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4)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403a8867f1922791688e87d.png)
[4] 姜威.实用电子系统设计基础[M].2008.1.
[5] 张靖武.单片机系统的PROTEUS设计与仿真[M].2007.4.
[6] 赵海雁.《AD590温度传感器》.测试技术学报.1997.11.
[7] 刘燕,兰志强. 《AD590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的特性测量与应用》.中国仪器 仪表,2005.6.
6实验注意事项
1 电路板的检查: 检查电路板的焊接是否正确,有无虚焊、错焊以及漏焊,各电阻的阻值是否正确,集成运放LM324的管教是否连接正确,以及AD590和1N4728的连接是否有误。在该次调试中,发现有一电阻接错,后仔细对照图纸检查,重新焊接正确。
2 各关键点电压的测量:分别测量各关键点的电压值,检查电路工作是否基本正确。实际测得,U0=2.81V,U1=2.63V,Uout=3.8V,温度改变,U0变化,但是输出不变。分析后发现,原来最后一个放大器U2D的反馈电阻接到了+端,所以导致输出电压值恒定不变,于是将电阻重新焊接。
这次的实验跟我们以前做的实验不同,因为我觉得这次我们是真真正正的自己亲自去完成。所以是我觉得这次实验最宝贵,最深刻的。就是实验的过程全是我们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的,这样,我们就必须要弄懂实验的原理。在这里我深深体会到哲学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弄懂实验原理,而且体会到了实验的操作能力是靠自己亲自动手,亲自开动脑筋,亲自去请教别人才能得到提高的。 我们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我们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实验总是与课本知识相关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操作的盲目性提高实验效率的保证,有的人一开始就赶着做,结果却越做越忙,主要
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
![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dcb630b76c66137ee061939.png)
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课程名称:综合性实验实验名称:四波形发生器设计本系统是基于单片机的数字式低频信号发生器。
采用AT89C51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外围采用数字/模拟转换电路(DAC0832)、运放电路(LM358)、按键和8位数码数码管等。
通过按键控制可产生方波、三角波、正弦波、锯齿波,同时用数码管指示其对应的频率与方波占空比及其产生模式。
其设计简单、性能好,可用于多种需要低频信号的场所,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关键词:89C51 ;DAC0832 ;LM358 ;8位数码管显示前言 (1)1 设计的主要任务 (2)2 系统总体设计 (3)3 硬件设计 (4)3.1 单片机最小系统 (4)3.2 D/A转换器 (6)3.3 LM358运放 (7)3.4 键盘 (9)3.5 数码显示器 (9)4 软件设计 (10)4.1 波形数据的生成 (10)4.2 软件模块 (10)5 系统调试 (13)5.1 硬件调试 (13)5.2 软件调试 (13)5.3 整机调试 (13)6 结果分析 (14)7 总结体会 (16)附录1:波形发生器实物图 (17)附录2:元件清单 (19)附录3:源程序 (20)参考文献 (25)致谢 (26)前言单片机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内存RAM、只读内存ROM、多种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等功能(可能还包括显示驱动电路、脉宽调制电路、模拟多路转换器、A/D转换器等电路)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一个小而完善的计算机系统。
波形发生器是一种数据信号发生器,在调试硬件时,常常需要加入一些信号,以观察电路工作是否正常。
用一般的信号发生器,不但笨重,而且只发一些简单的波形,不能满足需要。
例如用户要调试串口通信程序时,就要在计算机上写好一段程序,再用线连接计算机和用户实验板,如果不正常,不知道是通讯线问题还是程序有问题。
用E2000/L的波形发生器功能,就可以定义串口数据。
初中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初中综合设计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74fbdd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77.png)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一、实验背景植物生长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
为了了解这些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我们开展了本次综合设计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2. 探究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实验原理植物生长需要光照、水分、温度、土壤等条件,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植物的生长。
本实验通过改变单一因素,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分析各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四、实验材料1. 植物材料:小麦种子、白菜种子。
2. 实验器材:培养皿、温度计、湿度计、光照计、剪刀、镊子、尺子、记录本。
3. 实验用品:土壤、水分、肥料。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小麦种子和白菜种子分别浸泡在水中,待其发芽后,选取生长一致的幼苗。
2. 设置实验组:将小麦幼苗分为四组,分别命名为A、B、C、D组。
将白菜幼苗分为四组,分别命名为E、F、G、H组。
3. 设置实验条件:A组:光照、水分、温度、土壤条件与正常生长条件相同。
B组:光照强度减半,其他条件与A组相同。
C组:温度降低5℃,其他条件与A组相同。
D组:土壤湿度降低50%,其他条件与A组相同。
E组:光照、水分、温度、土壤条件与正常生长条件相同。
F组:水分减少50%,其他条件与E组相同。
G组:温度降低5℃,其他条件与E组相同。
H组:土壤湿度降低50%,其他条件与E组相同。
4. 实验观察与记录:每隔三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颜色等指标。
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植物的生长情况。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小麦实验结果:A组植物生长情况良好,B组植物生长速度明显减慢,C组植物叶片颜色变淡,D组植物叶片枯萎。
2. 白菜实验结果:E组植物生长情况良好,F组植物生长速度明显减慢,G组植物叶片颜色变淡,H组植物叶片枯萎。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总结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2a689a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b.png)
