荚膜

荚膜
荚膜

荚膜(capsule)

荚膜: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分类:

荚膜或大荚膜:与细胞壁结合牢固,厚度≥0.2微米的称为荚膜或大荚膜。如肺炎双球菌。

微荚膜:与细胞壁结合牢固,厚度<0.2微米的称为微荚膜。如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

粘液层(slime layer):疏松粘附于细胞表面,边界不明显且易被洗脱的称为粘液层。

糖萼:介于荚膜和粘液层之间的结构称为糖萼。

化学组成:

多糖\多肽\其他物质

多糖:多数细菌的荚膜由多糖组成。多糖的分子组成和构型多样,令其结构极为复杂,成为血清学分型的基础。例如肺炎双球菌,根据其荚膜多糖的抗原性,至少可将其分成85个血清型。

多肽:少数细菌荚膜为多肽,如炭疽芽胞杆菌、鼠疫杆菌等。

形成条件:

荚膜的形成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一般在动物体内或含有血清或糖的培养基中容易形成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或连续传代则易消失。

染色特性:

荚膜不易着色,可用特殊染色法将荚膜染成与菌体不同的颜色。如用墨汁作负染色,则荚膜显现更为清楚。

功能:

①抗吞噬作用:荚膜因其亲水性及其空间占位、屏障作用,可有效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②粘附作用: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间粘链,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无生命物体表面,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

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处于细菌细胞最外层,荚膜犹如盔甲可有效保护菌体免受或少受多种杀菌、抑菌物质的损伤,如溶菌酶、补体等。

实验2 细菌的芽孢染色和荚膜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芽孢染色和荚膜染色 生物111班杨明轩1102040128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细菌芽胞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并掌握细菌荚膜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细菌的芽孢染色 芽孢通常指某些细菌在生长后期于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厚壁、折光性高、含水量极低而抗逆性极强的内生休眠体。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色剂亲合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的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而加以区别。芽孢通常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和脱色,当用着色力强的弱碱性染色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染色师,芽孢和菌体同时着色,进入菌体的染色剂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经对比度大的复染液番红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剂的颜色,呈绿色;而菌体被复染剂染成红色,易于区别。 (二)细菌的荚膜染色 荚膜是包围细菌细胞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具有明确的外缘,牢固地附着在菌体细胞壁外;荚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糖,不易着色,其含水量高达90%以上,易变形。荚膜染色通常采用衬托染色法或称负染法,即将菌体和背景分别着色,从而把不着色且透明的荚膜给衬托出来。 三、实验材料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6~28℃培养2~3天; 钾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点接于阿须贝平板上,26~28℃培养3天。 2、染色剂:孔雀绿染液、番红染液,石炭酸复红、墨汁(已过滤) 3、其他:载玻片、无菌水、洗瓶、擦镜纸、吸水纸、二甲苯、香柏油、接种用具 四、实验方法 (一)细菌的芽孢染色 1、制片:将枯草芽孢杆菌涂片、干燥固定。 2、染色:用吸水纸块盖住涂片处,然后在吸水纸张滴加孔雀绿染液至饱和。加热使染液微冒蒸汽后,保持5min。加热时应不断添加染液,不要使吸水纸干燥。 3、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镊子除去吸水纸,再用水平轻轻冲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4、复染:用番红染液染色2~3min。 5、镜检:涂片干燥后,置油镜下观察。 6、清理:整理桌面,将显微镜恢复原样,将废片放入废片缸内。 (二)细菌的荚膜染色 1、制片:在洁净的载玻片的中央滴加1滴无菌水,取少许钾细菌制成涂片,在空气中风干。 2、染色:用石炭酸复红在涂片处染色4~5min,水洗,稍风干。 3、滴加一滴墨汁在载玻片的一侧,左手持此玻片,右手拿一干净玻片作推片用。将推片边缘凭证的一端与混合菌液成30°胶接触,顺势将菌液推开(不要太用力),使其涂成一薄层,并在空气中充分自然干燥。 4、镜检:玻片自然干燥后,置油镜下观察。

