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季风环流123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洛莫夫(xopomob)规定,凡地面上 冬(1月)夏(7月)盛行风向之间至少差 120°且季风指数(I)达到一定百分率的 地区为季风区。
8
I的定义为:
I=(F1+F2)/ 2式中F1和F2分别为1月和7 月盛行风向频率的百分数。规定: I>60% 明显季风区 I<40% 季风区 I<40% 具有季风倾向的地区
可以侵入南半球,并可从南海南部向西传播
至印度洋,形成印度季风区的东北季风。
9
世界季风区域分布图
实线为I=40%等值线,斜线区为﹥60%的明显季风 区
可见:亚、非和澳洲的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为全世界最大季风区
。
10
亚洲季风区:
1.南亚:热带季风区,冬季盛行东北季 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
2.东亚季风区:
① 南海-西太平洋为热带季风区,冬季盛 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
② 东亚大陆-日本为副热带季风区,冬季 30°N以北盛行西北季风,以南盛行东北季风 ;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或东南季风。
4.印度季风区的西南气流向东输送构成 东亚副热带季风的一部分。
20
三.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
wenku.baidu.com㈠ 高低空环流系统
低空成员:
亚洲大陆冷性反气旋、东亚向南越赤道 气流、印尼-北澳夏季风辐合带或热带辐合 带(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以及澳大利亚热 低压等。
高空成员:
南半球高空副热带高压脊,向北越赤道 气流和北半球高空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脊。
21
1 亚洲大陆 冷性反气旋
2 东亚向南 越赤道气流
3 印尼-北澳季 风辐合带
4 澳大利亚热 低压
1987年12月亚澳地区950hPa流 场
22
3 北半球高空 副高西部脊
2 向北越赤 道气流
1 南半球高空 副高脊
1987年12月亚澳地区200hPa流 场
23
㈡ 冬季风异常的环流特征
强弱冬季风年的东亚环流系统和天气特征 有明显的差异。强冬季风年500hPa西太平 洋副热带高压弱,亚洲地区西风环流弱,东 亚长波槽脊南伸,200hPa层115°E西风急 流强且偏北。弱冬季风年环流特点与之相反 , 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亚洲地 区西风环流强,东亚槽弱,200hPa层 115°E西风急流弱且偏南。
冷涌向南传播过程中,冷空气的厚度愈来 愈薄,一般不超过700hPa。
25
3 冷涌向南传播路径:
➢东亚大陆 沿海经台湾海峡 进南入海; ➢中国大陆西部 南下沿中南半岛东海岸
进入
低纬
从东路南下的冷空气主要在海面上移动,
变性增温增湿逐渐失去干冷的特性;从西路
南下的冷空气由于在陆地附近的海上移动,
且受冷洋流的影响,其变性很慢。强的冷涌
13
3 南海-西太 平洋ITCZ
2 东亚地区向 北越赤道气流
5 梅雨辐 合带
4 西太平 洋副高
1 澳大利亚 冷性反气旋
亚澳地区1988年6月950hPa平均流场 (点划线为等风速线,间隔为20米/秒)
14
3 东亚地区向 南越赤道气流
1 南压反气 旋东部脊
2 东风急流
4 南半球高 空副高脊
亚澳地区1988年6月200hPa平均流场 (点划线为等风速线,间隔为20米/秒)
11
二.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
㈠ 高低空环流系统 低空成员:
澳大利亚冷性质反气旋,东亚地区向北越 过赤道气流、南海-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 ITCZ ,或称热带季风辐合带、南海季风槽等)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梅雨辐合带(或称副热 带季风辐合带、梅雨锋等)。
12
高空成员:
南亚反气旋的东部脊、东风急流(含南 北两支东风急流)、东亚地区向南越赤道气 流、南半球高空副热带高压脊等。
15
在这些环流系统的控制下,存在三支低层季风气流: ➢澳大利亚冷性反气旋中辐散出来的冬季东南季风; ➢越赤道后转向而成的南海-西太平洋热带西南季风; ➢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西侧向北流转向而成的东亚
大陆-日本副热带西南季风。 东亚地区两支西南季风的北侧是两条辐合带,高层
为辐散带,对应着两条季风雨带。
16
㈡ 夏季风异常的环流特征 夏季风环流系统中某一成员的强弱、位
