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点整理 刘询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常见的语法范畴: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

由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语法范畴,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所具有的。

汉语没有形态,所以汉族人对这种类型的语法范畴比较陌生,但是,要了解外语的语法结构特点,必须掌握这些语法范畴。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基本词汇:语言中使用范围最广、生命力最长的,成为全民词汇中的主要部分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可以说是基本词汇的词的主要特点.有关自然界事物的:天、地;有关生活、生产资料的:米、面;有关人体各部分:心等等。

一般词汇: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词汇,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是全民常用的,或者虽然在短时期内为全民所常用,但不稳固,一般没有构词能力或者构词能力比较弱。

一般词汇所包含的词,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

如新词和外来词。

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态度”的范畴,主要由情态助动词,情态副词或“我认为/我相信”等小句来体现。

句子是表达说话者的所知、看法或要求的,而情态则为表达说话者主观上认为自己的所知、看法的真是性如何,或实现自己要求的强制性或意愿如何,提供了不同的选择。

言语行为:人们所说的话不仅是特定说话者对人类经验的具体认知,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其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

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三个环节:言内行为、言外形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指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言外形为指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言后行为是说话人说出话语后达到的结果。

言语行为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命令,请求,询问等,通过句型结合说话时的语境体现。

同时也可分为间接和直接言语行为。

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根据字符与所记录的语言关系,可以将文字分为表音和意音文字。

表音文字又称为拼音或字母文字,最小单位—字符只能表示语言符号的音,不表示其意义。

表音文字还可根据语法单位性质分为音位文字、辅音文字、音节文字。

意音文字是有的字符提示语言符号的音,有的字符提示语言符号的意义。

提示音的字符叫声符,与音无关只与意义有关有关的字符叫做义符。

汉语是典型的意音文字。

社会方言: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社会分工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社团内联系比社团间联系更为密切。

交际密度的不同影响到语言创新的传播从而使各个社团形成自己的语言特点。

根据社会因素而区分的社团与语言特点相关,所以被称为不同的“言语社团”。

各个言语社团的语言是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情况下一个地区发生的语言变化不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使得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的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形成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

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地域分支,如果处于不完全分化的社会条件和同一语言的心理认同之下,就叫做“地域方言”。

亲属语言:在不同地域已经完全分化为不同的社会条件下。

各地说话人的语言认同一般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不再认为各地所说的是同一语言。

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存在于社会完全分化条件下的、说话人认同为不同语言的地域分支叫做“亲属语言”。

语言谱系分类:历史比较语言学把语言的分化关系类比为人类的亲缘关系的谱系。

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作出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谱系分类可以起于一根而不断分叉的“谱系树”图形来表示。

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

并且
这些语言也会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

经济文化水平低的主要向高的借用文化政治词汇;经济文化水平高的向低的借用当地事物风俗的名称。

语言联盟: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有大量借贷,而且在语音。

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汇彼此不同。

语言联盟是不同民族深度且相对平衡接触的结果。

常提到的例子是:巴尔干半岛的语言联盟。

历史比较法:把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基本词汇里的词加以比较,从中归纳出语音对应关系,就可以推知原始“诅语”的许多事实。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诅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曾系统应用于印欧语系的研究。

类推作用: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许多语法演变也可以从类推中得到解释。

类推作用有其局限性,一是推不倒根深蒂固的旧有规则,二是语言中的演变到处都在发生,类推作用不可能使其达到井然有序的程度。

语法化:相当于“实词虚化”,是指语言系统中原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在语法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语法化是有等级的序列,是有语法化程度较低的一端向语法化较高的一端逐级演化的过程,这一序列包括词汇义。

语用义、词法句法、语音多个方面变化。

重新分析: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致,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

往往造成前面提到的语法范畴的消长或新的词类、虚词、结构的出现,如介词“把”,助词“了”等。

重新分析一定会经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所有结构为实例a,二是有些为实例a,有些为实例b,有些可互为ab理解,三是,只有结构b。

