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科学技术大发展
2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
![2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b8ecb7431b765ce050814a9.png)
侯德榜的成就及意义?
“红三角”牌纯碱 侯氏制碱法 意义: 为中国及世界化学工业作出了 贡献
侯德榜
针对苏尔维法生产纯碱时食盐 利用率低,制碱成本高,废液、废 渣污染环境和难以处理等不足,侯 德榜先生经过上千次试验,在 1943年研究成功了联合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与苏尔维法相比, 最大的优点是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 到96%以上。另外它综合利用了氨 厂的二氧化碳和碱厂的氯离子,同 时,生产出两种可贵的产品——纯 碱和氯化铵。将氨厂的废气二氧化 碳,转变为碱厂的主要原料来制取 纯碱,这样就节省了碱厂里用于制 取二氧化碳的庞大的石灰窑。
华氏定理 中国的 怀依-华不等式 “爱因斯坦” 华氏不等式 华氏算子 华-王方法
方是 面在 数 走歌 论 在德 研 世巴 究 界赫 , 前猜 特 列想 别
成就 意义
形成了数 论研究中的中 国学派
普劳威尔-嘉当 -华定理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需要学习科学 家们的什么精神?我们要怎么做? 学习他们勇于探索、求实创新、发愤 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 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越来 越富强,越来越美好!
学习本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姓名
詹天佑 侯德榜
成
就
意
义
京张铁路
“红三角”牌纯碱 “红三角”牌纯 碱 侯氏制碱法
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 条铁路 为中国及世界化学工业作 出了贡献
李四光
华罗庚
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为研究地壳运动开辟了新的 松辽平原和 华 途径 ,摘掉中国是贫油国 北平原蕴藏石油 的帽子 数论研究,特别是在 歌德巴赫猜想方面走 在世界前列 形成了数论研究中的中 国学派
二、侯德榜制碱
著名科学家,杰 出的化工专家, 我国重化学工业 的开拓者。他于 20年代突破氨 碱法制碱榜
第23课 科学技术大发展
![第23课 科学技术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f163122a21614791711285d.png)
课题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课型新授时间第周-第课时学习提示知道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的利用、空间技术、基因与克隆等内容。
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知识的了解,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疑难点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3、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4、极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学习材料:课本p133—p139学习笔记【自主学习】1、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它以、、和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首先兴起于,随后扩大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国家。
2、计算机网络技术:年美国制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到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之后朝着和两个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起,计算机进入了(时代特征:信息时代)3、原子能:爱因斯坦的为原子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1942年底,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从此人类进入。
原子能的利用包括核武器的发展和两个方面,后者主要用于原子能发电站。
4、空间技术:年10月,苏联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开创了人类向宇宙空间进军的新纪元。
5、基因与克隆:基因工程与、、共同组成了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其中核心是。
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
【合作探究】第三次科技科命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达标检测】1、春节到了的时候,互相拜年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已经增添了许多现代的气息,请你说出下列哪些拜年方式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①发送手机短信②通过电子邮箱发送电子贺卡③拨打固定电话④邮寄贺年卡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3、第三次科技革命最为突出的技术和信息时代的标志是()A.航天技术B.生物工程技术C.原子能技术D.计算机网络技术4、2000年,世界第一只提细胞克隆的山羊在中国诞生。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名师教案4 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名师教案4 华东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03e939047375a417876f8f0c.png)
③拨打固定电话④邮寄贺年卡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第三次科技革命最为突出的技术和信息时代的
教学反思
主要领域(标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其中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三次科技科命的特点:
1、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
学习目标
1、知道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的利用、空间技术、基因与克隆等内容。
2、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3、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知识的了解,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重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领域、特点
学习难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导学内容
教学侧记
导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人类历史至今已进行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把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第二次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人类又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那么这次科技革命有何特点?对人类的影响有哪些?
3、科研探索的领域不断开阔,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并出现了两种趋势:一学科的分工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二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合作探究】
1、归纳第三次科技科命的特点,并说说对我们的启示。
2、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我国都错过了。三次科技革命发生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什么状态?前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8350ec327284b73f24250df.png)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
•说一 说
•巨型计算机因为什么而得名?
