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违宪审查)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民的基本义务)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民的基本义务)](https://img.taocdn.com/s3/m/e862cf251a37f111f1855bae.png)
第十六章公民的基本义务16.1 复习笔记一、公民基本义务的一般理论1.基本义务的概念基本义务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2.基本义务的特征(1)基本义务表明公民的宪法地位。
基本义务是公民作为统治对象而负担的义务,是公民宪法地位的直接体现。
(2)基本义务具有制度保障或法律保留的性质。
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是具体立法活动的宪法依据,通常具有一种伦理的、宣言的效力。
基本义务是公民宪法地位的高度概括,它通过各种形式的部门法得到具体化和现实化。
(3)基本义务与基本权利的一体性。
在宪法实践中,基本义务与基本权利关系并非始终具有对应性,但两者以不同的形式保持着内在的一体性。
3.基本义务的性质与分类(1)性质基本义务是一种宪法规定的、实定法意义上的义务,是公民形成与发展国家共同体的基本条件,它与自然法意义上的人权并不相互对应。
基本义务的存在形式主要有:①基本权利中包含的伦理或道德意义上的基本义务;②宪法文本中直接规定的基本义务,即通过间接的宣言性的效力发挥功能。
(2)基本义务的分类①根据国家性质与宪法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基本义务可分为古典的基本义务与社会国家的基本义务;②根据基本义务的性质,基本义务可分为伦理的义务与法律的义务;③根据基本义务的内容,可分为政治生活领域的基本义务、经济生活领域的基本义务与社会生活领域的基本义务等。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义务国家的统一与各民族团结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宪法第5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国家统一是公民享有基本权利的重要条件。
任何公民都负有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的神圣义务。
(2)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宪法第4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胡锦光宪法精解
![胡锦光宪法精解](https://img.taocdn.com/s3/m/33296269a45177232f60a207.png)
胡锦光宪法精解二、各级国家机关的设置1、权力机关系统(1)从乡级到中央均设有人大;(2)从县级到中央均设有人大常委会:乡级不设人大常委会,但设有专职的乡人大主席、副主席;(3)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的秘书长只设到地级,县级没有;(4)专门委员会只设到地级、县级、乡级不设(宪70、地30);(5)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从乡级到中央都设有,但是乡级的是设在乡级人大设置,而县级以上的,则是设置在人大常委会之下。
(6)县级以上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组织调查委员会。
(7)人大代表总名额: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总名额,选举法均有明确的计算标准。
根据这个计算标准得出的代表总名额,称之为法定的代表总名额。
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总名额应当与法定的代表总名额一致,但是在下列情形下:①自治区、聚居的少数民族多的省,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在法定的代表总名额的基础上决定另加5%;②聚居的少数民族多或者人口居住的、分散的县、自治县、民族乡,省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决定另加5%(8)地方人大代表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名额的具体确定机关地方人大代表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根据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均有计算标准。
根据这个计算标准,可以得出法定的总名额,但是实际的总名额仍应由相关机关确定。
①省级人大代表的具体名额,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②省级人大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具体名额,由本级人大确定;③地级、县级人大代表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具体名额,由省级人大常委会确定;④乡级人大代表的具体名额,由县级人大常委会确定。
(9)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名额在农村与城市的分配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名额在农村与城市的分配权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享有。
原则上,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在农村按照“四比一原则”分配。
“四比一原则”指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此原则适用于县、自治区、自治州、省、自治区的人大代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的全国人大代表。
但不适用于以一行政区域的人大代表:①行政区域内,镇的人口特多的县、自治县;②不属于县级以下人民政府领导的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人数在全县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县、自治县;③直辖市、市、市辖区的人大代表。
论对法律的违宪审查_胡锦光
![论对法律的违宪审查_胡锦光](https://img.taocdn.com/s3/m/7f7a59aaf524ccbff121846b.png)
[作者简介]胡锦光(1960年)),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¹ 宪法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公权力,因此,公权力直接依据宪法实施的行为,即宪法行为。
国家权力是公权力的主体部分,根据国家权力分工原则,国家权力可以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故宪法行为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直接依据宪法实施的行为,可以分为抽象的宪法行为和具体的宪法行为。
具体说来,在英美法系国家,由普通法院对公权力直接依据宪法实施的行为进行审查,宪法行为主要是立法机关的行为和行政机关的行为,不包括司法机关的行为;在大陆法系国家,由特设的宪法法院(宪法委员会)对公权力直接依据宪法实施的行为进行审查,宪法行为包括立法机关的行为、行政机关的行为和司法机关的行为。
这里也涉及宪法行为与法律行为的区分问题:直接依据宪法实施的行为为宪法行为;直接依据法律实施的行为为法律行为。
因而,判断宪法行为的基准是宪法,对其进行的审查是合宪性审查;而判断法律行为的基准是法律,对其进行的是合法性审查。
能够通过合法性审查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进行合宪性审查;只有进行合法性审查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才需要进行合宪性审查。
º 立法机关直接依据宪法制定法律,而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则主要是依据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实施自己的行为,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较少直接依据宪法实施行为。
