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图文配合)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_PPT课件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_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1f6e5d680203d8cf2f24c8.png)
咳。
图1-4-18 按揉乳根
胸腹部穴位
4、膻中
【位置】在胸骨上,平第四肋 间隙处,相当于两乳头连线 之中点,属任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揉, 称揉膻中;两手拇指自穴中 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 膻中;用示指、中指自胸骨 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 中。
胸腹部穴位
﹡ 1、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正中凹陷处。 【操作】①按揉天突,用中指指端按或
揉,称按天突或揉天突,或先按继而 揉之称按揉天突。②点天突,以示指 或中指指端微屈,向下用力点之。③ 捏挤天突,用两手拇、示指捏挤天突 穴。 【次数】按揉30次;点3〜5次;捏挤至 皮下瘀血呈红紫色为止。 【功用】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止咳平 喘。
图1-4-16 按揉天突
胸腹部穴位
﹡ 2、乳旁 【位置】乳头外侧旁开0.2寸。 【操作】医者以两手四指扶患
儿之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 位上揉之,称为揉乳旁。 【次数】揉50~100次。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图1-4-17 按揉乳旁
胸腹部穴位
﹡ 3、乳根 【位置】乳头直下0.2寸,平
第五肋间隙。 【操作】医者用两手食指或
梢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头 阴阳。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 止头痛。
图1-4-6 推坎宫
头面部穴位
3、太阳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中点,向 后约1寸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 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或 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向眼 方向揉运为补,向耳方向揉运 为泻。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两目内 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 掐山根。
小儿推拿PPT(比较全面)
![小儿推拿PPT(比较全面)](https://img.taocdn.com/s3/m/323b4a5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0.png)
三、问诊 1.问年龄:与病情、用药剂量相关。
• 生后1周内新生儿易患脐风、胎黄、脐疮等; • 新生儿和乳婴儿易患鹅口疮、脐突、夜啼; • 6个月以后的婴儿易患麻疹; • 6-12个月婴儿易患幼儿急疹; • 婴幼儿易患泄泻; • 学龄前儿童易患水痘、百日咳等; • 12岁以后疾病谱基本接近成人。
【擦法】
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名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摩 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际擦三种。
【拍法】
用虚掌拍(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掌心内凹),称为拍法。
【捏法】
1.捏脊法
捏法正位手势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
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
2.分推法 用双姆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
3.旋推法 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频频旋转推动。
【运法】
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 运转。此法有顺运为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转止 泻等说法。
【搓法】
用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挟住一定部位,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 搓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
2.时间:小儿推拿的速度以每分钟150-200次为宜。1 次治疗,每个穴位需要推1000-3000次,大约需要515分钟。
3.补泻:补→顺上轻缓,泻→逆下重急 4.介质:滑石粉、水、麻油、凡士林、葱姜汁等 5.顺序:上肢→头面→胸腹、腰背→下肢 6.处方:手法+穴位+时间(或操作次数)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头面部)-PPT精选文档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头面部)-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15160b451e79b8968022650.png)
【太阳】
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 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
次数:30~50次。
主治: 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 感、内伤; 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 强疗效。
【人中】
【头面部常用穴位小结】