• 计算速 度快,每 秒算速度1 亿次以上。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
•网络时代
•20世纪90年代
•计算机进入了
网络时代。通信
网把计算中心和
分布各地的计算
机连接起来,组
成计算机网络,
扩大了计算机的
应用范围。
•人类智力解放的里程碑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
•练一练
•它们最早出现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A
•B
•C
•D
•E
•F •G
•第一次的是( •D ),第二次的是(•ABCE),
第三次的是(•FG )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
•试一试
•[2011·陕西]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 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作为“扩张的时 代”。当时,西欧的地图绘制技术已很 先进……罗盘针已在海船上普遍使用。 • 材料二 20世纪初,内燃机有了 很大改进。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把他 们自制的引擎装到飞机上,驱动螺旋桨, 飞行成功了,这是航空科学技术迈出的 第一步。
•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
•感受成果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
随着电子计算
机技术的普及,越来
越多的人会使用计算
机。特别是“上网
(internet)”已经成
为人们获取信息、进
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不论是孩子,还是老
•影响人们的生活 方式和思维方式
• 原因: •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 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 科学技术的发展; • 国际竞争的促进等。 • 影响:
第23课__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23课__科学技术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c2789fcba0d4a7302763ad1.png)
1、詹天佑之前,中国近代有无铁路? 性质如何? 2、1909年在世界上的铁路很普遍了, 为什么1909年中国才有第一条中国人自 己修的铁路?
京张铁路青龙桥 车站詹天佑铜像
詹天佑为什么会受到 人们的敬仰?
青龙桥站西“之”字形路上顺利行进的情景。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一颗小行星为 “陈省身星”。
练习:
1905 1909 1、京张铁路_______年开始施工,_______年建成通车, 4 詹天佑 历时____年。是___________主持修筑的第一条由中 国人自行设计的铁路。 红三角 2、侯德榜主持研制的_________牌纯碱,荣获美国费 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他研制的联合制碱法被命 侯氏制碱法 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质学 3、_________是近代中国科学发展最为迅速、在世界 地质力学理论 上最有影响的学科之一。_______________是具有世 界影响的学派。 数学 4、_______是中国古代科技中最为璀璨的学科之一。 近代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有:_________ 、_________ 华罗庚 陈景润 __________等。 陈省身
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碱[堿](jiǎn减)本作“鹸(硷)”旧称“盐基”。通常 指在水溶液中电离给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例如,氢氧化 纳(NaOH)、氢氧化钙[Ca(OH)2]等。共同性质为溶液具有 涩味、腐蚀性、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以及与酸中形成盐和 水等。广义的碱是任何能够接受质子(H+)的分子或离子。 氨分子(NH3)获得质子而成铵离子(NH4+);碳酸根离子 (CO32-)获得质子而成碳酸氢根离子(HCO3-)和碳酸 (H2CO3),因此氨分子及碳酸根离子都是碱。
4、侯德榜怎样使用“侯氏制碱法”?为什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历史:第2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案.doc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历史:第2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79c1062bceb19e8b9f6ba2b.png)
第2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课题第2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李四光与地质力学、华罗庚与中国数论研究等知识。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爱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上讲台讲述近代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近代中国科学家不懈努力,乐于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树立发愤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并懂得科学态度与方法是指导工作的准则。
教学重难点重点:近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对科学家从海外归国、报效祖国的理解。
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学习分析与综合教学手段交流法,讲读法、观察法等。
激趣促学,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o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从《中国的科学技术是怎么落后的》视频或文字资料引入:然而,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京张铁路的修筑、“侯氏制碱法”的发明、地质力学理论的提出、中国数论学派的开仓科学家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推动了科技事业的进步,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心。
以此导入。
【新课探究】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将詹天佑、侯德榜、李四光、华罗庚等科学家穿插成4个小故事,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总结的过程中贯彻爱国思想教育。
一、詹天佑与京张铁路1、让学生介绍詹天佑的故.事2、出示图片:青龙桥站西“人”(教材上为“之”)字形轨道上下行车的情景,让学生说出“人”字形轨道的工作原理。
(詹天佑修建的京张铁路要经过地势陡峭的八达岭,为了克服陡坡的难度,保证列车能安全地爬上八达岭,詹天佑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从青龙桥起依着山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轨道,来降.低坡度。
列车在这里用两个车头,一拉一推,保证了列车.安全爬上陡坡、,这是詹天佑在铁路史上的一大创举。
第23课 《科学技术大发展》课件01(华师大版九年级下)
![第23课 《科学技术大发展》课件01(华师大版九年级下)](https://img.taocdn.com/s3/m/5a87ed422b160b4e767fcfed.png)
空间技术
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 地球卫星 1961年苏联发射载人 卫星 1969年美国人登上月 球 1971年苏联建立空间 站 1981年美国制成航天 飞机
基因与克隆
20世纪70年代现代 生物工程形成 基因工程: 绵羊猪(英国) 人类基因组计划启 动(美国) 克隆技术: 1997年“多利羊” (苏格兰)
算机和航天技术,都是因战时军事需要,从军事科学技术的研制和应用起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创了核时代。核能是原子核中的粒子重新组合和排列时 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的开发,直接源自大战期间原子弹的研制和使用。战后 出现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核电站。 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最早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迅速计算炮弹 弹道的需要。 航天技术中的运载技术(即现代火箭技术)是至关重要的。而现代火箭技 术正是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被后人誉为“火箭之父”的布劳恩主持下,德 国着力研制V-2火箭,1944年发射成功。苏联早在1941就已拥有著名的“喀秋莎” 火箭炮。大战中的火箭技术是现代宇航技术的先导。