» 在我国,通常将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行为包括在立法行为之中,而行政法规主要是依据法律而制定,地方性法规主要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而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主要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规章依据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制定。
因此,只有法律是直接依据宪法而制定。
部门法专论论对法律的违宪审查胡锦光摘 要:宪法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控制、分配和保障国家权力的运行,以达到保障人权的基本目的。
而控制国家权力的运行是完成宪法功能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前提。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家机构概述)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家机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f0ac389a58da0116c17497d.png)
第十七章国家机构概述17.1 复习笔记一、国家机构的概念与本质1.国家机构的概念(1)国家机构的概念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和,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的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国家组织。
(2)国家机构的特点①国家机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国家机构是特定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在某些文化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保证本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实现阶级统治和阶级使命而建立的国家组织。
②国家机构具有特殊的强制力。
③国家机构具有严密的系统性。
这种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a.在同一个层次的国家机关之间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职权分工组成;b.中央与地方之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上下级国家机关之间,也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职权分工组成的。
④国家机构的法定性。
主要表现在:a.组成国家机构的各个国家机关的成立、增加、减少具有法定性,即必须具有合法性基础,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国家机关;b.各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c.各国家机关所行使的权力必须依据法律的授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⑤国家机构是由统治阶级中极少数中坚分子所组成。
在人民主权原则下,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但近现代国家通常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国家权力实际上是由社会上的极少数人所行使,这些人通常是统治阶级中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
⑥国家机构是历史的范畴。
国家机构与阶级、国家等社会现象是紧密联系的,在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不存在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是在国家产生的同时,基于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统治需要而设立的。
(3)国家机构、国家机关、国家结构的关系①国家机构与国家机关的关系国家机构是一个国家的所有国家机关的总称或者概称,国家机关是构成一个国家的国家机构的具有独立宪法地位和法律地位的具体单位。
②国家机构与国家结构的关系a.国家结构又称为国家的结构形式,它主要是说明一个特定国家的内部构成,即内部关系。
而国家机构是关于国家组织的问题。
b.国家机构与国家结构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
胡锦光《中国宪法》(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4~17章)【圣才出品】
![胡锦光《中国宪法》(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4~17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1d581b7a76e58fafab003d3.png)
第十四章监督权与请求权14.1复习笔记一、监督权1.监督权的概念与基本特征(1)监督权的概念监督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是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
(2)监督权的基本特征①监督权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具体表现。
在我国,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有权通过监督权经常性地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以保证国家权力的合法性。
②监督权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
监督的内容主要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
③监督权的综合性。
根据宪法规定,监督权由不同形式的具体的监督权组成,不同形式的监督权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2.监督权的基本内容(1)批评、建议权。
建议权主要指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合理化建议。
(2)控告、检举权。
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控告,揭发违法失职与犯罪行为,请求有关机关对违法失职者给予制裁。
(3)申诉权。
申诉权分为诉讼上的申诉权与非诉讼上的申诉权。
3.监督权的效力与界限(1)监督权的效力监督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产生直接约束力,即具有一般的效力。
《宪法》第46条第2款规定:“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
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2)监督权的界限公民行使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权利时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否则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请求权1.请求权的概念与基本特征(1)请求权的概念请求权,是指公民依照宪法的规定,要求国家作一定行为的权利。
(2)请求权的基本特征①请求权是以国家行为为对象,要求国家作一定积极行为的主观的权利。
②请求权是一种确保基本权利实现的手段性权利。
③请求权是具有一般效力的、具体的、现实的权利。
2.请求权的类型(1)从广义上讲,请求权除包括国家赔偿请求权、国家补偿请求权与裁判请求权外,还包括宪法规定的监督权。