简答
语流音变和音位变体(详参P66~69,P75~77,应掌握对立互补原则)
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

如bi.zi.zhi中的i。

一个音位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有不同的发音特点,表现为不同的音素,它们出现的场合不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互相替换后不影响意义,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素,就是这个音位的变体。

音位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种。

条件变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

条件变体是指在一定语音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

如普通话/a/的4个变体均为条件变体:出现在i和n之前的[a](俗称前a),出现在i和n之间的为[ε],出现在i、u之后或单独作韵母的为[A](俗称中a),出现在u、ng之前的为[B](俗称后a)。

出现的位置有严格地规定。

自由变体:指处于同一位置上的几个音素相互可以自由替换,没有条件限制,这样的几个音素就是同一音位的自由变体。

如普通话/w/的两个变体[w]和[v]便是自由变体,因为像“万、伟、为、危、旺、闻”等开头的音,可以念作[w],也可以念作[v]。

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时发生的语音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于受相邻的音位的影响或说话时的快慢、高低、强弱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汉语的轻声、变调,都是,如“西瓜”中的“瓜”念轻声,“展览”中的“览”念阳平。

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主要有同化、异化(如汉语变调)、弱化(如轻声音节)、脱落(豆腐)等。

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的语法结构特点
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但是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

汉语是孤立语的一个代表.虚词的作用很重要,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除了词序,很多都是由虚词来表达的。

比方“父亲的书”,“父亲”和“书”之间的领属关系是通过虚词“的”表示的。

汉语、壮语都属于孤立语。

屈折语的“屈折”是指词内部的语音形式的变化,所以又叫做内部屈折。

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这种词形变化来表示,因而词序没有孤立语那么重要。

屈折语的一个变词语素可以同时表示好几种语法意义,屈折语的词根和词尾结合得很紧,脱离词尾这种变词语素,词根一般就不能独立存在。

俄语、德语、法语、英语等都是屈折语。

粘着语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结构类型。

粘着语的主要特点是无内部屈折,每一个变词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而每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由一个变词语素表示。

因此,一个词如果要表示三种语法意义就需要有三个变词语素。

此外,粘着语的词根和变词语素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

两者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变词语素好像是粘附在词根上似的。

日语是粘着语,一个变词语素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要表示多种语法意义,就把有关的变词语素粘附在词根上。

土耳其语、日语、朝鲜语都属于粘着语。

复综语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粘着语。

在复综语里,一个词往往由好些个语素编插粘合而成,有的语素不到一个音节。

由于在词里面插入了表示多种意思的各种语素,一个词往往构成一个句子。

这种结构类型多见于美洲印地安人的语言。

常见的语义角色(P141~144)
句子不仅有语法结构,也有语义结构。

语法结构是根据句子成分在语言内的表现而抽象出来的,而语义结构则是根据语言成分与人类经验的映像关系得出的。

换言之,虽然人类经验不断变化,但每种语言的人们,却把这千变万化的现象或事件分析为稳定的、空间上离散的“物体”(体词)和依附于物体上的、时间上的又连续性的可变的“动程”(谓词)构成的结构,并把两者之间的关系抽象为“动—名”关系,即句子的语义结构。

从语义结构看,(1)句中的名词动词有不同的语义关系,语义学称为“语义角色”。

(2)不同的语义角色需要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的名词来担任,如许多动作需要发出者是有生命的。

(3)不同语义角色与句法结构有关联。

语义角色的分类多种多样,“动程”可分为最基本大类:动作、性质/状态、使动。

“物体”则有如下几类:施事(动作主动发出者)、受事(施事动作影响的事物)、与事(动作非主动参与者)、主事(性质、状态非主动变化主体)、致事(事件引发者)。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外围语义角色:工具、方所、时间。

语义角色与句法成分关系密切,因此具体某个句子中的语义角色一定同时担任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另外,据中的语义角色出现是根据谓词的类决定的,可能会省略,但仍可还原。

话题及话题的有定性(P151~155)
说话者向受话者说话,一定要传递关于某个实体的信息,这个信息可称为“信息的基点”。

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是句子的“话题”,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其他部分是“说明”。

