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品的营销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产品的营销方式研究——以哈利波特为例
【摘要】本文将从营销学角度探析论述电影《哈利·波特》系列在市场上取得瞩目成功的一些原因。
本文从商业模式的角度,通过对文化产业中哈利·波特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了十二种营销成功的相关方法,除去一些客观因素,也进一步分析了口碑营销、粉丝营销、饥饿营销、反向营销和品牌营销几大营销手段,并结合这几种手段与电影营销的联系,最终探析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是通过怎样的市场运作和营销手段而取得巨大成功的。
哈式营销给我们的启示是,它将目标顾客、价值主张、营销模式与盈利模式集合,形成利益最大化,又添加新式营销手段,与时俱进汲取销售精华并去其糟粕,让哈利·波特电影的竞争力跟上时代潮流,不被淘汰,活力永驻。
【关键词】哈利·波特电影;营销手段;饥饿营销;反向营销
一、引言
2011年,备受瞩目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于7月15日在美国上映(内地8月4日),凭借终结篇的号召继续席卷全球的票房神话,成多国票房冠军,首映周末三天在北美地区狂收1.68亿美元,并以4.76亿美元成为全球最高的首映票房。
这是属于《哈利•波特》系列的完美落幕。
自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于1997年在英国出版以来(2000年登陆中国),迅速在全世界引起一股魔法热,这是属于哈利·波特的狂潮。
而其系列电影自2001年上映以来,则凭借其充满魔幻主义色彩的魔法世界和独具特色的“哈式”营销策略席卷了整个世界。
华纳兄弟娱乐公司(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Inc.)一开始就把全球市场当作了自己的目标客户,而非单一的某个国家。
说到世界这个大市场,在国际市场的营销中,企业就需要建立起一个综合有效的国际市场营销信息系统,这是因为:(1)市场的扩展。
市场都是随时变化发展的,需要企业随时关注最新动态,及时调整作战方略。
(2)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 rucker)说过:“创造客户是公司的首要任务。
顾客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最基本的资产。
”要想让企业有生命力,就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并留住潜在客户、发展新客户。
(3)市
场竞争的变化。
随着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日趋复杂,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比如在电影行业中,就许多大片如(《加勒比海盗》、《变形金刚》)等,会与《哈利·波特》共同争夺市场的关注。
据悉,自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在2001年上映以来,其相关产品已经为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带来了超过121亿美元的毛收入,相信这个数字就在现在——这眨眼间的时间内都在不停的增长。
而截至2011年其出品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票房收入已经超过74亿美元,稳居全球“最赚钱”电影系列。
出于从小对哈利·波特的热爱以及学习相关知识后对它营销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的兴趣,我决定在本文中探讨一下这些原因。
二、关于电影哈利•波特营销方式的正式探究。
营销要想获得成功,不得不关注以下几个要素,包括:目标顾客、价值主张、营销模式、客户关系、盈利模式、核心资源、关键业务、合作伙伴、成本结构。
关于哈利·波特电影的营销,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成功的因素:
(一)口碑营销,及产品本身的优越性。
不管销售手段如何高明,商品本身要有高的质量才会经得起众人的推敲,才不怕在时间的洪流中褪去光彩。
从产品自身角度讲,早先几部《哈利·波特》(书籍)很好的抓住了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