因为监督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请求的性质。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身自由)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身自由)](https://img.taocdn.com/s3/m/c5ee8ad683d049649a665857.png)
第十一章人身自由11.1 复习笔记一、人身自由概述1.人身自由的概念人身自由,又称身体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
2.人身自由的价值(1)人身自由是体现公民宪法地位的重要标志。
(2)人身自由是人类自身生存所必需的权利。
(3)人身自由的保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人身自由的性质(1)人身自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构成自由权的核心内容,具有不可侵犯性。
(2)其权利的价值体系具有普遍性。
(3)就人身自由的实体价值而言,它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4)人身自由是防止国家权力的侵犯并取得赔偿的个人消极的、防御的权利。
4.人身自由的保障界限(1)实体保障,实体保障是指有关保障人身自由的原理、原则。
(2)程序保障,程序保障是指有关限制人身自由时遵循的刑事程序或刑事制度。
5.人身自由的内容我国宪法文本规定的人身自由通常包括四项内容: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秘密受法律保护。
二、生命权1.生命权的性质(1)生命权是表示人类生存的自然意义上的权利,具有自然法的性质。
(2)生命权的宪法化体现了国家与社会主体应有的社会关系,生命权具有自由权的性质,旨在防止国家权力或他人的侵害。
(3)生命权价值的宪法确认意味着国家有保护生命权的义务,使生命权成为社会价值体系的基础。
(4)生命权的宪法意义还表现在它为全社会树立宪法权威、提高社会成员的宪法意识提供了社会基础。
2.生命权的基本内容(1)防御权(2)享受生命的权利(3)生命保护请求权(4)生命权的不可转让性与不可处分性3.生命权的主体与效力(1)生命权的主体生命权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不能成为生命权的主体。
此处的自然人包括本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所有的人都享有不可侵犯的生命权。
(2)生命权的效力生命权作为主观的权利首先对国家权力的一切活动产生效力,约束国家权力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个人有权以生命权为依据,防御国家权力对生命权的任何形式的侵害。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民基本权利一般原理(二))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民基本权利一般原理(二))](https://img.taocdn.com/s3/m/8d2ace49a8114431b90dd87f.png)
第七章公民基本权利一般原理(二)7.1 复习笔记一、基本权利效力1.基本权利效力概念基本权利效力,是指基本权利的价值与具体内容能够得到实现的一种力量,具体表现为基本权利对社会生活领域产生的拘束力,其目的在于保障宪法规定的人权价值实现。
2.基本权利效力的特点(1)基本权利效力的广泛性(2)基本权利效力的具体性(3)基本权利效力的现实性(4)基本权利效力的可诉性3.基本权利效力类型(1)基本权利对国家权力的效力(2)基本权利对私人之间活动的效力(3)基本权利的放射效力4.基本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约束(1)基本权利效力与立法权基本权利价值的实现是法治国家首要的任务,而立法是建立法治的基础。
立法者通过一定形式制定反映民意的法律,推动基本权利价值的具体化。
(2)基本权利效力与行政权基本权利对行政权的活动产生直接的约束力,有关行政的一切活动都要体现基本权利的价值,以保障行政权的合宪性。
(3)基本权利效力与司法权基本权利直接拘束一切司法权的活动。
由于司法活动是保障人权的最后堡垒,人们自然对司法权的行使寄予期望,要求司法活动中体现基本权利的价值。
5.基本权利效力在私人活动领域中的理论基础(1)基本权利观念的转变①按照传统的基本权利理论,基本权利只是个人对抗国家权力的具有防御性质的主观公权,它只存在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意义上的基本权利效力只能拘束国家权力的活动,不能扩大到私人之间的关系。
②进入20世纪后主观公权意义上的基本权利的观念逐步发生了变化,基本权利开始成为“客观价值体系”的基础,即基本权利的效力适用于整个法律关系,调整整个法律秩序,构成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传统的主观公权意义上的基本权利与作为客观价值体系基础的基本权利的有机结合为强化基本权利的效力提供了客观依据。
(2)国家权力社会化在私人领域中适用基本权利的效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国家权力社会化的需求,防止非国家权力对基本权利的侵害。
(3)基本权利保障的多样化当自由权与社会权的价值在冲突与融合中得到发展时,人权保障的体制也表现为多样性,需要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实现人权的价值,进一步扩大基本权利的效力范围。
胡锦光《中国宪法》(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0~21章)【圣才出品】
![胡锦光《中国宪法》(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0~21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13f837949649b6649d74766.png)
第二十章地方国家机关20.1复习笔记一、行政区划1.行政区划的概念与原则(1)行政区划的概念行政区划是“行政区域划分”的简称,是指统治阶级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根据实现国家权力和执行国家任务的需要,并兼顾地理条件、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经济联系、民族分布等实际状况,把国家的领土作层次不同的划分。
(2)行政区划的原则①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
②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③便于行政管理和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④参照历史状况。
2.我国现行行政区划(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直辖市分为区、县;(3)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4)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由全国人大设立特别行政区。
3.行政区划的划分与变更程序(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撤销、更名,特别行政区的设立,由全国人大决定;(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界线的变更,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设立、撤销、更名或者隶属关系的变更,自治州、自治县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县、市行政区域界线的重大变更,由国务院审批;(3)县、市、市辖区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由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4)乡、民族乡、镇的设立、撤销、更名或者变更行政区域的界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审批;(5)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区域界线的划定,由上级地方国家机关和有关民族的代表充分协商拟定,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报请批准;民族自治地方的界线需要变动时,由上级机关的有关部门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充分协商拟定,报国务院批准。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1)性质和地位它们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是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2)组成和任期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大由下一级人大选出的代表组成,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大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
