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据说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他问当时的高僧法磐:“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
”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法磐说:“我只看到两条船。
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
”一语道破天机。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除了利,世人的心中最看重的就是名了。
多少人辛苦奔波,名和利就是最基本的人生支点。
利当然是社会发展最有效的润滑剂,但不可过于看重名利,过于为名利奔波不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讲究效益的环境里,完全不言名利也是不可能的,但应正确对待名利,最好是“君子言利,取之有道;君子求名,名正言顺”。
君子所求名与利,正当之取,取之也然。
小人所争名与利,利令智昏,卑鄙之手段,取之丧尽天良。
名利是无止境的,只有适可而止,才能知足常乐。
如果整天为名利所累,则万事忧心,不得安宁。
知足者能看透名利的本质,心中拿得起放得下,心境自然宽阔。
我是非常喜欢庄子名利观点的:淡泊是真。
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
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
庄子在《逍遥游》里,讲到了这样一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尧被中国古人认定为圣人之首,是天下明君贤主的代称。
许由呢?是一个传说中的高人隐士。
庄子写道,尧很认真地对许由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当光明永恒的太阳月亮都出现的时候,我们还打着火把,和日月比光明,不是太难了吗?及时的大雨落下来了,万物都已经受到甘霖的滋育,我们还挑水一点一点浇灌,对于禾苗来说,不是徒劳吗?
尧很诚恳地对许由说:先生,我看到你就知道,我来治理天下就好像是火炬遇到了阳光,好像是一桶水遇到了天降甘霖一样,我是不称职的,所以我请求把天下让给你。
由淡淡地回答:你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这么好了,那么,我还要天下干什么?我代替你,难道就图个名吗?“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名实相比,实是主人,而名是宾客,难道我就为了这个宾客而来吗?还是算了吧。
许由接着说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他说,一个小小的鸟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广袤的森林让它栖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树枝。
一只小小的偃鼠在河里饮水,即使有一条汤汤大河让它畅饮,它顶多喝满了它的小肚子而已。
淡泊为大。
许由这样的一种宁静致远的淡泊心智,可以连天下都辞让出去,就是一种博大的境界和情怀。
人生在世,最好的活法是淡泊名利。
因为人要是出了名,就会招致嫉妒,受人白眼,遭到排挤,甚至有可能由此种下祸根。
正如古语所说:“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而利字右边一把刀,
既会伤害自己,也可能伤害别人,小利既伤和气又碍大利。
如果认为个人利益就是一切,便会丧失生命中一切宝贵的东西。
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
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也没起来。
于是有人挖个坑,就地埋了他。
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
人生的沮丧都是因为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
其实,我们辛辛苦苦地奔波劳碌,最终的结局不都只剩下埋葬我们身体的那点土地吗?伊索说得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拥有的也失去了。
”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诠释了。
我们想一想,人生有涯,一个人这一辈子能吃多少饭呢?能占多大的面积呢?人往床上一躺,你睡觉的地方也就这么大,不管你住的是300平方米的豪宅,还是1000平方米的别墅,你实际需要的空间跟别人都一样。
古往今来,众多的学问家都是淡泊名利的佼佼者。
他们对个人的名利常常采取漠然冷淡和不屑一顾的态度,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理想、事业的追求上。
居里夫人获得第一次诺贝尔奖之后,毅然将原来的100多个荣誉称号统统辞掉,专心研究,终于又荣获了第二次诺贝尔奖。
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看见其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大惊道:“居里夫人,现在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
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居里夫人对待荣誉的这种态度,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谈艺录》、《管锥编》、《围城》、《宋诗选注》等巨著,享有“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之美誉。
一位美籍华人新闻记者要采访他,被拒之门外。
他把《写在人生边上》一书重印的稿费全部捐献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电视剧《围城》的稿费全捐给了国家;国外有许多地方要重金聘他,皆被婉言拒绝。
他对一位年轻人说:“名利地位都不要去追逐,年轻人需要的是充实思想。
”钱钟书惜时如金、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不求闻达,视名利如浮云,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高尚的精神品格。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
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无形中就成了欲望的奴隶了。
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利,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向里钻。
我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利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体力、精力与生命。
扪心自问,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了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让我们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朋友,让我们斩除过多的欲望吧,将一切欲望减少再减少,从而让真实的欲求浮现。
这样,你才会发现真实、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
拥有这种超然的心境,你就能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不燥不乱,井然有序。
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温不怒,不暴不躁。