实验五 细菌的荚膜染色

实验五细菌的荚膜染色 生物112 周泓兆1102040226 一、目的 学习并掌握荚膜染色的原理及方法。 二、原理 荚膜的主要成分为多糖类,不宜着色,而且含水量高达90%以上,易变形,因此荚膜染色通常采用负染法,将菌体和背景分别着色,从而把不透明的荚膜衬托出来。 三、材料 1.菌种:钾细菌(Bacillus mucilaginous),点接于阿须贝平板上,26℃-28℃培养三天。 2.染色剂:石炭酸复红,墨汁(使用前必须用滤纸过滤,除去墨汁中的杂质) 3.其它:载玻片,无菌水,洗瓶,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酒精棉球,接种环,酒精灯,镊子。 四、实验步骤 1.制片:在洁净载玻片上左右两侧各滴加一滴无菌水,取少许培养72小时的钾细菌制成涂片,空气中风干; 2.染色:用石炭酸复红与孔雀绿,分别在两涂片处染色1-2分钟,水洗,稍风干; 3.在载玻片的一侧滴加半滴到一滴墨汁,左手持此玻片,右手另拿一干净玻片做推片用,将推片边缘平整的一端与墨汁成30°角接触,顺势将墨汁推开,使其涂成一薄层,并在空气中充分自然干燥; 4.镜检:玻片自然干燥后,滴加香柏油,置于油镜下观察,菌体为红色(石炭酸复红染色)或绿色(孔雀绿染色),荚膜无色,背景黑色; 5.清理:用二甲苯与干净擦镜纸擦净镜头,将涂片和直接固体垃圾置入垃圾桶,液体垃圾倒入废液缸,无腐蚀性毒性液体可倒入下水道,用酒精棉球擦洗器材将溅出的染料擦除。 五、结果与讨论: 这个实验成功率较低,主要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如果取菌过少在镜检时会很难找到菌体,而如果取菌过多则涂片很难涂匀,会看到菌体形成菌胶团,无法观察到荚膜形状。 ②染色时间不能太短,否则无法看清菌体。而染色如果过长则会导致荚膜也被染上颜色。③尽可能挑取边缘的菌种,而且涂抹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发现许多菌体破裂,影响观察。 ④涂抹墨汁的时候要求墨汁量少,而且要尽可能涂的均匀,才能明显看到荚膜形状。 六、思考题 1.简单染色能否观察细菌荚膜?请解释原因。 答:不能。荚膜主要成分为多糖,很难着色,通过简单染色无法染出荚膜,导致荚膜和背景均为透明的,因此无法观察到荚膜。 2.细菌的荚膜有何特点?在对其染色观察结果时应注意什么? 答:细菌的荚膜含水量高达90%,在风干和染色过程中不应使其遇热。涂墨后风干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荚膜也会失水变形。

产气荚膜梭菌检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产气荚膜梭菌检验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检验。 2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a)恒温培养箱:36℃±1℃; b)冰箱:2℃~5℃; c)恒温水浴箱:50℃±1℃,46℃±0.5℃; d)天平:感量0.1g; e)均质器; f)显微镜:10×~100×; g)无菌吸管:1mL(具0.01mL刻度)、10mL(具0.1mL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h)无菌试管:18mm×180mm; i)无菌培养皿:直径90mm; j)pH计或pH比色管或精密pH试纸; k)厌氧培养装置。 3培养基和试剂 3.1胰胨-亚硫酸盐-环丝氨酸(TSC)琼脂:见附录A中A.1。 3.2液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FTG):见附录A中A.2。 3.3缓冲动力-硝酸盐培养基:见附录A中A.3。 3.4乳糖-明胶培养基:见附录A中A.4。 3.5含铁牛乳培养基:见附录A中A.5。 3.60.1%蛋白胨水:见附录A中A.6。 3.7革兰氏染色液:见附录A中A.7。 3.8硝酸盐还原试剂:见附录A中A.8。 3.9缓冲甘油-氯化钠溶液:见附录A中A.9。 4检验程序

产气荚膜梭菌检验程序见图1。 图1产气荚膜梭菌检验程序 5 操作步骤5.1样品制备 5.1.1 样品采集后应尽快检验,若不能及时检验,可在2℃~5℃保存;如8h 内不能进行检验,应以 无菌操作称取25g (mL )样品加入等量缓冲甘油-氯化钠溶液(液体样品应加双料),并尽快至于-60℃低温冰箱中冷冻保存或加干冰保存。5.1.2 以无菌操作称取25g (mL )样品放入含有225mL 0.1%蛋白胨水(如为5.1.1中冷冻保存样品, 室温解冻后,加入200mL 0.1%蛋白胨水)的均质袋中,在拍击式均质器上连续均质1min ~2min ;或置于盛有225mL0.1%蛋白胨水的均质杯中,8000r/min ~10000r/min 均质1min ~2min ,作为1:10稀释液。5.1.3 以上述1:10稀释液按1mL 加0.1%蛋白胨水9mL 制备10-2~10-6 的系列稀释液。