解表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拿风 池、推天柱等。 镇惊通窍 按揉百会、揉迎香。
升阳举陷 按揉百会。
谢谢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坎宫(阴阳)】
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 分阴阳。 次数:30~50次。
主治: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 感表证及内伤杂病; 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 穴合用。
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 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 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 次数:30~50次。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92a993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d.png)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1、攒竹(天门)【位置】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值得收藏!2、坎宫(眉弓)【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
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
3、山根(山风)【位置】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拇指甲掐。
【次数】 3到5次。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
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
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
4、颊车(牙关)【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
【次数】 5到1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
5、囟门【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
拇指端轻揉囟门。
【次数】推或揉,各50到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正常前颅在生后12到18月之间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6、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https://img.taocdn.com/s3/m/79d5fb2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8.png)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本文介绍了小儿推拿的常用上肢部的穴位:各穴位的位置、穴位位置图、操作、主治功效等,点击文中穴位链接可以看到更为详细的讲解。
只有掌握好了穴位的准确位置和小儿按摩知识,才能根据孩子的体质来给孩子推拿,给孩子治病。
家长可以平时经常给孩子做推拿的,要注意下面的方法,及时推拿,增强宝宝的体质,让宝宝身体健康。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手掌及上肢屈面1、脾经【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
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
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
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1)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https://img.taocdn.com/s3/m/81d6de7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f.png)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7cf32be69dc5022aaea0046.png)
小儿穴位按摩法,让您的宝宝健康成长穴位一、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常用手法一、便秘和腹泻常用手法在推拿穴位和手法当中有好多穴位都有效果,不过如果总结起来的话可以有四大手法。
(1)止腹泻四大手法:揉脐(逆时针)100-300次、摩腹(逆时针)3-5分钟、推上七节骨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调中止泻。
治疗小儿腹泻、止泻效果显著、各类泄泻均可以在此之上加减变通。
(2)治疗便秘四大手法:揉天枢100-150次、摩腹(顺时针)5分钟、推下七节骨100-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通大便,用于小儿便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穴位的名称都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推拿方向上的区别,比如说摩腹,顺时针摩腹具有消食导滞、泄热通便的作用,而逆时针摩腹就具有温补下元、温中止泻的作用。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https://img.taocdn.com/s3/m/ff0afe1c915f804d2b16c1f8.png)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补肺经/清肺经】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如上图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下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穴位:天河水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上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开天门】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穴位:天门(攒竹)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揉太阳】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穴位:太阳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
