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本科生微生物学基础实验讲义
华东理工微生物课件4
![华东理工微生物课件4](https://img.taocdn.com/s3/m/776fde0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7.png)
华东理工微生物课件41. 引言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华东理工微生物课件4将介绍细菌的结构、功能和分类,以及细菌在环境中的作用。
2. 细菌的结构和功能2.1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生物体,它们没有真核细胞的结构,而是由一个细胞膜包裹着细胞质。
细菌的结构包括:•细菌壁:细菌壁是细菌细胞外层的保护层,它可以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不同种类的细菌壁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这也是细菌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
•细胞膜:细菌细胞膜是细菌的外界界面,它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胞质:细菌的胞质是细菌内部的胶体溶液,包含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质,是细菌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
•核:细菌的核是细菌的遗传物质的所在地,它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实现细菌的繁殖。
2.2 细菌的功能细菌是非常庞大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它们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分解有机物:细菌可以分解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促进循环和分解。
•产生酶:细菌可以产生各种酶,以帮助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参与氮循环:一些细菌可以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用的形式,促进植物的生长。
•发酵:某些细菌可以利用有机物进行发酵,产生酸、醇和气体等物质。
3. 细菌的分类根据细菌的形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征,细菌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细菌分类有以下几种:•形态分类:根据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可以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染色性分类:根据细菌在染色时的反应,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
•代谢分类:根据细菌的代谢特征,可以将细菌分为厌氧菌和好氧菌等。
•分子分类:根据细菌的遗传特征,可以将细菌分为不同的属、种和株系。
细菌的分类对于研究细菌的生态学、病原学和应用学等方面非常重要。
4. 细菌在环境中的作用细菌在自然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华理微生物专业课课件1
![华理微生物专业课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5881944db307e87101f696ad.png)
有荚膜的菌大多为致病菌 有荚膜 菌落为光滑型 致病 无荚膜 菌落为粗糙型 不致病
细胞壁:在细胞最外层、多孔性的、具 有一定屏障作用,水和某些化学物质可 以通过,但对大分子物质有阻拦作用 功能: 化学组成:骨架——肽聚糖 胞壁间质——磷壁酸 脂多糖
直接连接
甘氨酸5 聚体
Peptidoglycan cross link
膜连接紧密、有弹性、自我封闭
对极性分子有选择性通透;
膜的弹性允许膜在细胞生长和运动中改变形状; 暂时破裂且可自封闭的能力可保证两个细胞或两 个膜状包裹物的融合。
膜上含有一系列的蛋白质,跨膜运送、能量转化、 感受胞外信号
细胞膜的磷脂 在极性头的甘油3C上,
不同种微生物具有不同 的R基,如磷脂酸、磷 脂酰甘油、磷脂酰乙醇 胺、磷脂酰胆碱、磷脂 酰丝氨酸或磷脂酰肌醇 等。
两个多糖通过β-1.3糖苷键连接
G-古生菌
所有古生菌都不受溶菌酶和青霉素的影响
真菌的细胞壁结构 酵母:葡聚糖 甘露聚糖 牙痕处为几丁质 丝状真菌:黑曲霉(几丁质 葡聚糖) 粗糙脉孢霉(几丁质 葡聚糖) 藻类:纤维素 成层排列
细胞膜(cell membrane):紧贴在细胞壁内 侧的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柔软、 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功能:主要为控制营养物质及代谢产 物进出细胞 组成:磷脂 蛋白质(50%~65%) 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气泡吸收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可供代谢 需要。
例:许多光合细菌和水生细菌、盐杆菌常 含有气泡。
羧酶体 存在于自养微生物中(蓝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 多角形或六角形(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固定二氧化碳的场所
六角形或多角形
基因组(genomes) 生物贮存遗传信息的场所 DNA或RNA 骨架:脱氧核糖磷酸 3’ 5’ 形成磷酸二脂键 1’——碱基 在双螺旋的中心 螺旋的一圈:10个碱基对
华理微生物专业课课件3
![华理微生物专业课课件3](https://img.taocdn.com/s3/m/0c4083fe7c1cfad6195fa7b5.png)