细菌的荚膜

细菌的荚膜 荚膜:粘液状物质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厚度:>0.2μm。 微荚膜(microcopsule):粘液状物质较薄,厚度:<0.2μm ,与细胞表面牢固结合。 粘液层(slime layer):粘液物质没有明显的边缘,比荚膜松散,可向周围环境中扩散,增大黏性。菌胶团(zoogloea):包裹在细胞群体上的胶状物质。 ★ 幻灯片041.042) 有些细菌细胞外存在着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称为荚膜。根据其厚度和边界情况的不同,常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微荚膜(microcapsule)、荚膜或粘液层(slime layer),有的细菌例如Zoogloea(动胶菌属)的菌种回产生有一定形状的大型粘胶物,称为菌胶团(zoogloea),它实质上是细菌群体的一个共同荚膜。荚膜可通过离心沉降(分层),而粘液层则是扩散到培养基中的胞外多糖,通过离心无法使它沉降,有时甚至将培养容器倒置时,培养液还是结成凝胶状。 观察方法:负染色 成分: 纯多糖葡聚糖:肠膜状明串珠菌等 多糖纤维素:木醋杆菌 杂多糖:几种链球菌(如肺炎链球菌) 多肽:炭疽芽孢杆菌 荚膜成分蛋白质:鼠疫巴氏杆菌 多肽和多糖:巨大芽孢杆菌 DNA:几种盐杆菌(生长在亚适量盐浓度下时形成) 主要功能: a) 抗干燥、抗吞噬; b) 贮存养料; c) 堆积代谢废物; d) 附着作用,如Streptococcus salivarius(唾液链球菌)和S.mutans(变异链球菌)。 应用:代血浆(Leucomostoc mesenteroides )、葡聚糖凝胶制剂(Sephadex)、黄原胶(xanthan,Xanthomonas campestris)、污水处理等。 为害:食品变质发粘;增强致病力;造成严重龋齿。 荚膜的观察: 荧光显微镜 负染色 特殊染色 荧光显微镜下的荚膜 荚膜的成分:富含水(90%以上),有机组分依种而异: 纯多糖:葡聚糖:肠膜状明串珠菌等 纤维素:木醋杆菌 杂多糖:杂多糖:几种链球菌(如肺炎链球菌) 多肽:炭疽芽孢杆菌(聚D-谷氨酸)

(实验)细菌的荚膜染色

(实验)细菌的荚膜染色 (一)实验目的:学习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三)实验器材 1.活材料:培养3-5天的胶质芽胞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俗称“钾细菌”)。该菌在甘露醇作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时,荚膜丰厚。 2.染色液和试剂:Tyler法染色液:(见附二、(一)、14)、用滤纸过滤后的绘图墨水、复红染色液(见附二、(一)、2)、黑素(见附二、(一)、7)、6%葡萄糖水溶液、1%甲基紫水溶液、甲醇、20%CuSO4水溶液、香柏油、二甲苯。 3.器材:载玻片、玻片搁架,擦镜纸、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 推荐以下四种染色法,其中以湿墨水方法较简便,并且适用于各种有荚膜的细菌。如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则效果更佳。 1.负染色法: (1)制片:取洁净的载玻片一块,加蒸馏水一滴,取少量菌体放入水滴中混匀并涂布。 (2)干燥:将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3)染色:在涂面上加复红染色液染色2—3min。 (4)水洗:用水洗去复红染液。 (5)干燥:将染色片放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6)涂黑素:在染色涂面左边加一小滴黑素,用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轻轻接触黑素,使黑素沿玻片边缘散开,然后向右一拖,使黑素在染色涂面上成为一薄层,并迅速风干。 (7)镜检:先低倍镜,再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影灰色,菌体红色,荚膜无色透明。 2.湿墨水法 (1)制菌液:加1滴墨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挑少量菌体与其充分混合均匀。 (2)加盖玻片放一清洁盖玻片于混合液上,然后在盖玻片上放一张滤纸,向下轻压,吸去多余的菌液。 (3)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灰色,菌体较暗,在其周围呈现一明亮的透明圈即为荚膜。 3.干墨水法

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是厌氧芽孢梭菌属中能引起人类严重疾病的重要致病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 产气荚膜梭菌为厌氧革兰阳性粗大芽孢杆菌,无鞭毛,不运动,孢子卵圆,次端生,在一般培养基上稀少。无外孢子壁,无附属丝:表面菌落直径2~5mm,圆形,有时边缘扩展、突起,呈淡灰黄色,半透明,表面有光泽,可在20~50℃生长,最适生长温度45℃,所有菌株均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及蔗糖,产酸产气;多数菌株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能将亚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在含亚硫酸盐及铁盐的琼脂中形成黑色菌落。产气荚膜梭菌见图3~11。 该菌能分泌强烈的外毒素和侵袭性酶,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侵袭力,在人和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的土壤、水和空气中广泛存在,人和动物的肠道是其重要的寄居场所,一般各类粪便每克含量可达10