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由于小儿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故小儿推拿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和症候表现的差异加以辨别和处理。
另外小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以防感冒发烧。
日温差也较大时,家长一定要适时给小儿加减衣服,预防感冒。
注重合理喂养,不可过食肥腻食物,以免伤食积滞,从而引起发烧。
发烧时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一般来说急性发烧需要1至3天痊愈,长期低热而用药效果不佳的患儿相对治疗时间长些,因为长期低热患儿的治疗一般都需要从发病的本因入手。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PPT课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a842fbd5bbfd0a795673a2.png)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内八卦
位置:掌中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 约2/3处为半径画一圆圈,八卦穴即在此圆圈 上
操作:运 次数:100~500次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 应用:善理气机。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二扇门
位置:在手背中指本节两旁陷中。 操作:揉二扇门、掐二扇门。 次数:揉100~500次;掐3~5次中。 作用:发汗透表、退热平喘。 应用:伤风、感冒、发热无汗等。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心经
位置:手中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向心推--补心经;离心推--清心经 次数: 100~500次。 作用:清热退心火 应用:高热面赤、神昏烦躁、口舌生疮、小
便短赤、惊风、惊吓
本穴宜清不宜补。需补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
经代之,以防扰动心火。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肺经
应用:外感发热、内热、潮热、烦躁不安、口 渴、弄舌、惊风、口舌生疮、咳嗽、痰喘、咽 痛等症。
清天河水清热而不伤阴,善清卫分、气分之热,虚、 实热皆可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掌根成一直线。 操作:自肘关节推至掌根--称退六腑。 次数:100~500次。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应用:高热、烦渴、惊风等一切实热证。
小儿推拿常用穴 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点
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 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专用 多分布在四肢的肘膝关节以下,以手掌与手背为
多,----“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点、线、面形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天门
位置:眉中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自眉心向额上交替直推,称为“开天
门”。 次数: 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26种常用小儿推拿手法
![26种常用小儿推拿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a08b031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f.png)
26种常用小儿推拿手法1、脾经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2、肝经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3、心经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
若心气虚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
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
收集小儿推拿常用穴附每个穴位图
![收集小儿推拿常用穴附每个穴位图](https://img.taocdn.com/s3/m/ec4de25d90c69ec3d4bb754d.png)
二、大椎
• 【位置】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当 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间凹陷 处,属督脉之经穴,系手足三阳与督 脉之交会穴。
• 【操作】有按大椎、揉大椎、捏挤大 椎、刮大椎之分。按30~50次,揉大 椎30~50次,挤捏至局部皮肤出现紫 红瘀班为度,用汤匙或钱币之光滑边
三、肺俞
• 【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分别置于两侧肺俞穴上,右顺时针,左逆时针
按揉50~100次,称揉肺俞。 • 用两拇指或中指从风门穴沿肩胛骨下缘,经肺俞向外下斜方推至两肩胛骨
下角50-100次,推呈“八”字型,继而从肺俞直向下推至膈俞50-100次,推 呈Ⅱ型,称推“介”字。 • 推肺俞是临床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常用手法,可治感冒、发热、咳嗽气 喘、多痰等症。
三、肺俞
