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六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无)第二章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 PPT

同时,在庞大的社会科学群中,社会学不仅仅是一门
独立的社会科学,而且是一门基础性的社会科学.。
14
二、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看作一
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研究社会的结构、功
能,运行、变革。
2.综合性。首先是研究视角的综合性,其次是研究方法的综
合性。
一项调查显示的结果是
男性的自杀率总是高于女性的(尽管女性中企 图自杀的比男性多)。 老年人自杀率明显高于青年人,部分是由于健 康原因。 美国黑人自杀率相对低于白种人。 最近的研究并不支持那种认为节假日是引发自 杀风险之因素的流行观点。 其他一些研究也证明,虽然那些已有自杀风险 的人有可能受到大众传媒中大量的关于自杀报 道的影响,但那些没有自杀风险的人,并不会 因传媒的影响而发生自杀
12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 学科特点
13
一、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在社会学创立时期,人们把社会学当作一门总体社会 科学,具有凌驾于社会科学之上的性质和地位。社会 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随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断明确,社会学逐渐摆脱了 哲学的怀抱,成为与其他社会科学并列的相对独立的 学科。
度、美学和表现方面的制度
分化和分层、合作调解同化、社会冲突、联络、
社会过程
社会化和教育、社会评价、社会过失、社会整合、
社会变迁
11
三、如何看待社会学的对象问题
1.社会学是有其独特的对象的; 2.社会学对象问题的争论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 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3.在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求一致 。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家庭与婚姻(自考2012版)

名词解释题 • 1、家庭
简 述
• 1、简述家庭结构的类型。 • 2、简述家庭形态的变化。
论 述
• 1、联系实际阐述家庭的主要功能。
二、家庭的结构类型
• (一)核心家庭 • 核心家庭一般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 一起而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规模小,人数少, 只有一个核心,即夫妻关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 构成稳定的家庭三角,并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 两条纽带直接联结。因此,一般认为,这种家庭 形式是一切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一种形式。 • 在核心家庭这一类型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 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
• (一)性观念多元化 • (二)地位平等化 • (三)行为理性化
习 题
单 选
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 称为B B • A.联合家庭 B.主干家庭 • C.重组家庭 D.核心家庭 2、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 庭被称为 D • A.联合家庭 B.主干家庭 • C.重组家庭 D.核心家庭 3、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 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 家庭被称为 B • A.丁克家庭 B.留守家庭 • C.断代家庭 D.残缺家庭
第三节 变迁中的家庭与婚姻
• 一、家庭形态的变化 • (一)家庭规模小型化 • 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 口控制的结果;另一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 的生育观念的转变,自愿少生甚至不生育的年轻 夫妇不断增加。
• • • • • • •
•
(二)家庭离婚率上升 当前家庭离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个方面: 1、经济因素的考量相对下降。 2、社会舆论压力的宽松导致离婚人群的增多和大 量存在。 3、离婚手续的简化。 4、丈夫或妻子更看重婚姻生活质量和个人感受, 不能认可和接受忍让、郁闷过日子。 5、改善婚姻生活质量或考虑离婚的要求越来越多 的是由妻子一方主动提出来。 6、婚龄变小及互联网普及引发的网恋现象的出现。
社会学概论(六)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 (一)西方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 • 追溯社会保障的历史进程,我们大体可以把它划分为古代
的社会保障和现代社会保障两个时期。早期或古代的社会 保障制度又经历了“慈善”和“济贫”两个阶段。 • 1.古代的“慈善”活动 : • 在古代欧洲,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慈善”活动,始见于 公元6世纪兴起的罗马城邦社会。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 城邦社会里,市政当局曾用公款和捐款购买谷物,通过廉 价出售以压低市场价格,或将谷物无偿地分发给丧失劳动 能力的人和阵亡将士的遗属,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
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 a.广义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
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 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 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 b.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偏差)行为 者实行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 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 念。
“福利改革”与济贫制度
• 在“黑暗的中世纪”,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保障是 以教区领地或氏族地主对农奴的“保护”面目出现的。
• 2. “福利改革”与济贫制度: • 中世纪末期,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
开始解体。面对社会上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传统的以慈 善为特征的社会保障机制只是杯水车薪,显得力不从心, 迫切需要由国家出面介入,使救助行为成为政府的一项社 会政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引发了欧洲最早的“福利改 革”。 • 16世纪30年代,法国开始“福利改革”。这场改革适应 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宗教团体掌握的“慈善”事业逐 步由世俗政权接管,由非神职人员主持的社会福利事业应 运而生。社会保障机构也由乡村转向城市,由分散走向统 一。
社会学概论多选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多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
A. 社会行为B. 社会结构C. 社会变迁D. 所有上述选项2. 功能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 马克思B. 韦伯C. 杜尔凯姆D. 斯宾塞3.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学习并内化了社会的()。
