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基督教人生哲学之比较

合集下载

浅谈基督教与佛教650字作文

浅谈基督教与佛教650字作文

浅谈基督教与佛教年级:初三字数:650字体裁:议论文傅雷在书信中曾对佛教和基督教进行比较,他倾向于佛教而不喜欢基督教。

我对宗教了解甚浅,只能粗略地发表一些拙见。

傅雷认为现在各方面情况早已改变,而旧宗教——基督教遗留下来,使西方人的思想矛盾、畸形。

第一,世界在不断发展,而宗教不可能时刻改变;第二,宗教是一种信仰,如果没有需要废除的陋习,就没有必要去迎合政治和经济状况;第三,佛教是几千年前创立的,那么佛教是“旧宗教”吗?第四,基督教的中心是爱,爱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道德追求,在现代社会,更需要人们心中存有爱的信仰,才不会让人类变得和机器一样冰冷,基督教是非常适用于这个时代的宗教。

傅雷说“人类的前途,进步,能力都是无限的;同时却仍然奉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神为主宰,好像人永远逃不出他的掌心。

”每个宗教都有其信奉的神明,而且每位神明都是神通广大,佛教徒不也跪拜佛祖和观音吗?傅雷这样评论基督教,实属不妥。

“我们的哲学、文学即使悲观的部分也不是基督教式的一味投降。

”这是傅雷的想法。

我不理解这句话,我没察觉基督教有什么“投降”的感觉,反而中国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常常说:“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啊!”得了别人的恩惠总是说:“我下辈子做牛做马报答你。

”把责任推给自己的“前世”和“来生”,这样的思想总有些懦弱和“投降”的味道。

“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涅槃指的是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无为的境界,即不生不灭。

”这句话是百度上查来的,我真的看不懂。

但我觉得,人生在世,价值就在于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

无欲无求,那人生还有意义吗?我个人倾向于基督教,对世间充满爱,做善事,有所追求,有所收获,一生终了,在天堂获得永生。

当然,信仰是每个人的自由,宗教没有好坏之别(只要不是邪教)。

我也衷心祝愿佛教信徒能够大彻大悟,摆脱三界轮回。

基督和佛教的区别_基督和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基督和佛教的区别_基督和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基督和佛教的区别_基督和佛教的区别是什么佛教和基督是世界两大宗教. 宗教表面上似乎是以神为中心, 其实人才是它们探讨的主要对象。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基督基督基督别是什么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基督和佛教的区别是什么基督1。

世界起源:世界等一切都是神所做。

2。

如何得救:信者得救。

我流的血替你们赎了罪。

3。

教主态度: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4。

众生结局:末日审判,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

5。

一个问题:天堂在哪儿?有多少?永生是什么光景?回答:不知道。

佛教:1。

世界起源:世界等一切都是相互依存而成,没有主宰。

2。

如何得救: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依教而行,得度生死。

3。

教主态度:因缘果报,自作自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4。

众生结局:众生无尽,四圣六凡,十法界一真庄严。

5。

一个问题:天堂在哪儿?有多少?永生是什么光景?回答:三界之内,天堂有二十八层,层层转胜。

永生纯属妄想。

基督、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区别1.历史不同。

最初基督只有一个教会,1054年西部、东部教会分裂,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称“正教”即东正教。

16世纪,西欧和北欧发生宗教改革运动,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改革宗教会,统称基督新教。

2.教会形式不同。

天主教至今仍保留统一的教会,自称“至圣、至公、至一,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罗马教廷为世界天主教中心。

东正教原有以居士坦丁为中心的统一教会,随着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各国教会不相统属,但驻在今天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君士坦丁牧首保留“普世牧首”的称号。

新教从产生即无统一教会,主要的新教派别有加尔文宗、路德宗、英国国教(圣公会)、浸信会、卫理公会、宣道会等。

3.宗教语言不同。

天主教以拉丁语为宗教语言,但现在也允许各地以民族语言祈祷。

东正教最初以希腊语为宗教语言,但因为现在已不存在统一的东正教会,所以一般用各民族语言。

新教从产生之日即主张用各民族语言为宗教语言。

4.对教会与神职的认识不同。

中西方宗教哲学比较

中西方宗教哲学比较

中西方宗教哲学比较摘要:每一门哲学不一定是一种宗教,但每一宗教必定是一门哲学,它代表着一个时期内人们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期内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理念。

在各个宗教产生的初期,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局限,对自身及生存的环境缺乏整体的认识,而宗教的产生正是给人类在无知而萌生的恐慌中一种及时的情感依托。

而后,由于宗教的迅速发展,它逐渐由被统治阶级迫害的地位上升成为一种统治阶级用以集中和麻痹人的思想感情的工具。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宗教作为政治工具的时代已经逝去,它重新成为一种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所要进行比较的是中西方宗教哲学思想上的异同,并取得最能代表中西方宗教,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二的佛教和基督教作为论述的对象。

关键词:历史,文化,影响在世界著名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中,由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创立并信奉的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由家业民族创立并信奉的宗教是佛教。

宗教作为上层建筑,它的产生离不开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和背景,在宗教的意义,礼仪和文化中,也必定会以各种方式反映出所传播地区民族的观念,意识和文化特征。

作为一种文化和哲学观念,在人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佛教于公元前五世纪由印度的释伽牟尼创立,公元一世纪(西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时,开始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

佛教的教义反对把人分成等级,反对不平等的现象,同情不幸的人。

同时,佛教还宣扬因果报应,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用自我解脱的方法削除烦恼,而否定斗争。

