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实验 最新版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实验报告
网络高等教育《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报告学习中心:奥鹏学习中心层次:专科起点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年级:学号:学生姓名:实验一电磁型电流继电器和电压继电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DL型电流继电器和DY型电压继电器的的实际结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2.学习动作电流、动作电压参数的整定方法。
二、实验电路1.过流继电器实验接线图过流继电器实验接线图2.低压继电器实验接线图低压继电器实验接线图三、预习题1.过流继电器线圈采用_串联_接法时,电流动作值可由转动刻度盘上的指针所对应的电流值读出;低压继电器线圈采用__并联_接法时,电压动作值可由转动刻度盘上的指针所对应的电压值读出。
(串联,并联)2.动作电流(压),返回电流(压)和返回系数的定义是什么?答:1.使继电器返回的最小电压称为返回电压;使继电器动作的最大电压称为动作电压;返回电压与动作电压之比称为返回系数。
2.使继电器动作的最小电流称为动作电流;使继电器返回的最大电流称为返回电流;返回电流与动作电流之比称为返回系数。
四、实验内容1.电流继电器的动作电流和返回电流测试表一过流继电器实验结果记录表2.低压继电器的动作电压和返回电压测试表二低压继电器实验结果记录表五、实验仪器设备六、问题与思考1.电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为什么恒小于1?答:由于摩擦力矩和剩余力矩的存在,使得返回量小于动作量。
根据返回力矩的定义,返回系数恒小于1.2.返回系数在设计继电保护装置中有何重要用途?答:返回系数是确保保护选择性的重要指标,让不该动作的继电器及时返回,使正常运行的部分系数不被切除。
3.实验的体会和建议电流保护的动作电流是按躲开最大负荷电流整定的,一般能保护相邻线路。
在下一条相邻线路或其他线路短路时,电流继电器将启动,但当外部故障切除后,母线上的电动机自启动,有比较大的启动电流,此时要求电流继电器必须可靠返回,否则会出现误跳闸。
所以过电流保护在整定计算时必须考虑返回系数和自起动系数,以保证在上述情况下,保护能在大的启动电流情况下可靠返回。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引言: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
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电力系统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电力系统的分析,探讨电力系统的性能和效能,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电力系统的基本原理电力系统由发电厂、输电网和配电网组成。
发电厂负责将化学能、机械能等转化为电能,输电网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输送到各个地区,配电网将电能供应给终端用户。
电力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电压和电流的传输,实现电能的转换和分配。
二、电力系统的分析方法1. 潮流计算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分析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通过潮流计算,可以确定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和电流分布情况,从而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和负载能力。
潮流计算需要考虑各个节点的功率平衡和电压平衡,以及各个元件的参数和状态。
2. 短路分析短路分析是评估电力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短路分析,可以确定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和支路的短路电流,从而评估设备的额定容量和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短路分析需要考虑系统的拓扑结构、设备参数和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
3. 阻抗分析阻抗分析是评估电力系统稳定性和负载能力的重要方法。
通过阻抗分析,可以确定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和支路的阻抗,从而评估系统的电压稳定性和电力传输能力。
阻抗分析需要考虑系统的拓扑结构、设备参数和负载特性。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个具体的电力系统进行分析。
通过潮流计算,我们确定了系统中各个节点的电压和电流分布情况。
通过短路分析,我们评估了系统的安全性,并确定了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
通过阻抗分析,我们评估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负载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系统中存在一些节点电压偏低的问题,可能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议采取增加变压器容量、调整负载分配和优化配电网结构等措施。
此外,我们还发现系统中某些支路的短路电流超过了设备的额定容量,可能导致设备的损坏和安全事故。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本文主要介绍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的相关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及分析等。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通过对电力系统的模拟和实验,深入理解电力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并提高对电力系统的分析和调试能力。
实验原理:电力系统是由发电机、变电站、电网和负载等组成的,其中发电机将燃料等能源转换为电能,经变电站进行升压变换后,输往各个地方的电网上,供相应的用户使用。
而电量的传输和分配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短路故障、过流保护、功率因数等。
因此,在电力系统的设计、建设和维护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详尽分析和性能评估。
主要实验器材:1. 变压器模型2. 电感器、电容器、电阻器等模型3. 处理器、仿真软件等实验过程:1. 构建电力系统模型,包括发电机、变电站、输电线路、配电站和负载等。
2. 对不同模型参数进行设置和调整,如线路长度、阻抗等。
3. 进行各种测试和实验,如短路故障测试、过流保护测试、功率因数测试等,并记录实验数据。
4. 使用仿真软件,对电力系统进行分析和模拟,得出相关结论。
5. 对实验数据和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提出改进建议。
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实验和仿真,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线路长度和阻抗大小会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传输效率产生影响。
2. 不同短路故障类型的处理方式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对。
3. 过流保护的设置和参数调整需要根据负载情况和线路容量进行优化。
4. 功率因数的影响因素包括谐波、电路阻抗等,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电力系统的模拟和实验,深入了解了电力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并掌握了电力系统的分析和调试方法。
同时,也发现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
电力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电力系统基本元件的特性和参数测量方法。
2. 理解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包括稳态运行和暂态过程。
3. 学习使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进行潮流计算和分析。
4.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内容1. 电力系统基本元件特性实验(1)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研究电力系统中常用元件的特性,包括电阻、电感、电容和变压器。
通过测量元件在不同条件下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分析其特性。
(2)实验步骤1. 测量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绘制伏安曲线。
2. 测量电感元件的伏安特性,分析其频率响应。
3. 测量电容元件的伏安特性,分析其频率响应。
4. 测量变压器变比和损耗。
(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得到了电阻、电感、电容和变压器的伏安特性曲线,分析了其频率响应和损耗情况。
2. 电力系统稳态运行实验(1)实验原理本实验研究电力系统在稳态运行条件下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分布。
通过仿真软件模拟电力系统运行,分析稳态运行特性。
(2)实验步骤1. 建立电力系统模型,包括发电机、变压器、线路和负荷。
2. 设置电力系统运行参数,如电压、频率和负荷。
3. 运行仿真软件,观察电压、电流和功率分布情况。
4. 分析稳态运行特性,如电压分布、潮流分布和功率损耗。
(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仿真实验,得到了电力系统稳态运行时的电压分布、潮流分布和功率损耗情况。
分析了不同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 电力系统暂态过程实验(1)实验原理本实验研究电力系统在发生故障或扰动时的暂态过程。
通过仿真软件模拟故障或扰动,分析暂态过程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变化。
