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品德心理与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 品德心理与教育

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品德心理的结构与功能,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掌握品德教育的规律和途径。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与道德

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综合。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在调节功能、导向功能和教育功能方面。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 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品德心理内容与形式

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构成的。品德心理内容主要包括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自我意识。

(二)品德心理能力

品德心理能力是指个体完成品德活动的本领,是有效开展品德活动、实现品德目标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

三、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

(一)整体协调性

(二)动态发展性

(三)相对稳定性

第二节 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用认知发展的观点解释道德发展,提出了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他认为,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知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道德发展也会表露出阶段性。

(一)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上的准则

(二)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三)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和公道的公正

(四)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五)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

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论

美国教育家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把人们的道德判断概括为3种水平,每种水平分为两个阶段,形成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一)前习俗水平(前道德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纯是外在的

阶段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 阶段3: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超出权威人物的规定,有了更普遍的认识,表现为个人的义务感。

阶段5: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定向阶段

三、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儿童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表现而学会新的行为反应的,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班杜拉把道德发展看作是一种学习过程,强调模仿在儿童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认为学习并非被动地接受环境的示范作用,而是经过自己的认知加工,对示范行为有所取舍,逐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三节 品德的道德培养

一、影响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风气、社会宣传等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长的素质、对子女的态度和教养方法、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等 (三)学校教育因素

主导作用。教育者的德育素养和严格遵循德育规律。

(四)个体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状况,个体原有的品德基础

(五)性别差异

二、品德的教育培养

(一)晓之以理,掌握道德概念,提高道德评价能力

(二)动作以情,丰富道德感情

(三)持之以恒,增强道德意志力

(四)导之以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一)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

道德观念模糊,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是非不明,善恶颠倒,缺乏正确的道德感情 爱恨颠倒,荣辱不分,贪恋低级 情趣,缺乏真正的正义感

道德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

从小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二)矫正不良品德的措施

创设信任与关爱的教育环境,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善于发现积极因素,长善救失

抓住教育时机促使转化

提供范例,增强是非感

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锻炼与诱因斗争的意志力

复习思考题

1.解释概念:品德、道德、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2.简述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理论。

3.联系实际,谈谈影响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4.矫正不良品德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