教学单位名称: 实验中心(实验室)名称
填报日期:
开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个数
综合性
设计性
(内容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新增和更新情况、实验的难易程度、实验教学 的效果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措施方法)
综 合 性 、 设 计 性 实 验 开 出 情 况 总 结
主管院长签字: (教学单位公章)
注:实验中心(实验室)名称应以实验室第一阶段调整后名称为准。(表格可续)
附件 3
教学单位名称(公章):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统计表
实验中心(实验室)名称:
实验类型 (综合/设计)
实验学时
所属课程名称
开设专业
验
总
结
实验指导教师签字:
日
期:2010 年 07 月 12 日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总结
实验指导老师:倪晓明 实验室名称:理综实验室 填写日期:2009 年 07 月 12 日
课程 名称
《可编程器件及 应用》
实验项目 名称
4 位并行乘法器
实验类型 (√)
综合性□ 设计性□√
学年 学期
开设 专业
2009~ 2010 学年第 二 学期
合 用方法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由灵活发挥,设计出完整的 4 位 并行乘法器,实验效果很好。
性
设 实验结果分析: 由于实验难度适中,大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设计。
计
性 改进措施: 插入更多的启发而不是讲解,引领学生在掌握 Verilog 语言编程技巧和
实 实验箱使用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由发挥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
![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bd2319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68.png)
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考察学生在综合实践中的综合能力,包括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2. 实验背景
实验背景介绍。
3. 实验设计
3.1 实验材料和设备
本实验采用以下材料和设备:
- 材料1
- 材料2
- 设备1
- 设备2
3.2 实验步骤
本实验的实验步骤如下:
1. 步骤1
2. 步骤2
3. 步骤3
3.3 实验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注意事项1
- 注意事项2
4. 实验结果和分析
根据上述实验设计,我们进行了实际实验,并得到了以下结果:
实验结果描述。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以下分析:
实验结果的分析。
5.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获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
6.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1]
- [参考文献2]。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设计综合实验报告4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设计综合实验报告4](https://img.taocdn.com/s3/m/a1df7c2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0.png)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设计综合实验报告4综合实验报告: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设计一、引言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设计(Object-Oriented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简称OOSAD)是软件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和建模等过程。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个综合案例,加深对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的建模工具和方法。
二、实验背景本次实验的案例为一个在线购物系统,该系统允许用户浏览商品、添加到购物车、下定单并完成支付等功能。
通过对该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可以掌握面向对象的建模技巧,包括用例图、类图、时序图等。
三、系统需求分析1. 功能需求根据用户的需求,我们确定了以下功能需求:- 用户注册和登录:用户可以通过注册账号并登录系统。
- 浏览商品:用户可以查看系统中的商品列表,包括商品的名称、价格、库存等信息。
- 添加到购物车:用户可以将感兴趣的商品添加到购物车中,以便后续下单。
- 下定单:用户可以选择购物车中的商品,并生成定单。
- 支付定单:用户可以选择支付方式,完成定单的支付。
2. 非功能需求除了功能需求外,我们还需要考虑以下非功能需求:- 性能要求:系统需要能够处理大量的用户请求,并保证响应时间在合理范围内。
- 安全要求:用户的个人信息和支付信息需要进行加密和保护,确保不被恶意攻击者获取。
- 可靠性要求: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能够在浮现故障时自动恢复,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四、系统设计1. 用例图根据需求分析,我们可以绘制出以下用例图,用于描述系统的功能和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
(用例图示例)2. 类图在进行系统设计时,我们需要确定系统中的各个类及其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类图示例:(类图示例)在类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系统中的各个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商品类、用户类、购物车类、定单类等。
通过类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系统的结构和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
综合性实验实验报告
![综合性实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ec1ca2c0722192e4536f6e7.png)
printf("2.货物的总价值:\n");
printf("3.储存厂商信息:\n");
printf("4.删除产品信息:\n");
printf("5.修改产品信息:\n");
printf("6.增加产品信息:\n");
printf("7.打印列表:\n");
}
while(fread(&huo[n],sizeof(struct chanpin),1,fp)) n++;
fclose(fp);
printf("从文件中成功读出记录!!!\n");
return n;
}
void save(struct chanpin huo[],int n)
{
FILE*fp;
int i;
{
int i,m;
system("cls");