(2)实验步骤1. 建立电力系统模型,包括发电机、变压器、线路和负荷。
2. 设置故障或扰动参数,如故障类型、故障位置和故障持续时间。
3. 运行仿真软件,观察电压、电流和功率变化情况。
4. 分析暂态过程特性,如电压恢复、频率变化和稳定裕度。
(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仿真实验,得到了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或扰动时的暂态过程特性。
电力系统分析计算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计算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电力系统分析计算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电力系统的分析和计算,了解电力系统的性能指标以及计算方法,为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1.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由电源、输电线路、变电站以及用户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传输到用户处。
电力系统一般按照功率等级的不同分为高压、中压、低压电力系统。
2.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是指电源、变电站、输电线路等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
常见的电力系统拓扑结构有环形、网状和辐射状等。
3.电力系统的性能指标:电力系统的性能指标包括电压、电流、功率因数、谐波等。
其中,电压是电力系统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有着直接影响电力设备运行稳定性和用户用电质量的作用。
4.电力系统的计算方法:电力系统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短路电流计算、负荷流计算、电压稳定计算等。
通过这些计算方法可以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为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提供参考。
1.收集电力系统的基本信息:包括装置的类型、额定容量、接线方式等。
2.进行短路电流计算:根据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和装置参数,计算各个节点的短路电流。
3.进行负荷流计算:根据电力系统的负荷信息和装置参数,计算各个节点的负荷流值。
4.进行电压稳定计算:根据电力系统的电源参数、负载参数和线路参数,计算各个节点的电压稳定性。
5.分析计算结果,评估电力系统的性能,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6.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
四、实验结果通过上述计算,我们得到了电力系统各节点的短路电流、负荷流值以及电压稳定性等指标。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了电力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力系统的分析和计算方法,掌握了评估电力系统性能的指标和工具。
我们发现电力系统的设计和优化非常重要,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能源损失。
电力系统实验报告2.docx
电力系统实验报告2电力系统实验报告实验二电力系统横向故障分析实验姓名:朱琳瑶学号:12291237班级:电气1207任课老师:吴俊勇实验老师:郝亮亮实验1 电力系统横向故障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对电力系统各种短路现象的认识;2、掌握各种短路故障的电压电流分布特点;3、分析比较仿真运算与手动运算的区别;二、实验内容1、各种短路电流实验观察比较各种短路时的三相电流、三相电压;2、归纳总结各种短路的特点3、仿真运算与手动运算的比较分析三、实验方法和步骤1.辐射形网络主接线系统的建立输入参数(系统图如下):额定电压:220kV;负荷F1:100+j42MVA;负荷处母线电压:17.25kV;变压器B1:Un=360MVA,变比=18/242,Uk%=14.3%,Pk=230kW,P0=150kW,I0/In=1%;变压器B2:Un=360MVA,变比=220/18,Uk%=14.3%,Pk=230kW,P0=150kW,I0/In=1%;线路L1、L2:长度:100km,电阻:0.04Ω/km,电抗:0.3256Ω/km。
发电机:按汽轮机默认参数辐射形网络主接线图2.短路实验波形分析利用已建立系统,在L2线路上进行故障点设置,当故障距离为80%时,分别完成以下内容(记录波形长度最少为故障前2周期,故障后5周期):(1)设置故障类型为“单相接地短路”,运行仿真,在输出图页上观察记录线路始端CT和CVT的波形;(2)设置故障类型为“两相相间短路”,运行仿真,在输出图页上观察记录线路始端CT和CVT的波形;(3)设置故障类型为“两相接地短路”,运行仿真,在输出图页上观察记录线路始端CT和CVT的波形;(4)设置故障类型为“三相短路”,运行仿真,在输出图页上观察记录线路始端CT和CVT的波形;(5)根据不同故障情况下电流电压输出波形,归纳各种情况下故障电流电压的特点。
由仿真结果可以知道,当系统发生不同故障时,电流和电压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电力系统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一,观察发电机的四种运行状态。
2.通过实验二,观察系统在不同电压和不同拓扑结构中的静稳极限,观察失稳之后各相电压和电流波形。
3.通过实验三,观察不同短路情况下,短路切除时间对于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实验内容2.1实验一:发电机不同象限运行实验2.1.1实验内容通过改变发电机的转速和励磁分别改变发电机的有功功率P与无功功率Q,实现发电机在不同象限的运行。
2.1.2理论分析发电机的四种运行状态:1.迟相运行(常态运行):发电机向电网同时送出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容性)。
2.进相运行(超前运行):发电机向电网送出有功功率,吸收电网无功功率。
3.调相运行:发电机吸收电网的有功功率维持同步运转,向电网送出无功功率(容性)。
4.电动机运行(非正常运行):发电机同时吸收电网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维持同步运行。
2.1.3实验步骤1.按照双回线方式,依次接入断路器,双回线,电动机,无穷大电网,组成简易电力系统。
2.测试各个接线端子的是否能够正常使用,闭合断路器。
3.启动发电机,并网运行。
4.改变发电机设定转速改变其有用功率,改变发电机励磁改变其无功功率,使其运行在四个象限,四个象限各取三组数据。
在正常状态下,设定三组不同转速使其保持正常运行状态,记录机端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然后降低转速,使其运行于第二象限,再次记录三组调相数据;接着降低励磁电压,使发电机运行于第三象限,记录三组电动机数据;最后提高转速使点击运行与第四象限,获得3组进相数据。
2.1.4实验结果具体现象如图所示,图. 1转速设定值0.90图. 2转速设定值0.91图. 3转速设定值0.89图. 4转速设定值0.875图. 5转速设定值0.865图. 6转速设定值0.855图. 7转速设定值0.860 4.P > 0, Q < 0 第四象限图. 8转速设定值0.882图. 9转速设定值0.892图. 10转速设定值0.9022.2实验二:线路静态稳定极限测试实验2.2.1实验内容测试线路的静态稳定运行极限,测试不同电压等级和不同电抗条件下,电压静态稳定极限的变化情况。
最新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实验报告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XXXX 班级:XXXXXXXX一、实验目的掌握潮流计算计算机算法的方法,熟悉MATLAB的程序调试方法。
二、实验准备根据课程内容,熟悉MATLAB软件的使用方法,自行学习MATLAB程序的基础语法,并根据所学知识编写潮流计算牛顿拉夫逊法(或PQ分解法) 的计算程序,用相应的算例在MATLAB上进行计算、调试和验证。
三、实验要求每人一组,在实验课时内,调试和修改运行程序,用算例计算输出潮流结果。
四、程序流程五、实验程序%本程序的功能是用牛拉法进行潮流计算%原理介绍详见鞠平著《电气工程》%默认数据为鞠平著《电气工程》例8.4所示数据%B1是支路参数矩阵%第一列和第二列是节点编号。
节点编号由小到大编写%对于含有变压器的支路,第一列为低压侧节点编号,第二列为高压侧节点编号%第三列为支路的串列阻抗参数,含变压器支路此值为变压器短路电抗%第四列为支路的对地导纳参数,含变压器支路此值不代入计算%第五烈为含变压器支路的变压器的变比,变压器非标准电压比%第六列为变压器是否是否含有变压器的参数,其中“1”为含有变压器,“0”为不含有变压器%B2为节点参数矩阵%第一列为节点注入发电功率参数%第二列为节点负荷功率参数%第三列为节点电压参数%第四列%第五列%第六列为节点类型参数,“1”为平衡节点,“2”为PQ节点,“3”为PV节点参数%X为节点号和对地参数矩阵%第一列为节点编号%第二列为节点对地参数%默认算例% n=4;% n1=4;% isb=4;% pr=0.00001;% B1=[1 2 0.1667i 0 0.8864 1;1 3 0.1302+0.2479i 0.0258i 1 0;1 4 0.1736+0.3306i 0.0344i 1 0;3 4 0.2603+0.4959i 0.0518i 1 0];% B2=[0 0 1 0 0 2;0 -0.5-0.3i 1 0 0 2;0.2 0 1.05 0 0 3;0 -0.15-0.1i 1.05 0 0 1];% X=[1 0;2 0.05i;3 0;4 0];clear;clc;num=input('是否采用默认数据?