a)质配:两个性细胞结合,细胞质融合,成为双核细胞 ,每个核均含单倍染色体(n+n)。 b)核配:两个核融合,成为二倍体接合子核,此时核的 染色体数是二倍(2n)。 c)减数分裂:具有双倍体的细胞核经过减数分裂,核中的 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单倍体状态。
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
青霉穗
足细胞
菌落特征 不易挑起 菌落疏松 产色素 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不经两性细胞配合,只是营养细胞的分裂或
营养菌丝的分化(切割)而形成新个体的过程。 无性孢子有:厚垣孢子、节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等
霉 菌 的 无 性 孢 子
厚垣孢子
节孢子
分生孢子
芽生孢子 孢囊孢子
有核含有真核细胞的基因组 由核小体构成 在许多真核细胞中,核的直径达若干微 米,不染色就能观察。
核由一对平行的核膜包围,内膜是一简单的囊,外膜 在许多区域与内质网相连。 内膜和外膜分别特异性地与核质(nucleoplasm)和细 胞质(cytoplasm)发生相互作用。 核膜上有许多孔,蛋白质复合物和核酸通过这些孔进 出核内外,这一过程称为核转运(nuclear transport), 需要的能量来自于三磷酸鸟苷(GTP)。 核仁(nucleolus)是核糖体RNA的合成场所,核仁富 含RNA,细胞质中合成的核糖体蛋白运输到核仁中, 与核糖体RNA共同组装成真核生物核糖体大小的亚单 位,然后再运回细胞质中组成完整的核糖体,用于蛋 白质合成。
氢化酶体 一些厌氧菌(anaerobic)真核微生物缺乏线粒 体,而含有氢化酶体(hydrogenosome)。 大小与线粒体相似,但氢化酶体没有嵴和柠檬 酸循环酶类。 氢化酶体中主要的生化反应
华东理工大学本科生微生物学基础实验讲义
![华东理工大学本科生微生物学基础实验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3e7bb1b4960590c69ec3765a.png)
第一部分基础实验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和微生物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尤其是油镜的使用2. 熟悉几种常用微生物的个体形态3. 熟悉典型微生物的菌落形态并加以区分二、实验原理1. 显微镜的使用单个微生物是肉眼观察不到的,即使用高倍镜大多数细菌仍观察不清,故需用油镜观察。
在用油镜观察时,必须将油镜头浸入香柏油中。
香柏油的折光率为1.51-1.52,与玻璃片的折光率1.52相近,因此在物镜(玻璃)与标本片(玻璃)之间加入香柏油可避免光线从一个介质(玻璃)进入到另一折光率不同的介质(空气)而引起的散射。
2. 微生物的形态微生物种类繁多,根据它们的主要形态分为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四大类群。
微生物个体微小,要识别它们,一是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个体形态,二是直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群体形态)。
细菌的个体形态一般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种,放线菌是丝状菌,菌丝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孢子丝形态有螺旋状和分枝状两种,霉菌也是丝状菌,但个体较大,有的有假根、足细胞、青霉穗等,酵母菌则一般呈椭圆形,有些在特殊条件下能形成假丝。
菌落是由某一微生物的单个细胞或孢子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落。
菌落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细胞形态结构在群体上的反映。
每一类微生物都有其各自的细胞形态,因而其菌落形态也各异。
观察微生物菌落,首先要区别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四大类群的菌落。
细菌的菌落多生于培养基的表面,较小、光滑或粗糙、干燥或湿润,多具臭味,易被挑起。
霉菌菌丝分枝很多,相互交错形成菌丝体,其表面形成孢子层,菌落大多数呈绒毛状或棉絮状,不易被挑起,多具霉味。
放线菌菌丝形状与霉菌相似,因存在基内菌丝,故和霉菌一样与培养基结合牢固,不易被挑起,菌落较小,表面呈紧密的线状或粉状。
不少放线菌具特殊的土腥味。
酵母菌的菌落类似于细菌,因无菌丝组织而易被挑起,但菌落一般比细菌大、厚且透明度较差,乳白色,有酒香味。
华理微生物专业课课件9
![华理微生物专业课课件9](https://img.taocdn.com/s3/m/efb891e2998fcc22bcd10da7.png)
蛭弧菌(bdellovibrio)
微生物与动物
蛭弧菌:世界上速 度最快的游泳家, 每秒移动的距离为 自身体长的50倍! 分布广泛
主要寄生于G-细菌
蛭弧菌的生活史:
4. 拮抗
由某种生物所产 生的特定产物可 抑制它种生物的 生长发育甚至杀 死它们的一种相 互关系 抗生素<==>病原菌
cowellia
嗜盐菌(halophile)Leabharlann 嗜压菌(barophile)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 间的关系
互生(metabiosis) 共生(symbiosis) 寄生(parasitism) 拮抗(antagonism) 捕食(predatism)
1. 互生
两种可单独生 活的生物,当它 们在一起时,通 过各自的代谢活 动而有利于对方 或偏利于一方的 生活方式
乳酸菌<==> 肠道菌
5. 捕食
一种大型的生物直 接捕捉、吞食另一种 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 养需要的相互关系 如:原生动物 <==> 细菌、藻类
第三节
微生物与自然界 物质的循环
碳素循环 氮素循环 硫素循环 磷素循环
1. 碳素循环
2. 氮素循环
3. 硫素循环
同 化 性 硫 酸 盐 还 原 作 用 •脱硫
超嗜热菌的 发现使人们相 信生命不仅存 在于地球上, 还可能存在于 宇宙中的其他 星球上
嗜酸微生物(acidophiles)
1995年分离到的 一株古生菌 (picrophils)能 在pH为0的条件 下生长
嗜碱微生物 (alkalinophile)