中国宪法学详细笔记汇总整理(精华打印版)
![中国宪法学详细笔记汇总整理(精华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51bd621f03d8ce2f00662354.png)
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A,“人”,一切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都主体的概括和统称。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B,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无人有权超越宪法。
一、宪法的定义5,宪法制定、修改程序的特殊性。
※ 宪法是规范民主施政规则的国家很本法,是有关国家权利及其民主运行规则、国1)是由宪法内容的重要性和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特点决定。
家基本政策以及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及现存2)表现为: 社会经济结构要求的集中反映。
A,制定程度与普通法律不同: 二、宪法的形式特征◎ 制定机关不同,由专门制宪机构指定,非普通立法机关。
1,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共性: ◎ 草案的通过程序不同,宪草是2/3或3/4以上的多数表决通过,普通法律是半数。
1)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表现。
B,修改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 中国以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
2)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
◎ 修宪提案权主体有特别的限制。
:1/5 3)是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
◎ 宪法修改案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
4)内容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 有的国家还规定有修宪内容的限制。
2,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区别: 三、宪法的本质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具有国家总章程的意义。
1,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最本质、核心的价值)。
2)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普通法国家除外)◎ 保障人权的功能,凸现着宪法的本质属性。
A,宪法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据,普通法律、法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 宪法的内容包括国家权力的基本运行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其中公民权利的有效 B,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
保障是首要的、核心的价值。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起他法律严格。
2,宪法是民主制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A,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往往是依法特别成立的,而非普通立法机关。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政治权利)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政治权利)](https://img.taocdn.com/s3/m/6c0937613968011ca3009189.png)
第九章政治权利9.1 复习笔记一、政治权利概述1.政治权利概念(1)政治权利的定义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行为可能性。
狭义的政治权利仅指选民行使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广义的政治权利包括参与组织管理活动的权利与表达意见的自由。
(2)政治权利的表现形式①公民参与国家、社会组织与管理的活动,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行使为基础;②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自由。
2.政治权利范围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
3.政治权利性质(1)政治权利反映了公民在国家与政治生活中的宪法地位。
(2)政治权利是基本权利体系的基础。
(3)政治权利具有协调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功能。
4.政治权利保障(1)政治保障我国宪法对政治权利的政治保障主要体现在政治基础上,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公民行使政治权利提供了政治基础。
(2)法律保障宪法有关政治权利的规定通常通过部门法得到具体落实。
(3)物质保障政治权利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保障。
在有关政治自由的实现方面,宪法和法律规定了相应的物质保障。
5.政治权利限制(1)限制政治权利的合理界限限制政治权利必须确定合理界限,明确限制的目的与限制范围,使限制行为具有合理性。
(2)限制政治权利的方法在宪法和法律中规定政治权利与自由的同时,规定限制方法及其原则。
限制政治权利行为的规范化、法定化是保障基本权利的重要内容,是法治国家的标志之一。
二、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概念(1)选举权,是指选民依法选举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
被选举权,是指选民依法被选举为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基本特征①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必须具备法定资格,即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②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行使对象包括两个方面:a.选举或被选举为代议机关代表;b.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
周叶中《宪法》核心考点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宪法关系)【圣才出品】
![周叶中《宪法》核心考点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宪法关系)【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a676ba6de80d4d8d15a4fd9.png)