(1-默认数据;2-手动输入)');if num==1n=4;n1=4;isb=4;pr=0.00001;B1=[1 2 0.1667i 0 0.8864 1;1 3 0.1302+0.2479i 0.0258i 1 0;1 4 0.1736+0.3306i 0.0344i 1 0;3 4 0.2603+0.4959i 0.0518i 1 0];B2=[0 0 1 0 0 2;0 -0.5-0.3i 1 0 0 2;0.2 0 1.05 0 0 3;0 -0.15-0.1i 1.05 0 0 1];X=[1 0;2 0.05i;3 0;4 0];elsen=input('请输入节点数:n=');n1=input('请输入支路数:n1=');isb=input('请输入平衡节点号:isb=');pr=input('请输入误差精度:pr=');B1=input('请输入支路参数:B1=');B2=input('请输入节点参数:B2=');X=input('节点号和对地参数:X=');endTimes=1; %迭代次数%创建节点导纳矩阵Y=zeros(n);for i=1:n1if B1(i,6)==0 %不含变压器的支路p=B1(i,1);q=B1(i,2);Y(p,q)=Y(p,q)-1/B1(i,3);Y(q,p)=Y(p,q);Y(p,p)=Y(p,p)+1/B1(i,3)+0.5*B1(i,4);Y(q,q)=Y(q,q)+1/B1(i,3)+0.5*B1(i,4);else %含有变压器的支路p=B1(i,1);q=B1(i,2);Y(p,q)=Y(p,q)-B1(i,5)/B1(i,3);Y(q,p)=Y(p,q);Y(p,p)=Y(p,p)+B1(i,5)/B1(i,3)+(1-B1(i,5))/B1(i,3);Y(q,q)=Y(q,q)+B1(i,5)/B1(i,3)+(B1(i,5)*(B1(i,5)-1))/B1(i,3);endendfor i=1:n1Y(i,i)=Y(i,i)+X(i,2); %计及补偿电容电纳enddisp('导纳矩阵为:');disp(Y); %显示导纳矩阵%初始化OrgS、DetaSOrgS=zeros(2*n-2,1);DetaS=zeros(2*n-2,1);%创建OrgS,用于存储初始功率参数h=0;j=0;for i=1:n %对PQ节点的处理if i~=isb&B2(i,6)==2 %不是平衡点&是PQ点h=h+1;for j=1:n%公式8-74%Pi=ei*(Gij*ej-Bij*fj)+fi*(Gij*fj+Bij*ej)%Qi=fi*(Gij*ej-Bij*fj)-ei*(Gij*fj+Bij*ej)OrgS(2*h-1,1)=OrgS(2*h-1,1)+real(B2(i,3))*(real(Y(i,j))*real(B2(j,3))-imag(Y(i,j))*imag(B2(j,3)))+imag(B2(i,3))*(real (Y(i,j))*imag(B2(j,3))+imag(Y(i,j))*real(B2(j,3)));OrgS(2*h,1)=OrgS(2*h,1)+imag(B2(i,3))*(real(Y(i,j))*real(B2(j,3))-imag(Y(i,j))*imag(B2(j,3)))-real(B2(i,3))*(real(Y(i,j))*imag(B2(j ,3))+imag(Y(i,j))*real(B2(j,3)));endendendfor i=1:n %对PV节点的处理,注意这时不可再将h初始化为0if i~=isb&B2(i,6)==3 %不是平衡点&是PV点h=h+1;for j=1:n%公式8-75-a%Pi=ei*(Gij*ej-Bij*fj)+fi*(Gij*fj+Bij*ej)%Qi=fi*(Gij*ej-Bij*fj)-ei*(Gij*fj+Bij*ej)OrgS(2*h-1,1)=OrgS(2*h-1,1)+real(B2(i,3))*(real(Y(i,j))*real(B2(j,3))-imag(Y(i,j))*imag(B2(j,3)))+imag(B2(i,3))*(real (Y(i,j))*imag(B2(j,3))+imag(Y(i,j))*real(B2(j,3)));OrgS(2*h,1)=OrgS(2*h,1)+imag(B2(i,3))*(real(Y(i,j))*real(B2(j,3))-imag(Y(i,j))*imag(B2(j,3)))-real(B2(i,3))*(real(Y(i,j ))*imag(B2(j,3))+imag(Y(i,j))*real(B2(j,3)));endendend%创建PVU 用于存储PV节点的初始电压PVU=zeros(n-h-1,1);t=0;for i=1:nif B2(i,6)==3t=t+1;PVU(t,1)=B2(i,3);endend%创建DetaS,用于存储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电压幅值的不平衡量h=0;for i=1:n %对PQ节点的处理if i~=isb&B2(i,6)==2h=h+1;DetaS(2*h-1,1)=real(B2(i,2))-OrgS(2*h-1,1); %delPiDetaS(2*h,1)=imag(B2(i,2))-OrgS(2*h,1); %delQiendendt=0;for i=1:n %对PV节点的处理,注意这时不可再将h初始化为0if i~=isb&B2(i,6)==3h=h+1;t=t+1;DetaS(2*h-1,1)=real(B2(i,1))-OrgS(2*h-1,1); %delPiDetaS(2*h,1)=real(PVU(t,1))^2+imag(PVU(t,1))^2-real(B2(i,3))^2-imag(B2(i,3))^2; %delUi endend% DetaS%创建I,用于存储节点电流参数i=zeros(n-1,1);h=0;for i=1:nif i~=isbh=h+1;I(h,1)=(OrgS(2*h-1,1)-OrgS(2*h,1)*sqrt(-1))/conj(B2(i,3));%conj求共轭endend%创建Jacbi(雅可比矩阵)Jacbi=zeros(2*n-2);h=0;k=0;for i=1:n %对PQ节点的处理if B2(i,6)==2h=h+1;for j=1:nif j~=isbk=k+1;if i==j %对角元素的处理Jacbi(2*h-1,2*k-1)=-imag(Y(i,j))*real(B2(i,3))+real(Y(i,j))*imag(B2(i,3))+imag(I(h,1));Jacbi(2*h-1,2*k)=real(Y(i,j))*real(B2(i,3))+imag(Y(i,j))*imag(B2(i,3))+real(I(h,1));Jacbi(2*h,2*k-1)=-Jacbi(2*h-1,2*k)+2*real(I(h,1));Jacbi(2*h,2*k)=Jacbi(2*h-1,2*k-1)-2*imag(I(h,1));else %非对角元素的处理Jacbi(2*h-1,2*k-1)=-imag(Y(i,j))*real(B2(i,3))+real(Y(i,j))*imag(B2(i,3));Jacbi(2*h-1,2*k)=real(Y(i,j))*real(B2(i,3))+imag(Y(i,j))*imag(B2(i,3));Jacbi(2*h,2*k-1)=-Jacbi(2*h-1,2*k);Jacbi(2*h,2*k)=Jacbi(2*h-1,2*k-1);endif k==(n-1) %将用于内循环的指针置于初始值,以确保雅可比矩阵换行k=0;endendendendendk=0;for i=1:n %对PV节点的处理if B2(i,6)==3h=h+1;for j=1:nif j~=isbk=k+1;if i==j %对角元素的处理Jacbi(2*h-1,2*k-1)=-imag(Y(i,j))*real(B2(i,3))+real(Y(i,j))*imag(B2(i,3))+imag(I(h,1));Jacbi(2*h-1,2*k)=real(Y(i,j))*real(B2(i,3))+imag(Y(i,j))*imag(B2(i,3))+real(I(h,1));Jacbi(2*h,2*k-1)=2*imag(B2(i,3));Jacbi(2*h,2*k)=2*real(B2(i,3));else %非对角元素的处理Jacbi(2*h-1,2*k-1)=-imag(Y(i,j))*real(B2(i,3))+real(Y(i,j))*imag(B2(i,3));Jacbi(2*h-1,2*k)=real(Y(i,j))*real(B2(i,3))+imag(Y(i,j))*imag(B2(i,3));Jacbi(2*h,2*k-1)=0;Jacbi(2*h,2*k)=0;endif k==(n-1) %将用于内循环的指针置于初始值,以确保雅可比矩阵换行k=0;endendendendenddisp('初始雅可比矩阵为:');disp(Jacbi);%求解修正方程,获取节点电压的不平衡量DetaU=zeros(2*n-2,1);DetaU=inv(Jacbi)*DetaS; %inv矩阵求逆% DetaU%修正节点电压j=0;for i=1:n %对PQ节点处理if B2(i,6)==2j=j+1;B2(i,3)=B2(i,3)+DetaU(2*j,1)+DetaU(2*j-1,1)*sqrt(-1);endendfor i=1:n %对PV节点的处理if B2(i,6)==3j=j+1;B2(i,3)=B2(i,3)+DetaU(2*j,1)+DetaU(2*j-1,1)*sqrt(-1);endend% B2%开始循环**********************************************************************while abs(max(DetaU))>prOrgS=zeros(2*n-2,1);h=0;j=0;for i=1:nif i~=isb&B2(i,6)==2h=h+1;for j=1:nOrgS(2*h-1,1)=OrgS(2*h-1,1)+real(B2(i,3))*(real(Y(i,j))*real(B2(j,3))-imag(Y(i,j))*imag(B2(j,3)))+imag(B2(i,3))*(real (Y(i,j))*imag(B2(j,3))+imag(Y(i,j))*real(B2(j,3)));OrgS(2*h,1)=OrgS(2*h,1)+imag(B2(i,3))*(real(Y(i,j))*real(B2(j,3))-imag(Y(i,j))*imag(B2(j,3)))-real(B2(i,3))*(real(Y(i,j ))*imag(B2(j,3))+imag(Y(i,j))*real(B2(j,3)));endendendfor i=1:nif i~=isb&B2(i,6)==3h=h+1;for j=1:nOrgS(2*h-1,1)=OrgS(2*h-1,1)+real(B2(i,3))*(real(Y(i,j))*real(B2(j,3))-imag(Y(i,j))*imag(B2(j,3)))+imag(B2(i,3))*(real (Y(i,j))*imag(B2(j,3))+imag(Y(i,j))*real(B2(j,3)));OrgS(2*h,1)=OrgS(2*h,1)+imag(B2(i,3))*(real(Y(i,j))*real(B2(j,3))-imag(Y(i,j))*imag(B2(j,3)))-real(B2(i,3))*(real(Y(i,j ))*imag(B2(j,3))+imag(Y(i,j))*real(B2(j,3)));endendend% OrgS%创建DetaSh=0;for i=1:nif i~=isb&B2(i,6)==2h=h+1;DetaS(2*h-1,1)=real(B2(i,2))-OrgS(2*h-1,1);DetaS(2*h,1)=imag(B2(i,2))-OrgS(2*h,1);endendt=0;for i=1:nif i~=isb&B2(i,6)==3h=h+1;t=t+1;% DetaS(2*h-1,1)=real(B2(i,2))-OrgS(2*h-1,1);DetaS(2*h-1,1)=real(B2(i,1))-OrgS(2*h-1,1);DetaS(2*h,1)=real(PVU(t,1))^2+imag(PVU(t,1))^2-real(B2(i,3))^2-imag(B2(i,3))^2;endend% DetaS%创建Ii=zeros(n-1,1);h=0;for i=1:nif i~=isbh=h+1;I(h,1)=(OrgS(2*h-1,1)-OrgS(2*h,1)*sqrt(-1))/conj(B2(i,3));endend% I%创建JacbiJacbi=zeros(2*n-2);h=0;k=0;for i=1:nif B2(i,6)==2h=h+1;for j=1:nif j~=isbk=k+1;if