四、脾俞
三、脾经
四、肝经
• 【位置】食指指腹螺纹面
• 【操作】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食指,用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食指螺纹 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或从指端向指根直推,称补肝经;由小儿食 指指根向指尖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100~ 500次。
• 【功效】清肝经:平肝泻火、解郁除烦、熄风止痉——惊风、抽搐、烦躁。
摩5分钟 • 【主治】腹痛、消化不良。 • 【功效】调理脾胃与大小肠蠕动,利于
消化吸收。 • 【临床应用】分腹阴阳用于腹胀消化不
良;摩腹用于腹痛、腹泻。
五、脐
• 【位置】肚脐正中。 • 【操作】用中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100-300次;或掌摩。 • 【功效】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涩肠固脱。 • 【主治】腹胀、腹痛、食积、吐泻、便秘。 • 【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龟尾、推上七节骨配合应用。
超全的小儿推拿穴位详解
![超全的小儿推拿穴位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5ef123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c.png)
超全的小儿推拿穴位详解小横纹位置:在掌面小指根横纹之下,掌横纹之上的高起部位。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术者以右手中指揉之,称揉小横纹。
100~500次。
作用:清热散结,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一切咳喘证,口舌生疮。
说明:本穴对呼吸系统疾病效果好。
肾顶位置:在小指掌面末端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顶。
100~500次。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水疝等。
肾纹位置:小指掌面末节横纹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纹。
100~500次。
作用:散瘀热,引内热外行。
主治:目赤,热毒内陷,内热外寒,高热手足凉等。
运水入土位置:自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至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小指掌面指尖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拇指桡侧缘指尖。
100~300次。
作用: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完谷不化、腹泻痢疾、便秘、疳积等。
运土入水位置:自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至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拇指桡侧缘指尖开始,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小指掌面指尖。
100~300次。
作用:清脾胃之湿热,补肾水之不足。
主治:多用于新证、实证,如湿热内蕴所致的少腹胀满、泄泻、痢疾、小便赤涩等。
总筋位置:在掌面腕横纹的中点。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手,使其掌心向上,右手中指揉之,称揉总筋;或用拇指掐之或掐揉之,称掐总筋或掐揉总筋。
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泻热散结,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心经有热,惊风,夜啼,潮热,口舌生疮,实火牙痛及一切实热证。
说明:本穴为治疗口疮主穴之一,尤其对舌尖及舌面口疮糜烂疗效好。
天河水位置:在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总筋)至肘横纹中点(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1.清天河水: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前臂及手腕,使其掌心向上,右手拇指或食、中指并拢,用指面向心方向推之,即自总筋穴推至曲泽穴,称清天河水(所有穴向心推为补,唯独天河水向心推为清)。
宝宝积食,全套推拿手法(图文)
![宝宝积食,全套推拿手法(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d767b6f111f18583d05aea.png)
宝宝积食全套推拿手法
1、揉板门5分钟
板门穴的位置在宝宝大拇指下大鱼际中点
用拇指指尖按揉,重按会有酸麻的感觉
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2、顺运内八卦5分钟
内八卦指的是宝宝手掌中心
顺时针的画圈按摩
消积食、健脾胃,帮助消化
3、掐四缝穴5遍
四缝穴指的是宝宝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手指的第一指关节横纹处
妈妈用拇指的指甲揉掐四缝
消积食、健脾胃,帮助消化
4、清脾胃3分钟
脾胃经在宝宝大大拇指侧面,从指跟推向指尖
可以帮助消化
5、推小横纹3分钟
小横纹指的是宝宝四指指根处,来回直推5分钟
促进消化,缓解腹胀
6、清大肠经3分钟
位于宝宝食指侧面、食指间到虎口成一直线
妈妈用拇指的指腹从虎口向指尖直推
清利肠腑、导积滞缓解便秘积食
7、分腹阴阳5分钟
腹阴阳指的是两肋弓下缘也就是从中脘穴到肚脐
用双手拇指自剑突下分别沿肋弓下缘向两旁分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防治腹痛腹胀
8、顺摩腹5分钟
宝宝的肚脐周围一圈
妈妈用手掌心或者四指并拢,顺时针的画圈按摩,大点的宝宝,可以揉的时候有一定的渗透力
帮助消化,促进肠胃蠕动
9、捏脊
宝宝背部脊椎两旁,用两手提捏,从下到上提捏5遍
可以增强抵抗力,促进消化。
小儿推拿按摩穴位图
![小儿推拿按摩穴位图](https://img.taocdn.com/s3/m/c64be9d53186bceb19e8bb97.png)
小儿推拿按摩穴位图(手掌及上肢屈面)2009-05-07小儿推拿按摩穴位图(背面)2009-05-07小儿推拿按摩穴位图(正面)2009-05-07小天心穴可安神小天心穴是所有经络出入的总大门,位于手掌根部的中心,大小鱼际中间。
