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林泉中学黄梅
教学内容: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种不同的山体部位。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体部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教学重点: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五种不同山体部位;
教学难点、区别山谷、山脊。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二)授课:教师拿出模型,与同学一起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同学通过观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帮助学生得出规律,识别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
山顶: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海拔由里向外逐渐降低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过度地带。
山谷:等高线由山麓向山顶凸出
山崖:等高线由山顶向山麓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活动:用大拇指放在掌心,用力握紧拳头,手放平,往手背上倒水;学生观察水聚集的地方,说明山谷易积水;强调河流的形成部位是山谷。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怎样识别山体的五个部位,同学们要能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和弯曲状态来判读地形。
教学反思
教师自评:《地形图判读》这一节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以自制模型为载体,以海拔的认识——等高线图的判读——山地部位名称作为教学主线,较好地演示了等高线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知识,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较好地强调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取知识。但是在帮助学生辨析山谷和山脊时,我比较着急,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较少,这对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有些困惑;还有如果语言的表达能更简短精确、风趣幽默,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还要继续努力。
学生反馈:教师语言通俗易懂,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用的模型直观、形象、生动,让我们似乎身临其境,并且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也是依照模型绘制的,让人一看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