A. 规范B. 价值观C. 角色期望D. 所有上述选项4. 社会阶层的划分通常基于()。
A. 经济地位B. 教育水平C. 职业D. 所有上述选项5. 社会问题的特征包括()。
A. 普遍性B. 争议性C. 社会性D. 所有上述选项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6. 社会学研究方法包括()。
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文档分析法7. 社会互动的类型包括()。
A. 合作B. 竞争C. 冲突D. 顺应8. 社会群体的类型包括()。
A. 家庭B. 宗教团体C. 兴趣小组D. 所有上述选项9. 社会控制的手段包括()。
A. 法律B. 规范C. 舆论D. 宗教信仰10. 社会变迁的原因可能包括()。
A. 技术进步B. 文化传播C. 人口变动D. 经济危机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1. 社会学的创始人是马克思。
()12. 社会结构是静态的,不会随时间变化。
()13. 社会化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过程。
()14. 社会阶层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
()15. 社会问题总是有客观的、普遍认可的标准来定义。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7. 解释什么是社会化,并说明其对个体的重要性。
18. 描述社会控制的功能。
19. 阐述社会变迁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五、论述题(共20分)20. 论述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对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的影响。
答案:一、选择题1. D2. C3. D4. D5. D二、多选题6. B, C, D7. A, B, C8. A, B, C, D9. A, B, C10. A, B, C, D三、判断题11. ×(社会学的创始人通常被认为是奥古斯特·孔德)12. ×(社会结构是动态的,会随时间和社会条件变化)13. √14. √15. ×(社会问题的定义往往涉及主观判断和价值观念)四、简答题16. 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社会问题、社会阶层和社会不平等等。
社会学概论丨第六章 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

• 2、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 三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影响是互相的,而不是单向度地一方决定另 一方的关系。
评析
• 1、经济地位具有根本的意义 • 2、韦伯没有解释权力和声望是从何而来的 • 3、韦伯的理论把社会阶级、阶层、社会地位群体分层标准混同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级、阶层理论
• 我国逐步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阶级斗争 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矛盾主要是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
• 如何处理社会主义时期阶级、阶层关系,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 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进程中,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特 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有时 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还会激化,但我国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 争,阶级关系主要表现为各劳动阶级之间、人民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关 系,更多的是一种协作而非对抗关系。
第六章 阶级、阶层与社会 流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 阶级与阶层
一、阶级、阶层概念的区别与阶 级、阶层分析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 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 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 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 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为取 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 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 阶层: • 由经济地位或社会特征相似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 • 有两种阶层现象: • 第一种指的是阶级内部的阶层现象 • 第二种指的是阶级外部的阶层现象,认为阶层可以跨越阶级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6.1 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1)“社会化”内涵的发展过程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
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a.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
“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③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1)初级社会化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②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6)

1510-全国-社会学概论总分:100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1、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1分)A:社会和自然B:秩序和进步C:结构和稳定D:发展和变迁2、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来自()(1分)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3、刘易斯·A·科塞的代表著作是()(1分)A:《社会行动的结构》B:《社会理论的结构》C:《冲突的社会功能》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4、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1分)A:社会批判理论B:激进主义理论C:社会有机体理论D:后现代主义理论5、《区隔》一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1分)A:米歇尔·福柯B:尤尔根·哈贝马斯C:皮埃尔·布迪厄D:艾尔弗雷德·舒茨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是()(1分)A:个案研究B:文献法C:实验法D:统计调查7、定性分析资料整理的三个步骤是()(1分)A:审查、分类和汇总B:汇总、分类和审查C:审查、汇总和分类D:分类、审查和汇总8、人口的双重属性是()(1分)A: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C: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D:结构属性和过程属性9、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称为()(1分) A:文化整合B:文化交流C:文化合作D:文化结构10、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