周叶中《宪法》核心考点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宪法关系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宪法关系的概念和特征(见表7-1)★★★表7-1宪法关系的概念和特征考点二:宪法关系的主体(见表7-2)★★表7-2宪法关系的主体考点三:宪法关系的内容(见表7-3)★★★★★表7-3宪法关系的内容考点四:宪法关系的客体(见表7-4)★★★表7-4宪法关系的客体7.2课后习题详解1.宪法关系的特征和性质是什么?答:宪法关系又称宪政法律关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宪法规范,在宪法主体之间产生的,以宪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政治关系,是立宪社会最为基本的政治秩序在法律上、尤其是在宪法上的表现。
宪法关系的特征和性质主要表现在:(1)宪法关系是特定社会民主政治关系的法律模式,同时对政治关系产生特定的影响。
宪法关系是民主国家政治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但它并不是对社会政治关系的简单重复。
宪法关系不仅以法律模式来表现政治关系,而且也对民主政治的运行和发展产生特定的影响。
(2)宪法关系是近现代社会法制体系中最为基本的法律关系。
宪法关系首先是一种法律关系,在其内在结构、外在形式和调整方法等方面符合法律关系的一般规律。
宪法关系与其他部门法律关系又有区别,这集中体现在宪法关系的基础性地位上。
宪法关系的合理组织和良性运作是其他法律关系形成和有效实现的基础。
(3)宪法关系以宪法规范为调整依据,是宪法规范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宪法规范是宪法关系产生的前提,没有相应的宪法规范,就不可能产生宪法关系。
因此,宪法关系的建立必须有严格的宪法依据。
同时,宪法规范是相对静止的,具体的宪法关系则处于不断发生、变更和消灭的过程之中,使宪法规范反复适用于各种政治关系,使宪法精神和宪法原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得以实现。
因此,宪法关系又是宪法规范现实化、具体化的重要形式。
(4)宪法关系既是宪法主体之间的静态宪法联系,也是宪法主体之间权利义务互动的方式。
周叶中《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0-23章)【圣才出品】
![周叶中《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0-23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0e88aa76294dd88d0d26b82.png)
第二十章宪法解释2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宪法解释概说(见表20-1)★★表20-1 宪法解释概说考点二:宪法解释的机关(见表20-2) ★★★★表20-2 宪法解释的机关要点具体内容 含义指在宪法实施过程中,由一定主体对宪法内容、含义及其界限所做的一种说明。
广义的宪法解释主体广泛,狭义的宪法解释主体专指有权解释机关的行为 对象 广义上的宪法,是世界各国宪法典及宪法性法律中各种宪法规范的总和分类解释的主体与效力有权解释和学理解释 解释的目的违宪解释和补充解释 解释的方法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和历史解释 解释的尺度字面解释、限制解释和扩充解释 解释者动机立宪解释、行宪解释、违宪审查解释、监督解释 解释的机关 立法机关解释、司法机关解释、专门机关解释 形成不同类型的原因 ①对宪法解释权的性质认识不同。
[理论上] ②政权组织形式不同。
③国家结构形式不同。
④历史传统不同宪法解释的必要性 ①保证宪法得到正确的遵守和实施。
②维护法制统一和法律公正的需要。
③使宪法适应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保持宪法生机活力的重要手段。
④改正宪法缺陷的需要。
⑤提高公民宪法意识的需要要点具体内容国家元首解释制①始于君主制,日本明治宪法最早在宪法中确立该制度。
②近现代许多国家的宪法都规定,国家元首在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时,可以对相关的宪法含义进行解释立法机关解释制概念由该国立法机关解释宪法的体制特点①解释权的行使分为两种。
②解释依立法程序进行。
③解释形式有两种。
④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评价优点有利于保证宪法解释的权威性和适宜性不足容易使立法机关的意思代替宪法的原意两种体制①立法机关享有宪法解释权。
②由兼具立法职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或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行使宪法解释职能[如我国,宪法解释权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普通法院解释制概念指普通法院作为解释宪法的机关,最后决定权属于国家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体制特点①依司法程序进行。
周叶中《宪法》核心考点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圣才出品】
![周叶中《宪法》核心考点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60a9a7949649b6649d7473d.png)
第二十二章违宪审查制度2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违宪审查制度概述(见表22-1)★★★表22-1违宪审查制度概述考点二:违宪责任★★★★1.违宪责任的概念与特征(见表22-2)表22-2违宪责任的概念与特征2.违宪责任的种类(见表22-3)表22-3违宪责任的种类3.违宪责任的形式(见表22-4)表22-4违宪责任的形式4.违宪责任的归结(见表22-5)表22-5违宪责任的归结考点三: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见表22-6)★★★★★表22-6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22.2课后习题详解1.简述宪法监督、违宪审查和司法审查的区别与联系。
答:宪法监督、违宪审查和司法审查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不能等同。
(1)宪法监督、违宪审查和司法审查的联系宪法监督包含违宪审查和司法审查,司法审查是违宪审查的一种模式,三者是一种包含关系,都是为了维护宪法的实施,防止违宪行为的产生。
(2)违宪审查与宪法监督、司法审查的区别①违宪审查与宪法监督a.从对象上看,宪法监督对象宽,违宪审查对象窄,后者为前者的一部分。
b.从主体上看,宪法监督主体包括所有政党、组织和全体公民,违宪审查主体则是指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
c.从形式上看,宪法监督既包括违宪审查这种具有法律意义的监督,也包括舆论批评、抗议活动等不具法律意义的监督;而违宪审查对立法或行政行为等所作的是否违宪的结论都具有法律意义。
②违宪审查与司法审查a.违宪审查有多种模式,司法审查只是其中一类。
b.在实行司法审查的国家中,司法审查既包括对违宪的审查也包括对违法的审查,这表明违宪审查与司法审查的范围有时也不尽一致。
2.简述违宪审查制度对宪政体制的功能。
答:违宪审查,是指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以特定方式审查和裁决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否合宪的制度。
它是宪法监督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保证宪法实施,维护宪政秩序。
违宪审查制度对宪政体制的功能如下:(1)违宪审查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为宪政建设提供政治条件。
周叶中《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宪法渊源、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圣才出品】
![周叶中《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宪法渊源、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9d36eb31763231126fdb1137.png)