我们应该如何发奋努力呢?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我们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我们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我们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我们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我们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我们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我们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我们山羊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我们
克隆牛“康康”
我所认识的现代科技
我所认识的因特网。 人类能避免核战争吗? 讨论下对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失事的看法。 如何看待克隆人技术?
作用 人类智力解放的里 地位 程碑
人类进入原子能时代
人类向空间进军的新 纪元
人类突破遗传基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5.1科学技术大发展教案(华师大版九年级历史 (2)
![5.1科学技术大发展教案(华师大版九年级历史 (2)](https://img.taocdn.com/s3/m/516378325901020207409cb4.png)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教学设计【教学课题】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教案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进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人们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的利用、空间技术、基因与克隆等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这一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作为世界历史的的20世纪的科学技术,本课内容既是世界历史科技方面的重要内容,在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在中考中属于高频考点,同时对于中学生来说,又是必须要了解的社会常识,因此尤为重要。
【教材分析】本课是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3课,属于第五单元“20世纪的科学、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第一课。
《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识记:知道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的利用、空间技术、基因与克隆等内容;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2、能力培养:归纳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的利用、空间技术、基因与克隆等内容,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联系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概况;探讨“我所认识的现代科技”中的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发展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勤奋的工作态度、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的思维能力;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由于本课涉及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的利用、空间技术、基因与克隆等都是属于高端科学技术,学生对这些高端科学技术的了解是备课的重点。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归纳概括【教学环境】网络、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由2011年陕西省中考历史试题第20题的材料三的三幅图片导入。
)图中的三个人大家认识吗?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
http://zonghe.21世纪教育网/DownLoad.aspx?UrlID=6&InfoID=1804131二、【自读思考】(5分钟)1、说一说:什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成果有哪些?说说发明概况和发展简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教案1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教案1华东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8baeb898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98.png)
答案: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我对科技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2. 科技创新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3. 科技创新要紧密结合实际需求,为人类发展服务。
4. 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需要继续加大投入和支持。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掌握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近现代科技革命的基本知识,对科技发展的大致历程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有所认识,但了解不够深入。
2. 学生对科技类话题普遍具有浓厚兴趣,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喜欢通过具体案例、图像资料等直观方式学习历史知识。
1. 对于小组讨论,我将更加精细化地设计讨论主题,确保话题既能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引发他们的思考。同时,我会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和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2. 针对教学方法的问题,我打算引入更多实物模型或互动软件,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科技概念,增强学习的体验感。
3.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注重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简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答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包括:科技创新速度加快,多领域交叉融合,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例题2:请列举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
答案: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包括: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
例题3:阐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了多媒体资源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直观了解科技发展的同时,能够深入思考并主动探究。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丰富了课堂形式,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课件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a8bd7ea417866fb84a8e94.png)
目前在中国市场 销售的网络游戏有大 约95%是以暴力和打 斗为主要内容的。受 网络游戏暴力倾向影 响,青少年行凶杀人 和自杀的案例在中国 不断见诸媒体。许多 家长指责其为“电子 罂粟”,侵蚀着青少 年的生活。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请你对如何 减少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提一点建议。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高环保意识; 将科技用于造福人类;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嫦娥一号”的发射应用了近代哪 些科学家的成就?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爱因斯坦相对论
(第三次科技革命)
1、科技展厅: 什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2、感受成果: 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何特点和影响? 3、辉煌下的思索: 如何应对科技革命的负面影响?