这个穴位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医认为该穴具有畅通经络、通窍散结、安神镇惊、清热利尿明目等作用。
可以用来治疗感冒发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夜啼、一切眼疾、小便不利等。
肾经穴增智力补肾经穴(在小指掌面,自指尖推至指根)具有补肾益脑等作用,可用于促进大脑智力发育和保健。
临床我们的体会是,该穴多用于治疗神经、内分泌系统及泌尿系统的疾病,例如治疗五更泻、遗尿、尿频、肾虚咳喘、惊风、牙痛、骨软无力、先天不足等。
脾经穴促消化推补脾经穴(在大拇指的外侧边缘,自指尖推向指间关节)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亦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所以,推补脾经穴具有良好的促进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
其它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但是家长们不易掌握,不如在平时多搓搓孩子的手,也能起到一定保健作用。
推荐几个简单的手掌小体操搓手:双手对掌,五指相对,一前一后像洗手一样搓手(重点刺激五经穴和板门穴)。
拍手:双手左右相对,垂直拍击,做类似欢迎动作(同上,亦可重点叩击掌根部,刺激小天心穴)。
摩手:双手对掌,像画圆圈一样旋转摩擦(重点刺激内八卦穴和内劳宫穴)。
叉手:双手拇、食指张开,对叉虎口;或双手十指张开,互相交叉于指缝间(重点刺激合谷穴和八邪穴)。
①推拿组小儿哮喘缓解期以健脾益肺、补肾固本为施护原则。
推拿以推、揉、捏为主要手法。
推拿处方,补脾经(拇指末节桡侧面)、补肺经(无名指末节掌侧)、补肾经(小指末节掌面),按揉定喘穴,揉脾腧(shù)、肺腧、及肾腧;偏于肺脾气虚者揉膻(tán)中50--100次,以补气定喘;偏于肾虚不纳气者,加揉二马穴300--500次,以补肾纳气固本。
部分患儿选捏脊法为主,配合推揉法。
小儿推拿课件: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课件:小儿推拿常用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326070d9e45c3b3567ec8ba6.png)
捏至皮肤轻度充血 • 功效:
揉大椎:清热解表 捏大椎:治疗百日咳
风门
• 位置:第二、三胸椎棘突间, 左右各旁开1.5寸。
• 操作:揉风门 • 功效:祛风解表通络
肺俞
[位置] 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 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 用两拇指或用食、中二指揉两侧肺俞, 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 上向下推动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 肩胛骨。
坎宫
•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 操作:
推坎宫 • 次数:30-50次 • 功效:
疏风解表 开窍明目
太阳
• 位置:眉后凹陷处 • 操作:
推太阳 揉太阳 • 次数:30-50次 • 功效: 外感风热 疏风解表 开窍明目 外感风寒
耳后高骨
• 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 后缘下陷中
• 操作:揉耳后高骨 • 次数:30-50次 • 功效:疏风解表
操作:用推法。 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直推为补,称补 脾经。用于虚证。
有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脾经。用于实证。 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用于虚中夹实证。
脾经
脾经的作用
• 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食欲不振。 • 清脾经:清湿热、止呕吐——痢疾,呕吐。 • 但小儿脾胃虚弱,不宜攻伐太过,一般多
用补法,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 • 小儿体虚或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
• 功效:
寒痛
伤食痛
拿肚角
气 海、关 元
• 位置:气海,脐下1.5寸;关元,脐下3寸。 • 操作:按或揉,可灸 • 功效:
气海-散寒止痛,引痰下行 关元-培补元气,温肾壮阳
有强壮作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1ece5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4.png)
用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 揉运为补,向耳方向揉运为泻,30-50次。
百会
位置
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 连线的交叉处。
功效
具有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的作用。
操作
用指端按或揉,称按百会 或揉百会,100-200次。
风池
位置
位于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手法轻柔
01
小儿肌肤娇嫩,推拿时手法要轻柔、平稳、着实,以小儿舒适
为度。
穴位准确
02
熟悉并掌握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功效,确保推拿时穴位准确,以
达到预期效果。
观察反应
03
在推拿过程中密切观察小儿的反应,如出现哭闹、不适等情况,
应立即停止推拿并查明原因。
禁忌症及适用范围限制
禁忌症
皮肤破损、症、肿瘤及患有结核病的小儿禁止推拿;有严重心脏病、肝病的 小儿慎用推拿。
揉,亦称揉脐。
上下肢穴位
脾经
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旋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 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肝经
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 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心经