printf("\n请输入再增加的产品数:\n");
scanf("%d",&m);
printf("开始追加记录\n");
for(i=n;i<n+m;i++)
{ system("cls");
printf("\n第%d个产品的货物号:",i+1);
scanf("%d",&huo[i].huowuhao);
fclose(fp);
printf("从文件中成功读出记录!!!\n");
综合性实验实验报告
![综合性实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6f7d20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d.png)
实验名称: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1. 熟悉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 掌握综合性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天平、滴定管、烧杯、锥形瓶、试管、酒精灯、蒸馏装置、分光光度计等。
2. 材料:盐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硫酸铁溶液等。
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研究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等综合性实验方法。
通过滴定实验,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验证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实验步骤:1. 酸碱滴定实验:(1)称取一定量的待测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指示剂;(2)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滴定,观察颜色变化;(3)记录滴定终点,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2. 氧化还原滴定实验:(1)配制一定浓度的待测溶液;(2)加入适量的氧化剂或还原剂;(3)滴加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观察颜色变化;(4)记录滴定终点,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3. 沉淀滴定实验:(1)称取一定量的待测溶液于锥形瓶中;(2)加入适量的沉淀剂,观察沉淀形成;(3)滴加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观察沉淀溶解;(4)记录滴定终点,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酸碱滴定实验:(1)根据滴定终点记录的数据,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2)分析误差来源,如滴定管的读数误差、指示剂颜色变化不明显等。
2. 氧化还原滴定实验:(1)根据滴定终点记录的数据,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2)分析误差来源,如滴定管读数误差、氧化还原反应不完全等。
3. 沉淀滴定实验:(1)根据滴定终点记录的数据,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2)分析误差来源,如沉淀剂加入过量、沉淀溶解不完全等。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综合性实验,我们掌握了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等实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准确操作实验步骤,并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综评实验报告总结(3篇)
![综评实验报告总结(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a9cee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6.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本次实验是在我国某高校化学实验室进行的,旨在探究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方法。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目的1. 熟悉实验室的基本操作规程,提高实验技能。
2. 掌握化学反应原理,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3.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原理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的实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
2. 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的关系: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3. 反应热效应: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能量的变化。
四、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玻璃棒、温度计、量筒等。
2. 药品:氢氧化钠、硫酸、氯化钠、硫酸铜、铁粉、锌粒等。
五、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检查仪器是否完好,药品是否充足。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包括称量、溶解、加热、冷却、观察等。
3. 实验现象: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如颜色变化、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4. 数据记录: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温度、浓度、反应时间等。
5.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方法。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分析(1)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溶液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热。
(2)氯化钠与硫酸铜反应: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说明生成了氯化铜。
(3)铁粉与硫酸反应:溶液中出现气泡,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说明生成了硫酸亚铁。
2. 实验数据分析(1)根据反应速率公式,计算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
(2)根据反应热效应公式,计算反应放热量。
(3)分析不同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和热效应的影响。
七、实验结论1. 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密切相关,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2. 反应热效应是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重要体现。