父爱母爱、友情、懵懂的恋爱观、以及其他人际关系线索和属于青春期少年的美好品质,随着故事情节日渐加深,越到后期越发能彰显个人性格特征,这些都成功吸引了成长期孩子的视线。
而这些特质在电影中被小演员们生动刻画,十分符合原著人物形象。
这就让书迷对电影产生认同,并有了代入感,从而使书籍与电影良好衔接。
值得一提的是,从第六部电影开始,由于华纳公司拍摄时刻意将初始目标人群扩大到成年人,使得观影年龄扩展更广,无疑会让商家都赚个盆满钵满了。
更要知道,每个年代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烙印,这一点恰恰招揽了一大批哈迷。
对于每个时期的人而言,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种归属感,这是一种个体对于某个组织的认同。
哈利·波特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儿童的兴趣,也满足了成年人对于新鲜、新奇和奇幻世界的向往。
因为每个人都幻想能拥有魔法的力量,可以无所不能,成为英雄,拯救世界。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感受到越来越明显的生存压力,哈利·波特为人们在精神上提供了一个休息站,在这里可以天马行空、可以飞檐走壁,挥动魔杖就能看到不可思议。
独特的品牌使
《哈利·波特》成为典型的口碑畅销商品,它的力量扎根于读者对家人和朋友的推荐,相对于铺天盖地的广告,口口相传实在是一种更有力和有效的流行方式。
(二)小说伴随电影推出。
《哈利·波特》将图书出版和电影上映有机整合,对营销时机、方式、效果、问题的把握细致入微。
书籍和电影两个角色一唱一和,你方唱罢我登场,况且图书早已奠定的影响力。
书籍的出版,已收获了庞大观众基础,这对电影的成功拍摄提供了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电影题材。
而电影相对于图书来说,更有视觉冲击力,观看时的感觉也是不同的,这样,一大部分书迷很可能也回转化为影迷。
(三)良好的电影拍摄质量保证。
华纳公司财力雄厚,有专业的拍摄班底,从制作到技术到演员,无一不是一流的,并且还有Technicolo特艺集团助阵。
该公司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提供了样片和前端服务、电影的发行拷贝以及近几年技术进步后加入的2D&3D数字母版制作、数字中间片等,并携手华纳兄弟完成了几十种不同语言的数字版本全球同步上映、制造分销蓝光和DVD光盘的工作。
(四)独特的首发仪式与名人效应。
采用“零点时刻”发布电影预告片、“全球同步”播放等手段,并有若干重要角色出席发布会,直接将电影影响力推向高峰。
人们期待的情绪在此时回空前高涨,激发强烈关注欲望。
还利用粉丝营销手段。
明星的号召力是强大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通过明星聚集起来的忠实粉丝群体无疑是消费群里的重要消费保障。
(五)强大的市场宣传力度。
这同时也是利用了互联网的便利途径进行宣传营销。
电影在上映前,便会在网上散布各种消息,还占据了诸多报纸的头条,并推出各种电影花絮相关趣闻。
这无疑会渐渐渗透感染那些对《哈利·波特》还不太了解的人,使他们也逐渐感兴趣。
一个常见的现象,人们在谈话时,对于他人提出的观点现象有一种想要表现自己也熟知的欲望,所以当他人谈论时,自身也想参与进讨论中。
放在“哈式”营销上,营销商抓住人们这一心理状态,一举“拿下”更多观众。
不仅如此,电影票定价也不高。
这当然是属于整个电影行业的营销手段,以便用低价吸引大量观众,从而用数量取胜然后获取利润。
(六)衍生品种类繁多,领域广泛。
图书、衍生品、包括相关的电脑游戏
等已与电影密不可分,相互牵扯、互搭便车,进一步拓展了消费人群。
这使得虽然电影一部部地上映,前前后后持续了十年之久,但由于衍生品的推新,为整个产业链注入持续活力,所以丝毫没让粉丝有疲软、视觉疲劳和热情下降的趋势,“哈热”情绪不减反增。
(七)反向营销策略。
这里的“反向”,指的是先做市场,后再定经销商。
具体的做法是:企业的新产品并非通过一级、二级批发商推向市场的,而是在产品上市之初回避一、二级批发商,直接以消费者为中心开展市场营销。
一个表现为:看起来哈利·波特或许是目前市场上被利用得最多的品牌之一,但其在特许经营方面实际上利用率甚低。
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原书作者罗琳女士的坚持对品牌的使用保留控制权,并坚决否决她认为不适当、不利于哈利·波特良性发展的一类特许证。
这样看似反营销的策略,反而大大加强了哈利·波特的品牌效应,增强了产品的美誉度和人们的信任感。
(八)版权是《哈利·波特》得以成功运作的核心资源。
这里,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起到了一个掌控把关的作用。
不仅与导演、演员、出版商有良好合作关系,更严格把关出品内容,使得电影不离其本意,遵从原著,可与书籍很好衔接。
