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闫敏文章来源:每日经济观察报点击数:861 更新时间:2009-3-19

一、当前工业运行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工业增长下行压力增强,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8%,接近7年来最低水平,按可比天数计算,增长5.2%,仍低于上年12月0.5个百分点。若考虑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冰雪灾害)的因素,今年1-2月工业生产形势更为严峻。尽管如此,工业运行中亦不乏亮点。

(一)工业增长低迷

一是重工业生产下滑速度快于轻工业,成为工业增长继续下滑的主要原因。重工业增速从2008年3月份17.8%的高点下降到11月份的3.4%。2009年1-2月,再创新低,仅增长2.7%,低于轻工业3.8个百分点。本轮经济增长以重工业长足发展为特征,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比重逐步提高,其增长急剧下跌,引起工业生产快速下滑。二是产销情况不容乐观。1-2月,工业品产销率为97.2%,比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产销情况不佳,表明库存积压问题没有明显改善。三是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下行。2月份,在市场供求关系与翘尾因素影响下,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下降4.5%,降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

(二)行业分化明显

一是采矿业保持快速增长。1-2月,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以及其他矿采选业分别增长13.2%、13.6%、18.1%和30.4%,增速处于39个行业前列。二是消费品行业增速较为平稳。由于消费品需求弹性系数较小,近期波动不明显。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接近10%,饮料、烟草业增速均高于上月水平,纺织、皮革等行业增速与上月持平。三是原材料制造业继续下行。受国际商品价格大幅下挫、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影响,原材料产品产量仍在减少,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下降9.5%,焦炭产量下降6.3%,钢材中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的棒材、中厚宽钢带、热轧窄钢带等产品产量分别下降10.4%、6%、4.8%。四是部分机电行业跌幅居前。由于近期出口形势恶化,占出口比重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锐减,导致相关行业工业增加值大幅下挫。1-2月,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9.38%,跌幅居各行业之首。出口出现困难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等行业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均出现明显回落。

(三)主要地区增速下降

一是沿海地区出口重点省市工业增长乏力。上海1-2月工业生产下降12.4%,浙江下降8.2%,此外,广东仅增长0.8%;二是资源型省市工业增长大幅下挫。其中煤业大省山西、有色金属大省云南工业生产分别下降20.5%与7.1%。三是首都北京由于环保措施、产业转移等制约因素,工业已出现连续7个月负增长。尽管去年同期受冰冻雨雪灾害影响的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省工业增速显著提高,但是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增长极中重点省市工业生产大幅减速,对中国工业生产整体产生强烈下拉作用。

(四)增长质量有所改善

虽然工业生产仍处低迷状态,但运行中不乏亮点。一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目前在信息、生物、环保等领域新建了一批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成功研发了支线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铁路等一批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小火电、小煤矿等落后产能加速淘汰。二是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2008年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59%,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出现不同程度降低。工业节能的作用功不可没。三是少部分重要工业品产量回升。2月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6.0%,水泥产量同比大幅增长42.5%,发电量同比增长5.9%,汽车产量也大幅增长,涨幅高达22.9%。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世界实体经济形势恶化,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低位调整。在国内外众多负面因素影响下,2009年以来我国工业生产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工业出口明显收缩。为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国家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扩内需、保增长政策措施。未来伴随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预计工业急剧下跌势头将得以遏制。但是,由于外部需求大幅下降、出口形势异常严峻、房地产库存难以消化,工业增长仍然面临较大调整压力,短期内难以摆脱低迷走势。

二、工业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工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是工业出口严重下降;二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深化;三是库存积压难

以消化;四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

(一)工业出口交货值严重下降

工业出口交货值自2008年11月出现下降以来,已经延续4个月负增长。2008年11、12月出口交货值当月分别下降5.2%、8.8%,2009年1-2月降幅扩大为17.0%,这一情况7年来首次发生。一是下降程度深。短短5个月时间,工业出口交货值由增长6.8%转为下降17%,降幅接近24个百分点。二是涉及范围广。全部39个工业行业中,32个行业1-2月出口交货值出现下降,有色、化工、机械等行业降幅居前,有的行业如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降幅达80%以上。三是机电行业出口情况恶化。长期以来机电产品在中国工业品出口中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并成为次贷危机以来维持出口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逐步向发展中国家传导,近期新兴经济体形势恶化,中国对新兴市场出口严重下滑。出口商品结构中,对新兴市场出口以工业制成品,尤其以机电产品为主,导致当前电子、机械行业出口交货值下降,工业增加值下挫。这是当前工业生产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值得注意与警惕。(见图2)