被称为()(1分) A:附属文化B:边缘文化C:副文化D:亚文化11、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1分)A:初级社会化B:重新社会化C:继续社会化D:反向社会化12、米德将自我分为()(1分)A:两个部分B:三个部分C:四个部分D:五个部分13、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1分)A: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B: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C:目的性角色与过程性角色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14、在合作的类型中,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实践属于()(1分)A:指导性合作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C:契约式合作D:自发性合作15、在社会互动的理论中,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理论是()(1分)A:日常互动论B:拟剧论C:符号互动论D:常人方法学16、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被称为()(1分)A:联合家庭B:主干家庭C:重组家庭D:核心家庭17、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群体可以分为()(1分)A: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C:内群体和外群体D:大群体和小群体18、在组织过程中,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称为()(1分)A:组织设计B:组织沟通C:组织控制D:组织决策19、在解释集体行为的理论中,斯梅尔瑟提出的是()(1分)A:搭便车理论B:价值累加理论C:资源动员理论D:乌合之众理论20、人们在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被称为()(1分)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残余性失业21、在消费的社会学理论中,韦伯提出的是()(1分)A:消费文化论B:消费社会论C:生活风格理论D:炫耀性消费理论22、在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中,扇形理论的提出者是()(1分)A:伯吉斯B:霍伊特C:林顿D:哈里斯23、在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中,政治主导型城镇化被称为()(1分)A:墨印模式B:北欧模式C:欧美模式D:南美模式24、城市市区人口尤其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的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镇化被称为()(1分)A:过度城镇化B:反城镇化C:逆城镇化D:低度城镇化25、在城市群研究中,琼·戈特曼提出的是()(1分)A:城市群理论B:组合城市理论C:区域整体发展理论D:城市集中发展理论26、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和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被称为()(1分)A:等级B:种族C:阶层D:种姓27、根据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分析框架,新中国成立前的阶级阶层结构可划分为()(1分)A:五个阶级B:六个阶级C:七个阶级D:八个阶级28、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
《社会学概论》教案

《社会学概论》教案一、第一章:社会学导论1.1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解释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1.2 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社会学的历史背景和创立者概述社会学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学派1.3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列举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探讨社会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二、第二章: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2.1 社会结构的类型分析社会结构的基本类型和特征探讨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影响因素2.2 社会组织的形式与功能介绍家庭、群体、阶级、国家等基本社会组织分析社会组织的形成、运作和作用2.3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解释社会网络的概念和类型探讨社会资本的形成、作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三、第三章:社会化与个体社会化3.1 个体社会化的概念与过程解释个体社会化的定义和特点探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3.2 社会化的机制与途径介绍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化机制分析社会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3.3 个体社会化的困境与挑战探讨现代社会个体社会化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四、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4.1 社会互动的概念与形式解释社会互动的定义和特点探讨社会互动的形式和类型4.2 社会关系的类型与特征介绍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劳动关系等社会关系分析社会关系的特征和影响因素4.3 社会冲突与社会合作探讨社会冲突的根源、表现和影响分析社会合作的意义、机制和挑战五、第五章: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5.1 社会变迁的概念与类型解释社会变迁的定义和特点探讨社会变迁的类型和动力5.2 社会发展的目标与途径介绍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分析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应对策略5.3 现代化与全球化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点和问题分析全球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和挑战六、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6.1 社会分层的概念与理论解释社会分层的定义和重要性介绍马克思、韦伯等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理论6.2 社会分层的主要维度探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分层分析社会分层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6.3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正义探讨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表现分析社会正义的理念和实践七、第七章:文化与符号7.1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解释文化的定义和特征探讨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7.2 符号与象征介绍符号和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分析符号和象征在文化中的重要性7.3 文化变迁与全球化探讨文化变迁的动力和影响分析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和挑战八、第八章: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8.1 