若电影翻拍后与原著出入甚远,容易引起原著读者的反感情绪并抵触后续影视作品,不利于顺利进行。
罗琳女士利用完善的知识产权,与出版商、印刷商、发行商等等商家签订过严格的保密协议。
正是由于图书的版权、电影的拍摄权、衍生品的商品经营权等这些权利的存在,才使得哈利·波特的市场运作得以有效不紊的进行,可以最大化的擭取市场价值。
(九)运用“饥饿营销”手段。
所谓“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以维护产品形象并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常运用于商品或服务的商业推广。
饥饿营销就是通过调节供求两端的量来影响终端的售价,达到加价的目的。
表面上看,饥饿营销的操作似乎很简单,商家定出一个博人眼球的价格,往消费者中投一枚惊喜炸弹,吸引过来潜在的消费者,然后在趁机限制供货量,造成供不应求的热销假象,从而理所应当的提高售价,摇身一变把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从而赚取利润。
它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调高价格,其实更是为了对品牌产生高额的附加价值,从而为品牌树立起高价值的形象。
这种做法通过实施欲擒故纵的策
略,调控产品的供求,强化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我们知道,消费者都有一种好奇和逆反心理,越是难得到的越有征服的欲望,于是该策略对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进行了强化,而这种强化加剧了产品供不应求的气氛,促使消费者在产品刚上市时就迅速出手买入,以防“得不到”。
据悉,当《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在北美上映后,华纳公司称该影片的DVD和蓝光碟将伴随8部电影的套装版一同在11月11日上架,但其同时宣布,这些影碟将在12月29日就将集体下架。
这一策略正是考虑到当时影碟市场的疲软,通过饥饿式营销去刺激粉丝购买收藏。
而我国市场内其他“饥饿营销”成功的例子有:比如小米手机——曾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内售完20万台,创造了奇迹;青年作家郭敬明出版书籍《小时代限量版》时,打出广告“全国限量99999套,封面印刷特殊编码,数字不重复,每本限量独一无二”字样,如此方式使得该书刚一出版立马被读者抢购一空。
(十)影片色调转变。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是整个系列转折的标志,因为从它开始,初始定位于儿童作品的哈利·波特正式走向成人化道路,也因此吸引了更多成年观影人群。
看过电影的影迷都不难发现一点,哈利·波特系列的整体影片色调都在向灰色靠近。
这是因为,灰色在美术学中象征稳定、成熟。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事物并非单纯的非黑即白,这里有一处中间地带称为灰色。
每件事物黑白比例不同分配,其实可以说是不同纯度的灰色调合成的,总和成呈现出的模样。
电影色调的变化意在指出哈利·波特的人生轨迹与思想意识形态已大致形成,亦是从侧面告诉观众,小哈利已经长大、跨入了真正的成人世界。
(十一)根据实际目标群年龄调整相应营销策略。
大部分产品对于年龄,即其目标客户,都是有特定指向的。
不同的产品对应各异的人群,而当这批客户离开后,便会重新培养一批新客户。
这种做法虽然有针对性,却容易在成本上捉襟见肘。
而华纳公司在做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营销时,加入了“成长经营”这一重要方法,在培养一代哈迷的同时,提前就了解好大部分哈迷的现在年龄,针对这批群体量身制定营销计划,让他们对哈利·波特的热情持续并可以影响到周围甚至下一代。
据统计,哈利·波特后两部电影的成年观众比例远超过前五部。
这暗示,对于已经进入成年期的许多哈迷,他们对这个系列的忠诚度反而随着年龄增
加了。
当哈迷陪同哈利·波特走过第十个年头的时候,正是《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上映的关头,前五部作品里哈利已通过一次次的经历完成了属于他的成人礼,同时,这也是众多哈迷们接受成人礼的时间。
不仅是对剧情的发展,更是与自己的成长有牵扯不断的联系,使正在走向成年的哈迷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十二)品牌营销。
指的是通过市场营销使客户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认知过程,是企业要想不断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构建高品位的营销理念。