i==jJacbi(2*h-1,2*k-1)=-imag(Y(i,j))*real(B2(i,3))+real(Y(i,j))*imag(B2(i,3))+imag(I(h,1));Jacbi(2*h-1,2*k)=real(Y(i,j))*real(B2(i,3))+imag(Y(i,j))*imag(B2(i,3))+real(I(h,1));Jacbi(2*h,2*k-1)=-Jacbi(2*h-1,2*k)+2*real(I(h,1));Jacbi(2*h,2*k)=Jacbi(2*h-1,2*k-1)-2*imag(I(h,1));elseJacbi(2*h-1,2*k-1)=-imag(Y(i,j))*real(B2(i,3))+real(Y(i,j))*imag(B2(i,3));Jacbi(2*h-1,2*k)=real(Y(i,j))*real(B2(i,3))+imag(Y(i,j))*imag(B2(i,3));Jacbi(2*h,2*k-1)=-Jacbi(2*h-1,2*k);Jacbi(2*h,2*k)=Jacbi(2*h-1,2*k-1);endif k==(n-1)k=0;endendendendendk=0;for i=1:nif B2(i,6)==3h=h+1;for j=1:nif j~=isbk=k+1;if i==jJacbi(2*h-1,2*k-1)=-imag(Y(i,j))*real(B2(i,3))+real(Y(i,j))*imag(B2(i,3))+imag(I(h,1));Jacbi(2*h-1,2*k)=real(Y(i,j))*real(B2(i,3))+imag(Y(i,j))*imag(B2(i,3))+real(I(h,1));Jacbi(2*h,2*k-1)=2*imag(B2(i,3));Jacbi(2*h,2*k)=2*real(B2(i,3));elseJacbi(2*h-1,2*k-1)=-imag(Y(i,j))*real(B2(i,3))+real(Y(i,j))*imag(B2(i,3));Jacbi(2*h-1,2*k)=real(Y(i,j))*real(B2(i,3))+imag(Y(i,j))*imag(B2(i,3));Jacbi(2*h,2*k-1)=0;Jacbi(2*h,2*k)=0;endif k==(n-1)k=0;endendendend% JacbiDetaU=zeros(2*n-2,1);DetaU=inv(Jacbi)*DetaS;% DetaU%修正节点电压j=0;for i=1:nif B2(i,6)==2j=j+1;B2(i,3)=B2(i,3)+DetaU(2*j,1)+DetaU(2*j-1,1)*sqrt(-1);endendfor i=1:nif B2(i,6)==3j=j+1;B2(i,3)=B2(i,3)+DetaU(2*j,1)+DetaU(2*j-1,1)*sqrt(-1);endend% B2Times=Times+1; %迭代次数加1enddisp('迭代次数为:');disp(Times);disp('收敛时电压修正量为::');disp(DetaU);for k=1:nE(k)=B2(k,3);e(k)=real(E(k));f(k)=imag(E(k));V(k)=sqrt(e(k)^2+f(k)^2);sida(k)=atan(f(k)./e(k))*180./pi;end%=============== 计算各输出量=========================== disp('各节点的实际电压标幺值E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disp(E); %显示各节点的实际电压标幺值E用复数表示disp('-----------------------------------------------------')disp('各节点的电压大小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disp(V); %显示各节点的电压大小V的模值disp('-----------------------------------------------------');disp('各节点的电压相角sida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disp(sida); %显示各节点的电压相for p=1:nfor q=1:nC(p)=C(p)+conj(Y(p,q))*conj(E(q)); %计算各节点的注入电流的共轭值endS(p)=E(p)*C(p); %计算各节点的功率S = 电压X 注入电流的共轭值enddisp('各节点的功率S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disp(S); %显示各节点的注入功率Sline=zeros(n1,5);disp('-----------------------------------------------------');disp('各条支路的首端功率Si为(顺序同您输入B1时一致):');for i=1:n1p=B1(i,1);q=B1(i,2);Sline(i,1)=B1(i,1);Sline(i,2)=B1(i,2);if B1(i,6)==0Si(p,q)=E(p)*(conj(E(p))*conj(B1(i,4)./2)+(conj(E(p)*B1(i,5))-conj(E(q)))*conj(1./(B1(i,3)*B1(i,5))));Siz(i)=Si(p,q);elseSi(p,q)=E(p)*(conj(E(p))*((1-B1(i,5))/B1(i,3))+(conj(E(p))-conj(E(q)))*(B1(i,5)/B1(i,3)));Siz(i)=Si(p,q);endSSi(p,q)=Si(p,q);Sline(i,3)=Siz(i);ZF=['S(',num2str(p),',',num2str(q),')=',num2str(SSi(p,q))];disp(ZF);enddisp('-----------------------------------------------------');disp('各条支路的末端功率Sj为(顺序同您输入B1时一致):');for i=1:n1p=B1(i,1);q=B1(i,2);if B1(i,6)==0Sj(q,p)=E(q)*(conj(E(q))*conj(B1(i,4)./2)+(conj(E(q)./B1(i,5))-conj(E(p)))*conj(1./(B1(i,3)*B1(i,5))));Sjy(i)=Sj(q,p);elseSj(q,p)=E(q)*(conj(E(q))*((B1(i,5)*(B1(i,5)-1))/B1(i,3))+(conj(E(q))-conj(E(p)))*(B1(i,5)/B1(i,3)));Sjy(i)=Sj(q,p);endSSj(q,p)=Sj(q,p);Sline(i,4)=Sjy(i);ZF=['S(',num2str(q),',',num2str(p),')=',num2str(SSj(q,p))];disp(ZF);enddisp('-----------------------------------------------------');disp('各条支路的功率损耗DS为(顺序同您输入B1时一致):');for i=1:n1p=B1(i,1);q=B1(i,2);DS(i)=Si(p,q)+Sj(q,p);DDS(i)=DS(i);Sline(i,5)=DS(i);ZF=['DS(',num2str(p),',',num2str(q),')=',num2str(DDS(i))];disp(ZF);enddisp('-----------------------------------------------------');disp('各支路首端编号末端编号首端功率末端功率线路损耗');disp(Sline);六、运行结果及其分析是否采用默认数据?(1-默认数据;2-手动输入)1导纳矩阵为:2.9056 -11.5015i 0.0000 + 5.3173i -1.6606 +3.1617i -1.2450 + 2.3710i0.0000 + 5.3173i 0.0000 - 4.6633i 0.0000 + 0.0000i 0.0000 + 0.0000i-1.6606 + 3.1617i 0.0000 + 0.0000i 2.4904 - 4.7039i -0.8298 + 1.5809i-1.2450 + 2.3710i 0.0000 + 0.0000i -0.8298 + 1.5809i 2.0749 - 3.9089i初始雅可比矩阵为:11.1267 2.7603 -5.3173 0 -3.1617 -1.6606-3.0509 11.8762 0 -5.3173 1.6606 -3.1617-5.3173 0 5.3173 0 0 00 -5.3173 0 4.0092 0 0-3.3198 -1.7436 0 0 4.8217 2.69800 0 0 0 0 2.1000迭代次数为:4收敛时电压修正量为::1.0e-05 *0.0349-0.2445-0.0101-0.5713-0.0931-0.0073各节点的实际电压标幺值E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0.9673 - 0.0655i 1.0252 - 0.1666i 1.0495 - 0.0337i 1.0500 + 0.0000i -----------------------------------------------------各节点的电压大小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0.9695 1.0387 1.0500 1.0500-----------------------------------------------------各节点的电压相角sida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3.8734 -9.2315 -1.8419 0各节点的功率S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0.0000 + 0.0000i -0.5000 - 0.3000i 0.2000 + 0.1969i 0.3277 + 0.0443i -----------------------------------------------------各条支路的首端功率Si为(顺序同您输入B1时一致):S(1,2)=-0.5-0.30713iS(1,3)=-0.24266-0.197iS(1,4)=-0.25734-0.11013iS(3,4)=-0.055551+0.0017528i-----------------------------------------------------各条支路的末端功率Sj为(顺序同您输入B1时一致):S(2,1)=0.5+0.24606iS(3,1)=0.25555+0.1952iS(4,1)=0.2712+0.1014iS(4,3)=0.056496-0.057061i-----------------------------------------------------各条支路的功率损耗DS为(顺序同您输入B1时一致):DS(1,2)=0-0.06107iDS(1,3)=0.012892-0.0018014iDS(1,4)=0.013863-0.0087295iDS(3,4)=0.00094545-0.055308i-----------------------------------------------------各支路首端编号末端编号首端功率末端功率线路损耗1.0000 + 0.0000i2.0000 + 0.0000i -0.5000 - 0.3071i 0.5000 + 0.2461i 0.0000 - 0.0611i 1.0000 + 0.0000i3.0000 + 0.0000i -0.2427 - 0.1970i 0.2556 + 0.1952i 0.0129 - 0.0018i 1.0000 + 0.0000i4.0000 + 0.0000i -0.2573 - 0.1101i 0.2712 + 0.1014i 0.0139 - 0.0087i3.0000 + 0.0000i4.0000 + 0.0000i -0.0556 + 0.0018i 0.0565 - 0.0571i 0.0009 - 0.0553i七、实验体会及感悟通过这次实验,首先让我对matlab软件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它强大的矩阵运算能力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掌握了设置断点和断点调试的一般方法,结合课本上的程序流程图和参考资料上的例子单步跟踪调试,再一次的熟悉了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对计算机计算潮流计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学习潮流计算时,虽然依次学习了节点导纳矩阵,功率方程、雅可比矩阵,但不能将它们联系起来,更不知道其中的原委,通过程序的编写,知道了其中的联系,也知道了每个方程、矩阵在计算中的作用。
