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有疏狂一老身
熊召政
李贽既不能像张居正那样,以事功影响后世,也不能像海瑞那样,用道德影响士林。

但他的叛逆精神与追求本真的学问,却是晚明时期思想界的一盏明灯。

——熊召政
研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某一个人物,生在某一个朝代是福气,头上戴着光环,到处受人尊敬。

换到另一个时代,便成了天地难容的人物,不但吃尽人间苦头,弄得不好还会丢掉性命。

把中国历朝作一个区分,则可以说:春秋战国养士,汉朝养武,唐朝养艺,宋朝养文,明清多养小人。

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套用之,一个朝代也会使某种人能得到特别的发展。

照这个逻辑来推理,大思想家李贽生活在明代,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坚决不肯给孔子抬轿
读李卓吾的《藏书》、《焚书》、《续焚书》,我们会感到,像他这样的叛逆者,当也是属于那种五百年才可能出现一个的人物。

他经常发表惊世骇俗的观点,他说天地间只有五部大文章,即汉司马迁的《史记》、唐杜甫的诗集、宋苏东坡的文集、元施耐庵的《水浒传》、明《李献吉集》。

这五个人,前四位皆是文章翘楚,各自代表了一个时代。

但我们注意到,他不提孔子、孟子,亦不提老子、庄子,更不提二程与朱熹。

儒道两家的圣人与典籍,尽管被天下读书人奉为圭臬,但却不入他的“法眼”,特别对孔子,非难尤多。

在他眼里,孔子并非圣人,老、佛也非异端,他对儒先、父师之类谬传知识的人物讥刺、抨击,毫不留情面。

正由于这样一些人把孔子抬到圣人的地位,李贽发誓不肯加入抬大轿的行列。

中国是一个善于造神的民族,因为造神者得到的好处远远大于被造者。

所以,许多国人乐此不疲。

李贽看出这一点,十分痛心,在给友人耿定向的信中言道:“夫天生一人,自
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对于造神者的批判,李贽一针见血。

海瑞只是一棵青草
李贽与张居正、海瑞是同时代人,都生于嘉靖初年,死于万历时代。

客观地讲,这三个人,外加一个戚继光,应该是那一时代最负盛名的四大人物。

张居正于1572年出任首辅(相当于宰相),辅佐十岁的神宗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是有明一代绝无仅有的中兴名臣,力挽狂澜的大改革家。

他执政期间裁抑豪强,注重民生,后世称他为“权臣”、“法家”,讪谤甚多。

海瑞是有明一代最大的清官,他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抱着一死的决心给沉湎斋醮荒怠政务的世宗上万言书。

张居正柄国,始终弃用海瑞,这一点曾引起当世士林的诟病。

张居正死后,朱翊钧迅速对他进行残酷的清算,并重新起用海瑞。

在史籍与口碑中,张居正毁大于誉,而海瑞却是誉满天下。

作为他们同代人的李贽,却没有随波逐流。

他深情地赞誉张居正是“宰相之杰”,而评价海瑞为“万年青草”。

在李贽看来,张居正是真正的经邦济世的伟大人物,而海瑞只是以人格取胜,生命如草可以万年长青,但绝不是振衰起隳的国家栋梁。

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来看,李贽心仪的政治人物,不仅仅只是会做道德文章,更应该有着为社稷求发展、为民生谋福祉的巨大的担当精神与行政才能。

道德与事功,清流与能吏,一般的读书人,都看重前者,而李贽赞赏的却是后者。

晚明思想界的一盏明灯
李贽既不像张居正那样,以事功影响后世,也不能像海瑞那样,用道德影响士林。

但他的叛逆精神与追求本真的学问,却是晚明时期思想界的一盏明灯。

数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人有两种:一种是石头,可以在任何激流中挺立;一种是咖啡,可以百分之百融入水。

李贽当属于前者。

他特立独行,蔑视世俗,因此当世难容。

比起张居正与海瑞来,他的处境更惨。

皇皇一部《明史》,张居正、海瑞皆有列传,而他只在耿定向的条目中附上数语以示交待,可见皇室操纵的史家,对他这位狂人,连贬损几句的兴趣都没有。

李贽晚年弃绝功名,对这种“世人皆欲杀”的处境,早已有了心理准备。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

年来寂寞从人谩,只有疏狂一老身。

以七十五岁疏狂之身在狱中用剃刀自杀,表明了李贽与流俗抗争到底的决心。

他死后不到半个世纪,明朝就以思宗的上吊而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中谢幕。

比起思宗来,李贽的悲剧似乎更能体现文化上的意义。

因为他不仅死在明朝最腐败的时期,更是死于明朝思想上最为平庸的时期。

摘自《去明朝看风景》
李贽自称“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在《自赞》一文中,他毫不掩饰自己的个性:
其性褊急,其色矜高,其词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其交寡而面见亲热。

其与人也,好求其过,前不悦其所长;其恶人也,既绝其人,又终身欲害其人。

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饫德。

分明一介不与,而以有莘借口;分明豪毛不拔,而谓杨朱贼仁。

动与物迕,口与心违。

其人如此,乡人皆恶之矣。

昔子贡问夫子曰:“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若居士,其可乎哉!(选自《自赞》)
关于落发为僧,在《与曾继泉》一文中,李贽写道:
其所以落发者,则因家中闲杂人等时时望我归去,又时时不远千里来迫我,以俗事强我,故我剃发以示不归,俗事亦决然不肯与理也。

又此间无见识人多以异端目我,故我遂为异端以成彼竖子之名。

兼此数者,陡然去发,非其心也。

(选自《与曾继泉》)
坦然入狱:
名山大壑登临遍,独此垣中未入门。

病间始知身在系,几回白日几黄昏。

(《系中八绝·其一》)
遗言:
倘一旦死,急择城外高阜,向南开作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

既如是深,如是阔,如是长矣,然复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未入坑时,且阁我魄于板上,用余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等,使我体魄不安……即安了体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横阁其上……使可望而知其为卓吾子之魄也。

周围栽以树木,墓前立一石碑,题曰:“李卓吾先生之墓。


黄仁宇先生在著作《万历十五年》中,亦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李贽的思想。

基本政治思想
李贽在反对政治腐败和宋明理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①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

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

他自幼“便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

“士贵为己,务自适。

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

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焚书·续焚书·答周二鲁》)。

他认为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

李贽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孔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