社会政策的概念与目标解释社会政策的定义和目标探讨社会政策的作用和重要性8.2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介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和挑战8.3 社会政策与社会公平探讨社会政策在实现社会公平中的作用分析社会政策面临的困境和应对策略九、第九章:家庭与性别9.1 家庭的社会功能与类型解释家庭的社会功能和类型探讨家庭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9.2 性别社会化与性别不平等分析性别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探讨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和表现9.3 性别研究与性别平等介绍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性别平等的意义和挑战十、第十章:宗教与社会10.1 宗教的基本概念与类型解释宗教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探讨宗教的类型和特点10.2 宗教的社会功能与影响分析宗教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宗教与社会稳定、冲突的关系10.3 宗教变迁与世俗化分析宗教变迁的动力和影响探讨世俗化对宗教和社会的影响和挑战十一、第十一章:教育与社会11.1 教育的概念与功能解释教育的定义和功能探讨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11.2 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分析教育在缩小社会不平等中的作用探讨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11.3 教育改革与未来发展介绍教育改革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十二、第十二章:科技与社会12.1 科技的概念与影响解释科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探讨科技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2.2 科技与社会进步分析科技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探讨科技创新和社会适应的问题12.3 科技伦理与网络安全介绍科技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问题分析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十三、第十三章:环境与社会13.1 环境的概念与问题解释环境的概念和环境问题的类型探讨环境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和挑战13.2 环境与社会互动分析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实践13.3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治理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分析绿色治理的实践和挑战十四、第十四章:健康与社会14.1 健康的概念与影响因素解释健康的定义和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健康对社会的重要性14.2 公共卫生与社会健康介绍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实践分析社会健康政策和服务体系14.3 健康不平等与健康促进分析健康不平等的根源和表现探讨健康促进的策略和实践十五、第十五章:社会理论及其应用15.1 社会理论的概念与方法解释社会理论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探讨社会理论的主要研究视角15.2 经典社会理论家及其思想介绍马克思、韦伯、杜尔凯姆等经典社会理论家分析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15.3 社会理论在当代的应用探讨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研究中的应用分析社会理论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本教案全面覆盖了《社会学概论》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社会化、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文化与符号、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家庭与性别、宗教与社会、教育与社会、科技与社会、环境与社会、健康与社会以及社会理论及其应用等。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2010 年 10 月 15 日 14:57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于 19 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
(《自杀论》 )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 1876 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 1892 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1》 1893 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 1894 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 1895 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 、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 ( 1891-1911 ) 成长时期( 1912-1927 ) 建设时期 ( 1928-1952 )恢复重建时期( 1979—— )15、第 36 届世界社会学大会 2004 年 7 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及其理论一、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1.分化:是指事物由同质性的状态向异质性的状态的变化。
当它被用来表示社会状态的一种变化时,则指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角色、集合体逐步分化成为承担某种专门的单一功能的多个角色或部门的过程。
•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各种角色和集合体在形式上彼此相互脱离,日渐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但同时在实质意义上则越来越相互依赖。
社会分化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的普遍事实,是社会发展(进化)的基本形式。
自产业革命以来,社会分化的规模还和速度,都是以前的社会所无法比拟的。
•社会分化并不一定导致社会不平等,即它可能是一种水平分化,只意味着社会结构各个单元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分离,并不造成哪一个社会单元相对于另一个社会单元的特权地位。
•当社会分化的结果不仅表现为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化、专门化,而且还表现为社会结构中的某些角色地位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高于、优越于另一些角色地位时,就出现了垂直分化。
•正是垂直分化产生了社会分层。
2.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地位多样化3.划分的两个角度1)水平分化2)垂直分化•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
•社会的垂直分化也表现了社会的不平等特点。