电力系统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实验报告电力系统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实验一同步发电机准同期并列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同步发电机准同期并列原理,掌握准同期并列条件;2.掌握微机准同期控制器及模拟式综合整步表的使用方法;3.熟悉同步发电机准同期并列过程;4.观察、分析有关波形。
二、原理与说明将同步发电机并入电力系统的合闸操作通常采用准同期并列方式。
准同期并列要求在合闸前通过调整待并机组的电压和转速,当满足电压幅值和频率条件后,根据“恒定越前时间原理”,由运行操作人员手动或由准同期控制器自动选择合适时机发出合闸命令,这种并列操作的合闸冲击电流一般很小,并且机组投入电力系统后能被迅速拉入同步。
根据并列操作的自动化程度不同,又分为手动准同期、半自动准同期和全自动准同期三种方式。
正弦整步电压是不同频率的两正弦电压之差,其幅值作周期性的正弦规律变化。
它能反映两个待并系统间的同步情况,如频率差、相角差以及电压幅值差。
线性整步电压反映的是不同频率的两方波电压间相角差的变化规律,其波形为三角波。
它能反映两个待并系统间的频率差和相角差,并且不受电压幅值差的影响,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手动准同期并列,应在正弦整步电压的最低点(同相点)时合闸,考虑到断路器的固有合闸时间,实际发出合闸命令的时刻应提前一个相应的时间或角度。
自动准同期并列,通常采用恒定越前时间原理工作,这个越前时间可按断路器的合闸时间整定。
准同期控制器根据给定的允许压差和允许频差,不断地检查准同期条件是否满足,在不满足要求时闭锁合闸并且发出均压均频控制脉冲。
当所有条件均满足时,在整定的越前时刻送出合闸脉冲。
三、实验项目和方法(七)停机当同步发电机与系统解列之后,按调速器的“停机/开机”按钮使“停机”灯亮,即可自动停机,当机组转速降到85%以下时,微机励磁调节器自动逆变灭磁。
待机组停稳后断开原动机开关,跳开励磁开关以及线路和无穷大电源开关。
切断操作电源开关。
四、实验报告要求1.比较手动准同期和自动准同期的调整并列过程;2.分析合闸冲击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分析正弦整步电压波形的变化规律;4.滑差频率fs,开关时间tyq 的整定原则?注意事项:1.手动合闸时,仔细观察整步表上的旋转灯,在旋转灯接近0o 位置之前某一时刻合闸。
电力系统实验 最新版
实验1 单机带负荷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单机带负荷运行方式的特点。
2. 了解在单机带负荷运行方式下原动机的转速和功角与单机—无穷大系统运行方式下有什么不同。
3. 通过独立电力网与大电力系统的分析比较,进一步理解系统稳定概念。
二、原理说明单机带负荷运行方式与单机对无穷大系统运行方式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单机对无穷大系统在稳定运行时,发电机的频率与无穷大频率一样,它受大系统的频率牵制,随系统的频率变化而变化,发电机的容量只占无穷大系统容量的很小一部分;而单机带负荷是一个独立电力网,发电机是唯一电源,任何负荷的投切都会引起发电机的频率和电压变化(原动机的调速器,发电机的励磁调节器均为有差调节),此时,也可以通过二次调节将发电机的频率和电压调至额定值。
图1 单机带负荷接线图负载箱阻抗的分配如下:阻性负载包括一组 3×1600Ω/0.2A(0.1kW)板式电阻,两组 3×800Ω/0.4A(0.2kW)板式电阻,一组 3×320Ω/1A(0.5kW)板式电阻和两组 3×160Ω/2A (1kW)板式电阻,通过开关投切可调节阻性负载的大小。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打开电源前,调整实验台上各切换开关的位置,确保三个电压指示为同一相电压或线电压;发电机运行方式为单机运行;发电机励磁方式手动励磁,他励;1. 依次打开控制柜电源、试验台电源,原动机开关旋至开,按下微机调速器启动按钮,自动将机组启动至 1500rpm,打开励磁电源,通过调节手动励磁调压手柄,使发电机电压达到300V。
2. 合上输电线路的所有断路器,发电机通过两回线送电到负载。
3. 通过控制电阻性负载的投退改变有功负载的大小,记录在不同负载下发电机转速,送、受端的电压,有功功率、功率因数及电流。
数据记录在表 1‐1 中,由于负载对称,只需记录一相电流即可。
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发电机转速与受端功率,受端电压和功率与负载阻抗,受端功率和电压等的关系。
电力系统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实验报告篇一:电力系统实验报告单机无穷大系统稳态实验:一、整理实验数据,说明单回路送电和双回路送电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实验数据如下:由实验数据,我们得到如下变化规律:(1)保证励磁不变的情况下,同一回路,随着有功输出的增加,回路上电流也在增加,这是因为输出功率P=UIcos Φ,机端电压不变所以电流随着功率的增加而增加;(2)励磁不变情况下,同一回路,随着输出功率的增大,首端电压减小,电压损耗也在减小,这是由于输出功率的增大会使发电机输出端电压降低,在功率流向为发电机到系统的情况下,即使电压虽好降低有由于电压降落的横向分量较小,所以电压降落近似为电压损耗;(3)出现电压降落为负的情况是因为系统倒送功率给发电机的原因。
单回路供电和双回路供电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双回路要稳定一些,单回路稳定性较差。
二、根据不同运行状态的线路首、末端和中间开关站的实验数据、分析、比较运行状态不同时,运行参数变化的特点和变化范围。
由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送出相同无功相同有功的情况下:单回路所需励磁电压比双回路多,线路电流大小相等,单回路的电压损耗比双回路多;(eg.P=1,Q=0.5时)(2)送出相同无功的条件下,双回路比单回路具有更好的静态稳定性,双回路能够输送的有功最大值要多于单回路;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双回路电抗比单回路小,所以所需的励磁电压小一些,电压损耗也要少一些,而线路电流由于系统电压不改变;此外,由于电抗越大,稳定性越差,所以单回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三、思考题:1、影响简单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因素是哪些?答:由静稳系数SEq=EV/X,所以影响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系统元件电抗,系统电压大小,发电机电势以及扰动的大小。
2、提高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有哪些措施?答:提高静态稳定性的措施很多,但是根本性措施是缩短"电气距离"。
电力系统实验报告新新(1)
中北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实验报告《电力系统分析专题实验》
实验名称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初步认识
实验日期 2016.6
班级 13070441
学号 13
姓名李康康
指导老师秦鹏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单线图
等高线图
潮流列表
短路计算
输入:
发电机数据支路数据
输出:
发电机数据支路数据
负荷数据
中北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实验报告《电力系统分析专题实验》
实验名称复杂系统的潮流计算仿真
实验日期 2016.6
班级 13070441
学号 13
姓名李康康
指导老师秦鹏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单线图
等高线图
潮流列表
短路计算
输入:支路数据输出:支路数据负荷数据
中北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实验报告《电力系统分析专题实验》
实验名称电力系统中串并、补偿的仿真分析实验日期 2016.6
班级 13070441
学号 13
姓名李康康
指导老师秦鹏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单线图
等高线图
潮流列表
短路计算
输入:支路数据
输出:支路数据
中北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实验报告《电力系统分析专题实验》
实验名称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的仿真分析
实验日期 2016.6
班级 13070441
学号 13
姓名李康康
指导老师秦鹏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单线图
等高线图
潮流列表
短路计算
输入:支路数据
输出;支路数据
短路故障:
短路类型:单相接地,节点2被短路节点数据
线路数据
发电机数据负荷数据。
电力系统分析仿真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仿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电力系统分析仿真来研究电力系统的稳态和暂态运行特性,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电力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二、实验原理1.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是指在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条件下,对电力系统进行负荷流量和节点电压的计算和分析。