第五章宪法渊源、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宪法渊源与宪法形式(见表5-1)★★★表5-1 宪法渊源与宪法形式要点考点二:我国的宪法渊源与宪法形式(见表5-2)★★★表5-2 我国的宪法渊源与宪法形式考点三:成文宪法的结构(见表5-3)★★表5-3 成文宪法的结构考点四:宪法的序言(见表5-4)★★表5-4 宪法的序言考点五:宪法的正文(见表5-5)★★表5-5 宪法的正文5.2 课后习题详解1.宪法渊源与宪法形式有何不同?答:(1)宪法渊源与宪法形式的概念①宪法渊源是指宪法的来源,或宪法产生的原因和途径。
②宪法形式是具有宪法效力的规范和惯例所表现出来的样态。
(2)宪法渊源与宪法形式的区别①二者对于宪法的意义和作用不同:a.宪法渊源并非宪法,它仅仅是可能影响宪法产生和变动的因素。
宪法渊源是宪法的来源,不同国家宪法渊源的差异使各国的宪法各具特色,并影响宪法的产生和变动。
b.宪法形式则是已经具有宪法效力的规范或惯例的表现形式。
宪法的形式是宪法的外在表现,是宪法内容的载体,宪法的形式直接决定一国宪法的体系。
②二者的内容不同:a.宪法渊源的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动态的活动也包括静态的文件,既包括政治、宗教也包括宪法的制定活动等。
b.宪法形式作为宪法的载体,原则上只有与宪法内容相关的文件和惯例才能成为宪法形式。
因而宪法形式具有特定的内容,范围比较狭窄。
③二者在各国之间的差异程度不同:a.宪法渊源在各国具有趋同性,即各国的宪法渊源具有较大的相似之处。
b.宪法形式在各国的差异较大。
当今世界主要有两种宪法模式: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成文宪法国家和不成文宪法国家在宪法形式方面差异很大,不成文宪法国家没有专门的宪法典。
④二者对于宪法的效力影响不同:a.宪法渊源并不决定宪法本身的效力,因而各国的宪法渊源对于各国宪法的效力并不产生直接的影响。
b.宪法形式对于宪法效力会产生影响,具有宪法典形式的国家的宪法效力原则上高于普通法律,但是没有宪法典形式的国家的宪法效力与普通法无异。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民基本权利一般原理(一))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民基本权利一般原理(一))](https://img.taocdn.com/s3/m/867ee88ea2161479171128d8.png)
第六章公民基本权利一般原理(一)6.1 复习笔记一、人权与权利概念1.人权概念(1)宪法文本与人权的表述①宪法文本中直接规定人权;②宪法文本中不直接出现人权字眼,但解释上人权表现为基本权利或基本权;③严格限制人权在宪法文本中的含义,直接以基本权利规定人权的核心内容;④文本中同时出现人权与基本权利、基本的权利等表述。
在实践中主要通过宪法解释规则确定其具体内涵。
(2)宪法文本中人权含义的解释①从宪法文本中人权概念存在的基本特点看,人权实定化以后便成为基本权或基本权利。
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区别主要在于:a.人权是一种自然权,而基本权利是实定法上的权利;b.人权具有永久不变的价值上的效力,而基本权利是法律和制度上保障的权利,其效力与领域受到限制;c.人权主要表现为价值体系,而基本权利具有具体权利性;d.人权源于自然法,而基本权利源于人权等。
②我国宪法文本中人权条款的解释考虑的要素a.作为宪法原则意义上的人权;b.国家价值观意义上的人权;c.转化为基本权利内容的人权。
2.权利概念(1)权利概念权利是指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取得利益的一种行为。
(2)权利的基本特征①公民享受的具体权利的范围是法定的;②权利是主体依照法定形式实现其意志的行为;③权利的相对性。
(3)权利的基本分类①根据权利所表现的内容与内部结构体系,权利可分为法律权利与基本权利;②根据权利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政治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和人身权利;③根据权利主体不同可分为普通主体享有的权利与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④根据确定权利的法律规范的特点不同可分为宪法性权利、刑事权利、民事权利、行政法上的权利等。
3.基本权利的历史发展与概念(1)人权与基本权利关系人作为人应享有的人权逐步转化为权利,并通过权利的宪法化表现为宪法上的权利。
基本权利源于人权的权利体系,但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
从一般意义上讲,基本权利是实定法上的权利,而人权表现为自然权。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宪法的概念)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宪法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bd4642e465ce050876321397.png)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1.1 复习笔记一、宪法词源的演变1.西方国家宪法词源的演变(1)宪法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
宪法史上最早出现宪法概念是17世纪中叶,当时使用的“立宪君主制”是一种接近宪法概念的最初的表述。
(2)近代西方的宪法一词,源于拉丁文中的constitution一词,此词原本为组织、确立、结构、政体等含义,到罗马帝国时代,它又被用来指称皇帝的“诏令”、“谕旨”、“敕令”等,以区别于市民会议通过的法律文件。
(3)通过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宪法一词逐步演变为规定国家机构或权力体系等基本内容的规则。
2.非西方国家宪法词源的演变(1)日本是在亚洲最早制定宪法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从西方引进立宪主义的国家。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时期,西方宪法观念传入日本,日本学者最初将constitution 译为建国法、根本律例、朝纲或国家法,后来才参照中国古代文献译为宪法。
(2)在日本出现的宪法词汇通过不同形式影响了周边国家宪法概念的交流与发展。
①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
这一时期,宪法一词在中国开始具有了根本法的涵义,但当时尚未形成宪政制度。
②在韩国,在古文献中也出现过“国制”等词汇,当时主要指法令等含义。
在韩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宪法”一词是1884年在《汉城旬报》上发表的“欧美立宪政体”文章,在文章中作者把constitution译为宪法。
二、宪法的地位与概念1.欧美国家宪法学者对宪法地位与概念的论述(1)亚里士多德①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对158个城邦的政体进行研究,并根据法律的调整范围、功能及性质将城邦的法律分为宪法和普通法律。
②他认为,政体(宪法)为城邦一切组织的依据,其中尤其着重于政治所决定的“最高治权”组织对宪法概念的不同解释与认识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宪法文化的特点,体现了学者们的不同宪法理念与认识。
(2)菲利浦斯他认为,根据不同的宪法认识可以把研究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把宪法理解为政治体系的组织化,另一类是把宪法理解为政治体系中制约权力行使者的装置。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宪法的变迁)
![胡锦光《中国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宪法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d2f3d84cfc4ffe473368abe9.png)
第四章宪法的变迁4.1 复习笔记一、宪法制定权1.宪法制定权概念(1)宪法制定权的定义宪法制定权是制宪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创造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的一种权力。
(2)宪法制定权与其他概念的区别①宪法制定与宪法成立一般意义上讲,宪法成立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出现的,需要社会成员共同体意识与参与意识。
