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2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觉器官的完善 •听觉:除内耳外,出现中耳。鼓膜位于皮肤表面。 •视觉:角膜凸出,晶体稍扁平,晶体距角膜较远,适于远视。具 泪腺,下眼睑可活动,以湿润眼球。 •嗅觉:出现内鼻孔、犁鼻器。 •侧线:水生幼体具侧线。
五、保留的原始性状
体外受精,幼体水中发育 胚胎无羊膜 皮肤呼吸 变温
六、其它特征
大多数两栖类在其生活史中具变 态
最早两栖类化石-鱼石螈发现于3.5亿年前泥盆纪晚期,是最 早能在地面上运动的脊椎动物。具鱼类和两栖类的特征:头 骨被膜原骨覆盖,有带鳍条的鱼尾和鳃盖骨,体表覆小鳞片; 具有关节的五趾(指)型四肢,头骨与肩带失去联系等。石 炭纪时两栖类发展,总称坚头类,在三叠纪前绝灭。推测侏 罗纪出现的现生两栖类可能是从坚头类中的迷齿类产生的。
鱼头(石)螈(Ichthyostega)骨骼和外形复员图
化石发现澄清两栖动物进化争论
美德克萨斯州发现2.9亿年前两 栖新物种化石:似青蛙、尾短粗、 可以陆栖或游泳,捕食昆虫,有 鼓膜耳。
属过渡型两栖动物,兼具蛙和蝾 螈的特征。
支持青蛙和蝾螈起源于共同的远 古两栖动物。
古总鳍鱼(骨鳞鱼)—鱼头螈(已知最原始的坚头类)—古 两栖类—现存的两栖类
无尾类是现代两栖类中最大的类群,无尾,身 体粗 短,后肢发达,特化为适合于跳跃运动。
分目依据:四肢、尾的有无(三目区别)
1.无足目
2.有尾目
3.无尾目
代表: 蚓螈
大鲵(娃娃鱼) 黑斑蛙、虎斑蛙
体型: 蠕虫状
鱼状
蛙形
体表:有环纹.具鳞 裸露
裸露
附肢: 退化
2对或1对无蹼
2对、后肢具蹼
呼吸:鳃.肺
鳃.肺或终生用鳃
(3)肌肉开始分化 •分节不明显,无肌膈,部分肌肉保留原 始分节现象 •轴肌的比例变化 •水平生骨隔位置上移,轴上肌比例减少; 腹 部的肌肉即轴下肌分化为 3层,即腹外 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在陆地上保 护和支持内脏。 •出现了肌肉群,具有四肢肌肉
5 神经系统与感官的发展 •脑的五部分分化不高,仍处于同一平面上 •大脑顶部开始出现原脑皮(神经物质) •中脑仍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 •已具发育完备的植物性神经系统
2.从水生到陆生面临的主要矛盾 在陆地上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 呼吸介质的改变 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在陆地繁殖 维持温度 适应于陆地的感官和神经系统
水、陆环境的巨大差异使上陆动物的 支持结构、 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 官以及其他系统得 到深刻的改造。
由于水、陆环境的巨大反差,两栖类 的几乎每 一个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都得到 了深刻的演变, 以初步适应陆地生活,既 有一些典型的陆生脊椎 动物的特征,又保 留了水生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
幼鳃 成肺
胸骨:无
有或无
发达
眼: 退化
眼睑不可动
可动眼睑、泪腺
栖息:穴居
水栖ຫໍສະໝຸດ Baidu
水栖、树栖、陆栖
八、两栖纲的起源和进化
曾一直被认为是具有内鼻孔 和肉状鳍的古总鳍鱼类的后代。 在晚泥盆纪时期气候潮湿温暖, 大量植物生长,落叶和残枝腐烂, 使水中缺氧。促使淡水中具有内 鼻孔和肉质偶鳍的古总鳍鱼类在 水塘间爬行,鳃演变成肺,偶鳍 演变成四足。
消化系统口→咽→食道→胃→小 肠→大肠→泄殖腔→泄殖腔孔
消化腺:肝脏、胰脏 生殖系统 排泄系统 淋巴系统
七、两栖纲的分类
全世界大约有4300种,我国有220多种,主要有3个目。
无足类是小型热带无四肢的类群,身体细长,适于穴居生活。 约160种,我国仅有1种。
蚓螈