前言
3、核心内容有哪些?
策源地
第一次 英 美、德 美
核心内容
蒸汽机 电机、内燃机
计算机、原子能、 空间技术、生物工程
第二次 第三次
它们最早出现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A
B C
D
E F G
第一次的是( D ),第二次的是(ABCE), 第三次的是(FG )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1
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3、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都要进行大量的、 繁重的数据分析统计,最终把人类从这种繁重 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重大发明是( D ) A、蒸汽机的发明 B、电动机的发明 C、生物工程的发明 D、计算机的发明 4、科学改变世界,技术优化生活。五一 长假期间,家住郑州的张先生去重庆旅游,他 一路享受的方便条件,那一项源于第三次科技 革命的重大发明( C ) A、乘火车到武汉 B、乘轮船游三峡 C、通过电子邮件向家人报平安 D、乘飞机从重庆返回郑州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08bbd4f524ccbff1218486.png)
第2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
庚与中国数论研究等知识。
培养学生对
度与价值观:以近代中国科学家不懈努力,乐于奉献的精神,学生树立发愤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
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创,科学家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推动了
、让学生介绍詹天佑的故事
着山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轨道,来降
拉一推,保证了列车安全爬上陡坡
3
提醒注意区别: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
社会的贡献。
丰富的石油资源。
四、华罗庚与中国数论学
突出华罗庚的爱国事迹,介绍哥德巴赫
研究中的中国学派。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下面表格内的内容。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巴赫猜想的研究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后,迅速的在课本上找到答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本。
第2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2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36dcdd949649b6648d747f4.png)
第2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目标:1, 詹天佑, 是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 了解詹天佑的主要科技成就及其意义. (把握京张铁路的修建过程及意义)2, 掌握侯德榜人物简介及其贡献.3, 把握李四光在地质力学领域的贡献及意义.4, 数学是科学技术中最为璀璨的学科之一, 华罗庚在数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及其意义.教学重点及难点:1, 重点: 近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2, 难点: 对科学家从海外归国、报效祖国的理解。
学习过程:1,自读课本,把握基本内容。
2,小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詹天佑及京张铁路京张铁路修建的时间、过程、意义。
詹天佑在修路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2),侯德榜的主要贡献。
3),李四光与地质力学谁摘掉了中国是贫油国的帽子?他取得了哪些科技成就?意义是什么?4),华罗庚与中国数论学派华罗庚的数学成就及其意义?3,请小组展示所了解的问题。
4,进行评价。
检测练习:材料解析题A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正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也是全体中国工程师和所有中国人的不幸;―――――詹天佑B难道黄发绿眼睛的人能搞出来的,我们黑发黑眼睛的就办不到吗?―――――侯德榜C今天,我们要求新兴一代的“黄帝”子孙,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也许并非为时过晚。
一方面,要为纯科学的发展而尽力;另一方面,要用得来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去解决有关工业的问题。
—————李四光D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华罗庚请回答:(1)四则材料相关人物分别在何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就?(2)概述四位人物的主要成就及意义(3)从材料看,四位科学家有哪些共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课科学技术大发展(对应学生用书第49页)一、计算机网络技术*1.第三次科技革命(1)开始时间:20世纪40年代。
(2)主要标志: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
(3)涉及国家:首先兴起于美国,随后扩大到西欧、苏联、日本等一系列国家。
(4)主要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电子计算机(1)历史地位:它的出现是人类智力解放的里程碑。
(2)出现时间:1945年美国制成第一台电子管电子计算机,到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代。
(3)发展方向:朝着微型化和巨型化两个方向发展。
(4)网络时代:20世纪90年代起,计算机进入了网络时代。
二、原子能的利用1.原子能时代:1942年底,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从此人类进入原子能时代。
2.利用:原子能的利用包括核武器的发展和核能的和平利用,后者主要用于原子能发电站。
三、空间技术1.新纪元: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
2.发展:空间技术不断发展,先后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宇宙空间站、航天飞机等,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业已实现。
3.影响:人类走出地球家园、探索宇宙的太空时代开始了。
四、基因与克隆1.现代生物工程技术(1)形成时间:20世纪70年代初。