置发生变化,均可影响整个环流系统变化, 从而影响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并进而影响 各个地区旱涝。
17
北半球中纬度西风急流轴的位置 洪涝年比干旱年偏南5纬距。 北半球的东亚季风系统洪涝年比 干旱年偏低8纬距。
18
㈢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热力性质 由于组成东亚副热带季风的三股气流均
第十章 东亚季风环流
1
要点
1. 东亚季风和夏季风的一般特征 2. 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3. 东亚季风的形成机制 4. 季风低频振荡激发与传播机制
2
季风:一般地说,季风是指近地面层冬夏
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侯特征明显不同的 现象。
3
现代人们对季风的认识有了进步,至少有三 点是公认的,即:
(1)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改变的 现象,这里强调“大范围”是因为小范围风向受 地形影响很大; (2)随着风向变换,控制气团的性质也产生转变 ,例如,冬季风来时感到空气寒冷干燥,夏季风 来时空气温暖潮湿; (3)随着盛行风向的变换,将带来明显的天气气 候变化。
24
㈢冷涌的向南传播及其对低纬环流的作用。
1 定义:东亚冬季风在北方爆发及侵入我国 习惯上称为寒潮(cold wave),当其进一步 向南海推进时称为冷涌。 2 南海冷涌:一般认为当南海北部东北风大 于等于8米/秒,深圳与黄石地面气压大于等 于8hPa,且冷涌过程中东北风维持在6米/秒 以上时,称为南海冷涌。
4
《圖二》圖中顯示了各個季風區冬季及夏季盛行風和降雨區的變化。
图中显示各个季风区冬季盛行风和降水区的变化
5
图中显示各个季风区夏季盛行风和降水区的变化
6
§10.1 东亚季风的环流系统
➢ 世界季风区 ➢ 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 ➢ 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 ➢ 东亚季风与冬季风的交替
7
一. 世界季风区
来自热带海洋上,富含水汽,当其进入大陆 后受夏季大陆的辐射加热作用和副热带高压 脊下的下沉增温作用,形成高温高湿的特性 。
19
㈣ 东亚与南亚夏季风的比较
1.印度和中国的降水除少数地区无明 显的相关。
2.印度夏季风由单纯的热带季风所组 成,东亚夏季风包含热带季风和副 热带季风两部分,影响系统复杂。
3.大部分夏季风低压系统是在东亚季 风区发生而后向西传播到印度季风区
8
I的定义为:
I=(F1+F2)/ 2式中F1和F2分别为1月和7 月盛行风向频率的百分数。规定: I>60% 明显季风区 I<40% 季风区 I<40% 具有季风倾向的地区
可以侵入南半球,并可从南海南部向西传播
至印度洋,形成印度季风区的东北季风。
9
世界季风区域分布图
实线为I=40%等值线,斜线区为﹥60%的明显季风 区
可见:亚、非和澳洲的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为全世界最大季风区
。
10
亚洲季风区:
1.南亚:热带季风区,冬季盛行东北季 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
2.东亚季风区:
① 南海-西太平洋为热带季风区,冬季盛 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
② 东亚大陆-日本为副热带季风区,冬季 30°N以北盛行西北季风,以南盛行东北季风 ;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或东南季风。
4.印度季风区的西南气流向东输送构成 东亚副热带季风的一部分。
20
三.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
wenku.baidu.com㈠ 高低空环流系统
低空成员:
亚洲大陆冷性反气旋、东亚向南越赤道 气流、印尼-北澳夏季风辐合带或热带辐合 带(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以及澳大利亚热 低压等。
高空成员:
南半球高空副热带高压脊,向北越赤道 气流和北半球高空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脊。
21
1 亚洲大陆 冷性反气旋
2 东亚向南 越赤道气流
3 印尼-北澳季 风辐合带
4 澳大利亚热 低压
1987年12月亚澳地区950hPa流 场
22
3 北半球高空 副高西部脊
2 向北越赤 道气流
1 南半球高空 副高脊
1987年12月亚澳地区200hPa流 场
23
㈡ 冬季风异常的环流特征
强弱冬季风年的东亚环流系统和天气特征 有明显的差异。强冬季风年500hPa西太平 洋副热带高压弱,亚洲地区西风环流弱,东 亚长波槽脊南伸,200hPa层115°E西风急 流强且偏北。弱冬季风年环流特点与之相反 , 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亚洲地 区西风环流强,东亚槽弱,200hPa层 115°E西风急流弱且偏南。