能专性生活在 pH10~11的碱性条 件下而不能生活在中 性条件下的微生物, 称为嗜碱菌。它们多 数为芽孢杆菌属。
2024版《微生物学实验》ppt课件
![2024版《微生物学实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b32d6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6.png)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介绍微生物的染色体、质粒等遗传物质及其 特点。
阐述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特点以及在微 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介绍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以及在微生物遗 传育种中的应用实例。
探讨如何利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特性改良菌 种,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2024/1/29
代谢组学技术
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分析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为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 性和分类鉴定提供重要依据。
26
06
微生物学实验的拓展与应 用
2024/1/29
27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拓展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土壤中的不同种类微生物,并通过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 定。
水体中微生物的检测与评估
针对不同类型的临床标本,设计相应的分离培养基和鉴定方法,准确鉴定病原微生物种
类。
药物敏感试验与耐药性监测
对分离得到的病原微生物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同时监测病原菌的耐 药性变迁情况,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2024/1/29
免疫学诊断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利用免疫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建立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 性和时效性。
13
微生物的代谢与发酵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
包括发酵、呼吸等,以及不同代谢类型的比较 与特点。
重要的微生物代谢产物
如乙醇、丙酮酸、乳酸等,以及这些代谢产物 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024/1/29
发酵过程控酵过程中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14
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与氧化磷酸化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和 操作规程
认真预习和复习实验内容, 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华理微生物专业课课件4
![华理微生物专业课课件4](https://img.taocdn.com/s3/m/bbca57d17f1922791688e8df.png)
Examples of some methods that have been used to fuse foreign proteins/peptides to the surface of bacteriophage.
病毒的分类
真病毒
噬菌体(原核生物如细菌、放 线菌,噬蓝绿藻体,支原体噬 菌体) 真菌病毒 植物病毒 昆虫病毒 动物病毒 类病毒(viroid) 拟病毒 (virusoid) 朊病毒(prion)
什么是病毒?
病毒:是一类超显微的非细胞生物,每一种病毒
只含有一种核酸;它们只能在活细胞内营专性
寄生;在离体条件下,它们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
子状态存在.
一.
病毒的形态构造及化学成分
1. 病毒的大小
不同的病毒大小差别很 大,最小的如植物的双 粒病毒(geminivirus) 直径仅为18~20nm,最 大如动物的痘病毒(pox Virus)大小可达300~450 *170~260nm.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 体生长规律的实验 曲线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 噬菌斑数为纵坐标
潜伏期
裂解期 稳定期
潜伏期:从噬菌体吸附细菌到细菌细胞释 放新的噬菌体之前的这段时期.曲线平行 于横轴,噬菌体数无变化. 裂解期:曲线直线上升,子代噬菌体不断释 放到培养基中,直到达到一个极限. 稳定期:感染细胞后复制的子代噬菌体全部 释放,噬菌斑数稳定,一次感染结束。
病毒与亚病毒
病毒学发展简史
病毒的发现时期 病毒的化学时期 病毒研究的细胞水平 病毒研究的分子水平
病毒的记载历史
人类记载最早的病毒病-天花
中国:北宋时期 欧洲:18世纪 防止天花:牛痘(英国乡村医生詹纳 Edward Jenner) 植物病毒病:郁金香碎花病
微生物学教程笔记精编
![微生物学教程笔记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f9a3dab0102de2bd960588f6.png)