2~109个之多,但不经肠道感染宿主,只是污染外环境。由于产气荚膜梭菌是正常肠道菌群的一部分,人体肠道对其无天然特异免疫力,所有人群均为易感者,以婴儿和年老体弱者病情更重。经口食人是其主要传染途径,也可由伤口感染,夏秋季节多见。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 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物质为外毒素、肠毒素和荚膜。外毒素根据性质和致病性不同,分为A、B、c、D、E 5个类型,其中A型菌株是人类最重要的致病菌,外环境中的分离株80%以上属A型,此型可致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和坏死性结肠炎;C、D型也是人类的病原菌,C型的部分菌株能引起人的坏死性肠炎;其他为兽类病原菌。 摄食被A型或某些C型菌株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为8~24h,发病时下腹部剧烈疼痛、腹泻,但为自限性感染,一般1~2d内可自愈,老弱患者和营养不良儿童偶可致死。另一种食物中毒的表现是坏死性肠炎,由C型菌β毒素引起,潜伏期不到24h,起病急,有剧烈腹痛、腹泻,肠黏膜出血性坏死,粪便带血,可并发周围循环衰竭、肠梗阻、腹膜炎等,病死率高达40%。3.食品安全危害 产气荚膜梭菌在污水、土壤、垃圾、人和动物的粪便以及食品中均可检出,土壤中的检出率达100%。被污染的食物主要是肉类和鱼贝类等蛋白质性食品,由于存放较久或加热不足使细菌大量繁殖,形成芽孢时产生大量的肠毒素,引起食源性疾病。多食肉而卫生条件差的城市和集体食堂中易造成产气荚膜梭菌的扩散传

荚膜多糖解聚酶终结版

噬菌体诱导的荚膜多糖解聚酶的催化和分子特性 综述 从污水中分离出的噬菌体侵染产气杆菌会激活多糖解聚酶的合成启动,水解宿主的荚膜多糖。这种酶以两种形式存在,溶解态和噬菌体结合态。经圆盘凝胶电泳和分子筛层析技术提纯,溶解态酶实为同一种,并且具有以下分子特性:(a)沉降系数为10.7S;(b)斯托克斯半径为86.2A;(c)分子质量为379,000;(d)摩擦比率1.77。在42-62℃条件下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处理解聚酶可得到两个不同的亚基,分子质量分别为63,200和36,400。 解聚酶有高度特异的溶菌酶性质,随机攻击荚膜多糖中的半乳糖基-α-1→3-半乳糖键,该键是高聚物中四糖重复单元的一个易受攻击键。通过解离基团的释放可以很方便地测定这种解聚酶的活性;这种酶最适宜pH为5.2。用NaIO4和NaBH4作用于荚膜多糖,可以有选择性的降解其葡萄糖醛酸支链;得到的多糖的降解速度低于未被处理的荚膜多糖的降解速度的1%。可被解聚酶降解的最小寡糖是一种十二糖,称为C,由三个四糖重复单元构成。解离的寡糖C的降解速度为荚膜多糖降解速度的1%,此过程具有高度特异性;只对于半乳糖基半乳糖键直接结合在末端、未解离的四糖重复单元才能发挥作用。 噬菌体结合态的解聚酶和溶解态的解聚酶催化特性相同。无论是用8M的尿素还是4M的盐酸胍来处理噬菌体都会引起与噬菌体结合态的解聚酶活性的定量溶解。而这样溶解下来的酶不易通过葡聚糖G-200凝胶柱色谱法与那些原来从细胞裂解物分离出的可溶酶区分开。. 正文 噬菌体侵染带荚膜的细菌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能够诱导一系列降解宿主荚膜(或有粘性)多糖的酶。这些酶,通常称为多糖解聚酶,已经在一些噬菌体宿主细胞系统(Z-7)中被检测到。然而,关于这些酶分子的特性的信息还十分欠缺。现在只有一个研究报告是关于其中一种多糖解聚酶已被分离提纯测定具有明显的均一性(PS:纯度较高)。另外,虽然早已证实这些酶属于内切水解酶,通常只作用于宿主的胞外多糖,但是它们的作用模式大多数了解的不是很清楚,因为相关的研究都是在不清楚具体的胞外多糖底物结构的前提下展开的。但其中也有例外,噬菌体诱导的作用于产气克雷伯氏菌A3(Sl)(type54)粘液多糖的多糖解聚酶在研究(9,10)中已经弄清楚了它的结构特征。这些酶中有的已经被分离出来,并专一性切割粘性多糖的岩藻糖基葡萄糖键(11,12)。 前面描述的一个产气杆菌菌株可以产生一种荚膜多糖,这种多糖是由半乳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以2:1:1的比例构成的。经过分析荚膜多糖的结构可以发现它是由一个具有以下结构的四糖重复单元组成的线性序列构成。 这株产气杆菌的烈性噬菌体已经被分离出来,并且被证明其具有诱导产生多糖解聚酶以降解荚膜多糖的能力。这种酶被证明是一种溶菌酶,专一性切割荚膜多糖中的半乳糖基半乳糖键。这篇报道介绍了噬菌体诱导酶的纯化过程和分子特性。此外,对于这种酶的催化特性也有进一步的研究。 实验步骤

