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讲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教参素养提升改编)本文中的语言极富表现力且彰显着内在情韵,试任举一 例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一:“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方面溪水虽长,但渔人一路行来, 景致奇绝,所以并不嫌其长,一路上兴致盎然,不知不觉便到了山前;另一方面 通过溪水,既写出曲径通幽之感,又通过溪水之美之长,为桃花源的最终出现做 铺垫,让人在作者看似清浅随意的记叙中渐渐积累了对桃花源的美好印象。 示例二:“芳草鲜美”中的“鲜美”二字造语奇特,描摹生动,“鲜”重点写青 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机。
5. (教材积累拓展)“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 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 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 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 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8. (教参问题探究)《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 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答案】桃花源原本是出于想象、精神寄托的地方,作者在写作中处处落实,具 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 其二,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境云霓气象。其三, 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如果进一步探究,这篇作品确非完全 出于虚构,是陶渊明根据自己听闻的一些事实作为素材,并加以理想化写成的。
异:__惊__异__,__诧__异__。__这__里__是_“__对___ __…_…__感__到__惊__异__”__的__意__思_____
欲:__想__要____________________ 穷:__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源:__发__源__的__地__方______________
六、思考探究
统编教材、教参设问
1. (教材思考探究)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 “叹惋”?)
【答案】渔人“具言”的是他在现实世界里的见闻和遭遇。桃花源中人“叹惋” 是因为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一边是混乱不堪, 一边是安静自然;一边是苛捐杂税,一边是怡然自乐;一边是战乱频仍,一边是 安泰谐和……种种对比,蕴含其间。
1 知识盘点 2 好题精练
知识盘点
一、文学文化常识 1.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 文学家。 2.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大多数是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 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其余是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 “杂记”。 3.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四、一词多义
芳草鲜美 1. 鲜
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__新__鲜_______________ __少_________________
2. 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
__寻__找_______________ __随__即__,__不__久_________ __寻__找_______________ __寻__找_______________
6. (教参整体把握改编)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详略的?并说明理由。
【答案】本文详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略写渔人进桃花源前和出桃花源后发 生的故事。因为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 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 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_的__意__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津:_渡__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其他常考实词 1. 复前行 2. 土地平旷
3. 停数日,辞去
4. 不足为外人道也
前:__往__前_______________ 平:__平__坦_______________ 旷:__宽__广_______________ 辞:__告__辞_______________ 去:__离__开_______________ 道:__说_________________
5.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6.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018甘肃省卷)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 人世隔绝的地方。 7.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8.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课下注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记号。
五、重点句子翻译 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课下注释;2019重庆B卷) 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课下注释)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宾语前置“问从所来”)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4.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018辽宁铁岭)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补充设问 9. 阅读全文,分条概括桃花源奇“异”在何处? 【答案】①景异。桃花林美景奇、桃花源内环境奇。②人异。桃花源人长期与世隔 绝。③踪异。后人再去寻找桃花源,都一无所获,不见其踪影。 10. 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亦幻,可望而不可即? 【答案】为了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存在,也暗示桃花源是 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生活图景是不可能存在的,隐含了作者 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7. 仿佛若有光 8. 初极狭,才通人
9. 豁然开朗 10. 屋舍俨然 11.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2. 阡陌交通
13. 鸡犬相闻
仿佛:_隐__隐__约__约__,__形__容__看__不__真__切__________ 才:_仅__仅__、__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通__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便扶向路
29. 处处志之 30. 及郡下,诣太守
31. 欣然规往 32. 未果 33. 后遂无问津者
扶:_沿__着__、__顺__着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_先__前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志:_做__记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诣:_拜__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_打__算__,__计__划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果:_没__有__实__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津:_询__问__渡__口__。__这__里__是__“__访__求__、__探__求__”_
②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 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答案】“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的所有经 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2. (教材思考探究改编)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 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①第1段中“忘路之远近”中的“忘”为后人考证难以按图索骥埋下伏笔。 ②第2段中“山有小口”中的“小口”为后文渔人的“不复得路”埋下伏笔。③第3 段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埋下伏笔,增添了桃 花源的神秘感。
【答案】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花卉众多。桃 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 平等,和平安宁。用意:突出了桃花林的奇异,暗示此处将会出现“奇境”,为 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描写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做铺垫。
3. (教参问题探究)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到 底作何解? 【答案】桃花源以外的人。作者借桃花源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即没有 战争,没有苛政。只有将桃花源内外的生活场景设置得尽可能相似,才最有利于 突出这一主旨。 4. (教参整体把握改编)文章如何表现桃花源中人的淳朴? 【答案】①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的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这样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利害的 争夺,人情关系很是和谐。②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这个不速之客,没有猜忌,没 有戒备,家家户户都热情招待。
二、统编课下注释 1. 缘溪行 2. 芳草鲜美 3. 落英缤纷
4. 渔人甚异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5. 欲穷其林
6. 林尽水源
缘:__沿__着__,__顺__着______________ 鲜美:__新__鲜__美__好________________ 落英:__落__花__。__一__说__,__初__开__的_花_____ 缤纷:__繁__多__的__样__子______________
豁然开朗:_形__容__由__狭__窄__幽__暗__突__然__变__得__开__阔__敞__亮__ 俨然:_整__齐__的__样__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_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阡陌:_田__间__小__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_交__错__相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闻:_可__以__互__相__听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悉如外人 15. 乃大惊 16. 具答之 17. 便要还家 18. 咸来问讯 19.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0. 遂与外人间隔
悉:__全__,__都__________________ 乃:__于__是__,__就________________ 具:__详__细____________________ 要:__同__“__邀__”__,__邀__请__________ 咸:__全__、__都__________________ 妻子:__妻__子__儿__女________________ 绝境:__与__人__世__隔__绝__的__地__方________ 绝:__与__人__世__隔__绝______________ 遂:__于__是__、__就________________ 间隔:__隔__绝__、__不__通__音__迅__________
21. 乃不知有汉 22. 无论魏晋 23.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4. 皆叹惋 25.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6. 此中人语云 27.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_竟__然__,__居__然_______________ 无论:_不__要__说__,__更__不__必__说_________
为:_对__、__向___________________ 具:_详__细_____________________ 叹惋:_感__叹__惋__惜_________________ 延:_邀__请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_告__诉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_不__值__得__,__不__必_____________ 足:_值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 魅力?
【答案】①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②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③淳朴的社会风尚。④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⑤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和追求。
12. 本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结局出人意料,文中多次运用伏笔对故事情节起到提 示作用,请找出文中运用伏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