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学笔记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学教程》上课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微生物: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包括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属于真核生物的真菌(包括藻状菌纲、担子菌纲、子囊菌纲、半知菌纲);以及属于非细胞结构的病毒。
微生物学的任务:利用有利的一面为人类造福、变有害为有利。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疾病、物质的霉变、工农业生产、生态。
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发展第一阶段--推测期;第二阶段--观察期;第三阶段--生理期;第四阶段--分子生物学时期。
1944 年,Avery 证明遗传的物质基础为DNA;1953 年,Watson & Crick DNA 双螺旋结构;1961 年,Jacob&Monod 操纵子学说;1972 年,Berg Boyer & Cohen DNA 克隆技术;1982 年,Prusiner 发现朊病毒;1985 年Saiki PCR 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1997 年,Wilmut 克隆羊20 世纪以核酸研究为核心:50 年代双螺旋结构;60 年代操纵子学说;70 年代DNA 重组;80 年代PCR 技术;90 年代DNA 测序。
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提前5 年完成,现由结构向功能转移(后基因组时代(post-genomics))。
从基因组到蛋白质组。
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e),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
模式生物:背景清楚、基因组小、便于测定和分析、可从中获取经验改进技术方法。
第三节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古代对微生物学的认识与利用:酿酒,轮作,种痘。
微生物学简况:见课本7-8 页。
第二章微生物形态与结构Ⅰ原核微生物第一节细菌细菌的形态和大小: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大小:以微米为度量单位。
基础微生物学实验PPT学习教案
![基础微生物学实验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b350ae69eae009591becac.png)
第18页/共29页
注意事项:
(1)凡不能用此法灭菌的物品切不能应用。倘若 玻璃器皿含有水分,待风干或烘干后,才可进 行灭菌。 (2)放入物品不要过于拥挤,以免影响灭菌效 果。 (3)在灭菌过程中,严禁打开箱门,以免玻皿 破裂。 (4)在带有棉花或纸张物品时,不要接触到烘 箱内壁的铁板,并严格控制灭菌温度,均不能 超过180oC,以免烧焦,甚至失火。
注意部分(实验举例)
为了做荚膜染色技术需包括了 ASB的制作、 灭菌、 稀释计数、点土样分离、 平板划线分离、 荚膜染色。 成功的荚膜染色必须建立在大量
充分的实验准第26页备/共29基页 础上的。 请大家认真对待自己的任务。
问答:
高压湿热灭菌是否彻底的一个重要关键是 在压力上升之前,必须将锅内的冷空气完 全排尽,这是为什么?
第19页/共29页
注意!
介于实验安全考虑,本实验室任何器皿的 灭菌只采用湿热高压灭菌,灭菌后再用烘 干箱65度烘干1小时。
下面介绍如何包培养皿。 包好后让老师检查,全班将培养皿写上标
签,待用。
第20页/共29页
七、分工协作部分
1、每人必须练习部分:每组包16个 培养皿,分为3包,用报纸反复练习, 最后包好后交给第6组同学灭菌.
四、高压蒸汽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锅是一个耐高压又密闭的金 属锅。它是利用在密闭条件下产生高压蒸 汽来达到灭菌的效果。其温度超过100oC, 有强大的杀菌能力。因此它是一种用途广 泛,效率高的灭菌工具。
分类:1、卧式 2、立式 3、手提
第11页/共29页
第12页/共29页
手提式和基本型高压锅 的操作
马铃薯
200g
葡萄糖
200g
水
1000ml
[课件]微生物学基础实验PPT
![[课件]微生物学基础实验PPT](https://img.taocdn.com/s3/m/dccd854bb84ae45c3b358cfb.png)
细菌的基本形状有球状、杆状、螺旋(弧状)状三种, 分别称之为球菌、杆菌、螺旋(弧)菌。 芽孢是芽孢细菌典型特征。
短杆菌
单球菌
细 菌 三 型 染 色 涂 片
双球菌
螺旋菌
杆菌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的区分
各种类型的霉菌菌落
各种类型的细菌菌落
各 种 类 型 的 放 线 菌 菌 落 各 种 类 型 的 酵 母 菌 菌 落
实验主要内容
观察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菌落 ,并对所观 察的菌落特征进行描述,记录各指标填入表格; 在油镜下(100× )观察细菌三型涂片、枯草杆菌涂 片。绘图。 在10 ×或40 ×物镜下观察放线菌装片;匍枝根霉装 片、有隔菌丝及无隔菌丝装片、曲霉示菌丝和孢子装 片,并绘图。
注意事项
显微镜观察细菌涂片(细菌三型涂片、枯草杆菌涂片) 使用油镜: 低倍镜(10× ) 高倍镜(40× ) 油镜 (100× ) 显微镜观察放线菌、曲霉示菌丝及孢子、匍枝根霉、 有隔菌丝与无隔菌丝等装片时: 低倍镜(10× ) 高倍镜(40× ) 用油镜观察时,观察完毕应将镜头、玻片标本上的液 体石蜡油用干净的擦镜纸擦干净。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原理、涂片观察结果绘图、菌落观察结果填 表。 观察平皿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各种微生物的菌落,简单分类,详细 记录其特征填入下表。细菌、真菌、放线菌,以下以细菌为例记 录指标。
细菌、真菌、放线菌等菌落观察记录指标