3. 实验操作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至关重要。
综合设计实验报告目的(3篇)
![综合设计实验报告目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03ff81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6c.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综合设计实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综合设计实验报告旨在通过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的全面记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报告将详细阐述综合设计实验的目的,以期为广大师生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设计实验旨在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分析、实验验证等方法,掌握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提出新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问题,通过不断尝试、调整,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综合设计实验通常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学会与团队成员沟通、协调,共同解决问题。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4. 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 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综合设计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培养科研素养。
实验报告的撰写过程,使学生学会如何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提高科研能力。
6.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验报告的撰写是综合设计实验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7.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综合设计实验的实施,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三、实验内容1. 实验选题:根据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实验课题。
2. 实验方案设计:根据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设备等。
本科学生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本科学生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005de6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c.png)
1、实验目的
2、实验设备及材料
3、理论依据
4、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5.参考文献
指导老师对实验设计方案的意见:
指导老师签名:
年月日
二、实验报告
1、实验现象、数据处理及结果
2、对实验现象、数据及观察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本次实验成败之处、原因分析、关键环节及其改进措施)
3、结论
指导老师评语及得分(五级制):
伊犁师范学院
本科学生综合性、设计性
实验报告
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姓名_____学号_____
专业_____班级_____
实验课程名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___
指导教师及职称________
开课学期至_学年__学期
上课时间年月日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编印
一、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名称:
实验时间:
小组合作:是○否○
签名:
年月日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1665d144431b90d6c85c787.png)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班级: 10级 2011—1:假设某银行有四个窗口对外接待客户,从早晨银行开门起不断有客户进入银行。
由于每个窗口在某个时刻只能接待一个客户,因此在客户人数众多时需在每个窗口前顺次排队,对于刚进入银行的客户,如果某个窗口的业务员正空闲,则可上前办理业务,反之,若四个窗口均有客户所占,他便会排在人数最少的队伍后面。
现在需要编制程序以模拟银行的这种业务活动并计算一天中客户在银行逗留的平均时间。
2.一个完整的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1)初始化(OpenForDay),模拟银行开门时各数据结构的状态。
2)事件驱动(EventDrived), 对客户到达和离开事件做相应处理。
3)下班处理(CloseForDay), 模拟银行关门时的动作,统计客户平均逗留时间。
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对离散事件模拟的认识;2)进一步理解队列的实现与应用;3)对链表的操作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该实验涉及到线性表的建立、插入、删除等操作,涉及到了队列的建立、插入、删除,涉及到了离散事件的应用思想,还涉及到了排序的概念。
完成这个实验对线性表、队列及C语言编程等多方面的知识将是一个很好的利用,对离散事件也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实验仪器或设备:计算机。
三:实验步骤:1:整体设计。
包括初始化(OpenForDay),事件驱动(EvenDrived),下班处理(CloseForDay)初始化的代码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建立一个银行工作系统的框架,把实际问题数字化,利用“事件”来描述系统程序,其中包括变量客户人数、累计时间、客户到达成为事件的一个部分,当然每个窗口看做是一个队列。
算法如下:void OpenForDay(){ // 初始化操作int i;InitList(ev); // 初始化事件链表为空en.OccurTime=0; // 设定第一个客户到达事件en.NType=Qu; // 到达OrderInsert(ev,en,cmp); // 插入事件表for(i=0;i<Qu;++i) // 置空队列InitQueue(q[i]);}接下来,客户进入,进行客户到达后的处理要做的操作有:客户人数加1—>记录到达的时刻—>加入事件列表—>查找队列最短的窗口—>客户插入—>办理业务—>离开—>记录办理业务需要的时间。
混凝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3篇)
