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新型城镇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截至2018年底,贵州省GDP 增速连续8年居全国前三位,农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居全国第一位。但按总量来看,2018年贵州省GDP 仅为14,806.45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排名25位,全省人均GDP 只有41,244元,在全国排名29位,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人均产值依然偏低。同时,GDP 地区分布不平衡,2018年贵阳市GDP 总量为3,798.45亿元、遵义市GDP 总量为3,000.23亿元,合计几乎占全省GDP 的半壁江山。GDP 构成不均衡,按支出法计算投资占GDP 总量的70%,
一枝独大。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在贵州经济发展提级换档中的重要引擎作用。首先,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转变贵州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将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转向生产率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出效率的提高,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另外,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断地扩大消费群体,消费观念、方式,消费品质也出现大幅度提高,带动消费规模实现大幅度增长。其次,走新型城镇化
贵州新型城镇化研究
□文/蒋正龙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贵州·贵阳)
[提要]通过分析贵州新型城镇化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等,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方法,为加速推动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贵州;新型城镇化;SWOT 分析;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8月8日
经济/产业
No.10x 2019《合作经济与科技》
对现实,调整政策,协作制定新章程,共同打造统一、开放、共享的市场体系。形成在招商引资、创新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良好环境。
4、建立合理的区域补偿机制。跨区域发展遇到的一切困难,原因可以归结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因此建立区域间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至关重要。目前,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地位极其不对等,直接影响是各地只顾自己的发展,不考虑与其他主体进行合作,造成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京津冀三地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与差异,在产业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优势互补,实现优胜劣汰。将京津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选择性的转移到河北人口较多的城市,而本地则保留一些具备竞争性的高科技产业,对于区域总体而言,不仅增加了市场产出,还推动了产业的优化布局。基于利益分配不均衡的角度出发,产业优势地区要应该给不具有优势的地区相应的补偿,以推动区域整体的合作收益。多方的互利共赢是京津冀利益协调的表现,也是区域合作规则建设的关键。由于长期的历史因素导致的地方之间的实力差距较大,在利益协调工作上会面临巨大的压力,中央政府在区域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的监理方面可以运用强制性权力进行宏观干预,利用财政补贴或者转移支付等工具发挥作用。
一套良好的发展机制和程序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规范,既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也能更好地保证建设质量,为成员提供激励。京津冀区域应重点采用产业发展举措,在实施
就地城市化战略、优化区域空间发展格局方面,切实推动区域产业集聚、经济协作、资源共享、要素流动等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加深区域一体化的程度。主要参考文献:
[1]张衔春,吕斌,许顺才,龙迪,陈鹏.长株潭城市群多中心网络治理机制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
[2]崔冬初,宋之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5).
[3]孙虎,乔标.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 ].中国软科学,2015(7).
[4]孙久文,丁鸿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7).
[5]刘雪芹,张贵.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路径与策略[J ].中国流通经济,2015.29(9).
[6]汤凯,白易彬.京津冀区域政府协作治理测度及政策建议[J ].领导科学,2017(17).
[7]边晓慧.跨区域治理的制度困境与突破策略:公共管理的视角[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35(1).
[8]何磊.京津冀跨区域治理的模式选择与机制设计[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6).
[9]吴群刚,杨开忠.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城市问题,2010(1).