二、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特征1.社会分层:在社会(垂直)分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成员在机会、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一些成员得以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占据更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从而使所有社会成员彼此之间呈现出高低尊卑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它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
①社会分层反映的是社会成员之间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的存在和表现形态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
②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之所以会占有高低不同的地位,享有多寡不均的社会资源。
③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
三、社会分层的标准1.主流意见:一元标准;多元标准。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社会互动

A:一个男生平常眨眼睛。
B:一个男生对迎面走来的漂亮
行 为
女生眨眼睛以引起对方的注意, 但女生可能因为正在想问题, 而丝毫没有注意到男生挤眉弄眼。
C:一个男生对迎面走来的漂亮
行 动
互 动
女生眨眼睛以引起对方的注意, 女生反感的盯了男生一眼, 然后加快步伐。
(1)代表人物:纽科姆 (2)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 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 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3)作用:规范作用、比较作用。 纽科姆的参照群体研究:个体观念取决于 其对一种至少在两个 人之间进行的交换活动,无论这种过程是 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也无论其报酬或代价 的大小如何。” ——霍曼斯 (1)实质:人们在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2)内容:有形的物质性的资源、无形的非 物质性的资源。
4也可以在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5总是在的情境下进行二社会互动的情境1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参与的人数中间人仲裁人从中渔利者分裂者和征服者特定33120192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互动的目的33120193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331201910三社会互动的条件三社会互动的条件11至少发生在两个人之间至少发生在两个人之间22只有发生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行为才存在互只有发生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行为才存在互动动33以信息传递为基础以信息传递为基础44并不仅发生在面对面的场合并不仅发生在面对面的场合55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6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的双方及其他们之间的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的双方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2019331103312019111接近与接触阶段2理解与了解阶段3调整与反应阶段例如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社会角色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是与社会地位密切联系的、是对
应于一系列角色期望的、有赖于个体认知和实
践能力的一套行为模式。
(1)是社会地位的动态表现
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密不可分,是一个问题的 两个方面:
– 社会地位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 – 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这个位置上的行为模式。
(2)是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一、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根据角色获得方式的不同,即角色获得是 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划分。 先赋角色,指勿需经过个人努力而与生俱有 的,或者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 自致角色:个体在社会中经过自己的努力才 能获得的角色。
四、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 为严重的失调现象。
–角色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 –虽还处于某角色的位置,但其表现已经证 明失败了。
思考题
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分类(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如何理解和处理社会角色冲突问题。
四、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根据角色所追求的目标不同进行划分:
功利性角色是以追求功效和实际利益为目 标的社会角色。 表现性角色是以展示社会规范、宣传思想 道德为活动目标的社会角色。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当个体依照一定社会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在特 定条件下与角色伴侣进行互动的时候,他就在进行 角色扮演。
二、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根据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来划分。
自觉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 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 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 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 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社会学概论_课件

发生变化的过程
社会发展的概念与目标
社会发展的概念: 指社会结构、社会 关系、社会制度、 社会文化等方面的 变化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目标: 实现社会公平、公 正、和谐、稳定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促 进社会进步
社会发展的动力: 科技进步、经济发 展、文化创新、制 度改革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互动类型:包括面对面互动、网络互动、 群体互动等
面对面互动:指人们面对面进行交流和 互动如交谈、握手、拥抱等
网络互动: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 互动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网络论坛 等
群体互动:指人们通过群体活动进行交 流和互动如聚会、会议、比赛等
人际关系的概念与类型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互动形成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文化传承与社会化过程
文化传承:通过教育、家庭、社会等途径传递和继承文化 社会化过程: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包括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等 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文化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社会化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文化传承与社会化的影响:对个体行为、社会结构、文化变迁等方面产生影响