位于中指末节罗纹面。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 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
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天枢
位置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
天枢穴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的作用。
主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肃肺法)
位置:前中脘穴
位置:剑突与肚脐连线的中点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腹部
腹部十法 (1)摩腹:顺时针/逆时针、 (2)揉腹 (3)振腹 (4)按腹 (5)推腹:分推/下推 (6)挪腹:用于减肥 (7)荡腹 (8)抄腹:用于减肥 (9)挤碾腹:用于减肥 (10)拿腹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LOREM IPSUM DOLOR
开 天门
定位:两眉正中至前发际线一直线 功效:祛风散邪,开窍醒神 外感、鼻炎
推 坎宫(分头阴阳)
位置:眉头到眉梢 功效:疏风解表,调节阴阳, 外感,头目病症
(揉)运 太阳
位置:外眼角与眉梢连线中点后方凹陷处 功效:往前为补,往后为泄 疏风解表 外感,汗症
功效:调理肠道,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减肥
揉 天枢穴
位置:肚脐旁开两寸 功效:理气消滞,疏调大肠(消法代表) 积食、便秘、腹胀等
揉振 神阙穴
位置:肚脐正中央 功效:温阳散寒,补益气血(补法代表) 遗尿,尿频,发育迟缓,虚泄,虚秘等
拿 肚角
位置:肚脐下2寸旁开两寸 功效:止腹痛要穴,化积通便
交替拿起
提升气机、发散外邪
强刺激
消导
刺激强
发散、清热
常用手法
十二、搓法 搓动快、移动慢 十三、捻法 快搓、慢移 十四、摇法 关节运动
顺气、化积
十三、震法 肌肉震颤 消导活络
活络、调畅
骨伤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按揉 颊车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功效:流涎,牙痛,抽动症,夜磨牙
掐 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 功效:醒神急救,流涎,磨牙
揉掐 承浆
位置:颏唇沟正中凹陷处 功效:口干舌燥,口疮,流涎,口歪
按揉 廉泉
位置:舌骨上缘凹陷处 功效:流涎,语迟,口疮
背俞穴
位置:肺俞(3胸椎),心俞(5胸椎),肝俞(9胸椎), 脾俞(11胸椎),肾俞(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调理相应脏腑虚实
按揉 睛明穴
位置:模内眦下凹陷处 功效:明目,通窍排脓,主要用于小儿泪道阻塞
揉 四白
位置:两目平视前方,瞳孔之下1寸 功效:明目,用于近视,弱视,斜视,干眼
按揉 迎香
位置:鼻翼外缘,当鼻唇沟中 功效:鼻塞,流涕,喷嚏,口眼歪斜
按揉 鼻通
位置:鼻软骨与鼻翼的交界处 功效:通鼻窍
按揉 天突穴
位置:胸骨上窝中央 功效:理气化痰,止咳平喘,利咽喉,催咳催吐
拨 咳穴(经验穴)
位置:填天突穴上一寸 功效:催咳催吐,咳嗽痰重,食物中毒t
点揉 缺盆穴
位置:锁骨上窝中央 功效:理气化痰,止咳平喘,胸闷痰多
按揉 乳旁乳根
位置:乳旁在乳头外侧,乳根在乳头直下 功效:止咳化痰
揉推 膻中穴
位置: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功效:止咳化痰,理气顺气,开胸散结 咳嗽、胸闷、哮喘
揉 璇玑穴
位置:前正中线,胸骨上窝中央下一寸 功效: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咳嗽、呕吐、呃逆
搓抹 胁肋(按弦走搓摩)
位置:腋下至肋缘的区域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化痰 咳嗽、胸胁胀满、腹痛
拿 肩井穴
位置: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小儿推拿指整个斜方肌 功效:发汗解表,提升气机,治疗各种感冒,总收发
推 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功效:风热感冒、咳嗽、肺热喘症、咽喉不利、流鼻血,呕吐、 溢奶
推 桥弓
位置:沿胸锁乳突肌走行的直线 功效:小儿肌性斜颈,头痛,头晕
擦揉震 风府穴
位置: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突下凹陷中 功效:感冒,头痛,健脑
点揉 哑门穴
位置:后发际正中上0.5寸 功效:头痛,语言障碍,耳鸣耳聋
拿揉 风池穴
位置: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处,左右对称 功效: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用于外感风寒无汗 增强小儿抗病能力与体质
常用手法
三、运法 动作轻缓 轨迹流畅 平横 四、揉法 吸定 沉肩垂肘 消散 五、按法 由浅入深 刺激强 消散、止痛
常用手法
六、掐法 刺激性强 七、捏法 普通捏脊 八、捣法 动作快
急救醒神
冯氏捏脊
消导、温补
注意准确性
通络、镇静
常用手法
九、拿法(捏而提起) 沉肩垂肘 十、捏挤法 推挤组织 十一、取痧法 从重从快
掐 耳背高骨
位置:耳后乳突下凹陷中 功效:疏风解表,定惊安神 感冒,惊风,夜啼
摩 囟门
位置:头部菱形凹陷处(1-1.5岁开始闭合,闭合后百会代之) 功效:祛风定惊,健脑益智,升阳 夜啼,多动,自闭,久泄
揉掐 印堂
位置:两眉正中连线的中点 功效:镇惊、安神
掐 山根
位置:两目内眦连线中点 功效:鼻塞,惊风
小儿推拿手法
LOREM IPSUM DOLOR
一、基本要求
1.轻快(力量小,频率200次/分钟)
2.柔和(用力均匀)
3.平稳(幅度、频率、力度一直)
4.着实(带动皮下组织)
二、常用手法
一、推法(皮动肉动) 二、摩法(皮动肉不动) 指摩法 (2)旋推法
(1)直推法
掌摩法
(3)分(合)推法
丹田
位置:肚脐下2.5寸,小儿推拿指整个小腹部 功效:各种虚证 慢性咳嗽、哮喘缓解期,体质虚弱者
关元穴
位置:下腹部,肚脐下3寸 功效:补元益气,泄浊 遗尿、尿闭、疝气,腹痛 虚寒泄泻,虚秘可艾灸
气海穴
位置:下腹部,肚脐下1.5寸 功效:同关元,尿频,尿痛
大椎穴
位置:后背正中线,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清热利咽,发汗解表 发热、咳嗽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ex ea commodo consequ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