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原理》第三章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精讲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章
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 素。
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真正原因。
二、研究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
城市是文化中心,是历史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地 方。
每一个城市由于其历史、文化、经济、宗教等方 面的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能形成自己的特 色。
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主要表现在:
• 自然环境的特色:地形、地貌、河道…… • 文物古迹的特色:历史遗址…… • 城市格局的特色,如北京,构图方正,轴线分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调查与研 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 法
一、调查的目的
1、调查是认识城市的手段 城市现状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城市总体规
划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2、调查是研究城市的前提
二、调查的内容
1、城市活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 2、城市土地使用状况(已用和可用) 3、各类社会的、市政的基础设施 4、市民生活方式和使用者的意见与要求 5、城市财政原则、政府体制结构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化是指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 的历史过程,必须为乡村人口相城市人口转化 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 都市化。”
《辞海》认为,城市化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 程。……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 重逐渐上升”;
三、调查方法
1、现场踏勘 这是城市规划调查的最基本手段
2、发表格调查 抽样调查的最重要方法 在总体规划阶段的两种主要形式: 部门(单位)调查 居民调查
3、访谈和座谈 运用于两种情况: 历史状况描述,无文字记载的内容; 解决某些问题和对未来发展的设想与愿望。
4、文献查阅 5、类比
四、研究方法
1、分析:就是要把问题一个问题一层一层地分 解下去,直至可以具体操作。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讲
第三章 城市规划体制
(3)规划许可范围的变化 (第42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 用地范围以外作出规划许可。
第三章 城市规划体制
(4)加强对地下空间的规划管理 (第33条) 规划先行、量力而行、安全第一的原则 分阶段规划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 原则和目标,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行综合安排;详细 规划阶段,结合各项专业规划,提出地上地下空间的衔接 要求,对各项建设进行具体安排和设计。 考虑与《物权法》的衔接。《物权法》规定,“建设用地 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城 镇地下空间利用要统筹考虑空间所有权的问题,防止出现 由于地下空间使用权设立不当阻碍城市基础设施或城市安 全设施无法建设的问题。
第三章 城市规划体制
城市规划相关法律
第三章 城市规划体制
第三节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行政系统 行政:
第三章 城市规划体制
1.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设置
2.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职权 行政决策权 行政决定权 行政执行权
现行规划技术系统
第三章 城市规划体制
• 战略性发展规划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 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 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 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 理的直接依据。
(5)城市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
指导意见
第三章 城市规划体制
第五节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运作体制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动作体制的核心是程序合法、依据合法。 1.开发控制制度 “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 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开发控制依据 法律规范依据、城乡规划依据、技术规范和标准依据、 政策依据。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3章城乡规划体制
经济受益的大部分 个人 差异 市场失灵 国家干预
产生的部分经济 社会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讲
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一些基本的城市服务设施的集体供应 试图减少一些资本的运行所产生的会导致其他部门损失的消极外部性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体现在: 1)提供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
2)在修正市场失败的基础上支持土地和房地产市场 3)保障土地在总体利益下进行分配、使用和开发 4)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保障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利益
整理课件
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规划的作用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控制。 城市规划是这样一个过程(Process)
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目标
制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
通过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干预城市的发展
这种作用的发挥——通过对空间尤其是土地利用的 分配和安排来加以实现的。
整理课件
1、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城市规划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 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
《关于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通知》(建规 [2005]161号)
国办转发《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06]12号)
整理课件
这些文件的重点内容
►端正城乡建设指导思想 ►强调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规
整理课件
城市规划的意义
城市规划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城市 空间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 重要手段
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制定城市发展、 建设和管理相关政策的基础
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建设和管理城市 的基本依据
整理课件
城市规划的工作特征
(1)分布的广泛性 :收集资料的广泛性 综合观点的广泛性 分析角度的广泛性 分析对象的多样性
城乡规划原理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介绍
发展
规划
评估
编制
管理
未来
城乡
规划
城乡 城市
方面
原理
实践
学生
环境
详细
包括
