“转”,即一方面要在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赶”出加速度,一方面还要围绕自身条件“转”出特色和质量。
2.2“双重”发展使命下的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面对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要求,根据贵州城镇化发展阶段与地方实际的研判,贵州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城镇化发展新路径,建设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7]。
推动城镇化与山地资源、环境生态、民族文化相结合,融合山地旅游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支撑城镇化发展的新生力量,实现后发赶超,实现同步全面小康。
基于此,贵州需立足山地资源特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双重”目标,以“高速度”和“有特色”为方向,实现城镇化发展速度与特色质量兼备的双重使命,努力建设形成“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的多彩贵州新格局。
2.3“速度与质量”兼顾的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2.3.1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路径选择根据贵州城镇化发展阶段与经济社会条件,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现阶段城镇化工作的主旋律。
因此,贵州当前的新型城镇化要遵循地形地貌与山地特征,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就地就近城镇化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方面,依托贵阳-贵安新区、遵义大都市区等区域核心地区,通过强心聚核、组群化发展实现省域人口的规模化聚集,另一方面,以中小城市、特色小镇为载体,努力培育旅游生态型、工业产业型、商贸交通型等特色化发展的新型城镇,通过“1+N”镇村联动模式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
2.3.2提升城镇化特色品质的路径选择鉴于贵州正处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阶段,其产业带动就业和政府财政投入的能力有限,城镇化经不起“折腾”。
因此,贵州的新型城镇化不能简单复制先发地区的模式与经验,应以前瞻性、战略式、特色化的眼光,突出其“山地”特色。
地形地貌与山水条件决定了贵州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突出“山地”特色,城镇空间布局要结合地形条件突出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等布局形态,推动山水、田园、林地、城镇的有机融合,避免不切实际地“摊大饼”而过度增加设施投入;交通组织要通过高铁、高速公路串联城乡道路实现互联互通、外延内联和“快旅慢游”;产业业态要围绕绿色、新型、特色等主题发展大旅游、大健康等地域特色产业;环境保护要守住山青、天蓝、水净、地洁的生态底线;文化方面要实现民族、地域文化的交相辉映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建筑风格要引导地方山地建筑错落有致融于自然环境,实现建筑风格的典雅质朴和风貌协调。
3 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3.1 加快贵州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策略建议审视贵州山地特色与资源条件,其新型城镇化应注重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一方面依托中心城市、城镇组群及城镇带强化聚集效应,另一方面以县城、特色小镇为载体,推进“1+N”的镇村联动和就地就近城镇化。
3.1.1 培育黔中山地城市群,打造贵州省域城镇化主战场构建适合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空间,强化以贵阳中心城市和安顺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贵阳-安顺”都市圈、以遵义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遵义都市圈,加快建设贵阳中心城区-贵安新区发展主核[8]。
遵循城市群山地特征,引导城市片区内部、城市之间的功能区组团式布局。
统筹城市群基础设施布局,实现城际路网无缝对接,拓展和增加主要城市之间、主要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快速通道,构建1小时通勤交通圈。
推进以市州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城镇组群与特色城镇带建设,以功能布局衔接、道路系统对接、产业发展协同、设施共建共享、旅游同线同网等为重点,推进六盘水、毕节、铜仁、凯里、都匀、兴义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一体化发展。
把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省干道等交通走廊,培育盘县-普安-晴隆、德江-印江-思南-沿河、榕江-黎平-锦屏-从江等特色城镇带。
3.1.2以镇村联动模式,推动就地就近城镇化以县城为带动节点、以小城镇为载体,联动周边村庄的1+N模式,构建贵州的就地就近城镇化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