哈利·波特到了今天,已然不仅仅只是几本书、几部电影那么简单,它可以代表一种文化、可以体现一种文学价值、而它更是一代人的共同认知,是留在一批与之共同成长起来的哈迷们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像血液一样自然溶合在他们的身体里,影响了他们价值观和人生观。
最高级的营销不是建立庞大的营销网络,而是利用品牌符号,把商品建到社会公众心里,把产品输送到消费者心里,潜移默化,并在消费时,他们不假思索的选择这个产品。
三、结论
三份作品,七分营销。
《哈利·波特》无无疑是很出色的作品,但离不开成功的营销手段。
可以说《哈利·波特》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它是影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品牌之一,也是建立在成熟市场机制上的商业运作典范。
《哈利·波特》为观众带来的不仅仅只是一个魔法故事,更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营销案例,一个绝无仅有的商业奇迹,其实不光这一系列电影,纵观整个哈利·波特产业链,它之所以能做成上千亿美元的产业链,靠的不光是一家或几家企业的资源,而是通过众多合作企业伙伴共同合作,整合了众多在业界有较高实力的企业,集合了众多公司的资源与优势才共同将哈利·波特产业、品牌做大做强的。
顾客需求是文化产品产业化的成功商业模式的基础;文化产品质量是成功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利益相关者的密切配合是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营销模式的创新是商业模式成功实现的保证。
企业需要“哈式”营销这样的奇招,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市场调查,以及敏锐的时代嗅觉。
或许很多企业在刚成立或者准备建立的时候都有自己心里的潜在客户群和细腻的产品设计图,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发现不了市场的需求,总是比其他企业慢一拍,这里建议,首先企业要对整个时代的背景作充分的
研究,还要与当代人的生活习惯、生活节奏产生共鸣,这样在发掘客户需要什么的时候就会轻松不少。
在哈利·波特电影还没有公映时,全美甚至全球就已经对哈利·波特了如指掌、家喻户晓,华纳公司这种培养市场对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饥渴感的营销策略,是其他企业值得学习的,也是我们将来在规划人生目标时需要参考和实践的。
同时,粉丝营销这一方法也值得企业关注并发展,它在中国乃至世界逐渐成熟,也许在未来的营销手段中会成为一个销售金方。
而哈利·波特的商业运作,对于各企业自己的品牌营销来说,也不无启示:品牌营销需要包装,但归根结底,品牌营销的源头还是一种对于生活方式的构建。
比如苹果直接开创一种生活理念,比如星巴克咖啡嵌入到一种生活方式当中。
而这种生活方式,正是一个企业独有的、最高端的优势。
就像哈利·波特那样。
这些,难道不都值得我们思考吗?
【注释】:
[1]文中“哈利·波特式”营销用“哈式”营销代替
[2]“华纳兄弟娱乐公司”(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Inc.)在以下简称为“华纳”或者“华纳公司”。
[3]“哈利·波特式营销”以下简称“哈式”营销。
【参考文献】
[1]王佳斌.论电影《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在“哈利·波特式”营销中的突破与价值,[N]
[2]王羽潇.浅谈畅销书的整合营销策略——从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的成功谈起.[J]《CHINA PUBLISHING JOURNAL》,2006.5
[3]黎巍.哈利·波特式营销对运营商的启迪.通信信息报,[N]2007-07-25
[4]甘碧群.国际市场营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张丹青,吴黎中.电影镜头画面[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6]萨布哈什·C·杰恩.市场营销策划与战略.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4
[7]吴世经.市场营销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