方法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城乡规划原理》是一本关于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教材,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城乡规划的基本概 念、原理和方法。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城乡规划概述、城乡规划的实践与历史、城乡规划的依据 和原则、城乡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城乡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城乡规划的评估与修订以及城乡规划 的未来发展。 本书对城乡规划的定义、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城乡规划是指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为人们创造安全、健康、宜居的城乡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城乡规划的核心 目标是实现人居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让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 本书介绍了城乡规划的实践历史和发展脉络。通过对国内外的城乡规划实践案例的分析,帮助学 生理解城乡规划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同时引导学生探讨不同时代背景下城 乡规划的不同任务和重点。
阅读感受
再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城乡规划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在实践中,城乡规 划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经济状况等。通过创新 性的规划,可以使得城市和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同时,书中还介绍了许 多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城乡规划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阅读感受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城乡规划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城乡规划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这些技术 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章教学讲义
智能化
未来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智能化,利 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 城市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的 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人性化
未来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人性化, 以满足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提高 城市的宜居性和舒适度。
THANKS
感谢观看
大的空间查询、分析和可视化工具。
A
B
C
D
BIM技术
在建筑领域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 术,实现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 理,提高规划设计的效率和精度。
遥感技术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城市空间信息,为规划 师提供实时、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数据。
04
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城市规划的实施步骤
规划准备阶段
确定规划目标、范围和期限,收集整理基础 资料,进行初步调研和分析。
科技园区等。
上海城市规划案例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城市规划具有国际化和现代化的特点。上海注重城市天际线的 设计,如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群。同时,上海也注重城市交通规划,如地铁、公交等公共
交通系统的建设。
国际城市规划案例
纽约城市规划案例
纽约的城市规划注重功能分区和公共空间的建设。如曼哈顿的CBD、中央公园 等。纽约的城市规划也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如对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等的保 护。
规划审批阶段
将规划成果提交给上级政府或相关部门审批, 根据反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规划编制阶段
制定规划方案,进行多方案比较和选择,完 成规划成果的编制和评审。
规划实施阶段
制定实施计划,组织落实各项建设活动,确 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
中央政府管理
制定城市规划相关政策和法规,对全国城市规划工作进行指导和 监督。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3讲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三)
第四节城镇化及其发展一、城镇化的基本概念1、城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①人口的集中。
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的扩大。
②空间形态的改变。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
③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概括起来,城镇化被认为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的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2、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在现行的工作中,通常采用的国际通行方法是:将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反应城镇化过程的最主要指标,称为“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计算公式:PU=U/P其中:PU——城市化水平或城镇化率U——城镇常住人口P——区域总人口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这一指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应用这一指标作为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英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至少应包括城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两个基本的方面,而且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不应是表面的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量指标。
二、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1、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项目内容(1)农村剩余贡献城市是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城市化的定义和动力机制 ppt课件
拉 力 因 素
城 市 化 的
推 力 因
人口增长快, 劳动力富余;
收入低,社会 服务短缺;
动 素 受自然灾害影
力
响大
ppt课件
16
三、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1、近现代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趋势
世界城市化水 平不断提高, 进程加快。
发展中国家与 发达国家比, 城市化起步晚, 目前城市化水平 低,速度快。
城市化特点的主要表现——起步时间,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 信__息__交__流__中__心___。 (5)提高乡村的_对__外__开__放__程__度_。
4、乡村——城市转型
(1)含义:指乡村向城__市__转变的过程。
(2)实质:农村社__会__经___济__结__构__功__能__的现代化转变。
(3)类型:_乡__村__地__区__转__变__为__城__市__地__区_;乡村集镇转变
ppt课件
19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发展阶段 后期阶段(成熟阶段) 中期阶段(加速阶段)
起步时间
早
晚
目前速度
缓
快
发展水平 高,多在75%以上 低,在40%左右
城市化与 经济发展
相适应
不相适应
发展结果
①出现城市郊区化,
逆城市化
②出现城市群
③注重营造高水平的
(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 什么差异?
美国、英国开始早; 印度、巴西开始晚。
(2)目前各处于城市化的 哪一阶段?
