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阅读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合一阅读答案
【篇一:对天人合一的看法】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人的基本主张,是中国文化统摄一切的主导理念,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这一思想命题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是
朴素辩证的北宋大哲张载第一次正式而明确、严密而系统地提出的。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张载提出的
这一重大而光辉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模式
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哲人“与物为春,万物一体”的思想观念与
理想信念,同时亦揭示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和中国哲学中国文化
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体
认到“天人一体”,深刻体认到人与自然的亲缘性、同构性与一体相
关性;因此,中国传统思想文明与思想理念的精髓和主旨就是要探
索和获取“天”与“人”的亲和性,就是要力求达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乐、和睦、和谐与和融,就是要获得那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
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
而不遗”(《易传?;系辞上》)、“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
载《西铭》)的理想状态与思想自觉。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其主导思想与基本精神即是主张“天人不二”、“天人合一”。而西方哲学与西方文化,众所周知,其主导思想与基
本精神则是主张以“主客二分”“二元对立”为最主要的思维模式,从
而“天人相分”。“中学”亦即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与“西学”亦即西
方哲学与西方文化的主导思想与基本精神——“二元对立”、“天人相分”、“主客二分”进而推崇竞赛和征服——恰成反照。中国哲学这种“天人合一”的主导思想与基本精神,就其最具有现代性的启发意义
的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体相关的问题意识。当然,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并且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
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艰深微妙,作为绵亘数千年的中
国主导性思想文化理念,作为弥漫于全社会的文化传统,在自身的
衍变演化的文化苦旅中,既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有芜杂怪谬
的内容成分,对此,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有一点我
们可以而且应该充分肯定:中国古代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与
理想,略作一番现代转化和话语革新,就可以策略性地转型为一种
“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
性的一致,充分显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
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8 ]的思想理念。对此,通过
下列中西天人观的思想比较,我们将得到较为深刻而全面的体认。
而我们现代人所谓的“天人合一”,简单地说,它的最基本的真精神
主要包括两大方面:1,就人类整体意义上说,中国的“天人合一”思
想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以此来获取人和人类的和谐有
序与可持续发展;2,在个体身心的“(人生)境界论”层面上讲,中
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所渴求的是那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睨万物,以与俗处”(庄子)、“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民胞物与,仁民爱物”(张载)、“狂者胸次,仁者襟抱”(王阳明)的博大胸襟与“天地境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其基本思维模式与根本精神理念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不二,主客混一;所以,其基本思想
主张必然就是人生在世和人类人事的所作所为应当效法天道:“通天
下一气尔”,万物一体;因此应该“与物为春”地“内在超越”到“万物
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宇宙即吾心,吾心即
宇宙!”〔陆九渊〕“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
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张载〕“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易传?;
系辞上》)“民,吾同胞;物,物与也”(张载)那样的“致广大而尽
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内圣外王”的理想境
界。中国人,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最重视的是天与人、天道与人道、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与和合、和睦、和乐与和融。
这种适度和谐的和合统一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万物一体”,“与物为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和睦共处;二,“礼之用,和
为贵”——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睦共处;三,“忘适之适,适之适也”——人的生理与心理、情感与理智、身与心、灵与肉、内与外,“本我”、“自我”与“超我”,享乐与节制等等的健康和谐、适度安宁
和统一和合等等。
这种传统思想理念必然反对人与人之间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反对
物化、异化,反对把人当作工具,反对极端的利已主义、纵欲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与过分的自我主义,必然反对作为主体的人类
把自然作为主体力量对象化的客体而大肆破坏,无限制地开掘、采伐、征服与改造;这种思想精神指导下的人类人生实践的目的和结
果必然就是要求得到客体自然与人类主体的和谐、个体自我身心内
外的与自然社会外在环境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等等,等等。
而所谓“天人相分”,其基本思维模式与基本思想特质则是:主客截
然二分,二元紧张对立。所谓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简单地说,就
是将人、人类刻意人为地当作认识和实践的能动主体,将外在的客
观的自然〔界〕和人与生俱来的内在的自然〔本性〕当作认识和实践、开发和利用、改造与控制、攫取与占有乃至宰制和征服的“人的
本质力量对象化”〔马克思〕的被动客体,致使客观存在的“自
然”“人〔文〕化”为“属〔于〕人的自然”
亦即“第二自然”;西方哲学史上相关的经典命题将其美其名曰:“人
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格拉〕:“人为自然立法”〔康德〕:“知识
就是力量”〔培根〕,“知识就是权力”〔福柯〕;等等。这种思维模式,表现在人际之间,则最易形成的根本倾向、基本态度和主张就是:每个人必然都将自身当作主体,将他人当作他者,当作比较、
利用、控制、竞争乃至征服宰制等的对象化的客体;其极端的表现
就是早期马克思哲学对“异化”——黑格尔思辨哲学这一核心概念范
畴的扬弃与批判,更表现在存在/生存〔主义〕哲学的几个人们耳
熟能详的经典命题与描述里:“杂然共在”的“在世”之“在”必然是“沉
沦的在”,人这种“此在”“在世”,是“被抛于世”、“混迹于世”、“操
心于世”、“烦忧于世”(海德格尔):“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西
方哲学与西方文化的这种基本思维模式与思想理念,其正面的积极
能动性当然也是毋庸赘述的,比如说,它极大地张扬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尊重和倡导差异性与原创性,尊重和倡导知识与
文明,尊重和倡导个性与人性,等等;因而致使西方文明相对较早
地破除了中世纪的神学藩篱与封建蒙昧,致使西方世界的科技发明
与时俱进,与日俱增,生产力水平空前高涨,今非昔比;致使人类
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一日千里,与日俱增;自然越来越面目全非地“人〔文〕化”为第二“自然”;同时亦致使自
由与民主的精神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乃至越来越制度化和普世化;致使人类的生产关系与生活世界变化越来越深刻,工业化、市民化、商业化、城市化、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西方文化越来越无孔不入、无坚不摧、摧枯拉朽、气势汹汹,越来越成为一种强势文化……
然而,其负面的破坏性、消极性亦即解构性,也越来越饱受全球学
界学人的关注与反思、检讨与批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西方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