(2)主要内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其中核心是基因工程。
2.克隆技术(1)克隆羊“多利”:1997年2月,苏格兰科学家用克隆技术繁殖了母羊“多利”。
*【问题导学】1.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何时?其主要标志是什么?答案:略。
2.空间技术的新纪元开创的标志是什么?以后空间技术又获得了哪些发展?有什么意义?答案:略。
【小贴士】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乊间相互渗透。
【记忆技巧】科技革命略说明,航天技术原子能。
研制电子计算机,高新技术最典型。
分子生物遗传学,克隆技术有前景。
【备课札记】(2)可重复性:1997~1998年,夏威夷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实验证明了克隆实验具有可重复性。
*(对应学生用书第50~51页)探究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阅读下列材料:《西游记》中塑造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的形象,他会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火眼金睛;他具有顺风耳、千里眼;他能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他能够拔下自己的汗毛变成很多的一模一样的自己……*【问题探究】(1)《西游记》是谁的著作?(2)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得材料中的幻想变成了现实,请举例说明。
(3)人类的幻想变成现实说明了什么?答案:(1)吴承恩。
(2)腾云驾雾→飞机;呼风唤雨→人工降雨;火眼金睛→遥感技术;顺风耳→无线通讯;千里眼→现场直播;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航天飞机;变成很多的一模一样的自己→克隆技术。
(言之有理即可)(3)幻想是科技发展进步的源泉。
(言之有理即可)【中考链接】 (2012宁波)“公交车几时到,手机一查就知道”。
宁波“无线公交”最主要得益于下列哪项科学技术( )A.新材料技术B.现代制造业技术C.生物工程技术D.计算机信息技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题干中“手机”网络与“网络技术”有关,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结果。
答案为D。
探究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技术群,在这一技术群中,它需要大规模、多学科的有机配合和国家的统一组织、规划和投资。
这就决定了新技术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如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有120所大学、2万多家企业,400万人参加,共得到政府拨款250亿美元。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产品每隔四年,体积会缩小一半,性能却会提高一倍。
*【备课札记】*【思路点拨】第(1)问主要考查《西游记》的作者,直接作出解答即可。
第(2)问则是要根据幻想判断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
第(3)问则要从幻想是行动的先导等角度构思。
*【思路点拨】第(1)问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领域属于基础问题,直接作出解答即可。
第(2)问则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要抓住“技术群”“社会性”“每隔四年”等关键信息分析。
第(3)问属于主观问题,要从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角度思考。
材料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造成了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不断上升。
1970年,联合国把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号召世界各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爱护地球,保护环境。
【问题探究】(1)请根据材料一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在哪些领域展开?(2)根据材料二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么特点?(3)针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株洲市政府积极创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株洲应如何创建两型社会。
答案:(1)原子能、生物工程、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
(2)技术革命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发展进程高速化。
*(3)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治理污染、植树造林、保护环境、骑自行车等。
(言之成理即可)【中考链接】 (2012滨州)下列新闻时事中,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的是( )①用QQ软件视频聊天②克隆羊“多利”诞生③网络购物,网络就医④瓦特改良蒸汽机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瓦特改良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事件,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无关。
答案为C。
(对应学生用书第88页)一、选择题1.“封存在角落,紧紧关闭着大门,任凭鼠标怎么点也无济于事。
超强杀毒、系统重装,重启后一切的一切依旧如此。
”诗歌所描述的事物出现于( )A.18世纪80年代B.19世纪70年代C.20世纪初D.20世纪40年代*【备课札记】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从题干中“鼠标”“杀毒”“系统重装”等信息就可以判断出这与电脑有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电脑最早发明于20世纪40年代。
2.暑假到了,小明随爸爸、妈妈去青岛、济南度假。