这是佛教消极的一面。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正是因为这一点而广泛宣扬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影响波及各个阶层。

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开始以一种融和的姿态进入中国文化的主体。

佛教逐渐由“外来方术”变成了一支很有影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引起代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儒、道两教的关注。

试谈佛教与基督教的信仰区别审批稿

试谈佛教与基督教的信仰区别审批稿

试谈佛教与基督教的信仰区别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当代我国为何还有群众信仰宗教——从人生观浅谈群众的宗教信仰每一个人从会思考起,对自己活着、存在着的生命,其目的、意义等人生观,或多或少都做过思考与评估。

这个思考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加深而有所改变或趋于丰富。

而宗教信仰更把人生观延长至未来,乃至企盼永恒的生命。

例如佛教,以其救主释迦摩尼教义为中心思想,佛为最高目的。

基督教的信仰是上帝、耶稣基督、圣灵三一真神,是要人从新建立人与神的关系。

即相信上帝创造一切万物;唯有相信圣灵来到我们当中,我们才能与神和好,保守在神的爱中;唯有相信主——耶稣的救赎,人才能重生,且有永生。

一、佛教的人生观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呢?换句话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乃是说世人人生的意义。

他们的人生意义不外乎以下几点。

吃喝、玩乐、追求智慧知识、为名、为财、为健康长寿。

当人遇到患难或生死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是人生虚空、苦难、无常?佛教人生观可包括在无常、苦、空、允我、不净几个字里面。

佛教看人生是苦,苦是从业来,业足由无明来。

无明是因,业与苦是果。

无明是无始以来,即在人心中,由罪才生出多样痛苦与死亡。

1.虚空的看法佛教对世界的看法是“空”的。

他们说:“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于中,妻也空,儿也空……。

”佛教的人生观是悲观的,他们是厌世的,因而他们要上出修道,看破红尘脱离凡间,他们认为人生就是痛苦——生、老、病、死。

富贵的、做了王的、也要经受生、老、病、死。

他们承认世界上一切皆空,但他们没有一个办法来弥补这个“空”。

人活着到底为什么呢?佛教看人生是空的,所谓“四大皆空”,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指为天地间一切物质的因素,天地万物是四大和合而成,人身亦是四大和合而成。

四大皆空,就是一切皆空,一切皆虚幻如泡影,《四十二章经》上有云: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1。

道教佛教基督教的区别

道教佛教基督教的区别

道教佛教基督教的区别世界三大宗教其祖师的共同之处,就是能在澄静的状态下观照人与自然的真源。

老子最为神秘。

历史上有关老子的记载寥寥几笔,何时生何时卒都无人知晓。

甚至也没有他练功和任何神迹的记载。

如果没有函谷关令尹喜的强留邀著,也就是说没有《道德经》传世,恐怕后世没有人会知道他。

其后的庄子也是如此。

但《道德经》分明是旷世之作,揭示了世界的深层奥秘。

论教义,道教与佛教相似。

道教认为人道与天道相通,只要勤加修炼,一旦开悟,人人都可以成仙得道;佛教认为人心即佛性,佛性本人生来具足,一旦发明心性,都可成佛;而基督教则不同,它认为上帝只有一个,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信徒都是耶稣的子民。

很显然,从教义可以看出,道教和佛教主张人人平等,都是解放人的;而基督教则宣扬人神有别,人有贵贱,是禁锢人的。

这正是罗马政教合一、西方中世纪黑暗的原因。

道教、佛教、基督教等世界三大宗教流传都已经几千年了。

最晚的基督教如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

原因何在?论对世界的透悟,或者说教义与教理,耶稣是三大祖师中最低的。

何以耶稣的崇拜者反而最多?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一是耶稣出身木匠,地位低下,没有固定的地方,流动宣讲教义,演示神迹特异功能,以至于最后被人弄死在十字架上而不知。

所以他宣传的范围广,信徒多;其二、耶稣死后,弟子们大力弘法,后来的教堂教士也继承了这个传统,到全世界不遗余力地传教,所以信徒遍及五大洲;其三、耶稣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往往更能感动人。

而且,耶稣死后传说又复活了,这个复活的传说更增添了神秘性,所以更加引人迷信;其四、西方自罗马帝国以来,长期是政教合一的政体,基督教长期被西方政权作为统治国家及世界的工具,充当了西方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先锋。

由于背后是国家政权的支持,因此自然其传播也更有计划,并有更多的资金和人员支持。

相比之下,佛祖和老子要高得多,无论是出身、地位还是理法。

印度和中国都是文明古国,虽然佛祖和老子活动在2500年前,但二人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人生的智慧:佛教,儒家,和基督教

人生的智慧:佛教,儒家,和基督教

人生的智慧:佛教,儒家,和基督教谢文郁整理北美基督教学会洛杉矶读书会于2003年7月19日聚会。

龙达瑞教授(加州西来大学),谢文郁教授(关岛大学),和陈俊伟教授(普世丰盛神学院)就佛教,儒家,基督教关于人生智慧问题作了专题发言,与会者围绕着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以下是讨论发言的重点记录。

1,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智慧龙达瑞:各位好!很高兴和各位在此就人生智慧问题进行讨论。

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印度佛教的,这些年主要是在教中国哲学。

我主要想对印度佛教的一些基本思路作一介绍,以期引起一些讨论。

归结起来,佛家的主要学说可归结为四諦说。

“四諦”的字面意思是四个真实的道理。

(1)苦谛是指人生充满种种痛苦。

佛教把各种苦恼归纳为八钟: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五盛阴苦(五阴指色受想行识,概指一切身心之苦)。