(注意选取单个菌落,进行目测观察,描述菌落特征) 1)大小:大、中、小、针尖状,可用米尺测量菌落的直径(mm). 2)颜色:黄、浅黄、乳白、灰白、红、粉红等。 3)干湿:干燥、湿润、粘稠。 4)质地:腊状、液滴状、皱褶状。 5)形态:圆形、不规则、同心圆状、丝状、假根状、棉絮状、网 状、疏松或紧密、同心轮纹、放线状的皱褶等。 6)表面:扁平扩展或蔓延生长、隆起、凹、凸、脐状、凸脐状、 乳头状、褶皱凸面。 7)透明: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8 )边缘:整齐、不整齐、圆锯齿状、裂叶、不定形、边缘波状。来自四大类微生物区分要 点
2024版微生物学实验课件
![2024版微生物学实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68d6fb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ec.png)
微生物的保存方法
了解如何保存纯化后的微 生物菌种,如斜面保存法、 冷冻保存法等。
10
微生物计数与测定技术
微生物计数方法
学习如何对微生物进行计数,包括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
微生物大小测定
掌握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如显微镜测微尺的使用等。
2024/1/30
数据整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 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数据表格化
将实验数据以表格形式呈现,清晰 展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
18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技巧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目的和假设,对实验数 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实验结
果。
结果讨论
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已有研究,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讨论,解释
微生物学实验课件
2024/1/30
1
contents
目录
2024/1/30
• 微生物学实验概述 • 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 • 常见微生物学实验项目 • 微生物学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 微生物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 微生物学实验发展趋势与展望
2
01
微生物学实验概述
2024/1/30
3
微生物学实验目的与意义
实验现象和原因。
误差分析
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进 行分析,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和准确性。
2024/1/30
19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及范例
撰写要求
实验报告应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数据准确、分析深 入、结论明确。
报告范例
提供优秀的实验报告范例,供学生参考和学习,帮助 学生掌握实验报告的撰写方法和技巧。
《微生物实验》全套教学课件
![《微生物实验》全套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73bb7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11.png)
各类微生物的形态与 结构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
实验室安全制度及应急措施 实验废弃物处理与环保要求
实验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常用仪器设备及使用方法
01
02
03
04
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方法
接种与分离纯化技术
微生物计数与生长测定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实验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 数据统计分析与图表制作 • 实验报告撰写与学术交流技巧 • 以上内容涵盖了微生物实验的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数据处
0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操作步骤
详细阐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实验果判定等。
其他免疫学技术在微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免疫印迹技术
介绍Western blot等免疫印 迹技术在微生物蛋白质检测和
分析中的应用。
免疫沉淀技术
探讨免疫共沉淀等技术在研究 微生物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应
详细阐述免疫荧光技术的实验步骤,包括样品的 制备、荧光素标记抗体的选择和使用、荧光信号 的观察和记录等。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原理与操作
0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基本原理
解释抗原或抗体与固相载体结合后,通过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待测物
结合,加入底物后产生颜色反应的检测原理。
0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类型
介绍双抗体夹心法、间接法、竞争法等不同类型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定期观察真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记录菌落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 ,并观察菌丝、孢子等微观结构。
