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传统文化渗透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基础教育教学课题开题论证书

(开题报告)

一、课题开题报告

填写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问题提出、研究意义、现状分析(含研究综述 )、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实验设计、成员分工、经费管理、主要成果以及课题研究目前行动情况等,并附10--20篇主要参考文献。表格不够可以自加页。

(一)核心概念界定背景及研究价值:

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教育部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语文教改实验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的重点项目,国家“十二五”规划课题,是由著名教育家、国家督学、现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的李希贵先生从2006年启动的,从小学到中学,目前全国已有5000多所学校参与了这项实验。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然而语文阅读教学在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数量、阅读时间等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的阅读缺乏老师的有目的、有系统的深度引导,使学生的读书量普遍不够,读书时间少;课堂阅读教学仍以知识体系为主,过多注重词句、段落、写作方法等的分析和指导,讲问过多,忽视对阅读整体性的把握;对学生的阅读缺乏有人文意义的主题引领和深度指导,造就有知识、没文化的阅读者,人文精神的缺失乃至民族文化的退化。

(一)研究目标:以高效课堂、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强调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回归学生主体地位,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进行单元目标拓展,使学生掌握知识,积累文化,获得精神成长。理解“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传统文化渗透”的理论建构,掌握“主题学习”的方法引领,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语文的知识性和文化性在主题中得到整合,使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升华学生的精神生命。

研究内容和重点: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因此我们将围绕“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传统文化渗透”的理论建构、方法、策略、体系、适用范围、研究重点等进行实践研究。

第一、确立以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以及适当加强乡土观念和地方乡土文化教育来设计阅读主题,将教材的学习与相关主题的文章阅读有机结合,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阅读主题群。

第二、完成不同课型模式研究单元主题学习课:

(1)1+1即第一课时从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精读”。悟意、悟情、重点悟法。第二课时则是把把本单元其它几篇文章,都作为略读课例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

(2)2+2即把传统文化和教材单元内容再进行进一步整合,每课时围绕一个训练点完成两篇课文的学习。

(3)课外阅读汇报课:图书推荐课、阅读指导课、阅读欣赏课、成果汇报课。

(4)随笔习作课:包括指导课、读悟评改课和成果展示课。

第三、形成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传统文化渗透评价机制的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研究思路、方法:

1.调查法。调查法是以书面的方式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调研获取相关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

2.实验法。在不同学段课堂教学模式与不同课型模式的研究中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组构、建构、整构单元主题和传统文化渗透内容,从“主题”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出发,同时要挖掘主题内涵,在文章的关键点、相似点、生长点等处进行适当地拓展从一文拓展到多文,从一本书拓展到几本书,使“语文主题

学习”的一个个文化渗透点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点。

3.文献研究法。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渠道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指导实践

4.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又分为“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是通过阶段性检测的方式对研究对象的规模、程度、规模等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调整实验进度,并分析发展趋势,进行阶段性小结。

5.观察法。观察法就是研究人员通过活动开展的图片记录和视频资料直接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观察,获得资料。

(三)研究步骤

第一、设计开发阶段(2019年4月—2020年1月):

1.课题组完成课题设计细节方面的思考,从形式到内容,以及学生参与流程

的设计;

2.确定实验教师、实验班级,确定主题学习的课型方式;

3.撰写实验课题方案、各小组制定实验计划。

4.建立课题网络群,为各实验教师提供网上培训、网上交流、网上论坛的平台。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理论,收集资料,做好有关课题的调研,为实验做准备。

第二、研究实施阶段(2020年3月—2020年7月):

1. 课题组利用寒假,认真修改、完善开展研究的课堂教学设计,3月份重点

开展相互听课与研讨活动,形成实践、研究的高潮,并用调查研究法归纳出学生在教学后的教学成效,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释。

2.课题组开始本课题的实践,课内主题、课外阅读、语文实践,三线并行推

动,每位参与者通过重点三个单元的实践研究,结合课堂教学的成效,组织三次专题研讨,总结、思考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为改进提高阶段作好准备。

第三、改进提高阶段(2020年8月—2021年1月):

1.课题组收集、整理前期研究阶段相关的资料,对个人负责的部分作出反思与小结。

2.开展课本学习、主题拓展、扩展背诵、名著阅读、写作教学等活动,这一阶段,阅读、背诵、实践均进行主题设计,定期召开研讨会,内化精神,了解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