(2)集諦揭示了人生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

佛教认为人的贪求欲望或者“爱”是带来一切痛苦的根本原因。

贪瞋痴是万恶之源。

有了贪的欲望,就产生了对人生的无知,即无明。

(3)灭谛指的是灭除贪爱欲望,断除产生痛苦的原因,使自己永远不再轮回于生死苦海。

这是原始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4)道谛指达到灭除痛苦、进入涅般境界的方法和途径。

此即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确的职业和生活)、正精进(正确的修行)、正念(对四谛之理的正确地憶念)、正定(正確地進行禪定)。

佛教不谈创造,認為世間一切現象都是互為因緣的.緣是關係或者條件的意思。

所謂的緣起是指“諸法由緣而起”。

佛陀經常說,“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

”離開了緣,就不能產生一切。

它认为缘可分为十二因緣,講的是造成人生苦惱的過程和原因。

按照佛教的理解,人生現象分成十二個連續的環節:無明(无知),行,識(认识),名色(分别事物),六處(感官),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它們前後之間互成因果、互為生滅的條件。

佛教和基督教的一些重要区别

佛教和基督教的一些重要区别

1)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

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基督宗教是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各教派的统称。

基督是“基利斯督”的简称,意思是上帝差遣来的受膏者,为基督宗教对耶稣的专称。

于公元1世纪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稣创立。

基督教,是一个相信耶稣基督为救主的一神论宗教,,.估计现在全球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

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但是基本教义都是相同的。

即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佛教和基督教的一些重要区别真理 :基督教自称是“唯一真理”,耶稣更是自称“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

而佛家从来没有自称是“真理”。

《金刚经》说:法上应舍,何况非法?在佛家看来,所谓的佛法,是人们认识/体证真理到达解脱彼岸的道路/工具。

佛法就像是大家渡河的船,大家如果到了彼岸,就不再需要这个船了。

在佛家看来,人们到达解脱彼岸的道路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很多很多。

比如登山,身体好的有能力的直接攀岩而上,这是快捷的路。

身体不好的,可以走相对平缓的山路,虽然多走点路,但是一样能到达山顶,欣赏到山顶的无限风光。

至于哪条路好,当然是适合于自己的路最好。

所以佛家说:法法平等,无有高下。

佛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同之处

佛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同之处

佛教和其他的宗教的七个大不同之处佛教与其他宗教的第一个不相同点:佛教否认上帝造世界及最初的开始。

所有一切的宗教,除佛教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的上帝,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上帝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

可是佛教却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创造世界万能全能的上帝,因为佛教在基本理论上,根本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世界的最初开始。

佛教的理论:“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为其本身的假定罢了。

让我举一个例子来帮助说明。

譬如讲今天这个演讲吧,大家都说,是八点钟开始,九点钟终了。

所以我们说这个演讲绝不是一个最初的开始。

因为显而易见地,在演讲开始之前,还有其他许多“因果相续”关系的存在。

八点钟以前,各位或在家中,或在其他地方,纷纷到这里来。

这些都是在演讲会以前所发生的事。

对这些事而论,八点钟的演讲是终了而不是开始。

演讲会之后,各位又纷纷散去,坐车的坐车,走步的走步,这些都是在演讲会以后所发生的事。

对这些事而论,九点钟的散会是开始而不是终了。

因此“开始”这个概念,只有在对某一特指事物而言时,方有其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

最初的开始,或绝对的开始,是根本无意义的。

一般宗教的“宇宙原始”论,即是犯了这个错误。

将漫漫无究无尽的宇宙“因果大相续流”硬生生地凭着自己的有限性的意思将它截断,硬说有个开始。

因为有这么一个最初开始的假想,所以接着就弄出一个创造世界的万能上帝来。

问题是:上帝如果是万能而又慈悲,他老人家为什么不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这些苦痛的众生,当皮球一样,一脚踢上极乐天堂,岂不痛快!可是事实上,他没有这样做。

实则上帝也是思想上的假定。

上帝这个概念,是由于古代人民震慑于宇宙间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如雷电、地震、海啸、瘟疫等而来。

人类创造出来这个“神的”观念,不仅对宇宙现象的奇妙,有了解释,同时也满足了人类实际的需要,使他们得到了“安全感”。

我看基督与佛教

我看基督与佛教

我看基督与佛教感受了基督教与佛教这两种宗教文化,其实两者都有可取与不可取之处,但它们都有两大共通点。

一个是善,另一个是神秘。

基督教里的上帝是人类的造物主,上帝惩善扬恶,他恩赐于善者,严惩恶人,而佛教讲究三世轮回,倡导积德。

如果要问信仰,那只能借用佛教的一个词,就是随缘。

说到“随缘”二字,不禁发觉佛的伟大。

随缘,不管把它放在哪里都是那样地恰如其分,无论是形容感情,工作,生活,还是置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接受佛教文化熏陶的弟子都经常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公平的,我们都跟大家一样只是凡人”。

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往往不相信他们说的,我们常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不然为什么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富二代?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因为穷困潦倒而饿死街头?然而,仔细一想,也许这些佛教弟子所说的公平并不是我们所想的公平呢?或许他们说的公平与佛教所讲究的三世轮回有关联,与善恶相关。

在东方与西方的影视剧中,大部分都以圆满的结局为终,但是剧中的主角,不管是善良的还是心狠手辣的都安排得让人感觉有些许不妥。

也许那些美满的结局只是世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纯粹是心愿。

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善报跟恶报吗?我们也无法做出确切的判断,其实不管在西方还是东方的文学作品中,最好的文学巨作题材还是以悲剧为结局的。