冷涌向南传播过程中,冷空气的厚度愈来 愈薄,一般不超过700hPa。
25
3 冷涌向南传播路径:
➢东亚大陆 沿海经台湾海峡 进南入海; ➢中国大陆西部 南下沿中南半岛东海岸
进入
低纬
从东路南下的冷空气主要在海面上移动,
变性增温增湿逐渐失去干冷的特性;从西路
南下的冷空气由于在陆地附近的海上移动,
且受冷洋流的影响,其变性很慢。强的冷涌
13
3 南海-西太 平洋ITCZ
2 东亚地区向 北越赤道气流
5 梅雨辐 合带
4 西太平 洋副高
1 澳大利亚 冷性反气旋
亚澳地区1988年6月950hPa平均流场 (点划线为等风速线,间隔为20米/秒)
14
3 东亚地区向 南越赤道气流
1 南压反气 旋东部脊
2 东风急流
4 南半球高 空副高脊
亚澳地区1988年6月200hPa平均流场 (点划线为等风速线,间隔为20米/秒)
11
二.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
㈠ 高低空环流系统 低空成员:
澳大利亚冷性质反气旋,东亚地区向北越 过赤道气流、南海-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 ITCZ ,或称热带季风辐合带、南海季风槽等)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梅雨辐合带(或称副热 带季风辐合带、梅雨锋等)。
12
高空成员:
南亚反气旋的东部脊、东风急流(含南 北两支东风急流)、东亚地区向南越赤道气 流、南半球高空副热带高压脊等。
15
在这些环流系统的控制下,存在三支低层季风气流: ➢澳大利亚冷性反气旋中辐散出来的冬季东南季风; ➢越赤道后转向而成的南海-西太平洋热带西南季风; ➢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西侧向北流转向而成的东亚
大陆-日本副热带西南季风。 东亚地区两支西南季风的北侧是两条辐合带,高层
为辐散带,对应着两条季风雨带。
16
㈡ 夏季风异常的环流特征 夏季风环流系统中某一成员的强弱、位
置发生变化,均可影响整个环流系统变化, 从而影响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并进而影响 各个地区旱涝。
17
北半球中纬度西风急流轴的位置 洪涝年比干旱年偏南5纬距。 北半球的东亚季风系统洪涝年比 干旱年偏低8纬距。
18
㈢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热力性质 由于组成东亚副热带季风的三股气流均
第十章 东亚季风环流
1
要点
1. 东亚季风和夏季风的一般特征 2. 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3. 东亚季风的形成机制 4. 季风低频振荡激发与传播机制
2
季风:一般地说,季风是指近地面层冬夏
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侯特征明显不同的 现象。
3
现代人们对季风的认识有了进步,至少有三 点是公认的,即:
(1)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改变的 现象,这里强调“大范围”是因为小范围风向受 地形影响很大; (2)随着风向变换,控制气团的性质也产生转变 ,例如,冬季风来时感到空气寒冷干燥,夏季风 来时空气温暖潮湿; (3)随着盛行风向的变换,将带来明显的天气气 候变化。
24
㈢冷涌的向南传播及其对低纬环流的作用。
1 定义:东亚冬季风在北方爆发及侵入我国 习惯上称为寒潮(cold wave),当其进一步 向南海推进时称为冷涌。 2 南海冷涌:一般认为当南海北部东北风大 于等于8米/秒,深圳与黄石地面气压大于等 于8hPa,且冷涌过程中东北风维持在6米/秒 以上时,称为南海冷涌。
4
《圖二》圖中顯示了各個季風區冬季及夏季盛行風和降雨區的變化。
图中显示各个季风区冬季盛行风和降水区的变化
5
图中显示各个季风区夏季盛行风和降水区的变化
6
§10.1 东亚季风的环流系统
➢ 世界季风区 ➢ 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 ➢ 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 ➢ 东亚季风与冬季风的交替
7
一. 世界季风区
来自热带海洋上,富含水汽,当其进入大陆 后受夏季大陆的辐射加热作用和副热带高压 脊下的下沉增温作用,形成高温高湿的特性 。
19
㈣ 东亚与南亚夏季风的比较
1.印度和中国的降水除少数地区无明 显的相关。
2.印度夏季风由单纯的热带季风所组 成,东亚夏季风包含热带季风和副 热带季风两部分,影响系统复杂。
3.大部分夏季风低压系统是在东亚季 风区发生而后向西传播到印度季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