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国标检测方法
产气荚膜梭菌国标检测方法
《产气荚膜梭菌国标检测方法》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细菌,在土壤、水体和动植物表面等环境中都可能存在,同时也是人和动物的肠道正常菌群。
然而,产气荚膜梭菌也会引起食物中毒,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及时、准确地检测产气荚膜梭菌成为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规范产气荚膜梭菌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鲜肉和肉制品、水产品及蛋品中产气荚膜梭菌检验》(GB 4789.9-2016)。
该标准规定了在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检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其内容包括了样品制备、检测方法、结果判读和报告等方面。
在该标准中,样品制备包括了样品采集、致病菌分离培养和纯化等步骤;检测方法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培养方法相结合的策略;结果判读则依据标准规定的指标和标准质控程序进行判定;报告部分则要求对检测结果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此外,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也会不断修订和完善相关标准,以确保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同时,食品生产企业也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食品样品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的检测,以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总之,《产气荚膜梭菌国标检测方法》作为国家标准的一部分,对食品安全监管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该标准的执行,可以有效避免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保障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产气荚膜梭菌菌落特征
产气荚膜梭菌菌落特征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常见于土壤、水、食品等环境中。
其特征是产生荚膜和气泡,因此得名“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的菌落特征是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呈灰白色或淡黄色。
其表面光滑,有时会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
在培养基上,产气荚膜梭菌会产生气泡,使培养基呈现明显的气体产生现象。
此外,其还会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厚实的荚膜,这种荚膜具有一定的粘性,可以固定在培养基表面。
产气荚膜梭菌的荚膜是其生存、繁殖和抵御外界环境侵袭的重要保护层。
荚膜能够抵御化学和物理性质上的损害,同时还能够帮助菌体吸附营养物质和附着于固体表面。
产气荚膜梭菌的荚膜主要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因此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可以用于制备疫苗和诊断试剂。
产气荚膜梭菌除了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外,还是一些食品的污染菌。
例如,它常常被检测出在肉制品、蔬菜、奶制品和水产品等食品中。
这些食品中的产气荚膜梭菌可能会引起人类的食物中毒,导致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因此,在食品生产和加工中必须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以防止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其菌落特征是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呈灰白色或淡黄色,并能够产生荚膜和气泡。
其荚膜具
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可用于制备疫苗和诊断试剂。
同时,产气荚膜梭菌也是一些食品的污染菌,必须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以防止食品中毒的发生。
产气荚膜梭菌
简介
简介