接种与培养
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将待观察的真菌 接种到培养基上,置于适宜的温度和 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
微生物学实验讲义
![微生物学实验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5340d8648d7c1c709a14535.png)
实验一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与灭菌一、目的要求1、熟悉微生物实验所需的各种常用器皿名称和规格;2、掌握对各种器皿清洗方法;3、掌握玻璃器皿的干热灭菌操作过程;4、了解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点。
二、基本原理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要求把实验用器皿清洗干净。
保持灭菌后无菌状态,需要对培养皿、吸管等进行妥善包扎。
试管和三角瓶要做棉塞。
这些工作看来很普通,如操作不当或不按规定要求去做,会导致实验的失败。
因此应看作是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
灭菌是指杀死或消灭一定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的营养体,包括芽胞和孢子。
灭菌的方法分物理和化学灭菌法两大类。
本实验主要介绍物理方法的一种,即加热灭菌。
加热灭菌包括湿热和干热灭菌两种。
通过加热使菌体内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达到杀菌目的。
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与其自身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高,其凝固所需要的温度越低。
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的杀菌效力比干热大,因为在湿热情况下,菌体吸收水分,使蛋白质易于凝固;同时湿热的穿透力强;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从而增加灭菌效力。
三、实验器材1、吸管,试管,三角瓶,试管刷,棉花,报纸、包扎绳、去污粉等;2、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
四、实验步骤1、玻璃器皿的洗涤清洁的玻璃器皿是实验得到正确结果的先决条件,因此,玻璃器皿的清洗是实验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
1)不能用有腐蚀作用的化学试剂,也不能使用比玻璃硬度大的物品来擦拭玻璃器皿;新的玻璃器皿应用酸性溶液(2%的盐酸溶液)浸泡数小时,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2)用过的器皿应立即洗涤。
3)强酸,强碱,琼脂等能腐蚀,阻塞管道的物质不能直接倒在洗涤槽内,必须到在废物缸内。
一般的器皿都可用去污粉,肥皂或配成5%的热肥皂水来清洗。
油脂很重的器皿应先将油脂擦去。
沾有煤膏,焦油及树脂一类物质,可用浓硫酸或40% 氢氧化钠或用洗液浸泡;沾有蜡或油漆物,可加热使之熔融后揩去,或用有机溶剂(苯,二甲苯,汽油,丙酮,松节油等)揩去。
华理微生物实验
![华理微生物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378a6e60b84ae45c3b358ca8.png)
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一.实验目的1. 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基本原理、维护和保养方法;2. 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1.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普通光学显微镜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组成。
图.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1. 目镜;2. 镜筒;3. 物镜转换器;4. 物镜;5. 镜台;6. 聚光器;7. 可变光阑;8. 反光镜;9. 镜座;10. 粗调节螺旋;11. 细调节螺旋; 12. 镜臂。
(1)机械装置(图)镜座上显微镜的基座,起稳定和支持整个机身的作用,使显微镜能平稳放置在平面上,有的显微镜在镜座内装有照明光源等。
镜柱是连接镜座和镜臂的短柱。
镜臂用以支持镜筒,也是移动显微镜时用手握住的部分。
直筒显微镜的镜座和镜臂之间有一倾斜关节,可以使镜臂倾斜一定的角度,便于观察。
但倾斜度一般不超过45°,避免显微镜失去重心而翻倒。
镜筒倾斜式显微镜无此关节。
镜筒是连接目镜与物镜的金属筒。
镜筒上端插入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连。
根据镜筒的数目,光学显微镜可以分为单筒式和双筒式两类。
单筒式又分为直筒式和倾斜式两种;双筒式均为倾斜式。
镜台又被称为载物台,在镜筒下方,是放置标本的地方,为方形或圆形。
镜台中央有一圆形通光孔,两侧各有一个用于固定被检标本片的压片夹。
有的显微镜则有标本移动器,移动器上装有弹簧夹,可固定标本片。
转动螺旋可以使标本片前后和左右移动。
有的标本移动器上还带有游标尺,可指明标本所在的位置。
物镜转换器安装在镜筒的下端,其上装有3~5个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使用时可通过转动物镜转换器选用合适的物镜。
为使用方便,物镜应按从低倍到高倍的顺序安装。
转换物镜时,必须用手按住圆盘旋转,切勿用手指直接推动物镜,以免使物镜和转换器间的螺旋松脱而损坏显微镜。
调节器安装在镜臂基部或镜柱两侧的粗、细螺旋上,可调节物镜与被检标本片之间的距离,以便清晰地观察标本。