宪法成立首先是一种政治社会学的现象,成立本身不一定具有法的意义。
为了使宪法成立的事实得到合法化,便需要合法地制定宪法的行为,使宪法的成立具有法的意义,成为一种法的现象。
②制宪权、修宪权与立法权制宪权、修宪权与立法权是属于不同层次的权力形态。
a.修宪权是依据制宪权而产生的一种权力,可以理解为制度化的制宪权。
b.一方面,制宪权不能随意行使,否则对整个宪政秩序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但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宪法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协调性,宪法制定权价值叉通过宪法修改权得到存在和发展,使宪法保持一定程度的弹性,需要适度地对宪法内容作必要调整。
c.从权力的位阶关系看,宪法修改权是属于宪法核心内容,是依宪法行使的权力,某种意义上高于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具体权力形态,其功能存在严格的界限。
2.宪法制定权的理论基础(1)制宪权概念与根本法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本法观念的出现实际上为制宪权概念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2)制宪权概念形成过程中国民主权说发挥了重要功能,实际上成为制宪权思想的主流。
(3)制宪权观念与立宪主义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3.宪法制定权的性质制宪权并不是一次性“消费”的权力,它实际上存在于宪法运行的整个过程,影响、制约宪法的实践。
制宪权的价值既通过制度化的修宪权来体现其价值,同时也表现在具体的宪法制度上。
制宪权存在形式的变化不应成为否定制宪权概念的理由,应从宪政实践的过程中维护制宪权的价值与功能。
4.宪法制定权的基本功能(1)制宪权的正当性(2)制宪权的公共性(3)制宪权的统一性(4)制宪权的自律性(5)制宪权的稳定性5.宪法制定权的界限(1)受制宪目的的制约(2)受法的理念的制约(3)受自然法的制约(4)受国际法的制约6.宪法制定主体与宪法制定程序(1)宪法制定主体为了使制宪权的实现过程具体化,各国通常根据制宪的需要,成立各种形式的制宪机关,如制宪会议、国民会议、立宪会议等机关。
胡锦光-宪法精解(三)
![胡锦光-宪法精解(三)](https://img.taocdn.com/s3/m/aa5655fe172ded630b1cb6a2.png)
; 一、民族自治地方 1、民族自治地方的范围,特别注意不包括民族乡(宪法112)。
2、自治机关只包括人大和人民政府,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宪法112)。
3、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主任和副主任中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即可(宪法113);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正职领导人员必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宪法114)。
4、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宪法116、立法法66)(1)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只能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制定,其人大常委会无权制定;(2)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必须报相应的机关批准; 5、公安部队(宪法120),特别注意应报国务院批准; 6、变通或停止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20),必须报请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同时,该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在受到报告之日起六十日内给予答复(注意期限)。
二、特别行政区(以《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例) 1、第2条,把握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范围。
2、第8条,把握特别行政区“原有法律”保留的条件。
3、中央人民政府对特别行政区行使的职权(13、14、15、18、19);特别注意中央人民政府在香港特区任命的人员只包括行政长官和政府主要官员;而在澳门还包括检察长。
4、特区立法及对其监督(第17条)(1)立法会的法律只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无须报中央人民政府备案;(2)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立法会法律的处理方式是“发回”,而非“撤销”。
“发回”的效果是“立即失效”,但“失效”,一般不溯及既往。
(3)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立法会法律审查的标准只限于:基本法关于中央管理的事务及中央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的条款。
5、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制度(第18条)(1)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法律包括“原有法律”、立法会法律和全国性法律。
(2)全国性法律包括:基本法、列入基本法附件三的全国性法律和特殊情况下的在特区实施的全国性法律。
(3)注意把握列入基本法附件三的全国性法律的范围以及增减这些法的程序性要求。
周叶中《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违宪审查制度)【圣才出品】
![周叶中《宪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违宪审查制度)【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92f3f63be23482fb5da4c34.png)
第二十二章违宪审查制度2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违宪审查制度概述(见表22-1)★★★表22-1 违宪审查制度概述要点考点二:违宪责任★★★★1.违宪责任的概念与特征(见表22-2)表22-2 违宪责任的概念与特征2.违宪责任的种类(见表22-3)表22-3 违宪责任的种类3.违宪责任的形式(见表22-4)表22-4 违宪责任的形式4.违宪责任的归结(见表22-5)表22-5 违宪责任的归结考点三: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见表22-6)★★★★★表22-6 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22.2 课后习题详解1.简述宪法监督、违宪审查和司法审查的区别与联系。
答:宪法监督、违宪审查和司法审查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不能等同。
(1)宪法监督、违宪审查和司法审查的联系宪法监督包含违宪审查和司法审查,司法审查是违宪审查的一种模式,三者是一种包含关系,都是为了维护宪法的实施,防止违宪行为的产生。
(2)违宪审查与宪法监督、司法审查的区别①违宪审查与宪法监督a.从对象上看,宪法监督对象宽,违宪审查对象窄,后者为前者的一部分。
b.从主体上看,宪法监督主体包括所有政党、组织和全体公民,违宪审查主体则是指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
c.从形式上看,宪法监督既包括违宪审查这种具有法律意义的监督,也包括舆论批评、抗议活动等不具法律意义的监督;而违宪审查对立法或行政行为等所作的是否违宪的结论都具有法律意义。
②违宪审查与司法审查a.违宪审查有多种模式,司法审查只是其中一类。
b.在实行司法审查的国家中,司法审查既包括对违宪的审查也包括对违法的审查,这表明违宪审查与司法审查的范围有时也不尽一致。
2.简述违宪审查制度对宪政体制的功能。
答:违宪审查,是指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以特定方式审查和裁决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否合宪的制度。