![混凝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b96309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31.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混凝土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3. 学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步骤;4. 培养实际工程中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应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砂、石子、水等组成的复合材料,其性能主要取决于各组成材料的性质、配合比以及施工工艺。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旨在通过实验验证不同配合比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为实际工程中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水泥、砂、石子、水、减水剂等;2. 仪器:混凝土搅拌机、电子天平、坍落度筒、压力试验机、量筒、振动台等。
四、实验步骤1. 确定实验方案: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坍落度等指标;2. 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根据水泥、砂、石子、水的理论计算公式,初步确定配合比;3. 混凝土制备:按照设计的配合比,准确称量水泥、砂、石子、水等材料,搅拌均匀;4. 混凝土试件制作:将制备好的混凝土拌合物倒入试模中,振动密实;5. 混凝土试件养护:将试件放入标准养护室中,养护至规定龄期;6. 混凝土性能测试:对养护好的试件进行坍落度、抗压强度等性能测试;7. 结果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不同配合比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配合比。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坍落度:坍落度是衡量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指标。
通过实验发现,随着水灰比的减小,坍落度逐渐减小,但混凝土的密实性提高;2. 抗压强度:抗压强度是衡量混凝土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加,混凝土抗压强度逐渐提高,但超过一定范围后,抗压强度增长缓慢;3.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通过对比不同配合比下的性能测试结果,确定最佳配合比为:水泥:砂:石子:水 = 1:1.5:3:0.45。
六、实验结论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对混凝土性能具有重要影响;2.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3. 本实验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大学生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大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0dee152f0722192e4436f607.png)
2、了解股票,债券,期货,权证,证券投资基金等投资品种。
3、了解各投资品种之间的区别及特点,并分析学习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
4、了解一些有关股票的软件及快键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及各种投资品种的特点
2、学会分析证券投资的风险。了解证券交易的基础知识以及各种投资工具的各方面的异同
(4)收益不同。债券通常有规定的票面利率,可获得固定利息。股票的股息红利不固定,一般视公司经营情况而定。
(5)风险不同。股票的风险大,债券的风险相对较小。
股票与权证的区别:
(1)权证都有确定的有效期。
(2)第二,权证的价格严重依赖于其标的股票的价格,特别是在接近权证到期日时尤其如此。以招行认沽权证为例,该权证的行权价为
4、学习并了解到各种投资品种间区别:
股票与债券的区别:
(1)权利不同。债券是债权凭证,债券持有者与债券发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债权持有者只可按期获取利息及到期收回本金,无权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股票则不同,股票是一种所有权证书,股票所有者是发行股票公司的股东,股东一般拥有表决权,可以通过参加参加股东大会选举董事,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审议和表决权,行使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权和监管权。
(2)期货的交易费用低,一次买卖的费用为交易额的万分之三左右,且期货盈利不收取所得税;股票市场的交易费用高,一次买卖的税费为交易额的百分之一点五左右。
(3)期货操作可以当天进出无限次,即T+0交易,发现操作失误可以马上平仓离场;股票市场的操作是当天买进,第二天才可以卖出,即T+1交易,盘中即使发现操作失误也只能眼巴巴的看到收盘,而无能为力。
(3)基金的价格主要决定于资产净值,而股票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巨大;同时他们的投资
综合设计性材料实验报告
![综合设计性材料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3be9c7502768e9951e738bf.png)
碘化镉、叶腊石晶体模型的搭建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熟练掌握球棍模型和纸板模型的异同点;2、锻炼搭建模型的实践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3、学会利用模型的直观反映,深入了解叶腊石晶体和碘化镉晶体的内部结构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物品尺寸数量蓝色卡纸半开(K)2张白色卡纸半开(K)2张黄色小球标准8个绿色小球标准2个支撑棍长型4根支撑棍中型8根支撑棍短型4根双面胶中型1卷透明胶小型1卷小刀小型1把剪刀小型1把铅笔小型1支橡皮小型1块三角板中型2块三、实验原理1、叶蜡石化学结构式为Al2[Si4O10](OH)2,是低温热液蚀变形成的粘土矿物。
【1】叶蜡石矿石常呈淡黄、乳灰白、灰绿等颜色,蜡状光泽、有滑感,常为致密块状、叶片状,变种具放射状。
【2】叶蜡石质地细腻,硬度低(1-2),密度2.65-2.90g/cm3,耐火度>1700°C,绝缘、绝热性好,化学性能稳定。
纯者白色或呈黄色、浅蓝或灰色。
玻璃光泽,性柔具滑感,薄片具绕性,无弹性,且能降低胚体的热膨胀系数,减少胚体吸湿膨胀。
叶腊石细磨稍有塑性,泥浆易稀释,流动性好,便于浇注。
叶腊石不被水浸润,粘结力差,泥浆渗透性好,吸浆快,胚体干燥收缩小且便于控制,故是卫生瓷优质原料。
叶腊石导热、电导率低,绝缘性好,介电性能好,高频电流下,介电损失率小。
有良好机械加工、粉碎、磨细性能,磨成粉后具有高度的润滑性,粉末为白色,越细白度越高,焙烧后白度提高。
【3】加热体积剧烈膨胀,颜色变白,会分裂成极细的小片,能生成莫来石,同时叶腊石绝缘性好。
加水后不能水化,对有机分子也不能吸附,所以难以染色。
2、碘化镉呈白色或浅黄色,是带有光泽的六方体薄片状结晶或粉末,见光或露置空气中色易变黄,溶于水、乙醇、乙醚、丙酮、酸类。
熔点388℃;沸点787℃。
【4】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制作碘化镉球棍模型(1)取4根中型支撑棍和4个黄色小球,相互连接,搭建成1个菱形平面;(2)取4根长型支撑棍分别插入4个黄色小球最上方的孔中,保证与菱形平面成90°;(3)重复步骤(1)搭建第二个菱形平面;(4)利用前面的4根长型支撑棍,牢固支撑第二个菱形平面,可利用双面胶达到紧密结合的作用;(5)取2根短型支撑棍,分别将一端插入1个绿色小球对称的2个孔中;(6)重复步骤(5),将2个绿色小球另一端的支撑棍,分别插入构成菱形平面的相邻黄色小球中即可。