比如中国的《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的《哈姆雷特》等。

为什么这两大教派都在倡导善念呢?其实原因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有些事,人做得多了就会成为习惯。

有些事,想让它成为习惯就要多人做,而且要经常做。

比如拾金不昧,又如帮助别人。

小时候在学校,一旦有人拾金不昧让老师知道的话,就会被表扬、奖励,然后好多同学争相做拾金不昧的好孩子。

于是全校掀起了一股拾金不昧风,帮助别人亦是如此。

如果大家都养成了习惯了,就觉得这是应该做的,也就不用提倡了。

之所以提倡善念,其实也因为大部分人并不把善当回事。

也就因为这两大宗教都提倡善念,并且它们自身有着浓厚的神秘感在吸引着世人,让世人在一步步探索中接受着潜移默化的熏陶,等到真正接近真谛的时候也就成了世人最为崇高的信仰。

佛教与基督教的最大区别

佛教与基督教的最大区别

佛教与基督教的最⼤区别 就算是双⽣⼦也都会有相异的地⽅,宗教也就有相异的地⽅了。

下⾯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佛教与基督教的最⼤区别,希望对⼤家有帮助! 佛教与基督教的最⼤区别⼀ ⼀、基督教有上帝(神);佛教拜多神,或⽆神。

⼀切宗教皆有信仰,都可以⼗分虔诚;但更重要的问题不是你有没有信仰,⽽是你所信仰的是什么?即你所信仰的对象了你的信仰是否真的有价值。

⽐⽅说,本来是⼀块很普通的⽯头,你若把它视为珍宝,花再⼤的价钱买来珍藏也不会有什么实际的价值。

因为你所敬拜的神不同,你的⽣命⼈格、思想、⽣活也随之⽽不同。

青年⼈实在要谨慎选择他的宗教信仰、⽐选择职业、婚姻更重要。

佛教在敬拜上,实在够虔诚,只可惜敬拜多神,甚⾄可以说是⼈⾃⼰把释迦穆尼推成了神,因为连他⾃⼰都说:“我不是神,跟随我的,要注重我的思想。

”所以把佛教理解为⼀套⽐较好的思想体系可能更恰当。

⽽且那些神皆不是神。

近年来新佛教有所觉悟,只敬拜释迦、阿弥陀佛、及观⾳菩萨;可惜这叁位也不是神。

观世⾳菩萨尚在修⾏地位,阿陀佛不过是千亿万佛之⼀。

佛教中最尊贵者,当推释迦佛,但释迦佛也不是神。

他并未叫⼈把他当神来敬拜。

佛与众⽣平等。

⼈⼈皆可成佛。

按佛学说:禽兽也可成佛。

彻底说来,佛教是⽆神可敬拜的。

结果,佛教祖师把佛像劈开烧⽕。

⾃⼰就是佛,⾃⼰就是宇宙间最⾼⼤的。

可怜,却不知道⾃⼰的渺⼩、微不⾜道、有多样的软弱、低能。

基督教则不然,上帝即在古时藉着众先知,晓谕⼈类,虽然在各民族,深浅不同,先知所知道的有限,但在这末世,藉着他的独⽣⼦耶稣启⽰於世⼈。

这位宇宙间独⼀的真神上帝──耶和华,不但是真理,太初的道,⾃有永有的神,⽽且是最⾼权能、智慧、仁爱、圣洁、公义、有位格的独⼀真神,这才是⼈类所应当尊崇和敬拜的。

⼆、基督教看世界是上帝所创造的,有计划、有⽬的的;佛教看世界是因缘和合,四⼤皆空,⽆计划、⽆⽬的的。

佛教看这世界,众苦充满,都是由于⼀切众⽣业感⽽来,果报⽽来,故佛教徒看不出被造之物、⼤界之美,及上帝创造之恩典。

佛教时间观试析——兼与基督教比较

佛教时间观试析——兼与基督教比较

佛教时间观试析——兼与基督教比较内容提要:佛教的时间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循环时间观,以生死轮回为主要表现。

2,从根本上否认时间的价值。

3,承认时间的真实性,但为时间划出界限,也就是将时间限定在现象界,而认为在本体界是没有时间的。

佛教的时间观是与其教义息息相关的,它与基督教的时间观正好相反。

基督教认为时间是线性的,有开始,上帝创世才能成立;基督教肯定时间的价值,末日审判才有意义;基督教的传统是内在时间观,否认时间的真实性,认为时间是虚幻的,只存在于心中和生命过程中。

关键词:循环时间观历史时间价值“时间究竟是什么?谁能轻易概括地说明它?谁对此有明确的概念?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可是在谈话之中,有什么比时间更常见,更熟悉呢?我们谈到时间,当然了解,听别人谈到时间,我们也领会。

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1]奥古斯丁的这段名言约略可以反映出时间作为哲学问题,长期以来带给人们的巨大困惑。

确实,在日常生活中,时间是再明确不过的东西,人们几乎时刻都在使用它,但是,也没有比时间更模糊的东西了,现在,时间已经成为科学和哲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宗教(包括佛教)对于时间亦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应该承认,在时间问题上,佛教进行的有意识的思考和探索并不多,这或许与佛教相对不那么重视思辨有关。

《杂阿含经》卷34和《中阿含经》卷60《箭喻经》都记载了,外道沙门曾经问佛陀十四个行而上的问题,包括世界是常是无常、有边无边,如来死后是有是无、命与身是一是异等,佛陀对此不置可否[2]。