美、英处于后期阶段
巴西处于后期阶段
印度处于初期阶段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产生1.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剩余、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商品交换的需要而逐渐产生。
- 早期的城市通常围绕宗教中心、政治中心或商贸中心发展起来。
2. 城市产生的条件- 地理环境:水源、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 政治因素:国家的形成和政治权力的集中促进了城市的产生。
- 社会需求:人口增长、社会分工和文化交流的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的定义1. 城市的定义概述-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密集的、包含多种功能的聚落,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 城市具有明确的行政边界,通常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2. 城市的特征- 人口规模:城市通常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较高。
- 经济活动:城市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集中地。
- 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和职业多样化。
- 基础设施: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
- 文化特色:城市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1. 古代城市- 特点:规模较小,以城堡或城墙为界限,政治和宗教功能突出。
- 代表:古埃及的底比斯、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城等。
2. 中世纪城市- 特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出现行会组织和城市自治。
- 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德国的科隆、法国的巴黎等。
3. 近现代城市- 特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城市病问题。
- 代表: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柏林等。
4. 当代城市- 特点: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趋势,城市发展呈现多样性。
- 代表: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上海等。
二、城市发展的动力1.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变。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第三章3-2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第三章3-23. 1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il•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1. 基本概念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区域规划确左城市产业经济结构以及生产力的配置。
社会发展规划:人口规划、文化教育规划、劳力结构规划、社会组织发展规划。
2. 性质任务确定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战略政策、步骤及目标,提出整体建设规划和生态资源规划的指导思想、理论,确立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目标。
3. 工作内容经济发展方而,科技进步与效益方面,人民生活质量方面,社会发展方而。
3. 13国民经济的基本指标1. 国民生产总值2. 国民收入3. 经济增长4. 经济发展3. 14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内涵及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货币表示的,供社会最终消费和使用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成果,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最概括、最重要的指标,也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所有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3. 15国民收入的的主要内涵及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物质生产的劳动者在一左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或体现这部分价值的产品,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或其价值。
国民收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指标,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而增长。
英实物形式是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作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后备等的生产资料。
3. 16经济增长的的主要内涵及对城市发展的意义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收入和产岀的扩大,它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收入的变动来衡量。
3. 17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及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含义广泛,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没有增长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但是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代表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除了收入提髙外,还应包含有经济结构中的根本变化。
经济发展中两个最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是: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3. 18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及苴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 基本要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文化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每万人口在校大专学生人数、每万人口科技人员数、每万人口拥有医务人员数、森林覆盖率、每万人口刑事案件发案率等。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一、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1、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2、科技革命与创新;3、全球化与新经济;4、城市文化特质。
二、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文化;3、经济与技术发展;4、政策制度。
三、城镇化含义:1、有形城镇化(物质、形态)(1)人口集中:城镇人口比重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扩大(2)空间形态改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用地功能分化、土地景观变化(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社会组织结构变化2、无形城镇化(精神、意识、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的。
四、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1、农业剩余价值贡献;2、工业化推进;3、比较利益驱动;4、制度变迁促进;5、市场机制向导;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7、城乡规划调控。
五、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1、计划经济下国营企业为主导;2、商品短缺时期乡镇集体经济主导;3、市场经济早起分散家庭工业主导;4、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主导。