华南农业大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汇编语言)
![华南农业大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汇编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6d46cf0459eef8c75fbfb33b.png)
华南农业大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汇编语言综合设计
实验项目性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所属课程名称:汇编语言
开设时间:2015学年第二学期
授课学生:14软件学院软工R1-R6班
授课人数:179人
指导教师:王琴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成绩单
开设时间:2015学年第二学期班级学号姓名
实验
题目
教师评语
评价指标:
⎫题目内容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对原理的理解程度优□良□中□差□⌝程序设计水平优□良□中□差□⌝实验报告结构清晰优□良□中□差□⌝实验总结和分析详尽优□良□中□差□
成绩教师签名王琴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全面熟悉、掌握8088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提高编写程序、阅读分析程序及上机操作、调试程序的能力。
二、实验要求
三、实验原理分析
四、流程图
五、源程序(加必要注释,要有程序运行的截图。
)
六、体会。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大学生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大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c5caea9f65ce0508763213de.png)
(2)对于这两者得投资者他们的地位不同,股票持有人是公司的 股东,基金单位的持有人是基金的受益人,体现的是信托关系; (3)基金的价格主要决定于资产净值,而股票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
响巨大;同时他们的投资 方式不同,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间接的证券投资方式,而股票是直接 投资方式;
境
实验内容:(简述)
1、学习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
2、了解股票,债券,期货,权证,证券投资基金等投资品种。
3、了解各投资品种之间的区别及特点,并分析学习证券市场的投资
风险。
4、了解一些有关股票的软件及快键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及各种投资品种的特点 2、学会分析证券投资的风险。了解证券交易的基础知识以及各种 投资工具的各方面的异同
设计思路:(设计原理、设计方案及流程等)
1、证券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投资工具,不同的投资工具在风险、收 益、交易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由于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适合 不同的投资者。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证券市场投资品种的数量,可 以知道可供选择的投资对象有哪些。清楚了投资对象,能比较好地做
到合理投资,以分散风险。 2、通过统计沪深A股股票,债券,期货,权证,封闭式基金等可供投 资的投资工具的数量、类型等基本数据,分析他们的风险程度和交易 规则的异同,为投资者进行投资提供参考。
实验报告评分参考标准:
1、实验报告内容完整、能独立完成报告(10)
2、实验报告能较好的反映实验过程(20)
3、有原始数据,测试结果与结论准确(40)
4、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思路清晰(20)
5、报告书写工整、认真(10)
教师签名: 年月 日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模板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bfc53b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2.png)
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一个配方,其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陶瓷坯料配方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陶瓷坯料配方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2.了解影响陶瓷坯料配方的复杂因素及提出一般解决措施。
3.熟悉陶瓷坯料配方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制定坯料配方,尚缺乏完善方法,主要原因是原料成分多变,工艺制度不稳,影响因素太多,以致对预期效果的预测没有把握。
根据理论计算或凭经验摸索,经过多次试验,在既定的各种条件下,均能找到成功配方,但条件一变则配方的性能也随之而变。
根据实验给定的烧成温度1250℃,选用原料,确定配方及成形方法是常用的配料方法。
坯料配方试验方法一般有三轴图法、孤立变量法、示性分析法和综合变量法。
示性分析法即着眼于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理论配合比。
例如高岭土中常含有长石及石英之混合物,长石中常含有未化合的石英,瓷石中则常含有长石、石英、高岭石、绢云母等。
如配方中的高岭土是指纯净的高岭石,配方中的长石、石英是指极纯的长石及石英,则最好用示性分析法测定各种原料内之高岭石、长石、石英的含量,以便配料时统计计算。
综合变量法即正交试验法,也叫多因素筛选法、多因素优选法、大面积撒网法。
试验前借助于正交表,科学地安排试验方案,试验后,经过表格运算,分析试验结果,以较少的试验次数找出最佳的坯料配方。
然而本设计是采用了三轴图法,利用K2O-Al2O3-SiO2三元系统相图,在设定的1250℃的温度下,根据配料三角形计算出长石-高岭-石英的配料比。
陶瓷坯体在烧结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如原料的脱水、氧化分解、易熔物的熔融、液相的形成、旧晶相的消失、新晶相的生成以及新生成化合物量的不断变化,液相的组成、数量和年度的不断变化。
与此同时,坯体的孔隙率逐渐降低,坯体的密度不断增大,最后达到坯体孔隙率最小,密度最大时的状态称为烧结。
烧结时的温度称为烧结温度。
若继续升温,升到一定温度是,坯体开始过烧,这可通过试样过烧膨胀出现气泡、角棱局部熔融等现象来确定。
药物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药物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0a4d22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0.png)
药物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综合设计一种药物,并对其进行合成和药理性能的测试,以验证其药效和安全性。
实验方法药物设计根据相关研究和文献,本实验选择了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A作为药物的基础结构。