稳态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负荷特性和节点电压,从而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和能量传输效率。
2.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是指在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或突发负荷变化时,对系统暂时的电压、电流和功率进行计算和分析。
暂态分析的目的是研究系统在故障或负荷突变时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实验过程1.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实验(1)建立电力系统模型: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包含发电机、变电站、输电线路和负荷的电力系统模型。
(2)潮流计算:通过潮流计算方法,对电力系统的负荷流量、节点电压和功率分布进行计算。
(3)结果分析:分析潮流计算结果,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和能量传输效率,检查是否存在过负荷或电压偏差等问题。
2.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实验(1)建立电力系统模型:在稳态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系统故障或负荷突变事件,如短路故障、突发负荷增加等。
(2)暂态计算:通过暂态计算方法,对系统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在故障或负荷突变时的动态变化进行计算。
(3)结果分析:分析暂态计算结果,评估系统在故障或负荷突变时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检查是否存在电压暂降或过载等问题。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结果分析:根据潮流计算结果,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和能量传输效率,检查系统是否存在过负荷或电压偏差等问题。
如果存在问题,可以通过调整发电机发电功率、变压器变比或线路容量来改善系统运行状况。
2.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结果分析:根据暂态计算结果,评估系统在故障或负荷突变时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检查是否存在电压暂降或过载等问题。
如果存在问题,可以通过引入自动重启装置、电力调度系统等措施来提高系统的恢复能力和稳定性。
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旨在深入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原理、特性和控制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对电力系统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设备与工具本次实验使用了以下设备和工具:1、电力系统模拟实验台:包括发电机、变压器、输电线路、负载等模拟组件。
2、测量仪器:如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频率表等。
3、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用于数据采集、分析和模拟计算。
三、实验原理1、电力系统的基本构成电力系统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
发电环节将其他形式的能源转化为电能,通过输电线路将电能输送到变电站,经降压后分配给用户。
2、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包括电压、电流、功率、频率等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特性。
3、电力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调节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变压器的变比、无功补偿设备等,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电压、频率和功率的控制。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电力系统潮流计算(1)根据给定的电力系统网络结构和参数,建立数学模型。
(2)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潮流计算,得出各节点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分布。
2、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1)在实验台上设置不同的运行工况,如短路故障、负荷突变等。
(2)观察系统的动态响应,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3、电力系统的电压调整(1)改变发电机的励磁电流,观察母线电压的变化。
(2)投入无功补偿设备,如电容器、电抗器,研究其对电压的调节效果。
4、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1)改变发电机的输出功率,观察系统频率的变化。
(2)研究一次调频和二次调频对频率稳定的作用。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1、潮流计算结果各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角。
各支路的电流和功率。
分析潮流分布的合理性,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2、稳定性分析结果系统在故障或扰动后的振荡情况。
计算稳定裕度,评估系统的稳定性。
3、电压调整结果发电机励磁电流与母线电压的关系曲线。
无功补偿设备投入前后的电压变化情况。
4、频率调整结果发电机输出功率与系统频率的关系曲线。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实验报告-仿真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实验报告4一、实验目的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对统一潮流控制器(Unified Power Flow Controller,UPFC)作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SSSC运行时对输电线路进行阻抗补偿的功能的验证。
二、实验原理—UPFC串联变换器作SSSC运行的控制策略UPFC的串联变流器可以补偿线路阻抗,增加输电线路的传输容量,这时的串联变流器就是作为SSSC运行的。
当串联变流器作为SSSC运行时,其补偿的阻抗可以是容性阻抗,也可以感性阻抗。
其基本原理是:首先通过锁相环获得输电线路电流的相角,将其作为PARK变换的初相角。
然后对串联变流器注入输电线路电压的d轴分量以及q轴分量进行控制。
其中电压的d轴分量用来平衡串联变流器自身的有功损耗,q轴分量来补偿线路阻抗。
由串联变流器做SSSC运行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到其控制框图,如图1所示。
U图1UPFC串联变流器做SSSC运行的控制框图PI调节器输出信号产生电压d轴分量的指令信号,线路电流q轴分量与补偿线路阻抗指令值*X相乘得到q轴分量的指令信号。
c三、实验内容建立UPFCC串联变流器做SSSC的仿真模型并进行参数设定,对UPFC作SSSC运行时对输电线路进行阻抗补偿的功能的验证。
1.UPFC主电路模型的建立由UPFC的结构图可知,UPFC的装置的主电路是由两个共用直流电容的电压源型变流器组成的,并且二者通地两个变压器分别并联、串联接入系统。
shuntIn2Conn 2Conn 3Conn 5Conn 1Conn 4seriesIn1Conn 1Conn 2Conn 4Conn 5Conn 7Conn 8Conn 3Conn 6R=2 Ohm L=25mHA B CA B C R=0.2 Ohm L=2mHA BCA B CCBr VBr _abc & I Br_abcA B C a bc B2 VB 2_abcA B C a b c B1 VB 1_abcA B C a b c 220V/50Hz/15degreeNA B C220V/50Hz/0degree NA BC PWM2PWM 11图2 UPFC 在系统仿真主电路模型由图2可以知道,该模型是由主电路、测量模块、控制电路以及线路连接组成。
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报告(含数据)
实验一励磁控制方式及其相互切换实验一、实验目的1 .加深理解同步发机电励磁调节原理和励磁控制系统的基本任务;2.了解自并励励磁方式和它励励磁方式的特点;3 .熟悉三相全控桥整流、逆变的工作波形;观察触发脉冲及其相位挪移;4 .了解微机励磁调节器的基本控制方式。
二、原理与说明同步发机电的励磁系统由励磁功率单元和励磁调节器两部份组成,它们和同步发机电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称为励磁控制系统。
励磁控制系统的三大基本任务是:稳定电压,合理分配无功功率和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
实验用的励磁控制系统示意图如图1 所示。
可供选择的励磁方式有两种:自并励和它励。
图1 励磁控制系统示意图三、实验项目和方法(一)不同 α 角(控制角)对应的励磁电压波形观测计算公式: Ud=1.35UacCOS α (0≤α ≤π /3) (二)控制方式及其相互切换选择它励恒 I 方式,开机建压不并网,改变机组转速45Hz ~55Hz ,记录频 内,即实现了恒 U =400V 的功能,满足要求。
G率在 50±5Hz 范围内变化时, 励磁调节器可将发电机电压恒定在 400±2V 的范围发机电频率发电机电压 (V )励磁电流(A )励磁电压(V )给定电压(V )45Hz 398.2 1.702 40.85 4.44 46Hz 400.9 1.628 39.82 4.51 47Hz 401.7 1.512 38.20 4.61 48Hz 400.0 1.433 36.57 4.70 49Hz 401.5 1.333 35.47 4.77 50Hz 400.8 1.250 34.00 4.85 51Hz 401.3 1.176 32.97 4.92 52Hz 400.6 1.106 31.7 4.99 53Hz 400.7 1.057 30.92 5.05 54Hz 400.61.00630.055.1155Hz400.70.95929.375.17励磁电流 Ifd 显示控制角 α励磁电压 Ufd交流输入电压 U AC 由公式计算的 α示波器读出的 α2.5A 38.49°63.460.838.49°42°1.5A62.73°38.161.462.73°66°0.5A86.6°14.3262.286.6°84° 0.0A120°62.7120°120° LG测试结论:由测试数据可知,整定励磁调节方式为恒U =400V 时,当发机电频率与发电机电压、励磁电流、控制角 α的关系数据。