肺炎克雷伯细菌及其荚膜

Klebsiella pneumoniae Bacteremia and Capsular Serotypes, Taiwan Chun-Hsing Liao, Yu-Tsung Huang, Chih-Cheng Lai, Cheng-Yu Chang, Fang-Yeh Chu, Meng-Shiuan Hsu, Hsin-Sui Hsu, and Po-Ren Hsueh Capsular serotypes of 225 Klebsiella pneumoniae isolates in Taiwan were identi ? ed by using PCR. Patients infected with K1 serotypes (41 isolates) had increased community-onset bacteremia, more nonfatal diseases and liver abscesses, lower Pittsburgh bacteremia scores and mortality rates, and fewer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tha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non–K1/K2 serotypes (147 isolates). K lebsiella pneumoniae bacteria cause a variety of infections (1,2). Geographic differences in this organism have been recognized, and a high prevalence of liver abscesses has been observed for >20 years in persons in Taiwan infected with K . pneumoniae (3,4). K1 and K2 are the major capsular serotypes that cause liver abscesses and have increased virulence (4–7). In contrast, only limited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about serotypes causing K. pneumoniae bacteremia (3,5). Yu et al. grouped K1 and K2 serotypes and compare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patients with K. pneumoniae bacteremia with those for patients infected with non–K1/K2 serotypes (3). Rec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K1 is a major cause of primary liver abscesses and has greater potential for causing metastasis, and that K2 is a major cause of secondary liver abscesses (6,8). We examined the distribution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rotypes that cause K. pneumoniae bacteremia from 225 patients (9) and performed PCR-based genotyping to identify capsular serotypes (10). The Study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at Far-Eastern Memorial Hospital in Taipei, Taiwan. Patients with K . pneumoniae bacteremia were identi ? ed during January 1–December 31, 2007. Identi ? cation of K . pneumoniae was based on colony morphologic features and biochemical reactions (11). Data on time until positive blood culture result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automated blood culture system at the hospital. Data for each patient were included only once (at the time of the ? rst detection of bacteremia). Patients <18 years of age and those not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excluded. Inactive malignancy was not included as an underlying illness. In-hospital and 14-day mortality rates were assessed. For 225 available bacterial isolates, cps genotyping was performed (10). A total of 231 patients with K . pneumoniae bacteremia were observed at the hospital during the study; 225 isolates from 225 patients were used. A total of 133 (59%) of these patients had community-onset bacteremia (bacteremia identi ? ed in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The in-hospital mortality rate was 32.4%. Among 225 isolates, 41 (18.2%) were identi ? ed as K1 serotype, 37 (16.4%) as K2, 15 (6.7%) as K57, and 8 (3.6%) as K54. The K1 serotype was found predominantly in community-onset infections (36 [87.8%] of 41 patients compared with 75 [51.0%] of 147 patients infected with non–K1/K2 serotypes; odds ratio [OR] 6.91, 95% con ? dence interval [CI] 2.57–18.60) (online Appendix Table 1, https://www.360docs.net/doc/986237599.html,/EID/content/17/6/1113-appT1.htm). Underlying illness was classi ? ed as nonfatal in 75.6% of patients with K1 bacteremia (53.7% of patients with non–K1/K2 bacteremia; OR 2.67, 95% CI 1.22–5.84). A lower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ith K1 bacteremia had surgery in the previous 3 months (9.8% vs. 30.6%; OR 0.25, 95% CI 0.09–0.73). Patients with K1 bacteremia had lower mean ± SD Pittsburgh bacteremia scores than those with non–K1/K2 bacteremia (2.7 ± 3.1 vs. 4.4 ± 4.7; OR 0.90, 95% CI 0.81–0.99), but the time until a positive blood culture was obtained was not different. K1 serotype was more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abscesses (46.3% vs. 4.1%; OR 20.3, 95% CI 7.31–56.40) and less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UTIs) (4.9% vs. 20.4%; OR 0.20, 95% CI 0.05–0.88). The in-hospital mortality rate for patients with K1 bacteremia was lower that that for patients with non–K1/K2 bacteremia (14.6% vs. 34.7%; OR 0.32, 95% CI 0.13–0.82).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patients with K2 bacteremia and those with non–K1/K2 bacteremia except for a higher frequency of liver abscesses in patients with K2 bacteremia (13.5% vs. 4.1%; OR 3.67, 95% CI 1.06–12.8). For patients infected with K54 and K57 serotypes, 1 K57 serotype caused liver abscesses; no abscesses were found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a K54 serotype. The in-hospital mortality rate was 50% (4/8) for patients with K54 bacteremia and 53.3% (8/15) for patients with K57 bacteremia. Patients infected with a K1 serotype had lower mean ± SD Pittsburgh bacteremia scores (2.7 ± 3.1 vs. 5.0 ± 5.3;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 https://www.360docs.net/doc/986237599.html,/eid ? Vol. 17, No. 6, June 2011 1113 Author af ? liations: Far Eastern Memorial Hospital, Taipei, Taiwan (C.-H. Liao, C.-C. Lai, C.-Y . Chang, F.-Y . Chu, M.-S. Hsu, H.-S. Hsu);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Taipei (Y .-T. Huang, P .-R. Hsueh)DOI: 10.3201/eid1706.100811