为了增强其药效和改善其溶解度,根据化学转化原理,我们引入了含氨基和羟基的官能团B进行改造。
同时,根据药物代谢途径和毒性研究,引入了具有代谢稳定性的官能团C作为可调节的药物释放的控制点。
所设计的药物结构为:A-B-C。
合成路线根据药物设计,所设计药物的合成路线如下:1. 合成官能团B:将官能团B的原料1和原料2以1:1的摩尔比例加入反应器中,在室温下搅拌反应4小时,得到中间产物B1。
2. 合成中间产物A-B:将中间产物B1与化合物A以1:1的摩尔比例加入反应器中,在反应温度下进行缓慢搅拌反应24小时,得到中间产物A-B。
3. 合成最终产物A-B-C:将中间产物A-B与化合物C以1:1的摩尔比例加入反应器中,在反应温度下进行搅拌反应48小时,得到最终产物A-B-C。
药理性能测试1. 细菌抑制性实验:利用平板法,选取常见细菌菌株进行培养,将制备好的药物溶液滴在含有细菌的琼脂平板上,观察并计算细菌抑制区域的直径。
2. 溶解度测试:将药物样品粉末加入一系列溶剂中,搅拌均匀后用适量药物取样液进行紫外可见光谱检测,计算药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
3. 组织相容性实验:将合成药物溶液注射入小白鼠的皮下组织中,观察注射部位的组织状况和病理学变化,评估其组织相容性。
实验结果药物合成经过反应条件的操控和纯化步骤后,成功合成了目标产物A-B-C。
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等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得到了理想的化合物结构。
药理性能测试1. 细菌抑制性实验:观察到药物溶液滴在琼脂平板上产生了明显的抑菌区域,抑制直径分别为15mm,18mm,16mm,20mm,表明所设计的药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2. 溶解度测试:药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如下:甲醇>乙醇>水>氯仿,表明药物在有机溶剂中具有较好的溶解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学院:物理化学学院班级:应用化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学号姓名指导教师
课程名称化学综合实验1 课程编号130030501
实验名称胶体与乳液的制备及性质实验类型综合性
实验地点一号实验楼物理化学实验室实验时间2013.07.01
实验内容:(简述)
通过凝聚法制备Fe(OH)3胶体和硫溶胶的学习胶体制备及其性质。
胶体分散系是分散相粒径为1~100nm 的一种分散体系。
乳状液是一种液体分散到另一种不相溶混的液体中的粗分散体系,分散相粒径大于100nm。
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溶胶的制备及基本性质用化学凝聚法制备Fe(OH)3胶体。
2.了解乳状液制备原理。
3.掌握乳状液以及鉴别其性质的方法
设计思路:(设计原理、设计方案及流程等)
胶体分散系是分散相粒径为1~100nm的一种分散体系。
它主要包括溶胶和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溶胶的分散相粒子与分散剂之间存在相界面,它是一种高分散度的多相分散系,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溶胶胶粒对光有散射作用,因而具有明显的丁铎尔(Tyndall)效应;溶胶胶粒带电,因而在电场中向与其电性相反的一极泳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胶粒在溶剂分子热运动的推动下作布朗运动,所以说溶胶是动力学稳定体系。
实验室制备溶胶一般采用凝聚法,即通过水解或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物,在适当的浓度、温度等条件下使生成物分子聚集成较大颗粒的胶核而形成溶胶。
用水解反应制Fe(OH)3溶胶,其反应如下
沸腾
FeCl3 + 3H2O === Fe(OH)3 + 3HCl
△
Fe(OH)3 + HCl === FeOCl + 2H2O FeOCl === FeO+ + Cl-
氢氧化铁溶胶的胶粒结构为[{Fe(OH)3}m·nFeO+·(n-x)Cl―]x+,胶粒带正电荷,称正溶胶。
又如用复分解反应制AgI溶胶,其反应如下
AgNO3+KI===AgI+KNO3
当AgNO3过量则胶核选择吸附Ag+,第二吸附层为NO3―,胶粒带正电荷,若为KI过量,则胶核选择吸附I―,第二吸附层为K+,胶粒带负电荷。
但若电解质离子过多,则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再进入第二吸附层,中和胶粒的电荷,促使溶胶聚沉;若将正、负溶胶混合则会互相中和电荷导致聚沉。
乳状液是一种液体分散到另一种不相溶混的液体中的粗分散体系,分散相粒径大于100nm。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在有乳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一起振荡时,一个液相会被粉碎成液滴分散在另一液相中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一般情况下,在乳状液中一个液相为水或水溶液,统称为“水”,另一个液相为不溶与水的有机物,统称为“油”。
油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乳状液,称水包油型(油/水型)。
反之,称为油包水型(水/油型)。
鉴别乳状液类型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各种。
1、稀释法:乳状液能被外相液体相同的液体所稀释。
例如牛奶能被水稀释。
因此,如加一滴乳状液于水中,立即散开,说明乳状液的分散介质是水,故乳状液属油/水型。
如果不立即散开,则属于水/油型。
2、导电法:水相中一般都含有离子,故其导电能力比油相大得多。
当水为分散介质,外相是连续的,则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大。
反之,油为分散介质,水为内相,内相是不连续的,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很小。
3、染色法:选择一种能溶于乳状液中两个液相中的一个液相的染料(如水性染料亚甲基蓝。
油溶性染料苏丹Ⅲ)加入乳状液中。
如将亚甲基蓝加入乳状液中,整个溶液呈蓝色,说明水是外相,乳状液是油/水型,若将苏丹Ⅲ加入乳状液,如果整个溶液呈红色说明油是外相,乳状液是水/油型,如果只有星星点点液滴带色,则是油/水型。
关键技术分析:
实验室制备溶胶一般采用凝聚法,即通过水解或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物,在适当的浓度、温度等条件下使生成物分子聚集成较大颗粒的胶核而形成溶胶。
为克服其聚集的趋势,胶核选择吸附与其组成相关的离子作为第一吸附层,后者又吸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电荷总数少一些的第二吸附层。
胶核和其吸附的双电层构成了带电的胶粒,它们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加之对水分子的吸引,形成水化膜,使溶胶得以稳定。
为使溶胶稳定,新制备的溶胶需进行透析,去除多余的电解质。
这一过程叫溶胶的净化。
在溶胶中加入足量高分子溶液,可以保护溶胶使之难以聚沉,称之为保护作用;若加入少量高分子溶液,则反而会促使溶胶聚沉,称之为敏化作用。
在适当浓度、温度下,高分子溶液可以发生胶凝作用,生成凝胶。
实验过程:(包括主要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等)
1. 溶胶的制备
(1)制备氢氧化铁溶胶在100ml小烧杯中放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慢慢滴加饱和FeCl3溶液1ml,边加边搅拌,加完后继续煮沸1~2min,即得棕红色透明的Fe(OH)3溶胶。
静置冷却,保留备用。
(一定要使水充分沸腾后才能加入FeCl3溶液!)