人类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1892年,美国病理学家W.H.韦尔奇等自一尸体分出本菌,因而又称韦氏梭菌。 菌体较大,大小为(0.9~1.3)×(3.0~9.0)微米,无鞭毛,有荚膜。芽孢椭圆形,位于次级端。厌氧不严格。菌 落直径2~5毫米,血琼脂平板上有溶血圈。糖发酵能力强,产酸产气。本菌的特征之一是在牛乳培养基中呈暴烈 发酵现象。形成的毒性物质有12种,可损伤细胞膜、血管内皮细胞并使糖类分解,导致细胞坏死、组织水肿、充 气等病变。根据产生毒素种类和致病性的不同,本菌有A、B、C、D、E、F6个型。有些菌株产生肠毒素,可引起食 物中毒。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24~27%。本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的肠道以及动物和人类的粪便中, 会散发臭味。常因深部创伤而感染。导致气性坏疽的病原菌还有诺维氏梭菌、腐败梭菌、溶组织梭菌、产芽孢梭 菌等。此外,产气荚膜梭菌能引起羔羊痢疾和羔羊、牛犊、仔猪、家兔、雏鸡等的坏死性肠炎;诺维氏梭菌引起 羊、牛的传染性坏疽性肝炎;腐败梭菌引起牛、羊、猪等家畜的肠型坏疽“快疫”(braxy);肖维氏梭菌引起牛、 羊气肿疽等。
分型 根据本菌产生外毒素种类之不同,可将产气夹膜梭菌分成A、B、C、D、E5个毒素型。5型中对人致病的主要 是A型和C型,A型最常见,引起气性坏疽和胃肠炎型食物中毒;C型能引起坏死性肠炎。
致病条件
致病条件
致病条件与全国各地破伤风梭菌相似。产气荚膜梭菌既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又有多种侵袭性酶,并有荚膜, 构成其强大的侵袭力,引起感染致病。毒素的毒性虽不如肉毒毒素和破伤风毒素强,但种类多,外毒素有α、β、 γ、δ、ε、η、θ、ι、κ、λ、μ、ν等12种,和具有毒性作用的多种酶,如卵磷脂酶、纤维蛋白酶、透明 质酸酶、胶原酶和dna酶等,构成强大的侵袭力。根据细菌产生外毒素的种类差别,可将产气荚膜梭菌分成a、b、 c、d、e5个型。对人致病的主要是a型,引起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c型则引起坏死性肠炎。在各种毒素和酶中, 以α毒素最为重要,α毒素是一种卵磷脂酶,能分解卵磷脂,人和动物的细胞膜是磷脂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可被 卵磷脂酶所破坏,故α毒素能损伤多种细胞的细胞膜,引起溶血、组织坏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血管通透性 增高,造成水肿。此外,θ毒素有溶血和破坏白血球的作用,胶原酶能分解肌肉和皮下的胶原组织,使组织崩解, 透明质酸酶能分解细胞间质透明质酸,有利于病变扩散。本菌能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其中最重要的是气性坏 疽。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产气荚膜梭菌
观察接种点的变化。产气英膜梭菌产生卵磷脂酶,分
解卵黄中的卵磷脂,接种点的底部及周围形成乳白色
的混浊带。
医学ppt
17
产气荚膜梭菌的检验
菌数计算 根据黑色菌落的计数和确证试验的结果,
计算每克(毫升)食品检样的含菌数。
例如:10-4稀释液的平板长有黑色菌落100个, 而供做确证试验的10个菌落中有7个被确证为
医学ppt
4
产气荚膜梭菌纯培养的镜下形态 医电学镜ppt 下的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5
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
2.培养特性 生长活跃,代谢迅速。 血琼脂平板:双层溶血环(靶形溶血)
内环完全溶血 外环不完全溶血 含铁牛奶培养基: “汹涌发酵” (stormy fermentation)
2.食物中毒 食入被大量细菌污染的食物(肉类) 临床表现:剧烈腹绞痛、腹泻;可自愈
3.坏死性肠炎
医学ppt
返回
10
三、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病学
在世界各地出现,但血清型分布不同。 可以引起地区性流行,也有散发性报道。 中毒最常发生于儿童和老人。 多发生在夏、秋季。
医学ppt
返回
11
四、产气荚膜梭菌的检验
设备和材料
冰箱:0 ℃-4℃。 恒温培养箱:36℃士1℃ 恒温水浴锅:46℃士1℃ 显微镜:10×~100 × 均质器或灭菌乳钵
厌氧培养装置:常温催化除氧式或碱性焦性没石子酸除氧式
灭菌吸管:1mL(具0.01mL刻度),10mL(具0.1mL刻度) 灭菌试管:16mmX160mm 灭菌平皿:直径90mm 灭菌锥形瓶:500mL
医学ppt
12
产气荚膜梭菌的检验
培养基和试剂
1.疱肉培养基:GB/T4789.28-2003中4.67 2.亚硫酸盐一多粘菌素一磺胺嘧啶琼脂(SPS) :
羊梭菌病诊断和防治措施
羊梭菌病诊断和防治措施1 病原简介羊梭菌病的病原为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体积为(1.0 ~1.5)μm×(3.0 ~5.0)μm。
该菌体两端钝圆,通常呈单个或者成对排列,有时还可见链状排列。
该病菌通常存活于动物体内,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当动物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时易发生应激反应,导致其机体免疫力下降。
此时,该病原菌就会在动物体内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从而导致动物机体因毒素中毒而出现异常,病原菌自身却并不具有侵袭力。
该病原可分为5 个亚型,分别是A、B、C、D、E 型。
A 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导致动物发生坏死性肠炎,还可引起绵羊的黄羊病等。
B 型病原菌可以引发羔羊痢疾以及动物的坏死性肠炎,甚至肠毒血症。
B 型病原又名魏氏梭菌,通常存在于污水和土壤中,属于厌氧菌。