时间问题是高度抽象和思辨的,对于佛教来说,大概也是属于应该“搁置”的问题。

但是,作为一个有终极追求和终极关怀的思想派别,佛教不可避免的要对时间有自己的看法。

本文拟对佛教教义中的时间观进行梳理,并对其最基本的三个观念:“循环”、“否定”和“真实存在”进行分析,同时与基督教的时间观进行比较。

一循环时间观佛教对时间最明确的观念就是“循环”,佛教的基本时间单位——“劫”——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的概念。

佛教与基督教有什么不同

佛教与基督教有什么不同

佛教与基督教有什么不同有人以为各宗教都在追求一个「真理」,基督教与佛教且有相通融会之处,但是也是会有不同的地方,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佛教与基督教有什么不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佛教与基督教有什么不同一从崇拜的对象看基督教是最彻底的一神论信仰,除了敬拜三位一体的神外,任何神名在基督教中没有立足地位。

十诫的第一诫便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二十3)。

而且,基督教极端痛恶为神造像,因为神是灵,无需也不必要为他立像(约四24)。

在这点上,基督教的信仰可说已站在最高境界,与偶像绝对分离,无需再用金银土木等现有的物质雕塑偶像,来骗自己的眼睛了!佛教起初也是不准敬拜任何塑像的,因为他们既然不信有神创造万物,那有神明值得一拜?但以后原信多神的印度人自信佛教后,在敬拜上不甘寂寞,陆续地搬进了不少印度教的神鬼,并予塑像敬拜。

这种风气,从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后,逐渐盛行,以至今日,且有变本加厉之势。

今日的佛教相信在宇宙间有无数的佛、无数的菩萨以及许许多多的神明与鬼魔存在,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值得人去敬拜祈求,其中的许多神佛,还都被塑成立像、坐像、卧像,让人膜拜。

基督教只信一神,且无像,佛教却信恒河沙数般多的神、佛、鬼以及各种精灵,且有无数塑像。

基、佛两教岂非刚刚相反?佛教与基督教有什么不同二从人与别人以及动物等的关系看基督教相信世界全人类都由上帝所造,从亚当夏娃以及挪亚三子的系统而来。

因此,在广义上,可说是四海一家(徒十七25)。

如果大家都信主耶稣,都相信明白上帝才是人类的天父之理,大家自然再也不会争夺,而是相亲相爱的了。

至于人与动物的关系,彼此的来源与血统根本不同,人是人,动物是动物,分得十分清楚。

圣经称上帝造万物后,都「各从其类」(创世记第一章),表明各物与各物之间、人与各物之间,都划分整齐,毫不紊乱。

佛教相信轮回之道,以为世界所有人类、动物以及各种鬼神,都在此轮回道中来来去去,转个不停。

现在是人,死后也许变狗,前生是狗(或其它动物),在今生也许变了某人。

佛教与基督教人生哲学之比较

佛教与基督教人生哲学之比较

佛教与基督教人生哲学之比较佛教和基督教是世界两大宗教。

宗教表面上似乎是以神为中心,其实人才是它们探讨的主要对象。

它们对人生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是在宗教形式下进行的。

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佛教与基督教在人生观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

但是,“既然地球和人类都只有一个,东方西方就不能把人性分裂成彼此不同的两半。

”——荣格。

既然都以人为研究对象,那么,佛教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也必然有相通、相似之处。

本文试图以人的本质和本性、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境界以及实现理想境界的途径几方面对这两大宗教的人生哲学作一比较。

一、人的本质关于人的本质,佛教和基督教不约而同地认为人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综合体。

具体而言,佛教认为,人身是五蕴和合而成的生命体。

五蕴是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

“色”指物质,既肉体;“受”指苦、乐、喜、怒等四感官生起的情;“想”指理性活动;“行”指意志活动;“识”是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

这里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

故人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统一体。

但佛教又认为五蕴是成坏无常、虚幻不实的,它们最终要分离消散,归于寂灭,人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存在。

因此,人的本质是无我,是空,即无实体。

基督教也看到,精神与肉体的结合构成人自身的存在。

着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在其论着《上帝之城》中说:“精神与肉体相结合的方式乃是人所不能理解的,然而这就是人生。

”基督教神学理论认为,人是神按自己的形象造出来的,但又与神不一样。

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具有神性,有趋于真善美的无限可能性;另一方面保持着人性,有着无穷的从自我出发的欲念。

这两方面在人的内心不断斗争,使人在不断的自我斗争中向前发展。

基督教在这里并未否定人的现实存在,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同时又要力求摆脱现实社会的“有限”去寻找理想中升入天堂的“无限”,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

即它主张在肯定现世的基础上努力超越现世、超越有限的人生。

当它把人性与神性的奥秘摆在人面前时,就已作出了理论归结:这一奥秘就在于不断超越自我走向上帝。

浅谈佛教与基督教人生观的差异

浅谈佛教与基督教人生观的差异

浅谈佛教与基督教人生观的差异
计璟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4(000)027
【摘要】佛教和基督教作为世界两大宗教,其对立的矛盾也相当突出,因此经常有各界学者对此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思考。