有尾类结构类似最早的两栖类,多数种类终生水生,具 尾,并具有几乎等长的四肢。
九、两栖动物的经济意义
消灭农田害虫 食用 药用 实验材料
胸骨、带骨及肢骨
前胸骨
上胸骨 肩胸骨
前喙骨
肩胛骨
锁骨
上肩胛骨
髂骨
肩臼 上喙骨
喙骨 中胸骨
正胸骨
髋臼
剑胸骨 耻骨
坐骨
A
B
A、 黑斑蛙的肩带及胸骨(腹面观),B、腰带
固胸型肩带:左右上乌喙 骨在腹中线位置相互平 行的愈合在一起。 弧胸型肩带:左右上乌喙 骨在腹中线相互重叠在 一起。 肩带的类型是两栖类分 类上的重要依据。
(2)脊椎加固、分化 •脊柱 ——颈椎、躯椎、荐椎、尾椎 •颈椎:一块,枕髁一对 •躯椎:双凹型,椎弓具前、后关节突 •荐椎:一块,与腰带髂骨连接 •尾椎:愈合形成棒状的尾杆骨
头骨:脱离了肩带骨片愈合 肩带:不再与头骨愈合,肩带加固,由乌喙骨、肩胛骨、 上乌喙骨、锁骨组成 腰带:形成髋臼,与股骨形成髋关节由髂骨、坐骨、耻 骨组成与荐椎相关节以支撑体重。 胸骨:出现,固胸型、弧胸型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两栖类躯体结构概述 两栖纲的分类 两栖纲的起源和演化 两栖类的经济意义
一、两栖动物的进化地位
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场革命,四足类中的 低等类群,初步形成由水栖向陆生的转变,基 本具备了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模式,但仍不能 完全脱离水环境。
二、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1.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湿度 温度 含氧量(3-9ml/L 水 ;210ml/空气) 浮力(水密度是空气的1000倍)
单循环 → 不完全双循环 •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右心房接受从体静脉 返回的缺氧血以及皮静脉返回的多氧血,最后均进入心室。
心脏
鳃 身体各部分
肺 肺循环
心脏
体循环 身体各部分
单循环
双循环
4 骨骼肌肉系统的改造
(1)五趾型附肢 •鱼鳍——单支点 •五趾型——多支点 •四肢骨中有愈合现象(如桡骨和尺骨愈合为桡尺骨等)
三、两栖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变温; 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辅以皮肤呼吸; 皮肤多腺体和色素细胞,轻微角质化; 具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 出现颈椎和荐椎的分化; 心房出现分隔,为不完全双循环; 出现中耳和在空气中传导声波的耳柱骨,具犁鼻器;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经变态转为成体。
犁鼻器是在鼻腔前面的一对盲囊,开口于口腔顶壁的一种化 学感受器。通过研究,科学家认定感觉外激素的器官叫做犁鼻 器,这是一个位于鼻中隔底部的软骨结构。目前,人类外激素 也已被科学界确认,只是,接受人体外激素的器官犁鼻器却已 高度退化。只有在胎儿和新生儿中,还有明显的犁鼻器结构。
四、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身体结构上的一系列矛盾
1 多样性的呼吸途径
•鳃呼吸 •皮肤呼吸 •口咽呼吸 •肺呼吸
2 皮肤的改造
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皮肤裸露,光滑无鳞 皮肤富于腺体、血管,具呼吸功能 具色素细胞 皮肤下有发达的淋巴间隙
3 不完全的双循环
•一心房一心室→二心房一心室 •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房间隔 •静脉窦和动脉圆锥仍存在 •出现肺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