该病原可产生出12 种酶类和外毒素,这些毒素具有严重的致死性和导致局部坏死等特征,但抵抗力较弱,可被常规的消毒药物杀死。
然而当其芽孢形成后,该病菌就会对环境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通常需要在超过95 ℃的温度下作用2.5 h 以上才能够将其杀死。
C 型病原主要引起坏死性肠炎和羊猝疽。
羊猝疽的病原又名短小杆菌,外观呈两端钝圆的椭圆形。
此外,其在繁殖的过程中可以在动物机体内产生外毒素和荚膜等,如果感染绵羊,则可在绵羊体内形成芽孢,而此时的病原抵抗力较强,并能长期保持感染力,而且形成芽孢的病原能够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活。
D 型病原主要引起肠毒血症。
该病原通常也被称为荚膜梭菌,可以产生多种外部毒素,尤其是其中的C 毒素可以造成羊严重发病并出现死亡。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感染引起,腐败梭菌的菌体较大,适应厌氧环境,但在有微量氧气存在的情况下也能生长。
其通常存在形式是芽孢体,在繁殖过程中不会形成荚膜,可以产生多种毒素,能够导致羊只在感染后出现死亡和机体局部坏死的情况,可通过消化道传播。
羊黑疫的病原为B 型诺维氏梭菌,适应厌氧环境,而且其可以形成芽孢,但通常不会产生荚膜。
产气荚膜梭菌
C.perfringens
● 产气荚膜梭菌旧名魏氏梭菌(C. welchii)或产气荚 膜杆菌(Bacillus per fringens),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可见 于土壤、污水、饲料、食物、粪便以及人畜肠道等中。 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多种严重疾病。
●产气荚膜梭菌是临床上气性坏疽病原菌中最多见 的一种梭菌,因能分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产生大 量气体,导致组织严重气肿,继而影响血液供应,造成 组织大面积坏死,加之本菌在体内能形成荚膜,故名产 气夹膜梭菌。
实验动物以小鼠最易感染,以液体培养物0.1-1.0mol/L肌注或皮下注射,常 在12-24小时引起死亡。
6.微生物诊断
●主要依靠细菌分离鉴定,各型所致的疾病,均因为细菌在肠道内产生毒素所致,细菌本身不一定侵入机体, 同时正常畜禽肠道内也存在此菌,在非本菌致死的动物也容易在死后本菌的感染,因此从病料中检出此菌也 不能说明他就是病原。所以当分离到毒力强大的此菌时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生物学特征
形态:G+ 两端平齐的粗大杆菌,单个或成双排列,偶见链状;无鞭毛。 大小:大小(1~1.5)μm×(3~5)μm。 芽孢: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直径大于菌体的直径,有的菌株难形成芽胞。 荚膜:在人和动物活体组织内,或在含血清的培养基内生长时可形成荚膜。
2.培养特性
●不严格的厌氧 ●普通营养琼脂上可生长,若加入葡萄糖、血液则生长更好。 ●适宜生长温度为37—47℃。 ●生长和繁殖速度极快,在适宜条件下8min/代。 ●在45℃高温下可进行快速分离纯培养,每培养3—4h传种1次,
*由于发酵乳糖,菌落周围的培养基颜色发
生变化。
*本菌不消化牛奶,不分解游离脂肪,菌落
周围不出现透明环及虹彩层(肉毒梭菌可形 成)。
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 生物学特性 • 鉴定依据 •致病力 • 药敏试验 • 临床意义 • 防治原则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涂片革兰染色:革兰阳性粗短大杆菌,两端纯圆,呈单或双排列, 芽胞体于菌体中央或次极端,不大于菌体,镜下不易观察到。动 力阴性。 •在人工培养中很少形成芽胞,这是本菌的特点之一。
涂片找到粗大杆菌 产气荚膜梭菌感染
产气荚膜梭菌
•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是一类厌氧或微需 氧的粗大芽胞杆菌,是临床上引起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中最多见的 一种梭状芽孢杆菌,因能分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产生大量 气体,导致组织严重气肿,继而影响血液供应,造成组织大面积 坏死,加之本菌在体内能形成荚膜,故名产气荚膜梭菌。
临床意义
• 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可形成局灶性蜂窝织炎,局部或扩散性肌炎, 或最为严重气性坏疽
• 气性坏疽潜伏期短,一般仅为8-48小时,病菌产生的毒素和组织 坏死的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引起毒血症、休克,死亡率高达 40%-100%。
临床意义
气性坏疽: •常继发于开放性骨折、大块肌肉撕裂及组织的严重坏死等。多见 于战伤,交通事故及各种严重创伤之后。 •本病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厌氧菌(主要为产气荚膜梭菌)引起 的混合感染。 •本病以局部剧痛、水肿、胀气,按压有捻发音、组织迅速坏死, 分泌物恶臭,伴有全身毒血症为特征的急性感染。
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学习重点:
掌握: 1.涂片找粗大杆菌的临床意义。 2.产气荚膜梭菌的鉴定流程(直接镜检、分离培养、鉴定药敏)。
熟悉: 1.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力,治疗原则。
为什么进手术室要先做涂片找粗大杆菌?