本文就两者对待人生的相关问题,从对人自身的认识、人生的态度、人生终极目标及实现其目标的方法三个方面对佛教和基督教人生观的差异进行简单的探讨。

【总页数】1页(P233-233)
【作者】计璟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中国哲学专业,江苏苏州2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谁言佛教是消极?--佛教人生观辨 [J], 任宜敏
2.浅析中国佛教与西方基督教的差异 [J], 吴冬梅
3.论中亚摩尼教、基督教、佛教之关系——评《丝绸之路上基督教、诺斯替教和佛教之碰撞》 [J], 孟格斯;桂林;杨富学
4.从中土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角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J], 叶华
5.从中国佛教与西方基督教的宗教理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J], 张晶;吴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一、佛教是拜多神,或无神;基督教是独一至尊上帝
二、佛教对于世界观以为这是四大因缘和合,而非上帝创造,并无美好目的与计划;基督教却说,这世界是上帝所设计创造的,有美好的旨意在其中
三、佛教对人生的看法,是悲观消极;基督徒对人生则是乐观积极
四、佛教教义要人逃避世界;基督教教义是要人进入世界
五、佛教相信宿命论;基督教只寻求上帝的旨意
六、佛教以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平等的;基督教说,惟人是万物之灵
七、佛教劝人修行,出发点是令人离苦得乐;基督徒劝人信耶稣,重点是叫人离罪得生命
八、佛教徒修行是靠己力,守戒积功德,自己救自己;基督徒明白人不能靠自己,只有信靠上帝的救恩
九、佛教教人要持斋吃素;基督教以为食物是为健康,并不关系灵性的事
十、佛教徒修行终极目的是进入涅盘;基督徒信主终极目的是得永生。

中西方宗教比较

中西方宗教比较
中西方宗教比较
——佛教与基督教


佛 教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 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善恶 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 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 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 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 又自有其殊胜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 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 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 础上的成果。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 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割开来的。
总的来说,中方宗教以自力信仰为主--以见为 基础--偏重于理性--不畏惧思辨--信者与教主可以 最终平等。西方宗教以他力信仰为主--以信为基础-偏重于感性--不崇尚思辨--信者与他力不能最终平 等。总之,无论是东方宗教或是西方宗教,在经过 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中,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 化。
宗教文化在文化交流、哲学和语言领域结出 的丰硕的果实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新时代的宗教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和 调整,以适应世俗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宗教中唯 心的和虚幻的东西将会逐渐被人们抛弃,宗教中 积极的科学的成分仍将为人们所保留和继承,并 与社会进步的伦理道德相融合,成为推进社会文 化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些都是中西方宗教文化的 共通点。
信和行 基督教首先强调的是“信”。基督教虽然也讲 “行”,但是,“行”是次要的。“圣经”很明确: 没有人能够因为自己的行为“上天堂/得永生”,不 管你怎么努力,你都是罪人,“圣经”讲:“一个义 人都没有”。基督教最核心的教义就是“因信称义”, 因为“信”,所以被算作了“义人”,可以“上天堂 /得永生”了。信的人上天堂得永生,不信的下地狱, 这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我有专门的帖子详细的 论述了这一点的“圣经依据”。 佛家强调的是行,修行修行,不“行”还修什么 行?不管你信不信,自己的言行,自己背这个因果。 当然,光是“行”还不够,最根本的还是心灵的境界。

佛教和道教地区别

佛教和道教地区别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佛教和道教的区别1、佛教和道教区别〔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生是苦,死是苦。

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

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

佛者,觉也。

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

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

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某某的最大不同之处。

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

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根底理论。

〔二〕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而道教如此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如此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

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如此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三〕根本区别在于:道教主X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与道教相反,佛教主X"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

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

可见,道教主X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如此主X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发现不同的宗教信仰

发现不同的宗教信仰

发现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宗教信仰蕴含着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通过介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三种不同的宗教信仰,探索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旨在加深我们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

一、基督教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信徒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

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包括信仰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末世论和十诫等。

基督教徒通常在教堂进行礼拜,参与圣餐和洗礼等仪式。

基督教重视神与人的关系,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在生活中,基督教徒追求爱与仁慈,并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区服务。

基督教注重个人的悔改和灵性成长,通过祷告、圣经阅读和团契活动来实现。

二、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第二大宗教,信徒主要分布在中东和北非地区。

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信奉先知穆罕默德的启示。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经典,教导信徒们遵循真主(阿拉)的指示。

伊斯兰教崇尚一神论,信徒们通过五功(信仰告白、礼拜、斋戒、天课和朝觐)来与真主保持联系。

伊斯兰教教导信徒遵循道德准则,鼓励善行与慈善事业。

同时,伊斯兰教注重清真饮食,禁止食用猪肉和酒精等物品。

三、佛教佛教源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四圣谛和八正道,强调通过修行和悟道来解脱人类苦难。

佛教强调人们的内心觉知和正念能够带来心灵的平静和觉醒。

佛教教义中有三宝即佛、法、僧,信徒们将佛陀视为导师,通过学习佛法和跟随僧侣的教导来实现灵性的成长。

佛教主张慈悲为怀,鼓励信众利他行善,尊重生命和平衡与平静。

共同点与差异虽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点。

首先,它们都以道德教育和慈善事业为重要内容,鼓励信徒们行善积德。

其次,它们都强调个人的精神追求和成长,鼓励信徒们通过修行和灵性实践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善良。

最后,它们都与宗教仪式和社区活动密切相关,给信徒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社群和归属感。

死亡与宗教不同信仰对死亡的理解

死亡与宗教不同信仰对死亡的理解

死亡与宗教不同信仰对死亡的理解在人类的成长与文明发展过程中,死亡一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议题。

无论是科学、哲学还是宗教,对于死亡的理解与解释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观点。

宗教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死亡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宗教信仰对死亡的理解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一、佛教主张超脱轮回的解脱观佛教认为人生是无常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佛教看来,死亡并非终结,而是轮回与再生的开始。