而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
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
活得轻松,过得自在。
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
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
淡泊并不是力不能及的无奈,也不是心满意足的自赏,更不是碌碌无为的哀叹,淡泊就是超脱世俗的诱惑和困扰,实实在在地对待一切,豁达客观地看待一切的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算得上是个淡泊者,“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凭这淡泊,颜回成了千古安贫乐道的典范。
淡泊是一份豁达的心态,是一份明悟的觉然。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淡泊,没有极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
淡泊是一份豁达的心态,是一份明悟的感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淡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更是一份淡泊。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人,来到地球,只不过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过客。
名和利,都是过眼烟云,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生为名利所累,实在是本末倒置。
“淡泊”是道家思想学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
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宏博大的胸怀。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他谢绝所
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当你每天下斑回到家中,一切饮啜着爱人刚刚沏好的热茶,一边听到厨房里传来油爆葱花磁磁的响声,扑鼻的香味勾起了你按捺不住的食欲,和浅浅的酒兴,这时的你,是否感到生活的温馨和岁月的恬静? 芝兰生于幽谷,不因无人问津而不劳,这是一种淡泊的宁静;梅花开于墙隅,不因阳光不照而不香,这是一种自信的宁静;流水绕石而过,不因山石之阻而纷争,这是一种谦让的宁静;无花之树结果,不妒姹紫嫣红而孕育,这是一种朴素的宁静。
拥有一颗宁静的心,你可以没有太阳的知人炙热,但拥有月光的柔美;你可以没有花朵的鲜艳,但拥有果实的甘醇;你可以没有甜美的歌喉,但拥有了精彩的填词;你可以没有作家的成就,但拥有了读者的领悟;你可以没有水的灵活,但拥有了山的稳健;你可以没有酒的浓烈,但拥有了茶的清香。
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纵然昨天的辉煌顷刻间化为乌有,我们也能冷静地耕耘今天;纵然今天的肩上重荷如山,我们也能乐观地憧憬明天;纵然明天依然荆棘满途,我们也能潇洒地步如后天。
淡泊是一种境界。
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淡泊”的,他们眼中的淡泊不过是一种“平淡”和“玩世不恭”。
淡泊也是一种胸怀,锱铢必较、气量狭窄的人是无法“淡泊”的———利己思想太重的人又怎能奢谈淡泊?淡泊更是一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业奉献的人懂得淡泊,节操高洁
的人向往淡泊。
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不正是为了祖国的科技和国防事业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吗?然而也有一些人,虽然曾经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功勋显著-,但在个人荣辱得失面前,却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为了追名逐利,他们放弃信仰和人格尊严,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胆大妄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成克杰、胡长清之流的毁灭,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这样的教训何等惨痛!
古人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纷繁的社会里,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非易事,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乐于奉献的人,才可能经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始终不渝地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和理想信念,不重名利,不计得失,以淡泊的情怀书写出高尚的人生。
淡泊名利
人的一生要过许多关口,其中,名利关是最狭长最难过的,可谓生命不息名利不止也。
在名利关口面前,人们的态度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追名逐利,一种是淡泊名利。
不同的名利态度,对于人生的为人本色、性情意趣、价值取向乃至生命长度,等等等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
追名逐利者,其人生的热望和关注点往往聚焦于位子、房子、车子和票子上,他们的志趣和人生目标,是怎样获取更大的名望、更高的官位、更绰的房产、更多的钱财……为了达到这些,他们会绞尽脑汁、百般专营、曲意奉承、攀高结贵、见机行事、不择手段、不惜人格,甚至踩着党纪、政纪、国法和道德良心的黄线工作和生活着。
因此,他们一生摆脱不掉担惊受怕、患得患失的
心境,终日处于焦虑不安、浮躁烦恼之中,在谋取了非分的功名利禄之时,也饱尝了违心、苦闷、沮丧、落拓的苦痛……他们奉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许就是“不求天长地久,只图今生拥有”、“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是与非”,这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态度。
淡泊名利者,并非没有功名利禄之心,但他们在追求和获取的态度上不是搞急功近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而是讲顺势而为、公平竞争、取之有道、得而无愧。
因此,他们活得坦然、活得真实、活得自在、活得宽朗、活得博识、活得自重、活得自爱。
他们谦恭礼让、仁厚大度、博学睿智、诚实守信,对事业讲忠、对父母讲孝、对家人讲情、对朋友讲义的品德风范和人生的态度,是极具人格魅力的。
他们做人做事都严格恪守着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不为,损公肥私、害人害己的功利不取,不学无术、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寡廉鲜耻、自私自利、无情无义的品行不耻。
这种贫安乐道、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不求闻达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纯粹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生态度。
两种名利态度,规定和铸造了两种不同品位和格调的人生,毋庸置疑,淡泊名利者受人青睐、尊重和推崇。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呢?