(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从行业层面看,目前产能过剩问题不仅存在于以房地产、汽车等为代表的主导产业,而且存在于钢铁、电力等能源、原材料行业,同时存在于纺织、鞋帽等轻工产业。国家发改委对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钢铁、电解铝行业、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等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2009年,钢铁生产能力将超过6.5亿吨,而实际需求仅有5亿吨;汽车生产能力约为1200万辆,需求量约为950万辆;铁合金生产能力2200多万吨,目前企业开工率仅为40%。而且,中国工业生产中部分产能形成之初即定位为出口导向型,难以通过出口转内销的形式进行消化,金融危机爆发使中国工业产能过剩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最核心的问题。产能过剩导致部分行业产量下降,去年下半年以来,以汽车、化工、钢铁、电力等为代表的部分重工业行业产量下滑幅度偏大。由于重工业涉及行业多,产业关联广泛,当最终需求增长放缓时,链条上每个产业都会调整自身库存,缩减生产规模,并且这一趋势不断向上游产业传导,使工业调整幅度加深、调整时间延长。

产能过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市场供大于求,产品滞销,企业利润率降低,出现半停产或停产情况;第二阶段表现为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恶化,需求继续缩小、生产持续收缩,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破产;第三阶段表现为企业倒闭数量增加,中小型银行及金融机构坏账、呆账率提高,通货紧缩,经济衰退。目前中国部分行业的多数企业已经出现减产、半停产局面;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能源原材料基础行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浙江、广东等地区企业亏损面达20%至25%;CPI、PPI双双下降,通缩压力显性化。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产能过剩的第二阶段,存在向第三阶段演化的可能。

(三)库存积压短期内难以消化

2008年下半年经济快速回调,这轮经济扩张期以来积累的产能过剩矛盾集中显露,企业库存急剧上升。一是中国物流中心PMI指标显示,产成品库存指数自2008年7月份以来持续攀升,9至11月份均达到50%以上,为2005年以来最高值,2009年2月再次回升至47.3%,处于高位。二是房地产库存大量增加。2008年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6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1.8%。同时,房屋销售量迅速减少,2008年销售额下降19.5%,销售面积下降18.5%。三是从流通企业库存指数分析,当前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库存双双增加。首先,2009年1月,生产资料库存指数再次攀升至历史高位,达104.6%。2006年以来仅六个月数值高于这一数字,而且高库存率情况集中出现在2008年上半年国际商品价格大幅攀升至历史高点的背景下,当时库存增加主要表现为企业主动自愿积累。而目前工业品价格急速回落,市场需求明显收缩,生产资料库存再度攀升,则说明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其次,耐用消费品库存指数高达274%,表明当前生产供应能力严重超过市场承载力,尤其在世界经济减速,中国出口下滑的情况下,更加难以通过海外市场转移过剩产能,这部分产能消化将持续较长时间。(见图3)

库存调整加剧了工业增长下滑幅度。一方面市场需求不足使企业产品销售率下降,存货不断增加,以实物形式表现的产品价值难以转化成流动资金,企业资本被压占;另一方面,库存调整使原材料与生产资料需求减少,导致相关行业与企业生产停滞,投资意愿下降,产能过剩矛盾恶化。这种不良循环对于工业增长形成了强烈的抑制作用。

(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不断深入,国内生产能力过剩矛盾日益深化,中国企业订单数量锐减,利润增幅出现回落,亏损额大幅上升。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仅4.9%,增幅比1-8月回落14.5个百分点,同比回落31.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4879亿元,增长1.8倍。目前中国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正在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由出口企业向其它企业蔓延,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蔓延,由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向消费品生产企业蔓延。不仅大批中小企业陷入困境,而且部分大企业如首钢、宝钢等知名企业也严重受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