佛教主张众生生死相续,追求超越生死的解脱。

佛教徒通过修行,脱离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永恒的解脱。

因此,在佛教信仰中,死亡并不被视为终结,而是对超脱状态的一种机会。

佛教徒面对死亡时,常常能够更加从容与平静地面对,通过修行追求内心的超脱与解脱。

二、基督教视死为灵魂得救的转折点基督教认为死亡是灵魂进入永恒的命运的转折点,是人灵魂与神灵相会的时刻。

按照基督教的观点,只有通过信仰耶稣基督,并接受神的救恩,人们的灵魂才能得到救赎,进入天堂的永恒安息。

基督教强调信徒在死后的审判与复活,相信死后的世界有天堂和地狱的存在。

对于基督徒来说,死亡并不可怕,因为它意味着得救和与神的相会。

相信耶稣复活的基督徒深信,在死亡中有永生的希望,可以与天堂里的耶稣永远相伴。

三、伊斯兰教对死亡有着明确的教义伊斯兰教对死亡有着明确的教义和仪式。

根据伊斯兰教的教义,死亡并非灭亡,而是灵魂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开始。

伊斯兰教相信,世界的存在是由创世主安拉所决定的,生死也同样是安拉的旨意。

伊斯兰教徒面对死亡时,需要专注于与真主的连接,通过完善自己的信仰和行为来准备面对死亡的审判。

伊斯兰教强调,站在真主面前时,一个信徒的善行将成为进入天堂的关键。

而且,伊斯兰教还规定了一系列丧葬仪式,包括尸体清洗、裹尸、宣读经文等,旨在给予死者最后的尊重和安息。

四、印度教追求解脱与融入宇宙印度教将死亡看作是一个新的开始,是由轮回转向解脱的过程。

印度教认为,人通过多次轮回,不断修行、反思,最终将超越一切物质和个体的束缚,融入宇宙的万物之中,达到解脱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与基督教人生哲学之比较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佛教与基督教人生哲学之比较佛教和基督教是世界两大宗教。

宗教表面上似乎是以神为中心,其实人才是它们探讨的主要对象。

它们对人生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是在宗教形式下进行的。

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佛教与基督教在人生观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

但是,“既然地球和人类都只有一个,东方西方就不能把人性分裂成彼此不同的两半。

”——荣格。

既然都以人为研究对象,那么,佛教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也必然有相通、相似之处。

本文试图以人的本质和本性、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境界以及实现理想境界的途径几方面对这两大宗教的人生哲学作一比较。

一、人的本质关于人的本质,佛教和基督教不约而同地认为人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综合体。

具体而言,佛教认为,人身是五蕴和合而成的生命体。

五蕴是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

“色”指物质,既肉体;“受”指苦、乐、喜、怒等四感官生起的情;“想”指理性活动;“行”指意志活动;“识”是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

这里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

故人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统一体。

但佛教又认为五蕴是成坏无常、虚幻不实的,它们最终要分离消散,归于寂灭,人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存在。

因此,人的本质是无我,是空,即无实体。

基督教也看到,精神与肉体的结合构成人自身的存在。

着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在其论着《上帝之城》中说:“精神与肉体相结合的方式乃是人所不能理解的,然而这就是人生。

”基督教神学理论认为,人是神按自己的形象造出来的,但又与神不一样。

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具有神性,有趋于真善美的无限可能性;另一方面保持着人性,有着无穷的从自我出发的欲念。

这两方面在人的内心不断斗争,使人在不断的自我斗争中向前发展。

基督教在这里并未否定人的现实存在,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同时又要力求摆脱现实社会的“有限”去寻找理想中升入天堂的“无限”,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

即它主张在肯定现世的基础上努力超越现世、超越有限的人生。

当它把人性与神性的奥秘摆在人面前时,就已作出了理论归结:这一奥秘就在于不断超越自我走向上帝。

由此可见,佛教与基督教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认为人是空无,就此否定人的现实存在,否弃现实社会;后者则保留了人性的方面,即肯定人的现实存在这一本质,但并不主张发展人的自然本性,而是通过对人的内心世界及其矛盾的解剖,最终超脱自我走向终极的上帝。

二、人的本性在人的本性问题上,两教各有不同的看法。

一般而言,佛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的、善良的,只是由于种种物欲作崇,致使人的本性遭受蒙蔽走向堕落。

只要人信仰神佛,加强宗教道德修养,便能去掉蒙蔽,恢复自身固有的佛性,从而在极乐世界得到永生。

因此说人人都有成佛的根据和可能,禅宗甚至认为佛性即是人性,佛从自身求,不须向外觅,只要直指本心,便能顿悟成佛。

如果说佛教对人性的认识是趋向善的话,那么基督教则更倾向于恶。

它所谓“原罪”的教义即是说,罪恶的根源在人自身之中,人由于摆脱不了自我中心,因而有罪。

其“罪”(sin)不是法律、社会意义上的违法犯罪,而是指人由于以自我为中心或耽溺于物欲当中不能自拔在精神上陷于无限痛苦的一种内心状态。

这就是所谓与生俱来的“原罪”。

它是邪恶的根源,正是这种罪,造成了世间深重的苦难。

人类必须为此承受苦难和痛苦,由此可见,在人性问题上,善与恶可以说是佛教和基督教的基本分界点。

三、人生的价值佛教认定人生是苦,苦就是人的命运,就是人的价值,现实世界是一种轮回,即生死和死生的流转,这种流转的本质就是苦。

因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都是一种痛苦。

所谓苦,不是专指感情上或肉体上的痛苦,而是泛指精神上的烦忧。

佛教从变化、流动中看世界,宣扬人生无常,强调人及其所处的环境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根本无法把握自己、主宰自己,人在世上有苦无乐,只有彻底否定现世,才能跳出这轮回之苦。