产气荚膜杆菌

产气荚膜杆菌 百科名片 产气荚膜杆菌 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perfringen)又名魏氏梭菌(ClostridiumWelchii),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见于几乎所有温血动物的消化道内,属于人和动物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成员。本菌能引起人类气性坏疽及多种动物的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是近年来我国家畜“猝死症”的主要病原。 特征 为梭状芽胞杆菌类属,是厌氧、无动力、能产生芽胞的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两段钝圆,芽孢大,卵圆形,位于次端,在机体内可形成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是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并可引起厌氧性蜂窝织炎、泌尿系感染和食物中毒。存在于人粪及温血动物的粪便内,可作为粪便污染水体和土壤的指示菌。此菌具有芽胞,污染水体后存活时间较长,对氯等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如水体内未检出粪大肠菌群和粪链球菌而仅检出此菌,说明该水体以往曾有过粪便污染。产气荚膜杆菌作为判断土壤是否被粪便污染及污染程度的指示菌。通常用产气荚膜杆菌值表示。 培养特性 非专性厌氧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在厌氧血琼脂平板上,经35℃,孵育6h即开始生长,24h菌落可达2~4mm,灰白色,光滑,圆形,扁平,半透明,边缘整齐,偶尔可见边缘呈锯齿状或放射条纹的粗造形菌落。大多数A型菌落有双层溶血环,内层是狭窄的β-溶血环,外层是较宽的半溶血环。在庖肉培养中,上部肉汤混浊,肉渣淡红色,不被消化,产气较多,可将覆盖在肉汤使凡士林上冲,汹涌发酵,卵磷脂酶阳性。 家禽感染 由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在实验感染上得知,其不仅能单独使鸡并发症坏死性肠炎(Necrotricentertis),且能与球虫混合感染,增强、恶化球虫症之病变或症状,使死亡率变高。又同样,在野外之养鸡场,产气荚膜杆菌与球虫病之合并症,会给与养鸡户很大之经济性蒙害.常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坏死性肠炎、菌群

产气荚膜梭菌检验作业指导书

品有限公司生效日期:2014.01.01 页码:第1页,共2页 1 目的 规定矿泉水产气荚膜梭菌的检验方法,保证按标准化操作。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产气荚膜梭菌检测。 3 术语 产气荚膜梭菌:是继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后引起食物中毒的又一重要的病原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粗大梭菌,芽孢呈卵圆形,肉汤培养时芽孢少见,须在无糖培养基中才能生成芽孢。无鞭毛,不运动,属于专性厌氧菌。 4 职责 质检员负责按作业指导书进行检验。 5 流程图 无 6 作业内容 6.1 检验方法原理 微孔滤膜是一种微孔径的过滤膜(通常孔径为0.22μm、0.45μm,滤膜直径为47mm),滤膜能滤过大量水样,并将水中含有的细菌截留在滤膜上,然后将滤膜贴在选择性培养基上,经培养后,直接计数滤膜上的典型微生物菌落数,算出一定体积水样中含有的微生物菌落总数。6.2 实验器材、培养基及试剂 6.2.1 实验器材 不锈钢过滤器装置、滤膜(直径47mm,微孔径0.22μm)、抽滤设备、无齿镊子、显微镜(10×~100×)、量筒、培养皿、灭菌锥形瓶、恒温培养箱(36±1℃)、恒温水浴锅(46±1℃)、酒精灯、冰箱(0~8℃)、厌氧培养装置、超净工作台。 6.2.2培养基及试剂 庖肉培养基、庖肉牛肉粒、亚硫酸盐-多粘菌素-磺胺嘧啶琼脂(SPS)、液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FT)、动力硝酸盐培养基(A法)、含铁牛奶培养基、卵黄琼脂培养基、1g/L蛋白胨水、硝酸盐还原试剂(甲)、(乙)液、亚硫酸盐-多粘菌素-磺胺嘧啶琼脂配套试剂、革兰氏染色液6.3操作步骤 6.3.1推测性检验 6.3.1.1水样过滤:在100级的洁净工作台进行过滤操作。 6.3.1.2用无菌镊子夹取灭菌滤膜边缘部分,将粗糙面向上,贴放在已灭菌的滤床上,固定好