六、城市发展1、区域关系:面是基础,点是核心2、经济关系:基本经济部类和非基本经济部类;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3、社会关系: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
4、资源环境: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和约束条件;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作用。
七、欧洲古典格局1、古希腊:方格网;城市广场为中心2、古罗马:城市设施、享乐设施;宣扬功绩建筑成为城市核心3、中世纪:自发生长,发展缓慢;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
意大利佛罗伦萨。
4、文艺复兴:人文思想,出现理想城市格局讨论。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梵蒂冈圣彼得教堂。
5、绝对军权:巴黎城市改建;轴线放射街道香榭丽舍大道;宫殿花园凡尔赛宫;协和广八、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1、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课件:第三章 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
≤110.0
规划人口规模 ≤20.0万人
>0.0 +0.1~+20.0 +0.1~+20.0 +0.1~+20.0 -5.0~+15.0 -10.0~-0.1
<0.0 >0.0 +0.1~+20.0 -5.0~+20.0 -10.0~+15.0 -15.0~+10.0 -20.0~-0.1 <0.0
(三)城市用地的优化调整与城市功能的实现
城市功能和城市规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所变化,城 市用地只有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优化才能保证城市功能的有 效实现。
第三节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城市用地规模的适宜性评价
(一)城市用地的绝对规模评价
气候分区 Ⅰ、Ⅱ、
Ⅵ、Ⅶ Ⅲ、Ⅳ、
Ⅴ
现状人均城市 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人均城市 建设用地规 模取值区间
(三)其他的城市用地分类方法
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
城市建成区和非建成区
开发区用地和其他用地
二、城市用地的基本构成 (一)商业服务用地 (二)工业用地 (三)居住用地 (四)市政及其他公共事业用地 (五)其他用地
第五节 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
在各种主要城市用地的规模大致确定后,需要将其落实到 具体的空间中去。城市规划需要按照各类城市用地的分布规 律,并结合规划所执行的政策与方针,明确提出城市用地的规 划方案,同时进一步寻求相应的实施措施。 一、城市用地空间布局模式 (一)同心圆理论 (二)扇形理论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2)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镇化1.1 城市的形成一、城市起源- 早期城市的形成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农业革命:农业的发展导致食物剩余,为人口集中提供了物质基础。
2. 贸易路线: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商品交换,吸引了人口聚集。
3. 政治与宗教中心:统治者和宗教势力建立的政治和宗教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二、城市形成的过程1. 聚落阶段:- 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以狩猎、采集为生,人口稀少。
- 聚落通常位于水源附近,便于生活和农业生产。
2. 村落阶段:- 农业的发展使人类能够定居,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村落。
- 村落规模较小,人口较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3. 城镇阶段:-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村落开始转变为城镇。
- 城镇具有市场、防御设施等初级城市功能。
4. 城市阶段:- 城镇进一步发展,人口规模和地域范围扩大,形成了城市。
- 城市具有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成为区域中心。
1.2 城市的定义一、城市的基本特征- 人口密集:城市人口密度通常远高于农村地区,人口集中居住和工作。
- 职能多样: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中心。
- 空间结构复杂:城市空间布局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网络、公园绿地等不同功能区。
二、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人口密集的、具有明确边界的社会组织和空间形态,它拥有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功能,以及复杂的空间结构和基础设施。
1.3 城乡关系的演变一、城乡对立阶段- 在古代社会,城市往往是统治阶级的居住地,而农村则是被剥削的农民的居住地,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对立。
二、城乡融合阶段- 工业革命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市场交换日益频繁,城乡关系开始融合。
三、城乡一体化阶段- 现代社会,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包括:1. 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实现共享。
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三章: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
1、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1)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
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区域规划特征:是一项具有高度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工作。
(3)区域规划的任务:就是促使生产力合理布局,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包括以下具体内容:①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确定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②搞好区域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③拟定区域人口和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④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⑤重视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⑥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发展。
(4)区域规划的类型①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划分为:城市地区的区域规划、工矿地区的区域规划、农业地区的区域规划、风景旅游及休疗养地区的区域规划、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区域规划。
②按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划分为:省域规划、市域规划、县域规划。
2、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异同点相同点: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不同点: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不同。
一般城市的地域范围比城市所在的区域范围相对要小。
3、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1)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只是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不同。
《城乡规划原理》-第三章-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空间自组织: 是指在城市演化过 程中, 在其内在机 制的驱动下,自行 从简单向复杂、粗 糙向细致方向发展,