电力系统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实验报告电力系统实验报告引言: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它负责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传输到各个用户,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为了更好地了解电力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此报告中总结和分析了实验结果。
实验一: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电力系统由发电厂、输电线路、变电站和配电网络组成。
在实验中,我们研究了发电厂的工作原理和不同类型的输电线路。
发电厂通过燃煤、水力、核能等方式产生电能,并将其转换为交流电。
输电线路主要分为高压直流线路和交流输电线路,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传输距离和功率要求。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
实验二: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扰动或故障情况下是否能够保持正常运行。
在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通过模拟系统的负荷变化、故障情况和电压波动等情况,我们观察了系统的响应和稳定性指标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受到负荷大小、传输距离、发电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合理的控制和调节是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
实验三:电力系统的能效优化电力系统的能效优化是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的重要任务。
在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电力系统的能效优化问题,并进行了能效分析。
通过调节发电厂的负荷分配、优化输电线路的参数和改进配电网络的结构等措施,我们提高了系统的能效指标。
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能效优化策略可以显著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实验四: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是保障系统运行的重要条件。
在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并进行了安全性分析。
通过模拟系统的过载、短路和电压失调等情况,我们观察了系统的响应和安全性指标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安全保护措施和设备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并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结论:通过一系列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力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完整版)电力系统分析实验全面版汇总
实验1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电力系统潮流分布的典型结构,2、熟悉电力系统潮流分布变化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3、根据电力系统潮流分布的结果,能够分析各节点的特点。
二、原理说明潮流计算是研究和分析电力系统的基础。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电流和功率分布计算。
(2)电压损耗和各节点电压计算。
(3)功率损耗计算。
无论进行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还是对各种运行状态的研究分析,都须进行潮流计算。
电力系统日常运行的潮流计算其实是对运行方式的调整从而制定合理的运行方式。
潮流计算的方法有手算的解析计算法和电子计算机计算法。
在本实验平台中通过模拟电力系统运行结构取得各中原始数据,可根据线路形式以及参数初步进行潮流计算分析。
但可能系统中一些设备原器件的非线性,造成理论计算和实际运行数据不符合,但基本在误差范围以内的,可作为全面分析实验中各中现象的理论依据。
电力系统潮流控制,包含有功潮流控制和无功潮流控制。
电力网络中,各种结构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潮流控制对电力系统安全与稳定、电力系统经济运行均具有重要意义。
THLDK-2电力系统监控实验平台上,根据电力网络中典型潮流结构特点,提供了7种网络结构进行分析。
实验过程中,构建一个电力网络,增加或减少某些机组的有功出力和无功出力,在保持系统各节点电压在允许范围内的前提下,改变系统支路的有功潮流和无功潮流。
可以研究某一单一网络结构,或者多中网络结构的互相变化,观察电力系统潮流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要运行“THLDK-2电力系统监控及运行管理系统”上位机软件,完成各种潮流分布中功率数值和方向变化,各母线电压的变化,最后数打印各中数据和图形,加以分析。
在本实验平台上,实验人员要首先分析并熟悉各种网络结构的特点,了解可能出现的变化规律,然后在实验中潮流控制时,各发电机的功率应该缓慢调节,待系统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步调整,还应整体把握各发电机的出力,以及各母线电压的变化,始终保证整个网络的稳定安全运行。
电力系统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实验报告篇一:电力系统实验报告单机无穷大系统稳态实验:一、整理实验数据,说明单回路送电和双回路送电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实验数据如下:由实验数据,我们得到如下变化规律:(1)保证励磁不变的情况下,同一回路,随着有功输出的增加,回路上电流也在增加,这是因为输出功率P=UIcos Φ,机端电压不变所以电流随着功率的增加而增加;(2)励磁不变情况下,同一回路,随着输出功率的增大,首端电压减小,电压损耗也在减小,这是由于输出功率的增大会使发电机输出端电压降低,在功率流向为发电机到系统的情况下,即使电压虽好降低有由于电压降落的横向分量较小,所以电压降落近似为电压损耗;(3)出现电压降落为负的情况是因为系统倒送功率给发电机的原因。
单回路供电和双回路供电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双回路要稳定一些,单回路稳定性较差。
二、根据不同运行状态的线路首、末端和中间开关站的实验数据、分析、比较运行状态不同时,运行参数变化的特点和变化范围。
由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送出相同无功相同有功的情况下:单回路所需励磁电压比双回路多,线路电流大小相等,单回路的电压损耗比双回路多;(eg.P=1,Q=0.5时)(2)送出相同无功的条件下,双回路比单回路具有更好的静态稳定性,双回路能够输送的有功最大值要多于单回路;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双回路电抗比单回路小,所以所需的励磁电压小一些,电压损耗也要少一些,而线路电流由于系统电压不改变;此外,由于电抗越大,稳定性越差,所以单回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三、思考题:1、影响简单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因素是哪些?答:由静稳系数SEq=EV/X,所以影响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系统元件电抗,系统电压大小,发电机电势以及扰动的大小。
2、提高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有哪些措施?答:提高静态稳定性的措施很多,但是根本性措施是缩短"电气距离"。
电力系统实验报告模板(标准版)
电力系统实验报告模板(标准版)实验名称:__________实验时间:____年__月__日实验地点:__________实验人员: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学习电力系统的稳态和暂态分析方法。
3. 了解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
二、实验原理1. 电力系统的组成:发电机、变压器、线路、负荷等。
2. 电力系统的等效电路:用一个等效阻抗表示发电机、变压器、线路和负荷的电气特性。
3. 电力系统的稳态分析:用节点电压法或环路电流法分析电力系统的稳态运行状态。
4. 电力系统的暂态分析:用阶跃响应法分析电力系统的暂态过程,包括短路、断路器跳闸等。
三、实验设备与器材1.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实验装置:包括发电机、变压器、线路、负荷、节点电压表、环路电流表等。
2.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实验装置:包括发电机、变压器、线路、负荷、阶跃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四、实验步骤与数据记录1. 按照实验装置图连接实验电路。
2. 调节发电机、变压器、线路和负荷的参数,使系统达到稳态运行状态。
3. 测量并记录各节点电压、环路电流等参数。
4. 进行暂态分析实验,记录短路发生时刻、断路器跳闸时刻、电流、电压等参数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稳态实验结果:记录各节点电压、环路电流等参数。
2. 暂态实验结果:记录短路发生时刻、断路器跳闸时刻、电流、电压等参数的变化。
3.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实验总结1. 总结实验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2. 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3. 提出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努力方向。
七、参考资料1. 《电力系统分析》教材,作者:__________。