产气荚膜梭菌
致病物质——毒素、酶
• α毒素
–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伴大量溶血、组织坏死、 肝脏、心功能受损
–在气性坏疽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 、ε、ι毒素
–引起坏死损伤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 肠毒素 • 酶:促使细菌扩散。
所致疾病
• 1.气性坏疽
– 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菌相同 – 潜伏期短,发展迅速,病情险恶,死
亡率高,以组织坏死,气肿和全身中 毒为特征
气性坏疽
产气荚膜梭菌
•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土壤、人和动物肠道。
属于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
• 是人类气性坏疽的病原菌
形态与染色
• G+ • 两端平切粗大杆菌 • 芽胞 • 在人体内会形成明显的荚膜
培养特性
• 非严格厌氧,生长迅速,代谢活跃,45℃ 生长最好。
• 在牛奶培养基中,有“汹涌发酵”现象。
选择=结果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捻发感:如同捻转置于拇指和其余手指之 间的一族头发一样,常见于气性坏疽。
• 2. 食物中毒——肠毒素
– 食入被大量细菌污染的食物(多为肉类)
– 临床表现:腹痛、腹胀、水样腹泻;一般1-2天 后自愈。
防治原则
• 早期发现,快速诊断,及时治疗。 • 及时清创、扩创,用过氧化氢溶液冲洗
伤口,消除厌氧环境。尽早手术和清除 坏死组织,必要时截肢以防止病变扩散, 使用大剂量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 有条件的尽早使用气性坏疽抗毒素血清 和高压氧舱法治疗。
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是厌氧芽孢梭菌属中能引起人类严重疾病的重要致病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产气荚膜梭菌为厌氧革兰阳性粗大芽孢杆菌,无鞭毛,不运动,孢子卵圆,次端生,在一般培养基上稀少。
无外孢子壁,无附属丝:表面菌落直径2~5mm,圆形,有时边缘扩展、突起,呈淡灰黄色,半透明,表面有光泽,可在20~50℃生长,最适生长温度45℃,所有菌株均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及蔗糖,产酸产气;多数菌株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能将亚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在含亚硫酸盐及铁盐的琼脂中形成黑色菌落。
产气荚膜梭菌见图3~11。
该菌能分泌强烈的外毒素和侵袭性酶,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侵袭力,在人和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
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的土壤、水和空气中广泛存在,人和动物的肠道是其重要的寄居场所,一般各类粪便每克含量可达102~109个之多,但不经肠道感染宿主,只是污染外环境。
由于产气荚膜梭菌是正常肠道菌群的一部分,人体肠道对其无天然特异免疫力,所有人群均为易感者,以婴儿和年老体弱者病情更重。
经口食人是其主要传染途径,也可由伤口感染,夏秋季节多见。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物质为外毒素、肠毒素和荚膜。
外毒素根据性质和致病性不同,分为A、B、c、D、E 5个类型,其中A型菌株是人类最重要的致病菌,外环境中的分离株80%以上属A型,此型可致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和坏死性结肠炎;C、D型也是人类的病原菌,C型的部分菌株能引起人的坏死性肠炎;其他为兽类病原菌。
摄食被A型或某些C型菌株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为8~24h,发病时下腹部剧烈疼痛、腹泻,但为自限性感染,一般1~2d内可自愈,老弱患者和营养不良儿童偶可致死。
另一种食物中毒的表现是坏死性肠炎,由C型菌β毒素引起,潜伏期不到24h,起病急,有剧烈腹痛、腹泻,肠黏膜出血性坏死,粪便带血,可并发周围循环衰竭、肠梗阻、腹膜炎等,病死率高达40%。
3.食品安全危害产气荚膜梭菌在污水、土壤、垃圾、人和动物的粪便以及食品中均可检出,土壤中的检出率达100%。
产气荚膜梭菌
毒素的作用机制:毒 素通过破坏细胞膜,
导致细胞死亡
毒素的毒性:不同毒 素的毒性不同,其中α 毒素毒性最强,可导 致严重的疾病和死亡
毒素活性及应用
产气荚膜梭菌毒素: 主要成分为α毒素 和β毒素,具有细 胞毒性和组织破坏 性
毒素活性:α毒素 具有较强的细胞毒 性,可引起细胞凋 亡;β毒素具有较 强的组织破坏性, 可引起组织坏死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食物、水、 土壤等途径传播
预防措施:注意饮食卫生,避 免食用变质食物,加强个人卫 生,提高免疫力等
感染症状及病理变化
感染症状:发热、 腹痛、腹泻、呕 吐等
病理变化:肠道 黏膜损伤、出血、 坏死等