不断提高自身的复
杂度和精细度的过 程。城市空间结构 进行着转化。
———— 宏观上,城市空间发展表现出同质空间聚集的整体有
序性。
Page 19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特殊动力机制
一、新区开发
Page 28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案例城市
一、新加坡:全球化挑战的城市应对 1. 寻求城市“原动力”
2.城市“原动力”的支撑体:公平社会
3.城市“原动力”的支撑体:重大项目
背景: 1.新加坡人分为:世界主义者、地区主义者,存在阶层冲突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突)。 2.新加坡的主要产业都与全球化竞争息息相关。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案例城市
2.形成综合竞争力:发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1950年代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两大重点。 (1)发展制造业。
1961年,设经济发展局,向欧美日招商引资。
1968年,建设裕廊工业区(东南亚最大工业区)。 1970年代,基本达到全民就业,甚至部分产业员工短缺,为此推动高附加值产业 发展,电子产业成为制造业龙头, 1981年,设立科学园区。 (2)公共住房建设 1964年,公布“居者有其屋计划”。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3讲讲义
古滕伯格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所谓可达性就是:交通设施通达的方便程度。
梅耶认为交通及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
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交通、通讯等物质措施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
(3)城市发展的理论探索
①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田园城市理论是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在实际中分化为两种形式:
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认为,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规模、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方商业和内部道路系统。
凯文。林奇提出构成城市意象的五项基本要素:路径、边缘、地区、节电和地标。
雅布斯认为街道要有生命力应具备三个条件:街道必须是安全的、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和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的有使用者。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3讲课件讲义(环球职业教育在线)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3讲讲义
城市化理论
(四)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熟悉)考 P33
1、城市发展理论
(1)城市化理论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
①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②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第一环是整个城市中心;第二环是过渡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
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限不尽相同。在高度城镇化地区往往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章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3
9
三、城市规划与战略规划的相互关系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ESDP)
国土规划 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 展规划
区域规划
依据 反馈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城市总体规划
协调
土地利用规划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3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3 18
(2)我国的城市分类 ①工业城市(单一工业、多种工业) ②交通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城市、海港城市、内河港 埠) ③商贸城市 ④科研教育城市 ⑤综合中心城市 ⑥县城 ⑦特殊职能城市(革命纪念性城市、风景旅游与休疗 养城市、边贸城市) 特点:以经济结构或用地结构等方面作为定性分类的 基础,未考虑城市人口构成等方面的差异
10
第二节 总体规划纲要
一、主要任务 · 研究确立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 · 确定城市化地域发展的重大部署 经相关部门审查同意后,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 依据
二、主要内容(参见编制办法,共9条) 三、城市规划纲要的编制 1、多方案比较 2、规划成果:纲要文本、说明、相应的图纸、研究报 告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3 11
作用:城市性质决定着总体规划中的一些重要特征 如:风景城市与工业城市之比较
城市性质是城市建设的总纲,是体现城市的最基本 特征和城市总的发展方向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3
14
二、城市职能
(一)何为城市职能 1、定义:职能——任务和作用 国内:城市在国家和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 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国外:城市所应具备的各种生产、生活、服务等各项作 用 2、城市的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 (1)一般职能:指集聚于城市中的生产、流通、分配、 文化、教育、社会、政治等项职能中的为每一个城市都必 备的职能,即一部分职能 (2)特殊职能:与一般职能相反,指那些不可能为每一 个城市所必备的职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案例城市
二、城市“原动力”的支撑体:公平社会 注重城市生活环境和市场竞争下的社会公平: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社会物品 (1)通过打造花园城市,使良好的城市环境成为吸引来自发达国家的企业投资和 管理人才。
(2)通过政府提供公共住房、公共空间、公共交通保证社会公平。
二、大型工程
三、交通区位的袭夺(capture) 四、特殊政策
Page 21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特殊动力机制
一、新区开发
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各种类 型的新区开发深刻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Page 22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特殊动力机制
二、大型工程 大型工程的建设不仅占据大量的空间, 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促进
空间自组织: 是指在城市演化过 程中, 在其内在机 制的驱动下,自行 从简单向复杂、粗 糙向细致方向发展,
不断提高自身的复
杂度和精细度的过 程。城市空间结构 进行着转化。
———— 宏观上,城市空间发展表现出同质空间聚集的整体有
序性。
Page 19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特殊动力机制
一、新区开发
新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客观理解: 市长抓大 型工程不 完全是为 了形象
Page 23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特殊动力机制
三、交通区位的袭夺
重要的交通干线和枢纽设施很大程度
上决定着城市的空间发展形态。
广州: 构筑“五环九干线” (一个高快速铁路环、
四个地区环和九条市
域干线)。
Page 24
Page 29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案例城市
参考资料: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Thomas 1.寻求城市“原动力” Stamford Raffles)在马来半岛南端建立贸易港。 (1)奠定核心竞争力:国际贸易中转港 中转港的城市性质决定了城市经济的主要功能是国际贸易。