三国志·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业,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对于诸葛亮的为人治学之道,引申到本文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淡泊名利,就是要以平常之心、恬静寡欲、贫安乐道、知足常乐地把握人生和对待生活,淡泊可视为名利之泽中的坝陌;宁静致远就是要保持心灵平和
安祥、坚守笃定志向、守住道德底线、洁身自重自爱、诚信为人理事、公正用情施义,宁静可视为情致远达的舟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为人之志和生存之道,最终归结为道德底线。
道德底线的正确与否,鉴定的标准是是否利己利人——正确的道德底线是为人做事都要奉行利己利人的原则,一生恪守了这样的道德底线,就会活得光明磊落、安稳宁适、无怨无悔;不正确的道德底线是奉行为人做事利己损人的原则,一生恪守了这样的道德底线,就会活得猥猥琐琐、蝇营狗苟、惊悸不安。
怎样做才能做到“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呢?
第一,就是读书。
读书能医愚、读书能解惑、读书能增智、读书能陶情。
要像诸葛亮那样既博览群书,又“独观其大略”,在汲取知识素养的同时,能从中发现和悟出常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与道理。
第二,就是节欲。
节欲是自警、节欲是自励、节欲是自重、节欲是自爱。
切记欲望是心魔、欲望是诱饵、欲望是陷阱,因此,贪欲要约束,虚荣要打磨,行为要检点,不要用人生的脚步去丈量功名的宽窄,不要用冒险去触摸利禄的厚薄。
第三,就是自律。
自律是慎独、自律是慎微、自律是自重、自律是自爱。
要常思贪欲之害,常念不廉之果、常记失足之恨、常怀律己之心、常有荣辱之感、常修为人之德。
淡泊方能轻名利,宁静方可达致远。
否则,成不了大才、成不了大事,更成不了大写的人
佛家说:有求皆苦, 溺家说:无欲则刚, 道家说:清心寡欲方得道, 现代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
我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保持一颗平常的心,这是人生智慧的提炼,是人生严肃的态度,它能帮助你成为精神的富翁,自由的主人,只要有颗平常的心,就能填物,结缘,自由平淡,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你能不惊,不惧,不温不怒,不暴不躁,面对物质的引诱,心不动手不痒,它能使你于利不趋,于色不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没有小肠肚鸡的烦恼,白天知足常乐,夜晚睡得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说话腰杆挺直,人的神经系统常外干一种稳定平衡而有规律的正常状态.
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它是一种人生的觉悟,一种生命的觉悟,一种生命的境心界,更能帮你事业有成,实现人生价值,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是抵制贪欲,守住节操的坚固防线, 托尔斯泰说过"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话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他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儿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上一面旗杆,只耍太阳落面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方就归你了,那人就开始不要命的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了,他跑了回来,但因精疲力竭,摔了个跟头就再也起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他做祈祷的时侯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呢?
生命不是活给别人看的,它是一朵花,静静地开,又悄悄地落,我们十指应该平平整整地伸直,绝不能像葡萄那样为了攀升,就一个劲地卷曲,该得到的一定会得到,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己......
说有一颗平常心,要真的有颗平常心,一它不是激烈竟争中败下阵来的自我标榜,不是为了某种目地而进行的鼓动宣传,也不是消极避世,宣扬宿命,更不是因为自己平淡无奇而自怨自艾,妄自菲薄,它是人生智慧的升华,它是君子坦荡的胸怀,它是生命崇高的境界,因伟大来自平凡.