文化冲突与文化变迁
社会变迁与发展
第七章
社会变迁的概念与类型
社会变迁的类型:包括社会 结构变迁、社会关系变迁、 社会价值观变迁等
社会变迁:指社会结构、社 会关系、社会价值观等发生 变化的过程
社会结构变迁:指社会阶层、 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发生
变化的过程
社会关系变迁:指社会交往、 社会互动、社会网络等发生 变化的过程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社 会现象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 证社会理论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 查收集数据
社会学概论(完整)

2008-3-4
1
本书对“社会”的定义:
所谓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是人们按照自己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 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一、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按其知识 结构,社会学 学科内容分为
理论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 经验社会学
二、社会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008-3-4
4
本章重要术语
◆孔德 ◆严复 ◆康有为 ◆《群学肄言》 ◆恩格斯的人的双重生产理论 ◆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注意点:
人怎样才能进行生产呢?生命的生产——无论自己生命的生产 (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 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2008-3-4
2
第二节 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思想与社会学
◆ 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礼记·礼运》 ◆ 孙中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 康有为:《大同书》
2008-3-4
5
第二章 人的社会需要
导入
人的行动的最初动力——人的社会需要
第一节 人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一、社会需要的涵义 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
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 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社会学概论

2) 理性化
3) 科学技术在经济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4) 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
5) 城市化
6) 人的现代化
7) 全球化
2) 文化相对主义:他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相互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第二编 社会学的微观分析
负功能:一、抵制变革
二、目标冲突
三、遵从行为问题
四、谣言问题
2. 社会组织概述(社会组织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1) 含义: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以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7) 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2. 集合行为(主要: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一般有以下三个特征:
1) 人数众多
2) 无组织性
3) 行为者相互依赖
第八章 社会群体
1. 初级群体的含义: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第十二章 社会设置
1. 社会设置的含义: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他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2. 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
1) 考察社会设置功能的角度P261
第十三章 社区
第十四章 城市化
第十五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 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社会学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1.识记:(1)社会变革的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2.应用:分析社会学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识记:(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三)马克斯和恩格斯对社会学的重要贡献领会:马克斯和恩格斯对社会学创立的主要贡献。
(四)社会学的发展1.识记:(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2)战后欧洲社会学发展的特点;(3)苏俄社会学的代表人物;(4)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分期;(五)中国社会学在传入、成长、建设期的代表人物。
2.领会: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贡献。
(五)社会学的本土化1.识记:(1)本土化的概念;(2)中国倡导社会学本土化的主要人物;(3)社会学中国化过程中的主要成就。
2.领会:实现社会学中国化的基本做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1.识记:(1)社会学的定义;(2)社会学研究对象;(3)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2.领会:(1)社会学的基本问题;(2)社会学学科特征。
(二)社会学的功能1.识记:(1)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和规范性功能的概念;(2)社会教育功能的概念;(3)社会管理功能的概念;(4)社会批评功能的概念。
(三)社会学方法1.识记:(1)问卷调查的概念;(2)实地调查的概念;(3)参与观察的概念;(4)实验方法的概念;(5)非介入性研究方法的概念;(6)定性分析的概念;(7)定量分析的概念。
2.领会:(1)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关系。
3.应用:分析比较不同资料收集方法的优缺点。
(四)社会学主要理论1.识记:(1)结构功能理论;(2)冲突理论;(3)交换理论;(4)符号互动论;(5)其他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2.领会:(1)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2)帕森斯的社会行动要素;(3)美国社会学家雷克斯对帕森斯理论的批判;(4)霍曼斯交换理论的缺陷;(5)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自考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代表人物戈夫曼运用“剧本”、“观 众”、“表演者”、“角色”、“印象 管理”、“前台”、“后台”、“面 具”、“道具”等戏剧用语说明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 戈夫曼认为:社会生活之所以井然有序, 是因为存在着社会互动的规则。