感染途径:食物、 水、接触等
防治措施:注意 饮食卫生、加强 个人卫生、及时 就医等
防治措施及疫苗研究
04
免疫调节研究: 研究产气荚膜梭 菌如何影响宿主 免疫系统的功能, 为治疗提供新的 思路
THANK YOU
汇报人:xx
抗生素治疗:针对 产气荚膜梭菌感染 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加强个 人卫生,避免接触 感染源,提高免疫 力
疫苗研究:针对产 气荚膜梭菌的疫苗 研究进展和前景
公共卫生政策:加 强公共卫生管理, 提高公众对产气荚 膜梭菌感染的认识 和预防意识
产气荚膜梭菌的研
04
究进展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01
02
03
应用:α毒素和β毒 素在医学研究中具 有重要价值,可用 于研究细胞凋亡和 组织坏死的机制
毒素治疗:α毒素 和β毒素在临床上 可用于治疗某些疾 病,如肿瘤、感染 性疾病等
产气荚膜梭菌的致
03
病性及防治
致病性及传播途径
致病性: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 多种疾病,如气性坏疽、食物 中毒等
产气荚膜梭菌检验
γ毒素(DNA酶)能使细胞核DNA解聚,降低 坏死组织的粘稠度。
二. 毒素和酶类
㈡ 肠毒素
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耐热菌株能引起食物中毒。 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是一种蛋白质毒素,其
抗原性均一的,分子量 33000~40000,等电 点pH4.3。该毒素耐热性较弱,60℃10分钟加 热即可破坏;对碱有抵抗性,而在 pH4.0以 下的介质中极不稳定;对胰蛋白酶、胰凝乳 酶、木瓜酶等蛋白分解酶比较稳定。
↓ 食物消费后
↓ 引起食物中毒
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及控制
掌握产气荚膜梭菌血清型在我国地 区流行的分布以及在不同动物的感染致 病情况是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前提。
防治原则 及时清创,破坏和消除厌氧微环境 食物加热彻底
六. 流行病学
七. 检验程序
(1)培养基和试剂
(2)产气荚膜梭菌 检验程序:
检样 25g(ml)检样+225ml 0.1%蛋白胨水稀释液
二. 毒素和酶类
㈠ 外毒素
α毒素,为卵磷脂酶,能分解人和动物细 胞膜上磷脂和蛋白质的复合物,破坏细胞膜, 引起溶血、组织坏死和血管内皮损伤,使血 管通透性增高,造成水肿。还能促使血小板 凝聚,导致血栓形成,局部组织缺血。
β毒素引起人类坏死性肠炎。
ε毒素有坏死和致死作用。
二. 毒素和酶类
θ毒素有溶血和破坏白细胞作用,对心肌有 毒性。 κ毒素(胶原酶)能分解肌肉和皮下的胶原 组织,使组织溶解。
革兰阳性粗短大杆菌,专性厌氧。 无鞭毛,不能运动,体内有明显荚膜。 单独或成双排列,有时也可成短链排列。
芽胞呈卵圆形,芽胞宽度不比菌体大, 位于中央或末次端。培养时芽胞少见, 须在无糖培养基中才能生成芽胞。在脓 汁、坏死组织或感染动物脏器的涂片上,
产气荚膜梭菌及检验
产气荚膜梭菌及检验一、流行病学产气荚膜梭菌为厌氧芽胞菌,是引起食源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之一。
可引起典型的食物中毒、爆发。
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为魏氏梭菌中毒。
患者临床特征是剧烈腹绞痛和腹泻。
摄食被本菌污染的食品后8�22小时开始发病。
在食品中该菌数量必须达到很高时(1.0×107或更多),才能在肠道中生产毒素,病程通常在24小时内,但某些个体的不显著症状可能会持续1�2周,已报导有少数病人因脱水和其它混合感染而导致死亡。
据美国人类卫生教育福利部报导魏氏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美国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30%左右,另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估计每年因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约近1万人,其中大约只报导1200例,暴发约20起,大量的暴发和少量的发病都与公共饮食有关。
例如:学校的自助食堂和护理病房,产气荚膜梭菌中毒最常发生于儿童和老人。
产气荚膜梭菌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经常在人和许多家养及野生动物的肠道中发现该细菌的芽胞长期存在于土壤和沉淀物中,从牛肉、猪肉、羔羊、鸡、火鸡、焖肉、红烧蔬菜,炖肉和肉汁中分离的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大多是畜禽肉类和鱼类食物,牛奶也可因污染而引起中毒,原因是因为食品加热不彻底,使芽胞在食品中大量繁殖所致,此外不少熟食品,由于加温不够或后污染而在缓慢的冷却过程中,细菌繁殖体大量繁殖并形成芽胞产生肠毒素,其食品并不一定在色味上发现明显的变化,人们在误食了这样的熟肉或汤菜,就有可能发病。
产气荚膜梭菌易于形成芽胞,芽胞的热抵抗力很强,由患者粪便中分离的芽胞能耐受100℃,1�5小时的加热。
除了具有形成芽胞及耐热等特点之外,生化性状,毒素及酶的特异性等,同其它魏氏梭菌是一致的。
产气荚膜梭菌的防治原则
产气荚膜梭菌的防治原则哎呀,今天我们聊聊一个有点“神秘”的小家伙——产气荚膜梭菌。