以下小明的活动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相关的是( )A.小明在青岛与滨州的同学QQ聊天,抒发自己到青岛的愉悦心情B.给爷爷、奶奶打电话,描绘青岛的美丽景色C.跟随导游坐汽车到中山公园游览D.乘火车到济南,然后马不停蹄地去参观趵突泉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电话、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3.(2012贵港)下列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是( )A.原子能成为一种新能源B.电力的使用C.蒸汽机的应用D.汽车的发明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子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出现的新能源。
4.图片是我们了解和感知历史的重要途径。
如图拍摄于俄罗斯莫斯科的工业区附近,图片上的孩子都是1973年以后出生的。
这张图片告诉我们( )A.人类已成功地掌握了克隆技术B.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日常生活得到改善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D.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图片中的文字可以看出,孩子缺少手掌,这是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5.观察下图《向“距离”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根据时间轴上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出“某时代”指的是蒸汽时代B.依据①和③推测②,②对应括号中的主题比较合适的是“在蓝天飞翔”C.最早在太空遨游的是美国人D.在向“距离”挑战的过程中,科技不断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世界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最早在太空遨游的是苏联人。
6.(2012贵阳)黔金丝猴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极少,为有效保护这一濒危物种得以繁衍,我们可以利用的科技成果是( )A.克隆技术B.原子能技术C.新能源技术D.新材料技术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克隆技术可以抢救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
7.(2012安徽)科技进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下列现象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器轰鸣,铁路速度②车马劳顿,家书万金③在线购物,网络订票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网络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车马劳顿,家书万金”说的是工业革命前的现象。
8.(2012雅安)下表为不同时期从科学技术成果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
此表A.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之间越来越相互渗透B.科学技术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越来越大C.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不断加快D.科技革命不断推动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转化为产品投入到生产或生活领域的速度不断加快。
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发表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文,描述了一个美国家庭抑制中国产品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
并表示,以后10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1)材料反映了当今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2)某班同学开展“科技改变生活”的课堂讲座,请举一例作为发言材料。
(3)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解析:第(1)问从“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可知,当今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
第(2)问属于开放性的题目,可从某科技成就与其影响来组织发言材料。
第(3)问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或:经济全球化)。
(2)答案开放,只要紧扣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即可。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言之有理即可)10.(创新探究)读图:材料一图说历史材料二科技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格局不断发生变化。
请回答:(1)请指出上面四幅图片分别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结合图三及身边的事例说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3)2012年6月,我国“神九”飞天成功。
图三与图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这说明了什么?(4)请问在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解析:第(1)问属于纯客观性问题,依据所学知识直接作出解答即可。
第(2)问属于主观性问题,要结合网络技术,谈一下网络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利弊,注意理解“双刃剑”的含义。
第(3)问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之一——各领域之间联系密切,相互渗透。
第(4)问综合性较强,要结合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来思考。
答案:(1)图一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图二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图三、图四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图三指的是网络技术。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进行交流等,提高了我们工作的效率,改变了交流的方式;但如果沉迷于网络,容易造成精神恍惚、萎靡不振甚至走向犯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