2020年产气荚膜梭菌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是厌氧芽孢梭菌属中能引起人类严重疾病的重要致病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 产气荚膜梭菌为厌氧革兰阳性粗大芽孢杆菌,无鞭毛,不运动,孢子卵圆,次端生,在一般培养基上稀少。无外孢子壁,无附属丝:表面菌落直径2~5mm,圆形,有时边缘扩展、突起,呈淡灰黄色,半透明,表面有光泽,可在20~50℃生长,最适生长温度45℃,所有菌株均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及蔗糖,产酸产气;多数菌株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能将亚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在含亚硫酸盐及铁盐的琼脂中形成黑色菌落。产气荚膜梭菌见图3~11。 该菌能分泌强烈的外毒素和侵袭性酶,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侵袭力,在人和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的土壤、水和空气中广泛存在,人和动物的肠道是其重要的寄居场所,一般各类粪便每克含量可达102~109个之多,但不经肠道感染宿主,只是污染外环境。由于产气荚膜梭菌是正常肠道菌群的一部分,人体肠道对其无天然特异免疫力,所有人群均为易感者,以婴儿和年老体弱者病情更重。经口食人是其主要传染途径,也可由伤口感染,夏秋季节多见。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 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物质为外毒素、肠毒素和荚膜。外毒素根据性质和致病性不同,分为A、B、c、D、E 5个类型,其中A型菌株是人类最重要的致病菌,外环境中的分离株80%以上属A型,此型可致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和坏死性结肠炎;C、D型也是人类的病原菌,C型的部分菌株能引起人的坏死性肠炎;其他为兽类病原菌。 摄食被A型或某些C型菌株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为8~24h,发病时下腹部剧烈疼痛、腹泻,但为自限性感染,一般1~2d内可自愈,老弱患者和营养不良儿童偶可致死。另一种食物中毒的表现是坏死性肠炎,由C型菌β毒素引起,潜伏期不到24h,起病急,有剧烈腹痛、腹泻,肠黏膜出血性坏死,粪便带血,可并发周围循环衰竭、肠梗阻、腹膜炎等,病死率高达40%。 3.食品安全危害 产气荚膜梭菌在污水、土壤、垃圾、人和动物的粪便以及食品中均可检出,土壤中的检出率达100%。被污染的食物主要是肉类和鱼贝类等蛋白质性食品,由于存放较久或加热不足使细菌大量繁殖,形成芽孢时产生大量的肠毒素,引起食源性疾病。多食肉而卫生条件差的城市和集体食堂中易造成产气荚膜梭菌的扩散传播,从而导致食物中毒的流行。2009年4月21日河南省安阳县某焦化厂职工食堂发生隔夜熟鸡腿被产气荚膜梭菌污染,造成32人食物中毒事件。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细菌的荚膜染色

细菌的荚膜染色 (一)实验目的:学习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三)实验器材 1.活材料:培养3-5天的胶质芽胞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俗称“钾细菌”)。该菌在甘露醇作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时,荚膜丰厚。 2.染色液和试剂 :Tyler法染色液:(见附二、(一)、14)、用滤纸过滤后的绘图墨水、复红染色液(见附二、(一)、2)、黑素(见附二、(一)、7)、6%葡萄糖水溶液、1%甲基紫水溶液、甲醇、20%CuSO4水溶液、香柏油、二甲苯。 3.器材: 载玻片、玻片搁架, 擦镜纸、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 推荐以下四种染色法,其中以湿墨水方法较简便,并且适用于各种有荚膜的细菌。如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则效果更佳。 1.负染色法: (1)制片:取洁净的载玻片一块,加蒸馏水一滴,取少量菌体放入

水滴中混匀并涂布。 (2)干燥:将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3)染色:在涂面上加复红染色液染色2—3min。 (4)水洗:用水洗去复红染液。 (5)干燥:将染色片放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6)涂黑素:在染色涂面左边加一小滴黑素,用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轻轻接触黑素,使黑素沿玻片边缘散开,然后向右一拖,使黑素在染色涂面上成为一薄层,并迅速风干。 (7)镜检:先低倍镜,再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影灰色,菌体红色,荚膜无色透明。 2.湿墨水法 (1)制菌液:加1滴墨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挑少量菌体与其充分混合均匀。 (2)加盖玻片 放一清洁盖玻片于混合液上,然后在盖玻片上放一张滤纸,向下轻压,吸去多余的菌液。 (3)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灰色,菌体较暗,在其周围呈现一明亮的透明圈即为荚膜。 3.干墨水法 (1)制菌液:加1滴6%葡萄糖液于洁净载玻片一端,挑少量胶质芽胞杆菌与其充分混合,再加1环墨水,充分混匀。 (2)制片:左手执玻片,右手另拿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将载玻片的一边与菌液接触,使菌液沿玻片接触处散开,然后以30度角,迅速而

FDA工业指导《溶解设备的机械校准》

The Use of Mechanical Calibration of Dissolution Apparatus 1 and 2 – 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CGMP)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 January 2010 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CGMP)

The Use of Mechanical Calibration of Dissolution Apparatus 1 and 2 – 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CGMP) Additional copies are available from: Office of Communication Division of Drug Information, WO51, Room 2201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10903 New Hampshire Ave. Silver Spring, MD 20993-0002 Phone: 301-796-3400; Fax: 301-847-8714 druginfo@https://www.360docs.net/doc/98623759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986237599.html,/Drugs/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Guidances/default.htm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 January 2010 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CGMP)