听名字就让人觉得挺吓人的,但其实这个小家伙也就是个细菌,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它可真是个麻烦的“客人”。
咱们先来聊聊这家伙为什么要“来搅局”,再说说怎么防治,大家可别小看了这小东西哦。
产气荚膜梭菌可不是吃素的。
它在缺氧的环境里特别能折腾,比如肠道里、伤口里,甚至是一些腐烂的食物中。
嘿,这家伙一进入就开始发酵,搞得肚子咕噜咕噜响,真是吓人。
产气荚膜梭菌还会释放毒素,搞得咱们肚子痛、拉肚子,严重的甚至还可能危及生命。
听着是不是有点毛骨悚然?所以说,防治这家伙可是势在必行。
防治的原则第一条,那就是预防为主。
大家都知道,病从口入,咱们吃的东西可得格外注意。
市场上那些新鲜的食材,一定要认真挑选。
水果要洗得干干净净,肉类一定要煮熟透,不然可就给这家伙可乘之机。
家里的厨房得保持卫生,切菜板、刀具可别让细菌有可乘之机,得时不时消毒一下,像打仗一样严防死守。
这样才能让产气荚膜梭菌无处藏身,嘿嘿。
咱们说说伤口护理。
小伙伴们,受伤了可别大意。
伤口一定要及时清洗,必要时还得去医院处理。
这可是给产气荚膜梭菌提供了一个“温床”,伤口感染可就麻烦了。
因此,伤口包扎要严格,尤其是户外活动多的朋友,更要注意保护自己,别给细菌留下机会。
除了这些,咱们还得讲讲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日常饮食得保证营养均衡,多吃点新鲜蔬菜水果,增强抵抗力。
尤其是肠道健康,直接影响着咱们的免疫系统。
记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把自己养得棒棒的,才能抵挡住细菌的侵袭。
适量运动也能提升免疫力,保持心情愉快,笑一笑十年少,细菌自会不敢靠近。
咱们也不能忽视医疗手段。
遇到问题时,及时就医,切莫拖延。
大病小病都别怕,找医生咨询,总比自己瞎折腾要强。
现代医学对产气荚膜梭菌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入,医生们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合适的方案,真的是很靠谱的。
产气荚膜梭菌这个“小家伙”虽然不容易处理,但只要咱们做好日常的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把它远远地挡在门外。
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是厌氧芽孢梭菌属中能引起人类严重疾病的重要致病菌。
1.生物学和病原学特点产气荚膜梭菌为厌氧革兰阳性粗大芽孢杆菌,无鞭毛,不运动,孢子卵圆,次端生,在一般培养基上稀少。
无外孢子壁,无附属丝:表面菌落直径2~5mm,圆形,有时边缘扩展、突起,呈淡灰黄色,半透明,表面有光泽,可在20~50℃生长,最适生长温度45℃,所有菌株均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及蔗糖,产酸产气;多数菌株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能将亚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在含亚硫酸盐及铁盐的琼脂中形成黑色菌落。
产气荚膜梭菌见图3~11。
该菌能分泌强烈的外毒素和侵袭性酶,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侵袭力,在人和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
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的土壤、水和空气中广泛存在,人和动物的肠道是其重要的寄居场所,一般各类粪便每克含量可达102~109个之多,但不经肠道感染宿主,只是污染外环境。
由于产气荚膜梭菌是正常肠道菌群的一部分,人体肠道对其无天然特异免疫力,所有人群均为易感者,以婴儿和年老体弱者病情更重。
经口食人是其主要传染途径,也可由伤口感染,夏秋季节多见。
2.致病性和临床表现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物质为外毒素、肠毒素和荚膜。
外毒素根据性质和致病性不同,分为A、B、c、D、E 5个类型,其中A型菌株是人类最重要的致病菌,外环境中的分离株80%以上属A型,此型可致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和坏死性结肠炎;C、D型也是人类的病原菌,C型的部分菌株能引起人的坏死性肠炎;其他为兽类病原菌。
摄食被A型或某些C型菌株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为8~24h,发病时下腹部剧烈疼痛、腹泻,但为自限性感染,一般1~2d内可自愈,老弱患者和营养不良儿童偶可致死。
另一种食物中毒的表现是坏死性肠炎,由C型菌β毒素引起,潜伏期不到24h,起病急,有剧烈腹痛、腹泻,肠黏膜出血性坏死,粪便带血,可并发周围循环衰竭、肠梗阻、腹膜炎等,病死率高达40%。
3.食品安全危害产气荚膜梭菌在污水、土壤、垃圾、人和动物的粪便以及食品中均可检出,土壤中的检出率达100%。
猪产气荚膜梭菌病和羊梭菌性疾病-精选文档
5
流行病学
本病80年代零星散发,A型为主要病原菌,其它因素协同作用。本 病多数在秋末冬初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时流行。在仔猪和种猪中 发 生率高于育肥猪,仔猪可整窝发病,种猪和育肥猪呈零星散发,中猪 和成猪常突然发病,不见任何先兆症状突然死亡。 本病常见于1—3日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发病率要减少,育肥猪、成 年猪多发于90—180日龄,来不及治疗而死亡,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 易清除。