粗调螺旋旋转一周可使镜筒升降约10 mm,一般用于低倍镜调焦;细调螺旋旋转一周可使镜筒升降约0.1 mm的距离,用于高倍镜、油镜或分辨物像清晰度的调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基础实验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和微生物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尤其是油镜的使用2. 熟悉几种常用微生物的个体形态3. 熟悉典型微生物的菌落形态并加以区分二、实验原理1. 显微镜的使用单个微生物是肉眼观察不到的,即使用高倍镜大多数细菌仍观察不清,故需用油镜观察。
在用油镜观察时,必须将油镜头浸入香柏油中。
香柏油的折光率为1.51-1.52,与玻璃片的折光率1.52相近,因此在物镜(玻璃)与标本片(玻璃)之间加入香柏油可避免光线从一个介质(玻璃)进入到另一折光率不同的介质(空气)而引起的散射。
2. 微生物的形态微生物种类繁多,根据它们的主要形态分为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四大类群。
微生物个体微小,要识别它们,一是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个体形态,二是直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群体形态)。
细菌的个体形态一般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种,放线菌是丝状菌,菌丝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孢子丝形态有螺旋状和分枝状两种,霉菌也是丝状菌,但个体较大,有的有假根、足细胞、青霉穗等,酵母菌则一般呈椭圆形,有些在特殊条件下能形成假丝。
菌落是由某一微生物的单个细胞或孢子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落。
菌落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细胞形态结构在群体上的反映。
每一类微生物都有其各自的细胞形态,因而其菌落形态也各异。
观察微生物菌落,首先要区别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四大类群的菌落。
细菌的菌落多生于培养基的表面,较小、光滑或粗糙、干燥或湿润,多具臭味,易被挑起。
霉菌菌丝分枝很多,相互交错形成菌丝体,其表面形成孢子层,菌落大多数呈绒毛状或棉絮状,不易被挑起,多具霉味。
放线菌菌丝形状与霉菌相似,因存在基内菌丝,故和霉菌一样与培养基结合牢固,不易被挑起,菌落较小,表面呈紧密的线状或粉状。
不少放线菌具特殊的土腥味。
酵母菌的菌落类似于细菌,因无菌丝组织而易被挑起,但菌落一般比细菌大、厚且透明度较差,乳白色,有酒香味。
三、普通光学显徽镜的构造1.光学显微镜的结构由一组光学放大系统、调节系统及机械支持组成(图1-1)。
①机械系统部件显微镜的机械部件,是安装光学放大系统的基座。
它包括镜座、载物台、物镜转换器、镜筒和调节器等。
镜座镜座是显微镜的基本支架,由底座和镜臂两部分组成。
载物台即镜台其上放置被观察标本。
用低倍镜观察样品(如平皿上的菌落),用手移动样品就行了,如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时,则用载物台上的压片夹(或十字推进器)固定。
粗、细调节旋钮粗、细调节旋钮是用来调节镜筒或载物台使其上下移动,以达到调焦、使标本观察清晰目的的装置。
物镜转换器其上可配4—6个物镜。
因观察样品时,需从低倍镜转至高倍镜再转至油镜。
因此,在物镜转换器上安装有一套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以便选择使用。
镜筒物镜的放大率是对一定的镜简长度而言的。
镜筒长度的变化,放大率将随之变化,成像质量也有影响。
因此,显微镜筒长国际上有标准,定为160mm。
②光学放大系统部件光学显微镜的光学系统包括反光镜、聚光器、物镜和目镜等反光镜是取光设备,它有二个面,一是平面镜,另一面是凹面镜,反光镜安装在弧弓上,可自由翻转调整位置,使光线射向聚光器。
聚光器安装在载物台下,其作用是将经反光镜反射来的光线聚焦于样品上,使物象获得明亮清晰的效果。
聚光器的高度可以调节,以达到最佳亮度。
聚光器上还装有孔径光阑,可通过调节光阑,与聚光器配合使光线达到最佳。
物镜安装在物镜转换器上的透镜。
利用光线使被观察物体第一次造像,因而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成像的质量。
低倍物镜10×高倍物镜40×油浸物镜100×目镜目镜的作用是把物镜放大了的实像再放大一次,并使物像映入观察者的眼中。
目镜5×;10×;15×四、实验材料1.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接种环,接种针2.各类微生物标本(1)球菌:四联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藤黄八叠球菌(Sarcina lute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2)杆菌:大肠杆菌(Escherillus coli)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3)真菌: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ae)3.微生物菌落平板(1)细菌:四联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混合液(2)放线菌:链霉菌5406(S. jingyangensis)链霉菌属各类代表种平皿培养物(3)霉菌:毛霉(Mucor)、青霉(Peniciellium)、曲霉(Aspergillus)、根霉(Rhizopus)(4)酵母菌: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ae)(5)噬菌体:林肯链霉菌噬菌斑五、实验步骤(一)显微镜的使用1.显微镜从显微镜柜或木盒内拿出时,用右手紧握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平稳地将显微镜搬到实验桌上。
2.调节光源可利用灯光或自然光,,并通过反光镜,聚光器和光阑调节光线,使视野的光线最佳。
3.将标本片置于载物台上并用标本夹夹住,注意正面向上。
4.低倍镜观察由于低倍镜视野较大,易发现目标,故观察标本需先用低倍镜观察。