社会互动中的一项规则就是当对方的表 演不是太成功,出现了一些让“演员” 困窘的状况时,一般参与互动的人会给 对方“面子”,故意视而不见。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形式
一、交换
(一)交换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 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 互动形式。 也就是说,交换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 通过转让自己的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 物的行动
构成交换应有的四个要素: 1、目标:社会互动的行为者各自希望通 过互动所达到的目标 2、付出:即行动者向拥有预定回报的另 外一方提供行动的过程 3、回报:行动者接受自己行动的酬答 4、效益:目标与回报的一致程度 这四个要素就完成了一个互动的周期 具有两个或以上的行动周期的交换叫重 复交换
(二)交换的类型 1、物质交换 交换双方都对成本和利润进行理智的核 算,在形式上可能是自愿和等价的。但 情况有可能相反: (1)交换者可能缺乏对市场的足够了解 而错误估计了交换行情 (2) 社会的交换条件可能本来就是对一 方有利对另一方不利
2、非物质交换 指的是感情、文化等交流形式。 这类交换很难计算成本利润,是和自己 的感情、观念、价值、信仰等因素相关 的。
人们通过角色借用来理解他人对某些符 号所赋予的意义。 即通过设身处地的方式,站在对方的立 场来阐释互动的情境,来决定自己应该 如何行动
(二)拟剧论 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 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基本观点: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 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 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 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内群体与外群体
按照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感的不同,可以把 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这一划分方法 是美国耶鲁大学的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 出版的《民俗论》一书中提出来的。
初级群体是指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时最初接触到 的、由经常的面对面的直接互动所形成的、具 有紧密人际关系和浓厚感情色彩的小群体。初 级群体是在初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社会生 活的基本单位,是个人通往社会的桥梁,主要 是一种生活共同体。
2.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
次级群体又称“次属群体”、“间接群 体”、“后起群体”,在社会学界最为通 行的翻译是“次级群体”。
社会群体
曹颖
“玉米”、 “笔迷” 、 “凉粉” 的
粉丝们在街 上为偶像们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 1.社会群体的不同理解 一是把社会群体解释为社会。如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 二是来自社会群体理解为社会类属。如前苏联著
名学者安德列耶娃 三是把社会群体解释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 四是把社会群体仅仅理解面对面直接互动的小
第二,群体规模的大小会影响群体成员的 行为。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的心理空 间越大,可以选择的行动策略越多,个人 责任分散现象越突出,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的可能性越大。如:“大班上课逃课多, 小班上课逃课少”,“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四、社会群体的结构
(一)群体凝聚力
1.内群体(in-group)
内群体又称为我们群体,简称“我群”,是指 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间 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并且具有情感 认同和强烈归属感的群体。人们的社会生活是 以内群体为中心的。
2.外群体(out-group)
外群体又称为他们群体,简称他群,泛指内 群体以外的所有社会群体,是人们没有参与 也没有归属感的群体。萨姆纳认为,对于外 群体,人们一般怀有蔑视、厌恶、回避、挑 衅或仇视的心理,而没有忠心、互动、合作、 同情心,对其份子怀有疑问或偏见。
2.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
参照群体又称为参考群体,一般是指个人没有参 与但又接受其规范来比较、评价及指导自己行为 的群体。或者说,参照群体是指对人们的思想观 念和行为方式具有特殊引导意义的社会群体。
参照群体是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社会 生活中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具有 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 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 规关系的社会群体。次级群体的典型就是 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如学校、工厂、企 业。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根据社会群体中社会关系的规范化和正规化 程度,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 群体。这一分类方法始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 约在“霍桑实验”中的发现。梅约通过“霍桑 实验”发现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
2.地缘群体
地缘群体是指通过地缘关系结成的社会群体。从我 国目前的情况看,地缘群体主要有两种形式:①邻 里。邻里是最普遍最典型的地缘群体。在我国的社 会生活中,农村的邻里比城市的邻里发挥着更重要 的社会功能。②同乡群体。同乡群体即在某一单位、 部门或地区学习、工作的人们,因原来的出生地或 成长地在同一地方而结成的群体。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定义: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 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 社会群体。又被称为初级群体或首属群体。 这种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 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 我国的社会学研究中,初级社会群体主要 是指家庭和相邻家庭组成的地域性群体— —邻里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两个方面。
(三)抚育和赡养的功能 抚育是对子女生活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
对他们的教育。
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 (四)休息和娱乐的功能 家庭是个人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家庭娱
一夫一妻制
2.家庭的社会功能
家庭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从事两种生产(人口生 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 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性爱功能、生育功能、 情感功能、经济功能和保障功能。
(一)经济功能 家庭的经济功能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配、
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二)生物功能 家庭的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与生殖