说话者所选择的信息关涉对象,一般是“有定”的,即“确定的、有具体所指的实体”。

所以,说话者选择的话题,是说话者所认为的听说双方都可以确定所指的实体,以此实体为基点添加新的信息内容,才能更好地向受话者传递说话者在听说双方共有知识的基础上所要传达的信息。

如“客人来了”这句话以“客人”为话题,用来表示“客人”是说话者、听话者计划内的来访者,即“有定的”来访,而如果改用“来客人了”,则表示来客是听说双方计划外的不速之客。

焦点及焦点的标示
焦点是句中说话者所认为的受话者所不知道的信息,并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叫焦点。

与之相关,它一定与说话者所设定的受话者所知道的某些信息相关。

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知识即为“预设”。

说话者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新信息,即句子的焦点,一定会用一些可以感知的手段标示出来。

在会话中,焦点通过语调重音标示出来。

如”小明吃了苹果”,如果语调重音在“小明”,则小明就是信息焦点,回答的是“谁吃了苹果”,“有人吃了苹果”则是预设。

焦点还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如汉语中“是……的”句式,“是”后面的成分就是信息的焦点。

如“我是在昨天来的”,“我来了”是预设,是说话者设定的受话者已经知道的语言知识,而“昨天”是焦点,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的消息。

有些语言中焦点用专门的句法虚化成分来标示,如索马里语言中表焦点的虚词baa放在名词后面。

语言演变的特点(P191~P195)
汉语历史上语法演变的词序变化(P253~254)
论述
字母词
字母词是由西文字母构成的或由它们与符号、数字或汉字混合构成的词。

字母词既包括外来词,也包括国内社会利用西文字母创造的词。

通常特指汉语中的字母词。

MM(女孩),GG(哥哥),JJ(姐姐),都是根据汉语拼音改造的字母词语。

字母词的流行,主要是因为1.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及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

便利了人际交往、国际交流。

2.网络的普及和媒体的传播导向为字母词语的传播提供了捷径。

同时,也有人们的求新、求简心理作用。

1.字母词语对汉语系统的影响。

积极影响
(1)字母词克服了汉语在表达某些新事物上的缺陷。

许多新词汇由国外传入,由于文化差异,汉语在表达过程中会遇到困难。

汉字存在不能准确表音的缺陷,人们引进拉丁字母创造汉语拼音加以克服。

(2)其次,字母词语使汉语书写体系更加丰富。

字母词语的引入,这体现了汉语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3)字母词语的出现促使普通的汉语词汇与之展开了“竞争”。

汉语对于外来词,往往有一个先音译后意译的过程。

在表达新事物、新概念方面,普通汉语词汇没有字母词语简洁、方便,但可以发挥形象化的优势。

如开始人们用fans表示狂热爱好者,后来出现“粉丝儿”,既是fans的音译,又是对这些人的形象描述,使人们产生亲近感。

所以使“粉丝儿”这个新词迅速流行。

消极影响
(1)字母词在汉语当中存在一定的滥用现象。

网络语言中人们随便使用汉语拼音“创造”字母词语,已经成为明显的趋势。

对于一些较长的词语没有必要字母词简缩,可以使用汉语的缩略语。

(2)在汉字为主的句子之中夹杂字母词语如果过多,会分散注意力,影响阅读质量。

如,“ e时代的OL们,她们穿最in的时装,有最炫的style”。

句子给人混乱的感觉,影响对人们对句子的理解。

(3)字母词有时造成句子的表意不明。

一方面,字母词形象性差,一些比较生僻的字母词如果没有汉语注释,一般读者无法知晓其意。

另一方面,由于字母词通常是由几个英文单词
的首字母组成,容易产生一词多义。

例如CS既可以指经济学上的经营战略(Customer Satisfaction),同时也可指网络游戏(Counter-Strike)。

这样的字母词语在使用时如不标明汉语意思,易产生误解。

(4)字母词的读音和书写形式存在不规范现象。

读音方面,例如HSK、UFO等,存在汉语拼音读音和英文字母读音混用。

书写方面,一些字母词的大小写不统一,像E-mail,就并存E-mail、e-mail、email这三种形式。

这些方面的分歧会在使用字母词语时造成混乱。

对于字母词语的流行,有的人持欢迎态度,认为这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字母词语的产生符合时代的要求。

