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与人性塑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音乐教育与人性塑造

南昌市育英学校:姜翠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人的个性、主体性日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社会变化的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益加强,因而每个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健康的性格,顽强的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人格素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以往过于注重智力培养而忽视了精神健康的基础教育,至使孤僻、脆弱、偏执、自卑已成为目前中小学生常见的不健康心理倾向。

我们发现,一个善于“自我实现”的人所具备的能力和个性特点中,精神健康是贯穿始终的基本特点,由于心态健康、精神境界高尚,使他们对多变的生活现状都具有极强的适应和应变力。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与其它学科相比,音乐中的美育因素是得天独厚的。内容丰富的音乐欣赏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各种体中去,注重学生身心的投入和个性的自由抒发。在快乐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情感上升到审美,在审美中调节身心健康,完美人格。

音乐具有审美、认识、教育特性的功能。新的课程观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音乐课程的首位,将情感因素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如情感,不仅仅体现为学习兴趣、学习爱好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态度,在表现为学习追求、学习责任的同时,更表现为对生活的乐观、进取、向上的态度;价值观,既反映在个人价值方面,同时更反映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然价值的统一等等。这三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要素已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重新组合作品,开阔艺术视野

为满足“专题型”与“创新型”欣赏教学的要求,重组与延伸欣赏教学教材内容成为必要,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欣赏作品的延伸与重组来提高教学效应,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给学生对音乐形象以多方位的感受。为此,我们可对音乐欣赏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延伸和重组。

同题材作品的延伸——对同一主题音乐形象的作品,将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乐曲进行有机的组合。例如将河北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茉莉花》,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萨克斯或钢琴等乐器演奏的《茉莉花》集中进行在主题欣赏课中进行比较性地欣赏。让学生体验同一音乐形象的多种表现形式,从多种角度认识感受音乐形象,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同体裁作品的组合——体裁是音乐的品种,是在各时代、各民族、各阶段和阶层社会文化生活中形成的。在进行某一体裁音乐作品的欣赏时,将该一体裁中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进行有主次地组合。如欣赏“摇篮曲”体裁时可采用抒伯特的《摇篮曲》、勃拉姆斯《摇篮曲》、莫扎特《摇篮曲》和我国东北民歌《摇篮曲》和江南民歌《摇篮曲》,让学生领略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作者的同一体裁作品,多方位地提高对音乐体裁这一概念的理解。

同一作曲家的作品组合——将同一作曲家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结合时代背景与文史知识,进行组合性欣赏。充分感受作曲家的风格与个性魅力,体会作曲家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境遇、不同创作动机下表现出的不同思想、不同风

2 格的作品,并体会其中内在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社会性、文史性、哲理性的深层次思考。

“专题型”作品重组——将音乐作品按某一专题进行选择重组。如:《音乐与情绪》一课,将《喜洋洋》、《沉思》、《二泉映月》、《命运》的片断进行重组欣赏,让学生体会音乐传达的不同的情绪及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入刻划,更进一步认识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再如《感受音乐美》、《音乐与大自然》、《音乐与四季》等以重组作品为内容的专题欣赏课,使学生在感受音乐形象、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从作品的结构、题材风格、格调中感受音乐内容形式及其共同主题音乐的多姿多彩。

将具有思想性、音乐性、时代性共通之处的作品加以组合与延伸,使单一的教学内容走向多元化,可使学生对音乐形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欣赏与感受。

二、寓乐于情、将情感体验贯穿教学始终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抽象,一方面却又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或曰“浸润心灵”,或曰“净化灵魂”,或曰“改进德行”。因此,实施音乐欣赏教学应始终将情感培养贯穿其中。

(一)把“情感共鸣”放在各个环节的首位

共鸣是音乐审美体验中的一种心理现象,音乐欣赏情感体验的核心就是“情感共鸣”。欣赏者的情感达到了共鸣就等于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似乎融为一体。“情感”是欣赏者产生“共鸣”的中介。共鸣是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特别是想象在欣赏对象的刺激和诱导下交织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美感。没有情感的激发也就没有想象的展开,没有想象就没有音乐欣赏,更没有共鸣的产生。欣赏作品,应让学生以何种情绪、情感来呈现?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体会与呈现这一情绪?都是在教学设计时要首先考虑的。因此,要始终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师生的情感互动,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更应以一个参与者的形象出现,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人格的感染,在塑造学生的同时,教师也从学生的多样化情感中捕捉灵感,获得对教学设计的启发与改进。

(二)从技艺学习走向人格建构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乐观情绪及审美情操放在第一位,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放在第二位。在教学中不仅将认知目标定得详细,同时,情感目标也要生动、可行。如在欣赏二胡独奏《赛马》一课时,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认识“ABA ”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结构是本课认知目标,然而在欣赏过程中,教师更突出的是情感目标:感受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体会乐曲《赛马》表现出的坚强不屈、奋发向上、乐观自信的民族精神。情感培养是现代人格教育的核心之一,有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主体精神的焕发,才会有高尚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学中更应注重情感目标的实现,完成音乐欣赏价值取向的转型,从技艺学习转向人格建构。

三、审美内化,培养高尚品质

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陶冶高尚情操方面有着巨大的渗透力与内化力。如果说德育是一种行为教育,采取有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去施教,那么美育则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在“自由状态”下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情景,获得精神愉悦与审美体验,其本质在于“以美引真”、“以美导善”、“以美化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