1.正式群体(formal group)
正式群体是按照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 正式规范制约和控制的社会群体。如家庭、学 校、机关、工厂、公司。正式群体是社会稳定 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2.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
非正式群体不是按照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 来的社会群体。非正式群体内部有自己的规 范,但这些规范具有非正式性的特点,如不 成文性、特殊主义性等。
群体。美国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霍曼斯 。
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 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个人集合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 基本单位。
这一界定说明:第一,社会群体是一个客观的 社会实体,不是一种“名称”或“标签”。
第二,社会群体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社会关系 而形成的,互动是形成社会群体的基本途径, 社会关系是维系社会群体的纽带;
(一)正功能 1.承担社会化的任务 2.满足人们的需要 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二)负功能 1.压抑个性,限制个人发展 2.干扰次级群体的运行和目标实现
五、初级群体的基本类型
一、家庭 1.家庭的涵义 所谓家庭,是指以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
收养关系为基础的共同生活的初级群体。 家庭演化史 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家庭/
①为人们扮演社会角色提供参照系。
②影响人们的社会情感或社会情绪。
③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1.血缘群体
血缘群体是通过婚姻或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群体。 中国社会是一个重血缘特别是重父系血缘的社会。 我国的血缘群体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家庭。家庭是 最普遍最典型的血缘群体形式。②家族。③家门。
(二)社会群体的个人功能
1.满足个人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 要、自尊与友爱需要、归属需要和自我实现 的需要)
2.帮助个体完成社会化。社会群体是个体 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条件,从家庭、邻里、 朋友群体、学校到工作单位和各种社会组织, 都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和条件,离开了社会 群体,个体社会化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大群体和小群体的划分,其社会学意义主 要在于考察群体规模的大小对群体成员的 关系和行为的影响。
第一,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之间的关 系越复杂。研究表明,成员数量与群体潜 在的关系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呈几何级数 增加。三人群体中存在6种可能的关系, 四人群体有25种可能的关系;五人群体有 90种可能的关系,6人群体有301种可能 的关系,7人群体有966种可能的关系。
(三)群体内部关系 1.群体成员关系的数量分析 2.群体成员关系的紧凑度(美国社
会学家莫雷诺的“社会网络图”)
3.群体成员关系的地位结构 一是分散型结构;二是集中型结构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
1.群体领导。一是“工具性领导”,二 是“表意性领导”。
2.群体决策。群体决策中存在着“风险 转变”现象,即 “集体决策、集体负责” 与“集体不负责”现象。
(六)大群体和小群体
前苏联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在《社会心 理学》一书中,根据群体规模大小和成员数量的多 少,把社会群体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
1.大群体 大群体是指人数较多、成员之间主要以间接方式联
系、较少直接互动的社会群体。一般来说,业缘群 体基本上属于大群体。 2.小群体 小群体是指人数较少、成员之间主要以直接方式联 系、并且经常发生面对面互动的社会群体。社会学 历来重视对小群体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
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 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 一体的力量。群体凝聚力的发展一般表现 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人际吸引;第二是成 员对规范的遵从,把个人的目标与群体的 目标结合。第三是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 地 看成是自己的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 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最 高层次。
(二)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 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 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观念。群体规 范是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它的形成具 有一定的心理机制。群体规范在群体成 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 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 心理尺度,成为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
3.业缘群体
业缘群体是指人们因某一职业或工作关系的 联系而结成的社会群体。业缘群体是现代社 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群体,有两个显著的 特点:一是群体结构严密,二是群体活动时 间集中。
4.趣缘群体
趣缘群体是指人们因兴趣爱好相同而结成的 社会群体。趣缘群体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也是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结果,存在于各个 年龄段的社会成员。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划分是相对的,二者之间 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内 群体与外群体之间可能发生相互转化。
(四)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根据成员的身份归属不同,可以把社会群 体分为“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这一 分类方法始于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 乔治·米德 ,首先提出了“参照群体”的概 念。 1.成员群体 成员群体也称为所属群体,是指个人所在或 所属的群体。成员群体和内群体是成员参与 的群体,成员群体与内群体的区别在于是否 具有归属感。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自尊与友爱需要 归属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社会需要的产物
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产物,群体 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 1.物质生产 2.精神生产 3.人口生产 4.社会关系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