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认为目前我国的文字已经混乱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有的观点认为,如果在日常表述中过分依赖字母词语,从读音到书写形式都照抄照搬别国语言,长此以往会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整体和谐与健康发展造成冲击,甚至使本民族语言丧失其独特的创造新词的能力,担忧字母词语会字母词语破坏了汉语书面语的整齐的美,影响到汉语的纯洁,也会影响词汇的表意效果,更将危及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是对文字本质的不了解。

语言文字只是一种工具,用于人们的交流和思维。

我们要爱护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不能盲目崇拜。

最科学的方法是辨证地看问题,在赞成吸收字母词语的同时,也主张科学、合理地使用字母词,不赞成滥用字母词。

汉语拼音与汉字改革问题
汉字改革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简化字,二是拼音化。

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一个趋势,但如何简化值得深思。

汉字简化举足轻重,事关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

简化汉字绝不意味着笔画、字数越少越好。

建国以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确定简化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少。

大陆汉字与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地区通行的汉字事实上已成为两个系统。

国家于1958年正式制定并颁行了汉语拼音方案。

汉字的拼音化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目前实际处于搁置状态。

二、汉字的整理
1.简化笔画:公布并推行《简化字总表》。

简化方法有:简化偏旁(苹、灯)、同音替代(后、谷)、草书揩化(长、书)、换用简单符号(汉、鸡)、保留特征或轮廓(声、齿)、构成新的形声字或会意字(惊、笔)。

2.精简字数:清除异体字。

1955年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

三、汉字的标准化
汉字标准化,要求对汉字进行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1.定量: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总量。

2.定形: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字形。

3.定音: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读音。

4.定序: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排列顺序。

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记录语言的书写工具。

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

但跟语言相比,文字有很大的保守性,语言社会一旦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书写形式,它就不会轻易起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出现不适应社会需要的方面。

它在学习、书写、文字信息的储存和处理等方面不如拼音文字方便。

从19世纪末开始,就有人提出文字改革,要求实现拼音化。

解放后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能准确地反映普通话的音位系统,并跟国际上通用的拉丁字母一致,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人名、地名在国际上也以拼音方案的写法作为标准。

但汉语拼音方案不是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而只是帮助学习汉语、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注音工具,必须把它和汉字体系的改革区别开来。

目前来说,还看不到需要对汉字体系进行根本的拼音化改革的需要。

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

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
简单,数量有限,而语素的数量要比音节多好多倍,所以同音语素特别多。

如dān这个音节所表达的语素就有13个之多,一旦拼音化,原来用字形来区别的不同语素就无法识别,会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麻烦和混乱。

从文字本身来看,汉字和拼音文字也各有短长。

汉字是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相比,它难学、难写、难认、难记。

拼音文字虽然有易学、易用的优点,但它只能跟一时一地的语音挂钩,难以沟通方言,更无法贯穿古今,同时难以长期固定。

所以从文字的稳固性看,汉字比拼音文字优越,它跨时间,跨地域,沟通方言区之间的联系。

现在,汉语的方言还很分歧,共同语尚待普及和推广,在这种情况下如推行以共同语的标准音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势必造成方言区的学习发生困难,妨碍相互之间的交际。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应该推广普通话,使分歧的汉语方言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逐步统一。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都是通过汉字记载下来的。

如果废弃汉字,实现拼音化,就会中断我们的文化历史传统。

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即使其他的条件(如语言统一)已经具备,汉字也无法进行拼音化的改革。

所以,全面比较汉字和拼音文字的效能,权衡得失,我们现在还看不到拼音文字有替代汉字而成为汉民族的正式文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