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道师-《我的成长经历与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actices
实践
70
程序员
■ 文 / 张辉
我的成长经历与心得
计算机初体验
初中时,学校买了几台据说是苹果的电脑(其实就是一个键盘加显示器,主板内嵌在键盘下),于是我便有机会见识到计算机。但因为属于珍贵的教学仪器,一般人不能碰,所以这些机器的最终命运就在尘封的办公室里报废了。
1992年刚上高中,父母拿出积攒的3000元给我买了一台286,没有硬盘,只有五寸的软驱,绿色的单色显示器,内存也只有几百KB 。就这样,我开始了第一段真正接触计算机的时光。因为没有硬盘,所以每次启动都需要先把启动盘插进去,系统引导完毕之后,再换一张应用程序的软盘进去。没有硬盘是个大问题,很多程序的使用都受到限制,结果当时电脑的最大用途就是玩一些简单的游戏,比如输入速度比赛游戏和俄罗斯方块。
虽然没写什么程序,但我还是对电脑情有独钟,因为能在上面实现很简单的操控感。
大学的收获
1996-2000年,我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期间的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些朋友,大家一起凑钱买电脑,一起(其中三个人)组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后来又参加了两次美国大学生建模竞赛。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在春节期间参加的,大年三十那天,大家一起在学校招待所吃煎饺,看了几眼春节晚会,就开始连续72小时的封闭比赛。结束比赛,在清晨走出招待所的时候,有一种沉甸甸、晕沉沉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比获奖的时候要强烈很多。
十年后的今天,当初一起凑钱买电脑的其他三人,一个在深圳腾讯担任技术骨干,最早做企
业IM ;一个在上海,放弃清华博士学位,和同学一起创业做 ,现在是国内一流的在线卡拉OK 网站;一个在北京,华丽转身,掌管百亿的基金。虽然天南海北,但大家偶尔相逢,还是那么亲切。这也是大学四年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我们都在各自的领域追求梦想、追求兴趣、追求热情所在。虽然无法去界定何谓成功,但我认为对于梦想和兴趣的追求,是我们这几个人还都生活得很惬意的原因所在。
这十年的职业生涯
工作的这十年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三个不同
的阶段,那就是漂泊、稳定、重塑。
网讯安卓副总经理张辉
人生就是在不断地做选择题,每一次选择,都会带来一点不同。而性格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每次面临选择时做出的决定。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指的就是性格决定每一次做出的选择。所有的选择加起来,构成今天的不同,在别人看起来,这就是命运。
Coding Life 程序人生
71
2011 02
漂泊
1999年冬,大四找工作的我只投了一份简历,面试了一次,就定下去华为。我问面试官:“我适合做技术还是适合与人打交道?”当然,我并没有得到答案,但是却成为若干年后不断萦绕在心头、左右我工作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华为差不多7个月后,因为个人原因婉谢领导的好意,选择离开,从深圳只身前往北京。
到了北京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风险投资成立的科技公司,专注于做多功能的机顶盒产品。工作气氛不错,我也遇到了职场上第一位导师。当我还在深圳时,他就只凭一份简历和一个简短的电话认定我是他需要的人选。在这家公司一年多的时间,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如何“通过代码证明自己的观点”。其实也很简单,任何时候,有猜想或者怀疑的时候,写一小段代码证明之,不要有太多假设和潜意识。所以后来我在带一些员工时,也是让他们用尽可能简单的事实或者代码证明他们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坐在那里空想。现在想起来,这倒与极限编程和互联网中常用的快速迭代反馈有一些相同之处。在这里,我完成了从一个学校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
这家公司一直没有产品推向市场,更多还是Demo ,这和我“写一段代码,供千万人使用”的理想相去甚远。后来经同事介绍,M 公司北京研发中心招人做Linux 手机,从此我开始了六年的M 公司生涯。当时是2002年7月底,我唯一强烈的感觉就是漂泊不定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
稳定
在M 公司的六年,是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我亲身参与了一系列优秀产品的研发,从一个初级工程师最后成长为50人团队(包括20名实习生)的经理。
这期间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看到一款产品从ID 设计到编码、测试、发布,直到成为街机。那种感觉,充分满足了我“写一段代码,供千万人使用”的理想。据说当时最火的一款手机卖了300万部。当我们看到若干人手持透明盖的手机打电话、发短信时,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其实技术人员是很容易满足的族群,不是吗?
在后续的部门重组中,我们开玩笑说,这下子从地方军阀变成正规军了,钱多人多。鼎盛时期,全球产品团队多达千人,队伍遍布中国北
京、美国、印度,开会时间都很难协调。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比较赞同“小团队”的做法。人,并非越多越好,尤其对于以软件工作为主的手机项目。因为团队太多,所以协调成本很高,有一些人员专门做“传声筒”,任何的决定都很难迅速推行。在队伍壮大的同时,我们也要面临重新定位,从以前的多面手,逐渐变成螺丝钉;从前的掌控感,逐渐变成迷失感。
在部门扩大的时候,我又得到一个机会,就是组建自己的团队,做部门内部的产品测试。测试本非我兴趣所在,但是想到有机会组建团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架构团队,进行团队文化的塑造,和一群年轻有为的人一起共事,还是很
开心。当队伍扩大到50人(包括实习生)、全职员工超过30人时,有一天晚上我对自己说:“从没有想过我竟然能做一个部门的经理,原本以为自己没有那种气场,没有领导风范。”我在整个学生生涯做得最多的其实就是“卫生委员”,说白了就是协调打扫卫生。小学有过唯一一次在众人面前发言,当时我非常紧张地读完预先准备的发言稿,然后走下台。台下有多少人,我浑然不知,只觉得紧张坏了。所以说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媒介,通过与人共事,逐渐可以认识到冰山下面更隐秘的自己。
测试部门日渐成熟,几个分管的团队领导也都各司其职,但我的失落感还是逐步增强。一方面因为自己兴趣并非在测试,整个部门流畅运转时自己反而难以找到更多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因为全球团队日益庞大,之前对于整个系统的掌控感消失殆尽。所以在工作六年后我萌生去意。
2007年在智能手机发展史上需要大书特书。首先是iPhone 的诞生,使我们这些原本以为站在世界前沿的人第一次感觉到了“土”。而在iPhone 宣布之后,GPhone 谣言也满天飞,直到后来Android 宣布推出。我隐隐感觉到一个新时代在诞生,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气势这么猛。其实我想所有员工都不免有同样的感受,若干年的光鲜似乎一朝就要蜕尽,再看我们正在做的一
想增加“成功概率”,要做好四件事情:认清自己、认清大势、寻找一个好的环境、寻找“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