1)1873-1913年,国际贸易增长了17倍。
1)公共住房覆盖82%(90万套)的市民。 2)公共空间(良好的绿地环境可以共享)。
3)公共交通费用可以承担。
(3)保障市场竞争下的社会公平,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Page 33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新加坡城市“原动力”的支撑体:社会公平
第三节 案例城市
1971年概念规划:花园城市(环状规划) 1991年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花园(星状规划)
Page 36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案例城市
3. 建设覆盖全岛铁路网 从目前93km扩展到500km,保障任何地方
出门500m都会找到铁路站口。
4. 艺术和文化项目 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最前沿的艺术场所。
Page 37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案例城市
新加坡“原动力”小结: 1.历史上形成相对竞争力(国际贸易中转港)。
(二)新加坡城市“原动力”的支撑体:社会公平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案例城市
这一支撑体的作用:
1.降低了居住、出行成本 2.有助于提升“社会资本”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案例城市
三、城市“原动力”的支撑体: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项目 1.新的市中心 在市中心南游艇码头区发展新的市中心,为金 融机构及跨国公司总部等提供用地。 2.智能岛屿 期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全国性发达信息基 础设施国家。
第三节 案例城市
二、毕尔巴鄂:经济危机的城市应对 1.困境:锈迹斑斑的老工业城市
2.应对:寻求新的动力机制
毕尔巴鄂都市圈资料: 总人口:100万 面积:4130hm²
毕尔巴鄂(Bilbao):西班牙城市
地理位置:位于西班牙北部沿海纳尔温(NERVION)河的入海口,
是西班牙的大港之一 港口性质:海湾河口港、设有免税仓库
Page 16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一般动力机制
3.现实的城市空间结构
物化形态沉淀着历史、社 会制度、宗教信仰、社会
结构和人文类型的印迹(
因,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表现出由于历史、社会结 构以及人文类型等的多样 性所塑造的相异性特征)。
Page 17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一般动力机制
Page 39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毕尔巴鄂
第三节 案例城市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案例城市
一、困境:锈迹斑斑的工业城市
1.20世纪,以矿产开采和工业发展为特征,至1970年代中期,创造了大量财富
和充足的就业岗位;但空气、土壤和水严重污染。 2.1970-1980年代的经济危机,采矿业、钢铁产业和航运业遭受严重冲击,高 失业率伴随暴力、吸毒和社会问题严峻。 3.河水浑浊,空气污秽,天空灰暗。
一次大战前,新加坡港口的吨位数位列世界第七位。 2)1819年开埠,150人,1921年42万人。 3)单纯的中转港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1957年145万人口,60%的劳 动力就业于贸易和服务业,失业率十分严重。
4)贫富悬殊,1950年代,1/2-2/3城市人口居住在贫民窟和简陋住房内。
Page 30
《城乡规划原理》
北师大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 张信晖
2014年7月
动力机制分为“一般动力机制”和“特殊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 形成城市结构的原因
认识动力机制, 以便在
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中 更好的加以调控, 从而 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 化和可持续发展.
Page 4
第一节 一般动力机制 第二节 特殊动力机制
第三节 案例城市
Page 5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一般动力机制
一、城市规划
二、城市经济
三、技术进步 四、社会结构人文类型 五、空间自组织
Page 7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一般动力机制
一、城市规划的导向机制
1.对城市空间扩展具有导向功能
2.对城市空间和土地的使用和分配进行引导 城市规划体现城市的整体利益,对空间布 局做出合理安排的一种法规调控手段或措
Page 28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案例城市
一、新加坡:全球化挑战的城市应对 1. 寻求城市“原动力”
2.城市“原动力”的支撑体:公平社会
3.城市“原动力”的支撑体:重大项目
背景: 1.新加坡人分为:世界主义者、地区主义者,存在阶层冲突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突)。 2.新加坡的主要产业都与全球化竞争息息相关。
施,所以,城市空间结构融入了规划者的
意志. 广州市2010-2020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方案
Page 8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一般动力机制
二、城市经济的基础盘活机制
1. 多元化的投资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产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完善的基础设施引起、 人口、产业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强化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 2.技术进步使大量的新兴产业出现,一些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从城市中心区向外迁移, 为新兴产业和经济效益高的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城市空间结构不断走向集约化和高效化。
Page 11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一般动力机制
三、技术进步的推动机制
1.建筑技术创新推动了城市
空间结构的垂直扩展。 2.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 及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水平扩 展,形成多层次的网络化联系。
3.网上办公、网上购物将成
为现实,有利于人们向郊区迁移 , 城市空间形态更加分散化。 珠三角都市圈2010-2020总体规划方案
国际贸易中心的基础上发展世界金融中心的功能(不再满足于东南亚的中心城市地位)。 (1)目前,亚洲超过一半的金融衍生品在新加坡交易,金融机构管理的资产超过香港 (属亚洲最大)。 (2)21世纪,大量国际私募基金来此营业操作。 小结:新加坡城市经济经历了两个阶段的转型: 1.国际贸易向制造业转型 2.制造业向金融业转型 ——建立起四大支柱产业(港口贸易、制造业、旅游业、金融业)
Page 12
补充1:城市依赖交通技术进步而扩展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一般动力机制
洛 杉 矶 : 依 赖 小 汽 车 展 开
多 伦 多 : 依 赖 公 共 交 通 扩 展
补充2:空间立体化发展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一般动力机制
香港九龙站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一般动力机制
补充3:机场城市化是国际化城市的基础,实现24小时全球可达性。 国际化城市成为在世界规模上的互相联结, 多种要素高速流动和信息人才跨境活动的结果。
香港通过启德国际机场建立 机场与全香港的高速交通联系
Page 15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一般动力机制
四、社会结构人文类型是催化机制 1.人的需要、人的情感及认知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有重要影响(不同阶层的劳 资关系、社群关系以及人们的归属感, 都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 2.资本的每一次在部门或区域间的流动, 都会带来新一轮的劳动力地域分工,从 而在各个地域形成特定的社会( 劳资) 关系构成,促进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案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