佛教把苦分为八类,即主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生老病死作为人的生理规律不可变更,却也由此揭示了人生的全部过程就是连续产生无尽痛苦的过程;人的情感喜好和欲望也必然给人带来种种痛苦。

人的主观欲望总是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形成冲突,由此造成矛盾痛苦的人生。

佛教还把人生之苦扩大化,宣扬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皆苦,人世间犹如无边苦海,芸芸众生沉沦在茫茫苦海之中,受尽苦难与折磨。

同样,人生是苦的命题也是基督教理论的基本内容,基督教承认并正视人间苦难的事实。

从古老的《圣经》到当代的神学,一直把苦难列为严肃探讨的重大主题。

世间的苦难多由人类自身的罪与邪恶造成,苦难源于人类,苦难始终伴随着人类。

正因此才有了基督耶稣甘负十字架牺牲自己来为人类承担苦难的悲壮“圣”迹。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苦难亦是铸造高尚灵魂的场所。

我们无法设想,世上没有苦痛,竟会有同情和慈悲;没有苦难,竟会有坚毅和智慧;没有危险,竟会有谨慎和勇敢;没有不义,竟会有正义和仁爱。

我们说,正是对苦难或恶的真正透彻的洞察,才使人悟出人生的价值所在。

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说人生是苦的命题不仅是佛教对人生价值的总判断,也是基督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石。

四、人生的理想境界佛教认为人生有苦无乐,人间世界是苦海,主张断灭因缘,超脱轮回,成就为佛,以涅磐①为人生最高理想境界。

所谓“涅磐①”。

就是要消除生死因果,灭除一切烦恼,达到常、乐、我、净、无欲无念的境界,从而获得最高的和永恒的幸福,佛教涅磐①学说的全部含义就在于它指出了从苦中获得拯救和从流转的生死轮回中获得解脱的道路。

基督教通过对人的本质兼具人性与神性的剖折,揭示了人的内在矛盾并以此向人们指出一个最高的精神境界——超越人性、彻底复归神性、通向上帝的路径,从而达到至善的理想境界。

这种至善境界其实是隶属于宗教信仰的一种道德境界。

从这层意义上讲,基督教是最能使人们自觉意识到道德价值的伦理宗教。

它极其推崇善良、公正、同情和友爱,其神学三德:信、望、爱在根本点上与世俗社会的伦理道德贴得更近一些。

“信”即信仰,它意味着接受和献身。

当宗教徒们怀着虔诚热烈的信仰,信仰神圣(或神灵)存在并呈现于世俗社会中时,就会把一种新的内涵赋予世界,从而深刻地影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望”也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动力。

只有对未来满怀希望,认为世界的存在是美好的人,才能够趋向道德上的善,向着至善发展。

而“爱”更是为了协调人内心的道德意识。

基督教规定人的道德行为的唯一原则就是爱人知已。

这种至高的爱指明了道德努力的目标,由信、望、爱三德所构成的现实人生与自然存在物的联合体,就达到了至善境界。

这里可以看出,基督教宣扬的这套理论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显然与佛教无欲无念、不悲不喜的涅磐境界有着本质差异。

它把伦理道德隶属于宗教信仰之下,以宗教信仰来赋予道德一种权威。

因此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宗教说教,但它所要解决的却是现实人生问题。

故说这种伦理道德是从宗教信仰逐渐走向现实,走向世俗生活。

五、实现理想境界的途径佛教对于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途径和方法论述很多,各派的说法也不尽一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张是大乘佛教的戒、定、慧三学。

“戒”是指佛教为其信徒制定的戒律戒规,主要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

“定”指禅定,通过禅定,收心敛性,使心处于专注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

这是为获得佛教智慧的修习功夫。

“慧”,指能使修持者断除烦恼,达到解脱的佛教智慧。

人们只有通过戒、定、慧三个阶段的修行,才能克服自己的贪欲和追求,跳出苦海,超脱轮回,从而进入涅磐①境界。

在这个问题上,基督教与佛教也有一致之处,佛教有戒、定、慧三学,基督教有摩西十诫;佛教宣扬慈悲为怀,基督教提倡爱的精神,它认为通向天国的道路重要的在于有一颗爱心。

这爱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爱,而是具有无尚价值的绝对之爱,是上帝之爱,它首先通过上帝体现出来。

耶稣教导人们要“彼此相爱”[①],甚至爱仇敌,主张“不要与恶人作对。

有人打你左脸,连右脸也转过来让他打。

”[②]上帝为了爱,亲自降身到人世间来体验苦难,为了爱世人而遭受着被钉十字架的屈辱,忍受着极度的痛苦和折磨,最终以自己的死亡为世人赎罪,把世人从苦难的现实中拯救出来,重享回到天国的快乐,由此可见,为了达到理想境界,佛教和基督教的理伦趋于一致了。

一方面,两教都制定道德戒律以约束信徒们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方面,则都通过宣讲道德与仁爱使人达到至高的精神境界。

佛教以慈悲为怀,主张普渡众生,超度他人。

基督教宣扬上帝之爱,使人得以超脱自我,都是为了佛性或神性的复归,出于使人们的灵魂得到拯救的目的。

以上所论只是以佛教和基督教几千年历史发展长河中占主流地位的思想为依据,撷取了人生观这一典型的横截面加以分析比较,探寻双方内在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以促进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注释:①《新约全书?约翰》十五章十二节②《新约全书?马太》五章三十八节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般下加木(原载《社科纵横》1996年6期)作者:李少惠 [2001-11-28 10:10: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