平常心,是一种风度,一种优雅,一种大家气概,一种坤士做派,一种灵魂的修炼,一种自我的美育,一种文化品格,一种高层次的人生况味,说白了,平常心,就是以容的心结,它最渴望的不是妖艳的鲜花,也不是醉人的掌声,而是生命中的平静和平静中的从容
凡事要以一颗平常心去看事,正确的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人和事.通过不同的经历, 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平和乐观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或事,让自己始终有个好心情.这样在任何时候就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精力.在就是快乐:人生有三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快乐是生活的全部,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给自己创造快乐,只有把握了自己的快乐才是真正的把握了自己的人生,这个世界上让人烦恼的事情太多了,如果你不快乐,那么你的人生就毫无意义.
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不骄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在现代紧张生活的压力下,仍有心情去感受那份龙辱不惊。
闲着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的那份自在!
2.所谓平常心,不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周围事情的一种心态。
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常态”,是有一定修养后方可具有的,它属于一种维系终身的“处
世哲学”。
如孟子所说的:“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
”
说到底,平常心不过是“无为、无争、不贪、知足”等等观念的汇合而已。
作为一种处世态度,亦可进一步解释为:淡薄之心、忍辱之心或仁爱之心……但是,“无为”并不等于提倡无所作为,“无争”并不等于不同恶势力抗争……至于有些人所奉行的醉生梦死,更不能算为一种人生境界,正如作者所评论的:“当他们到了纯粹只顾自己醉生梦死的境界时,道德的评价就苍白无力了。
”把平常心庸俗化、世俗化、简单化,都是对平常心本意的曲解。
3.经典形容我们的心有如瀑流,念念相续,又如波涛汹涌,上下起伏,实在难以维持一颗平静、平常的心。
什么是平常心?是一种心境,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环境的变化而喜忧;平常心,是一种境界,慧能大师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它超脱物外、超越自我。
这里再谈四种平常心:
第一、为善不执是平常心:无论付出、行善,你有了执着,就会有所罣碍;有了执着,就会有所期待。
当期待落空,不免失望,甚至反而恼怒不安,内心就无法平静了。
如果能够行善施恩于人,无求回馈,不执于心,体达「三轮体空」,无施者、受者以及无施物的清净平等心,就是平常心。
第二、老死不惧是平常心:生死轮回是宇宙运转的常道,人总难免生病,面临衰老,甚至死亡的来到,能够心无惧怕、意不颠倒、无所罣碍、安然自在,所谓:「死是生的开始,生是死的准备;生也未尝生,死也未尝死。
」这就叫平
常心。
第三、吃亏不计是平常心:有句话说:「学习吃亏能养德。
」有时吃点亏,并不是坏事,你从吃亏中,可以累积人生的经验,从吃亏中,可以学会处世的退让。
尤其人与人相处,难免有所不公与亏欠。
能够在吃亏时不计较、不比较,这就是平常心。
第四、逆境不烦是平常心:所谓:「月无日日圆,人无日日顺。
」当我们遇到忤逆的境界,要能看清忧虑,放下忧虑,不随烦恼起舞,泰然处之。
好比竞赛的时候,总想战胜对手,其实要战胜对手,要先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是不为环境所扰,不为杂念所困,不为顺逆所动,忘掉对手,忘掉胜负,以自然的心态对待,这便是平常心。
「人若无求,心自无事;心若无求,人自平安。
」其实「平常心」,就是日常用事中无取、无舍、无骄、无求、无执着的心行。
所谓:「最平常事最神奇,种种玄奇不知,好笑纷纷求道者,意中疑是又疑非。
」前偈无非揭示平常心即是道,道即在平常生活中。
以上平常心,可为吾人生活的参考。
第一、为善不执是平常心,
第二、老死不惧是平常心,
第三、吃亏不计是平常心,
第四、逆境不烦是平常心。
平常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对于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的一种心态。
平常心是“无为、无争、不贪、知足”等等观念的汇合而已。
做为一种处世态度,淡薄之心,忍辱之心或仁爱之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