羊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

一株羊源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及鉴定 金铎*1,2,林家琪1,2,董真1,2,展天松1,2,顾敏1,2,焦库华1,2,王彦红*1,2,刘文博*,1,2 (1,扬州大学兽医学院, 扬州,江苏, 225009; 2,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扬州,江苏,225009;) 摘要:2013年4月,扬州大学动物医院畜禽门诊接诊一例山羊急性死亡的病例,对其进行剖检,无菌恒温厌氧分离培养,纯化鉴别,革兰氏染色,生化反应,结果表明为产气荚膜梭菌,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关键词: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 产气荚膜梭菌旧名魏氏梭菌,产气荚膜杆菌,根据致死性毒素与其抗毒素的中和实验,将此菌分为A、B、C、D、E 5个类型,以菌体抗原进行血清型分类意义不大,菌体抗原与毒素分型之间没有明显关系,毒素至少已经发现15种,其中α、β、ε、ι、δ、θ、κ、λ、μ、υ、CPE、其他毒素、神经氨酸酶等。A型、C型、D型的某些菌株可以产生肠毒素,A型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引起动物的气性坏疽,牛、羔羊、新生羊驼、驯鹿、仔猪、家兔的肠毒血症,B型菌主要引起羔羊痢疾,还可以引起犊牛、羔羊、山羊的肠毒血症或坏死性肠炎,C型菌是绵羊猝狙的病原。D型、E型菌也是导致牛羊肠毒血症和猪的腹泻[1]。笔者结合相关知识,在此整理于扬州大学动物医院所见的一例羊源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疾病。 1材料与方法 1.1病料来源 2013年4月,江苏某养殖户饲养的240多只母山羊陆续产羔,羔羊在产后24-48小时开始出现剧烈腹泻,拉水样黑色稀粪,虚弱,随后死亡,羔羊的死亡率达60%。剖检后发现病死羊羔严重脱水,真胃和大肠内容物呈糊状,小肠壁变薄,或黄或黑,透明,充满空气,部分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卡他性出血性炎症,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省级重点项目(201311117039Z) 作者简介:金铎(1992—),男,山东青岛人,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本科生,主要从事羊临床菌株耐药性及质粒指纹图谱分析研究。 *通讯作者:王彦红,扬州大学兽医学院讲师,E-mail: wyh7405@https://www.360docs.net/doc/986237599.html, *通讯作者:刘文博,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副教授,E-mail: lwb@https://www.360docs.net/doc/986237599.html,

荚膜

荚膜 百科名片 细菌结构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目录 1词语解释 12具体物质1分类: 12化学组成: 13形成条件: 14功能: 展开 编辑本段1词语解释 荚膜(capsule) 荚膜: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编辑本段2具体物质 1分类: 荚膜或大荚膜:与细胞壁结合牢固,厚度≥0.2微米的称为荚膜或大荚膜。如肺炎双球菌。微荚膜:与细胞壁结合牢固,厚度<0.2微米的称为微荚膜。如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粘液层(slime layer):疏松粘附于细胞表面,边界不明显且易被洗脱的称为粘液层。 肺炎链球菌荚膜图片 糖萼:介于荚膜和粘液层之间的结构称为糖萼。 2化学组成: 多糖\多肽\其他物质多糖:多数细菌的荚膜由多糖组成。多糖的分子组成和构型多样,令其结构极为复杂,成为血清学分型的基础。例如肺炎双球菌,根据其荚膜多糖的抗原性,至少可将其分成85个血清型。多肽:少数细菌荚膜为多肽,如炭疽芽胞杆菌、鼠疫杆菌等。荚膜的含水率在90%~98%,有的细菌的荚膜含多糖(单体为D-葡萄糖、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L-鼠李糖、L-岩藻糖等)。炭疽杆菌含多肽(单体为D-谷氨酸)。巨大芽孢杆菌的荚膜有多糖组成网状结构,其间隙镶嵌以D-谷氨酸组成的多肽。有的荚膜含脂类或脂类蛋白复合体。 3形成条件: 荚膜的形成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一般在动物体内或含有血清或糖的培养基中容易形成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或连续传代则易消失。染色特性:荚膜不易着色,可用特殊染色法将荚膜染成与菌体不同的颜色。如用墨汁作负染色,则荚膜显现更为清楚,先用染料染菌体,然后用墨汁将背景涂黑,即负染色法(亦称衬托法)。 4功能: ①抗吞噬作用:荚膜因其亲水性及其空间占位、屏障作用,可有效抵抗寄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②粘附作用: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间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无生命物体表面,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具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毒力强,有助于肺炎链球菌侵染人体;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细菌荚膜有生物吸附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及胶体吸附在细菌体表面上。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处于细菌细胞最外层,荚膜犹如盔甲可有效保护菌体免受或少受多种杀菌、抑菌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