7--
指标
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一产业就业第二产业就业第三产业就业
201312.340.547.263.314.222.5
201413.841.644.661.315.323.4
201515.639.644.859.716.224.1
201615.839.644.657.317.225.5
20171540.144.955.518.126.4
表12013~2017年贵州省生产总值构成及全社会
就业人口占比一览表(单位:%)资料来源:根据《贵州省统计年鉴》整理
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农村通过转移剩余劳动力,将有限的农业农村资源聚集,形成规模经济,支撑城乡居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最后,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贵州省至今依然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大省,2017年全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仍然超过总就业人口55%,但第一产业产值却仅占全年GDP 的15%,产值不高但就业人数却众多,农村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通过新型城镇化,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产出效率更高的第二、第三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贵州省新型城镇化SWOT 分析
按照美国学者诺瑟姆提出的“城镇化过程曲线”理论,贵州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对贵州城镇化进行全方位审视,SWOT 分析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威胁等,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分析方法。本文利用SWOT 分析法对贵州新型城镇化进行分析,为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路提供参考。
(一)内在优势分析
1、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贵州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从2003年到2017年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即使在外部环境异常复杂、省内社会固定投资出现下滑的2018年,还保持了9.1%的高速增长,高出全国(6.6%)2.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三,特别是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位列全国第一。GDP 总量从2010年的4,602.79亿元,快速增大到2018年的14,806.45亿元,8年时间增加了2.2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592元和9,716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2%和12.4%,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撑了新型城镇化。
2、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2015年贵州在西部省份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截至2018年底,贵州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453公里,沪昆、杭瑞高速东可达长三角,西接东盟,兰海、厦蓉、包茂高速,南低珠三角出海口,北连古丝绸之路,贵州成了名副其实的“西南陆路交通枢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3,560公里,高铁营业里程1,127公里,贵广、沪昆、渝贵高铁相继通车,成贵高铁即将通车,贵阳到南宁高铁全面开工建设,高铁“大十字”锋芒起笔。民用航空“一枢九支”体系初步形成。黔中水利枢纽一期通水成功,夹岩、马岭、黄家湾水利枢纽建设有序推进,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加快建设。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3.2%,燃气普及率达73.7%,县城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实现县县建有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基础设施条件的大幅改善,为农业人口市民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产业支撑进一步增强。2001~2018年贵州省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6%,年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说明年均新增岗位数大于新增城镇人口数,产业发展对人口转移有较强的支撑作用。产业结构逐年优化,第三产业占比稳步提高,已具备
吸纳农业人口转移就业的潜力和能力。同时政府出台了一批支持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政策措施,推动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启动实施“十百千”工程,培育发展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产业支撑进一步增长,吸纳转移农业人口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内在劣势分析
1、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且不均衡。近年来,贵州省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但无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周边省份相比,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截至2017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为46.02%,仅高于西藏,居全国倒数第二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5%;分别比周边的重庆、湖南、四川、广西、云南低18.06%、
8.6%、4.77%、3.19%、0.67%。
在全省内部,区域差异也比较明显,黔中城市群的城镇化
水平相对较高,外围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较低。2017年全省9个市州中,贵阳市城镇化率一马当先,达74.8%。九个地市州平均城镇化率为50.71%,仅有贵阳、遵义市、安顺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余6个地州市均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城镇化水平最高的贵阳市,高于城镇化较低的毕节市34.1个百分点,差距太过明显。
2、中心城市带动功能不强。贵阳作为贵州省唯一的大城市,虽然首位度高,但经济实力仍然较弱。2018年,贵阳市人均GDP 为7.9万元,在西部省会城市中排倒数第三位,目前仍处于要素集聚阶段,对周边区域乃至全省的生产要素产生较强的聚集功能,尚未发挥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从城市之间的关联情况来看,全省除了贵阳是唯一的大城市外,省内中等城市数量也较少,缺乏有效的纽带。各级城市之间联系也较为松散,同质化竞争较为强烈,分工协作格局尚未形成,既影响了自身发展功能的优化,也没有形成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遵义、六盘水、安顺、铜仁等区域中心城市更多的是承担了行政职能,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3、产业支撑仍然较弱。贵州省至今依然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大省,产业支撑仍然较弱,吸纳就业能力不足。2017年全省三次产业占比15∶40.1∶44.9,虽然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但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却占到了超过55%的比重(往年更高),产值不高但就业人数却众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就业人口只有365.99万人,占比只有18.1%;第三产业就业人口533.38万人,占比也只有26.4%。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还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表1)
究其原因,贵州的工业发展以酒、煤、电、烟为四大支柱产业,其中煤电产业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对城镇化就业吸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