B型诺维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严格厌氧,能形成芽孢,不产生荚 膜,有周生鞭毛,能运动。在厌氧肉肝汤培养基中培养时产生腐葱味臭气 。能产生5种外毒素。
3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流行病学
羊快疫:绵羊对羊快疫最易感。发病羊营养在中等以上,年龄多在6~18 个月之间。一般经消化道感染,腐败梭菌经消化道感染引起家畜恶性水 肿病山羊和鹿也可感染本病。
53
肾脏软化,背膜不易剥离(右),而对照肾脏的大小,颜色均正常(左) 54
肾肿大,变软
55
小肠暗 红色出 血坏死 ,肠道 胀气
56
胃肠充满气体和液 体内容物,真胃黏 膜溃疡、发炎,有 坏死灶肠子壁颜色 变红,俗称 红肠子
57
58
肠壁紫红,有出血,肠内容物呈红色 59
小脑横切面可见对称性脑软化,对称性灰黄色软化灶 60
41
皱胃黏膜充血、出血
42
真胃和幽门部黏膜出血,潮红,被覆淡红色黏液 43
肾肿大,淤血,色暗红 44
胆囊肿胀,充满暗绿色胆汁 45
心内、外膜有出血点
46
羊猝疽
主要见于消化道和循环系统。
(1)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 (2)胸腔、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可形成纤维素絮块,浆膜上有小点出 血。 (3)病羊刚死时骨骼肌表现正常,死后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骨骼肌 气肿样病变。
产气荚膜梭菌汹涌发酵现象和原理
产气荚膜梭菌汹涌发酵现象和原理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常见的厌氧菌,具有独特的特性,其中包括对糖类的发酵能力以及产生大量气体的能力。
这些特性使得产气荚膜梭菌在某些特定环境中能够迅速繁殖并产生明显的发酵现象。
一、细菌特性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属于梭菌属,具有芽孢。
其细胞壁较厚,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
该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如土壤、动物肠道等。
二、糖类发酵
产气荚膜梭菌具有分解糖类的能力,能够将糖类(如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等)分解为简单的有机物,并产生能量。
这一过程称为发酵。
在发酵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生成乳酸、乙酸等代谢产物。
三、代谢产物
产气荚膜梭菌的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其中包括乳酸、乙酸、氢气和二氧化碳等。
这些代谢产物的生成量与发酵底物、发酵条件等有关。
其中,乳酸和乙酸是主要的代谢产物,它们在发酵过程中逐渐积累。
四、气体产生
产气荚膜梭菌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氢气。
这些气体的产生与细菌的代谢过程有关。
由于产气荚膜梭菌具有分解糖类产生能量的能力,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
此外,细菌在利用糖类生成乳酸和乙酸等代谢产物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量的气体。
这些气体的产生使得发酵液中形成气泡,出现“汹涌”的现象。
总之,产气荚膜梭菌的发酵现象和原理主要与其分解糖类并产生大量代谢产物的特性有关。
这种发酵现象在工业、农业和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学特性
• 培养特性:
在牛乳培养基中产生大量的气体,呈“汹涌发酵”现象, 为本菌的特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生物学特性
nagler试验:(卵磷脂 酶试验)
• 产气荚膜梭菌在nagler卵黄 琼脂平板上培养,平皿的左 侧涂有抗毒素,右侧无抗毒 素,无氧下孵育过夜后,在 涂有抗血清的一侧不出现乳 白色浑浊或只有 很少的浑 浊(左),无抗 血清的一 侧出现明显的乳 白色浑浊 (右),为 nagler试验阳 性。
临床意义
气性坏疽: •常继发于开放性骨折、大块肌肉撕裂及组织的严重坏死等。多见 于战伤,交通事故及各种严重创伤之后。 •本病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厌氧菌(主要为产气荚膜梭菌)引起 的混合感染。 •本病以局部剧痛、水肿、胀气,按压有捻发音、组织迅速坏死, 分泌物恶臭,伴有全身毒血症为特征的急性感染。
临床意义
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学习重点: 掌握: 1.涂片找粗大杆菌的临床意义。 2.产气荚膜梭菌的鉴定流程(直接镜检、分离培养、鉴定药敏)。 熟悉: 1.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力,治疗原则。
为什么进手术室要先做涂片找粗大杆菌?