将低倍镜旋至镜筒下,调节粗调节器,使物镜降至距标本片5mm左右,由目镜观察慢慢向上旋转粗调节器,直至发现视野中的物象,然后再用细调节器调至物象清晰为止。
将物象移到视野中央,转至高倍镜观察。
5.高倍镜观察将低倍镜转换为高倍物镜。
在转换物镜时要从侧面观察,避免镜头与玻片相撞。
然后从目镜观察,调整光亮适度,缓慢调节细调节旋钮,至物像清晰为止,并移至视野中心准备用油镜观察。
6.油镜观察将高倍镜转换为油镜。
在玻片标本的镜检部位滴上一滴香柏油,从侧面观察,镜筒缓慢地下降,使油浸物镜浸入香柏油中。
从目镜内观察,通过调节光阑,聚光器,使光线达到最强。
用粗调节旋钮将镜筒慢慢上升(此时绝不能将镜筒下降),当出现物像后再用细调节调至最清晰为止。
7.观察完毕,上升镜筒,转动物镜转换器,使油镜偏位,并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油,再用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擦去镜头上残留油迹。
将各部分还原,转动物镜转换器,使物镜成八字形,再下降至最低,降下聚光器,反光镜与聚光器垂直,用柔软纱布清洁载物台等机械部分,然后将显微镜对号放于显微镜箱中。
(二)微生物形态观察1.用显微镜油镜观察球菌和杆菌的个体形态标本片。
2.观察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形态以及噬菌体所形成的负菌落(噬菌斑)。
注意菌的大小、颜色、气味,表面有无光泽,是否光滑透明、干燥或湿润、粘稠度、隆起情况,菌落边缘是否整齐。
观察酵母菌与细菌菌落有无区别,用接种环挑一下菌落是否容易挑起。
观察丝状微生物的菌落是疏松的棉絮状或绒毛状,还是比较紧密的粉状,菌落表面与背面颜色是否相同,有无水溶性或脂溶性色素,菌落是否易被挑起。
对于噬菌体应注意空斑大小及形态。
3.示教观察(1)细菌的个体形态:逗号弧菌(Vibrio comma)(2)杀螟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不同阶段的个体形态:营养体、孢子囊、芽胞。
(3)细菌的特殊结构:杀螟杆菌的芽胞,自身固氮菌(Azotobacter)的荚膜,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的鞭毛。
(4)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孢子丝和孢子形态观察,沉浸培养下菌丝形态的观察(5)酵母菌个体形态的观察:啤酒酵母(6)霉菌个体形态的观察:青霉、曲霉、根霉、毛霉菌丝,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六、注意事项1.香柏油不能过多,只需一小滴。
2.香柏油从瓶中取出时,切勿搅动,滴上玻璃片时也不要涂抹,以免形成气泡。
3.使用油镜时尽量将聚光器向上,光阑放大。
4.用油镜时假如一再看不清物象,可验看油中是否存在气泡,可将镜头及标本片上的油擦去,重新滴加,以消除气泡。
七、实验记录1. 绘图表示各类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 列表说明各类微生物菌落特征。
八、思考题1. 油镜使用时为何一定要浸在香柏油中?2. 在使用油镜时应怎样控制聚光器和光阑?3. 如何区别微生物四大类群的个体形态及菌落特征?实验二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一、实验目的1. 了解培养基的配制过程2. 熟悉培养基灭菌过程,并了解其它灭菌过程二、实验原理培养基是人工提供的微生物在实验室的生活环境和场所。
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 营养类型不同,对营养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但均应含有满足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以及某些特需的微量元素等。
此外培养基还应具有适宜的酸碱度(pH值)和一定缓冲能力及适宜的渗透压。
培养基主要用于分离、培养、保存和鉴定微生物。
培养基的种类很多,有专门培养放线菌的高氏培养基,用于培养霉菌的蔡氏(Czapek)培养基,用于培养细菌的蛋白胨牛肉浸液(L.B.)培养基等。
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的不同,又分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琼脂加量为1.5-2.5%,半固体培养基琼脂加量为0.4-1.0%,液体培养基则不需要加琼脂。
三、实验材料1.培养基成份: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等。
2.试剂:1N NaOH溶液,1N HCl溶液3.仪器及玻璃器皿:pH试纸(6.4-8.0), 三角烧瓶,试管,烧杯,搅棒,量筒,纱布,漏斗,台秤,吸管,药匙,棉塞,铜丝筐,棉线,牛皮纸,高压蒸汽灭菌锅。
四、实验步骤培养基配制的一般步骤为:原料的称量—→溶解—→调节pH—→过滤澄清—→分装—→塞棉塞和包扎—→灭菌。
1.原料称量:根据培养基配方,由计料体积计算出各种原料的所需用量,然后准确称取各种原料成分。
2. 溶解:一般情况下,几种药品可一起倒入烧杯内,先加少于计料体积的水进行加热溶解,但如有磷酸盐和钙盐等混合在一起时易产生磷酸钙和磷酸镁沉淀,所以要分别溶解。
加热溶解时要不断搅拌,待药品完全溶解后,补足水分至计料体积。
配制固体培养基时,预先将琼脂称好用剪刀剪成小段,以便溶化,然后将液体培养基煮沸,把琼脂放人,继续加热至琼脂完全融化。
注意在加热过程中应注意不断搅拌,以防琼脂沉淀糊底烧焦,待琼脂完全融化后,再用热水补足因蒸发而损失的水分。
3.调节pH值:液体培养基配好后,一般要调节至所需的pH值。
在调pH前先用pH试纸测一下培养基的原始pH。
常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调节,用精密pH试纸进行测定。
固体培养基酸碱度的调整,与液体培养基同,一般在加入琼脂前进行。
4.过滤和澄清:如有特殊要求用滤纸或四层纱布过滤。
5.分装:培养基配好之后,要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分装到各种不同的容器中。
(图4-1)a.试管斜面分装在15×150mm试管中加入约3ml培养基,加上棉花塞后灭菌,然后在未凝固前将试管搁在玻棒或木条上即可。
搁置的斜面要适当,一般不超过试管长度的二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