2. 《电力系统实验教程》教材,作者:__________。
实验报告撰写人:__________日期:____年__月__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 单机带负荷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单机带负荷运行方式的特点。
2. 了解在单机带负荷运行方式下原动机的转速和功角与单机—无穷大系统运行方式下有什么不同。
3. 通过独立电力网与大电力系统的分析比较,进一步理解系统稳定概念。
二、原理说明单机带负荷运行方式与单机对无穷大系统运行方式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单机对无穷大系统在稳定运行时,发电机的频率与无穷大频率一样,它受大系统的频率牵制,随系统的频率变化而变化,发电机的容量只占无穷大系统容量的很小一部分;而单机带负荷是一个独立电力网,发电机是唯一电源,任何负荷的投切都会引起发电机的频率和电压变化(原动机的调速器,发电机的励磁调节器均为有差调节),此时,也可以通过二次调节将发电机的频率和电压调至额定值。
图1 单机带负荷接线图负载箱阻抗的分配如下:阻性负载包括一组 3×1600Ω/0.2A(0.1kW)板式电阻,两组 3×800Ω/0.4A(0.2kW)板式电阻,一组 3×320Ω/1A(0.5kW)板式电阻和两组 3×160Ω/2A (1kW)板式电阻,通过开关投切可调节阻性负载的大小。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打开电源前,调整实验台上各切换开关的位置,确保三个电压指示为同一相电压或线电压;发电机运行方式为单机运行;发电机励磁方式手动励磁,他励;1. 依次打开控制柜电源、试验台电源,原动机开关旋至开,按下微机调速器启动按钮,自动将机组启动至 1500rpm,打开励磁电源,通过调节手动励磁调压手柄,使发电机电压达到300V。
2. 合上输电线路的所有断路器,发电机通过两回线送电到负载。
3. 通过控制电阻性负载的投退改变有功负载的大小,记录在不同负载下发电机转速,送、受端的电压,有功功率、功率因数及电流。
数据记录在表 1‐1 中,由于负载对称,只需记录一相电流即可。
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发电机转速与受端功率,受端电压和功率与负载阻抗,受端功率和电压等的关系。
4. 上述实验步骤完成后,将输电线路改为单回路,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5. 发电机单机运行结束后的断电步骤:1)减少发电机的励磁至0;2)按下调速器装置面板上的‘停止’按钮;3)当发电机的转速为0时,依次关掉励磁电源、原动机电源。
表 1‐1 Ug =300V 手动他励 P:kW U:V I:A n:rpmP1、cosΦ1-送端功率、功率因数,P2-受端功率,UTr-送端线电压,URe-受端线电压, 试验之前应注意负荷不能投入,励磁方式调好。
四、实验报告:1、根据实验数据,结合教材,分析受端电压和功率随负载阻抗的变化规律。
2、根据负载大小不同时转速的不同,绘出转速和有功功率的关系曲线,计算出原动机的调差系数。
3、分析比较投切不同性质负载对转速和受端电压的影响。
4、在电源电势给定,输电系统阻抗和负载功率因数一定情况下,分析负载阻抗与受端功率极限的关系。
5、分析功率极限与负载功率因数的关系。
五、注意事项:1、打开电源前,应将全部阻性负载切除;2、采用手动励磁时,应该注意手动调节电压将发电机电压调节至300V时,发电机的频率才可以达到50Hz,当发电机电压在0到200V之间,发电机的频率显示不准确;3、投切负载的过程不宜过快,否则导致电流过大,致使电机停止转动;4、数据应直接从实验台上的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等上读取,不宜通过微机控制装置进行读取;5、每次投切负载时应注意将发电机电压调至300V,再记录此时的数据。
实验2 手动准同期并网实验(演示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同步发电机准同期并列运行原理,掌握准同期并列条件。
2、掌握手动准同期的概念及并网操作方法,准同期并列装置的分类和功能。
3、熟悉同步发电机手动准同期并列过程二、原理说明在满足并列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控制得当,采用准同期并列方法可使冲击电流很小且对电网扰动甚微,故准同期并列方式是电力系统运行中的主要并列方式。
准同期并列要求在合闸前通过调整待并发电机组的电压和转速,当满足电压幅值和频率条件后,根据“恒定越前时间原理”,由运行操作人员手动或由准同期控制器自动选择合适时机发出合闸命令,这种并列操作的合闸冲击电流一般很小,并且机组投入电力系统后能被迅速拉入同步。
依并列操作的自动化程度,又可分为手动准同期、半自动准同期和全自动准同期三种方式。
正弦整步电压是不同频率的两正弦电压之差,其幅值作周期性的正弦规律变化。
它能反映发电机组与系统间的同步情况,如频率差、相角差以及电压幅值差。
线性整步电压反映的是不同频率的两方波电压间相角差的变化规律,其波形为三角波。
它能反映电机组与系统间的频率差和相角差,并且不受电压幅值差的影响,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手动准同期并列,应在正弦整步电压的最低点(相同点)时合闸,考虑到断路器的固有合闸时间,实际发出合闸命令的时刻应提前一个相应的时间或角度。
自动准同期并列,通常采用恒定越前时间原理工作,这个越前时间可按断路器的合闸时间整定。
准同期控制装置根据给定的允许压差和允许频差,不断地检测准同期条件是否满足,在不满足要求时,闭锁合闸并且发出均压、均频控制脉冲。
当所有条件均满足时,在整定的越前时间送出合闸脉冲。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选定实验台面板上的旋钮开关的位置:将“励磁方式”旋钮开关打到“手动励磁”位置;将“励磁电源”旋钮开关打到“他励”位置;将“同期方式”旋钮开关打到“手动”位置,发电机运行方式为并网方式,同时将调压器和手动励磁调压手柄调节至零。
1、依次打开控制柜电源、试验台电源,原动机开关旋至开,按下微机调速器启动按钮,自动将机组启动至1500rpm,打开励磁电源。
顺时针旋转调压器旋钮至显示线电压 300V,再调节手动励磁调压手柄,使发电机电压为300V,按下QF7合闸按钮。
2、在手动准同期方式下,发电机组的并列运行操作在这种情况下,要满足并列条件,需要手动调节发电机电压、频率,直至电压差、频差在允许范围内,相角差在零度前某一合适位置时,手动操作合闸按钮进行合闸。
(1)将实验台上的“同期表控制”旋钮打到“投入”状态,投入模拟同期表。
观察模拟式同期表中,频差和压差指针的偏转方向和偏转角度,以及和相角差指针的旋转方向。
(2)按下微机调速装置上的“+”键进行增频,同期表的频差指针接近于零;此时同期表的压差指针也应接近于零。
(3)观察同期表上指针位置,当相角差指针旋转缓慢至接近 0 度位置时(此时相差也满足条件),手动按下 QF0 合闸,合闸成功后,并网指示灯闪烁蜂鸣。
3、发电机并网运行情况下的断电步骤:(1)先将发电机输出的有功和无功减为0;(2)将发电机与系统解列,即将QF0分闸,再将每条线路进行分闸;(3)减少发电机的励磁至0;(4)按下调速器装置面板上的‘停止’按钮;(5)当发电机的转速为0时,依次关掉励磁电源、原动机电源。
四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步骤,详细分析手动准同期并列过程。
五、注意事项:1、当同期表相角差指针逆时针旋转时应调节微机调速装置,使转速达到1500rpm;2、当相角差指针旋转缓慢并指向中间位置时,手动按下QF0 合闸,合闸按钮时间继电器的设定不宜太长;3、采用手动励磁时,应该注意手动调节电压将发电机电压调节至300V时,发电机的频率才可以达到50Hz,当发电机电压在0到200V之间,发电机的频率显示不准确;同理,对于调压器而言,也应将电压调节至300V时,系统电压的频率才能达到50Hz。
实验3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加深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内容的理解。
2、通过实际操作,从实验中观察到系统失步现象和掌握正确处理的措施。
3、了解提高暂态稳定的措施。
二、原理说明电力系统暂态稳定问题是指电力系统受到较大的扰动之后,各发电机能否继续保持同步运行的问题。
引起电力系统大扰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负荷的突然变化,如投入或切除大容量的负荷;2、切除或投入系统的主要元件,如发电机,变压器等;3、发生短路故障。
其中短路故障的扰动最为严重,因此常以此作为检验系统是否具有暂态稳定的条件。
图3‐1所示简单电力系统在输电线首端发生短路时的等值电路,分析其暂态过程:图 3‐1 简单电力系统不同运行状态及其等值电路图正常运行时发电机功率特性为:PⅠ=(E0×U0)×Sinδ/X1=P mⅠSinδ短路运行时发电机功率特性为:PⅡ=(E0×U0)×Sinδ/X2=P mⅡSinδ故障切除发电机功率特性为:PⅢ=(E0×U0)×Sinδ/X3=P mⅢSinδ根据上面三个公式可知,功率特性发生变化与阻抗和功角特性有关。
而系统保持稳定条件是切除故障角δc小于最大摇摆角δmax,在不计能量损耗时,根据等面积原则可简便的确定δmax。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开电源前,调整实验台上各切换开关的位置,确保三个电压指示为同一相电压或线电压;发电机运行方式为并网运行;发电机励磁为手动励磁,他励;并网方式为手动同期。
1.短路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的影响在本实验平台上,通过对操作台上短路故障单元进行设置,可对某一固定点进行单相接地短路,两相相间短路,两相接地短路和三相短路试验。
测定不同短路故障下,能保持系统稳定时发电机所能输出的最大功率。
在实验台上短路故障的设置单元中,通过对操作台上的短路选择按钮的组合可进行单相接地短路,两相相间短路,两相接地短路和三相短路试验。
注:短路持续时间继电器的量程为0~99.99s,第三位单位为秒。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① 输电线路选择双回路,系统侧电压Us =300V,发电机组起励建压,通过双回路并网输电。
注:发电机和系统电压都调整为300V!② 调节发电机使其输出的有功和无功功率均为零,设置微机调速器功角测量为0。
③ 短路故障设置及短路极限功率的测定④ 调节微机调速装置和手动励磁变压器,使发电机组输出P1=1kW。
注:用户可以自行确定系统初始运行条件,但为了实验的安全和可靠性起见,初始运行状 态不宜超过半负荷)⑤ 操作故障设置按钮,按照表3‐1 内容依次设置短路类型,将短路持续时间设置为 5s。
按下短路投入按钮,使系统处于短路运行状态。
如果发电机在短路时间内仍然能够保持稳定运行,则退出短路运行,通过调速装置增加有功功率,直到发电机处于临界失步状态,记录此时的极限功率和短路(短路前)电流值(电流值从微机保护装置的“测量信息”→“模拟量”菜单下读出)。
表 3‐1 短路极限功率测定数据表短路故障设置时间为 t=5s Us =300V 双回路2、发电机并网运行情况下,断电步骤:(1)先将发电机输出的有功和无功减为0;(2)将发电机与系统解列,即将QF0分闸,再将每条线路进行分闸;(3)减少发电机的励磁至0;(4)按下调速器装置面板上的‘停止’按钮;(5)当发电机的转速为0时,依次关掉励磁电源、原动机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