→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产气荚膜梭菌
• 有污染的伤口进手术室前涂片找粗大杆菌 • 但是涂片找到粗大杆菌并不是说明一定有产气荚膜梭菌感染 • 排除污染方法:送厌氧菌培养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产气荚膜梭菌
• 生物学特性 • 鉴定依据 • 致病力 • 药敏试验 • 临床意义 • 防治原则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涂片革兰染色:革兰阳性粗短大杆菌,两端纯圆,呈单或双排列, 芽胞体于菌体中央或次极端,不大于菌体,镜下不易观察到。动 力阴性。 •在人工培养中很少形成芽胞,这是本菌的特点之一。
药敏试验
推荐的厌氧菌药敏方法: • 琼脂稀释法 • Etest法 • ATB-ANA试条 抗菌药物选择: • 首选青霉素 • 次选林可霉素类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临床意义
• 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可形成局灶性蜂窝织炎,局部或扩散性肌炎,
或最为严重气性坏疽
• 气性坏疽潜伏期短,一般仅为8-48小时,病菌产生的毒素和组织 坏死的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引起毒血症、休克,死亡率高达 40%-100%。
器械和敷料严格消毒灭菌。尽早手术及清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截 肢以防止病变扩散。 3、使用大剂量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防治原则
4、有条件的尽早使用气性坏疽抗毒素血清及高压氧舱治疗
5、肉类食品要彻底加热,食用前再加热是预防产气荚膜梭菌食物
中毒的重要措施。煮熟的肉类食品应快速降温,低温贮存,存放 时间应尽量缩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鉴定依据
• 形态特征、缺少芽胞,有荚膜的特征。 • 菌落特性、糖发酵反应,特别是汹涌发酵现象。
• Nagler试验:阳性
• 动物试验:呈“泡沫肝” ,组织印片可见阳性粗大杆菌,有明 显荚膜。
致病力
• 产气荚膜梭菌既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又有多种侵袭性酶,并有 荚膜,构成其强大的侵袭力,引起感染致病。 • α毒素能引起溶血、组织坏死,血管内皮损伤,水肿。促使血小 板凝集,导致血栓和局部组织缺血。 • β毒素可引起人类坏死性肠炎。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Biblioteka 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
属于厌氧菌,在厌氧环境种生长良好,常用的培养方法有:厌氧
产气袋法、厌氧罐法、厌氧盒、厌氧手套箱等
生物学特性
培养特性:
•在血平板上,多数菌株呈双层溶血环,内环为β溶血,外环为不 完全溶血。
生物学特性
培养特性:
产气荚膜梭菌在乳糖蛋黄牛奶血琼脂平板上,呈红色菌落,有浊
涂片找到粗大杆菌 产气荚膜梭菌感染
产气荚膜梭菌
•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是一类厌氧或微需 氧的粗大芽胞杆菌,是临床上引起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中最多见的 一种梭状芽孢杆菌,因能分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产生大量 气体,导致组织严重气肿,继而影响血液供应,造成组织大面积 坏死,加之本菌在体内能形成荚膜,故名产气荚膜梭菌。
• 食物中毒:食入被大量(10^8-10^9)细菌繁殖体污染的食物 (主要为肉类食物)而引起,较多见。潜伏期约为10小时,临床 表现为腹痛、腹胀、水样腹泻;无发热、无恶心呕吐。1~2天后 自愈。如不进行细菌学检查常难确诊。
防治原则
1、早期发现、快速诊断、及时治疗
2、及时处理伤口,清创、扩创、局部使用双氧水冲洗,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