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一年级《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吕
洪
信
冠县实验小学
《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打下基础。
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但学生已具有这方面的一些生活经验。
因此,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运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向学生充分提供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开展好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18~19页。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大部分孩子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孩子们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钟面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但是学生对时针、分针的整体认识还是有些不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生活经验、具体情景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会辨认“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学具的使用让学生经历认识、对比和归纳的过程,分清整时和大约几时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逐步养成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并学会感恩老师。
[教学重点] 结合现实情境,能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
[教学难点]对“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和老师的心情是一样的,都特别关心三位同学是什么时间到家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学看钟表。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设计意图】本节课研究内容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但学生已具有这方面的一些生活经验,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运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向学生提供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
“下雨了”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从老师分别给三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放学后到家的时间为话题,引起学生对认识钟表的需求,产生学习钟表的必要性。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一)帮助学生重新构建钟面
师:12个可爱的数字宝宝一起去做客,猜一猜它们会去谁家呢?(课件动态出示1—12,这12个数字宝宝)
学生观察课件,自由发言。
师:哪个小朋友能帮助12个数字宝宝在钟表的家里分别找到它合适的位置呢?(教师出示一块只有格子,没有数字和表针的钟表)找一位同学上台帮12个数字宝宝安排就座。
预设1:从1开始依次找到它们各自的位置。
预设2:先找到12,坐到12对面的是6,再找到3,坐到3对面的是9,再依次安排其它的数字宝宝。
师:这个钟面完整吗?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呢?
师:老师准备了两根针,观察一下这两根针一样吗?
师:又粗又短的针叫什么?又细又长的叫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时针、分针,并在钟面上把表针贴好)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用到钟表,每天的生活学习都要按一定的时间进行,有的已能认读时间,但他们关注更多的是钟表的形状及外在的一些装饰,学生对钟表上的“数”及“表针”的关注程度还不够,设计帮数字宝宝在钟面上找位置的活动,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重新构建钟面。
(二)认识“整时”
1.师:有了对钟表的认识,我们看看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能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哪个同学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师:生活中我们习惯把这个时间叫做5点,在数学上我们应该称为5时。
课件出示几个时刻(见图1)
师:图中各是几时?
师小结:我们把3时、5时、7时、10时叫做整时。
2.仔细观察,进一步认识“整时”的钟面特点
师:仔细观察整时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讨论后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小狗家钟表真的坏了吗(见图2)
学生观察辩析,讨论交流。
小结:钟表不是坏了,是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看起来像是只有一根针,这是12时。
【设计意图】在情境图中呈现的四个时刻中,学生最熟悉的就是整时,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怎么认识整时,进一步观察,认识“整时”
的钟面特点,再通过拨整时时刻,认识“12时”一系列活动,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验证,从而寻找规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更好的认识“整时”。
(三)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小青和小林分别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学生尝试独立说出小青和小林到家的时间。
交流辩析:
多媒体出示整时:5时钟表图(就是小力到家的时间,学生已认过),再出示快5时钟表图和5时刚过钟表图。
师:这还是5时吗?
师:观察快5时钟表图,时针、分针分别指在哪里?
师:分针接近12,说明什么?
师:学生观察5时刚过钟表图,时针、分针分别指在哪里?
(生观察并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小结:当分针接近12时,时针指在几上,就是快到几时;当分针刚刚超过12,时针指在几上,就是几时刚过。
师:快到5时和5时刚过,我们都可以说大约5时。
那我们可以说小青和小林是大约5时回家的。
【设计意图】通过找朋友的活动,巧妙引出“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给学生提供“出错”、“辨析”的空间,把学生最原始的认识状态充分展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大约几时”的钟面特点,更好的突破难点。
(四)总结提升
师:他们三个中,谁到家最早?谁到家最晚?
学生小组内交流。
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从快到5时——5时——5时刚过。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件动态演示,学生在头脑中真正构建“快到5时——5时——5时刚过”这一时间形成过程,通过比较时间早晚,使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的学习不是对知识进行复制的过程,带着问题、带着思考的教学就能避免学生简单的模仿与记忆。
三、回归情境,应用拓展
1.连一连
让学生独立观察,用规范的语言叙述。
2.画一画
让学生根据分针的位置和时间提示画出时针。
3.选一选
4.火眼金睛辨对错
让学生根据时针、分针的位置和时间辨别对错。
5.先连一连,再讲一个数学小故事
让学生看清两根针的位置,才能确定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真正把握“整时”和“大约几时”的钟面特点。
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知识进行建构,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已有的建构进行选择、修正,学生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对新旧知识经历着不同层次的建构、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从而不断完善对知识系统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回头梳理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给你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最欠缺的就是反思总结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课的结束有必要引领学生回顾交流探究的过程,习得自主探究的步骤,悟出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可以引导启发学生从积极、合作、会想等多方面进行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归纳的意识,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运用媒体演示,从老师送学生回家的情境引人,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能认识
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分层次的安排了学生活动:感知画面时间→动手操作拨一拨→讨论交流→辨识时间读法。
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验证,从而寻找到规律,这样把枯燥、抽象的学习变得简单化。
另外,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经历多观察、多动手、多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思维可以得到尽情地跳跃,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本课的设计中还注重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只是要把握活动方向并适时点拨和总结,尽量避免强加于人的说教,真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习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