它是宪法监督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保证宪法实施,维护宪政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违宪审查
5.1 复习笔记
一、违宪审查概述
1.违宪与违宪审查
(1)违宪的概念
违宪即是指违反宪法,包括违反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
违宪与违法的主要区别包括:
①性质不同。
违宪是违反宪法,违法是违反法律。
②主体不同。
违宪的主体是能够直接依据宪法实施宪法行为的主体,通常包括国家机关和政党组织,违法的主体既包括国家机关和政党组织,也包括所有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
③审查主体不同。
进行违宪审查的是特定的违宪审查机关,有的国家是普通法院,有的国家设立专门的国家机关,有的国家是代表机关,而进行违法判断的机关通常是普通法院。
④制裁不同。
违反宪法的制裁是针对行使国家权力的特定形态作出的规定,而违反法律的制裁包括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
(2)违宪审查的概念
①违宪审查的概念
违宪审查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
a.违宪审查通常只能由宪法明确规定的特定国家机关进行。
b.违宪审查具有特定的程序和方式。
c.违宪审查的对象是宪法行为。
d.违宪审查机关作违宪判断或者合宪判断。
e.违宪审查机关如果认为构成违宪进行处理,即进行宪法制裁。
②违宪审查与其他一些为保障宪法地位而实施的制度
a.违宪审查与宪法保障
宪法保障制度的内容包括:
第一,政治制度方面的保障措施;
第二,经济制度方面的保障措施;
第三,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措施;
第四,抵抗权理念。
b.违宪审查与宪法监督
在我国,宪法监督具有两种含义:
第一,作为制度形态和严格意义上的宪法监督,这一意义上的宪法监督与违宪审查的含义相同;
第二,作为政治意义上的宪法监督,这一意义上的宪法监督并不具有严格的制度形态。
c.违宪审查与司法审查
司法审查是指普通司法机关对公权力的审查。
违宪审查是司法审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即司法审查制度仅为违宪审查制度中的一种类型。
d.违宪审查与宪法诉讼
学者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宪法诉讼:一是在违宪审查中,二是特指设立宪法法院的国
家,其宪法法院所进行的所有权限范围内的活动,其中包括违宪审查。
在这一意义上,宪法诉讼的范围要大于违宪审查。
2.违宪审查的起源
(1)英国
认为违宪审查制度起源于英国,其主要根据有二:
①英国16~17世纪的法学家、普通法院的首席法官爱德华·科克关于“普通法是至高无上”的观点。
②英国作为宗主国对殖民地立法的审查制度。
(2)法国
认为违宪审查制度起源于法国。
法国元老院又有“护宪元老院”之称。
法国1799年宪法在设立元老院制度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在宪法上规定违宪审查制度。
(3)美国
认为近现代的违宪审查制度起源于美国。
美国宪法制定于1787年,在制宪时,曾就违宪审查权归属问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
由于种种原因,宪法就此问题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开创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审查联邦法律的先例,以判例的形式对此悬而未决的宪法问题作出了解答,开创了美国式的司法审查制度。
3.违宪审查的基本功能
(1)保证宪法的根本法地位。
(2)保证宪法秩序。
(3)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二、现代违宪审查体制
1.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
(1)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的概念
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是指由作为民意代表机关的立法机关审查宪法行为是否违反宪法的制度。
(2)社会主义国家最高代表机关的这种地位意味着:
①其最有资格和能力去审查和监督其他国家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否符合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
②其拥有违宪审查权也是保证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的需要。
③其他国家机关基于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地位上的差异,不可能行使违宪审查权。
2.司法审查制
(1)司法审查制的概念
司法审查制是指由普通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附带地就适用于该案件的法律的合宪性进行审查的制度。
(2)在实行司法审查制的国家,由普通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的主要根据
①对立法机关不抱绝对信任的政治理念;
②在多数决定原则下保护少数的政治理念;
③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下法院制约其他国家机关的需要;
④“司法权优越”的政治理念;
⑤司法机关的特性;
⑥自由放任主义原理。
(3)美国型的司法审查制度的基本特色
①附带的案件审查;
②适用司法审级制度;
③判决实际上具有一般效力;
④在判决理由部分对法律的合宪性作出判断;
⑤普通法院奉行自律原则。
3.宪法法院审查制
(1)宪法法院审查制的概念
宪法法院审查制是指在国家机构中设立专门保障宪法秩序的宪法法院以特定的程序审查法律文件等是否符合宪法的制度。
(2)设立专门的宪法法院,由宪法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的基本原因
①在“议会万能”神话破灭以后,议会制定的法律必须接受违宪审查的情况下,由其自我审查已成为不可能;
②传统上对司法权不信任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心理;
③任何国家机关不得干预立法权的行使的政治心理;
④大陆法系国家成文法的法律传统。
(3)宪法法院审查制的基本特色
①以抽象的原则审查为主,附带的案件审查为辅;
②适用一审终审制;
③宪法法院的判决具有一般效力;
④在判决主文部分判断法律的合宪性。
4.宪法委员会审查制
(1)法国违宪审查体制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
①排除对法律的违宪审查;
②第四共和国的违宪审查体制;
③第五共和国的违宪审查体制。
(2)宪法委员会
宪法委员会不仅是违宪审查机关,还具有与之相联系的职权:
①违宪立法审查权;
②立法事项与命令事项的确定权;
③有关选举事项的裁决权;
④接受有关总统的重要问题的咨询的权力。
三、中国的违宪审查制
1.中国违宪审查体制沿革
我国现行宪法沿袭1954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的规定,仍然采用最高代表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体制。
现行宪法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形成了现行的富有特色的最高代表机关监督制。
2.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基本内容
(1)宪法序言确认了宪法的最高地位和最高效力。
(2)现行宪法第5条规定了违宪审查的目标。
(3)现行宪法第5条规定了违宪审查对象。
(4)现行宪法规定了我国违宪审查主体。
(5)现行宪法规定了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违宪审查的机构。
(6)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7)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批准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违宪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