(2)制备硫溶胶(通过改换溶剂减小溶质的溶解度使分子凝聚成胶体)取少量硫磺粉置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无水乙醇并振荡试管至完全溶解止,在另一试管中放4ml蒸馏水,将上述硫的乙醇溶液滴加到蒸馏水中,边滴边摇动试管,直至得到乳白色半透明的硫溶胶(硫的水溶胶),保留备用。
2. 溶胶的光学性质──Tyndall效应将步骤1中所制备的二种溶胶各取4ml分别放入3支试管,分别置
于Tyndall箱前面的小孔前,开亮光源,从侧面观察应有明显光柱通过溶胶。
用Fe(SCN)3溶液和CuSO4溶液做同样的实验,观察有无Tyndall现象。
3. 溶胶的聚沉
(1)在三支干燥试管中各加入硫溶胶2ml,向1号试管滴加0.5mol·L-1NaCl;向2号试管滴加0.005mol·L-1CaCl2;向3号试管滴加0.005mol·L-1AlCl3溶液。
均滴至溶胶刚呈现混浊止,记下每种电解质加入的滴数。
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2)将Fe(OH)3溶胶2ml与硫溶胶2ml等体积混合,摇匀。
观察现象,解释现象。
4. 高分子溶液对溶胶的保护作用和敏化作用
(1)保护作用取2支试管,各加入Fe(OH)3溶胶2ml,向1号管加蒸馏水2ml,向2号管加1% W/V 明胶溶液2ml,混匀后,分别向两试管滴加0.02mol·L-1K2CrO4溶液,至沉淀析出为止,记下各加入K2CrO4的滴数,两管为什么不相同?
(2)敏化作用取2支试管各加入Fe(OH)3溶胶5ml,向1号试管加入1% W/V明胶溶液1滴,向2号试管加入0.02mol·L-1K2CrO4溶液1ml。
观察二管中的聚沉现象,解释出现差别的原因。
5. 明胶溶液的胶凝作用将50ml蒸馏水放入100ml烧杯,盖上表面皿,加热至沸,将2.5g明胶加入其中,充分搅拌使完全溶解,静置冷却即可得明胶的凝胶(胶冻)。
6. 乳状液的制备
在具塞锥形瓶中加入15mL 1%油酸钠水溶液,然后分次加15mL植物油(每次约加入lmL),每次加植物油后剧烈摇动,直至看不到分层的油相,得I型乳状液。
在另一具塞锥形瓶中加入10mL稀醋酸和蛋白质的溶液,然后分次加15mL植物油(每次约加入lmL),每次加植物油后剧烈摇动,直至看不到分层的油相,得Ⅱ型乳状液。
7. 乳状液的类型鉴别
(1)稀释法:分别用小滴管将几滴I型和Ⅱ型乳状液滴入盛有净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2)染色法:取两支干净的试管,分别加入l~2mL I型和Ⅱ型乳状液,向每支试管中加入1滴苏丹Ⅲ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同样操作加1滴亚甲基蓝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8. 乳状液的破坏和转相
(1)取I型和Ⅱ型乳状液各1-2ml,分别放在两支试管中逐滴加入3mol·L —1HCl溶液,观察现象。
(2)取I型和Ⅱ型乳状液各1-2ml,分别放在两支试管中,在水浴中加热,观察现象。
(3)取2-3ml I型乳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0.25 mol·L-1MgCl2溶液,每加一滴剧烈摇动,注意观察乳状液的破坏和转相(是否转相用稀释法,下同)。
(4)取2-3ml I型乳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饱和NaCl溶液,剧烈振荡,观察乳状液有无破坏和转相。
实验总结:
1、测电泳时两溶液之间的界面必须清晰,否则重新装样。
2、反复测量时,两夜之间的界面清晰度也将被破坏,只要明显可辨明,就可继续进行试验。
3、电源电压的数值在实验的进程中也应读数并记录。
学生签名:
年月日成绩:
教师签名:
年月日填写说明:
1.实验类型:验证性、设计性或综合性。
2.表格不够填写,可抬高,增加页数。
3.签名、日期必须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